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市场分析论文

2022-04-16

[摘要]本文首先结合市场分析了高职高专会计专业的市场定位,并探讨和分析了当今高职高专会计学专业教育课程体系改革后存在的问题,然后提出了高职高专会计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建议。[关键词]课程体系市场定位课程设置现今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科技突飞猛进,相应的对会计人员素质和能力也不断提出新的要求。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会计市场分析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会计市场分析论文 篇1:

我国商品化会计软件的市场分析与综合比较

[摘要] 本文通过对我国会计软件市场在市场规模、品牌结构及市场份额构成等方面进行了定量分析,对目前市场上主流会计软件从产品性能、销售渠道、促销手段和服务竞争力等方面进行综合比较。

[关键词] 商品化会计软件 市场分析 综合比较

一、我国商品化会计软件的市场分析

1.会计软件市场规模

从我国的整个软件市场来看,应用软件市场是主流市场,而管理软件市场又是应用软件市场的主流市场。根据赛迪顾问发布的《2005年~2006年中国管理软件市场研究年度总报告》的数据显示:2006年中国管理软件市场实现销售额59.72亿元,同比增长23.2%,与2004年22.5%的增长速度相比,提升了0.7个百分点。2006年中国会计软件的销售额占据了国内管理软件市场销售额约18%,其销售额达到了10.89亿元,较2005年增长了13.9%。

2.品牌及其市场份额构成

中国的会计软件市场一直以来都是国内本土厂商的天下,国内品牌占到市场销售份额的90%以上,具有绝对的优势。2006年的会计软件市场中,国内五大会计软件制造商牢占据了70%以上的市场份额,其他会计软件品牌所占比例较2004年有所加大,约达到20%,这说明目前会计软件市场中,中小开发商正逐渐加入到会计软件市场这块大蛋糕的分割中来,会计软件市场的竞争正在加剧。

二、国内主流商品化会计软件的综合比较

1.产品性能比较

2.价格比较

3.销售渠道比较

4.促销手段比较

5.服务竞争力比较

三、结语

综合来看,我国商品化会计软件的发展正在随着我国企业整体水平的发展和企业管理思想与理论的变化而变化,随着国内应用软件制造业整体技术水平的提高而高速发展。

随着知识经济的深入发展,管理日益成为我国企业建立全面竞争优势,获得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企业资源管理的目的及网络社会的趋势,决定了企业的管理必将向管理型、网络化、集成化、自动化方向发展。会计软件作为现代企业管理不可缺少的重要工具,也必须适时改进自身的管理方式,以适应时代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赛迪顾问:2004年~2005年中国管理软件市场研究年度总报告[M].2005

[2]赛迪顾问:2004年~2005年中国管理软件市场研究年度总报告[M].2006

[3]用友软件官方网站:http://www.ufsoft.com.cn/

[4]金蝶软件官方网站:http://www.kingdee.com/index.jsp

[5]新中大软件官方网站:http://www.newgrand.cn/

[6]浪潮软件官方网站:http://www.inspur.com/Products/Channel_soft/Default.shtml

[4]速达软件官方网站:http://www.superdata.com.cn/

[8]东软金算盘软件官方网站:http://www.wincosoft.com.cn/

[9]博科软件官方网站:http://www.bokesoft.com/home/main.cfm

[10]任我行软件官方网站:http://www.grasp.com.cn/

作者:狄小龙 康发虎

会计市场分析论文 篇2:

高职高专会计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探讨

[摘 要] 本文首先结合市场分析了高职高专会计专业的市场定位,并探讨和分析了当今高职高专会计学专业教育课程体系改革后存在的问题,然后提出了高职高专会计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建议。

[关键词] 课程体系 市场定位 课程设置

现今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科技突飞猛进,相应的对会计人员素质和能力也不断提出新的要求。作为培养会计专业人才的高职高专会计学专业,其职责是培养适合市场需要的会计人才。我国高职高专会计学专业为我国改革开放后的经济建设,特别是加入世贸与国际接轨的经济活动培养了大批的会计人才,对我国的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就高职高专会计学专业的教学的现状与市场需求来看,其教育模式却滞后于市场要求。所以高职高专会计学专业教育改革特别是课程体系改革尤为迫切。

一、高职高专会计学专业的市场定位

高职高专的学生来源是普通高中的应届毕业生,招生录取分数线一般在200多分~400多分之间,且分数偏低的居多,学生的专业基础一般较差,所以学习方法和能力有待培养和提高。基于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过程中对专业知识理论的深度不能要求过高,要克服我国“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教学模式和“??”的教学愿望。高职高专会计学专业应结合市场对会计人员要求,以及学生的实际能力对做出合理的市场定位:即培养熟悉国家经济政策和经济法规,掌握财务会计及经济管理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具有运用经济理论和现代管理知识分析解决经济管理工作中实际问题的能力,能胜任各类企事业单位、金融机构财务会计,经济管理工作中的中层应用性会计专业人才。具体的说要具备如下的专业技能:熟悉国内外财经法规,财务会计核算,账务处理和资金管理等方面的基本技能,以及税务管理、内部控制、理财、财务核算、投资管理与风险管理的初步管理技能。

二、高职高专会计学专业的教育现状

1.对高职高专的重视不够

高校教育中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教育历来受到各方面的高度重视。而高职高专教育,由于我国经济开放的时间不长及高职高专本身特殊性,一直以来未受到教育部门足够的重视和支持,缺乏宏观调控、指导、规范,以及体制上的协调。

高职高专学校为了生存和发展,也在不懈地探索和尝试着自己的出路和迎合着市场的需要,但由于缺乏宏观政策、专业技术、经济等方面的支持,市场调查不充分、市场定位不准,导致会计专业教育脱离会计职业的要求。教学手段也摆脱不了中国传统的教学模式:重理论轻实践、重灌输轻创新、一支粉笔一支黑板。培养出来的学生讲理论深度不高,讲操作实际动手能力差。

2.会计师资队伍的建设不容乐观

近十多年来,由于我国改革开放政策和经济的迅猛发展,市场对会计人才的需求量较大,所以会计专业的生源很好。但教师的数量严重不足,教师增长速度与学生增长速度比较有较大差距,会计专业的教师多数是超工作量教学,那么对教师业务素质的提高就造成了一定的影响。而且多数教师毕业后就直接从事教学工作,没有会计实务的工作经验,这就导致高等院校会计专业教师或自身的知识结构与教学水平或限于教学任务太重,无法有效地进行教学改革和课程体系改革。

3.课程体系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1)教材内容的设置及其本身的结构顺序未体现学生本身的基础和高职高专教育的市场定位特点。①教材内容似乎是在本科教材基础上的简单加减,内容的选择和安排上也未体现高职高专应用性人才的市场定位要求;②教材结构的顺序未体现学习的逻辑思维过程,不利于学生对课程内容进行全面的认识和了解,未体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③教材重理论轻实践,抽象理论比重较大、实际案例比重较小,对高职高专的学生来说学习难度较大,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④教材未体现中国的发展特点和经济特色,盲目照搬外国经验,导致教材的内容与我国的实践应用有一定的差距;⑤教材内容不利于学生及时了解会计的新问题、新动向,影响学生对未来会计和社会经济发展变化趋势的展望与预见。

(2)课程体系结构设置不合理。①课程体系、课程科目的设置上有多余和遗漏的地方。 各门课程在会计教育中的目的不同,重要程度差别较大,而且学生对各门课程的重要性认识与实际掌握程度不一致:一是《会计学原理》、《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审计》作为高校会计教育的五门核心课程也被同学们公认为重要的课程。这表明我国高校教育的专业设置的大方向是对的,但课程设置的整个体系没有体现高校学生应掌握的能力和市场定位的特点。二是会计制度与法规的相关课程没有得到重视,如缺乏《会计准则》、《国际法规》等方面的课程设置。三是不重视职业道德类课程的建设。会计行业是一个对职业道德要求严格的行业,会计人员在会计信息的披露、经济契约的签订与执行,以及有关财务管理、资金结算、对外投资等方面都面临着法律、职业道德规范考验。目前我国高校偏重于对学生进行专业教育,忽视了对会计职业道德和法制的教育,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是导致会计核算失真、会计造假,以及审计舞弊等案件层出不穷的重要根源之一。四是案例教学、实验室教学、到实习基地见习、社会调查等实践性课程教育有待加强。目前各高校已开始重视课程模拟实习和社会实习的建设,但还存在着不少问题:如实验室设备、软件落后,跟不上会计发展的新要求,实验室的管理不规范;社会实践方面,目前我国企业、会计师事务所等会计职业界和学校之间没有形成固定长久的合作机制和关系,使得会计专业的学生的社会实习环节不能形成一个良好持久的运行机制,无法达到实习环节的预期效果。②专业课程内容重复较多。各门会计专业课程过分强调课程内容,以及结构体系的完整性,而忽视了整体专业教学课程内容、体系的系统性和关联性,也忽视了各专业课程的独立性和目的性。如:基础会计与财务会计在会计理论体系、会计目标、会计要素方面,财务会计与成本会计在成本计算、管理方面,成本会计与管理会计在成本控制方面,财务管理与财务分析在财务分析方法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重复。这样既反映了高职高专会计学专业课程体系的不完善、不严谨,又增加了教师的教学负担,造成了资源浪费,也减少了学生有效学习和实践的时间。③课程体系中的理论课与实践课、基础课与专业课结构比重失调。根据高职高专会计专业学生本身的基础能力和市场定位,基础课程的设置应以扩大学生的社会、人文、经济知识面,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的;适当增加实践性课程的比重,增强学生的操作能力、应用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培养专业性应用人才为目标。

(3)课程的具体内容相对滞后于会计的新知识、新经验、新成果。课程的设置没有关注知识经济条件下新技术对会计专业的影响。如:数据库、excle、网络等电子应用技术对会计处理的影响,没有考虑会计专业教育与国际国内会计资格考试的结合。这不仅不利于学生及时了解会计的新问题、新动态,影响学生对未来会计和社会经济发展变化趋势的展望与预见,而且培养出来的学生也不符合经济市场的要求。

三、高职高专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建议

1.对高职高专会计专业作出科学合理的市场定位

即培养熟悉国家经济政策、经济法规和国际惯例,掌握财务会计及经济管理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具有运用经济理论和现代管理知识分析解决经济管理工作中实际问题的能力,能胜任各类企事业单位、金融机构财务会计和经济管理工作中的会计核算、账务处理、资金管理、预算控制、税务管理等会计工作的具有实务操作能力的中层会计应用性人才。

2.在科学合理的市场定位下设计课程体系

课程设置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方面问题:

(1)基础课和专业课之间。适当增加专业课的比重和专业课程知识的广度,以体现知识不断更新、技术不断进步的经济市场对人才的多方面需求。

(2)专业课的开设。适当扩大专业课选修课的开设范围,使学生有更大的弹性选择空间,让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偏好和特长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选修相关的课程,以更好的体现“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

(3)增设会计专业职业道德教育、会计制度法规、国际惯例,以及会计信息系统、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等方面课程。

(4)在科学合理市场定位下以培养具有实务操作能力和实际解决问题能力的中层会计应用性人才为目标,增设或加大能力实训课程和实践性强的课程的比重。

(5)课程设置与国际国内会计资格考试相接合,便于学生和鼓励学生积极取得相关会计资格证。

3.在保证课程体系的完整性、系统性、科学性和合理性的基础上,科学合理的设置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

设计各门课程教学内容时应注意的问题:

(1)防止课程设置和教材内容的“重复设置”问题。如基础会计与财务会计在会计理论体系和会计目标、会计要素等方面的重复;成本会计与财务会计在成本计算与管理方面的重复,成本会计与管理会计在成本控制方面的重复,财务管理与管理会计在存货管理、经营规划、决策方法、全面预算等方面的重复。

(2)补充新内容与淘汰过时内容相结合,引进国外先进管理知识、经验方法与中国实际相接合。定时对教材进行修订,及时补充会计领域的新知识、新经验、新方法和与之相关的会计制度、法规和政策;借鉴和学习国外教材实践性强、内容新颖、趣味性浓的以形象的形式将理论表达出来的优点,结合中国经济建设发展的特点设置教材体系和教材内容。

(3)抽象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相接合。专业理论知识与其应用的案例相接合起来,既保证了基本专业理论的学习和巩固,又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决策问题的能力。

(4)改变教材结构顺序。长期以来我们的教材按业务流程顺序进行编写,学生学完一门课程后才会对一项工作有一个全局性的认识,不利于增强学生对课程的了解和兴趣。而国外的教材在第一章就会对一门课程的最终目标有一个便于理解的、贴近实际的描述。这一做法我们值得学习。

4.改革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考核方式

(1)改革教学方法。教师讲授作为传统的教学方法,对学生掌握知识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对高职高专来说,企业实习、案例教学和角色模拟等教学方法,以其形式活泼、实践性强等特点同样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操作能力等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越来越被专家们重视和推崇,被学生们所喜爱。

(2)改革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和各种教学软件,充分重视现代计算机技术,如计算机网络、excel 对会计处理的影响,改革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如实验室教学、讨论式教学等。

(3)扩大对外交流。邀请会计界的专家讲座,介绍会计行业的现状和最前沿的动态,便于学校教育与未来市场需求更好的接轨。聘请有较强实践经验的一线工作的专家讲学,以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操作技巧。加强学校与企业会计师事务所等会计职业界的联系,组织学生到相关单位实习、见习和进行社会调查等。

(4)改革考核方式。以加强学生对基本理论的理解和提高学生应用能力为前提,重点考察学生的实际收获和体会,改革考试方式,如基本理论闭卷笔试,上机操作为主的上机考试,以实务和分析为主的以案例分析与评价方式考核,政治理论与思想品德课程采用评价、论文等方式。

5.希望国家教育界和会计职业界加强对高职高专会计专业的重视和宏观调控

(1)对高职高专会计专业的市场定位给以明确的规划和科学的指导。

(2)规范高职高专会计专业的课程设置的教材编写。最好在国家的宏观调控下,会计教育界和会计实务界通力合作和指导下,科学设置高职高专会计专业的课程体系,编写高质量的适合高职高专学生的反映会计市场对会计人才要求的教材。

(3)加大对高职高专的经济投入和教师队伍的建设,提高教师素质和能力,改进教师知识结构与水平,培养教师的时代责任感。

参考文献:

[1]袁广达:入世后中国高等会计教育的改革.北京:会计与研究,2003年第三期P53~55

[2]孟 焰 李 玲:市场定位下的会计专业本科课程体系改革.北京:会计研究,2007年第三期

[3]汤湘希:会计教育改革研究.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作者:邢冬菊 黄 麟

会计市场分析论文 篇3:

应用企业信息化加强企业成本管理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企业经营内外环境等因素的剧烈变化,推动了成本管理观念的转变、成本管理系统的发展和成本管理方法的革新,对企业成本管理的实施提出更高的要求。落实信息化能够有效提升成本管理效率,克服和改进传统成本管理及时性与准确性不足等缺陷。因此,加强信息化在企业成本管理应用就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笔者首先对企业成本管理应用信息化的重要意义进行分析,然后探讨信息化在企业成本管理应用的主要问题,在此基础上制定出信息化成本管理的具体构建方式。

一、信息化企业成本管理应用的重要意义

(一)信息化成本管理能够实现成本动态管理

与企业传统的成本管理比较,信息化后的成本管理能够结合价值链理论,为企业价值链管理体系的构建打下坚实的技术基础,将成本管理由静态向动态转变。

企业传统的成本管理的对象只是“产品制造成本”,对于产品、设计、采购、销售、售后等全寿命期成本管理就有所欠缺,从而致使企业成本管理数据的缺失,成本数据报告缺乏科学性。战略成本管理扩展为“基于价值链的总成本管理”后仍旧无法反映不同作业环节所消耗的资源存在此消彼长的“内部动态关系”,这就需要将信息化手段应用于企业成本管理,从成本结构的动态关系上,系统分析、控制产品成本,由静态管理向动态管理转变。

(二)落实成本数据多维度分析

现代化企业不断推进密集型、一体化和多元化战略,运营产生的各种数据不管是从数据量还是数据内容都变得极其的繁冗复杂。因此将信息化应用于企业成本管理后,能够充分的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的数据工具对成本管理中的数据进行更加深入的挖掘,从中能够找出企业存在的问题。而且通过调整市场、采办等各种数据资源,将零碎、凌乱的数据利用数据分析工具进行整合,使得企业领导者不仅能够依靠财务资料做出决策,同时也能够参考财务数据以外的各种信息。

(三)信息化打造全新的管理模式

企业成本管理信息化后,能够利用网络技术与信息化技术,使得成本管理机构更加简化。一方面由计算机替代大量的需要人工控制的工作节点,降低成本管理营运成本;另一方面改变传统成本管理方式必须等到会计期末核算完成后才能向管理层提供成本分析数据的问题。成本管理信息化有利于企业内部价值链分析与企业间价值链分析,识别能够增加顾客价值的活动,明确企业在产业价值链中的战略地位及竞争优势;有利于作业分析、作业改进,提高成本核算的准确性,优化经营决策。

二、信息化在成本管理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难题

(一)企业成本管理的核心产生偏移

在企业管理中,成本管理是其中十分关键的构成部分,因此加强成本管理才能够提升企业的管理质量。在进行信息化成本管理的应用过程中,要重视构建成本管理的核心内容,但是许多企业并没有意识到这点,在信息化过程中成本管理的核心内容极易产生偏移,在成本管理信息化过程中极易过度重视成本数据的搜集,却忽视其提升企业经济效益、实现价值创造的重要作用。

(二)成本管理缺乏市场分析

在进行成本管理信息化时可能会更加重视企业内部成本数据的搜集,而对于市场分析却有所不足。但是对于企业来说,市场分析是企业生产运营的重要前提,缺乏市场分析就不能够对企业的生产运营尤其是成本管理进行指导。在当下市场瞬息万变的情况下,只有加强市场分析才能够掌握先机,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下,将成本控制到最低。市场分析是实施战略成本管理和目标成本管理的前提。

(三)成本管理中缺乏深入应用信息技术

企业成本管理必须要深入应用信息技术。信息化成本管理应用过程中不要只是简单的利用计算机进行数据的搜集与分析,而要充分的利用互联网技术、大数据分析才能够发现企业传统成本管理下难以发现的问题。只有在成本管理中深入应用信息化技术才能够覆盖到企业成本管理的各个环节,才能够分析成本信息的战略相关性,实现成本管理方法的变革。

三、企业成本管理信息化具体构建策略

(一)成本核算信息化

企业传统的成本管理模式中,其成本核算是先将所有的生产费用进行归集,然后按成本要素简单地进行分配。这种方式在时间上难以满足企业管理所需要的周核算、日核算,亦即存在成本核算及时性的缺陷。而且在成本核算的精度上无法做到准确,甚至造成产品成本失真。而信息成本管理在成本核算上则需要将产品订单、产品数量都纳入到核算范围内,同时将不同工序以及生产环节所消耗的人工及物料直接归集到该产品订单下的生产费用当中。同时通过信息化系统直接将其他环节的间接费用归集到成本中,再根据各生产订单进行分配。通过成本核算信息化能够做到产品成本核算的及时性,同时保证了成本核算的准确性,提升成本管理的效率。在不增加成本管理营运成本的前提下,具有复杂业务和庞大机构的企业实施作业成本法核算成为可能。

(二)成本分析信息化

传统的成本分析通常是在月末报表结束后进行,采用的主要方法就是成本静态分析,将成本费用根据其性质进行分类后在进行分析。例如:将成本费用与业务量的依存关系分为固定成本、变动成本、混合成本等。更多体现的是进行事后总结,无法达到事前规划的目的,不利于开展成本预算工作。但是在应用信息化后,企业成本分析上就有崭新的思路,精细化分析可以得到落实。从订单诞生开始就对其进行动态的成本分析,过程中发生任何变化,信息系统可直接对成本分析进行调整。通过信息化系统,非常方便分析企业内部价值链各项作业是否有价值,发现增加价值或降低成本的机会以及企业在纵向价值链和横向价值链所处的战略定位。对分析资源动因来评价作业的有效性、分析作业动因来评价作业的增值性,综合分析作业链来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方面,都离不开信息化系统的支撑。

(三)成本控制信息化

成本控制是企业成本管理根据一定时期提前构建的成本管理目标,由负责成本控制的部门在其职权范围内,在生产消耗发生前与成本控制环节中,对于各种影响成本管理目标实现的因素进行防范以及控制的环节。利用信息化改变局限于制造成本的控制方式,实现成本管理全过程的控制,尤其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加强成本预算的控制,改变成本信息传递方式,对于企业成本管理質量的提升有着极大的辅助作用。例如,利用ERP系统的成本管理就是有效的信息化管理。在企业实务中,一家企业如何在供应商、工厂、仓库和市场之间选择运由谁供货、走哪条运输路线,以达到综合成本最低的目的,就必须使用ERP系统将高等数学中线性规划原理运用到成本控制中来。

(四)信息化成本管理人才的培养

企业在构建成本管理信息化体系之前必须要储备信息化成本管理人才。最好的方式就是将成本管理职工进行培训,聘请专业的信息化成本管理人才对其进行信息化成本管理教学就能够快速的储备信息化成本管理人才。而有关成本管理信息化系统的构建就需要专业的计算机人才来完成,企业可以通过服务外包的方式加以解决。

四、结语

总之,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使现有的经济价值链得到了完善。 企业利用信息化的手段来完成由传统成本管理法向作业成本法、目标成本法和战略成本法转变成为必然趋势。(作者单位为福建顺磊集团有限公司)

作者:吴同泉

上一篇:外科护士培训论文下一篇:重症医学本科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