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绩效审计模式论文

2022-04-19

摘要:绩效审计是当前审计发展的趋势,做好绩效审计工作对基层央行的内审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结合基层央行的特点,立足基层央行实际,全面分析了当前基层央行绩效审计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的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银行绩效审计模式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银行绩效审计模式论文 篇1:

基层央行内部绩效审计转化社会生产力的路径

摘要:基层央行内部绩效审计是内审转型和深化发展的方向。虽然各级行开展了大量的绩效审计研究和探索,但是面临的困惑、难点和问题,已成为制约内部绩效审计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瓶颈,本文从基层央行内部绩效审计的内涵和特征研究入手,提出化解基层央行绩效审计发展瓶颈和促进绩效审计加快转化为现实社会生产力的路径。

关键词:基层央行 内部绩效审计 路径

绩效审计是一种把 “人”与“事”、“问题”与“责任”、“投入与”经济性、效果性、效益性、公平性、环境性”紧紧套牢在一条绳索上的新型审计。国家审计署在《2008——2012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中指出:“全面推进绩效审计,促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财政资金和公共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到2012年每年所有的审计项目都要开展绩效审计”。近两年来各级基层央行紧跟形势要求,凸出开展内部绩效审计探索,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但是,绩效审计面临的难点和问题,已成为制约内部绩效审计发展及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瓶颈,本文从基层央行内部绩效审计的内涵和特征研究入手,结合审计实践,提出化解基层央行绩效审计发展瓶颈的对策,以加快内部绩效审计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路径。

一、基层央行内部绩效审计涵义及其基本特征

(一)基层央行内部绩效审计涵义

是指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接受委托,履行受托经济责任的监督和评价活动,通过收集、分析审计证据,来评价基层央行执行货币政策、实行金融监管、提供金融服务和进行内部业务管理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公平性、环境性的活动,并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促进绩效提高和实现生产力的转化。

(二)基层央行内部绩效审计的特征

基层央行内部绩效审计与财务、业务审计,从审计的目标、对象、标准、方法等比较来看,具有审计目标增值性、审计对象具有广泛性、审计标准具有一定模糊性和复杂性、.审计方法运用具有多样性、审计作用建设性、审计具有较高风险性这“六性”特征:

二、当前基层央行内部绩效审计面临的难点和问题

(一)审计的动力不足。绩效审计的开展取决于各利益集团对这个组织开展绩效审计的动机和需求。从目前基层央行领导干部管理机制来看,没有把领导干部履职绩效状况作为考核领导干部刚性指标,履职绩效好坏与领导干部没有切身的利益关系。

(二)审计的核心理念没有形成。现阶段内审监督很大程度上处于确保联行资金、国库资金、发行基金、信贷资金、财务资金、外汇资金和其他内部资金的安全和防范,关注查漏补缺等浅层次操作层面问题;对支持经济增长和经济结构调整的社会效益,金融服务的产品开发和服务创新的社会潜绩,内控制度的合理性、有效性乃至对决策行为、执法行为和管理行为的效率等方面,内审却很少顾及,更没有上升到管理深层面,即促进本单位执行货币政策、实行金融监管、提供金融服务,提高内部业务管理活动的经济性、效果性、效益性、公平性、环境性的内审核心理念上,导致绩效审计难以取得实质性突破。

(三)缺乏绩效审计指导意见和操作指南。绩效审计准则是内部审计人员衡量、评价审计对象绩效的标准和尺度。但目前内部绩效审计还处于起步阶段,尚未制定出台人民银行统一的绩效审计准则和操作规程。缺乏对绩效审计的职能、目标、原则、内容等的理论指导,缺少审计的方式方法、审计证据、评价标准、审计报告、审计结果的运用等的规范性的标准。

(四)绩效审计主体和客体双方存在畏难情绪。绩效审计扩大了审计鉴证职能,增大了审计评价职能。就审计主体来看,对基层行履职行为和业绩进行判定和评价,背离审计鉴证信息可靠性的本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内审人员政治和业务素质的主观判断,是对审计职业的自我挑战,内审人员工作有畏难情绪,担心绩效评价不当、问题定性不准带来风险和后遗症。就审计客体来看,被审计单位除了担心审计人员技术上的因素外,还有感情因素的原因,害怕绩效审计评价不充分,不恰当会影响切身利益,在心理上存有顾虑,有难言的“不信任心结”。审计一旦涉及到具体人的具体责任,被审计对象对此就会非常计较,软磨硬缠,或会发生被审计单位或个人对内审作出的审计评价不予认同的尴尬局面。

(五)绩效审计信息不对称加大。绩效审计的原始信息和绩效审计的证据是开展绩效审计的基础。审计主体只有在获取到充分性、适当性、相关性、可靠性的审计原始信息的基础上,通过整理、综合、分析,才有可能产生科学的审计信息。由于绩效审计的广泛性、复杂性,特别是绩效审计评价非常需要大量运用环境证据来进行佐证证、判断和评价,环境证据它主要来自于取证者的视觉观察,依赖于感官判断,因此加大了审计人员对绩效信息的广度、深度的掌握和信息真实度的判辨难度。审计客体的审计的原始信息相对于审计主體来说,信息不对称具有客观性。

(六)传统内审方法适应不了绩效审计的发展。目前绩效审计仍沿用账项基础审计和内控评价的制度导向审计模式,停留在手工查账和合规性审查上,采取随机抽样抽取样本数量,容易造成选择的重点审计内容不当,导致切入的要害不稳不准不狠等弊端。而绩效审计既要对工作内容的合规性和合法性进行评价,更要对工作手段和效率情况进行评判,需要更多的借鉴和吸收现代经营管理技术,综合运用查账技术和管理技术,进行科学严谨的对比分析。

(七)绩效审计的风险难于掌控。绩效审计风险来自于被审计单位的证据风险和内审人员自身的检查风险。就绩效审计证据而言,实物证据、书面证据、口头证据、环境证据都有可能存在不真实、不适用的问题,缺乏证明力,特别是依赖于内审人员的感官判断的环境证据,可能产生的“误判”风险极大。就绩效审计检查风险而言,绩效审计一般需要内审人员在绩效评价、绩效归因和绩效建议三个方面作出判断,每一方面都有审计判断失误的可能性,由此形成最终的绩效审计风险。尤其是内审人员错误地选择和执行设计程序与方法的技术风险及主观的职业道德风险,是绩效审计风险的主要因素。其风险表现为损失更为严重,表现更为多样,成因更为复杂,控制更为艰巨。

(八)审计主体有限的审计能力所能达到的水平不能满足绩效审计的需求。由于基层央行内审组织管理、内审人力资源、内审人员素质、审计技术、审计时间限制以及审计经费等多方面原因,限制了内审能力满足绩效审计需求程度。但从现状看,当前体制下的央行内审工作实行“双重领导”,即业务受上级行内审部门指导和行政上受本行行长领导,内审监督职能弱化和地位弱化。加之,内审人力资源紧缺、缺乏复合型人才。截止2011年底,武汉分行及辖地(市)中心支行,内审人员占全行人员总数3.5%,且现有的内审人员呈老龄化、知识结构单一化趋势,短缺现代管理技能和方法等。这些状况与开展绩效审计工作不相适应。

三、加快基层央行内部绩效审计转化为社会生产力的路径

(一)更新审计理念,营造良好的绩效审计环境。一是提高对绩效审计认识。利用通过内网、会议、学习园地等载体,广泛宣传人民银行所掌握的人力资源和国有资产,既然受托和受供于公众,就要为公众服好务,各项工作要经得起绩效审计的推敲,树立绩效意识,使大家理解和接受绩效审计,实现绩效审计主体和客体由原来的对立面转变为利益共同体,并主动利用好绩效审计成果,营造良好的绩效审计外部氛围。从而解决绩效审计动力不足问题。二是基层央行内审工作要大胆创新审计理念,将“查问题、追责任”的监督观念转变到“提建议、找措施、促增值”的服务观念上来,以绩效审计为抓手,致力于提高资金和公共资源的使用效益、效率和效果,把是否有利于促进科学发展和有效增值作为审计查找问题的重要标准,不断提升内审工作的层次和水平。

(二)构建绩效审计机制,使绩效审计常规化。人总行尽快统一制定下发《中国人民银行绩效审计准则》,明确绩效审计的目标任务、操作规程、方式方法、标准、评价办法和审计成果运用以及审计质量控制的规范;明确审计机构和人员的应当承担的审计质量责任、行为道德准则,对恪守职业道德规范且又突出贡献的审计人员的奖励办法;明确绩效评价结果与薪酬和晋升条件和程序等。从制度上保障绩效审计深入发展,规范绩效审计行为。

(三)努力探索和建立绩效审计评价标准体系,为开展绩效审计提供必备条件。完善的基层央行绩效审计标准评价体系是绩效审计的生命力保障。一是绩效审计评价标准应围绕机制效率、政策效用、管理效能、工作成效、资金效益、资产安全、资源节约的履职情况来制定。

二是逐步建立具有层次性、可控性、动态性、指导性以及体现绩效状况、努力程度科学的绩效评价标准体系。

(四)坚持以风险导向绩效审计,规避和降低审计风险。在开展履行职责审计时,要打破现有的逐项查对的账项基础审计模式和内控评价为基础的制度导向审计模式,转向以业务风险评估为审计风险管理重点的风险导向审计。一是开展绩效审计证据的风险评估。从被审计单位的整体层面的目标、战略分析入手,对所处的区域环境、条件到管理机制等构成控制要素以及影响绩效的内外各个方面,获取对识别绩效审计证据有用的信息,充分识别内部、外部风险,找出风险要素来源。运用多种分析法,计算出这些风险源在整体信息风险体系中的权重,使审计过程所搜集到的证据、信息,能够构成对审计意见合理的保证。二是开展风险分析和应对。了解业务风险发生的概率及严重程度,确定绩效检查风险的期望水平,以业务风险为审计风险管理的重点,并进而控制审计人员的自身可能产生的绩效检查风险,从而降低整体绩效风险。三是有效利用风险导向审计的反馈功能。指出业务风险管理过程中的不足,提出风险管理的有效措施,帮助被审计单位提升风险管理水平。四是帮助被审计单位完善记录和信息控制制度。确保被审计单位能生成充分性、相关性、可靠性、适当性的绩效信息,尽量规避和减少绩效审计证据的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

(五)创新审计方式和手段,提高内审工作质效。科学的审计模式离不开科学的审计方法,不断探索人民银行绩效审计的方式方法。一是广泛的运用审阅法、询问与调查法、现场观察法、座谈会法、案例研究法,收集和分析审计证据。二是充分运用比较分析法、趋势分析法、因素分析法、线性规划法、网络计划法、经济增加值评估法等,进行科学严谨的绩效对比分析评估。三是注重绩效审计软件开发和应用。根据人民银行业务特点开发内部绩效审计应用软件,并且积极提倡推广应用,提高内审工作效率。四是搭建动态的审计信息系统。畅通日常化的沟通渠道,将询问、会谈、调查、征求意見等口头沟通与沟通问卷调查等书面沟通协调有机结合,将风险导向绩效审计与非现场审计融合。

(六)创新审计成果的运用机制,促进绩效审计转化为现实社会生产力。 高度重视绩效审计成果的转化和运用。 一是建立绩效审计成果运用工作机制。实行“专报”和“公开”相结合的制度。针对被审计对象在资金使用、资源配置、资产管理、内部运作方面存在问题,以《审计专报》向行领导快报信息,全方位、多层次转化审计成果。通过完善落实审计成果运用工作机制,促进基层央行绩效管理水平的提高。二是强化后续跟踪审计。确认已经采取的纠正行为是否与预期相符,同时评价绩效审计项目自身的质量,量化审计人员的审计责任,不断提高绩效审计质量。三是建立以责任追究为主体的绩效审计奖惩机制。通过绩效审计成果的转化和绩效审计奖惩机制的落实,充分调动被审计对象绩效管理的积极性,促进科学发展,实现战略目标。

(七)强化内审人员队伍建设,提高绩效审计对和谐基层央行建设的效能。内审人员是内审转型成败最重要的因素。一是加快人才培训,优化队伍结构。选拔、调整和充实内审人员;注重后续教育,鼓励内审人员参加国际注册内部审计师(CIA)培训和考试。逐步建立一支专家型、职业化的现代内部审计队伍,使审计人员具有高超的沟通技巧,能够掌握财会、审计、金融和计算机等方面的专业知识,熟练运用审计技能,融会贯通相关管理知识,具备收集掌握分析各类信息能力和敏锐的分析判断能力以及良好职业道德素养。提高强化内审人员的行为管理,规避和减少、绩效证据和绩效评价、归因、建议风险。 二是建立绩效审计专家咨询和联系会议制度。根据开展绩效审计实际工作所需的专业要求,聘请具有专业特长和技能外部或内部人员参加审计业务或者提供技术支持,满足开展基层央行绩效审计能力需求,以实现审计目标。参考文献:1. 赵保卿:《绩效审计理论与实务》,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7月第1版第2次印刷。2、秦荣生、姚德超:《内控控制与审计》,中信出版社,2008年6月第1次印刷。3、王一鸣、鄢莉莉:《风险管理科目》——中国银行业从业人员资格认证考试指导用书,中国发展出版社2008年9月第1次印刷。 4、余中福:《风险导向企业绩效审计》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9年10月第1版第1次印刷。

作者:裴晓凤

银行绩效审计模式论文 篇2:

关于推进基层央行绩效审计的思考及建议

摘要:绩效审计是当前审计发展的趋势,做好绩效审计工作对基层央行的内审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结合基层央行的特点,立足基层央行实际,全面分析了当前基层央行绩效审计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的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基层央行绩效审计

一、当前基层央行绩效审计的现状

(一)选题方面

一是选题内容大多小而专。当前基层央行绩效审计的选题基本上小而转,力求在部分业务领域做深做透,如银行卡市场管理情况绩效审计,支农再贷款绩效审计等,内容小而专,并逐渐形成了有针对性的绩效审计评价。二是2选题方向具有前瞻性。以人力资源配置绩效审计为例,该审计对未来基层央行20年人员退休及补充状况进行了测算,具有前瞻性,很有参考价值。三是选题范围具有广泛性。随着绩效审计的全面铺开,审计领域逐步拓宽到基层央行贯彻执行货币政策、维护金融稳定以及提供金融服务三大职能的各个方面,审计覆盖对外履职、对内管理的各个环节

(二)审计方法方面

1注重对比分析,体现审计绩效。以集中采购绩效审计为例。一是与市场比。如在评价设备或服务的购置方面,可充分参考市场行情,形成经济性方面的合理评价。二是与政府机构比。《亚审组织第五次研究项目——绩效审计指南》指出,评判良好效益的标准可以从已被接受的政府绩效准则中获得,部分行在实践中,即将政府采购的部分要求纳入了参照标准。三是与同类单位比。在统一的标准和数据口径下,建立同类单位的对比评价体系,探寻某些单位可能需要提升的空间和思路。四是与自身比。一方面,若审计期较长,可通过时间序列分析查看被审计对象在某方面的变化趋势,评价该变化是否向着更为合理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将自身实际执行结果与原需求计划、预算目标等进行比较,用于评价执行效果的好坏。五是与原则比。在具体领域的绩效审计中,应利用其特有的原则进行相应评价。如在集中采购中,可评价是否存在违背非歧视性原则的现象。

2注重价值挖掘,拓展审计深度。如在评价组织整体运营情况,一般选择采用平衡记分卡模型,而在评价专项业务绩效情况,则一般采用关键指标法、层次分析法、德尔菲法相结合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模型,外部成熟绩效评价体系模型的引入和运用,有效增强了绩效评价的科学性和客观性,在减少与被审计对象之间的意见分歧方面作用较为明显。同时,审计证据分析与加工强度加大,运用数据分析作为间接审计证据支撑的做法渐趋普遍,打破了以往合规性审计“问题直接定性—直接证据描述—违反制度依据名称”的老三段式问题表述方式,逐步演变成“问题现象和风险危害程度描述—直接证据与问题现象比对分析—数据分析间接证据佐证—风险发生概率和危害程度警示”的新四段式问题表述方式,有效提高了审计发现表述的充实性、严谨性和全面性。同时注重采用多种方式,丰富审计手段。能够运用调阅资料、组织座谈、跟班作业、调阅录像、外部走访、实地查看、问卷调查等方式方法。在报告撰写方面,能够多采用数据和图表说话。当前绩效审计的评价及结论,多建立于数据或图表的基础上,在建立了相对权威的绩效审计标准后,利用数据或图表能使客观情况的反映更为直观和简洁。

二、当前绩效审计存在的问题。

(一)绩效审计认识问题

一是被部分审计对象对绩效审计还较为陌生,对其内容、目的、作用、意义等缺乏足够了解,有的错误认为基层央行作为非营利性机构和国家宏观调控部门,从事的是非物资生产活动,绝大多数职能和目标无法用货币价值衡量,无需强调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没有必要开展绩效审计,对开展绩效审计不重视、不理解和不支持。二是部分审计人员在实施绩效审计的时候,往往认为绩效審计就是对审计对象运营与管理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进行全面地评价,实施过程中生搬硬套3E,一定非要采用复杂的量化指标和打分方法进行绩效审计评价,理解上较为狭义、片面。

(二)审计项目规划问题

随着人民银行绩效审计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广泛,各级分支机构项目规划中的不足也逐渐显现,其中比较突出的是很多创新性绩效审计项目没有得到合理的规划,项目实施“短期化”,有的存在“一次游”的现象。只重视创新而未进行合理规划,难免有些本末倒置,脱离了开展绩效审计的目的,很多可以深入的、推广的、后续跟踪的,没有持续开展;有的项目其他分支机构重复开展,内容雷同,缺乏新意;现在大多还局限在绩效审计项目的实施、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以及评价分析方法等微观的层面,尚未站在战略的角度去研究基层央行绩效审计的未来发展规划和目标,因此如何进行绩效审计项目的合理规划,以何种制度或指导思想保证绩效审计项目长期、有效开展,是绩效审计实践中面临的一大棘手问题。

(三)审计评价标准不健全

内审部门开展绩效审计缺乏总体或某业务领域平均水准、最佳实务对照等评价标准,审计人员凭借自身经验和后期学习“设计”出的定量和定性绩效指标,难以获得审计对象信服,被审计对象对绩效审计结论认同度不高。具体项目中,内审人员多从历史水平做纵向比较,其“3E”评价结论的公信力不强,影响了审计项目实施的效果,影响绩效审计建设性作用发挥。

(四)审计评价方法“指标化”

当前开展绩效审计时,容易走入一种误区,即多数情形下均采用设置指标的方式进行审计评价,而指标体系中较多地采取定量评价的方法,似乎非定量指标、数理分析就无以言绩效审计,未能根据实际情况,有效结合定性评价进行绩效分析。

(五)审计组织方式问题

恰当的审计组织方式能够促进审计目标的实现。结合日常审计工作,不少绩效审计因为组织方式不合理致使审计成果“不尽人意”。一是审计不借“外力”,单兵作战。对于一些业务性较强的内容,应当考虑聘请相关业务专家“联合作战”,提高审计的科学性和专业性。二是方式不当,事倍功半。对于涉及人、财、物方面的绩效审计,下查一级效果更好,如不考虑项目特点,都采取同级审计监督,那往往会事倍而功半。

(六)审计报告质量问题

审计报告的关键因素就是其审计质量的高低,尤其是以审计实务为基础的基层央行审计时,其审计质量更为重要。然而,在审计实践中对于审计报告进行高质量的编写成为了审计人员面临的主要问题。从实际的审计实践中发现,其问题主要表现于绩效审计报告及其合规性无差异问题,审计报告的单一正面评价问题等,而对于不足及问题无法作出详实的评估,使审计的规范性成为泡影。并且还存在少数审计报告缺乏客观性或避重就轻。同时,在面对部分审计中审计报告冗长,缺乏总结性与针对性,用词含糊不清,过于追求面面俱到,而使审计报告无法体现其真实的审计实效,而有的报告建议针对性和建设性不强,绩效审计报告的质量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七)审计成果运用问题

一是审计成果得不到被审计对象的重视。目前部分被审计对象的思维仍停留在审计问题的“对与错”和“多与少”上,对“好与不好”绩效问题不愿认同,对“如何更好”等改进绩效空间意见和建议也不太关心,整改落实不积极,导致绩效审计的效果打了折扣。二是绩效审计转型成果运用不充分。受地区间沟通不畅、内审人员思维和认识上差异以及学习积极性不足等因素影响,一些好的绩效审计经验、做法并不能及时普及和掌握,也得不到推广应用。

三、完善绩效审计工作的一些建议

(一)建立健全绩效审计制度框架

应注重绩效审计的宏观顶层设计,在认真总结绩效审计经验的基础上,加快绩效审计的规章制度、指导意见、操作指南和评价办法的出台,以制度为载体,催生、固化好的审计方法、模式,为发挥绩效审计在基层央行治理中的作用提供制度支持。与此同时,做好统筹规划绩效审计发展战略。一是建立绩效审计长期发展目标。目前应遵循循序渐进指导思想,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内容到全面、综合性审计内容,从“3E”绩效逐步拓展到公平性、环境性等的“5E”、“6E”绩效,并注重加强绩效审计的法规、准则等制度环境建设。二是细化绩效审计发展各阶段目标。制定绩效审计发展的长期、中期和短期计划,规划绩效审计的发展步骤,明确各阶段计划的主要目标、内容和实施措施,集中力量抓出实效。三是确立项目选择的标准。绩效审计项目的选择应考虑项目的增值性、重要性、时效性及可行性。

(二)建立科学的绩效审计评价体系

建议按业务条线或项目资金,建立相应的评价体系或模型,在试点的基础上逐步巩固应用,不断积累绩效审计经验,逐步建立绩效审计历史数据库,不仅能解决评价标准难确定的问题,而且为审计指标在系统内外横向比较提供数据基础。在开展审计评价时,内审人员也不能唯指标论,过度依赖数量分析,制度规定、公序良俗、最优实务、约定俗成,甚至于审计双方達成的共识都可以成为绩效审计的依据,而并不是说没有指标就不能做出评价。同时合理选择审计组织方式。为了提高绩效审计的质量和效果,审计实践中因根据审计内容的不同,合理选择不同的审计组织方式。例如对某些专业性强的业务领域,为提高绩效审计的科学性、严谨性,增强审计评价的权威性,可选择聘请相关业务专家的方式;对涉及人、财、物的绩效审计项目尽可能的采取下查一级的方式,对涉及政策执行效果的绩效审计项目,则可以安排为同级监督。

(三)改进绩效审计报告

审计报告是审计工作成果的提炼和展现,好的绩效审计报告应该能为报告阅读者提供容易获取的、简明扼要的和及时更新的信息,以帮助提高其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因此审计人员撰写绩效审计报告应遵循使用者效用最大原则,使用者能以直观方式、高效率从审计报告中了解其所需的信息。一是报告形式可以有所创新,适当利用图形、表格进行数据分析,结果直观、有力;二是审计评价要客观、到位,审计结论应鲜明、突出,尤其是体现绩效的观点;三是报告的格式要合理,根据重要性原则安排报告内容;四是报告的语言要精炼,充分考虑到报告使用者的阅读效率,用简洁语言表达核心思想;五是审计建议应具有建设性,注重从体制、机制上分析问题产生的根源,提出解决方案。

(四)培育绩效审计环境

加大绩效审计理念的宣传力度,通过内联网、宣传栏、研讨会、培训座谈等方式加强绩效审计理念宣传,纠正部分人员陈旧观念和固有思维,提高干部职工对绩效审计重要性、必要性的认识,加深对内审转型方向和绩效审计发展趋势的理解,促使被审计对象重视、接受、支持和配合绩效审计,在关注审计问题“对与错”、“是与非”的同时,能从绩效视角去思考自身工作的“好与不好”、“如何更好”,并更好地利用绩效审计成果,提升业绩空间,为绩效审计全面推广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五)积极推动成果运用

一是建立与被审计对象的沟通协调机制,有效加强审计信息的沟通,促进达成绩效改进的共识,充分发挥内审的咨询职能;各级行内审部门要积极争取行党委的支持和各职能部门的理解,并将绩效审计的成果作为干部任免升迁和考核奖惩的重要依据,营造良好的绩效审计环境。二是建立健全审计成果共享机制,开展多种形式经验交流会或座谈会,定期组织跨辖区内审人员的经验交流活动,拓宽绩效审计思路和视野。依托远程培训系统,邀请绩效审计领域的专家开展经验介绍或业务培训,扩大培训覆盖面,增强绩效审计转型经验成果推广普及的力度,进一步推动基层央行绩效审计深化发展。

参考文献:

[1]徐松,徐海,印家飞基层央行绩效审计评价控制与安排[J]金融纵横,2005(8)

[2]卢米,卓佳基层央行绩效审计的内容与方法分析[J]中国证券期货,2011(12)

[3]解承忠基层央行绩效审计调查的实践启示—以再贴现审计调查为例[J]现代商业,2013(8)

[4]付俊良,钟冠海基层央行开展绩效审计面临的问题及改进建议[J]审计与理财,2017(2)

[5]侯春梅进一步深化基层央行绩效审计的思考[J]中国证券期货,2014(Z2)

(刘栋,中国人民银行苏州市中心支行)

作者:刘栋

银行绩效审计模式论文 篇3:

中国人民银行绩效审计的现状与思考

摘要:绩效审计已经成为现代政府审计发展的一种主流趋势。人民银行内审部门近年来积极探索转型,发挥咨询与增加组织价值的作用,探索开展绩效审计无疑是一个很好的突破口。本文分析了当前人民银行绩效审计现状与不足,并提出了人民银行内审部门如何推进绩效审计的思路。

关键词:人民银行;内部审计;绩效审计

一、绩效审计的定义与发展趋势

绩效审计是对一个组织利用资源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评价。绩效审计理论试图创立的是一种最终能够提高效率和效果的学问。

与传统的合规性审计相比,绩效审计的本质与其说是审计倒不如说是研究工作,是对被审计单位的管理状况、绩效高低、原因、如何改进等问题的深入分析和探讨。

目前,绩效审计已经成为现代政府审计发展的一种主流趋势。

美国审计总署(GAO)开展的绩效审计占其审计总项目的90%。

我国审计署提出,要全面推进绩效审计,促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财政资金和公共资源配置、使用、利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促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建立健全政府绩效管理制度。国家审计署刘家义审计长表示,到2012年我国所有审计项目都将开展绩效审计。

二、人民银行绩效审计现状

内部审计作为组织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渗透到内部管理的各方面,其根本目的是提升组织治理,改善组织运营。

中国人民银行提出内部审计在审查业务合规性基础上,承担起推动内部控制建设、强化风险管理,提供增值服务、促进组织绩效的重要职责。而绩效审计正是在传统合规性审计解决“对不对”的问题基础上,解决了“好不好”的问题,拓展内部审计参与组织治理的良性空间。

近年来,中国人民银行各级行内审部门先后探索了绩效审计的形式,取得了积极效果,积累了一定经验。开展的绩效审计范围涉及预算资金使用效益审计、有关消耗性物品的使用审计以及各具体业务部门专项管理绩效审计。

部分行在绩效审计中尝试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在审计中加强了绩效评价和量化考核,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还尝试了一些新的分析方法,如适当运用业务管理思维和管理原则来分析“好不好”的问题,进行成本效益分析,评价被审计单位各项举措的实际效果;能够在系统总结、分析的基础上,对所审计领域体制、机制和管理层面的问题提出较好的审计意见和建议。

但从总体看,目前对绩效审计的认知和实践仍是初步的,现阶段开展人民银行绩效审计面临诸多难点。

一是审计人员素质和结构尚不能有效适应绩效审计需要。

目前,人民银行开展绩效审计还处于初级阶段,内审人员观念更新不够,跳不出合规性审计方式和方法的束缚。同时,审计人员还有着知识结构上的约束,大部分内审人员的知识背景多以会计、财务为主,缺乏管理、统计等方面的人才。以上这些直接导致绩效审计难以取得实质性突破,具体体现在绩效审计发现的问题仍然以合规性问题为主,只是在报告中机械地套用“经济、效率和效果”的3E模式,提升组织绩效的力度有限。

二是缺少绩效管理实践和审计理论规范的积淀。

政府部门绩效审计的理论研究在国外相对成型,其绩效审计的实践已经成为国家治理的重要手段。而在国内还仅仅处于起步阶段,国内政府部门实行绩效管理的观念还没有成熟,政府部门自身进行绩效管理和绩效评估的手段和方式还不够完备。作为履行政府职能的人民银行目前尚未形成一个明确的绩效审计理论规范,既没有绩效审计指标评价标准,也没有绩效审计准则等可操作性指导文件,评价标准及指标体系还有待完善。

三是内审部门的客观性和独立性不够。

在人民银行内部开展绩效审计,有别于第三方开展的独立审计,独立性和客观性要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如面临评价尺度能否被接受的问题。一般而言,绩效审计较合规性审计更需要综合性、权变的柔性标准,如果沟通协调不到位,还会影响内审部门与被审计单位的关系,这对人民银行内审部门也是一个挑战。

四是人民银行业务目标的多元化,导致难以确定适当的评价标准。

由于人民银行业务目标具有多元化的特征,对其开展绩效评价较为困难,其原因在于:

一是效益或成本有很多是难以用市场价格或货币单位计量的,即缺乏共度性,难以用一个统一的尺度来度量。

二是效益或成本往往不是直接地体现出来,有些效益是无形的,如宏观调控效果、金融生态环境等很难用简单的几个指标评价。

三是效益或成本往往具有长期性,短时间内难以显现其影响力。人民银行业务目标的这些特征决定了开展绩效审计的艰巨性和困难程度。

三、对开展绩效审计的思考

(一)更新观念,不断摸索

开展绩效审计应加强调查研究,探索审计方法,在此基础上先易后难逐步实施。基于独立性与客观性的考虑,开展绩效审计实行下查一级比同级监督遇到的阻力和困难要小一点;基于评价指标难易确定的考虑,可先从财务预算、物品消耗以及经营性附属机构等开展绩效审计。对经营性附属机构的审计,要走出财务性审计的局限,从绩效的角度关注其经营成果并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比较分析。

绩效审计实践是最好的课堂,因此应鼓励各级内审部门大力开展绩效审计的探索,边学习,边总结,边提高。同时还要加强与内审协会和外部审计机构的协作与交流,吸取经验,拓宽视野,少走弯路。

(二)逐步建立人民银行绩效审计理论框架

理论框架是一个具有相互联系的目标和基本原则首尾一贯的体系,规定着绩效审计的性质、功能和范围。应当在不断实践和探索的基础上,广泛积累经验,去粗取精,构建人民银行绩效审计的理论框架,适时推出人民银行绩效审计指引、原则性框架以及具体业务类别的评价标准。绩效审计评价标准实际上是对审计对象目标的注解、转化和展开,使之成为可以进行取证和计量的各项质量、数量指标体系。

在建立评价标准时应该遵循以下原则:系统评价全面考核原则、权责对等原则、注重实效原则和可操作性原则。在设定评价指标时,还要考虑区分长期指标和短期指标,财务和非财务指标、结果指标和绩效驱动因素指标等。

(三)正确处理绩效审计与其他审计方式的关系

2003年《美国政府审计准则》修订版中,进一步将绩效审计的目标扩充为项目的效果性、经济性和效率性、内部控制、合规性及提供前期的分析、指导或总括性的信息等五部分内容。可见,绩效审计与合规性审计、内部控制审计并不是互相排斥的。合规性审计是绩效审计的基础,也是当前内审部门得以“安身立命”的坚实基础。当前绩效审计工作正处于摸索阶段,内部审计要坚持绩效审计与常规性审

计相结合。

一方面,在合规性审计中逐步融入对工作效益、效果、效率的审计内容,提出改善组织运营,提升组织治理的对策建议。

另一方面,绩效审计关注组织治理,而对组织治理进行评价的切入点就是内部控制。西方国家最新审计发展表明,管理审计不能脱离对业务流程和相关控制的关注,出现了管理审计与绩效审计相融合的趋势。

因而,在开展内部审计活动中,要秉持风险导向的审计理念,力求将绩效审计、合规性审计与内部控制审计相融合,把握三者的最佳结合点。可以将内控审计、绩效审计理念融入履职、离任审计工作,从被审计单位的内控管理、组织治理以及绩效入手,加大全面评价的深度和广度,实现审计提升管理绩效,提供增值性服务的目的。

(四)加强质量控制体系建设

鉴于绩效审计的复杂性,为了确保绩效审计的质量,有必要建立比以往更为严格的质量控制体系,以检查制定的质量控制政策和程序是否得到有效执行。建立年度检查计划对年度内完成的绩效审计项目进行有重点的抽查,确保质量保证体系得到遵循和应用。在评估每个审计人员的业务优势和发展潜能的基础上,督导者可以为其设计个人发展规划,以及提供阶段性的工作反馈和指导意见,帮助审计人员提高工作业绩、达到预期工作目标。

实施检查人员必须是经验丰富的督导级审计人员,检查情况形成的报告可以在系统内部公开,通过质量监督和学习循环为绩效审计的质量提供重要保证。

同时,还可以组织系统内跨地区同业复核,进一步增强绩效审计的质量监控。

(五)完善人才队伍建设

绩效审计的开展离不开一支合格的人才队伍。人才队伍的建设可以从两个层面展开。

一是现有审计人才队伍的建设。绩效审计对于绝大多数审计人员来讲是新事物,不断学习充实,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和学习制度,是建立绩效审计人才队伍最迫切的工作。在建设审计人才队伍时要考虑老中青结合、不同知识背景的结合,理论和业务实践的结合,从团队的角度,整合审计队伍的技能范围。思考建立绩效审计人员的能力框架,在总结绩效审计实践的基础上,明确完成绩效审计所必需的素质和技能,为审计人员提供方向指引。

二是专家队伍建设。国外国家审计机构在开展绩效审计时,依靠专家队伍的建设,其主要任务之一就是为审计项目组提供专家服务,帮助其对复杂的问题进行分析。专家常常检查审计任务设计和审计计划的编制,为审计组分析问题和开展调查提供技术建议和其他方法,核对报告的草稿或终稿等等。通过建立一支专家队伍,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审计组所作的分析和调查都是可靠的、高质量的。人民银行专家队伍建设可以在总行的层面予以考虑,在人民银行分支机构的层面,要加强同业务管理部门的沟通,取得相关人员的支持与配合。

(六)推动人民银行开展绩效管理

人民银行内审部门应通过实施绩效审计,进一步推动业务管理部门开展绩效管理,从而实现监督与管理的互动。

在人民银行推进绩效管理,首先要培育鲜明的绩效管理文化,明确作为政府职能部门的管理责任,形成总体的绩效管理战略,依据目标管理原则将绩效管理战略分解为部门和岗位目标,结合IS09001质量管理体系与公共服务标准,将这些目标整合为绩效标准,按照KPI(关键绩效指标法)原则设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然后进行绩效评价。

绩效审计以绩效管理结果为导向,对业务部门绩效评估信息进行再确认,并提出绩效管理的改进建议,只有这样内审部门才能与其他业务管理部门形成建设性的合作关系,从而最大化地提升组织效能。

参考文献:

[1]常利.从美国政府审计准则看绩效审计[J].审计与理财,2007,(10):16-17

[2]惠兴梅.美国审计署绩效审计的五项措施[J].中国审计,2009,(8):56-57

[3]李璐.新公共管理运动对美国政府绩效审计的影响及其启示[J]管理世界,2009,(10):180-181

[4]杨怡,余宇新.国外绩效审计实践及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外资,2010,(1):1—3

(责任编辑:贾伟)

作者:翁正平 张义伟

上一篇:我省水利资产管理论文下一篇:审计质量监管探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