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设计教育改革论文

2022-04-18

21世纪是信息化、数字化、全球化的世纪,网络资源之丰富、功能之强大、信息获取之便捷,向传统基于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艺术设计教育改革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艺术设计教育改革论文 篇1:

浅析对艺术设计教育改革的思考

摘要本文从分析我国艺术设计教育改革的当前形势入手,系统阐述了当代艺术设计教育教学改革应是一个全方位、整体的系统工程,应树立全新的教学观念,开放的体系。本文就当下艺术设计教育改革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思考。

关键词当代艺术设计教育改革系统性开放的体系

设计作为人类寻求进步、自我完善的手段,随着新经济全球化浪潮时代的到来,在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美国哈佛大学的罗博特·海斯教授曾预测:“15年前,企业靠价格竞争,今天靠质量竞争,明天靠设计竞争。”此话证明设计作为一种重要的生产力出现在现代文明社会。因此,对培养时代和未来社会所需的设计人才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

我国的设计教育虽进行了多年的改革,但许多设计院校还是停留在形式和表面的口号式工作上,普遍存在着教育方向不明确,课程设置不科学,培养人才缺乏方法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在学校所学的知识难以在工作中运用等一系列问题。面对全球信息一体化的激烈竞争,我国的设计艺术作为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学科,在其教育改革方面势必要与国情和当前市场相适应。艺术设计教育在中国的改革应是一个整体而系统的工程,应树立一种全新的观念,开放的体系,从培养艺术设计人才的角度出发,全方位的对以下问题进行审视和思考。

1 全方位、开放式的设计教育教学体系

应当指出的是设计教育的全方位、开放式的教学体系是面向素质、知识和素养,而不单纯指多种设计或应用美术技能的训练。从更广泛的人文背景上看,一切现代科学也日益渗透到设计领域,如现代哲学与设计理念、现代心理学与视觉审美效应等等。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既要重视对知识与技能的培养,更要重视对人的基本素质和创造力的培养。不仅要将各艺术门类视为一个整体,而且要与现代科学技术想渗透融合,在整体观念中体现“全方位、开放式”的思想。

2 设计人才的培养应面向当代文化

当代文化是比较宽泛的概念,其基本指向是近几十年来以高科技的发展为基础,在高度信息化、网络化背景下的当代文化。当代文化向生活世界的渗透和扩张以及文化向视觉文化方面的转变,即使当代文化成为了生活世界中广泛事实和现实性存在,也使这种文化在视觉化的转变中成为一种具有广泛美学特征的文化。这显然与作为一种文化创造活动的设计行为和实践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设计也是一种使文化审美化的物质性实践行为,赋予设计物品和生活世界以艺术特征和美学纬度是设计行为极为重要的特征所在。

3 重视设计与纯艺术之间的互动关系

在先进的设计理念支配下的设计艺术与当代文化有着最为密切和直接的联系。绘画、雕塑、美术史等学科与设计艺术有着天然的血缘关系,不同之处在于设计必须适应社会的功能性需求,纯艺术的创作则是以审美的方式反映时代、社会和生活。设计为有着深厚传统的悠久历史的纯艺术各专业带来新的信息与感觉,为推动纯艺术创作观念的变革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另一方面,纯艺术创作直接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目的培养学生研究历史与文化,认识社会和表现社会的能力,促使学生在进行设计创作时更多地关注艺术语言,淡化实用功能和专业技能,对促进素质的全面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4 创新意识的培养

要培养学生的设计思维,首先要鼓励学生敢说敢想,具有创新意识,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创新意识是设计思维培养的前提。它包括强烈的好奇心、进取心、创造激情、探索欲等心理品质,也包括具有远大理想、锲而不舍的意志等非智力因素。在以往的设计教育中,我们往往偏重于对学生所谓知识的传授和智力的培养,忽略了设计人才的创新意识。现代艺术设计教育强调创意是灵魂,它通过逻辑思维到形象思维的转变,使抽象的理念向具象的视觉形象转化。创新意识的关键就在于创新。美国著名设计师乔治·路易斯曾告诫学生:“小心惯例成为创意的绊脚石,创意的本质就是改变,威力更大的就是颠覆。”

5 将设计思维综合外化的技术能力

在设计中,设计师应具备良好的专业表现能力,构思能力以及想象力的扩展和表达技巧的运用。其中,徒手作图、快速流畅的勾画出草图等能力都是体现设计师技术能力的重要方面。正是通过大量草图的不断比较、淘汰,才能摩擦出创造性思维的火花。设计教育应对于手绘训练和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都同样重视。设计师绘制草图的能力强,有利于更好地捕捉灵感。

6 应顺应国情与适应市场

作为一个学科,设计教育应顺应国情与适应市场,除了多元化、个性化的特点外,对办学特色、教学内容、方法应该进行科学性、开放式的调整,坚持超前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的基本原则。由于经济在飞速发展,市场的需求也不断发展变化,设计教育必须跟上社会形势的变化。根据社会和市场的需要做出较大改革,使学生从学校所得来的知识很快能够接受市场的挑战,这才是设计教育真正的成功。

7 重视人文精神、设计素质的培养

设计教育要培养高素质、创造性的综合性人才,就必须注重受教育者在人文精神、艺术理想、社会责任等方面良好的品质的培养,并使其获得持续发展的潜力。设计素质的培养对于艺术设计教育尤为重要,它体现在设计活动的全过程,从设计观念、构思到最终作品的完成,无不体现出设计者的整体素质。

从以上对设计教育的思考可以看出,当代设计教育教学改革,有待思考和解决的问题还有许多。这些改革问题都影响了学生良好的设计习惯的形成。设计教育必须是一个整体的系统工程,以设计素质培养为重心、开拓思维、放眼未来。唯有此,才能培养出适应新时代对高素质设计人才的需求。

作者:林 媛

艺术设计教育改革论文 篇2:

谈信息化时代高校艺术设计教育改革思路

21世纪是信息化、数字化、全球化的世纪,网络资源之丰富、功能之强大、信息获取之便捷,向传统基于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既然有了Google、百度,为什么还需要老师? 在信息化时代,高校教学中教师到底应该扮演怎样的角色?怎樣的教学方式才能使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师教学达成最佳组合?本文以此为研究课题,以“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我国的逐步推广实践为契机,旨在探索出一条适应信息化时代的高校艺术设计教育改革之路。

21世纪是信息化、数字化、全球化的世纪,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越来越多的人成为“网络一代”,尤其是大学生,他们通晓各种最新网络和通信技术,能熟练通过各种搜索引擎获取自己感兴趣和所需要的信息,通过电子邮件、QQ、博客、手机等多种即时网络通信工具进行学习、交际和娱乐,根据自己的特点和需要选择和决定所学习的内容及学习方式。[1]网络资源之丰富、功能之强大、信息获取之便捷,向传统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教师这一自古便特有的权威、不可替代的地位也受到了强烈的冲击。

既然有了Google、百度,为什么还需要老师? Google与教师的区别何在?在信息化时代,高校教学中教师到底应该扮演怎样的角色?怎样的教学方式才能使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师教学达成最佳组合?种种矛盾是摆在每一位高校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在此背景下,凸显信息化优势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值得广大高校教师借鉴和研究,并可以此为契机,探索出一条适应信息化时代的高校教育改革之路。

翻转课堂(由flipped classroom或invertedclassroom翻译而来,也被译为反转课堂、颠倒课堂)的理念在北美被越来越多的学校所接受并逐渐发展成为教育教学改革的一波新浪潮。所谓翻转课堂.就是在信息化环境中,教师提供以教学视频、课件等为主要形式的学习资源,学生在上课前完成学习资源的观看和学习,师生在课堂上一起完成作业答疑、协作探究和互动交流等活动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在教学形式上由传统的教学流程“教师课堂讲解+学生课后作业”翻转成“学生课前学习+师生课堂探究”。[2]

这一颠覆性的教学模式,显现出了几大教学优势:

使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最大化

高校教育一直强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但在传统教育模式下,以教师为主的课程讲授使学生过分依赖教师,缺乏课下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主动性,很少使用视频观摩、查阅文献、比较研究等自学手段,甚至教材也成了摆设,只在考试复习时才派上一时用场。

而在“翻转课堂”的模式下,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发生了相应的转换,课前学习使学生从被动接收到主动研究,起到了学习的主体作用,变成了学习活动的主角;而教师则起到教学的引导作用,从主讲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设计者、合作者和辅导者。

利用信息时代学习资源的多样性改善了以往教材的单一性,学生可以通过信息平台获得大量的课外延伸学习资源,对拓展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起到了促进作用,这样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和兴趣。加上课外自主学习的环境相对宽松,学习的节奏和时间都可以由学生自己安排,既可以反复研究学习的重点难点,也可以跳过自己已经掌握的部分,从而避免了学习过程被教师主宰的现象,实现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分层次学习。[3]

增强教学互动性,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一直提倡增强互动性,但在传统教学模式下,由于学生一直处于被动接收的状态,

没有进行积极思维或还来不及消化刚学习到的知识,根本提不出什么问题;由于缺乏实践经验,也回答不出教师的提问,因而能参与互动的学生很少,互动效果不佳。

而在“翻转课堂”的模式下,由于学生事先已了解了课程内容,思考过了教师提出的问题,那么在课堂互动时学生就可以积极参与,提出自己的想法和疑惑,并和师生一起探讨、共同实践,提高了教学效果。

课余时间和课堂时间的双赢

由于课时限制等种种原因,高校学生的课余时间相对较多,在传统教学模式下,课余

时间一般是让学生完成课后作业,但多数学生其实是用于了娱乐休闲,感觉“考大学难,读大学轻松”。而在“翻转课堂”的模式下,学生必须在课外完成自主学习,充分填补了时间空白,使之得到有效利用。

在课外学习中,对于学生遇到的困惑和疑问,若是能自己解决的问题,教师应鼓励学生通过上网查阅资料、向他人请教等方式自己解决;若是不能解决的问题,则作为上课时的学习重点。这样便使课堂学习的目的性更强,重点突出,教师更能有针对性的解决学生不同的问题,课堂学习效率更高,改善了以往学生上课容易走神、学习目的盲目的现象。

要使“翻转课堂”得以顺利有效的开展,就必须事先做好各种条件保障。笔者在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广告设计》课程中进行了一些实践,总结出一些心得,以供借鉴参考。

优质的教学资源是基础

要使学生能较好的完成课外学习,必须有丰富、优质的教学资源做支持。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提前给学生布置好课前需要学习的内容,同时给学生提供与之相关的学习材料,这些材料包括教师选用的优质教材、优质课件、优质网络教学视频或自己录制的教学视频等。目前国内外有不少优质的开放教育资源,如哈佛耶鲁公开课、可汗学院、TED视频、中国国家精品课程、大学公开课等,教师可选择与自己的教学内容相符的视频资源整合到教学实践中。

我在《广告设计》教学中选用了国家精品课程网的《平面广告设计》课程资源,加上自己精心制作的PPT课件,给学生准备了充足的课前学习资源。

适当的课程时间提前量是保障

鉴于这种新的教学方法在我国高校尚处于试行、探索阶段,学生还不能立即适应新的课程模式,所以课程教学的开展要有一定的时间提前量。

首先是网络教学平台的建设;其次是要提前召开课程说明会,推广课程模式的理念和方法以及考核的新方式,使学生理解、接受从而积极配合;再次,是要给学生留有充足的阶段课程预习时间。

丰富的课堂活动设计是关键

课堂活动通常包括解答学生疑问、重释难点、练习巩固、课堂讨论、探究实验等,教师需要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设计课堂内容。若课堂形式过于单一,如:全部用来做练习、测试等,会让学生慢慢失去兴趣。若缺乏有实质产出的实践设计,则师生可能在课堂上倍感无聊或无事可做。

我在《广告设计》课程中设计了以下几种形式的内容:

1.问题探讨

亚里士多德说:“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始!”尤其是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对问题意识、批判思维、创新思维的重视和培养,是教学的核心。不去观察,没有发现;不去思考,没有问题。因此设计教育必须从观察出发,从提问开始,以“疑”激起兴趣,以“问”展开思维,让学生养成观察与思考的习惯。

翻转课堂上,教师除了要解答学生自发提出的疑问外,还应该有意的设计一些问题,引导和启发学生的思维。在《广告设计》课程中,除了探讨平面广告设计中的一些实践性问题,我还向学生抛出了一些有代表性的、拓展思维的前瞻性问题让学生分组谈论,这些问题可以引导学生更深入的思考课程内容,拓展学习的深度和

广度。

2.大师、名作赏析

网络最大的优势就是人们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随时查阅到各地各类的信息资源。在《广告设计》课程中,我向学生提供了多种关于平面广告设计经典的链接内容,如:知名平面广告设计大师详细资料及作品欣赏、国际平面设计大师专访、大师作品展等,使学生虽然不能亲临展览现场、不能与大师直接对话,但仍然能进行及时的学习交流。

3.设计实践

实践是检验一切知识的真理。尤其是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实际应用能力是培养的重点之一。网络给我们提供了很多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设计比赛资讯,这是很好的可以作为项目实践内容的设计资源。用比赛项目作为学生的实践内容,比赛的真实性与实效性增强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也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最好体现。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可以积极从事探索、讨论和实践,教师则帮助他们实现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师良好的综合素养是保障

经过课前的自学,学生在课堂上会提出各种问题或假设.有些问题和假设老师可能闻所未闻或者没有充分准备。这就要求任课老师既要有扎实的本学科知识、丰富的实践经验,又要有敏锐的思维能力,灵活的应变技巧,这对教师的综合素养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教師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才能配合信息化教学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顺利的开展教学工作。从这个角度讲,“翻转课堂”不仅促进了学生,同时也促进了教师的的学习主动性。

考核多样化

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下,学习过程不仅重结果,同时重过程,所以传统的期末考核方式已不太适合,考核应综合两部分的考评:

1.考察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① 教师课前预留问题的自学效果,课堂上由学生以PPT形式展示自学成果

② 课堂讨论的参与度

2.考察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通过实际或虚拟的项目设计实践,由学生展示综合学习成果

总之,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社会,现代高校学生具有广泛的资源选择度和灵活的学习自主性,高校的教育模式必须配合信息技术的发展浪潮,并与之紧密联系,这样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学生的需求,实现以科技为核心、以人为本的高级人才素质教育。

(作者单位:成都信息工程学院银杏酒店管理学院)

作者:阮劲梅

艺术设计教育改革论文 篇3:

试论艺术设计教育改革中的主体性

摘要:从艺术设计教改实际出发,引进哲学的主体性范畴,分析艺术设计对外开放的教改系统中以教师为核心的社会多元主体的构成,从教改的各个环节分析教改主体的地位和作用,为深化教改提出建设性想法。

关键词:艺术设计;教改;主体性;构成

在国内艺术设计教改的理论研究中,大多是从操作层面上提出改革的必要性和具体方案的比较多,而艺术设计专业教改中的主体性的命题似乎具有某种哲学上形而上学的色彩。之所以提出这样一个命题,并不是故作深沉,故弄玄虚,而是针对国内艺术设计教改理论缺乏宏观的文化视野,就事论事,以至迷失方向;或者从文件出发,从国外的模式出发,缺乏创造性。提出这一命题的理论动机,就是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发挥教改主体的主动性,创造性,使得艺术设计教改不断深入。

一、艺术设计教改主体性的内涵

主体性是哲学的基本范畴,主体性是指人在实践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能力、作用、地位,即人的自主、能动、自由、有目的地的创造活动的地位和特性。主体性的根源和主体性的内涵是非常复杂、很难表述的。一部西方哲学史至今也没有完全说清楚主体性究竟是什么。西方哲学家通过不断的证否,说明主体性不是什么,但是他们很难完全说清楚主体性是什么。东方哲学的睿智使他们通过不说出以示说不出。也许可以这样说:一切人创造的都是主体性的领域,但是这一切都不是主体性的最后确证,主体永远不满足于已有的,总是在创造那些还没有的。所以能够说明主体的,就是指向未来的理想性、目的性,就是为了理想的永恒的创造。对于个体性来说,其主体性体现在他与文化的永恒的差异性,他的独一无二性,但是这种差异性又存在着一个文化的参照系,这就是作为个体的主体的二律背反。主体间横亘着一个文化差异的精神空间,两者之间可以交流,但是却不可能完全融合。主体是人格独立的。

哲学关于主体性的思想对高等教育的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高等教育是对人类文明的传承,是提高人的主体地位的有效手段。高等教育通过主体间的文化传播和交流,达到提高人的主体性意识,培养人的创造性能力的目的。高等教育用来培养人的创造力的手段,包括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教材都是过去式的文化形态,都是文化客体。但是他要培养的却是主体的潜在的和现实的创造性的能力。人的创造力其实是无法教育的,只能通过师生间的互动,即教学过程给予激发和诱导。在当代信息社会,信息渠道是多样化的,教师的作用已经不是信息的传播者,而是信息的序参量的控制中心,通过对信息的局部的干扰,帮助学生在信息的选择、和自组过程中,形成信息的优化结构。在信息时代,由于信息的多渠道的传播,逐步改变了传统社会信息不对称性所带来的人与人地位的差别,在当代社会人的差别已经逐步缩小为资源占有的差别,而且前者对后者的改变提出了历史的要求,使得人的主体地位得到进一步的扩张。因此,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高等教育必须改革。

在高教改革中,艺术设计专业的教改难度尤其大。艺术设计具有高层次文化的特征,在当代社会艺术设计从精英文化向大众文化渗透,体现了当代社会向着更加民主的大众社会过渡,对主体性的确证已经成为大众的需要。艺术设计是多元主体的文化互动,艺术设计既是设计师的创造,但是必须面向市场、企业和社会公众,被后者接受。艺术设计是培养设计师的,这种教育也必然是多元主体的互动,确立主体的地位。因此,艺术设计更加需要发挥教育主体的作用。从高校艺术设计教改实践来看,目前成效不是很显著。国内艺术设计与国际水平差距甚远,艺术设计教育对人才的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差距甚远。从国内艺术设计教育的数量规模来看,已经比较大了,但是从艺术设计教育的质量来看,还很不尽人意。其原因当然不全在高校这一边。从艺术设计发展的历史来看,它对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条件要求比较高。但是高校自主性因素发挥程度也是不可忽视的。

举例义乌工商职业学院艺术设计专业来说,其师资力量并不雄厚,老师年轻、职称低,也没有特殊的学术背景,但是他们靠着十多年的努力探索出“依托市场,以项目为载体”的教改模式,教师在为企业进行设计服务的过程中,体现了自身的社会价值,实现了自身的利益,提高了自身的社会地位。当他们还非常年轻,甚至职称很低的时候,他们已经成为社会活动家、公司负责人、资深专业教师,有了丰硕的社会成果,受到社会各界的尊重,并且具有完美的人性,成为人格和谐的艺术设计师。他们培养的学生,不把学习看成负担,而把学习看成实现人生价值的必要的手段,在大学期间,就能够参与企业设计项目,就能够在各级比赛中获奖,毕业后能够零距离上岗,很快就能有成就,并且有不菲的收入。取得这些成就的根本原因,就是充分发挥教育主体的作用。

二、艺术设计教改主体性的构成

艺术设计教改实践是教育主体主动构建的过程。教育主体的观念、思想、作为决定教改模式。艺术设计的职业具有知识面和能力构成要素较多的复杂性,要求对艺术、技术、市场、人际关系都具有一定的掌握能力,属于高端人才。从国内目前的状况来看,艺术设计的人才主要依托学校培养,如何在学校就能培养出适应市场需要的人才是摆在高校面前的艰巨任务,至今为止我国高等教育还没有很好地担当起这个责任,这就凸显高校艺术设计教改的必要性。高校艺术设计面向市场开放的教改系统一方面需要特定的市场环境和宽松的教改氛围,另一方面需要教育主体具有能够面向市场进行实践性教育能力,这是关键。艺术设计教改主体性的构成,是由艺术设计教育面向市场开放,所形成的以学校为核心的多元社会主体互动的结构,体现艺术设计实践性教学的社会性的本质特征,其主体性的构成包括:

(一)具有多元角色的艺术设计教师

《高等教育学》对教师的角色定位是:1.研究者的角色;2.授道传业者的角色;3.管理者的角色;4.朋友的角色;5.心理医生的角色。这是对大学教师角色的一个最一般、最基本的规范。落实到大学的不同专业,特别是在教改的作用下,大学教师的角色的内涵在衍生和拓展。在艺术设计教改中,要培养适合市场需要的设计人才,这就要求老师必须首先是这样的人才——这比通常的工科类专业教改中所谓的双师型内涵还要丰富,后者的双师是教师和技师的总称,而前者除了要具备双师的素质外,还要具备一定企业经营管理方面的才能,具有市场竞争的意识和才能,这样他们设计的产品才能被企业所认可、青睐和接受。同时他们还要有高瞻远瞩的文化视野和引领社会文明的超前意识,有运作社会的能力,能够参与到政府的决策中去,能够与社会各方面合作,积极培育市场,从而为高校设计专业的发展创造长远的广阔的社会条件——这正是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教师在探索“依托市场,以项目为载体”的教改模式的过程中积累起来的经验,他们经过十多年努力,完成了西方现代艺术设计及其教育历经了一个多世纪所完成的从工艺美术设计转向工业设计,服务于工商业,再到创意产业的历史过程,使得该专业的教改模式具备了国际上同类专业的实践性教学体系结构完整性的特点。从目前国内以艺术设计教改来看,教师要达到这样的能力是不容易的,这不是仅仅具备学历、职称、甚至双师证能够解决问题的,也不是有了市场环境和资源就能解决问题的,这需要这两者双向的结合,更需要教师的主体意识,有责任、有天赋、有务实精神。这样的教师很难得,需要社会各界的重视。

(二)具备主动学习方式的学生

从高等教育改革的角度来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就必须把学生当作主体,高扬学生的主体地位,认可学生人格的独立性,认定学生具有人性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能力,具有社会文化的接受、传承和创新能力,学生具有主动学习的态度。这是从理想状态来说的。理想状态正是教育改革的目标,是教育规划的依据。教育是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培养理想的人格,正是高等教育介入社会变革,促进社会进步的措施。

在教改中,学生的主动学习方式是教学模式的主动构建的结果。在面向市场开放式的教学模式中,要围绕着完成设计任务来教学,就排除了以书本为中心的无主体教学,和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因为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必须激发他们的主体性意识,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创新思维是内外信息的结合,学生内部信息不调动起来,是不可能创新的。

(三)对教改实践进行指导的研究者

艺术设计教改是个复杂性系统,需要理论的指导。在艺术设计教改中,理论探索是教改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教改目标的确立、过程的有序化控制、结果的评价。理论探索渗透到教学的全过程,包括教学计划的制定、教学模式的构成、教学内容的规范、教学方法的制定。此外还有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是教师的科研直接关系到教师的晋级和社会影响力。在国内存在着严重的理论和实践脱节的现象,有些人很会搞科研,晋升很快,但是并没有在教改中有创新,甚至他们的理论是严重脱离实践的;而教改一线的教师,在教改中很有创新精神,但是他们在理论上不会总结,这不仅仅影响到他们自己的晋升机会,更大的问题是他们的经验得不到传播,无法上升为理论,这是很可惜的。由此可见,在教改实践中,理论的导入是非常重要的。这样的理论系统不是对上级文件的简单复制,也不是对任何外来模式的简单套用,而是对教改实践的系统的理论建模,同时也要应用文化学、哲学、美学、社会学、经济学、艺术理论、心理学、教育学以及与艺术设计相关的多学科的知识,此外还需要能够驾驭所有学科之上的理论创新的做法。

(四)具有强大支撑作用的社会多元主体

高校艺术设计教改是一个社会系统,需要强大的社会支撑。从西方现代艺术设计的发展来看,现代工业和科技的发展,市场的繁荣,大众文化的传播,政府的倡导和扶持,人文意识的提高都是现代设计不断发展的社会环境和条件。从英国举办第一届世界博览会开始,政府对新的发明和创意的重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英美等发达国家都把工业设计看成提高国家经济竞争力的最重要的手段,下大气力扶持。此外企业文化的发展也是艺术设计的重要条件。企业规模的扩大,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自主研发能力的提高,自主品牌的形成也为艺术设计提供了发展的条件。美国、日本的汽车设计,美国的可口可乐饮料、麦当劳快餐连锁店的企业形象和产品形象的设计的巨大成功,不仅仅归功于这种设计的精湛,而是因为能使这些设计蜚声世界,经久不衰的企业成功的营销管理。

三、如何提高艺术设计教改中的主体性地位

(一)首先要尊重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由于艺术设计教育是以学校教育为中心的面向社会开放的系统,教师是教改的核心力量,因此首先要尊重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要改变传统的单一的学术本位的评价机制,而改用学术和实践能力双重的评价机制。对教师除了适用学位、职称的评价体系外,还从其实践和教学业绩来评价;对学生除了适用课程分数的评价体系外,还要适用实训、实践、实习的表现的评价体系,从而充分调动教育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并且触动那些固守传统的教育顽症。

(二)要构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

艺术设计新的教学模式与传统的刻板的以教材为中心的教法有着本质的区别,后者使得学生成了书本的奴隶,由于人的能力发展的不平衡,学生会因为某些课程和技能的薄弱环节,无法完成学习任务,因而产生厌学情绪;或者由于被动学习,无法发挥创造性的能力而缺乏学习兴趣。而新的教改模式则能够充分激发教学双方的创造性潜能,使得他们永远要面对新的难题,要采取新的办法去解决问题。

(三)要发挥社会多元主体的积极性

艺术设计教改是开放的系统,需要社会的广泛协作。艺术设计是当代文明的风向标,她不仅仅是局部的文化现象,更是一种全社会的现象,不仅仅是对某些企业、某些产品的形象的包装,而且是对新的社会生活方式的重塑,是对完美人性的复归。因此她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因此,艺术设计的主体范围扩大到社会公众,没有社会公众的接受视界,艺术设计将无以存在。中国经济的转型也是中国艺术设计的二次春天。创意、创新产业的发展,环保和资源的节约型经济,社会公众普遍购买力和文化素养的提高,是艺术设计的丰厚的社会土壤。

参考文献

[1]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M]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7

[2]肖前,李秀林,汪永祥.辩证唯物主义原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3]王雨田.控制论、信息论、系统科学与哲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6.

[4]章士嵘.科学发现的逻辑[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5]滕守尧.审美心理描述[M]重庆: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6]凌继尧,徐恒醇.艺术设计学[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101-210.

[7]袁金戈.以项目带教学,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与创业能力——艺术设计专业渗透创业理念的探索[J] 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04

[8]E.H.贡布里希.秩序感——装饰艺术的心理学研究[M]湖南科技大学出版社,2003年.

作者:季慎峰

上一篇:雕塑创作传统艺术论文下一篇:文学艺术当代文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