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艺术设计教学论文

2022-04-24

[摘要]将地域文化特色资源融入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是培养专业技术人才的重要途径。当前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教学存在过于强调外来文化与风格,甚至生搬硬套西方教学内容等不足,应充分认识地域文化特色资源的重要性,在职业教育课程教学理念、内容和方法上融入地域文化特色资源,加强本土实践性教学环节,设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与手段,促进职业教育课程教学的个性化与民族化发展。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职业教育艺术设计教学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职业教育艺术设计教学论文 篇1: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与我国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改革

摘要:艺术设计专业的职业特点决定了艺术设计教育的实践性要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艺术设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辩证吸收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精华及其在艺术设计教育中的成功经验,对丰富我国高职艺术设计教育实践内涵,极具现实意义。

关键词:“双元制”模式;艺术设计;教学改革

随着我国高等职业艺术设计教育的不断发展,艺术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在不断丰富与完善,与此同时,艺术设计专业人才需求市场也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对艺术设计专业人才提出了愈来愈高的要求。在中国职业教育展上,很多教育部门和用人单位对艺术设计人才的质量尤其是实际动手能力表示了质疑。审视现行的高职艺术设计教育现状,不难看出,人才培养模式中实践教学环节的薄弱,是造成学生实际动手能力低下的主要原因。参考当今世界先进国家职业教育模式及其成功经验,笔者认为,借鉴德国“双元制”教学模式,丰富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育内涵,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高职艺术设计教育新模式。极具现实意义。

一、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简介

“双元制”模式是德国职业教育的核心办学模式和教学模式。也是世界各国公认的一种比较科学而先进的职业教育模式。这种模式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生不仅接受严格的文化理论教育,而且还要接受严格的实践操作训练。它体现了一种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模式。其主要特征是职校与企业两个培训场所、受训者学生与学徒的双重身份、理论与实训两类师资、《理论教学大纲》与《职业培训条例》两种指导文件、理论与实训两种教材、实训技能与专业知识两种考试。其教育特色体现在课程内容的实用性、课程编排的综合性、课程管理上的开放性、课程评价上的实效性等上面。教育效果明显,毕业生可直接从事实际工作。

“双元制”在职业教育上具有明显的优点:首先,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紧密结合。“双元制”模式下的学生除了理论学习外,大部分时间在企业进行实践操作技能培训,培训是以生产性劳动的方式进行,学生既学到理论知识,又掌握实践技术,有利于学生在培训结束后随即投入工作。其次,企业的广泛参与。企业不仅为职业训练提供场所和企业最新使用的设备和技术,而且承担了一定的课堂教学任务,为职业训练提供详细的实习教学计划和具有工程师水平、受过良好的职业师范专门训练、经验丰富的指导教师。

“双元制”模式在设计教育中的运用,来自于包豪斯的创始人、校长格罗披乌斯的“艺术与技术的新统一”和“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思想主张,并在这一教育理念下形成的一套较为完整而科学的艺术设计教育框架。其基本内核就是“双元制”教学模式,即将学校教育与生产实践相结合。课堂学习与生产实践、学校教师授课与聘请手工艺人指导相结合。通过这种方式,使学生受到艺术与技术、理论与实践的双重培养与训练。包豪斯在这样的教育理念指导下。迅速培养出了一批既掌握了先进技术知识,又懂艺术的高质量设计人才。其教育思想在二战后成立的乌尔姆设计学院得到了继承与发展。乌尔姆设计学院除了学院自己建立学生的实践车间外,积极引导学生走向社会,在为社会服务的同时与社会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为学生的设计实践创造条件。其设计品质在与德国布劳恩公司的协作上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布劳恩公司吸收了它的设计理念与设计原则,形成了自己公司的设计风格,在国际上产生重要影响,这一合作也成为其他学校与企业合作的范式。

二、我国高职艺术设计教育存在的问题

纵观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和包豪斯成功的艺术设计教育经验,可以看出,该模式坚持理论联系实践,学校教育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做到了艺术与技术的新统一。产生了良好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效果,为德国设计事业的发展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实用性人才。这给我国高等职业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以及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提供了可资借鉴之处。我国高职艺术设计教育历史不长。教育理念、教育方法以及教育手段等方面虽经过不断的改革与深化,但由于主客观上的原因,与高职艺术设计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和社会对艺术设计人才的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尤其在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方面,尚存在多方面的不足,影响着高职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质量。

1、认识上的误区。我国高职艺术设计教育大多为全日制的职业教育,教育范式总的说来还没有完全摆脱因袭国外和照搬纯绘画专业的传统模式。管理者、教师、学生以及社會上在实践教学对艺术设计专业学生能力培养的关系上还存在认识上的误区或偏差。主要表现在:首先。教育思想跟不上时代的步伐,落后于当今社会对设计人才的要求,弱化了职业教育是培养实用性人才这一基本目标。有的干脆硬搬高等艺术设计本科教学模式,在对职业教育具有重要意义的实践教学上忽视了教学形式与培养目标的差异性。其次,作为管理者,还存在对艺术设计学科的内涵认识不足,对实践教学在艺术设计人才培养中的作用缺乏科学的认识。第三,专业教师认识上也存在误区。有的教师认为,实践教学计划的制定是学校教务部门的事。落实与指导则是实习指导教师的工作,一旦不涉及到实践教学,则表现为唯理论。有的教师由于自身实践教学能力有限,指导学生还存在不得法、不深入等现象。第四,作为接受教育的学生,在实习、实践环节上也存在认识偏差,有的学生存在唯学历论思想,造成实践教学过程中不认真、走过场等,失去了在校期间进行实践能力的锻炼机会。第五,作为企业,由于市场竞争的激烈,往往注重自身企业的生产品质与生产质量和效率,由于缺少立法或政府的规定,不能主动接受学生进行设计实习与实践。有的即使接受,也难从人才培养角度去对学生到企业的实习、实践活动倾注热情,悉心安排与指导。有的甚至认为学生到企业实践对企业是一种负担。

2、实践教学组织不严密。由于目前高职艺术设计尚处于学历教育阶段,很多高职院校在课程体系建设上存在与高职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目标不相适应的地方,有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制定得不科学,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的学时比例不合理,与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不一致,有的制定了较为规范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但落实又不到位,致使实习与实践教学不能按教学计划展开,表现在学生学习的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组织的脱节,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理论考试,轻实践考核的现象,没有形成规范的实践教学考核体系,以及检验学生实践能力的评价标准,有的评价标准不完善、不科学。实训教材的编写落后于实践教学开展的要求,有的教材内容陈旧,没有更新,落后于社会生产水平,学生难以从中了解现代科学技术与艺术理念,有的教材内容新,但容量大,知识难度高,与高职教育适用性特点不一致。

3、教师队伍建设比较落后。艺术设计专业教师,很多是从高等学校毕业后直接进入高职院校从事教学工作的。

由于受到传统教学模式、教育思想的影响以及当时教育水平的限制,加之对实践教学认识上的误区。尽管工作以后有的进行过某种程度的培训与提高,但在实际教学工作中,质量与效果还不明显,教学创新意识不强,有的学校从“双元制”模式出发。聘请校外经验丰富的设计师作兼职教师,但他们又缺乏作为教师的教育艺术,对教育规律缺乏了解,对青年学生的特点把握不准。同样影响了实践教学的效果。总之,在以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方面。“双师型”教师的数量与质量显得不足。影响着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4、实践教学条件缺乏。艺术设计专业特点决定了它的实践性要求。其实践教学的开展,离不开现代化的校内实习实践基地和富有文化内涵的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践基地。有的学校限于办学实力、水平与条件的限制。或根据其发展的需要,从学校建设的阶段性与主从性出发,在艺术设计实践教学条件建设上投入不足,或显得力不从心,落实置后。同时又没有建立起良好的校外实践实习基地,致使实践教学难以深入展开,还停留在写生与艺术采风层面上,对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的设计实习与实践,则视条件、看情况,有的甚至流于形式走过场。有的基本建立起校内实践教学基地,但由于管理不善,教学组织不到位或缺乏高水平的实践指导教师,使其功能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

三、借鉴“双元制”模式,深化我国艺术设计专业教育教学改革

邓小平说过:“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合格人才,我们必须认真研究在新的条件下,如何更好地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艺术设计实践教学改革是贯彻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精神的具体措施,是艺术设计教育的内在要求,是社会对设计人才实践能力培养的迫切希望,是创新设计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是艺术设计专业师生的共同心愿,更是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建设与发展的必然选择。因此,高职院校有必要辩证吸收“双元制”模式精华,重视实践教学,加大实践教学的力度,不断探索新的条件下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

1、着眼人才培养目标,明确办学方向。根据教育部对高等职业教育进行改革的最新精神,高等职业教育将以“就业导向。产学结合,改革学制,推行双证,订单培养”为工作指针,高职院校教育的目标和根本任务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需要的具备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敏锐的审美视野、综合的创造思维方法和熟练掌握本专业技术能力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为此,高职艺术设计教育必须摆脱目前的学历教育模式,克服艺术设计教育实践中的不足。首先。明确办学方向,转变观念,一是转变将艺术设计教育中技能与学生能力的培养混为一谈的观点,二是转变唯艺术论的倾向。其次,把握艺术设计专业的特殊所在,它具有很强的技能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适应社会发展的艺术设计人才培养。其实践性与技能性的原则是主要标准之一。第三。进一步提高认识。作为管理者,要从人才培养目标的角度。认识到艺术设计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从实践教学条件的建设、实践教学的组织与开展、实践教学过程与目标、实践教学任务与考核、实践教学的评价体系与保障措施等方面做好学生实习实践工作。作为教师更要从教书育人的高度,正确处理教学工作中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努力做好实践教学的教育工作。作为学生,要从自身素质培养上提高认识,克服学习中重理论轻实践的思想。并积极自觉接受职业教育中的实践训练。作为企业,要从战略与发展的高度提高认识,积极参与学生的实践活动,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并创造条件。

2、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教师是教学的组织与实施者,承担着人才培养的职责。是落实教育理念、传承先进文化知识和培养学生能力的具体实施者。因此,高职艺术设计类的教师队伍建设首先要与人才培养目标紧密结合,与教师职业能力与素质的提高联系起来。其次,作为教师,要敢于面对职业艺术设计教育的特点,自觉参加各种有利于自身素质提高的各类学习、培训,积极开展教学改革,加强职业针对性研究,增强教师获取信息、研究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自觉将教学过程与企业实际相结合,把课堂带进生产第一线,提高实践教学水平。第三,制定有利于“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保障措施,鼓励和引导教师努力开展教学研究。探索教育新方法,提高教育水平。鼓励并支持教师与企业合作,将课堂融入真实的环境中。同时,制定“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机制,定期或不定期选送有关教师到与学科专业方向相关的企事业单位学习。重点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使教师自觉向“双师型”转变。第四,对于从校外聘请的兼职教师,注意对其进行教育原理、教育理论等方面知识的培训,使他们初步懂得基本教育理论,掌握基本教育方法和教育规律。了解青年学生的心理与特点,提高教育艺术水平,充分发挥他们在人才培养中的积极作用。

3、科学地制定二个教学文件。教育部《关于高等职业学校设置问题的几点意见》中,对高职课程设置的要求是:“教学内容主要是成熟的技术与管理规范,教学计划、课程设置不是按学科要求来安排。而是按适应职业岗位群的职业能力来确定”。“实践教学课一般应占教学计划总学时的50%左右,教学计划中规定的实验、实训课的开出率应在90%以上。每个专业必须在校内拥有相应的技能训练、模拟操作场所和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践活动基地”。这就要求在艺术设计教育实践中,一是修订教学计划,提高实践教学在整个教学环节中的比重。二是制定科学而现实的实践教学大纲。教学大纲应根据不同的专业以及专业方向的特点。准确地贯彻教学计划所体现的培养目标与要求。处理好人才培养规格与个性发展的要求,具体学科知识体系与学生认识活动规律等关系,制定不同的实践教学大纲,实施不同的实践教学活动。

4、加强二类实践教学课堂的建设。实践教学课堂,一般分為校内与校外二类。校内主要是各种实验室、实训室和设计工作室等。校外实践教学则指写生、采风、考察以及到企事业单位进行的设计实践等活动。校内实践教学以公共课和专业课为主。旨在强化课堂的实践训练,通过师生双方边教、边学、边做来完成某一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校内实践教学集理论传授、现场观摩、实际操作以及基本技能的训练为一体,着重解决学生对基本理论和基本技法的掌握和审美修养的提高。因此,校内实践教学课堂应遵循艺术设计学科特点,结合校情,加强投入力度,改善实践教学条件。校外实践课堂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生通过与社会的直接接触,参与具体的设计工作,并在实际工作中发现自己知识的不足。因此,学校要根据学科专业优势与办学特色,积极开拓并建立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充分发挥实践单位先进的生产设备、教学装备以及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员工担任指导教师的优势,融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生产为一体,使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设计动手能力。

5、教学改革应坚持内容与方法二个方面的创新。培养具有创造力、实用型、综合型设计人才的高等职业艺术设计教育的教学模式应随时代的发展而创新。改革传统实践教学的手段与方法,使学生由被动接受向主动参与转变。改变传统理论与实践脱节的教育现状,通过改善实践教学条件,实现艺术设计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改革传统教学被动适应市场与生产为教学与社会生产主动而紧密联系。采用产、学、研相结合、共发展的教学模式,赋予实践教学新内涵。改变传统毕业设计“纸上谈兵”、做“虚题”的模式,鼓励并支持学生参与教师的设计项目或科研课题以及毕业实习单位设计专题的研究。熟悉工艺流程、设计原理等的运用,掌握基本的科研方法,以实际真题完成毕业设计,提高自己的实际动手能力。在实践教学的方法上,首先应坚持以学生为主的观点,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条件,细致的实践指导。以利于学生掌握科学的实践方法。同时尊重学生的个性,做到因材施教,探索实践教学新方法。通过学生主动的实践活动,感受实践活动于专业的重要性,从而激发其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其次,坚持以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印证理论知识的原则。使学生通过设计实践活动检验自己,找到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联结点,以利于学生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提高。第三,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的理论研究。

6、加强实践教学的组织与管理。首先,实践教学的组织应尊重艺术设计学科特点,严格按教学计划执行,按目标分类按教学时间顺序进行。其次,做好实习实践教学基地的管理,制定有关管理规定与条例,确保实践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第三,认真做好实习与实践教学资料、学生调研或考察报告、实习、实践报告等的整理与归档。第四,建立实践教学考核与评价体系。实践能力的考核应与职业资格挂钩。评价体系既要着眼未来发展的要求,又要立足现实,做到科学、合理。

责任编辑 宋敬华

作者:周 宇

职业教育艺术设计教学论文 篇2:

基于地域文化特色资源的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

[摘要]将地域文化特色资源融入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是培养专业技术人才的重要途径。当前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教学存在过于强调外来文化与风格,甚至生搬硬套西方教学内容等不足,应充分认识地域文化特色资源的重要性,在职业教育课程教学理念、内容和方法上融入地域文化特色资源,加强本土实践性教学环节,设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与手段,促进职业教育课程教学的个性化与民族化发展。

[关键词]地域文化 特色资源 职业教育课程 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石洁(1979- ),女,贵州都匀人,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视觉传达设计。(广西 桂林 541004)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3年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基于广西地域文化特色资源的《包装设计》课程改革与实践”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3JGB148)

将地域文化特色资源融入职业教育课程教学,可以反映某个地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水平,是促进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的重要内容和手段,是各职业院校培养高级技能与应用技术人才的重要途径,是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之一。

一、缺乏地域文化特色资源是职业教育课程教学的主要缺陷

1.职业教育课程教学缺乏本土文化基础。我国职业教育及其课程教学通常缺少对本土文化的关注,无论是理论界还是实践领域,都缺少对本土文化的自我认同与自我反省的勇气。表现在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更新缓慢,滞后于地方经济发展步伐;面对汹涌而来的外来文化应对乏力,全盘吸收、甚至生搬硬套外来文化,过多采用了与当地经济及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导致职业教育课程内容及教学特点的异化与弱化,缺少乡土气息与民族情怀;职业教育发展、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随波逐流,缺少更新与创新的文化土壤与文化力量。

2.职业教育课程教学缺乏本土文化烙印。目前我国不同高职院校相同专业的课程设置与课程名称似曾相识,课程结构雷同,教学模式单一,使各校人才培养模式千篇一律,毕业生缺少特长,缺乏职场竞争力。这是职业教育人才缺失个性和创造性的重要原因,也是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本土特色匮乏的体现。

3.职业教育课程教学与本土市场脱节。职业教育课程主要是程序性知识体系,需要与之匹配的教学模式,但目前我国的职业教育课程多为单一、封闭的课堂教学模式,缺少技艺性和实操性,理论与实践渐行渐远,学生接触地域文化与各地市场的机会较少,致使毕业生的学识停留在理论层面,较难与地方市场产生密切关联,也使得职业教育明显滞后于多媒体承载的海量信息与新知识经济涌现的时代发展需求。

4.职业教育课程教学缺乏本土文化激情。教师的职业课程教学无法激发学生对地域文化资源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而如今,科技飞速发展,世界经济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西方很多先进的文化资源和理念日益涌现,更有不少学生崇尚西方的文化和生活方式,对本土文化逐渐淡漠,缺乏本土文化的创新思维。教师没有唤醒学生对地域文化特色资源的热爱,未能结合对地域文化内容的考察,引导学生进行理性分析、科学比较与精心梳理。教师缺少研究地域文化特色资源教学教法的热情,学生也缺乏对地域特色文化资源的认知与情感,二者对地域文化特色资源都没有牢固树立起应有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二、基于地域文化特色资源进行职业教育课程教学的意义

1.通过将地域文化特色资源引入职业教育课程教学,为实践教学注入新理念,带动教与学的积极性。与以往单纯教授抽象的书本知识不同,在职业教育课程教学中润物细无声地融入学生熟悉的地域文化特色资源,可以为学生营造一个亲切的、看得见摸得着的学习平台。通过课程学习,学生不仅能够更好更快地理解与吸收相关地域文化知识,还能够加强在这些方面的研究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在职业教育课程中,学生积累了相关的地域文化知识并运用于实践,后续的学习与工作才能够更好地应用所学知识与方法,去处理民族文化与现代生活的关系,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民族文化的内涵与底蕴。

2.在职业教育课程教学实践中融入颇具地域特色的典型文化资源,加深学生对地域文化的感悟,培养他们对地域文化的感情,鼓励学生关注现实社会,关心实际生活,重视本土文化,增强文化传承的责任感。使学生们对饱含地域文化特色的职业教育课程资源由被动接受转为主动学习,发自内心地喜爱本土文化,逐渐形成结合地域文化进行学习与创作的理念和思路,逐渐学会将传统地域文化渗透到未来的职业生涯与工作实践。在职业教育课程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对地域文化的讲授、对地方社会发展的关注,增强学生的民族意识与责任感。地域文化传统与现代技术文明碰撞出的火花,将成为振兴和发展地域文化的不竭动力。

3.我国地域广博、资源丰富,多民族文化各具特色、形式多样、内涵深远,这些珍贵的特色文化资源对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极其宝贵,能为现代职业教育课程提供丰富多彩的教学元素。为了帮助学生重新认识不同的地域文化特色,让学生理解地域文化的精髓,可将地域文化融入职业教育课程的教学实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优秀地域文化渗透到现代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中,有助于展现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的时代特质,赋予其现代文明的精华。

三、将地域文化特色资源融入职业教育课程的教学建议

1.在职业教育课程教学理念中融入地域文化特色。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特色文化,每个地区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都沉淀了别具一格的地域文化,这对学生而言不仅具有思想上的凝聚力,更具有教育学意义上的感召力。独特的地域文化可为职业教育教学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为高校相关应用专业的课堂教学创新提供发展空间与载体。在职业教育课程教学理念上融入地域文化特色,促使师生主动重视和关注本土的民俗民风、传统习俗、民间艺术、图腾图案、自然环境、人文设施,如剪纸、装饰、纹样、民间风俗和礼仪等地域文化特色资源在职业教育课程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将课内外学习相结合,从观念上打破以课堂教学为主的教学理念,让学生在不同场所,通过不同的形式,学习、了解不同地域文化的特色资源,并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去。

2.开发与挖掘地域文化特色资源,在职业教育课程内容中融入地域文化特色教学资源。教师通过对地域文化特色资源进行挖掘与开发、归纳与整理,将其整合、融入职业教育课程教学,同时加强学生对传统习俗、生活环境等地域文化特色资源的考察与学习,引导学生提取适合的设计题材,有助于改变传统单一、封闭的课堂教学形式,促进职业教育课程教学内容与教学模式的更新与创新。在职业教育课程内容上围绕民间文化的造型设计、纹样装饰、文字符号等因素,引导学生融入地域文化特色资源进行职业教育课程学习,使地域文化特色资源成为学生学习与教师教学的创新点和启发点。

将地域文化特色资源融入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深层次开发和利用当地文化,能够促进整体职业教育改革和文化传承,也适应了地方人才的市场需求,可以为本土各行各业输送技能应用人才,推动与发展地区特色经济,为打造民族特色文化产业奠定人才基础。

3.在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方法中融入地方文化特色教学资源,设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与手段。学生不仅需要掌握基本课程知识,也需要提高实践调研、资料收集、观察发现以及分析策划的能力,培养职业综合素质。因此,教师应设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与手段,以独特的审美,将地方文化精华渗透到现代职业教育课程学习中,让每一节课都能够展现时代文化特质,使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既能秉承传统,又能彰显地域文化特色,昭示现代文明最前沿的思想,引导学生从课程的时代性出发,对丰富的地域文化符号进行检索、整合与吸收,重新认识地域文化特色资源,充分理解地域文化的精髓。

应将职业教育课程的学习情境职场化,围绕学习任务和目标,努力创建课堂教学与真实职场密切联系的教学情境。为此,教师可改变传统单一与封闭的课堂教学模式,采用开放与充满活力的个性化教学方法,通过课堂理论教学与社会实践课程相结合等教学方式、单元授课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等教学改革,增加学生感知生活、认识社会与实践锻炼的机会,使其自觉提高服务地方社会与经济发展的意识与能力。

4.加强本土实践性教学环节。职业教育需要实践性教学,而多数的教学实践活动都是在本地进行的。为提高实践教学效果,必须加强针对本土特色资源的实践环节,以促进学生对本土特色文化的理解,培养学生的乡土情怀和服务意识。同时,在不影响正常教学秩序的同时,鼓励学生参与本土企业生产劳动,拓展职业教育课程范围,增加社会实践机会,打破教学与市场脱节的桎梏,将职业教育从课堂延伸到课外,从校内延伸到校外,使教学活动与教学效果得到良性互动。为此,课前充分的调查与准备是必不可少的。教师应找准地域文化特色教学资源与职业教育课程的契合点,开拓有针对性的教学领域。各地文化种类繁多,有的地域文化项目的原生态形式并不一定适合在课程教学中直接利用,通常需要教师认真筛选、整理与解构,用现代设计的理念对相关元素进行整合,这样才可能使课程教学兼具地域文化特色和现代文明潮流,使教学设计兼具实用性和艺术性。将课堂教学融入地域文化,使地域文化特色资源通过课堂教学流动的形式得到传承和发展,增强了职业教育的使命感与历史感。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还要注意从实践中总结理论,并通过理论指导教学实践。

5.职业教育的发展依赖课程教学的发展。发达国家都十分重视对传统和地域文化特色资源的利用,将现代文明元素与传统文化特色资源有机结合并融入职业教育课程教学。可以说,将地域文化特色资源融入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是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有助于推动不同地域与不同文化艺术的交流,有益于在教学中保持民族传统与地域特色,在求异中保持与发扬民族特色。许多优秀的课堂设计之所以打动人心、深入人心,就是因为其中蕴含的独特地域文化与审美韵味。我国五千年灿烂文化为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提供了丰厚的文化素材,发挥地域文化特色资源在传承中华民族文化经典事业中的积极作用,是职业教育工作者值得深入思考与探索的课题。

[参考文献]

[1]彭一清,邹瑾琳.地域文化对设计教育的影响——广东设计教育现状[J].艺术探索,2006(20).

[2]蔡洁.融入地方文化特色的职业教育课程教学初探[J].武夷学院学报,2009,28(1).

[3]申丽花,彭仁.旅游商品包装设计教学中引入本土化设计的初步研究[J].高教论坛,2013(6).

[4]王国庆.职业教育课程教学设计的“五化”原则[J].教育与职业,2011(10).

[5]吴春兰.浅析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J].教育教学论坛,2011(28).

[6]郭艺.地域文化与职业艺术设计教学探索[J].美术教育研究,2014(17).

[7]张吉岚.艺术设计教育要重视民族文化[J].昆明大学学报,2004(2).

作者:石洁

职业教育艺术设计教学论文 篇3:

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的企业参与特征及贡献分析

摘 要 通过对首届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获奖名单的统计分析,探寻其中的“企业因子”,分析企业获奖成果的等级、主题、专业、职教层次、完成方式及获奖企业的性质、规模、所属行业、区域分布等,揭示企业获奖成果的分布特征和获奖企业特点,指出企业参与职教类成果奖的问题与不足,为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提供启示与建议。

关键词 国家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企业参与;分布特征

2014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在奖项设置和评选方式上进行了重大创新,将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单独进行评奖,形成了由基础教育类、职业教育类和高等教育类构成的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层次体系,成果获奖的覆盖面更广,同一类型成果之间的可比性更强[1]。研究者认为,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设立国家级职业教育类教学成果奖,有利于优秀职业教育改革成果脱颖而出,对进一步推动我国职业教育理论创新与实践发展具有重要的政策导向意义和促进作用。

与基教类和高教类教学成果奖相比,职业教育类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以下简称“职教成果奖”)除在获奖成果主题和内容上有显著区别外,其鲜明特征就是在成果完成单位上有众多的企业单位参与。企业与职业院校、科研单位、政府机关等进行不同形式的合作,共同培育教学成果奖,是职教成果奖的一大特色。据此,我们提出“企业获奖成果”和“获奖企业”两个概念:将有企业单位参与完成的获奖项目称为“企业获奖成果”;将获奖成果中出现的企业单位称为“获奖企业”。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2014年职教成果奖获奖名单和成果完成单位进行统计归类后,从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视角,分析企业获奖成果的分布特征及获奖企业的特点,重点探讨两方面问题:一是企业获奖成果的数量及分布特征,即有多少项企业获奖成果,企业获奖成果主要聚焦在哪些主题、内容上,主要涉及哪些专业类别,是高职类成果还是中职类成果;二是获奖企业的数量及参与特点,即有多少家获奖企业,这些企业的性质、规模如何,获奖企业属于什么行业,主要分布在哪些省市区,它们又是以何种方式参与职教成果奖。

通过对以上问题的深入探讨,分析企业参与职教成果奖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提出建议,以期为深化职业教育改革,提高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广度和深度提供参考。

一、企业获奖成果的分布特征

(一)企业获奖成果的等级分布

2014年,首届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共评出获奖成果451项,其中特等奖1项,一等奖50项,二等奖400项。统计显示,在451项获奖成果中,共计93个奖项有企业单位的参与,即93项企业获奖成果,占奖项总数的20.6%,其中一等奖11项,占11.8%;二等奖82项,占88.2%,特等奖由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单独完成,没有企业单位参与,见表1。

统计表明,企业获奖成果完成单位数共计273个,其中企业数量127家,占比46.5%,约占一半。一等奖成果完成单位中有15家企业,占一等奖成果完成单位总数的12.4%,二等奖中企业数量为112家,占16.3%,见表2。近年来,我国不断完善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相关配套政策,从本届职教成果奖中企业获奖成果和获奖企业的数量及等级分布情况可知,国家的这些政策、制度在校企层面得到了较好的落实,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

(二)企业获奖成果的主题分类

对企业参与的93项获奖成果主题进行统计分析后发现,“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教学改革”等主题是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研究与实践的“兴奋点”。在首届职教成果奖中,企业获奖成果主要集中在人才培养模式(20项)、校企合作(19项)和教学改革(12项)三大主题,分别占21.5%、19.5%、12.9%,见表3,这三类主题项目占企业获奖成果总数的53.9%。

“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教学改革”等主题之所以成为前几位的获奖项目,我们认为有以下几个因素:人才培养模式规定着职业院校为社会“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是职业院校和社会各界都高度重视的问题;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创新及合作育人模式等方面的实践成果,是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重要内容,因此“校企合作”类成果在企业获奖成果中也占较大比例;教学改革是加强职业院校内涵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近年来职业院校在教学改革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实践探索,取得了许多有代表性和创新性的突出成果。

除上述三大主题外,企业获奖成果还分布于实践实训条件建设(9项)、课程建设(8项)、高技能人才培养(7项)、教学资源建设(6项)、专业建设(5项)、办学模式(4项)及其他(包括教学质量保障、师资队伍建设、素质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各1项)等主题,见表3,充分体现了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自身特色,也反映了近年来企业与职业院校合作的基本成效。

从企业参与的角度来看,参与职教教学成果奖的企业数量与企业获奖成果主题分布基本吻合,即某一类主题的获奖成果越多,参与的企业数量也越多。比如,“人才培养模式”类获奖成果数量最多,参与的企业数量也最多,达到32家;24家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类成果,位居次席,占获奖企业总数的18.9%;16家企业参与“教学改革”类成果,占12.6%,“实践实训条件建设”和“高技能人才培养”类教学成果分别有11家企业参与,各占8.7%;参与“課程建设”类项目的有10家企业,占7.9%,其他类成果的企业数量都在10家以下,见表3。

(三)企业获奖成果的专业类别

我们对93项企业获奖成果涉及的专业进行统计和归类分析,结果如表4所示。面向所有专业的获奖成果数量排名第一,共28项,占比超过30%;涉及企业单位35家,占企业总数的27.6%。这类教学成果不针对某个特定专业而是对所有专业都具有普适性,因此占比较大。例如,一等奖成果《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研究与实践》提出的集团化办学经验、模式、机制对我国各地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除面向所有专业的成果之外,企业获奖成果不均匀地分布在14个专业大类,占比位居前列的依次是机械制造类(12项)、艺术设计类(12项)和财经商贸类(11项),分别占12.9%、12.9%和11.8%。相应地,这三大类专业获奖成果完成单位中的企业数量排名也位于前三,见表4。由此可以推断,工科类、艺术类和财经类专业的社会关注度相对较高,企业的深度参与、深层次的校企合作推动专业建设、课程改革和实践教学效果显著。

(四)企业获奖成果的职教层次

从获奖成果的教育层次上看,首届职教类教学成果奖可以分为高等职业教育类、中等职业教育类及综合类三个类别。获奖成果教育层次的判定依据主要有两个:一是根据获奖成果名称,有些成果名称中明确指出了是“高职教育”还是“中职教育”。例如,一等奖《以培养现代“和谐职业人”为目标的高职文化素质教育创新实践》就归为高职类。二是根据成果完成单位的性质,即根据获奖成果第一完成人(即排名第一的获奖单位)是属于高职院校还是中职学校。比如,二等奖《基于专业公司的校企合作模式研究与实践》,仅从成果名称中很难判断是属于高职教育还是中职教育,但其完成单位是广西交通运输学校(排名第一,中职学校)和南宁海贝电子电气有限责任公司,则将该成果归为中职类获奖成果。另外,有部分获奖成果无法从题目做出判断,其成果内容既可能是中职教学成果又可能是高职教学成果,同时,成果完成单位中既有高职院校又有中职学校,或者第一成果完成单位不是职业院校而是其他机构(如科研单位或NGO组织),我们将这类成果归为综合类,如中高职衔接、应用型本科等获奖成果。

经过统计分析发现,93项企业获奖成果中,65项属于高职类,占比69.9%;21項属于中职类,占22.6%;其余7项属于综合类,占7.5%,见图1。可见,企业参与的获奖成果超过2/3归于高等职业教育,中高职衔接类教学成果明显不足。以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目标的中高职衔接实践探索的改革及其成果,将成为今后一段时间内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重点和竞奖的热点[2]。

在研究中,我们又进一步对获奖企业单位在不同等级和不同职教层次奖项中的分布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如表5所示。可以看出,共有83家企业(占65.4%)参与高职类教学成果奖的研究、实践;30家企业(占23.6%)参与中职类教学成果奖的研究、实践,14家企业(占11.0%)参与综合类成果奖的研究、实践。另外,获得高职类、中职类、综合类一等奖的企业数量分别为10、1、4个;获得高职类、中职类、综合类二等奖的企业数量分别为73、29、10个。这一统计结果表明,大约2/3的企业参与高职教学成果奖的研究与实践,参与中职教学成果奖的企业仅占23.6%。这说明,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通过校企合作,在教学改革与实践方面取得较大成效,而中等职业学校的改革发展还有待深化,尤其要进一步加强与企业的双赢合作,以校企深度融合推动中职教育改革迈向新台阶。

(五)企业获奖成果完成方式

我们定义的企业获奖成果“完成方式”是指成果是由企业单独完成的,还是企业与其他单位合作完成的;如果是合作完成的,又分别是与哪些单位合作的。就451项职教成果奖完成单位来看,有285项获奖成果是由一个单位独立完成的,占奖项总数的63.2%。其中,由职业院校单独完成的共275项,占奖项总数的61.0%。获奖成果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单位合作完成的有166项,占奖项总数的36.8%[3],其中包括93项企业获奖成果,即企业获奖成果全部是由企业与学校、政府部门、行业协会、科研机构等单位合作完成的,具体合作形式见表6。

企业获奖成果的完成形式包括7种:校企合作、校企行合作、校企研合作、校企政合作、校企军合作、校企行研合作、校企行政研合作。校企合作的获奖成果数量(76项)遥遥领先,占比81.7%,分布于一等奖10项(占10.7%)、二等奖66项(占71.0%);其他六类合作获奖成果较少,共计17项(占18.3%)。这说明,一方面,跨界合作既是当下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一个显著特征,也是今后职教成果奖评选的重要趋势。另一方面,企业与院校合作较多,而与行业协会、科研院所、政府部门合作开展职教研究还比较欠缺,需要加强多方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促进职业教育领域的深度融合。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由重庆师范大学作为第一完成单位的获奖项目“构建集团化平台 创新协同培训模式——新型职教师资培训体系创建与实践”是由企业、学校、行业协会、政府部门和科研院所等5种性质单位共同完成的。这种模式与国家推进协同创新的政策完全吻合,体现了职业教育成果“跨界”特征,值得学习和推广。

二、获奖企业的分布特征

(一)获奖企业的性质

我们把获奖企业性质界定为参与职教类教学成果奖的企业所有制形式,即企业是内资还是外资,是国有还是私有。本文根据所有制性质将企业分为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和三资企业(包括中外合资、中外合作、外商独资)3类。通过登录获奖的相关企业官方主页、在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查询、百度企业信用查询等多种方式,对127家获奖企业的性质信息进行系统、科学的整理、分类,结果如图2所示。

从企业性质来看,获奖企业以民营企业为主(67家),数量超过一半。民营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大部分民营企业规模较小、实力较弱,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更为迫切,参与职业教育的意愿也更强烈。其次,国有企业参与数量为34家,占26.8%。随着我国经济实施“走出去”战略,以及经济发展的转型升级、职业教育国际化程度日益提高,职业院校与国有大中型企业、国(境)外企业、外资企业之间的合作也日渐加强。在首届职教类教学成果奖中,超过1/5的三资企业(26家)参与校企合作办学,占企业总数的20.4%。外资企业的先进管理理念、人才理念和技术对我国职业院校培养适应企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获奖企业的规模

依据我国有关统计政策和制度,笔者将127家获奖企业划分为大型企业和中小型企业两类,其数量和分布见表7。

统计显示,首届职教成果奖完成单位中有74个大型企业(如南京地铁集团有限公司、上海电气集团总公司等),其中参与一等奖项目的9个,占7.1%,二等奖项目的65个,占51.2%;中小型企业53个,一等奖中有6个,占4.7%,二等奖中有47个,占37.0%。大型企业数量比中小型企业多21家,而且无论是一等奖还是二等奖,大型企业数量均多于中小企业。职教类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是我国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实践领域的最高奖项,获奖成果代表了国内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成果和人才培养工作的最高水平。为了获得这项殊荣,职业院校更青睐与实力雄厚的大型企业合作,借助大型企业的生产设备、实训基地、技术研发等资源和条件优势,实现强强联合、资源共享,合作培育、申报教学成果奖,增加了获奖机率。

值得特别说明的是,随着我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不断深入推进,微型企业数量增长迅猛,许多小微企业为更好地发展,也积极寻求与职业院校合作。在首届职教类教学成果奖中,获奖企业单位中约有3.9%属于小微企业(如北海市利成世工艺创意工作室等),小微企业为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注入了新活力。

(三)获奖企业的产业分布

《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 4754-2011)标准将国民经济行业划分为三次产业,分别是以农林牧渔为代表的第一产业;以制造业、建筑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为代表的第二产业;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行业都属于第三产业(即服务业)。我们据此统计确定获奖企业的所属产业。由表8可知,获得职教类教学成果奖的127家企业有7家属于第一产业、61家属于第二产业、59家属于第三产业,分别占5.5%、48.0%、46.5%。统计还发现,在一等奖中,有5家企业属于第二产业(占3.9%)、10个企业属于第三产业(占7.9%);在二等奖中,有7家企业属于第一产业(占5.5%)、56家企业属于第二产业(占44.1%)、49家企业属于第三产业(占38.6%)。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获奖企业共占94.5%。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16年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产值总和占国内生产总值的91.4%,这说明我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具有较强的正相关关系,评定的成果符合产业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企业获奖成果所服务的产业与我国三次产业结构和产业发展规划吻合度高。

(四)获奖企业所属区域

根据国家统计局将中国大陆分为东部、中部、西部三大区域的划分办法,本研究对获奖企业单位的区域分布特点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如图3所示。

统计显示,来自东部地区的企业最多,共计95家,占74.8%;其次是西部地区企业22家,占比17.3%,而中部地区企业只有10家,占7.9%。由此可见,获奖企业在地区分布上极不均衡,“东部强、中西部弱”之势十分明显。东部地区获奖企业数量遥遥领先,约为中西部企业数量之和的3倍,而且参与一等奖的15家企业均属于东部地区。在企业获奖成果级别和数量上,东部地区均占有绝对优势,其教育经济学的解释是:东部地区是我国经济最发达地区,区域经济基础好,对职业教育发展的支持力度大,企业发展好,对技术技能型人才需求大,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高。而中西部地区受制于经济基础薄弱、教育发展滞后和办学实力不济等因素,导致校企合作教学成果较少。

参与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的企业不仅在三大区域的分布有很大差异,即使在同一个区域内部各个省份(直辖市、自治区)之间也有明显的数量差别:即经济实力强的省份获奖企业数量明显要多于经济实力弱的省份。图4显示,127家参与获奖企业不均匀地分布在我国23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企业数量排名前五位的均属于东部地区,依次为我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北京(20家)、人均GDP排名榜首的江苏(16家)、人均收入长期位居全国前列的浙江(16家)、经济总量居于全国首位的广东(15家)、国际金融中心上海(13家)[4]。中西部地区获奖企业数量较多的也主要是区域内的经济发达省份,如中部的河南、湖北、湖南,西部的广西、四川、重庆,西藏、新疆、青海、甘肃等经济欠发达地区则没有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区域不均衡性,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另外,我们在研究中還发现,各省(直辖市、自治区)获奖企业数量与2014年各地区生产总值(GDP)基本呈正相关关系,即GDP高的省份,成果参与的企业数量也较多,见图5。可见,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活跃度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呈正相关[5]。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得出两点推论:第一,经济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企业在参与职业教育的态度、能力和水平方面存在显著区别:越是经济发达的地区,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热情越高、能力越强、校企合作水平越高;相应地,越是经济落后地区,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惰性越大、参与职教的能力越弱、校企合作水平越低。第二,经济基础和物质条件是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研究和应用的一个重要前提。

三、结论与启示

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是职教领域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本研究通过对首届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的奖项名单和成果完成单位进行全面的统计、归类和分析,探寻首届职教类教学成果奖中的“企业因子”,研究企业获奖成果的分布特征和获奖企业的参与情况。总体上看,我国企业在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教学改革及校企合作模式等方面取得了较为丰富的实践成果,极大促进了职业院校的教学改革与创新,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的政策导向作用得到明显体现,但仍然存在一些需要加强和改进之处。

第一,职教类教学成果奖中的“企业因子”不够活跃。在首届职教成果奖成果完成单位中,企业单位只占15.7%;企业获奖成果也仅有93项,约占1/5,而且大部分属于二等奖,获奖企业和企业获奖成果的数量少、占比小、层次低。职教成果奖的“企业因素”还不明显,企业参与力度不够,校企合作的成果还不突出。作为现代职业教育“双元”育人主体之一的企业,其主体作用在首届职教类教学成果奖中并没有充分体现。如何提高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发挥企业育人主体作用,促进校企合作制度化,培育高水平、有特色的校企合作教学成果,是职业院校、行业企业和政府部门需要认真思考和着力解决的首要问题。

第二,企业获奖成果的主题内容有待深化。从成果主题上看,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和教学改革等主题的实践探索成果体量较大,占比50%以上,而创新创业教育、中高职衔接、学生竞赛、校园文化建设等近年来职业教育研究与实践的热点、新兴主题成果比较缺乏,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深度还不够;从专业类别上看,除面向所有专业的成果外,企业获奖成果主要集中在机械制造、财经商贸、艺术设计等专业类别,而国家《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中提出的现代农业、服务业、文化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经济和社会重点领域所对应的专业教学成果很少,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我国职业院校的专业链对接产业链这一办学新机制尚未完全形成。中央政府和地方各级政府应大力推进校企合作,推进行业企业与职业院校进行多层次、多形式、多领域的联盟与合作,进一步拓展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广度和深度。

第三,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区域差距仍然显著。从区域比较来看,企业获奖成果和获奖企业的地区分布不均衡,呈“东部强、中西部弱,经济发达地区多、欠发达地区少”的态势。东部地区获奖企业数量(95家)约是中西部地区(32家)的3倍,企业获奖成果数量和等级也占据绝对优势。东部和中西部地区在企业获奖成果和获奖企业方面均存在显著差距。不仅如此,同一区域内不同省份的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活跃度和贡献度也存在明显差异,经济发达省份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活跃度高,校企合作成果显著;而反观经济欠发达省份,校企合作获奖成果寥寥无几。职业教育发展的区域差异性和非均衡性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一方面,中西部地区职业院校要善于寻找区域比较优势,选准培育方向,把握职教改革突破口,凝练成果特色,调动企业积极性,研究、设计出独具特色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方案或专业建设方案,以期获奖;另一方面,要加强合作进行职业教育研究,既要探索中西部区域内部校企合作、校校合作等多种合作途径,又要探索建立东、中、西部地区职业院校、企业、协会、教学指导委员会、学术机构、教育主管部门之间的合作机制,促进职业教育整体均衡发展。

此外,鉴于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企业获奖成果显著高于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中西部地区,在今后教学成果奖组织评审过程中,可以对中西部地区、经济欠发达地区、少数民族地区给予适当的政策性倾斜,积极关注“发展面向农村、贫困和西部地区的职业教育”。

第四,企业与职业院校等多方跨界合作需要加强。在国家教育政策的正确引导下,职业教育发展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首届职教类教学成果奖吸引了本科院校、职业院校(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骨干高职院校、国家重点建设中职院校、一般职业院校等)、军事院校等教学单位和企业、政府部门、学术机构、行业协会、非政府组织等多种性质单位的广泛参与。然而,我们注意到,超过60%的成果是由一个单位独立完成的。在93项企业获奖成果中,企业与职业院校的合作成果占绝大部分(81.7%),换言之,企业与行业协会、科研院所、政府部门等不同性质、不同功能的单位开展多方合作而取得的实践教学成果还十分欠缺。在“协同创新”“融合发展”“跨界合作”成为职业教育发展主旋律的时代背景下,企业应注重与职业院校及其它性质单位通力合作,充分发挥各类企业、行业协会、相关学会、社团、教学指导委员会、职教研究所(室)、教育管理机构等单位的功能及其在教学成果奖中的作用,调动社会各方力量参与职业教育积极性[6]。组建职业教育集团利益共同体,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利共赢,是促进职业教育领域的深度融合,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摘取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桂冠的不二选择。

参 考 文 献

[1]任君庆,王琪,王义,等.2014年國家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特征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4(12):62-66.

[2][3][4]杜侦,王梦麟,池丽泉.首届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分布特征与培育策略[J].职业技术教育,2016(18):39-46.

[5]常红梅,邱凌云.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实践成果的特征与启示——基于2014年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的分析[J].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6(1):45-49.

[6]郭晨.数字化透视2014年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11):88-91.

Analysis of Characteristics and Contributions of Enterprise Participation in the First National Teaching Achievement Award for Vocational Education

Wu Rulian, Du Zhen, Lv Pin

Key words National Teaching Achievement Award for Vocational Education; enterprise participation;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Author Wu Rulian, lecturer of Nanchang Institute of Science & Technology(Nanchang 330108); Du Zhen, researcher of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in Jiangxi Province; Lv Pin, Nanchang Institute of Science & Technology

作者简介

吴儒练(1983- ),男,南昌工学院经济管理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职业教育(南昌,330108);杜侦(1962- ),男,江西省教育厅研究员,研究方向:教育管理;吕品,南昌工学院

基金项目

全国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教育部青年项目“经济欠发达地区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意愿、动因及影响因素实证研究(EJA160418)”,主持人:吴儒练

作者:吴儒练 杜侦 吕品

上一篇:清代贵德地区社会管理论文下一篇:财务风险企业财务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