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构艺术设计教育体系论文

2022-04-24

摘要:教育体系的日益完善和快速发展,当前积极推行产教融合的模式促进课程改革和创新,艺术设计改革在产教融合的视野下成为了关键性内容。高校艺术设计课程改革要在产教融合的视域下,坚持以应用型为导向、以多元化建设为抓手、以项目教学为依托的建设思路。建立产学研为一体的艺术改革体系,培养具备艺术设计专业素质、市场化意识、综合素养高的艺术设计人才。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重构艺术设计教育体系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重构艺术设计教育体系论文 篇1:

试析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策略

摘 要:为社会培养合格的艺术设计人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我国目前的艺术设计教育还存在一定问题,高校要从教育观念、教育内容、教育手段等方面入手,方能为社会输送合格的设计人才。

关键词:高校 艺术设计人才 艺术设计教育 培养策略

一、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世界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深入,艺术设计开始成为当今世界工业化生产必不可少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从上个世纪90年代起,我国的社会经济蓬勃发展,工业发达推动了艺术设计的热潮。全国各地的诸多高校开始成立艺术设计系,目的在于为社会输送大量优秀的艺术设计人才。一时间,艺术设计教育开始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21世纪之初,我国高校开始扩招,艺术类专业更是大规模扩大。目前国内80%的高校都设立了艺术设计系。然而,开设艺术专业的高校多了,教育体制却没有同步发展,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策略还不够完善,这种现象必须引起高校的高度注意,方能为社会培养出合格的人才。

二、我国现代艺术设计教育的现状

不可否认,我国在艺术设计教育方面发展是非常快的,但也存在不少问题,有不少业内优秀设计师认为,目前高校培养出来的艺术设计人才在很大程度上达不到行业标准,创新力不够,动手能力不强。究其原因,是高校目前的艺术设计教育出了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其实,我国的艺术设计教育已经起步30年,有着不短的历史。但是为什么30多年了还存在如此多的问题?这是我们不得不承认的现实。

我国艺术设计教育落后的关键在于教育观念出现了问题。我国的现代设计及设计教育源于中国的工艺美术教育,设计教育一直是以纯艺术的美术教育和传统工艺美术教育为基础,艺术设计教育与纯美术教育被混为一谈,这样的教育观被一代代传递下来。关于招生和学生毕业所得到的学位都是纯艺术类的。入学考试加考的科目是美术,毕业所得到的是艺术学科的学位,学生从入学开始就认为自己是学艺术的,认为自己将来就是艺术家,认为能画素描、速写,再学点构成课程,掌握一些表现技法就可以从事设计了。因此,学生不重视科学方面、人文方面,以及语文等课程的学习。入学的学生基本上以文科学生为主,逻辑思维和接受自然科学的能力相对比较差。

在教学内容、教学观念、教学模式方面:教学内容上很多设计院校的设计基础课没有设置有关人文科学、自然科学、工程学、管理学、经济学等方面的内容,课程安排几乎与美术课的教学内容没有什么区别,从而导致学生缺乏人文精神和科学知识。在教师的教学观念方面:由于教师就是在上述条件、环境和观念下调教出来的,所以本身也存在问题。

再者,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也对艺术设计教育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这是好的一面。然而,从目前来看,越来越多的教师或学生开始倾向于用计算机辅助软件进行艺术设计,也就是说,他们比较重视借助计算机来体现艺术设计技巧,这是一种错误的做法。会导致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内容将重心放到计算机软件操作上面,这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设计能力。此外,教育教学方式上也存在诸多问题。目前有不少教师采用案例教学法,这是一种新型教学法,值得推荐,但是教师采用案例教学法时,只是将别人的作品拿出来让学生欣赏,或者简单地向学生介绍一些关于作品的表象,而不对作品设计背景、设计思路、设计过程进行进一步解读,因此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设计创造性思维和设计能力,学生学到的只是模仿能力。课后,教师也会要求学生完成一定量的作业,但是不要求学生将设计创作过程按照规范详细写出来,这样会导致学生马虎了事。在期末创作时,也只是要求学生拿出一份作品交上来即可,这不是在培养艺术设计人才,而只是在培养美术人才。另外,盲目崇洋,不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也不利于艺术专业人才的培养。

三、如何培养现代艺术设计人才

(一)转变观念,重构设计教育体系

提高艺术设计教育水平,就目前的实际情况来说,首先要解决的是对艺术设计的认识问题。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讨论其他问题都没有意义,我们还会继续走弯路。教师要明确告知学生什么是艺术设计以及详细解释艺术设计的本质。在此基础上,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构建艺术设计教育的体系结构。目前,随着社会经济和科技的发展,社会对艺术设计人才需求量加大,并通过多年的实践检验,艺术设计教育工作者已开始逐渐意识到前面所提到的各种问题,各有关高校都在如何构建艺术设计教育体系方面进行着有益的探索和努力。具体来说,构建艺术设计教育体系首先要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不能照搬西方国家的模式,因为我国的教育体制、文化背景、学生特点等方面都与西方国家有所不同。但构建艺术设计教育体系必须要体现现代化、科学化、信息化、创意化;要强化设计意识;要做到艺术、科学、技术、人文、传统和市场的结合。

(二)加强对艺术设计教育师资的培养

要培养学生,要出人才,首先要培养教师。学校,特别是高等学校是出人才的地方。如果培养人才的教师本身在理论上或是实践上,甚至是观念上都存在问题,那么培养出的学生也会出现问题。为什么在教育体制、教学计划、课程基本相同的情况下,在生源基本相同的情况下,有的学校培养出的学生的质量和水平就高些,有些就差些,甚至很差。特别是在同一个学校、同一个专业、同一门课程、使用同一本教材的情况下,教师不同,所教授的学生的水平不同,甚至差距还很明显,其原因主要是教师。另外,经济迅速崛起和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信息技术、材料、生物技术的发展,以及人们对环境和社会的关注加强,使得社会对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呈现出量大和高水平的特点。受社会的影响,在短短的时间内,我国几乎所有的综合性大学都建立起相关的学院或专业,目前我国已有1000多所高校设有艺术设计学院或专业。在艺术设计教育缺少高水平师资的情况下,艺术设计教育发展速度之快,更使师资方面雪上加霜。因此,要提高艺术设计教育水平,就要采取各种有效的手段,努力培养师资。目前,由教育部挂帅,高等教育出版社直接组织和实施的师资培训,虽然刚刚起步,但以初见成效。

(三)加强科学理性思维的培养

艺术设计的特点决定了艺术设计不能脱离科学思想,不能丧失科学的理性思维。然而,就目前的艺术设计教育来说,艺术设计教育与科学,与科学思维基本上是脱离的。我们所培养出的绝大多数设计师几乎没有受过逻辑思维方面的训练,他们几乎不了解工程学和自然科学的基本知识,在从事设计活动时,甚至将灵感当做天马行空,被动地等待灵感的光临,把设计当作一件可遇不可求的事。然而进行科学理性思维的培养是设计师创意的内在要求,这是因为:对艺术设计来说,最重要的是科学的创造,理性的选择,而不是艺术创作(即使是艺术创作也需要理性)。设计师必须了解和掌握广泛的科学知识,具有科学的、严谨的、理性的科学思想。例如:现代室内设计和建筑方案的设计,其重点不是在于如何画效果图,如何使设计图更有美感,而是要突出如何利用设计空间,思考为什么要这样利用的道理;效果图要突出照明、采光等。所有这些问题都属于科学问题,而不仅仅是艺术问题。所以教师自身要多学科学知识,然后将之传授给学生,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促使他们将科学知识应用到艺术设计中,会起到事半功倍的设计效果。

(四)发扬传统文化,复兴人文精神

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对设计的影响是巨大的。没有传统,没有文化,可以说就没有设计。换个角度说,传统和文化是创意产生的源泉。中国有5000多年的历史,有令世界各国设计师羡慕的灿烂的文化,包括包豪斯学校在内,中国文化都被列入其教学必修的内容中。而这些对设计和对中国未来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中国传统文化,并没有在我们的艺术设计教育中受到应有的重视,这是艺术设计教育的悲哀。提高艺术教育质量和水平,培养艺术设计人才,必须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传授,弘扬人文精神。

(五)整合教育资源,搭建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能力的有效平台

由于我国高校的管理体制主要是以专业为中心进行院系建设,各种实验室、工作室属各院系,属非开放场所,再加之对设计及艺术设计认识上有偏差,使如今的设计学院或设计专业,在硬件方面主要包括计算机机房和美术专业所必需的画室、雕塑室等。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管理学等方面的工作室和实验室,学生很少接触,大多数设计学院或系没有设计专业必须具备的用于创作的实践车间。在教师方面,除了和艺术相关,和计算机操作相关的教师外,其他方面的教师非常少,当然这和教学计划中没有设立相关的课程有关。为了适应现代艺术设计发展的需要,为了培养出符合现代艺术设计要求的设计人才,为了提高和加强艺术设计专业和设计专业学生的综合素养,为了提高学生科学性思维的能力,应对教育资源进行整合,将艺术、设计、科学等真正实现融合,使所培养出的艺术设计人才既具有艺术修养,又具有科学精神和能够应用新技术的能力。

(六)加强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设计和艺术设计都属于创新活动,创新活动需要有创新能力,要具有创新能力就必须具有创新思维。在这方面,我们的教育缺乏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其主要表现在教学过分强调计划、大纲、进度等,缺乏灵活性。很多教师也没有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从而导致我们所培养出的学生近乎千篇一律地没有创造性。事实上,不论是什么专业的学生都需要有创新能力,教师必须借助现代教育手段,大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这样才能完成教学目标。

总之,培养艺术设计人才的策略有很多,关键是对症下药,因材施教,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才能满足社会和国家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刘成瑜:《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创新教育策略分析》,《大家》,2012(11)。

2 曹惠琴:《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

3 李琳、姚克难:《关于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教学模式的构建初探》,《美术教育研究》,2012(17)。

作者:陈秀

重构艺术设计教育体系论文 篇2:

产教融合视野下高校艺术设计改革探索

摘 要: 教育体系的日益完善和快速发展,当前积极推行产教融合的模式促进课程改革和创新,艺术设计改革在产教融合的视野下成为了关键性内容。高校艺术设计课程改革要在产教融合的视域下,坚持以应用型为导向、以多元化建设为抓手、以项目教学为依托的建设思路。建立产学研为一体的艺术改革体系,培养具备艺术设计专业素质、市场化意识、综合素养高的艺术设计人才。

关 键 词: 产教融合;高校艺术设计;课程改革

高校艺术设计课程与企业进行深度合作成为当前产教融合发展的重要模式。实行课程改革、教学创新的新手段和新方法是积极与其他行业进行产教融合,打破陈旧的的教学模式和课程体系,以项目驱动式教学推动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发挥主体作用。

一、高校艺术设计在产教融合视野下改革的必要性

产教融合是指相关产业与教育进行深度融合发展,在高校内部形成集学术研究、人才培养、科学服务为一体应用型模式,是高校为提升培养人才的水平和质量的重要举措之一[1]。艺术设计创新和改革不仅要课程内容的创新,也要调整原有的艺术设计课程结构,将原来处于重合或者分立状态的课程调整为互相合作、统一协调的课程关系,让艺术设计的课程设置更满足企业与市场的需求。

艺术设计专业在产教融合背景下的有效措施之一就是产学研融合发展。随着近年来我国服务业的现代化发展日益完善,为艺术设计专业的高校学生扩大了工作种类和实践场所,同时也有利于高校培养一批掌握艺术设计专业知识和实践创作的学生。校企合作深度融合的目标是产教融合发展,高校艺术设计专业需要融合创意设计、艺术素养与专业培育、产品制作及流通这三步以实现产教融合发展。艺术设计专业在这种模式中可以实现理论与实践,可以对市场上竞争发展以及文化创意产业变革进行及时应对和调整。高校艺术设计专业需要结合市场变化、人才需求、企业要求等进行改革和创新。

二、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在产教融合视野下改革的目标

(一)以课程改革为导向

院校需要培养具备现代化技术以及可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复合型、应用性人才。在高校的艺术设计课程中,学校及教师只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不符合社会及市场的需求,也不符合当前现代化教育提下的教育理念。

在艺术设计课程中,要坚持以课程改革为导向,在产教融合的视域下进行艺术设计课程改革及创新。在制定课程培养方案时,要设置合理、科学的课程培养方案保障学生所需的基本技能和理论知识。学校在设置相关课程时要合理根据职业能力的要求和标准进行,在改革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评价方式时严格根据职业标准为依据。高校也可以通过融合职业资格证培训与课程培养于一体,实现在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在具备职业技能后可以良好适应市场需求。在课余时间,教师可以帶领学生到企业进行参观和学习,学生亲身参与到产品的设计和生产环节中,通过产品设计的实操训练,锻炼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和适应市场化的能力。

(二)以项目为课程改革的依托

艺术设计专业在进行课程改革和创新时,要坚持依托真实的市场场景、依托具体的项目开展教学活动。教师在项目教学中要及时进行指导和帮助,在项目完成中教导学生综合利用各种技能和知识,学校要结合企业要求,要以真实的项目任务为导向改革课程内容、设计教学模式,促进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在真实的项目场景中进行学习与锻炼。

(三)多方合作推动产教融合

高校课程改革在产教融合的视域下,需要与市场经济发展为导向,以产学研融合发展为抓手,对艺术设计课程进行全面的、系统的改革。改革高校艺术设计课程离不开学校、企业、政府、市场多方面的努力和参与,在改革和创新课程中实现共赢[2]。第一,在学校、企业、政府、市场的共同努力融合中,改革后的课程可以更好地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艺术设计人才,为行业创新和发展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同时也具备了创造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的能力;第二,艺术设计课程改革和创新的目标可以由市场与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和标准进行提供,这也为课程改革和建设提供了根据;第三,高校艺术设计课程在进行产教融合时有利于实现合理、科学的资源配置,在教学和课程任务完成的同时开展市场设计服务功能;第四,学校在进行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改革时要以文化创意产业的前沿内容为依据,对课程内容和教学措施进行及时更新。因此,在艺术设计课程改革时实现产学研三者融合,建构一个科学、有效的教学循环体系。

三、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在产教融合视野下的改革措施

(一)坚持项目式教学模式

项目式教学可以推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融合发展,实现学、教、做为一体,充分符合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在产教融合视野下培养自身能力和素养的要求,建构了以职业教育和行业实践为框架的教学模式。

在设置艺术设计教学项目时,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的知识和能力进行建构,遵循由简单到复杂、由浅显到深入的教学过程。教师可以在学期的前半部分设置相对简单的项目内容,在后半学期设置相对较难的项目内容。学校可以采用多元化的项目形式,例如仿真项目、模拟项目、真实项目等等,邀请企业充分参与到项目的设计和实操过程中[3]。项目式课程教学可以采用学生主动完成任务的方式,学生在工作场景中积极攻克难题和障碍,在教师、企业负责人和行业专家的共同指导下合理利用专业技能和知识,保质保量按时完成项目。

(二)建构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课程方案

在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通识性课程都要以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为依据。在整合通识教育课程和专业教育课程的基础上,增加意识启蒙类、专业结合类、创业管理类、创业实践类等四类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科学构建了双创教育课程体系。

注重艺术设计学生在实践中要从基础性和事务性岗位开启,在实践过程中刻苦钻研,不断提升自身的艺术设计专业素质。核心的专业课程要与设计行业接轨,邀请企业代表和行业专家参与到学校课程体系改革的过程中,建立具有产教融合视野、艺术设计特色的优等技能培养课程,共同建构课程考核标准和实践要求。在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实训阶段,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企业进行实训,通过具体案例的设计培养综合性的艺术设计实训。

(三)建设产教融合的课程群

课程群指课程之间的交叉融合、紧密联系,形成了层次丰富、互相配合的体系化课程集合。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群建构需要坚持几个理念:第一,与艺术设计行业的职业要求紧密联系,设计具备产教融合特征的课程群。设计课程群需要与艺术设计行业和企业进行深度融合和对接,注重学生综合素养、创业能力、职业操守和实践技能的培养。企业代表可以对课程群的建设、课程内容设置以及实训内容等进行合理探讨和制订,将课程要求、课程群建设更加符合企业要求,根据市场需求动态实时调整课程内容。高校可以根据艺术设计的专业特色,选定课程群的教学负责人,保障建设和改革课程群内容。第二,建构贯穿型课程群,坚持项目为依托。高校要将课程群联合企业共同建设虚拟和真实的项目案例,连接其它课程内容,真正让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与市场和企业接轨,将项目案例贯穿到整体和系统化的课程群中,切实转变传统的教学传授模式,提升艺术设计专業理论和实训的系统性和全面性;第三,延展和拓宽课程群的内涵。现代媒介技术的快速迭代推动着新媒介的不断发展,艺术设计专业在平时的教学中要紧跟时代发展,不断更新设计实践课程和教学手段,引入交叉型和新型技术。

(四)注重创业创新教育培养

坚持响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以“一三二一”为教学组织形式,在改革课程内容时注重课程体系、创业实践体系和创业项目孵化体系的多重创新,形成了具有艺术特色的双创教育。贯彻“个性育人、创业培育、全程培养”的双创教育理念,打造艺术与传统文化融合、艺术与互联网融合、艺术与外贸融合的教学特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分层分类的全程培养[4]。通过理论课程模块化,实践课程产品化,实训成果商品化,实现重构课程体系、完善实践服务平台,构建涵盖第一课堂、第二课堂、专业实践、创业实训、项目培育、团队孵化的全程式创新创业教育模式[5]。积极参与学校项目,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产业行业需要,不断完善优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反思教学设计,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从而为培育具备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而奋斗,落实“讲给学生听,做给学生看,领着学生干,帮着学生赚”的教育理念。

四、结语

当下时代的媒介技术正在飞速变革和迭代,高校的艺术设计专业要坚持产教融合的发展视域,紧密结合文化创意行业和其他创意产业,将课程体系改革为符合当下时代要求模式,培育市场和企业亟需的创新、创意高素质艺术设计人才。

参考文献:

[1]雷明峰.浅论高校艺术设计教育与人才培养[J].戏剧之家,2021(06):168-169.

[2]肖淮,胡飞.新时代高校艺术设计课程教学的创新探索[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20,36(08):59-61.

[3]周大鹏.产业学院:协同育人视角下高职艺术设计专业产教融合的探索[J].高教探索,2018,000(003):105-108.

[4]聂司羽,赵丽丽,芦鑫.产教融合背景下艺术设计专业探索研究[J].才智,2020,000(004):180.

[5]苏亚飞.基于应用型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产教融合育人模式探索与实践[J].数码世界,2019(10).

作者:谷晓

重构艺术设计教育体系论文 篇3:

基于一流学科背景下艺术设计教学模式的创新研究

摘要:党中央大力倡导加快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建设的举措,为全国各高校提供了多方面的机遇和挑战,对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人类进程的不断发展,艺术设计教学被赋予了时代新使命,迫切面临着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为实现艺术院校一流学科建设的发展目标,需要在学科教学中打破专业壁垒,应用时代最新创新资源,及时有效收集、整合教学经验,以此取得艺术学科建设深化的显著成效。在“双一流”背景下,艺术院校对艺术设计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创新,是顺应时代发展需要,培養特色艺术人才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一流学科;艺术设计;教学模式;创新

Innovative Research on The Teaching Mode of Art Design Based on The Background of First-Class Disciplines

HUO Ji-xing(Northeastern University, Shenyang 110819, China)

Key words: First-class discipline; art design; teaching mode; innovation

艺术设计作为艺术院校中一门独立学科,其包含环境设计方向、平面设计方向、视觉传达设计方向、产品设计方向等等。它具有极强的综合性,涉及社会、经济、科技等多方面的因素。艺术设计教育不仅为社会培养设计人才,还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和审美观。随着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艺术设计在市场竞争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在市场经济中,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产品未来的发展,甚至影响着企业的生死存亡。笔者认为,对于艺术院校来说,为实现艺术设计一流学科建设的发展目标,让艺术设计人才更好的走向社会,设计教学需紧跟时代发展步伐,进行改革创新。只有对学科发展规律和学科建设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整合、分析,才能优化、加深教学体系,提高人才培养成功率,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艺术设计未来的可持续发展。

1 艺术设计教育现状的分析

自艺术设计学科产生至今,现已形成了一定规模的艺术教育体系。但从目前来看,部分艺术院校仍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单一化的基础课程设置,存在部分课程开设不合理,教学发展盲目等现象。如在部分艺术院校大一的基础课程设置中,前期仍以素描、结构、色彩等基础课程为主,相当于进行高考应试教育教学的一个延续[1]。在这样一个基础课程的学习中,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个性化发展,不能有效发挥课程学习的作用,造成学生模仿能力强,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弱的表现,在最终呈现的艺术作品中匮乏生命力。在沿袭已久的教学模式常态下,必然会导致学生逐渐失去个性、想法,丧失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艺术设计的发展应当引领社会发展方向,回应社会需求与关切。在新时代发展的转折点中,作为艺术学科的独特性,在学科建设中既要尊重学生发展、个性、创造,同时也要尊重设计教育的普遍规律,以保护、传承中华优秀文化为根基,进行设计教育的创新发展。

2 艺术设计教学模式的问题审视

2.1 教学理念落后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大众审美观念也在发生着变化,这对艺术设计学科的发展提出了新要求。艺术设计教学理念在于培养具有专门技能的应用型设计人才,但部分艺术院校培养目标不明确,沿用旧的艺术设计教学理念来培养学生。旧的教学理念的沿用,势必与时代发展进程相脱轨,难以满足当代社会的发展需要。亦或盲目引进国外教学方式而丧失了对知识深层次的体系架构。笔者认为,艺术设计应是一门紧跟时代发展步伐的学科,设计教学理念应该应时代之变而变,在教学改革中要结合院校特色,找出适合自己的、独具特色的教学方式、方法,教学改革成功也是教学理念的结果。

2.2 教学方式的矛盾性

目前部分艺术院校中,在培养学生综合发展和直接传授知识的教学上,仍然存在着矛盾性。自古以来,在教学方式和方法上,主要通过师生式教学,让学生直接获取知识。通过这种教学方式,教师可以更好地向学生传输知识,更有效地针对学生的发展情况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建议。但是这种教学方法过于机械、呆板,往往不注重挖掘学生自身潜力[2]。在教学中,学生往往处于被动接受的位置,缺乏主动思考和动手实践的能力,导致学生将老师视为权威,局限于老师所喜欢和擅长的艺术风格和知识体系,限制了学生个性和全面发展的可能。最终,造成设计作品呈现千人一面的结果。

2.3 艺术学科设置单一

艺术设计是将各个课程融会贯通的一门学科,具有极强的综合性。各个学科之间相互渗透,才能取得教学成果多种可能性,促进学生的发展。但在部分艺术设计教学模式中,存在过于强调单一学科的重要性,不能与其他学科很好的联系起来,造成学科设置单一化倾向,进而影响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2]。如,在进行白酒的包装设计中,也要对消费者心理学、人体工程学、社会学等进行研究,并非只是单纯的设计。因此,要避免过于注重单一学科的培养,而使各学科之间呈现相互孤立现象。只有对艺术设计学科融入综合性知识,再加上引用科技发展新成果,才能促进设计的再生产。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对设计来说是十分重要的,进行跨学科文化交流与交融是推动艺术设计学科建设发展的重要途径,是未来设计发展的必然趋势。

2.4 专业课程设置和模式不规范

部分艺术院校中存在艺术课程设置全面,学习范围广的特点。但因学习时间短,导致学习内容不精通,形成学生课程涉猎广,学习内容浅显,学习不专的缺点。笔者认为高校应着重发展、培养学生个人特色。在一定时间段内,学生统一满足基础课程的学习后,让其专注发展自己感兴趣的领域,进行深度研究学习,形成术业有专攻。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毕业进入社会后,才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特长。

2.5 缺乏理论与实践结合

实践是艺术设计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学生在校进行学习的最终目标是走向社会,更好地为人民服务。部分艺术院校的艺术设计教育不了解社会和市场需求,只一味在校对学生进行培养,相当于设计教育闭门造车,势必造成设计教育的失败。设计教育的发展应与市场需求相结合,只有培养出适应市场发展的综合素质人才,才能推动设计教育未来的可持续发展。

3 艺术设计教学模式的改革与探索

3.1 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

笔者认为培养设计人才,老师和学生需要站在平等的位置进行课堂的互动交流,予以学生独立思考和动手实践的时间、空间,引导、激励学生主动探索、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充分调动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动性,以促进学生更加有效的参与课程学习,完成教学过程。

3.2 强化教学师资队伍建设

针对师资结构不合理现象,笔者认为首先国家应该加大资金投入,加大优秀师资的引进力度,当地政府可以通过设立人才引进政策,以公平公正的方式,招收社会各行各业的优秀人才,这样就避免了教师由于缺乏行业实践经验,而导致教学中缺乏对学生实践引导情况的出现。其次,可以采用多渠道、多形式的方式,请社会各界优秀人士或著名教授、外籍专家等来开设讲座,进行学术交流活动[3]。对于教学中的教师,笔者认为可以制定相关优胜劣汰的机制,对在教学中质量不合格或未履行责任的老师予以惩罚。相应地,对在岗位上表现优异的教师进行奖励。只有不断加强教学、教研工作,改善教学中的问题,才能促进学科建设的不断发展。

3.3 保持艺术设计学科的包容性和开放性

在设计学科中打破专业壁垒,注重对学生理解能力、应用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等综合能力的培养显得十分重要。再者,笔者认为应该加强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结合各艺术院校特色,学习借鉴国外教学经验,进行跨文化交流,找出适合自己的艺术设计教学方式、方法,推动艺术学科的创新发展。如,在德国设计教育中,从单一性到多样化发展的成功经验是我国值得去研究和学习的。

3.4 注重教学评价体系的多样性

针对教学评价体系,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完善。首先,可以针对在教学方式、教学计划、教学结果上进行评价。在教学计划、教学目标、教学方法等因素中,需要老师精心设计课堂中的每个细节,多一个细节建设,学生就会多一种发展可能。其次,要注重教师教学研讨。可通过每个月召开教学研讨会议,针对每个课程设置、教学方式、教学方法等进行教师组会讨论,而且对前期教学任务及时进行反思、总结。在对学生的考评评价上,除了对学习过程进行评价,还应增加对创作作品的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所有任课教师共同探讨和讨论学生未来可改进和发展的方向。通过教学评价,充分发挥老师在教学中的能动性、创造性,激发学生的个性发展,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完善教学体系。

3.5 加强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艺术设计教学中,设置社会实践可以提升教学效果,是十分重要的教学步骤之一。导师具备阅历广、资源优渥、经验丰富的特点,为学生提供了多方面学习机会和发展平台。笔者认为,导师可通过在学校开设工作室来促进学生实践活动的开展。学生可根据自己的专业兴趣、工作室研究方向、导师教学水平等进行双向选择。学生通过在工作室中参与导师课题项目或社会实践项目,解决自己线下实践困难的问题,从而让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锻炼,实现教学中产、学、研、用方式的结合。

3.6 促进艺术设计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随着人类社会的迅猛发展,知识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活到老,学到老”已成为人们的学习常态。促进艺术设计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在艺术设计教育理念上应遵循艺术设计教育的基本规律,充分利用学科优势和特色,营造开放、包容的学习环境,整合教学资源,重构艺术设计教育体系,加强设计教师队伍建设,体现以人为本,服务社会的设计教育理念,科学规划艺术设计学科的建设,建立严格的艺术设计教学质量监控与毕业分配机制,不断加强评估体系建设,使我国设计教育跟上国际发展步伐。

3.7 注重艺术设计在包装设计中的应用

随着人类进程的迅猛发展,大众审美观念也在不断提高。消费者对于品牌的消费,不仅局限于产品本身,包装的艺术设计也逐渐成为影响购买的重要因素。在现代的包装设计中,不仅要直观的传达出产品信息,还要注重消费者的心理需求,通过包装设计凸显产品背后的文化价值内涵,建立消费者与产品之间的情感交流,激发消费者的情感共鸣。如结合了中国剪纸艺术的包装设计,在符合产品本身定位之外,又给予产品美好的寓意,承载浓厚的民族文化内涵,在市场中无疑更具竞争力。通过对包装的艺术设计,将产品打造成有质量、有温度的产品形象,从而能够赢得消费者信赖,在市场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

4 结语

艺术设计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促进产品生产和培养设计人才,还要将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先进设计思想和科学技术手段运用到包装设计中,打造出最科学、最人性化的生产与生活,以此促进人类社会发展。

纵观艺術设计发展历程,与其相关的研究还在不断深入。相较于国外,我国的艺术设计教育起步较晚,目前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由此可见,在未来构筑完善、成熟的艺术设计教学模式道路上,还需艺术教育工作者们负重致远。

参考文献:

[1] 高威.艺术设计专业的基础课程设置研究[D].西南大学,2009.

[2] 朱效迅.关于构建创新型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研究[D].苏州大学,2012.

[3] 秦赞.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现状分析及教学模式探索[D].河北师范大学,2008.

作者:霍冀星

上一篇:信息设计下的视觉传达论文下一篇:本土文化现代设计艺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