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设计教育论文

2024-05-03

艺术设计教育论文(通用8篇)

篇1:艺术设计教育论文

浅析艺术设计教育在职业教育中的构建

摘 要:

针对艺术设计专业职业教育的现状,就如何对应就业需求,改变对现有传统教育模式的观念,探索建设合理的理论与实践的教学条件,组建合理的职业教育师资队伍,优化课程设置,构建合理的职业教育体系等诸方面,分析当下艺术设计职业教育在现阶段发展中的状况和未来还须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艺术和技术、理论与实践、岗位能力、职业素养

近几年教育领域里一直在呼吁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但职业教育如何发展,如何快速的发展不是一个政策,一些经济上的投资能见成效的。它是至上而下的一种观念的改变,是每个实施职业教育的人所做出的每一项具体的工作,要构建合理的艺术设计职业教育体系,需任重道远。

现代职业教育的重要核心是学以致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这些观念不是当代的提法,庄子曾曰“进技于道”,“道技互用,是治学的通途。”在那时已提出艺术创造中技能、技法是一个相当重要的因素,如涂有灵感和绝妙的构想,而缺乏实施的能力是不能称为真正的艺术设计家;但有很高的技巧却不能提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也不是好的艺术家,故陈子庄先生说“艺术”有两个阶段。“一是技术阶段,二是艺术阶段。”“进技于道”是艺术研习的重要方法,正如“庖丁解牛”的寓言故事的启示。

英国“工艺美术”运动创始人威廉·莫里斯主张技术与艺术的结合;德国 “包豪斯”“强调工艺技术与艺术的和谐统一”的教育理论,它对西方设计教育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对现代工业产品设计的发展无益产生很多积极的影响,大力的推动西方社会经济的发展。“包豪斯”对艺术实用性的强调,对各种艺术形式的综合研习,对艺术和技术的充分结合,是现代设计院校构建合理的职业教育提供了一个的重要实践依据,至到现在还被广泛推崇。

如果就中国现在的教育特色和教育国策,来解构分析我们现有的职业教育体系须应思考这样几个方面:

一、职业教育应以就业为目标的岗位知识、技术的教育。

职业教育是培养岗位能力和职业素养的教育体系,以学生就业为目的,以行业需求为导向。传统教育模式是在学科体系下建立的,容易忽略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的操作,学生毕业进入社会须很长一段时间来适应岗位对本职业的诸多要求。学科教育的弊端是理论和实践的分离。一种能力的培养是实践-理论-再实践-再理论„„的一个反复过程。若只有理论和模拟实践“块”或“点”的关系,学生很难将所学知识联贯,面临真实的工作岗位不能做出合理的判断,这不是职业教育目的。在传统的教育过程中,发现学生根本不能在职业教育中收益,学生沉溺于专业技巧的借鉴和形式上的模仿,只能是“蜻蜓点水”,理论和实践不能充分的结合。学生缺乏实际的应用能力,甚至学生没有就业的信心。教师的“言传”(理论分析),可以使学生了解专业学习的方向和专业的理论知识;教师的“身教”(实践训练)可以使学生体验到参与过程对实践能力的培养;但“言传身教”还远远不能增强学生就业的信心,重要的是职场的真实的体验是不可忽略的。如果将理论和实践的能力应用在职场上,学生的能力和信心也会同步的上升;如果毕业的学生不需要就业的培训来过渡,那我们的职业教育才算是实现它真正的目的。

二、艺术设计职业教育应是该职业素养的教育。

艺术设计职业教育包括两方面的素养:一方面指专业性的职业素养,另一方指非专业的职业素养。

1、专业性的职业素养即从业技能——艺术设计、工艺技术,艺术设计包括视觉文化艺术和设计方法的认知和表达。对文化的感知,对视觉艺术语言表达和生活感悟都是艺术设计的源泉,也是艺术设计的根本。技术方法包括掌握制作工艺的技术和技巧,熟悉制作或加工设备的使用,并对相关材料的认知。把设计当作是一种社会活动,一种劳动的过程,强调解决问题,创造为社会所接受的设计,强调设计的实用性。“„„建筑家、雕塑家和画家们,我们应该转向应用艺术,艺术不是一门专门职业,艺术家和工艺技术人员之间并没有根本上的区别„„”①由此可见,上个世纪“包豪斯”追求的是艺术的实用性,追求各种艺术形式的综合,追求艺术和技术的结合。艺术设计和工艺技术尤其还要与时代的发展同步,不断的了解掌握新的技术,使用新的设备,开发有价值的艺术产品。这些都是从业的专业基础,决定着在本专业岗位的发展。

2、非专业的职业素养即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态度。

非专业的职业素养也是进入每个职业岗位最基本的要求,如:工作态度、职业礼仪、团结协作、职业道德等从业须履行的岗位职责。职业技能容易获得,缺乏优秀的品质,掌握技能越多带来的社会危害更大。诺基亚住亚洲区的总裁在中央电视台的《对话》节目采访中,针对招聘员工时曾经这样说过“员工缺乏专业能力我们可以培训,但缺乏职业道德我们是很难培养的。”人的资质、知识和技能,只是外在的素养,可以通过各种专业考试来获取学历证书、职业证书;而职业道德、职业意识和职业态度是内在的素养。内在和外在的素养才能构成一个人所具备的全部职业能力。外在的素养事实上是非常有限的;内在的素养在更深层次上影响着人、企业、社会的各个方面的发展。只有加强这两方面的教育,职业教育才能准确的定位,所以职业道德是职业教育的根本。

三、职业教育应以岗位能力的培养为前提

职业教育与普通的学科性教育最大的不同在于它是以职业能力为目标的培养,职业教育应以通用应用型和专用实践型的岗位能力为目标。学校根据社会未来的职业需求设置课程,要具有前瞻性。目前,我们的职业教育没有很好的发展,重要的原因是专业与职业岗位的对接不准确,这决定了职业教育的成败。分析每个专业可涉及的职业岗位,然后确定培养目标。

1、通用应用型的岗位能力应具备的方面

通用应用型的岗位能力指应具有具备良好的沟通交流能力,能针对不同场合,不同层次的人,恰当地使用语言与他人交流;正确有效地接受任务、理解任务、分解任务。具备有效的运用信息撰写常用应用文(如工作计划、工作总结等)。熟悉计算机基础操作的基本理论,能灵活掌握相关技能;具有自己继续学习、深入学习的能力和一定的管理能力;重视创新和发展,思维活跃,有设计理念,具有与本专业工种相适应的文化科学技术和专业基础知识。

2、专用实践型的岗位能力应具备的方面

专用实践型的岗位能力应具有对本岗位要求的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及新设备的应用能力,如实践生产的经验,高度熟练的技能技巧,较强的技术革新精神;具有对专业岗位上的管理能力,如项目运行的管理能力,施工现场或生产的管理等。这些能力就决定了不同的工作岗位所具备不同的能力。准确的岗位分析,就可以确立专业培养目标和方向,找准职业岗位综合能力层次定位,就给我们建立合理的课程体系提供最佳的依据。将各个行业的职业能力分解成若干个岗位,按一一对应的关系,有针对性地设置相应职业教育课程,才能将职业教育真正的纳入到具体的岗位能力培养。

四、职业教育中教师队伍组建方式

“十一五”计划中提出要大力加强职业院校的师资培训,其原因说明一线教师是实施职业教育的最重要最直接的人,国家教育部职称教司师资处处长郭春鸣提到职业教师的培训的重要性时,在解释双师型人才时,除了双师型人才还应该有双师型团队,也就是艺术设计性教师和工艺技术型教师组合成的师资队伍。它包括两方面:一方面针对某些专业特性,教师必须具有艺术与技术的综合能力,另一方面学校建立双师型团队,由艺术设计和工艺技术两种类型的教师组成。

组建合理的职业教育师资,还得培养符合职业教育的特点。艺术设计和工艺技术的教师必须到企业里去学习,深入到市场的运作程序中;或者引进企业中的人才从事教育。学校教师和企业人共同组成的师资队伍使学生与社会零距离,同时每年还要让部分师资队伍流动,更换新的“血液”使教师队伍流动常新。只有根据专业特色配置合理的师资,才能使职业教育真正体现职业化。

五、建立多元的教学模式

艺术设计教育与其他任何学科的教育最大的不同之处是它没有一个世界统一的模式。即使同一个国家或地区,模式也不尽相同,所以也不可能形成国际或中国统一的教育模式。艺术设计职业教育更应该具有多元化的教学模式。

1、主题教学模式

通过教师教授主题思想提取的方法,激发学生寻找与主题相关的设计元素,解决造型和色彩的语言表现,并采集相关的材料和实施技术的方法。启发式教学可引导学生有针对性、有选择地调动已储存的知识并补充还欠缺的知识,提高已掌握的技术能力和增加新的技术方法,了解跨专业或行业的材料和媒介,寻求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的可能性。使整个教学成为包含理论知识、技术技能、认知方法、判断技巧、工作态度、工作方法、评价体系的完整学习和研究过程。该模式适宜以培养符合性人才为主,尤其对概念型、创新型产品设计的管理人才的培养。

2、岗位式教学模式

岗位要体现实际的工作过程,学校建立一个真实的从业环境,引进先进企业的管理模式,根据不同专业建立不同的岗位,配备与企业相当的硬件设施;同时也让学生到企业真实的职场环境中学习,使学生在校期间就在工作过程中学习。学与用同步进行,建立学习和在岗对接的关系。让学生无论从岗位能力上,还是在心理上都无明显的差距,使之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实习实训体系,这种方式必须以市场效益作为评价,检测实习实训的合理性。该模式适宜以培养专一性人才为主,适合对具有一定艺术修养的生产型人才的培养。

3、项目式教学模式

通过教师接触社会、企业、客户,以承接项目的方式引入课堂,让学生了解项目策划、项目实施的所有工作程序,加强与客户沟通的能力,增强对项目组织和实施的能力,对市场很直接的接触。学校可以通过校企合作,聘请企业人任教,由企业带入方案,引导学生了解项目具体的每一个工作环节,熟悉每个环节中所需要的知识能力,更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合作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专业知识和技术的能力。项目的引进就可以以多个岗位来组建一个工作团体,每一个岗位各尽其职学习和解决工作过程中的问题,最终以项目完成来评判各个岗位的能力。在项目团队中同时兼顾专一和符合性人才的培养,适合针对品牌开发,拓展市场的各个层次项目人的培养。

以上的教学模式共同的特点都是以岗位能力培养为目的,从专一性人才的培养到符合性人才的培养,通过不同的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来执行完成教学模式的每一个环节,从而达到培养职业人的目的。

六、课程体系的形成

目前职业教育的教学是滞后的,无论如何调整课程体系都不可能完全适宜市场的需要,因为社会高速的发展,新的案例在发生,新的技术在出现,新的材料在产生,进而会对教学教法的影响。当我们在认真的做着教学的改革,也不可能真正与社会发展同步,更不要说超前。所以明确艺术设计的服务对象是市场和社会,那么学校与企同构建课程体系,因地制宜,因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而变,才能建立一套较为合理的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按专业方向来设置,分为非岗位学习和岗位学习。非岗位课程分设为通用能力的课程、专业理论课程、设计基础课程;岗位课程按教学模式和专业特点来分设多个岗位课程,并详细的确定好每个岗位要具备的能力,需要相关的知识结构。如:与该专业相关的知识和技术能力,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口头及书面表达的能力,计算机应用的能力融入到具体的岗位中,就专业本身必须具体分析到在什么类型的企业,在什么样的岗位,做什么具体的工作内容等。让学生明晰每一个需要学习的细节和工作的环节,在专业的基础上养成该专业的职业习惯,使在校学习与就业无缝联接,因地制宜导入以工作过程化的课程设置。

结束语

近两年,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基础设施建设,校内实训基地和实训室的建设得到前所未有投入,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最重要的是不能忽略企业实训的作用,也就是校内实训绝不能代替企业实习,真正的实训是校内外共同结合,校内教师和企业人来共同完成,同时也不能将上岗实习当成解决企业的劳动力或是学校认为学生已就业。所以,艺术设计的职业教育的构建需要方方面面的健全,不只是课程设置就能改善我们的教育现状,影响职业教育每一个环节的问题都是我们要思考和解决的。学生是否具有独立胜任一个岗位的能力时,才能评判学生岗位能力培养得好不好,这种评判决定的前提就是教育环节是否合理。只有实实在在执行教育环节的每一个细节,才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根本,才会培养出适合现代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注解:

①引自1919年4月1日包豪斯学校正式开学,校长格罗庇乌斯发表的《宣言》。《世界现代平面设计史》,1999年 王受之 著 新世纪出版社,参考文献:

《世界现代设计史》2002年 王受之 著 中国纺织出版社

《职业学校专业设置的理论 策略与方法》2002年 姜大源著 高等教育出版社

篇2:艺术设计教育论文

面对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我国经济的突飞猛进的态势,社会迫切需要我们设计艺术教育培养和造就一大批才华横溢、出类拔箤的优秀人才,他们既是时代发展的参与者,同时又肩负着为社会发展创造财富的历史使命。同时,我们的艺术设计教育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是急功近利;二是传统型教育仍处于主导地位,直至高校的教育行为仍是毒瘤难尽。

教育从根本上进正处于两种教育学基本趋向的斗争和争论中,一种是目前仍存在的传统型教育,我们称之为“知识教育”,主要目的是为了学校的考试,老师不断地传授各种应试的知识与技巧;另一种是面向生活而生发的现代教育,这种教育是以受教育者个人和生活为主要内容。这种形态的教育方式与前者截然不同,故我们称其为“行为教育”。

现在我们来比较一下这二者之间的艺术教育特点。

一、知识教育的特点

1.记忆型和被动重复型,学生仅限于记忆和重复讲给他们的东西。

2.权威性教条式。教师是在把自己的观点灌输给学生,而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

3.封闭型和终结型的,教师提供的知识被认为是完整的,已成定论的,这就限制和剥夺了学生的创造性。

二、行为教育的特点

1.教育集中在学生和他们与自己班组的关系上。

2.以尊重、承认和爱护受教育者为基本态度。

3.把学校搞活,使学校与生活联系起来,实行两种方向的开放,即把学校带向生活,反生活引入学校。

4.学校应是一个准备未来新兴的创造性生活的场所(与之相对的是传统学校的那种过去的知识的堆积和僵化)。

5.另一个主要方面是活动,但主要是由学生们发起的自发性并加以引导的活动,而不是传统学校里那种被动的、僵化的和令人打瞌睡的活动。

6.要有自发创造性,而不是墨守成规、僵硬死板和教育者的独断专行。要有创新的自由,有表达和选择创意的自由。

7.对人的教育面向集体,面向社会,以形成人与人之间的和睦共处,培养对社会的责任感,提倡有益于社会进步的行为。

行为教育的真谛在于:教是为了不教,不是教学生学会,而是教学生会学,不是对门类或学科进行各种局部的、孤立的教育,而是通过一种可以调动、拓展和发挥其全部能力的生活和活动制度,对人进行全面培养,旨在为一种更高质量的生活而实行教育。因此,如何全面检阅在大学四年的学习成果,并将相对独立的门类学科和各种专题设计的多领域教育进行系统、整体的综合能力考察的问题,就摆在我们面前。

现代基本进入了视觉识别时代,或者说是读图时代,那么设计艺术的设计手段也必然借助电脑设计软件进行设计。我们开设这些软件课程的学习,如果是以”知识教育”为教学手段,那我们的学生势必变得不堪。那就是大量机械化生产的需求使设计人员制造的产品数量在增加,其质量根本得不到保证,鱼龙混杂、劣质设计及抄袭设计成为优秀设计的绊脚石。手工工作过分的简单化,使人类对自己灵巧的双手的创造力失去自信,过于机械和重复的工作也使得设计人员产生惰性思维,头脑创造力完全受到抑制。反之,若是积极发扬自我个性,鼓励其开拓创新,其意义断然不同。故而,必须彻底改变艺术设计教育的观念,彻底打破传统型“知识教育”,并长期依赖于电脑软件为主的学习方法;我们也必须以提高学生艺术鉴赏力和绘画技能为主要目的的教学体系,建立起以各种基本表现语言为基础,以提高形象思维和创造力为手段,提高全民设计意识和设计水平为目的的教学体系。艺术设计教育的意义在于:通过设计与生活,设计与文明、设计与科学技术、设计与审美的学习;通过想像力、创造力与形象思维的训练;通过各种设计语言的学习和掌握,从而提高全民族设计意识和创造力。只有这样,艺术设计教育的进步才是实质意义上的进步,才是真正适应现代化的教育模式。因为,当今中国急需的是提高全民设计和实用美术的水平,而不是只会操作电脑的“机器人”或者是那种孤芳自赏、谈云吐雾的.“艺术家”。

面对国家对设计艺术事业发展的需求,要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新人才,首先就要转变原有的人才模式,更新教育观念。从设计艺术的人才模式来说,就要把现在比较单一的注重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教育,转变为进行知识、能力和全面素质的教育,把专业知识教育与行为教育结合起来,即重视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专业技能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等综合素质的教育,增强其适应社会的能力,逐步建立起厚基础、宽知识、能力强、素质全面的人才培养模式。为此,要进一步强化现代教育的意识。社会进步,要求人才的素质全面提高;市场经济,要求人才有更强的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科学技术的发展,要求人有更高的思维能力与创造能力;高科技的兴起,要求人才具有多学科知识的综合基础和掌握现代技术的能力;加强与国际接轨,要求人才对世界文化有更深入了解和批判吸收的能力。总之,教育要为现代化服务,教育思想首先必须现代化。

篇3:艺术设计教育论文

关键词:艺术设计,创业教育,艺术产品开发,课程设计

就业压力的增大以及象牙塔式教育与社会需求的错位, 预示着创业教育在未来高等教育知识体系构建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一份关于创业教育研究的报告显示:核心期刊发表创业教育论文的数量在1991年是0篇, 2004年增加到59篇, 而2006年达到73篇。研究主要涉及创业教育体系、创业教育的国际经验以及创业教育面临的挑战。学者们较为认同的创业教育体系包含:创业教育的内涵、目标定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质量控制以及实习实践。报告还指出了目前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创业教育研究整体还很落后;创业教育还没有融入正规教育体系;创业教育支持环境需要大力改善。”从理论到实践, 创业教育目前急需的是落实在具体专业需求上具有可操作性的实践研究;再从实践到理论, 才能为创业教育真正融入高等教育知识体系铺平道路。本文以艺术设计专业为研究对象, 借鉴现有创业教育理论的指导, 重点研究具有可操作性的创业课程, 作为创业理论应用在教学实践上的有益补充。

一艺术设计教育中创业教育在操作环节的缺失

针对艺术设计专业, 创业教育目前存在的问题可归结为以下几点: (1) 目前创业教育普遍还处在宏观理论指导层面, 并没有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进行深度融合。 (2) 艺术设计类的创业教育在高等教育课程体系内不完善, 主要表现为教学教改研究大多缺乏可执行性, 无法融入现有高等教育体系的课程模式。 (3) 艺术设计教育辖多个专业方向, 不同专业方向的知识壁垒增加了创业教育课程设置的难度。 (4) “创业教育”游离于“正规教育”之外, 大多通过课外活动的形式进行, 这种看似“稳妥”的办法往往流于形式, 使学生们激情有余而内功不足。

解决以上问题的办法, 不在文献归纳式的定性研究, 而在于实证, 即在创业教育的具体操作环节进行实证研究。本研究力求通过设计适合艺术设计专业的创业教育课程, 为该专业高等教育课程体系进行补充, 实证其具体操作环节的可行性。

二课程设计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第一, 目前中国高校的专业课程多是单元制, 一段时间内完成一门或一个单元的课程, 而创业教育在时间上的需求是分阶段、渐进式可持续实践的模式。设置一门单元制课程或课余时间讲座, 都不是创业教育在教学时段上最好的选择。

第二, 中国高校艺术设计范畴内包含多个专业方向, 如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艺术设计、产品外观设计、服装设计、工艺美术设计等。这些专业因设计对象及专业范畴不同, 会形成较明显的专业壁垒。创业教育作为面向所有专业学生的通识课, 在操作层面如果细化到满足这些专业的不同特点, 除创业理论外, 在创业训练或实践环节很难做到统一指导。往往一门创业教育课程只能停留在理论教学阶段, 课程的实践环节因专业的差异化而夭折。不论专业教师的配备, 还是不同专业方向学生的实践课题选择, 都将因“众口难调”而流于形式。

第三, 在创业训练环节创新不足。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1) 许多创业实践或训练项目就是依托现有设计公司的工作岗位进行模拟, 其实质更倾向于职业教育。 (2) 发现市场空白, 主动创新就业岗位的实践项目较少, 或流于务虚概念, 可实现性差。如何将“市场、专业、创新”三者有机结合, 成了创业教育在实践环节急需解决的问题。

三突破专业壁垒及常规课程观念的创业教育

第一, 信息技术与网络平台为完善单元制创业教育课程提供帮助。常规的单元制课程, 受时间、地点等因素制约, 适合理论教学, 而实践训练及指导环节则可以通过创业教育网络平台的建设得以完善。利用微博、微信等公众平台, 组织由多个专业教师组成的创业教育团队进行平台建设维护。平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版块:创业课程教材及资料电子档、创业课程视频教材、学生创业项目案例积累、创业指导区、创业经验交流区、对外信息展示与接洽。前两个版块用于学生的自学需要, 是提倡自学能力培养的有益补充;学生创业项目案例积累是经过教师指导整理后创业案例的过程展示, 由此可以对学生起到很好的启发作用;创业指导区, 利用微信等即时聊天平台, 以创业指导教师团队为主导, 联合企业设计师、工程师等职业导师为学生的创业实践随时提供指导;创业经验交流区是学生内部的信息交流平台, 可根据各自的专业特点、创业需求, 自由组成项目团队, 为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提供专属平台;对外信息展示与接洽版块是创业教育课程与现实社会接轨的对接平台。为使课程成果不流于形式, 也为了找寻课程效果的客观检验方法, 利用对外信息展示与接洽版块, 将学生的创业项目面向社会展示, 一方面增进学生与社会的交流互动, 另一方面也为一些好的项目寻求外界的合作伙伴, 进而为创业项目成果转化提供可能。

第二, 目前高校课程的设计多趋于模式化, 创业教育课程的模式化虽然方便了学生的模仿, 却制约了创新思想在创业过程中的作用, 专业壁垒使学生很难跳出已有职业范畴的束缚。如服装设计的学生, 很难从其他角度重新思考自己的专业知识在除设计服装外, 还可以创造什么样的价值;平面设计的学生除了设计CI、广告、装帧等, 还能够发掘出什么新的市场空白。尝试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 突破观念上的专业界限, 结合其他专业的知识, 组合创新, 构建创业实践的核心基础——原创事物。围绕原创事物开展的创业实践, 才是将创新融入创业训练最有效的途径。

作为通识课程, 创业教育需要将原创事物从无到有的过程作为实践教育的重点内容。面对专业壁垒, 可以忽略观念上的专业界限, 从市场出发, 以新产品或服务满足市场需求的角度切入创业项目的设计训练, 不论什么专业方向, 都可以发掘自身知识结构能够创新的原创事物。例如, 环艺专业的学生开发装饰建材产品作为创业项目核心;服装专业的学生开发手机时尚资讯APP;工艺美术专业的学生开发陶瓷玩具等, 这些原创事物的一个共同特点便是属于艺术产品范畴, 因此将“艺术产品开发”作为各艺术设计专业的通识课课题最能打通专业壁垒, 体现创新思想。艺术产品开发的具体授课内容可包括以下几部分:市场调研、产品需求分析、艺术产品开发设计、产品推广等。市场调研可以训练学生快速了解市场、了解受众需求;产品需求分析训练学生挖掘市场空白的能力;艺术产品开发, 则利用学生自身的知识结构设计全新的产品或服务, 结合专利申请等内容, 强化创新与知识产权意识;产品推广则是项目训练成果的一种检验。通过艺术产品开发这样的课题, 不仅可以轻易突破创业教育实践环节中不同专业壁垒的限制, 还可以作为创新思维的切入点, 将课程模式化的禁锢影响降到最低。

四结束语

针对艺术设计高等教育中创业教育的课程设置, 不能仅停留在理论教授层面, 课程形式也不能拘泥于单元制的课堂教学。在课堂理论教授基础上, 通过艺术产品研发这一课题进行项目实践, 利用微信等网络手段, 建立创业教育实践指导交流平台, 辅助实践环节的多层次需求, 使其在实践操作层面成为理论教学的有益补充。

参考文献

篇4:艺术设计教育论文

[关键词]艺术设计教育; 创业教育

一、艺术设计类职业院校学生的基本特点

1.思想活跃。艺术设计类学生思想活跃,富有创造性,同时也具有一定的浪漫色彩,在考虑问题时容易忽视现实基础。艺术设计类学生由于其自身性格特质,思维敏锐活跃,对生活充满激情,富有创新精神,乐观向上,对真、善、美的追求热烈奔放,对社会进步和民族复兴充满憧憬和希望,对社会问题反应强烈,能够迅速吸收社会进步成果,是大学生中最活跃和进步的群体。

2.个性与创新意识较强。艺术设计类学生由于从小受艺术氛围的培养,形成了较强的自我意识。艺术设计类学生一般强调个性化发展,认为艺术本身与众不同才有个性,所以导致艺术设计类大学生追求独特的个性,甚至认为追求个性、放荡不羁才能激发灵感,才能创造与众不同的学习成果。对于他们而言,有个性的作品才是有生命力的,有创新意识才能使专业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3.组织纪律性较弱。一般来说,艺术设计类学生较普遍地存在着时间观念不强、生活作风懒散、学习纪律松懈等现象,他们只重视专业课的学习,对其他基础知识课程毫不用心,尤其是对英语课的散漫和不重视。

4.实践活动能力较强,文化基础薄弱。很多学生因为文化成绩不佳才要学习艺术专业,选择职业技术学校的,所以他们的文化基础相对薄弱。有因为他们接触社会较早,所以有较丰富的社会经验和较强社会实践能力。

二、国内职业院校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1.观念问题。创业人才的培养是一种理念,在职业院校的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中都应该贯穿这种理念。大部分学生创新意识、创造精神和创业能力不够,学校需要有意识地培养和训练学生这方面的技能和素质,使学生毕业后能大胆走向社会、自主创业。

2.理论研究不够。现有的自主创业理论系统不够完善,对创业人才培养实践总结不够,实践不能够充分发挥其指导作用。

3.缺乏专业师资。从事创业人才培养的教师除了要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外,更应具备丰富的创业实践经验。目前在职业院校中从事创业人才培养的教师大多缺乏实践经验,没有自身创业的经历,只能纸上谈兵。这也是影响创业人才培养成败的一个关键因素。

4.教材、课程设置方面的问题。目前尚无统一、科学的创业人才培养教材,且无明确的教育目的和教学内容;学科基础薄弱,缺乏系统的创业人才培养课程;现有的创业人才培养课程同其他课程之间的逻辑关系及课程内部的逻辑关系都有待完善。

三、加强艺术设计类学生创业教育的现实必要性

创业教育是专业教育的新内涵。职业院校的专业教育是创新人才培养的主渠道,是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主阵地,其发展面临着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提出的众多新挑战。而创业教育以学生创新意识培养为目的,是专业教育的有机构成,是专业教育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性、前瞻性的集中体现,是职业院校深化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必然选择。创业教育不是游离于专业教育之外的技能训练活动,而是寓于专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方案,包括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全过程之中的教育教学理念与模式。

创业教育以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与创业能力培养为核心,必将促进专业教育及时反映本学科专业领域的前沿知识,及时反映本学科专业与相关交叉学科专业的前沿信息,及时反映本学科专业相关行业、产业发展的前沿成果。建立在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厚基础、强实践、重创新”的专业教育,是创业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基础,即专业教育的基础知识与基本理论是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与创业能力生成的深层根基。相反,脱离了专业教育的创业教育只能停留在某种技能与操作层面,使创业教育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强调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充分融合,把创新创业作为重要元素融入专业教育,这充分表明创业教育在推进专业教育中的战略性作用。

四、艺术设计专业创业人才教学培养模式的改革

1.教学内容优化和整合。首先,设定专业核心课程,其他基础课和选修课程依附核心扩展和完善。避免以往课程在教授过程中出现脱节和重复的问题,使学生从单纯的理论讲解中解脱,以便有更多的时间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增长社会经验。其次,开设创业教育课程,以系统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基本的创业技能以及正确地选择创业项目,从而减少学生创业行为的盲目性。再者,建立职业院校创业教育中心、创业教育研究会,以教师为主持人的工作室。形成比较完整的职业院校创业教育体系和浓厚的校园创业文化,构建一个学生创业的模拟环境,使学生能够在学校预热,培养自己的创业意识。

2.重视实践教学。实践教学体系,是指在一定设计理论指导下,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建立起来的与理论教学体系相辅相承、着重培养创新精神和艺术设计实践能力的教学内容体系。艺术设计的职业特点决定了它的实践性要求。企业对设计者的要求不仅限于设计作品的好坏,还要求设计者具有综合的能力。比如与客户的交流;对材料、工艺的掌握;对设计成本的预算等等,这些都成了招聘面试的一项重要考核。另外,加强艺术实践活动,还能促进教师水平的提高和艺术专业的持续发展。没有实践经验的教师在课堂上容易出现闭门造车、脱离实际的教学现象,导致教学的主观性和片面性。而在展开艺术设计实践的过程中,教师则可以把来自实践的经验进行总结,并升华为理论知识,丰富课堂内容,指导教学。

五、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思路和基本途径有

1.增加实践教学任务。艺术设计专业是操作性、实践性极强的专业,但从目前的教育现状来看,最重要的问题是教学实践环节缺乏力度。理论教学与实践脱节是现在许多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的通病。加强实践教学的力度就显得尤为重要。这次教学改革,确定十门核心课程,加大了实践课程的设置。

2.结合项目和工作室制进行教学。在教学中除了讲授理论知识外,还可以以企业委托的具体设计项目或者参加各类设计比赛投标任务,或者以工作室制的教学模式进行训练。其主要目的是通过一个课程项目的训练,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创新、掌控项目的能力,以达到学生一毕业就能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目的。

3.建立实习基地。艺术设计的特点是具有较强的社会性与实用性。“参观国外艺术设计院校的最大感触,是那里的学校更像是一个工厂的车间,学生的课题作业很大部分是在实物操作过程中完成的。由于直接接触材料,同时又因处于三维空间中,所以更容易理解在纸面上所不能充分表达的内容,教学的效果自然要好得多。”但是,这在中国的国情中并不能完全实现,我们只能利用社会资源,提高我们的教学效果。学校充分和地方建立合作关系,分别建立了素描写生、家具制作等实习基地,使学生实践能力也得到了很大提升。

参考文献:

[1]王兰真,张晓辉.艺术设计教学模式探议[j].科技教育,2009,(8).

[2]喻怡;田晓红;李楠;;创业教育的经济意义[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7期.

篇5:关注高等职业艺术设计教育

关注高等职业艺术设计教育

在高等艺术设计教育蓬勃发展的`今天,高等职业艺术设计教育异军突起,它作为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将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进行有机结合,更是本文关注的重点.

作 者:郭西燕 作者单位:潍坊职业学院・山东,潍坊,261061刊 名:文艺生活・文海艺苑英文刊名:LITERARY GALLERY年,卷(期):“”(3)分类号:G424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 艺术设计 人才培养 培养目标 能力要求

篇6:艺术设计教育的思考刍议论文

内容摘要 :在艺术设计教学中,通过师生互动,拓展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提高设计的艺术品质、理论修养和技术内涵,加强教学水平和能力,是艺术设计教学的关键。

关 键 词 :艺术设计 教学 思考

当今时代,各艺术间的相互浸透、影响,使各艺术门类之间的界限不断被打破,传统意义上所界定的各种艺术的特征正在被改变,并向着新型交叉学科方向发展。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基础厚、口径宽、能力强、素质高的专业人才,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为此,在艺术设计教学过程中应当将“因材施教”转化为“因势利导”,将学生的个性凸显出来,加以肯定和指导。如何把握专业课的教学活动,不断提高专业课的教学质量和效果,对此我们要进行一些有益的研究与思考。

一、专业课的教学艺术与教学效果须统一

大学专业课的教学艺术是以科学方法传授科学知识、培养专业人才的艺术。通过一定的基础课程学习后,思维能力达到了较高程度,对学习的创造性与独立性有更高的要求。针对学生这些特点,专业课教师就需灵活地运用教学原则、恰当地运用教学方法、机智地处理课堂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通过语言、表情等手段,激发他们的情感,感染他们的心灵,进而激发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兴趣。专业课教学是大学教育的最后教学阶段,而课堂教学仍然是当前专业课教学的基本形式,专业课的课堂教学活动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不断发展的电脑技术给设计领域带来了非常巨大的变化和影响。它不仅在很大程度上刷新了艺术设计的传统工作方式,将人们从过去繁杂重复的手工制作中解脱出来,并且使作品达到过去无法达到的理想的表现状态,也给艺术设计带来了新的风格和语言,为设计作品提供了更加丰富的表现手段。软件的特效菜单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创作内容,一些独特的艺术处理,能奇妙地改变图像的效果,成为艺术创作中不可缺少的表现手段,特别是在进行面料设计时,可以根据不同的材料相互衬托、互相对比,利用图像花纹,还可生成相对逼真的效果,使造型与图像花纹巧妙结合,产生丰富的变化,对画面能起到特殊的烘托效果,使很复杂的材质瞬间可以实现。但是,由于相当一部分学生在认识上存在误区,似乎只要学会了设计软件,就可以从事艺术设计了,因而将大量的时间用在学习计算机效果的表现上。这种认识,将设计效果的表达与设计本身混为一谈,忽略了艺术素质中的思维方式、创新能力和设计原理对艺术设计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知道,电脑是一种辅助设计手段,它只是一种工具,它不能替代人脑,软件再先进,也需要人来操作,软件本身不会给你一个完美的设计,它无法代替设计者的思维。在充分肯定电脑设计诸多优点的同时,决不能忽视手绘设计作品的制作过程,这是一种不可替代的审美体验过程,所以在设计中,既要重视“鼠绘”,也要重视手绘。

二、应该注重思维的启发和训练

艺术设计教学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设计的本质要求来讲,每一次具体的设计过程都是一次创造的过程,设计者应当在每一次设计过程中发挥、验证和锤炼自己的创造力。长期以来,我们的设计教育强调大量的技能训练,试图由此逐步上升到理性的高度,这是培养工匠的方法,这样的教育方式丧失了艺术设计最根本的精神――创新。因而,艺术设计教育,应该注重思维的启发和训练,注重基础课程以工艺为指导的设计教育思想,以便更多地把注意力放在引导学生如何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上。所谓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就是要从主导方向出发,涵盖诸多教育内容,不单单是学好基础课程,还应从文学、美学、艺术哲学、造型规律、心理学、社会历史等多方面进行教育和熏陶,强化学生的宏观意识和综合能力。有效教学是所有教学的基本要求,但无效教学和低效教学也的确存在,这类教学的危害很大,它是一种毫无效果的教学。这样的.教学不但激不起学生的学习热情,相反很可能还会挫伤学生对专业的热爱,一旦学生对专业麻木,则必将会影响学生正常的设计思维和潜在智能的发挥。就设计学科教学而言,培养学生对设计的兴趣是必须的。长期以来,学生虽在制作方面相当熟练但在创新设计方面却显得功底浅薄,而有些学生则是创意不错却无法将构思付诸实施。如果继续采取这种一味强调设计而忽略工艺或一味强调工艺而忽略设计思想创新的单一教育, 必然会大大束缚创造思路的开放,限制创造潜力的发挥,也极易使学生走上脱离实际、单纯发挥意想,架构空中楼阁的道路,不符合新时代人才培养的目标。

三、重视实践,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

实践能客观反映和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运用能力。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多动手进行实际操作。创造能力的培养是设计教育过程的重点,每一个人都有潜在的创造能力,要给其营造好创新的环境气氛,激发其创造的欲望,满足这种人的最原始的本性。在教学方法上多采用诱导、对话、讨论、讲评的方式去鼓励学生,培养创新精神、创造能力,尤其把创新精神贯通于设计表现中,以达到设计教育的目的,实现功能、造型、色彩、美学、经济价值、人文精神的互动,使其高度协调统一发展。设计转换着生活理念,拉近高科技与生活的距离,引导社会生活的方式,推动着社会文明的进步,让学生养成在实践中勤于思考、勇于思考的习惯。教师要加强实践指导,同时要对实践形式、实践时间等做出合理安排,使学生目的明确、动作规范符合标准。总之,新的教学方法应避免知识的机械注入,注重以启发性思考促进思维的灵活性、实际技能及个性的培养和发展,使学生由被动地听转变为主动参与思考,使学生想学、乐学、善学,懂得学习的知识不仅是记忆和储存, 更重要的是要会灵活运用。而这也正是体现了教学科学性和艺术性相结合的特点。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设计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这对我们高校艺术教育的发展是一种机遇,同时也是一种挑战。面对新的形势与任务,如何使我国的设计教育顺应时代的潮流,是教育工作者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

[1]高振美. 绘画艺术思维的新空间[M].北京:朝华出版社, .

[2]钟启泉. 教育方法概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5.

篇7:环境艺术设计的教育论文

文化建筑是一个泛指,其包括的内容比较宽泛,即人们参与的对素质提高有益的场所,我们比较熟悉的有博物馆、展览馆、音乐厅、酒吧等,这些都是文化建筑,此外,著名学府、历史遗迹等也慢慢归到文化建筑的范畴内。

对一个国家来说,文化建筑是衡量城市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为此,城市的发展不但要保证文化建筑的数量,还要保证文化建筑的质量。

环境艺术设计以环境为背景衬托,结合一系列物质技术手段、建筑美学原理,创造出满足人们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的室内外环境。

文化建筑能够将建筑的文化教育功能充分挖掘出来,创设富有特色的精神文化内涵;其建立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重视人的实际需求,旨在让人从中得到满足的环境体验。

文化建筑设计不但要考虑建筑内部的自然环境、人的存在环境和生活质量,还需要考虑环境内部的视觉秩序,使其和谐一致,形成有机的统一体。

在环境设计中,文化建筑环境设计是比较广阔的领域,也是最具魅力的部分,其充分体现了环境设计中艺术性的层面。

二、文化建筑环境艺术设计与审美心理

(一)审美心理

人们物质生活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产生对精神与美的追求,从心理角度来看,人们对美最直观的理解感受无非包括两种,一种是事物引发的感知觉,另一种就是事物引起的心理波动。

文化建筑体现出的美感并非表面深层次的,而是形成了一个相对矛盾的体系。

社会发展与社会环境相对影响、制约,在两者发展的过程中,美学享受以及美学价值的概念也在发生改变。

由此来看,文化建筑受到审美心理很大的影响,这些感情因素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人的生理机能。

所谓的审美,指的就是美感的产生和体验,是人的知、情、意的有机结合。

审美心理学以美感的产生和知情意的体验为研究和阐释对象,并研究其个性倾向规律的学科,从这个角度来看,其介乎美学与心理学之间[3]。

心理学能够更好地将一些涉及创作的理论问题阐明,在一个文化空间中吸引人的到底是什么东西,在空间活动中怎么更好地通过自身的感觉来反映接触对象,这些都需要心理学予以解释,

并将这些经验归纳、整理,总结人们对审美心理的共性和倾向,借以对文化空间环境艺术设计进行指导,并发展多元化的艺术设计语言,将其有效地发展和应用于各种富有时代感的文化建筑,增强人们对文化建筑的审美感受。

(二)环境艺术设计与审美心理

无论是环境艺术设计,还是审美,都处于一定的环境当中。

作为一种审美创造活动,艺术设计不但体现出人对规律的把握,还表现出极强目的性。

正是艺术设计创造这种属性,才彰显出其审美的`创造意义,才能创造合乎自然,顺应人性的环境。

在马克思主义看来,劳动是活的,是塑造形象之火。

我们不能简单地将这里的劳动划为重复、机械劳动的范畴,而应该将其看作有目的、有规律的劳动,其首先是经过优化设计的,其次需要具备创造性。

越是复杂、高级的生产劳动,就越是离不开艺术设计,若是不在艺术设计上下功夫,那么这些劳动也就缺失了审美创造意义。

环境艺术设计汲汲于美,是一种有追求有目的的创造性活动。

它的灵魂就在于创新,若是缺失了创新,艺术设计的生命也就不复存在。

当然,我们也要看到时下的环境艺术设计十分关注流行性、公众性,对公众流行的审美观念和审美爱好是十分在意的,这是因为艺术设计必须植根于人,若是缺少了人的认可,那么再有创造性的艺术设计也就沦为了虚妄,不具备了实用价值。

对于环境艺术设计来说,前瞻性是必须要考虑的一点,只有预见公众审美观念以及发展趋势,才能更好地推陈出新。

如意大利前卫设计集团孟菲斯的李特萨斯曾经指出,“当查理•依姆斯设计出他的椅子之时,他其实并不只是设计一把椅子,而是设计一种坐的方式”,由此可见,对人生存方式的设计才是环境艺术设计的实质,这种生存方式包括一切人的存在和活动方式,不但包括工作、休憩、交往、交通,还包括劳动、娱乐、饮食等,这是艺术设计对社会最重要的审美创造。

(三)文化建筑环境艺术设计与审美欣赏

所谓的审美欣赏实际上就是指在对审美受体的体验和感受中获得心理美的感受,包括审美愉悦和享受,这包括诸多方面的内容,不但包括建筑的色彩、是否符合审美要求,还包括建筑设计与居室是否和谐等,只有将这些方面考虑清楚,才能更好地彰显环境艺术设计的审美观赏意义。

至于这种意义的大小,和感觉的满足程度一致。

虽然审美欣赏建立在使用价值的基础上,但是其之所以具有审美观赏意义,直接原因却在于它的形式完善地表现了它的内容,这种内外形式的合理、悦目。

(四)环境艺术创作与审美心理

为了加深人们对环境艺术创作与审美心理关系的了解,笔者以中国首都博物馆为例进行了分析。

作为文化建筑,博物馆是较为常见的。

首都博物馆是综合类博物馆,在诸多环境艺术创作语言上都有着独特的审美,以下分别对这些方面进行分析:

1.设计思维方面

文化建筑的服务功能是传统设计比较注重的,而具有审美观念的文化建筑则不仅如此。

其不但注重环境艺术的内涵,而且将审美理念和规范的融合作为一个重点内容。

环境艺术实际上存在着很大的矛盾性,这不但体现在相反的艺术理念,还体现在不同的艺术情感上。

故而在文化建筑设计的时候,要融入创造性思维,不断破旧立新。

只有通过这样的方式,才能将现代设计理念与审美心理相融合。

首都博物馆展厅宽敞明亮,建筑格局布置和物品的陈列十分和谐,过渡十分自然,不会让人产生突兀的感觉。

室内的文物,在设计的掩映下更是显出了几分历史的厚重和积淀。

博物馆具有较强的文化气息,故而设计师在进行设计的时候,要注重设计环境与文化思想的契合度,要通过设计来衬托出陈列物品的历史价值。

为此,在主展厅设计上可以加入浮雕、模型等元素,并通过带有历史底蕴、文化内涵的因素来表达情感。

让人们在观看物品、文字的时候,也能有听觉上、思想上的共鸣,这样才能更好地将博物馆想要展现的主题清晰地表现出来。

2.公众需求问题

物质价值只能满足公众的一部分需求,建筑与思想上的共鸣难以彰显出来。

为此,在文化建筑环境设计的过程中,要突出的是设计的文化和思想功能。

只有在设计中融入艺术情感,提高设计本身的精神价值。

具体来说,就是要让设计贴近公众的生活,使其设计结构能够更好地承担文化服务职能,使公众从中受到不一样的审美体验。

人的思想会影响设计师的判断和设计,在主题不变的情况下,为了取得更好的思想传达效果,设计师在设计中要将人与环境融合到一起。

这样不仅可以带给观众更为周到的服务,也能为其提供新的审美角度。

结合首都博物馆的例子来看,其本身是我国著名的文化遗产,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馆藏也有着很大的文化价值。

为此,当我们按照时间、类别等对这些馆藏加以分类,并使其有序地陈列在博物馆相应位置的时候,不但能够更好地体现文化的收藏价值,而且能够实现文化效用的最大化。

从认知角度来看,文物的排放、陈列本身就能给人一种艺术享受,通过不同的专区,公众的思想也会融入到这些文物中去,更好地认识其中蕴含的审美价值。

3.审美传达问题

在实际的环境艺术设计中,要融入复杂且简单的设计理念。

信息具有多样性、延展性、扩充性等特征,依据这些特征,我们不但可以丰富环境艺术设计的思想文化内涵,还可以提升文化建筑的价值,将文化建筑交流的意义充分凸显出来。

总之,设计师要加强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了解,如此才能更好地把握各种审美需求和审美习惯。

结合不同的理论倾向,设计师可以选择不同的艺术设计重点。

一般来说,在现代设计中,审美文化的创造一般都是通过主客体物质性、艺术性的融合来实现的。

也只有这样的融合,才能更好地发掘创造的逻辑中介。

环境艺术的终极目标就是空间表达,通过对空间环境的改造,可以加强文物与建筑结构的关联,不但能够满足文物的使用要求,还增加了空间的使用功能。

博物馆空间功能增加,能够为观赏者带来更加多元的观赏体验,避免单调的观赏空间使其感到乏味和无趣。

篇8:艺术设计教育论文

七月份开始放暑假。每当暑假前后, 我都会想到当年在农村劳动时的景象, 从麦收到大秋, 那是丰收的节日;我们做教师的, 也都会把炽热的七月看作是丰收的节日。我们依依不舍地送走一批毕业生, 迎来一批批新同学, 几十年如一日。只有我们真正在教学第一线, 真心关爱学生的教师们, 才会感受到此时的幸福。

从流火的七月, 到金色的八月, 我总会挤出些时间来总结, 思考。

我出生在一个教师之家, 父母亲都是教师。在12岁时, 我参加过一次儿童节作文比赛, 我写过一篇文章《我的志愿是教师》, 那时我就决心献身于教育事业。在开国前战争年代, 我携笔从戎, 也一直在兼任教师工作, 担任军队中的文化教员。后来, 我又读了师范专业, 当了一名高校教师。在教学中, 我深深感到, 教育必须升华为艺术, 才能真正落实素质教育的精神, 使青少年成为社会栋梁。我一方面在校内教书, 又率先创立民办大学, 创办MBA班。在此期间, 在海内外参观考察多所名牌大学, 如美国的耶鲁、哈佛, 英国的牛津、剑桥等;又研究蔡元培、马相伯、张伯苓、霍懋征、斯霞等教育大师、优秀教师的宝贵经验及教育思想。我认识到教育必须升华为艺术, 才能使师生在美的享受中增强智慧。为此在1982年开始全面实践教育艺术, 讲课、讲学、讲演继而在1986年创建青年教育艺术研究所, 1988年创办中华教育艺术研究会, 1989年创办《教育艺术》杂志社, 这些工作都得到了中央、市委和教育部及首都师大党委的鼎力支持。

最近许多单位请我讲关于教育艺术研究的体会, 讲如何成为一名教育艺术家, 我陆续做过一些回答。今天, 我愿先将几个方面的思考奉献给广大读者, 让我们共同分享教育艺术之美。我认为, 要想成为一名教育艺术家, 首先必须真诚地爱学生, 爱青年, 以青年为师, 以青年为友, 同时, 还要在以下六个方面不断进取:

一、德、识、才、学。要想成为一名受社会欢迎、青年认可的教育艺术家, 必须有德、有识、有才、有学, 否则就不可能成为真正的教育艺术家。

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我始终认为, 一个优秀的教育工作者, 不仅要有高尚的道德, 而且要有远大的理想与抱负。

三、魂、道、器、术。教育艺术研究绝非雕虫小技, 必须把宏观、中观、微观三者统一起来, 既要重器与术, 更要重魂与道。

四、文、行、忠、信。这是孔夫子的回答, 一个人要想干好一番事业, 就必须掌握文献与信息;要善于实践, 就必须行胜于言;同时还要讲忠与信。无忠无信, 不仅不能当教育艺术家, 连当一个普通教师也不配。

五、真、善、美、慧。要做到天人合一, 即真;要知行合一, 即善;要情境合一, 即美;要诚明合一。

六、习、熏、悟、化。首先要重视和坚持学习, 要在熏陶渐染中不断提升自我, 还要在教学相长中达到顿悟、觉悟、领悟, 然后, 才能悟化, 升华。

总之, 要做一名教育艺术家, 一定要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 识万般友。正是:

大本大元求大智, 大美大智利大成。求真求善又求美, 立德立言再立功。

上一篇:吴华老师先进事迹材料下一篇:农村村规民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