艺术设计职业教育论文

2022-04-19

摘要:职业教育历史悠久,其模式主要有三种模式:一是学校教育,二是企业模式,三是企业加学校的模式。德国、丹麦和奥地利等国家实行企业加学校的模式,并形成所谓的“双元制”。“双元制”职业教育极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缩短了企业用人与学校育人之间的距离,专业设置由各地根据实际需要,在职业分析的基础上完成。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艺术设计职业教育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艺术设计职业教育论文 篇1:

虚拟现实仿真技术在艺术设计职业教育中的应用

摘要:伴随着我国科技的飞速发展,虚拟现实仿真技术是利用仿真與虚拟现实技术,在高速互联网的运作下来模拟现实中的场景。虚拟现实仿真技术渐渐融入到艺术教育当中,文章通过对虚拟现实仿真技术的各层面进行分析,总结了虚拟现实仿真技术在艺术设计职业教育中的作用。

关键词:虚拟现实仿真技术;艺术设计;应用

虚拟现实仿真技术逐渐运用教学过程中,结合现代的人工智能,给学生提供一个仿真虚拟的教学环境,便于学生有更好的课堂体验,感受立体化的艺术设计作品,学生通过有效的学习经验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创造能力。

一、虚拟现实仿真技术的概述

虚拟出来的现实,也就是说利用高科技的手段来构造出一个虚拟境界。这里所说的虚拟仿真技术,是虚拟现实与仿真技术有效结合的一种产物,这是一种更为创新先进的技术。虚拟现实技术与仿真技术的关系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交融。虚拟现实仿真技术的运用需要结合现代人工智能、现代网络技术与现代传感器技术来完成。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完成先进的人际交流仿真技术要利用相关的模仿软件和构建模型。模仿软件和构建模型能够成功地再现仿真的教学环境。

二、虚拟仿真技术的特点

(一)交互性

艺术设计教育的知识本身,就是具有一定的传递性。在互联网信息发达的背景下,知识的传递呈现出多渠道、多元素、多要素等特点,需要教育者从各个层面进行信息传递。而传统的教学方式,是靠教师的课堂口语化等方式教授给学生。这种教学方式需要教师强烈的语言表达能力,当然在教学过程中也会有疏漏的地方。虚拟现实仿真技术可以让操作者能够进入一个虚拟现实环境中,并且与其互动交流。通过参与者在虚拟仿真环境的互动,能够使艺术设计教学知识得以传授,学生对自身的感知事物的能力得以全面认识。

(二)沉浸性

孔子与学生交流时常常讲故事,其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自己想象出环境背景,使学生身临其境、沉浸在其中,从而把知识变得形象化,易于学生的领悟。同时,虚拟现实仿真技术就有其沉浸性的特点,通过对时间和空间的转换,虚拟现实技术可以极大地促进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从而解决时间和空间不一样的弊端,学生能够感受到立体化教学过程,实现虚拟与现实的结合,提高其教学效果。

(三)娱乐性

虚拟现实仿真技术,通过营造虚拟环境来让学生互动交流来体验教学快乐。虚拟教育与现实教育的融合在现实生活中越来越大众化。虚拟现实仿真技术的最大特点是通过有趣的虚拟互动,学生能够最大限度参与艺术设计教育过程。学生在感受艺术设计教育知识娱乐性的同时,教师还能够有效地传授艺术设计教育知识,使学生能更好地接受知识。教师需引导学生应该以学习知识为乐趣,以玩的心态来学习,以便感受不到学习知识带来的疲倦。虚拟现实仿真技术模拟现实当中的场景,突破时间、空间的局限,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感受科技技术带来的体验感和新鲜感,实现快乐教育的目的。

三、虚拟现实仿真技术在艺术设计教学中的作用

(一)创造仿真的教学环境

虚拟现实仿真技术具有交互性、沉浸性、娱乐性的基本特点,对于艺术设计学科的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虚拟现实仿真技术应用于艺术设计的教学中,能够有效将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更高层次的集成和提升,能够给学生提供创造优良的教学环境和极具教育意义的教学效果,使学生能够感受到具有真实感的虚拟环境[1]。在教学过程当中,教师能够通过仿真的教学环境来和学生进行交流互动,学生也能够身临其境感受其教育过程。虚拟现实仿真技术推动教师和学生的互动和交流关系更进一步,激发学生在学习上的积极性,从而深入挖掘学生的爱好。深圳科技有限公司任课老师,运用VR创新实验室,直观的把学生的艺术作品展现在课堂上,学生们可以清晰的看到艺术作品的立体构造,VR与教育的结合,颠覆以往的教学方式,实现无差别教学

(二)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艺术设计职业教育的教学模式单一化,真正自愿接受这类学科的学生并不多,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需要渗入挖掘学生对艺术设计职业教育的热爱,激发学生对其的学习兴趣。而虚拟现实仿真技术优化了教师的教授方式,不再是单一的教学方式,不再局限于课堂上口头讲授理论知识,把课堂的理论知识带入到虚拟仿真的环境中,学生能够真正地对艺术设计职业教育理解和掌握。虚拟现实仿真技术在艺术设计教学过程中打破了学生被动接受理论知识的局限性,将过于传统的教学创新为虚拟仿真的多元化教学方式,学生不再仅限于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学生不再是仅仅在课堂上接受理论知识,能够在虚拟的环境中体验艺术设计教学过程,丰富体验效果,易于理解艺术设计学科知识。

(三)展示具有立体性的艺术作品

传统的教学图片都是平面的,传统的艺术作品展示方式就是通过制图绘图,学生不能够对艺术作品进行全面的分析,因此很难全方位、系统地认识作品,不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极大地扼杀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而虚拟现实仿真技术能够让学生感受三维立体的图片展示,使教学效果具有优越性,感受真实的图片。虚拟现实仿真技术能够好的作品展示在学生的眼前,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对学习艺术设计的探索性,还能够为其他学生提供学习的榜样。教师也能够通过运用虚拟现实技术能够多方面地了解到学生作品的内容,给予学生指导与建议[2]。

四、结语

综上所述,虚拟现实仿真技术在教学过程中能够使学生不再局限于课堂上的理论知识,能够将学生带到虚拟仿真教学环境当中去,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和认识艺术设计学科,并且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展示作品的质量,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虚拟现实技术能够很好地与艺术设计教学模式相互融合,带给学生的更好的课堂学习体验,加强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的交流与互动,对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的提升具有显著作用。

参考文献:

[1]饶正杉,孟霓霓.虚拟仿真技术在艺术设计教学 中的应用探究[J].上海工艺美术,2020(4):62-64.

[2]巴玥.VR 虚拟现实技术在艺术院校环境艺术设计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2019(24):24-25.

作者:肖乐

艺术设计职业教育论文 篇2:

借鉴德国“双元制”促进艺术设计职业教育改革发展

摘 要:职业教育历史悠久,其模式主要有三种模式:一是学校教育,二是企业模式,三是企业加学校的模式。德国、丹麦和奥地利等国家实行企业加学校的模式,并形成所谓的“双元制”。“双元制”职业教育极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缩短了企业用人与学校育人之间的距离,专业设置由各地根据实际需要,在职业分析的基础上完成。职业教育相关专业和课程的设置都是围绕着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进行,毕业的学生立刻在社会中找到自己的工作,顾客(学生)的需求是职业教育的出发点。

关键词:职业教育;双元制;艺术设计

在西方发达国家,职业教育历史悠久,并逐渐形成了符合各国国情的教育模式,其中以德国的职业教育成就最为显著。从世界范围来看,职业教育的模式主要有三种模式:一是学校教育,最主要特色是理论性、系统性和完整性。弱点是缺乏针对性,实践操作性,劳动者有时缺少适合社会需要的知识和技能,我国的大学教育就是属于这种模式;二是企业模式,最典型的日本。招生和分配由企业直接负责,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实践性和技能性。但是由于过于强调实用性和针对性,劳动者很能适应职业的变化,除非再进行其它的职业教育;三是企业加学校的模式,德国、丹麦和奥地利等国家是这种模式的典型,并形成所谓的“双元制”。

1 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特点

德国的职业教育不同于一般的大学教育,大学教育重视理论学习,而职业教育更加具有针对性,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1]在我们的固有观念中,大学毕业生,将来要就业,因而大学教育也是职业教育的一种形式。但是缺乏针对性和实践性的大学教育的缺陷已经在我国的就业市场中暴露出来。德国职业教育的“双元制”,就是企业和相应的职业技术学校共同完成职业教育。其主要特点有两个:一是能够满足企业的需要,企业需要多少人就培训多少人;[2]二是经技能培训为主,考试也主要在技能。“双元制”的学习地点70%~80%在企业进行,如生产岗位、培训中心、跨企业培训中心。30%~40%在职业学校进行,教学内容中有关技术方面的在企业中进行,基础理论与普通文化课在职业学校进行。企业教师方面,教师都是雇用经过职业培训的,有两年到五年教学经验的专业人才。

“双元制”职业教育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它将企业技能教育与学校职业教育溶为一体,缩短了企业用人与学校育人之间的距离。[3]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课程设置、培养目标、教学方式和考试方式都是围绕职业需要来进行。[1]专业设置由各地根据实际需要,在职业分析的基础上完成。如瓦仑市是德国媒体业最发达的城市,市内的职业教育就以媒体设计、旅游、餐饮服务等急需专业为主要办学方向,相关专业与课程设置也主要围绕这些进行。[4]职业教育的能力培养以职业能力为本位,中国驻德国使馆留学生服务中心柏林中心主任姜大源先生《能力本位——职业教育面向未来的选择》一文中把这种职业能力总结为几个方面:一是方法能力,包括学习方法和工作方法;二是专业能力,包括知识能力和技能能力;三是社会能力,包括对外界沟通的社会能力和内心自我调整的能力(面对成功与挫折的心理平衡能力)。

2 德国艺术设计专业职业教育

职业教育是一种面向社会现实需求的教育形式,这一点在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中显得尤为突出。面向社会现实需求其实就基于使教育面向顾主需求,或者说是“以受教育者为中心”的教育形式。[5]职业教育相关专业和课程的设置都是围绕着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进行,毕业的学生立刻在社会中找到自己的工作,顾客(学生)的需求是职业教育的出发点。

德国广告设计教育分为两个部分,即大学生的广告设计教育和职业教育中的广告设计,大学生教育重视理论学习,当然也要懂技术,而职业教育则重视实践能力和操作技能,把深奥的理论变成容易接受的实际技能。德国的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有本质的区别。大学生的广告设计教育培养研究型人才为目标,而职业教育以培养实用型、掌握一定技能和技术的人才为目标。在德国的一些大的广告公司中,广告设计专业毕业的学生更多的考虑管理和市场运作及艺术总监等工作,而接受职业教育的人员则是具体考虑技能的学习和一些具体的技术工作,而且在较大的广告公司中,这种分工非常明确。[6]

3 我國艺术设计专业职业教育发展与改革

近年来,我国的设计艺术职业教育发展非常迅速,但多为普通大学教育的翻版,学校的教育模式还是属于那种封闭的,普通艺术教育、师范艺术教育、设计艺术教育与高等职业艺术之间没有拉开距离,教育方向不明确,教学大纲没有清晰界定,互相模仿,千篇一律,培养的人才社会适应性不强、创新创业能力不足,如果不明白职业艺术设计教育的实质意义,就谈不上培养社会急需的实用人才。广告设计、服装设计,多媒体设计、室内外设计、网页设计等专业都可以通过高等职业教育的形式来满足社会的需要。

我国设计艺术教育承袭了工艺美术教育的一些做法,在教学中重视学生的艺术表现力,轻视创造性思维培养和对设计实践工艺过程的掌握,如平面设计学生不去印刷厂体会印刷技术,培养出的学生又怎么能满足广告设计的实际需要。我们应当借鉴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多加强技能培训,针对企业的用人需求来进行教学。在中国推广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应该说前景广阔,但困难与阻力也不小,这与我国的经济实力与传统教育模式以及人们的择业观念和教育观念有关。推广职业教育,其障碍主要是人们的择业观念和教育观念。家长热衷让孩子上普通高中,然后上大学,而不是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选择读大学,还是接受职业教育。另外,再教育和终身教育的思想还停留在理论方面,没有落实到每个人的实际行动。改变这种观念,推广艺术设计专业职业教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3.1 工学结合

工学结合是实现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双元制”最直接的方法,校企合作是一种办学模式,也是实施工学结合的重要路径。通过学校企业合作办学,利用企业的设备、资源、条件等,可以弥补学校实训条件的不足,保证“工”的落实到位和“学”的实用有效。[7]而“工学结合”是一种设计人才培养模式,是与工作相结合的学习,是为了将来工作和就业的学习,是实现校企合作教育、培养高技能设计人才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3.2 改革教学模式

改革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模式,深化教学改革,实现双元制。改革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模式要针对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灵活调整和设置专业课程,建立以设计行业重点精品课程为主干、相关课程为辅助的专业。

艺术设计专业课程建设与改革要根据艺术设计专业技术领域和艺术设计专业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8]优先支持工学结合,加大培养高技术设计人才课程的开设。

3.3 师资建设

加强专兼结合的设计专业教学团队建设,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同时大量聘请行业企业的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逐步加大兼职教师的比例。 “双元制”教育思想,用于指导高职教育的教学,就是要以实践教学为中心,在实践教学上下功夫,提倡老师在做中要真教,学生在做中要实学。以实践教学为中心,重视理论教学,既要培养有较强的实踐能力又要培养有一定的理论术水平,把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起来。

“双元制”理念引领教学方式的重大变革,它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为艺术设计职业教育注入新的活力。不仅是艺术设计职业教学模式的变革,而且是中国传统艺术(下转第页)(上接第页)设计教育体制的变革,并形成了适合本国国情的、区别于普通高校学历教育的、具有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特色的发展模式。约翰·杜威是美国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创立者,他强调教育的实用性、应用性和适用性。[9]“双元制”在实践教学方面创造和积累了许多成功经验,总结和研究发达国家高职实践教学的经验,再结合本国国情,对于提高我国艺术设计实践教学质量和高技能设计人才培养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孔艳华.借鉴国外高职人才培养模式促进中国高职教育发展[J].价值工程,2010.

[2] 崔晓娜.论高职高专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考试周刊,2012.

[3] 李贞.鞋靴造型课程“项目化”教学的可行性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09.

[4] 石吉勇.高等职业院校实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8.

[5] 潘鲁生.艺术与科学的融合——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学科发展随笔[J].设计艺术,2003.

[6] 曹灿安.中外广告企业人才需求及培养模式比较研究[D].天津理工大学,2009.

[7] 廖奇.数控专业教学如何与企业接轨[J].科技创新导报,2013.

[8] 王德聚.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课程建设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年.

[9] 崔玉婷.胡适、陶行知对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本土化

探索及当代启示[EB/OL] . http://www.baidu.com/link?url=

qKnF3 .2008.

作者:周知

艺术设计职业教育论文 篇3:

在艺术设计专业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中塑造“工匠精神”

【摘 要】本文论述艺术设计专业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中“工匠精神”的塑造,分析“工匠精神”及其重要性,针对艺术设计专业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中存在的培养目标不明确、缺乏培养“工匠精神”的环境、课程培养方案和教材落后于社会发展、实践训练安排不合理不科学等现状,从培养学生“工匠精神”情怀、将“工匠精神”融入课堂与生活、在实践中培育“工匠精神”、建立“学徒制”弘扬“工匠精神”等方面提出艺术设计专业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中“工匠精神”的塑造路径。

【关键词】艺术设计专业  职业教育  工匠精神  塑造

“工匠精神”是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追求完美以及极致的体验。“工匠精神”的培育,对于职业教育非常重要,可以说职业教育的生机,正是依靠大力培养“工匠精神”来实现的。然而,与“工匠精神”相关的理念并未在高职院校中得到普及。作为职业学院中专业性与实践性较强的一门专业—— 艺术设计专业,对学生的创造力与实践能力要求较高,因此该专业更应该努力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实现学生毕业与学生就业的无缝对接。本文试从“工匠精神”及其重要性出发,针对艺术设计专业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现状,从培养学生“工匠精神”情怀、将“工匠精神”融入课堂与生活、在实践中培育“工匠精神”、建立“学徒制”弘扬“工匠精神”等方面提出艺术设计专业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中“工匠精神”的塑造路径。

一、“工匠精神”及其重要性分析

一般而言,“工匠精神”是指用精益求精的态度对自己的产品进行精雕细琢,追求完美的工艺成果。“工匠精神”对于国家经济产业的塑造与发展有重要意义,将“工匠精神”作为一项重要的职业精神纳入职业教育的培养范围,能够让学生更好地传承、实践这种精神。随着经济新常态的到来,我国人口红利逐渐消失,进入经济转型发展的攻坚时期,对于高素质、高专业水平的技术型人才需求提高。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职业教育中的艺术设计人才培养质量离学生、家长以及社会企业的期望仍然存在一定差距,许多学生的专业知识掌握不够理想,技能运用不够熟练,在工作中三心二意,不能发挥有效的创造力。

在职业教育中重视“工匠精神”的培养,是对职业教育的本质进行更加清晰的理解与认知,能够帮助教师与学生认识职业教育的本质。同时,培养学生“慢工出细活”的“工匠精神”是一项战略性的选择,也是塑造中国“大国工匠”形象的必要选择。在艺术设计职业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有助于帮助学生对自己的专业形成健康、长远的认知,认识到自己的技术不仅是今后养家糊口的本领,也是一种口碑、一种品质。而对于教师而言,也要认识到塑造学生的“工匠精神”不仅是教学的战略选择,也是对艺术劳动技能的尊重,这也是职业教育的特殊价值所在。

二、艺术设计专业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在艺术设计职业教育中塑造学生的“工匠精神”,不仅是职业教育的本质要求,也是社会企业的需求与呼唤。推动“工匠精神”融入职业教育改革,也将成为经济转型的要求。然而,目前我国艺术设计专业在职业教育过程中,仍然存在较多的问题,具体表现在如下方面。

(一)培养目标不明确。虽然职业教育已经经过多年的发展,但是许多企业甚至某些学校自身都不能很好地区分职业教育以及本科院校学历教育的根本区别。其实,在专业课程的设计上,很多职业教育学校与本科学院的課堂安排区别很小。如在艺术设计专业,理论文化课程占据绝大多数的课时时间,反而在实践能力以及职业技术课程上缺少篇幅,有些职业学院甚至在最后一年才允许学生离开学校进行艺术设计的实习实践。除此之外,某些职业学院的艺术设计专业课程规划缺少合理性,往往是盲目跟从社会的热点方向,然而社会需求千变万化,如果一味跟从市场需求,学校难以为学生提供有效的教育。

(二)缺乏培养“工匠精神”的环境。“工匠”最普遍的特点是钟爱自己从事的行业,并对自己的专业有非常热烈的热爱与兴趣,有崇高的理想以及职业境界,并且对于工作有非常强大的耐心和恒心,在工作过程中追求精益求精的境界。然而,在职业教育学校中,许多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师往往只是对学生进行文化理论、艺术历史知识的培养,同时传输相关的技能,而并不是很重视学生对于艺术设计是否存在浓厚的兴趣,一味地填鸭式教学。一些学生也是抱着完成任务的心理进行学习,在此环境中,难以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

(三)课程培养方案和教材落后于社会发展。目前,很多职业技术学校艺术设计专业课程培养方案与社会实际需求脱轨,学生在毕业后往往从事服装设计、室内设计、自由设计等相关职业,学校中学习的技术知识难以适应社会的需求。同时,很多学校使用的教材一直不变,并不能够紧跟时代潮流的发展,导致学生的眼界较为狭小,难以产出高价值的作品。这也导致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生难以实现高质量的就业。

(四)实践训练安排不合理不科学。目前,我国职业教育的学制时间普遍较短,对于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而言,实践训练主要集中在学校的最后一年,主要有两种训练模式。一种是在校内完成设计。由于校内设备较为陈旧,实践的环境往往落后于现实的工作环境,导致实践训练花费了很多的时间,但没有取得与之相匹配的成果。另一种实践训练是学生前往企业进行实习。由于学生拥有的专业技能较少,实习实践时间很短,很多企业并不愿意花费较多的时间与精力指导学生开展工作,学生在企业实践中往往并没有获得真正的提高。实践训练安排的不合理、不科学,不利于学生认识自己的专业,学生难以对专业产生自己的理解与感悟,就更不用说培育“工匠精神”了。

三、艺术设计专业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中“工匠精神”的塑造路径

(一)培养学生“工匠精神”情怀。职业情怀是指学生对于自己所学习的专业、今后从事的职业具有发自内省的喜爱。在艺术设计专业的职业教育中,不仅要重视学生工作硬技能的培养,还要通过各种课程以及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热爱专业、热爱自己职业的情怀。对于学生而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对自己从事的专业有足够的热爱,学生才会沉下心来努力钻研工作要求,做出精美的产品。在现实教学中,艺术设计类的职业教育不能满足于提高学生的就业率,也要提高学生的就业质量。在培养“工匠精神”情怀的过程中,不应该放过任何的细节积累,从学生生活的点点滴滴做起,例如,保持宿舍、教室等私人区域以及公共区域的清洁与整洁,注重个体卫生以及言行举止,积极参与到学校老师开展的实习实践活动中,“工匠精神”的培养是从量变到质变的积累过程,在逐渐的积累中将“工匠精神”转化为自身的内在品质。

(二)将“工匠精神”融入课堂与生活。艺术设计专业的职校学生在校主要针对艺术课程展开学习,因此,应将培育“工匠精神”贯穿艺术课堂教育过程中。职业技术学校应准确把握市场需求,在专业课堂教学中弘扬“工匠精神”。一方面,在理论课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讲解名人伟人的“工匠精神”案例,如齐白石以木匠学徒的身份逐渐转变成为一代伟大的画家,具有锲而不舍的工匠精神;在这些专业名人的实际案例中,学生更能够感受到工匠精神的存在。另一方面,在进行实训以及实践练习中,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设计时间,鼓励学生前往企业、乡村、自然进行采风、寻找灵感,在设计中不断打磨自己的作品,精益求精,而非一味地完成任务。

(三)在实践中培育“工匠精神”。对于艺术设计专业的职业教育而言,实践是将“工匠精神”渗透到学生培养环节中的重要渠道。对于学校而言,将工匠精神和学生实际的学习以及工作实习实践环节联系在一起,学生才能真实体会到工匠精神的内涵与本质,并在今后的学习与生活中时刻提醒自己,将工匠精神作为职业追求。引入专业的艺术设计器材,开设更多的精细化课程,构建与企业实际仿真的工作环境,是进行校内实习实践的良好选择。然而,尽管很多职业技术学校拥有仿真的设备器材,但构建的虚拟环境都是暂时的,并不能完全代替实际的社会实践活动。要想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仍然需要鼓励学生主动前往企业,融入企业的文化与日常,近距离与企业中优秀的“匠人”进行学习交流,刻苦钻研工作的需求,提高对自己的要求,精益求精,通过长期的社会实践实习活动深刻体会到工匠精神的重要性。

(四)建立“学徒制”弘扬“工匠精神”。“学徒制”是目前我国艺术设计专业培养人才的主要方式,在培养学生“工匠精神”中有重要的作用。何为学徒制?学徒制的核心要素指向某一技艺/行业、工作本位学习、有一定的报酬、有一定年限、有协议约定等五个方面,只有基于以上要素,我们才能将学徒身份与在校学生、普通实习生、企业员工区别开来。换言之,学徒制一定是由企业作为主导,选择或引入行业、业内公认的国内外职业标準进行培养,以工作本位与学校本位学习相交替,并支付一定比例报酬,有一定年限的培养模式,缺一就很难形成真正的现代学徒制。如上海市现代流通学校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将物流专业与英国政府、机构合作并在国内率先开展现代学徒制,引入英国国际标准,并聘请第三方机构进行评价,对现代学徒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实践,并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效果。由此可见,学徒制的培养模式与传统的课堂教学不同,学生从原本单一的角色化身为学生与学徒的共同体,同时,学生的学习地点不再是学校的教室,而是跟随教师前往企业生产地,传统的理论学习模式转化为了“工学结合”的模式,传统的教师打分也变成“教师+师傅”综合评价。因此,“学徒制”教学模式的出现对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有重要帮助。

总之,在艺术设计专业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中,应当崇尚并弘扬“工匠精神”,将“工匠精神”写入到学生培养体系中,不断探索有效的培养方案。对于艺术设计职业学生而言,塑造“工匠精神”是传承、改进与创新的基础。职业院校在教育过程中,要加强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以满足我国对于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曾勇.基于传统“工匠精神”的高校艺术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明日风尚,2017(12)

[2]赵俪.传承工匠精神加强高职艺术设计类 学生的职业理念教育[J].统计与管理,2016(12)

[3]骆萌.基于“工匠精神”的艺术设计专业职业教育培养模式研究[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7(4)

【作者简介】蒋卫军,广西经贸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专业专任教师,专业负责人,讲师。

(责编 何田田)

作者:蒋卫军 唐宏 杨庆

上一篇:学前儿童音乐教育论文下一篇:中非经济贸易合作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