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与生活应用探究论文

2022-04-21

摘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探究材料是小学生进行数学探究学习的基础,探究材料直接决定着他们数学探究学习的效率。本文首先结合教学实例剖析了当前小学数学探究材料选择存在的缺乏精细性、思维性与引领性的误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精细处理,突显探究材料的“指向性”;设置障碍,突显探究材料的“思维性”;关注起点,突显探究材料的“引领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数学与生活应用探究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数学与生活应用探究论文 篇1:

探究小学数学“实践与综合应用”的教学生活化

【摘    要】在新课改背景下,我国的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入,数学教学体系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课堂教学中不再是传统的理论知识灌输的教学模式,教师开始创新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基于此,本文从“实践与综合应用”入手,探讨了将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教学策略,希望达到降低小学数学知识难度,提高小学生的学习效果的目的。

【关键词】小学数学  实践与综合应用  生活化

知识来源于生活,尤其是数学知识,在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所体现。所以,为了降低小学数学教学难度,提出了教学生活化的实践策略。教师利用数学知识的特点,从小学生的兴趣出发,将数学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从而最大化的发挥数学教学优势。所以,数学教师应该借助数学教学中“实践与综合应用”的教学环节,建立生活与数学的联系,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

一、目前小学数学“实践与综合应用”的教学现状分析

通过分析和研究目前小学数学教学活动的发展现状,能够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根据问题制定相应的解决措施,以提高我国小学数学学科教学水平,促进新课程标准的深入落实。目前,我国虽然不断深入落实新课程改革标准,教育体制的改革也在不断推进,但是仍然受到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为主,所以在“实践与综合应用”环节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教学的开放程度不高,实践空间较小等,这些都导致“实践与综合应用”平台发挥不出其应有的效果[1]。同时,教师与学生更加注重的是如何提高学习成绩,所以对考试中的数学知识内容关注度较高,“实践与综合应用”平台并不与考试相联系,导致课堂中教学方法单一、趣味性不足等,教学活动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不足,对于学生来说,数学知识的理解难度有所提高,学习积极性不足,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阻碍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甚至还可能导致数学教学的片面化。所以在新时期的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还需要教师借助有效的手段实现教学方法的进一步创新,提高对“实践与综合应用”环节的重视,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果[2]。

二、小学数学“实践与综合应用”教学生活化的措施探讨

(一)课程导入的生活化

对于小学生来说,课程导入过程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有效的课程导入方法能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小学生将全部精力都投入到课堂学习互动当中,进而为继续深入学习做好铺垫。所以,在“实践与综合应用”中实施生活化的教学方法时,首先要使课堂导入环节生活化。在这一过程中注重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促进导入教学方法的变革与创新。例如教师进行“小小商店”主题的“实践与综合应用”的讲解时,就可以将其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首先为学生创造一个生活化的教学场景,利用这种方法导入数学知识。教师在多媒体设备上展示商店的图片,并借助声音的辅助作用,为学生创造一个小小商店的氛围和环境。然后,教师播放人们购物的动态图像,向小学生展示购物的基本流程,激发小学生的回忆。最后教师再导入相应的数学知识,比如鼓励小学生模拟使用人民币购买物品的活动。帮助小学生形成人民币意识,并引导小学生明确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用处,能有效调动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3]。

(二)课堂教学的生活化

课堂教学是整个教育过程当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所以也需要教师给予充分的重视,对于教师来说,首先要摒弃传统的教学观念,然后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在数学知识中引入生活化的教学思想。比如教师讲解“实践与综合应用”中掷一掷部分的内容时,可以结合生活中各种活动来展示掷骰子的场景,然后用游戏的方式带领学生学习这部分数学知识,比如教师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设备和材料,鼓励学生用橡皮泥、水果等物品制作骰子,制作完成后多次掷出自己制作的骰子,然后将结果记录下来。这种趣味化和生活化的学习过程有效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小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数学知识的实践活动当中,这不仅提高了数学知识教学效果,还能提升小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对于小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也有一定的积极影响[4]。

(三)课外实践的生活化

教学的开放程度不高,实践空间较小是目前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为了解决这种问题,促进小学数学教学活动的发展,提出了课外实践活动生活化的教学策略。在课堂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勇敢探索生活,并给予学生实际探索的机会。比如教师带领学生进行一次“发现有趣的图形”的生活实践活动,带领学生走入生活在生活中发现应用图形知识的物品,要求学生记录下来并与其他学生分享。实践活动的方法符合了小学生好奇心强、多动等特征,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加以适当的引导,能够让小学生形成一双在生活中发现数学知识的眼睛,并且在实践与探索的过程中发现规律,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5]。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数学知识具有一定的抽象性特征,对于小学生来说存在一定的理解难度,在新课改不断深入的教育背景下,提出了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连接起来的教育发展策略。从我国小学数学教学现状来看,在目前的教育活动中存在教学开放程度不高、学生的实践空间较小等问题,并且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承受着来自应试教育体制的压力,所以更加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忽略了“实践与综合应用”环节的锻炼。基于此,提出了小学数学“实践与综合应用”教学生活化的策略,通过在课前导入、课堂教学以及课外实践等环节建立与生活的联系,鼓励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发现数学知识和数学规律,并且利用生活知识解决数学问题,进而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果,促进小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荆研科.浅析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J].教育现代化.2018(47).

[2]王建庆.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运用[J].学周刊.2018(01).

[3]葉玉蔚.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误区及对策研究[J].学周刊.2018(05).

[4]张承义.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方法浅谈[J].中国校外教育.2017(35).

[5]王文路.生活化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学周刊.2015(24).

作者:邹志军

数学与生活应用探究论文 篇2:

针对小学数学探究材料选择不当现象的分析及对策

摘 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探究材料是小学生进行数学探究学习的基础,探究材料直接决定着他们数学探究学习的效率。本文首先结合教学实例剖析了当前小学数学探究材料选择存在的缺乏精细性、思维性与引领性的误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精细处理,突显探究材料的“指向性”;设置障碍,突显探究材料的“思维性”;关注起点,突显探究材料的“引领性”。

关键词:探究材料;选择不当;对策

探究学习是《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倡导的主要学习方式之一,探究学习对于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具有重要的作用。探究素材是学生开展探究学习的重要载体,探究素材的选择直接影响学生探究学习的效果。在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一些教师对于探究材料存在选择不恰当的现象,这就使得学生的数学探究过程出现苍白空洞,缺乏深度思考,探究效果不理想等问题。因此,教师如何选择并指导学生使用好探究材料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一、对小学数学探究材料选择不当现象的剖析

(一)探究材料缺乏“精细性”,数学探究被动化

现在,一些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给学生准备的探究材料没有进行精细化设计,存在“粗糙化”的现象。探究材料的“粗糙化”影响了数学探究的结论,从而导致了学生数学探究的被动化。

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一课时,给学生准备的探究材料是5厘米、6厘米、7厘米、12厘米的小棒各一根,让他们在小组活动中选择其中的3根小棒来围三角形,并对能否围成三角形的情况在探究表上进行记录。在反馈环节,针对长度是5厘米、7厘米、12厘米的三根小棒能否围成三角形这一问题,学生的意见出现了分歧,有的学生认为能围成三角形,有的学生则认为不能。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教师给学生准备的小棒太粗了,有的学生用这三根小棒围成了看似首尾相连的“三角形”。如图:

出现了这样的结论以后,教师花了很多的时间进行讲解,才把学生的思路拉回来,这样学生才被动地“发现”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存在规律。

以上案例中,学生数学探究被动化的原因是教师给学生准备的小棒太粗了,没有进行精细化处理,这样就导致了学生利用5厘米、7厘米、12厘米这三根小棒围三角形时出现了误差,影响了他们的探究结论。当出现这种状况以后,教师只好进行讲解式教学,这样学生的数学探究学习自然就被动化了。

(二)探究材料缺乏“思维性”,数学探究形式化

数学探究学习应该是具有极强思维含量的数学学习活动,强调的是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自主探索与自主发现。但是,现在一些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生怕学生的数学探究会失败,因此,在给他们准备探究材料时总是要“牵着学生走”,缺乏思维性,从而导致了学生数学探究的形式化。

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长方形的面积》一课时,给学生准备的探究材料是12个边长是1厘米的小正方形和一张探究表,探究表如下:

在这一张探究表的引导下,学生很快就利用12个小正方形摆成了长12厘米、宽1厘米;长6厘米、宽2厘米;长4厘米、宽3厘米的三种长方形,并且根据相应的数据得出了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从表面上看,在这一堂课中学生的数学探究很顺利,学生也在很短的时间内发现了数学结论。但是很显然,学生的探究学习是缺乏思维含量的,是形式化的,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教师给学生设计的探究表是“牵着学生走”的,这样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开展的数学探究学习自然缺乏了思维含量。

(三)探究材料缺乏“引领性”,数学探究“断层化”

所谓数学探究“断层化”就是指学生在数学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出现了无法开展探究学习的断层现象。现在,一些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给学生准备的探究材料比较随意,对学生的数学探究学习缺乏引领性,小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还是比较低的,面对一些存在思维盲点的探究材料,他们的探究学习就无从下手。

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折线统计图》一课时,为了组织学生自主探究折线统计图的画法,教师给学生提供了一张探究纸,在这一张“探究纸”上只画了纵横两条坐标线让小学生在上面根据相应的数据去画折线统计图。小学生面对这一张几乎空白的“探究纸”, 他們在画折线统计图时根本不知道从何下手,有很多学生判断到底要以多少长度为一格,走了很多弯路,还有一些学生在画出了格子图以后,也不能够顺利地找到相应的数据点。大概10多分钟过去了,结果只有三四名学生画出了相应的折线统计图。

很显然,这样的探究材料是缺乏引导性的,小学生根本不能够领会根据这一张探究纸进行教师预设的自主探究画折线统计图的教学方法,他们的数学探究学习出现了“断层”,从而导致了课堂教学的失败。

二、优化小学数学探究材料设计的对策

以上是笔者结合具体的教学实例剖析了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探究材料选择时存在的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折射出教师在数学探究材料选择过程中的随意化。探究材料的选择要基于数学探究学习内容及小学生数学学习的实际情况,这样才能引导小学生在课堂上开展有意义的数学探究学习。

(一)精细处理,突显探究材料的“指向性”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引导小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的主要目标之一是促进他们对数学核心知识的自主化学习。因此,教师要对探究材料进行精细化处理,要突显探究材料的指向性,这样才能引导小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数学探究活动,在数学探究的过程中对数学核心知识进行内化。

例如,在一次教研活动中,我执教了《认识钟表》这一课的教学内容,小学生对于钟表的认识是在生活经验积累的基础上实现的,因此,我想通过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把不完整的钟面给补上时针、分针和数字,通过这样的探究活动来完成对相关知识点的自主化构建。在两次试教的过程中,我给学生提供了以下探究材料:

师:小朋友们,钟表王国中的兄弟姐妹可多了,现在我们一起去钟表王国参观一下好不好?

生:好。

(用课件给学生出示各种各样的钟表,这些钟表的钟面有圆形的、长方形的、正方形的等等。)

师:老师也画了一个钟面(出示不完整的钟面),你们看一看老师画的这个钟面完整吗?

(第一次试教材料) (第二次试教材料)

生:老师画的钟面还不完整。

师:那么你们能够帮助老师把这个钟面画完整吗?

生:能。(学生开始画钟面活动)

在第一堂试教课的过程中,小学生画钟面大约花了10分钟,学生在钟面上补齐数字、时针、分针等钟面知识的很少,因为很多学生由于在前面一个环节欣赏了大量漂亮的钟面,他们在画的过程中大部分沉醉在装饰钟面上,这样,他们的学习活动就脱离了数学学习的本质。而在第二堂课的探究材料中,笔者把空白的钟面进行了简单的修饰,这样学生就不会在课堂上花时间去装饰钟面了,这样的探究材料就指向了钟面上的“针”和“数字”等知识点,从而让他们的数学探究活动具有了针对性。

(二)设置障碍,突显探究材料的“思维性”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是十分重要的,数学探究学习是培养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作为数学探究学习的载体——探究材料,首先要有思维性,要能够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思考,其中的一大策略是给探究材料设置思维障碍,这样才能引导小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具有思维含量的数学探究。

例如,我在给学生教学《三角形内角和》这一教学内容时,在学生对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进行猜测以后,笔者组织学生在小组内通过数学探究,来验证这一结论的正确性。笔者给学生提供了以下探究材料:正方形、三角形、长方形、直尺、三角板、量角器。然后让学生进行以下数学探究活动:1.小组内讨论自己开展活动时要选取的材料,让组长上台领取相应的材料;2.组长领取材料以后,在小组内进行分工操作,尽可能多地想出多种证明方法;3.准备好自己组的汇报材料。

以上案例中,给学生提供的探究材料是具有思维障碍性的,第一个障碍是学生选择材料时的障碍,并没有直接把探究材料发放到小组内,而是让他们根据自己的想法对探究材料进行自主选择,这样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就会进行“思考选材”。第二个障碍是材料的多余障碍,我在材料中故意放了圆形纸片,这样就能够有效地促进他们选择探究材料时要深入思考。第三个障碍是方法繁多的障碍,当学生观察到别的同学领的材料和自己不一样时,就会质疑自己预设的验证方法是否正确,从而推进他们深入化的数学探究。这样在具有障碍性的探究材料中,小学生就能够开展有意义的数学探究活动,他们这样的数学探究活动才是具有思考性的,才是具有思维含量的。

(三)关注起点,突显探究材料的“引领性”

建构主义心理学指出,学习者总是在原有的认知基础之上对新知识进行同化与建构的。探究材料是小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的载体,因此关注小学生的认知起点很重要,这样才能让探究材料具有引领性,引领小学生进行有意义的数学探究与数学思考。

例如,我在给小学生教学《三角形内角和》这一教学内容时,首先引导学生猜测是不是所有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度,然后让学生选择三角板、长方形、四边形以及直尺等探究材料,并让小组先制定探究方案,然后根据所制定的探究方案开展相应的操作探究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对于他们的探究方案及探究过程,我及时对他们进行指导,这样就确保了他们探究学习的有效性。

这样的探究学习是基于小学生认知起点的,探究材料的设计在具有开放性的同时又具有引领性,因此收到了很好的探究学习效果。

总之,探究材料是小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的基础,探究材料的有效性直接決定着小学生数学探究的效率。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对探究材料进行精心设计,要突显探究材料的“探究动力”和“思维张力”,这样才能让小学生的数学探究更高效。

参考文献:

[1]陈明.小学数学探究材料的选择与应用[J].小学教学研究,2015,(11).

[2]姚孝乾.生活材料在初中数学课堂中的运用探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6,(13).

作者:李燕葱

数学与生活应用探究论文 篇3:

探究式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摘 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引入探究式教学能够强化学生的探究意识,使学生拥有更强的分析能力,在不断的探究及与他人的协作过程中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难点问题,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大有帮助。受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为数不少的小学数学教师还不能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从师生双方的角度分别予以分析,并提出相关建议,希望能够使探究式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得到更好的应用。

关键词:探究式教学;小学数学;建议

新课程改革推崇素质教育,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升,而探究式教学的应用恰恰能够提高学生这些方面的能力。然而从现阶段探究式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实践来看,由于教师与学生双方都存在一些问题,导致探究式教学的效果还没有达到理想水平,如何对其进一步完善以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仍需要我们不断思考。

一、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的含义

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即为学生在数学老师的引导之下,以教师提出的数学问题为出发点,发挥自身的学习主动性,在不断的讨论、猜测以及分析的过程中自主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方式。

二、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存在的问题

从目前来看,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其中既有教师方面的原因,也有学生方面的原因。

(一)学生方面的问题

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习的情绪以及学生的个体性格都对数学课堂的活跃度有重大影响。但是调查发现,有不少学生认为数学知识枯燥乏味,学习热情不高,有些学生由于性格方面的原因不愿意同他人进行讨论学习,这些都造成了学生探究意识的缺失,成为探究式教学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有效推进的阻碍。另一方面,在部分学生的潜意识中,认为教师才是课堂的主导者,老师怎么讲自己就该怎么学,从而忽视了自身的学习主体地位,自主学习欲望不足,毫无探究意识可言。

(二)小学数学教师方面的问题

教师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在部分小学数学老师教学理论不扎实,探究教学方法不得当。虽然不少小学为了提升数学教师的探究式教学水平开展了相关培训与教师集体学习,但是总的来看培训的次数还远远不够,而且多数培训都是讲座的形式,专家在台上讲,老师在台下听,实践指导意义不强。部分教师对于探究式教学的涵义认识不清,认为在课堂中让学生针对某一个问题进行小组讨论就算是进行了探究式教学,结果是数学课堂上学生讨论激烈,但是收效却不尽如人意。也有部分教师在尝试探究式教学一段时间后感觉成效不大,转而又重新走起了传统教学的路子,阻碍了探究式教学的有序深入开展。

三、提升探究式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效果的措施

针对以上问题,本文提出如下两点措施,以推动探究式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得到更好的应用。

(一)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其探究能力

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见兴趣之于学习的重要性。但是学生能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归根结底还是在于教师的引导。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当为学生创设出贴近生活、富有情趣的学习情境,使学生投入其中,发自内心地想要索取知识以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在兴趣的作用下自发主动地去探究和思考。举例而言,在讲授认识图形一课时,教师可以先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同学们喜欢玩玩具吗?”在得到肯定的回答后,再顺势引出第二个问题:“大家都喜欢玩哪些玩具,可以告诉我吗?”在学生说出“皮球”“积木”等答案后再顺势提出设计好的第三个问题:“这些玩具都是哪些形状呢?”这样一来就创设出了一个学生感兴趣的问題情境,学生学习的热情也自然而然地被调动起来了,课堂教学效果也会因此得到提升。开展小组合作交流也是提升学生自主探究兴趣的有效途径。在小组讨论过程中所有学生都能够就某一个问题表达出自己的观点,这符合小学生活泼好动的年龄特点,在与同学的交流、辩论过程中自己的观点得到认可,会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为了保持这种被认可的心理优越感,学生也会持续地进行探究,从中体会到探究带来的快乐。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学校可以举办一些关于数学的创新活动,比如数学知识竞赛,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展现自我,进一步激发其探究欲望。

(二)提高小学数学教师的探究式教学能力

首先,应当转变传统教学思想。传统数学教学注重知识的单向灌输,而探究式教学注重的是师生间的良性互动。教师应当意识到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应与学生建立起相互尊重、彼此平等的关系,在和谐融洽的师生交往氛围中开展探究式教学活动。其次,数学教师应当对学生进行深入的了解,做到因材施教,针对不同认知水平、不同能力的学生创设不同难度,且能够激发其探究心理的数学问题。第三,数学教师应当不断提高自身的知识积累。探究式教学过程中,虽然教师都会预先设计探究的步骤,但是期间学生往往会提出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倘若教师知识面有限,一时无法解答,就会陷入尴尬的境地,导致探究教学不能有效开展。因此教师应当通过学校组织的培训和自我学习,不断扎实教学基本功,以更好地驾驭课堂,应对探究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总而言之,探究式教学要求数学老师拥有更高的课堂驾驭能力,更加丰富的知识层面,更加灵活的教学技能。小学数学教师唯有坚持不懈地提升自身的专业化水平,才能够在探究式教学中以不变应万变,无论学生提出什么样的问题都能够因势利导,使学生沿着教学主线深入探究下去,这样探究式教学才能够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获得更理想的应用成效。

教学既是一门科学,同时又是一门艺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探究式教学更是如此。在新课程改革稳步推进的今天,探究式教学已经成为各所学校关注的焦点,在促进学生自主思考、培养学生自主探索意识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每一位小学数学教师都应当积极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同时不断提高自身探究式教学能力,使探究式教学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取得更好的应用效果。

参考文献:

[1]刘博.新课程下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的若干思考[J].文理导航旬刊,2013(5):34.

[2]杨秀梅.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模式初探[J].教育,2016(7).

[3]卢向阳.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成功(教育),2012(16):93.

[4]吕吉成,郑书卿.谈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旬刊,2013(8):121.

[5]彭国庆,黎阳.小学数学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的研究[J]. 现代教育科学,2014(6):123-125.

编辑 李博宁

作者:李娜

上一篇:配电网工程技术管理论文下一篇:高中计算机教学策略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