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数学与生活紧密相连 课堂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2024-04-22

将数学与生活紧密相连 课堂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精选4篇)

篇1:将数学与生活紧密相连 课堂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将数学与生活紧密相连课堂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在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现实世界中寻找数学题材.教师在引导学生自主参与到探索数学知识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创设学习氛围,创设开放性问题,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

作 者:刘伟领 作者单位:河南省濮阳市南乐县城关镇中心校,457400刊 名:小学时代(教育研究)英文刊名:PRIMARY SCHOOL TIMES年,卷(期):“”(11)分类号:G62关键词:数学教学 联系实践 自主探究

篇2:将数学与生活紧密相连 课堂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一、使数学知识生活化, 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在孩子的眼中, 数学是一些符号与文字的结合, 是抽象的、枯燥的。而生活却是丰富多采、充满情趣的, 是学生天天经历的。他们对生活充满着具体的、感性的认识。因此, 教师应该从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及旧知出发, 将生活中有关数学知识的内容引入课堂, 并与课堂所教知识相融, 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如:教学《长方体表面积计算》这节课, 我利用多媒体网络自制了一个网页, 把它设计成一节实践活动课。内容主要是:“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许多家庭购买了新房, 要粉刷墙壁, 铺设地板。今天大家一起来做一回小小设计师。老师新房分为卧室、客厅、书房、厨房、洗手间5个部分。你们帮助老师计算出每个房间需要装修的面积的总和, 再出谋献策, 设计出装修方案。”学生听说是帮老师设计装修方案, 都来了劲头。老师又通过现代化手段创设出模拟的真实的情景, 深深吸引学生, 不用老师多讲, 学生对新知充满了探索的欲望。

二、使生活问题数学化, 有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由于学生的数学思维是一种心智技能活动, 是内在的隐性活动, 因此, 必须借助外在的动作技能、显性活动作基础。在课堂教学中, 教学的内容要面对生活实践, 教师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 为学生营造一种宽松平等而又充满智力活动的氛围, 引导他们借助生活表象来学习知识, 激发探究欲望。如在学习“接近整百整十数加减法的简便算法”中, 有这样一题“135-95=135-100+5”, 学生对减100时要加上5, 难以理解。因此, 我让学生联系买东西找零的生活实际自主探究:妈妈带了135元钱去商店买了一只95元的特价电熨斗, 准备用来熨衣服。她付给营业员一张百元钞票 (应把135元减去100元) , 营业员找回5元, (应加上5元) 。所以, 多减去的5应该加上。这样教学, 抽象的运算获得了经验的支持, 具体的经验也经过一番梳理和提炼, 上升为理论上的简便运算;这样教学, 让学生对数学的抽象思维找到了具体形象的生活依托, 在脑海中形成了清晰的思考流程, 实现了“知其然, 更知其所以然”。

三、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 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

在以往的小学数学教学中, 教师非常重视数学知识的教学, 而很少关注这些数学知识和学生的实际生活有哪些联系。学生学会了数学知识, 却不会解决与之有关的实际问题, 造成了知识学习和知识应用的脱节, 感受不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教师应在数学教学中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 创设学生熟悉与感兴趣的具体生活问题情境, 引导学生将其通过学习理解了的数量关系运用到生活中去解决实际问题, 并且在解决丰富多变的生活实际问题中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

这样的活动, 学生不但熟练掌握了知识点, 更重要的是它让学生在充满真实的生活情境中运用数学、实践数学, 让学生在富于弹性空间的教学情境中运用已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让学生在合作与处理信息中展开想象的翅膀, 使他们体验到学习数学知识的快乐, 激发了他们的自主探究和创新意识。在传授数学知识和训练数学能力的过程中, 教师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内容;在参与关心学生生活过程中, 教师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为自己生活服务。这样, 不仅贴近学生的生活, 符合学生的需要心理, 而且为学生提供一个自主学习、自主探索的良好机会和氛围。布鲁纳曾经说过: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 没有探索, 便没有数学的发展。教师在引导学生自主动参与到探索数学知识的过程中, 要有意识地采取各种有效措施, 创设学习氛围, 创设开放性问题, 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 发挥小组合作精神, 以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创新能力的提高, 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只有让数学教学充满生活气息, 才能真正调动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在课堂中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

摘要:在数学教学中, 我们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在现实世界中寻找数学题材, 让教学贴近生活, 让学生在生活中看到数学, 摸到数学, 从而使学生不再觉得数学是脱离实际的海市蜃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利于在课堂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篇3:将数学与生活紧密相连 课堂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关键词:学习兴趣 探究欲望 生活化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满着数学。数学教师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来设计教学活动,使学生切实体验到身边有数学,用数学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一、使数学知识生活化,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在孩子的眼中,数学是一些符号与文字的结合,是抽象的、枯燥的。而生活却是丰富多采、充满情趣的,是学生天天经历的。他们对生活充满着具体的、感性的认识。因此,教师应该从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及旧知出发,将生活中有关数学知识的内容引入课堂,并与课堂所教知识相融,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如:教学《长方体表面积计算》这节课,我利用多媒体网络自制了一个网页,把它设计成一节实践活动课。内容主要是:“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许多家庭购买了新房,要粉刷墙壁,铺设地板。今天大家一起来做一回小小设计师。老师新房分为卧室、客厅、书房、厨房、洗手间5个部分。你们帮助老师计算出每个房间需要装修的面积的总和,再出谋献策,设计出装修方案。”学生听说是帮老师设计装修方案,都来了劲头。老师又通过现代化手段创设出模拟的真实的情景,深深吸引学生,不用老师多讲,学生对新知充满了探索的欲望。

二、使生活问题数学化,有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由于学生的数学思维是一种心智技能活动,是内在的隐性活动,因此,必须借助外在的动作技能、显性活动作基础。在课堂教学中,教学的内容要面对生活实践,教师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学生营造一种宽松平等而又充满智力活动的氛围,引导他们借助生活表象来学习知识,激发探究欲望。如在学习“接近整百整十数加减法的简便算法”中,有这样一题“135-95=135-100+5”,学生对减100时要加上5,难以理解。因此,我让学生联系买东西找零的生活实际自主探究:妈妈带了135元钱去商店买了一只95元的特价电熨斗,准备用来熨衣服。她付给营业员一张百元钞票(应把135元减去100元),营业员找回5元,(应加上5元)。所以,多减去的5应该加上。这样教学,抽象的运算获得了经验的支持,具体的经验也经过一番梳理和提炼,上升为理论上的简便运算;这样教学,让学生对数学的抽象思维找到了具体形象的生活依托,在脑海中形成了清晰的思考流程,实现了“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三、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

在以往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非常重视数学知识的教学,而很少关注这些数学知识和学生的实际生活有哪些联系。学生学会了数学知识,却不会解决与之有关的实际问题,造成了知识学习和知识应用的脱节,感受不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教师应在数学教学中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创设学生熟悉与感兴趣的具体生活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将其通过学习理解了的数量关系运用到生活中去解决实际问题,并且在解决丰富多变的生活实际问题中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

篇4:将数学与生活紧密相连 课堂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一、亲近生活, 引导学生爱数学

数学源于生活, 生活中充满数学。数学教师应根据小学生的特点坚持数学教学生活化, 带领学生亲近生活, 走进生活, 使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了解数学的价值, 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沟通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与有关数学的联系, 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基础知识。例如, 我在教学生认1到5的数时, 先让学生说说自己家里有哪些事物是5以内的, 各是多少?有的说我家有3个人, 有的说我家有1台电脑, 有的说我家有2头猪, 还有的说我每只手有5个手指头……通过交流, 学生充分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数学可以用于生活, 从而激起他们从小爱数学、学数学、用数学的情感。

二、打通书本世界与生活世界的联系

生活中蕴藏着无穷无尽的教育资源, 一旦教师将生活中的教育资源与书本知识融会贯通, 学生就可能感受到书本知识学习的意义, 就有可能深深地意识到自己的责任与价值, 就有可能增强自己学习的兴趣与动机, 学习就有可能是一项乐在其中的有趣的活动了。比如, 在教学《认识人民币》一课时, 从导入人民币的认识到分类, 到探索元、角、分的关系, 再到实际应用人民币无不洋溢着生活的气息, 让学生在一系列鲜活的事实和生动直观的感受中建立起对人民币的深刻体验。从这个意义上说, 教师在任何备课中, 都要思考一下学生有关本节课的知识点方面已经积累了哪些生活经验, 现实中哪些经验可作为本次教学的铺垫, 哪些实践活动可以强化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等。

三、联想生活画面学数学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 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入手, 让学生置身于日常生活中来学习知识, 让知识和日常生活交融。这样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又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 体会到知识来源于生活, 进而乐此不疲地学习。从生活中找到问题的原型, 然后将教材中的问题融入这个原型, 对教材进行生活化的包装, 勾勒出学生熟悉的生活画面, 用生活中的数学知识和学生间架起一座相互沟通的桥梁, 让学生顺着这座桥去学习数学知识, 掌握数学规律, 学生会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数学学习的意义。如, 在教学“植树问题”时, 我出了这样一道题:同学们排两队做操, 小华的前面有5名同学, 后面有8名同学, 这个班一共有多少名同学?让学生解答, 结果学生不假思索的告诉我:26个。看着学生一个个神气的神态, 我并没有急于表态, 而是讲了一个故事:兔妈妈带小兔们到草地上去做游戏。天黑了, 兔妈妈让小兔们把队伍整理好准备回家。她认认真真地数了数, 大吃一惊:“不好, 丢了一只小兔”。她又仔仔细细数了一次, 小兔却一只都没少。为什么14只小兔变成了13只呢?这时学生顿有所悟, 边笑边喊:“妈妈, 你把自己忘了数了。”也正是此时, 学生马上意识到刚才那道题存在的错误。纷纷表示怎么把小华给忘了。如此妙趣横生的数学内容, 深深地吸引了学生。

上一篇:化成高中书香校园建设学生活动方案下一篇:党员活动情况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