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国画传统艺术论文

2022-04-24

摘要:当前随着社会对艺术需求的不断扩大,艺术职业教育的规模不断增长,艺术职业教育学生的人数也在不断增长,但我们在对近年来艺术教育取得的成就颇感欣喜的同时,也不得不面对一个日益严峻的事实,那就是艺术类职业学生的德学现状不容乐观,道德水准的参差不齐,厌学现象丛生。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职业教育国画传统艺术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职业教育国画传统艺术论文 篇1:

工匠精神融入艺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策略探讨

摘 要: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涌现出灿若繁星的著名工匠,他们是推动我国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力量。他们在实践中养成了敬业爱岗、精益求精、勇于探索、持之以恒的工匠精神。倡导和弘扬工匠精神是新时代发展的需要。在艺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中,我们需要转变艺术职业教育办学观念、开展艺术职业素质教育、构建现代学徒培养体系、打造匠艺相生教学模式,将工匠精神更好地融入到艺术职业教育中。

关键词:工匠精神;艺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策略

工匠,过去被称为匠人或者手工艺人。我国历史上著名工匠灿若繁星,不胜枚举。在数千年的历史进程中,木匠、银匠、锡匠、画匠、皮匠、铁匠、石匠、瓦匠、鞋匠、裁缝等各类手工匠人,凭借他们的聪明才智和勤劳双手,推动着历史车轮滚滚向前。

在现代工业文明兴起之前,工匠承担着发明创造、制作加工、营销推广等历史重任,为满足人们日常生活的物质需求做出了卓越贡献。即使现在步入信息社会,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一些不适应现代场景的老手艺、老匠人逐渐淡出了我们的生活,但是现代社会仍旧需要工匠,需要工匠精神。

1    工匠精神内涵解读

回顾史上著名的能工巧匠们,可以发现他们的成功既有社会历史发展需要的客观原因,更与他们敬业爱岗、精益求精、勇于探索、持之以恒等内在因素密不可分。“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精神,它是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品质的体现,是从业者的一种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1]是他们在长期实践中养成的可贵品格。笔者认为,“工匠精神”的内涵主要有以下4点。

1.1    专心致志的敬业精神

即以尊重的态度和认真的精神敬畏自己的职业。蒲松龄在短篇小说《阿宝》中说:“性痴,则其志凝……艺痴者技必良。”大凡有成就的工匠总是兢兢业业,无怨无悔,像苦行僧一样将职业当成一种修行,不断锤炼自己的技艺,直至成为行业翘楚。艺术是“艺”与“术”的综合呈现,一件真正的艺术品是由高超的“技术”与独特的“思想”构成的,技术是思想的载体,思想是技术的升华。这里所说的“技术”就是“工匠精神”,是艺术家对艺术的一种态度,是一种潜心钻研、永无止境、独辟蹊径的专注精神。[2]

1.2    精益求精的求真精神

就是对生活细致入微的体验观察,对构图别具匠心的位置经营,对材料独具慧眼的精挑细选,对色调对比与调和的探索与尝试。对自己的作品精雕细镂,丝毫不放过任何一点瑕疵,追求作品的极致与完美。不仅外观造型、色彩要漂亮,对其内在形态、结构、原理、比例等同样孜孜以求,享受艺术作品在自己精心雕琢下的升华过程。现代科技虽然能够进行标准化、批量化、高效率流水线大生产,但是机器制造的产品缺乏人的温度,产品失去了灵魂,这也是世界顶级奢侈品牌几乎全都采用纯手工打造的原因吧!

1.3    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

精湛技艺是基础,创新精神才是工匠精神的灵魂。杰出的工匠不但能站在巨人肩膀上传承行业先贤们的经验,更不拘泥于现状独辟蹊径不断创新探索,将行业发展带上新的高峰。“巧圣公输子”鲁班就是在被茅草割到手指的体验中,善于观察和思考,改良创新了锯子,大大提升了砍伐树木的工作效率。明代陆子冈创造性地将诗文画印融入到玉器雕琢,使玉器摆脱庸俗变得趣味高雅,而被誉为“琢玉圣手”。

1.4    持之以恒的坚持精神

工匠在日复一日机械式重复单调的工作中默默耕耘,以致技艺越来越精湛。这种异常枯燥的生活需要工匠们能够屏蔽外界干扰坐得下来、静得下心、沉得住气。不管遇到什么艰难险阻,不管遇到什么功名利诱,都能不忘初心,始终如一地执着坚守。择一事,终一生。就像《我在故宫修文物》中的修复师们那样,平心静气地对待每一个细节、每一件文物,甚至能与自己手中的作品进行心灵上的对话。

2    倡导工匠精神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1)傳统工匠日益式微。近现代工业文明的兴起,机械化大生产凭借其批量化、标准化、低人力成本等优势,将许多传统手工艺行业冲击得七零八落,工匠们为养家糊口不得不忍痛割爱舍弃本行转攻它业,致使某些传统技艺走向衰落,甚至失传。社会氛围浮躁,人们热衷于赚快钱,企业家们为了追求市场扩张和经济利益往往急功近利、粗制滥造,传统工匠伦理在市场经济冲击下风雨飘摇。

2)社会发展主要矛盾改变。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已经逐步解决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党的十九大提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经济发展质量的转型升级,更加需要工匠精神的创造创新与奉献贡献。如果缺乏追求极致的工匠精神,即使有再美好的蓝图、再巧妙的创意,最后也无法付诸现实。

3)政府倡导与推动。“工匠精神”首次出现在2016年李克强总理《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 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又指出:“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培育众多‘中国工匠’……推动中国经济发展进入质量时代。” 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又强调:“全面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弘扬工匠精神,来一场中国制造的品质革命。”由此可见国家发展战略的改变,由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变,由“量”向“质”的转变。

3    当前艺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特点

在近代学校教育出现之前,我国技艺传承和人才培养的最主要形式是“父子相传,师徒相授”,也就是通过具有血缘关系的家族传承和非血缘关系的师徒关系传授两种模式。步入市场经济时代,技艺的传承逐渐落在了艺术职业教育的肩上。当前艺术职业教育有以下特点。

1)注重实践能力培养。与普通高等艺术教育不同,艺术职业教育不是倾向于对理论知识的深究学习,而是根据艺术职业教育特点,以必需、够用为基本原则,更加注重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在实际应用中解决问题的技能。在目前的专业课程学习中,理论课时与实践课时比一般为4:6,甚至有些课程实践课时比重会更高。当然这样做并不是忽视理论学习,而是考虑到艺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定位,为社会人才市场培养更多的高技能型艺术从业人员。

2)注重满足市场需求。职业教育的性质,决定了艺术职业教育必须考虑学生将来就业问题,职业教育所培养的人才需要与社会发展及行业需求相一致。因此,艺术职业教育往往根据当地人才市场需求,坚持针对性、实用性、时效性原则,解决高技能型人才艺术职业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在市场上发挥自己的技能优势。

3)需要更高社会认可。职业教育发展到今天,仍然存在社会、家长、学生接纳度及认可度低的现象,这就间接影响到艺术职业教育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导致毕业生流动频率高。根据笔者对我校近5届艺术毕业生毕业1年后的就业情况跟踪调查看,学生考虑到个人发展空间、薪资福利待遇、工作压力和要求、企业管理制度和文化的适应性等,学生毕业后想改变职业或行业,而换岗、跳槽频繁,专业相关度为52.12%,离职率达到69.03%。这一数据在浙江省高职院校中排位中游,因而具有普遍性。过高的离职率,对毕业生、学校、企业来说都是一种时间和财力的浪费。因此,艺术职业在提升社会认可度的同时,在人才培养中融入持之以恒的工匠精神更具迫切性。

4)需要更强的创新意识和国际化视野。艺术职业教育学生在思考问题的深度以及创新意识方面还有待加强。同时,艺术审美、时尚敏感度、国际化视野等方面也亟待提升。

4    工匠精神融入艺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策略

4.1    转变艺术职业教育办学观念,培养专心致志的敬业精神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匠气”成为贬义词,很多艺术类专业学生避之唯恐不及。但纵观历史,很多艺术家却以“匠”为豪,近现代最有影响力的国画大师白石老人从未因自己雕花木匠的低微出身和世俗偏见而自卑,他创作“大匠之门”、“鲁班门下”、“木人”等作品,既为律己,又是激励晚辈以匠心、匠艺为豪。所以,作为艺术职业教育,办学导向不能仅仅以学生就业率作为追求目标,而应该鼓励学生树立职业信心和积极的职业态度,充分认识到自己在新时代的历史机遇和价值所在,以传承工匠精神为己任。学院可以通过举办各类活动进行工匠精神的宣导,引导学生崇尚工匠精神。只有有了这份底气,学生才能爱岗敬业,才能在枯燥单调的工作中培养出专心致志的热情,才能从点滴进步中不断累积成就感。

4.2    加强艺术职业素质教育,培养持之以恒的坚持精神

艺术职业教育不仅要重视培养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实践动手能力,也要融入艺术职业品德教育,这也是培养学生具有工匠精神的重要途径。通过军训锻炼学生团结协作、永不气馁的品格;通过影视欣赏、美学鉴赏等选修课提升学生审美趣味;通过社交礼仪、演讲与口才等提升学生人际交往以及口头表达能力;通过“高雅艺术进课堂”活动,体味表演艺术者“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不懈坚持精神。

通过职业素质教育,激发学生对艺术职业的热爱,并将其作为自己的毕生追求。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一件小事做到极致就成为不平凡的事业。当今社会发展日新月异,新技术层出不穷,在学习掌握新技术过程中,坚守显得尤为可贵。只有怀着一颗终生热爱自己事业的心,才能在未来的职业生涯里创造出一流的艺术品,才能在自己艺术职业生涯遇到冲击时恒久地坚持下来。就像电影《百鸟朝凤》中焦三爷说的那样:“只有把唢呐吹到骨头缝儿的人,他才能拼了命把这活儿保住、传下去!”工匠精神的精髓,就是这种在重复枯燥中坚持到底的信仰。

4.3    构建现代学徒培养体系,培养精益求精的求真精神

师徒关系是我国传统伦常中重要的非血缘关系之一,这种手把手地言传身教的全实境实践培养模式,对技艺的薪火相传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传统师徒关系由于个人眼界和思想境界等限制,容易形成自我封闭的“门派”;而且主要依靠个人经验、缺乏系统性理論指导,使得这种师徒传承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因此,构建现代学徒制培养体系就非常有必要。现代学徒制是将传统的学徒培训与现代学校教育思想相结合的一种校企合作的职业教育制度,是新型的职业人才培养模式。[3]校企合作是基础,工学结合是核心。其显著的特点是校企协同双元育人,学生双重身份(既是学校的学生、又是企业的学徒)。与一般大专班和过去的企业订单班、企业冠名班不同,现代学徒培养体系更为重视工艺技术的传承和弘扬,由学校和行业、企业3方共同参与制定艺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案,校企共同维护教学运行过程管理和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课岗融通,协同育人。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针对性。[4]通过校企深度融合,能够让企业名家巧匠和学生建立现代新型师徒关系,在“传帮带”过程中,通过真实的工作场景、设计项目,引导学生树立对职业的敬畏、对技艺的执着精神,培养学生成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4.4    打造匠艺相生育人模式,培养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

工匠精神与艺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可以相互滋养、繁荣共生。信息时代的学生具有更广阔的国际化视野,能够更便利地借鉴和吸收国际艺术领域的创新元素。利用高校理论高度和深度优势,借助行业及企业资源,推进艺术教育和企业的产学研深度合作,在国际化进程中突破平淡、探索创新。就如红帮裁缝学习制作西服一样,他们不是照搬照抄,而是引进式创新,使之适合中国人的审美要求、衣着习惯、民族性格。这样的西服穿上之后,更能体现雍容、大方、高雅的民族风格。[5]

以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该学院将“匠艺相生”作为人才培育模式的发展目标和学院特色发展的战略构想。通过“卓越技师”人才培养计划,塑造崇尚工匠精神的校园文化。要求学生既要具备工匠的精湛技艺,同时也要具备艺术发展的长远战略眼光。围绕纺织服装典型性时尚产业,培养高素质综合性人才,注重学生的“软实力”的开发,诸如综合艺术表达能力、综合设计开發能力、艺术技能、商务管理综合能力等等。同时加强国际国内艺术设计协同创新,为当地的时尚产业发展赋能。基于这种匠艺相生的育人模式,该学院在近几届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取得了优异成绩。

职业技术类院校是新时代“工匠精神”的最佳传承基地,将工匠精神融入艺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中,意义非凡。在这一过程中,艺术职业教育者需要转变艺术职业教育办学观念、开展艺术职业素质教育、构建现代学徒培养体系、打造匠艺相生教学模式,将工匠精神更好地融入到艺术职业教育中,推动社会形成崇尚、践行“工匠精神”的潮流。只有这样,才能设计制造出高品质高附加值艺术产品,才能增强我们的市场竞争力,实现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的转变。

参考文献

[1]徐耀强.论“工匠精神”[J].红旗文稿,2017(10):25-27.

[2]邹锡兰.各地艺术家热议“工匠精神”:艺术创作更要追求完美与极致[EB/OL].(2016-06-27)[2020-07-20].http://app.ceweekly.cn/?app=article&controller=article&action=show&contentid=155537.

[3]石伟平,徐国庆.世界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的比较研究[J].职教论坛,2004(1):23-25.

[4]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EB/OL].(2014-05-02)[2020-07-13]http://old.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5147/201406/170695.html.

[5]季学源.红帮裁缝的大工匠意识[J].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4):56.

Key words: craftsmanship spirit;art vocational education;talent training;strategy

作者:杨文明 张玉芹

职业教育国画传统艺术论文 篇2:

艺术职业教育学生德学现状与传统文化教育缺失探析

摘要:当前随着社会对艺术需求的不断扩大,艺术职业教育的规模不断增长,艺术职业教育学生的人数也在不断增长,但我们在对近年来艺术教育取得的成就颇感欣喜的同时,也不得不面对一个日益严峻的事实,那就是艺术类职业学生的德学现状不容乐观,道德水准的参差不齐,厌学现象丛生。本文将在分析现状的基础上,谈谈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对德学水平下降的重要影响,并说明如何通过加强传统文化的教育完善学生的人格,净化其心灵,提高其素养。

关键词:学生;德学现状;传统文化教育缺失

一、当前艺术职业教育学生德学状况之忧

当前,艺术职业教育发展日新月异,艺术职业教育学生群体也在日益壮大。我们在对近年来艺术教育取得的成就颇感欣喜的同时,也不得不面对一个日益严峻的事实,那就是艺术类职业学生的德学现状不容乐观,在某种程度上甚至有大幅倒退之嫌。在德的方面,艺术类职业学生的礼仪规范意识淡薄,经常出现不尊师重道,不孝敬父母,待人处世偏激,过于以自我为中心甚至损人利己等;在学的方面,很多艺术类职业学生存在厌学现象,课堂秩序混乱,学习成绩低下,考试红灯高挂,专业能力也止步不前。很多老师感叹,现在的孩子越来越不懂事、不明理、不好学,学生一届比一届难带。

二、艺术职业教育学生德学水平下降的原因分析

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表面上看,当前社会正处于爆炸式发展的状态,新事物层出不穷,时尚潮流的发展日新月异,信息网络与电子技术的不断发展,更拉近了青年人与这些时尚潮流的距离。曾几何时,教师对学生使用手机还大感惊奇,短短几年之后,3G手机,MP3,MP4,MP5,笔记本电脑,ipad这些既紧跟潮流又功能丰富的电子产品已经成为当前青年人的必备之物,对于好奇心强的年轻人来说,这些东西已经足以吸引其大半的注意力,要让他们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学习,其难度较之物质产品匮乏的年代不可同日而语。此外,信息技术的发展又将整个世界与学生个体之间的距离大大拉近,各种社会思潮通过各式各样的表现形式无时无刻不在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很难排除那些倾向于暴力、颓废、厌世、虚荣的社会心理不会对当代青年造成影响。

再往深层次考虑,在整个艺术职业教育的体系中,是否存在一些结构上的缺失,导致我们难以应对时代发展对青年学生的消极影响呢?我认为如果有,这一缺失至少包含了对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缺位。

我们推崇的传统文化强调的是“仁”为核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等论点,提倡“忠恕”之道,“克己复礼为仁”。注重“学”与“思”的结合,提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和“温故而知新”等观点。从个人自身成长的角度上强调“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八个条目。最终凝结成“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而我们目前对于艺术职业教育学生在传统文化领域的教育,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上都是远远不够的。从课程的设置上来说,承担传统文化知识教育的主要是语文课和个别专业课,如中国戏剧史等;从课时安排上来说,普遍不到总课时的1/5;从授课内容上来说,一般侧重于语言知识的传授,在礼仪、传统等切入人格方面的熏陶很少。有些数据可以证明以上所谈到的问题,根据著名调查网站“知己知彼网”调查统计显示,在一项对“对某门传统艺术,如书法、国画或民族文化认知度”的调查中,45%的参与者选择“懂点皮毛”,另有45%的参与者选择“完全不懂”;在对“你对古代经史的了解度”的调查中,69%的参与者选择“偶尔看看”;在对“你认为当前同学们尊敬师长的情况如何?”的调查中,77%的参与者选择“一般”,另有11%的参与者选择“差,社会的尊师水平每况愈下”。但值得欣慰的是,在对许多关于传统文化是否要传承、对传统文化的未来、对传统文化的社会影响力等问题上,青年学生们均表示肯定及认可,并表现出相当积极的态度,这就更加反衬出我们在人才培养中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的缺失。

三、通过传统文化教育提高艺术职业教育学生德学水准的方法

首先,以礼乐教化完善其人格。中国传统文化中历来重视礼乐教化的重要性。早在远古时代,先民们就开始了艺术教育,三皇五帝时就已经用音乐培养统治者人选。《礼记》云: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孔子所创的儒家也倡导“礼治乐教”的主张,随着儒家文化成为古代中国的主流意识形态,礼乐的教化功能随之传承千年。礼乐的目的在于引导人向善,让社会处于和平的状态。在孔子看来,理想的社会应该既具有音乐般的节奏与秩序,又具有音乐般的和谐与完善,这样的社会也只能由那些充满仁爱之心、具有高尚人格的人组成。但要达到这种尽善尽美的社会形态,必须对芸芸众生进行教育,儒家文化中那一整套的为人处世的道德哲学就是要把普通的人转化成道德高尚的人,进而推进整个社会成为礼仪之邦。在艺术职业教育中加大传统文化教育分量,尤其是加大中国传统文化中以“仁义礼智信”为核心的道德观教育,让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感化受教育者的心灵,使其建立起完整的自我意识和良好的心理素质,从而健全完善受教育者的个体人格。

传统礼仪教育在当代学校里几乎是空白,这就失去了从行为方式上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一个有力的抓手。三千多年前周公制礼作乐,由此奠定了中国礼仪之邦的基础。春秋时期兴起的诸子中,儒学最为注重承继周代礼乐文化,因而传统礼仪主要与儒学相联系,成为儒学的重要教育内容。儒学的开创者孔子以礼仪作为行为方式的准则,“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并以此来训练和熏陶其弟子。人们要从呱呱坠地时的自然人成长为社会所认同的社会人,就必须按照社会通行的行为准则即礼仪来规范自己。儒学众多的蒙学读物,也强调以礼仪教育来养成儿童的行为举止,如宋代朱熹的《童蒙须知》,对衣着、盥洗、洒扫、行走、语言、视听、饮食等的行礼之法都有详细的规定。如“凡著衣服,必先提整衣领,结两衽纽带,不可令有缺落”。为了使这样的礼仪教育更加有效,宋、明、清有不少学者将《童蒙须知》编成韵语,便于儿童接受。

不过,这绝不是要重新搬出繁复的传统礼仪,而且儒家礼仪的宗法等级色彩也是不足取的。重建传统礼仪教育。首先要将传统礼仪中蕴涵的合理思想提炼出来,如反对把践行礼仪当做外在的形式,而要以内在的德性修养为灵魂,即“德辉动于内”而“礼发诸外”的观点;再如强调礼仪的“节文”作用,即对情感、欲望起到有所节制和美化的作用。其次,可以选择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礼仪,如家庭礼仪、书信礼仪、人际交往礼仪、婚丧生日礼仪、公共场所礼仪等,融入一些具有传统色彩的礼仪。

然后配之以经典的诵读与理解。经典的教学万不可纠缠于字句的讲解,字字解释、句句翻译,将一篇好端端的文章撕裂成了只言片语,不仅无趣更是毫无美感可言。那该如何呢?我们老祖宗早就告诉我们了——“書读百遍,其义自见”!别怕学生不知道意思,翻译的工具书很多的,不需要你一字一句的教,倒是那贯穿血肉的精神是要我们来引导学生理解的。故而,讨论、分析、辩驳、感慨、认同,这才是我们教师的责任,在反复诵读中逐步理解,在讨论理解中深化认同,如此这般,长此以往,让学生真正感受,才能让“道德”侵入骨髓。

如果能够做到上述这些方面,那么当前困扰我们的艺术职业学生德育状况堪忧的问题也就可以解决一二了。

其次,以和谐观念净化其心灵。中国传统文化一直把“和谐”看成是世界万物的准则。经过历代思想家的阐发,“和谐”思想已经形成了完善的思想体系,内涵丰富而富于哲理。《易传·文言》提出了“与天地合其德”的和谐理念。在儒家文化中,也一再提及和谐观念的重要性,正所谓“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对于艺术职业教育而言,对和谐这种文化传统的传承,就要求一方面在艺术教育上不能仅仅追求低层次的灌输式,而要综合施教。加大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和影响,通过和谐观念的灌输,教会学生在和谐思想的指引下,用艺术来拓宽思路,伴随艺术陶冶心灵,在艺术中愉悦身心,通过全面提高学生文化修养、鉴赏能力、审美情趣等艺术素质,体现出艺术教育应有的独特的和谐性。另一方面,要求我们通过对传统文化中和谐精神的传承,构建更加和谐的校园文化。通过和谐思想的传播与教化,在校园中建立人与人之间相互关心、和谐合作、协同进步的人际关系,造就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只有灌注了和谐的物质和精神文化后,校园的一切才可变为积极的教育因素。而富有教育内涵的人文环境和文化氛围,可以起到调解情绪、控制行为、陶冶情操、启迪智慧等作用。在和谐的校园文化和德育的强大熏陶下,学生可以构建完善的个性,培养健康的思维方式、生活哲学和处世方法,真正体会到与自然、社会的全面融合。

第三,以修身教育提高其素养。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十分强调个人自身的修养。儒家思想在这一点上体现的尤其明显,《大学》中所讲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八个条目中,即从哲学的高度认识世界,以伦理准则规范人生,落实到治国平天下,达到天人和谐的最高境界。儒家的“修身”需要“练达人情,洞明世事”这样的自我认识,同时也强调经世致用的自我价值实现。儒家对人生的重要体悟是,相信常人通过自身努力(即修身)可以转化、超越自身,认识自我并实现自我,从而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艺术职业教育的终极目标也是通过艺术锤炼人的品行,使之与自然与社会和谐,提升人的素养,进而实现其价值。从这一角度上讲,儒家所提倡的“修身”与艺术教育“关注人的自身成长”这一出发点有着一定的关联。

“修身”教育首先应激发学生对学业的兴趣,当前艺术职业学生厌学情绪的蔓延与其不了解受教育的最终目的有着很大的关系,要让其了解在学校中接受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他人,而是為了实现自我价值,只有让学生体会到这一点,才能激发其对学习的主动性,扭转其厌学的心理倾向。其次,“修身”教育通过其自身的诱发作用和感染力,进而可以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与综合素质教育形成相互促进的良性互动,进而可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上述观点只是通过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提高艺术职业学生德学水准的粗浅认识,无论正确与否,有一点毋庸置疑,那就是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教化的广度与深度都远远不够,在当前纷繁复杂的社会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无疑是一剂抵御不良影响侵蚀,保护青年一代成长的良方。

(江苏省戏剧学校)

作者:姚艳

职业教育国画传统艺术论文 篇3:

高职美术鉴赏课的德育渗透

摘 要:高等职业教育应该始终坚持把立德树人放在首位,坚持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在艺术鉴赏课中进行德育渗透,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职业观的形成能够产生重要作用。文章从高职艺术鉴赏课着眼,从四个方面论述了如何利用艺术鉴赏课的课程资源,有效实现德育的渗透。

关键词:职业教育;艺术鉴赏;德育渗透

职业教育目的是为国家培养高素质实用性技术技能人才。这就要求我們所培养的人一方面需要具备精湛的技艺,一方面也必须具有不同于传统工匠的较高人文素质,同时还应该是具有较高思想道德水平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的接班人。而职业教育学生正确的思想道德观的形成,离不开德育。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我们也应该时刻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培养出具备热爱祖国、吃苦耐劳、敬业爱岗等高尚品德和敬业精神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

艺术鉴赏课是许多高校提高学生人文素养、艺术素养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或者是艺术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属于美育的范畴。由于艺术教育更加直观,更加具有感染力,所以艺术教育的德育渗透功能是其他学科不能代替和无法比拟的。作为德育工作的重要补充,其能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艺术熏陶下,受到良好的德育教育。艺术课教学要求学生学会欣赏美、感受美,进而能够创造美。而在实际的艺术课中,老师们往往更加注重技能技法的教学,忽视了德育的渗透,在艺术鉴赏课教学中加强德育渗透就是对这一缺失的重要补充。本文从高职学生艺术鉴赏课着眼,论述了如何利用艺术鉴赏课的课程资源有效实现德育渗透。

一、增强文化自信,感受中华文化之美

中华民族有悠久的历史文化,艺术史上更是有数不尽的名家名作。在欣赏美术史的时候,可以让学生欣赏感悟原始时期陶器之美、先秦文化的青铜器之美再到后来的瓷器之美、明清家具之美、中国传统绘画书法之美等。我们的祖先曾经创造出无数精彩绝伦的美术精品,这是我们民族的骄傲,但是近现代很长一段时期,由于经济的落后和政治的动荡,我们在各方面学习西方,“师夷长技”,这种经济的不自信也导致我们在文化领域的不自信,逐渐忽视了本民族文化。20世纪西方艺术家毕加索就说过:这个世界上谈到艺术,首先就是你们中国人有艺术。一个外国人尚能如此评价中国的艺术,作为中国人,我们更应该了解自己的文化,正视自己的优秀文化传统,增强文化自信。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到中国传统文化,提到“文化自信”。随着“文化自信”的提出,我们在许多方面感受甚至在自己身边切实感受到大家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日益重视,比如少年儿童学习国画、书法等传统艺术,学习古筝、二胡等传统乐器,在许多中央和地方的各类演出中我们也能够越来越多地看到传统文化的身影。这样的良好的大环境更是为我们艺术教师传播优秀传统文化、发扬中华文化精神提供了大好的时机。

我们现在的许多青少年喜欢动漫,对日本、美国等国的动漫如数家珍。在讲述动画发展史时,我们也应该让学生们知道中国优秀的动漫文化经典,了解中国动漫曾经的辉煌历史,引导学生不要盲目崇洋媚外。中国动漫的创始人万氏兄弟制作动画片《大闹画室》,标志着中国动画电影诞生,接着又制作出了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铁扇公主》,确立起中国电影在亚洲的龙头地位。日本动漫始祖《铁臂阿童木》导演手冢治虫看了《铁扇公主》,决定放弃学医投身动漫。而1964年完成的《大闹天宫》,更是问世后在国内外引起了巨大轰动,并荣获第22届英国伦敦国际电影节年度杰出电影等多个奖项,名副其实地成为动画的巅峰之作。法国《世界报》称赞道:“《大闹天宫》不但具有美国迪士尼作品的美感,而且造型艺术又是迪士尼艺术所做不到的,它完美地表达了中国的传统艺术风格。”

二、追求真善美,引导学生树立健康的审美意识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青少年对美有炽热的追求,他们追求美好的事物,爱打扮自己,但是也缺乏正确的判断美的能力,这就需要教师的引导。在艺术鉴赏课中,我们应该用积极健康的艺术作品打开学生审美历程的一扇窗,促进学生形成正确审美观。世界艺术史从来不乏艺术家对美的追求和表现。在西方,古希腊雕塑家认识到人体之美,于是他们就地取材,用大理石来雕塑美丽的人体,凭借健美的运动员般的身材和吹弹可破的肌肤质感,古希腊雕塑成为人类艺术史上的精品,被艺术史家称为“高贵的单纯,静穆的伟大”,成为不可复制的艺术典范;19世纪法国古典主义画家安格尔笔下的《泉》体现了画家对青春之美的歌颂;19世纪印象派巨匠莫奈笔下的《睡莲》则体现着艺术家对光影交织下的自然风景的赞美……在中国,山水画家们用淡雅水墨或者辉煌的青绿表达着对自然的歌颂:大诗人王维以诗歌入画,做到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年轻的十八岁画院学生王希孟用青绿绘制巨幅《千里江山图》,描绘浩浩荡荡的江山之美;清代画家石涛追求“搜尽奇峰打草稿”,在山水中达到“山川与予神遇而迹化”的艺术境界;近代画家张大千无论身处何地也不忘故乡,描绘了一幅幅“青城天下幽”的故乡山水;……

当今时代是一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同学们能够通过网络获取大量信息,但网络中也充斥着大量低级趣味的低俗文化,例如近年来备受青少年追捧的抖音、快手等手机软件,更是营造了及时行乐的娱乐氛围,吸引着大量的年轻人。某些网站的网红、主播为了走红,直播中会选择一些含有低级趣味的内容,并因为迎合了青少年的趣味而受到热捧。在这样的环境下,作为艺术教师更应该发挥正能量,在艺术氛围里引导学生去认识美、欣赏美,追求积极向上的健康的美,只有真正懂得了什么是美的,我们才能更好地追求美好事物,从而追求真和善,排斥假恶丑。

三、热爱生活,形成正确世界观和人生观

在中外艺术史上,有许多艺术家热情地歌颂生活,通过艺术表现着自己对生命的热情和对世界的悲悯之心。许多大艺术家的艺术作品之所以不朽不仅仅在于他们技巧的高超,风格的独特,还往往在于艺术作品背后体现出的艺术家对艺术的理解、对生活的感悟、对生命的热爱。在艺术鉴赏课堂中,我们鼓励学生去了解艺术作品背后的故事。梵高接近30岁开始学画,在其短暂的艺术生涯中,他经受着穷困、质疑和病痛的折磨,但是始终没有放弃对艺术的热爱。他将对生活的热情用画笔表达出来,他笔下火焰般跃动的明黄色向日葵,色彩斑斓的明媚春天、璀璨的星空等等,至今仍然令每一个欣赏他、了解他的观众动容。在他的书信集《给弟弟提奥的信》中,画家只言片语中流露出的对生命的热爱、对艺术的热情,至今读来仍令人感动,他说:“即使我不断地遭受挫折,也不灰心;即使我身心疲惫,哪怕是处于崩溃的边缘,也要正视人生。”“工作中的人们,田地里新耕的垄沟,一片沙子,大海或者天空,这些对象难以捕捉,又如此优美,值得投入我全部的人生,尝试去捕捉隐藏在其中诗一般的美。”只有对生活极大的热情才有艺术创作的热情,也正是这种在人生的逆境中不放弃对生活的伟大的激情,使得梵高的艺术能够穿越时空,感染着一代代的艺术欣赏者。

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在双耳失聪以后依然坚持进行音乐创作,创作了大量经典音乐作品。他在遭受这样的打击后,不向命运低头,在与友人的通信中说出“我要卡住命运的咽喉,它决不能把我完全压倒!”的豪言壮语,并且创作出《命运交响曲》这样不朽的作品。贝多芬开始构思并动笔写《命运》交响曲是在1804年,那时,他的耳聋已经完全失去了治愈的希望,他热恋的情人朱丽叶·琪察尔迪伯爵小姐因为门第原因离开了他,再加上当时的德国正处于一个令人窒息的封建时期,一连串的遭遇让贝多芬备受打击,但这位坚强的音乐巨人并不想就此认命,更不想屈服于命运对他的捉弄,他想要向命运、向大家证明,即使自己耳朵聋了,也照样可以进行音乐的创作。

四、运用榜样的力量,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观

“工匠精神”自2015年被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提出,就成为专家学者们热议的词汇。笔者认为,工匠精神是一种对工作精益求精的态度、把事情做到最好的劲头,更是一种对待职业一丝不苟的职业态度。不同于本科院校,我们职业院校的学生,定位应该是技术技能型人才,所以这种工匠精神的养成就显得尤为必要。我们的学校教育培养的应该是一批爱岗敬业、脚踏实地、踏实肯干又具备创新精神的人。

藝术史上历来不缺乏工匠精神的典范。中国工艺美术曾经创造了辉煌的历史,瓷器、明式家具、丝绸,无不体现着历代工匠对职业的敬畏之心以及他们精益求精、勇于创新的精神。在阎崇年讲述瓷器的著作《御窑千年》中,阎崇年先生举例:宋代的青白釉,“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而元代的青花瓷和釉里红又一改单一颜色瓷器的局面,开创了彩色瓷器的新境界;至于明代的斗彩、五彩,更是争奇斗艳,五彩缤纷;清代的珐琅彩、粉彩,又吸取西方绘画技术的技巧,把各种色彩、各种绘画技艺都纵情而灵动地铺展在瓷器上。正是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断创新、不断追求、不断攀登,才把中国瓷器推向极致,推向高峰,成为世界瓷器中的瑰宝。我们在引导学生们欣赏这些精美工艺的同时,更加应该让大家知道,这些精品的出现,是源于那些甚至没有留下姓名的历代工匠对自己所从事职业的热爱之心、敬畏之心,以及把事情做好的精益求精的精神。今天世界上一流的产品,不论是手工制品还是工业产品,都是这种一丝不苟的职业精神的产物。今天的中国,不仅能在高尖端科技实现领先,华为、联想、海尔、格力等中国企业也在其领域内位于世界前沿。这些成就的取得,同样是现代中国人专注走心、追求极致工匠精神的体现。我们职业院校学生既要志存高远,更要脚踏实地、苦练本领,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展现新时代技术技能人才的良好风采。

总之,艺术鉴赏课程中有丰富的课程资源亟待我们去发掘,将之运用到学生德育教育中,有利于实现德育过程中的全过程育人、全员育人。

作者单位:

重庆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作者:张群

上一篇:政府采购招标法治探讨论文下一篇:中小企业财务会计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