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2C模式的网络经济论文

2022-04-16

摘要:在网络经济时代,电子商务发展引人注目。随着电子商务模式的不断创新及其在各行各业中的拓展应用,近几年企业对电子商务人才需求十分旺盛。但是电子商务人才需求缺口一直在加大,主要源于我国许多高校电子商务专业教学效果不理想,还存在许多问题没有解决,导致没有培养出社会上真正需求的人才。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C2C模式的网络经济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C2C模式的网络经济论文 篇1:

基于“共享工厂”模式的电子商务专业产教融合育人路径探索

摘要:本文探讨了基于共享工厂模式的电子商务专业产教融合育人路径,阐述了产教融合育人的内涵,论述基于工厂模式的产教融合育人模式改革的意义,分析当前电子商务专业产教融合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探讨在电子商务专业中贯彻产教融合思想,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途径。

关键词:共享工厂;电子商务专业;产教融合

产教融合是国家对教育行业提出的新政策,其主要目标是进一步提高电子商务行业中企业参与到学校办学中,全面推行校企协同育人,是当前高校电商专业人才培养的必然措施,将电商专业产教融合作为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环节,充分调动企业参与产教融合的积极性[1]。

1、共享工厂模式研究

1.1 共享工厂的概念

智能制造是将制造与数字技术应用于设计生产周期,在制造中进行控制,实现产品需求的动态响应,对生产网络实时优化的制造活动,包括智能设计,服务等环节。

共享工厂集成中心加强高职院校基础能力建设为先导,以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为主线,推动高职教育改革发展,促进现代职教体系的建设,推动制造产业体系转型升级。

共享工厂集成中心由政府与高职院校共同开发建设,主要结合企业智能化发展需求,开展智能制造执行系统为核心的装备智能制造应用,帮助企业从多种品种生产模式向大规模定制化生产模式转型,共享工厂集成中心建设向注重服务产业链的综合服务平台建设转变,新的技术工艺生产经营管理模式推广的综合性产业服务平台[2]。

1.2 共享工厂的优势

共享工厂集成中心由地方政府,高职院校及行业领先的优秀企业合作共建,中心结合企业的实际需求,建设智能加工流水线与电装设备智能装配检测流水线,开拓全新的工业生产方式,抢占智能制造人才培养的制高点。

共享工厂集成中心以资源整合为基础,使实训设备与现代教学内容接轨,实现教育与企业的高度融合,创新专业人才培养听。中心是学生实训基地与企业生产基地,形成利益相关方工件共享机制,企业参与人才培养过程,创新内外开放的实训基地建设。

共享工厂集成中心充分体现了资源共享的合作发展理念,提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发挥中心在创新创业与社会培训等方面的平台作用,为双创建设搭建了新平台,服务区域制造业产业体系轉型升级,为推动电子商务行业创新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2、电子商务专业产教融合的内涵

2.1 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电子商务是利用互联网技术进行物品交易的商业活动,打破了线下商品交易地域时间限制,为交易双方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遇。自阿里巴巴启动百城千校计划以来,国内高职院校对电子商务人才的培养进入火热状态,国内高职院校对电子商务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更加清晰,电子商务可分为B2B,C2C与B2C三种类型,交易双方凭借电子信息技术进行交易,B2B是企业之间服务的电子商务模式,B2C是企业与消费者之前的服务电子商务模式,C2C是为满足消费者之间服务的电子商务模式。

企业销售的产品品类多元化,企业对专业贸易人才的需求与人才培养供应不平衡。高职院校据此确定电商专业细分方向,有制造业企业的电商岗位、贸易型的电子商务公司和电子商务业务外包公司等,高职院校在培养电子商务人才时,应高度切换部门要求制定具体的培养方案。

2.2 产教融合的发展

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阶段,大数据等新技术层出不穷,技术竞争的根本是人才的竞争,随着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对有能力将所学专业知识转化到实际生产中的应用型人才尤为缺乏。党和国家提出深化产教融合的战略。

产教融合是产业与教育系统的相互融合,企业家成功的关键是会组织社会资源实现生产要素重新组合。80年代,英国经济学家弗里曼提出国家创新体系,包括科研机构等多个主体。各主体围绕科技发展形成相互作用的网络机制。美国学者挨次科瓦次等在1995年人提出大学-产业-政府的三重螺旋体概念,2014年国务院印发《加快发展职教的决定》提出深化产教融合,2015年印发《推进双一流大学建设总体方案》,要求深化产教融合,2016年印发《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的意见》提出建立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2017年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提出将产教融合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2019年国务院印发《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促进产教融合“双元”育人,推进校企深化合作。形成企业,行业协同推进的工作格局,完善教育资源布局,创新教育组织形态[3]。

2.3 电商专业产教融合的意义

职业教育肩负为经济市场发展提供专业人才的重任,随着企业对人才需求随着市场变化不断提高。加强产教融合是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

加强产教融合有利于实现校企共赢。随着国家对产教融合提高重视,电子商务专业在实施产教融合中,相关企业为学校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企业可以为学校提供先进的技术支持,为学生学习提供相关岗位。学校可以根据企业发展需求培养对口的电子商务人才。学生为产教融合发展模式的受益者,可以提升自身知识技能水平,增加了实践能力。

加强产教融合有利于满足学校与市场的发展机遇。电子商务是当下新兴行业,给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造成了较大的影响。相关电商人才需求不断增大。电商专业只有通过产教融合,将学生的技术培训放在教学重要位置,才能满足学校人才培养目的。学校根据企业的需求对课程设置调整,培养满足企业发展需求的电商专业人才,才能更好的满足电子商务行业发展需求。

3、电子商务专业产教融合中的问题

高职院校是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部分,是高校推动产教融合的主力军。我国高职院校在专业建设及产教融合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取得了许多有益的经验。电子商务专业建设中注重与企业深度融合,形成了一定特色。电子商务专业综合性与跨学科性特点成为产教融合的优势,电子商务行业大力发展推动了专业发展,院校在教学实践中依托地区经济发展特点,形成了具有特色的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4]。

3.1 高职电子商务专业教育问题

现阶段高职电子商务专业的产教融合存在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企業内驱力不足,专业建设的行业先进性不足,产教深度融合不足。针对电商行业特点,将非核心业务外包给学校,降低运营成本是企业开展电商专业产教融合的动因。企业无法全面顾及学生实习的安全管理,使得校企合作流于形式。

学校与企业时间节点大多存在差异,学校每年会邀请行业专家介入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但因学校对专业预见性不足,导致专业建设与行业发展不同步。学院围绕产教融合开展了系列工作,但缺乏将行业,高校资源进行整合的平台思维。

电子商务岗位大致分为管理与技术两类,个别学校着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电商管理与企业管理等专业融合,造成学生对电商有不正确的认知。开展电子商务专业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学习相关技术,当前学校对电子商务专业产教融合认识较为浅薄,产教融合并非是实践与理论的简单组合,将电子商务理论与技能实践教学分离,削弱了电商专业产教融合教学的专业性。

电商行业是新兴产业,对应的专业教学尚处于起步阶段,没有以往的经验借鉴。因自身特性导致难以鉴定以往的教学模式,电商专业建设体制不完善,难以对电商专业产教融合做出制度保障。电商专业是实践性较强的应用型专业,其外部资源及师资队伍建设等有较高的要求,目前电子商务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存在较多的不足,很多学校未与企业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难以满足学校实践教学需求。

3.2 电商专业教学问题

目前高职院校培养电商人才教学中的问题主要包括教学方法传统,教学内容落后,考核方法不合理。当前国内高职院电子商务专业课程科目大致为就业营销理论的扩展模型与以计算机会计为中心的电子商务模式,基于营销理论的扩展模型是传统营销理论加相关技术知识网络,以互联网技术为中心的电子商务课程具体应用方法不足。电子商务教学侧重于传统经济理论内容,对网络互联网经济特色的认识不充分,对电子商务的实践能力训练较少,学生对网络经济适应能力不强。

电子商务专业教学方法相对国外电子商务课程保守,没有深入探究应用方法,电子商务专业学生缺乏实践经验,学习缺少主动性。案例教学使用教材案例有既定的解答,学生缺乏创新思维的培养。学生在理论上没有积极解决问题的心态。所学理论与实际市场理论存在一定的差距。

目前大量高职学校开设了电子商务相关的专业,但人才培养质量水平不高,商务英语与平台操作等方面的新型外贸型人才缺口巨大,很多传统外贸企业意识到跨境电子商务的阶段潜力,能胜任电子商务工作的新型外贸人才稀缺。电商在技能运用类专业,要求学生根据理论进行实际操作。目前高职院校电商专业实践环节课程基本为学校理论,没有让学生接触电子商务最新的模拟操作系统。

4、电子商务专业产教融合模式探索

目前产教融合已开启2.0新阶段,高校只有基于学生学情运用先进的技术手段,才能实现产教深度融合。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改革首先要明确自身定位,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定位服务现代制造业,产教融合企业应是机电类企业,企业大多数为传统制造类企业,营销方式陈旧,缺乏互联网思维,推进产教融合需要依靠互利性强化企业的融合动力。

针对大数据应用的发展,院校与行业优秀企业合作成立营销培训基地,承担高校大数据应用师资培训,将培训成果转化为课程,通过深度的融合大大提高院校的大数据应用水平。巩固企业在国内大数据营销应用上的领先地位。学院将大数据技术应用于企业生产,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

其次,双主体育人,介入人才培养全过程。高职院校专业建设以产教融合发展为主线,经历了多次改革探索。从工学结合到职教集团,企业对人才培养方案的不断深入介入。从偏向实习到全面介入课程内容的变革。产教融合将产业发展对职业岗位新要求列入专业教学标准中,实现高校与企业双主体育人模式。

第三,组建协同创新团队,指导创新技能大赛,产教融合对科研工作打开了一扇窗。高职院校专业教师往往科研水平不足,电子商务专业以科研产出链上下游企业,对下游企业提供人才。学校教师与企业技术骨干成立协同创新团队,联合申报课题,协同创新团队积极参与服务地方经济。

结语:电子商务专业通过开展产教融合,明确专业定位,通过资源共享,将企业与院校需求进行整合,强化了学生的专业技能,增强了学校的办学实力。依托共享工厂集成中心产教融合平台,满足区域智能制造人才需求为出发点,完善实训教学体系,改革教学模式,最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高职教育只有坚定贯彻产教融合,才能为促进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 苏艳玲,赵宝柱,赵瑞卿.“产教融合、工学交替”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探索与实践——以石家庄邮电职业技术学院电子商务专业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9,6(39):71-73.

[2] 廖莎.产教融合:高职院校跨境电商人才培养[J].文教资料,2019(13):128-129.

[3] 吴思乐.跨境电商背景下“深度产教融合”的校内经营性实习模式探讨——以高职涉外经贸类专业为例[J].南通职业大学学报,2016,30(04):27-32.

[4] 应森林.电子商务产教深度融合的研究——以义乌中国小商品市场校企合作为例[J].电子商务,2014(09):76-77.

作者简介:周剑锋、本科、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电子商务。

作者:周剑锋

C2C模式的网络经济论文 篇2:

浅议我国高校电子商务专业教学改革

摘要:在网络经济时代,电子商务发展引人注目。随着电子商务模式的不断创新及其在各行各业中的拓展应用,近几年企业对电子商务人才需求十分旺盛。但是电子商务人才需求缺口一直在加大,主要源于我国许多高校电子商务专业教学效果不理想,还存在许多问题没有解决,导致没有培养出社会上真正需求的人才。那么,加大电子商务专业教学改革,培养出适合电子商务专业和企业真正需求的实用型人才已经刻不容缓。探讨高校电子商务专业教学改革,培养社会需求的电商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人才需求;电子商务教学;教学改革

21世纪是网络经济、知识经济的时代,电子商务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得到广泛关注并进行大胆的实践,逐渐成为未来商业模式发展的新趋势。在此背景下,社会上对于电子商务人才的需求很旺盛,但是大多高校电子商务专业教学方面存在很多问题,尤其缺乏实践教学,实践和社会需求脱轨,无法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电子商务人才。这就导致一方面许多电子商务专业学生找不到适合自己发展的就业岗位,另一方面我国电子商务人才缺口加大,企业望贤若渴。所以,我国高校的电子商务专业教学亟待进行改革,真正培养出适合社会需求、企业需要的创新实用型电子商务人才。

一、目前我国电子商务人才需求状况分析

1.电子商务人才需求数量猛增。近几年来,关于电子商务方面人才需求数量猛增。主要基于以下原因:

(1)电子商务领域的商业模式创新发展使得电子商务人才的需求范围得以扩大。比如B2B、B2C、C2C等电子商务模式得以不断创新和发展,使得电子商务企业、物流企业等对电子商务人才需求范围扩大。

(2)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包括电子商务应用在内的互联网应用开始提速。截止到2011年底,中国网民规模突破5亿,达到5.13亿,全年新增网民5580万。互联网最伟大的应用就是电子商务。随着网民数量不断增长,电子商务的应用也日渐广泛,相关人才需求数量也就猛增。

2.电子商务人才缺口加大。1999年,教育部联合联想集团共同推出了电子商务自修考试的大学专科学生培养计划,并在2000年开始全国性招生。至今,全国已有百十所高校开设电子商务专业。但是我国电子商务教育体系仍处于不断摸索过程之中,且电子商务本身发展非常迅速,使得我国电子商务人才缺口加大。人才是实施并促进电子商务大规模普及应用的关键因素。最新数据表明,到今年的5月,互联网/电子商务业将以14万的人才需求超过房地产跃居人才需求行业榜首,其中4月份的互联网/电子商务行业人才需求增长了11%,5月又比4月增长了11%。

二、电子商务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之所以出现社会上电子商务人才需求量大但缺口也大的状况,主要是因为在我国电子商务是一个新专业,许多高校电子商务专业教学仍存在许多问题,使得电子商务专业的教学实践效果不理想,无法满足企业对于电商人才的旺盛需求。目前,电子商务专业教学中主要存在以下的问题:

1.教材内容落后并脱离实际,教材体系缺乏规范性和科学性。现在,许多高校使用的电子商务教材大大落后于电子商务本身的发展。教材大多是由各高校老师根据自己教学经验编写,或由既无教学经验又无实战经验的教育部相关管理部门组织人员编写,这样编写出的教材内容落后并脱离实际,也没有形成系统性、规范性和科学性的教材体系。还有一部分是外文教材翻译成中文版本,内容大多不符合中国情况,学生不容易理解。自然学生从教材里只能学到一些高高在上的理论,而跟不上电子商务本身的发展和更新,也就无法适应电子商务发展的实践需求。

2.教学方法和手段比较陈旧,缺乏实践教学。大多高校仍以传统的教学方法即教师的课堂讲授为主。这种纯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多数是被动的,无法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不适合电子商务专业的发展特点,也就无法达到教学目标。当然现在多数学校在教学过程中已经使用了电子商务软件,创造了实验平台和环境,但都是在虚拟环境中模拟操作,脱离现实,指导实践的意义并不大。许多高校缺乏实习基地和校企合作建设,自身也没有电子商务项目运作,学生也就无法从实践中得到锻炼。

3.教学资源十分匮乏。首先是优秀教师资源的匮乏。由于电子商务是一门新专业,相关的教师大多是从其他专业发展而来的,比如计算机专业、营销专业或经济管理等专业。既有较高理论素养又有企业实践经验的优秀教师是屈指可数,所以优秀教师资源十分匮乏。其次,教学设备落后,投入严重不足。大多数高校受制于资金不足,在实验室建设上不愿意投入过多的资金,相关的软硬件设备存在严重不足的问题。

三、电子商务专业教学改革对策分析

1.电子商务专业特点及人才培养分析。电子商务作为现代服务业中的一个重要产业,一直有着“朝阳产业、绿色产业”之称,具有“三新”和“三高”的特点。“三新”是指新技术、新业态、新方式;“三高”即高人力资本含量、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价值。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四流合一”是对电子商务核心价值链的经典概括。电子商务产业具有市场全球化、交易连续化、成本低廉化、资源集约化等优势。电子商务是个具有自身特点的独立专业,与计算机、经济管理、信息管理等专业有密切关系但又有明显区别。电子商务专业发展的另一个特点就是与行业结合,实践性强、更新较快。深入行业发展实际,探索电子商务的行业解决方案,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实习的机会,也为教师的研究提供了方向,提供了课题。

根据电子商务专业的特点和电子商务实际发展需求,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应用创新型”人才。电子商务人才应拥有足够的技术和商务两方面的知识。包括熟悉信息技术,能将商务需求转化为电子商务应用;熟知一些电子商务环境下的商务运作方式和模式,理解电子商务环境下的商务组织、管理和业务方式及其特点,理解电子商务是整个商务运作体系的变革,应该具有完整的电子商务观。因此,必须以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

2.电子商务专业教学改革对策分析。在明确了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之后,结合电子商务教学中现有的问题,寻找电子商务专业教学改革对策,期望更多的学生可以找到适合自我发展的工作,更多的企业可以聘用更多优秀的人才推动企业的发展。

(1)加强电子商务教材体系的建设。教材的编写一是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学生以后无论从事什么工作都要有厚实的理论基础。教材的内容理论性要求比较高,但理论不能是落后的、陈腐的,而应该随着电子商务自身发展不断更新理论知识。二是具有实践性和可操作性。由于电子商务是一门应用型学科,专业实践性很强。学生毕业之后大多从事技能型操作性岗位,因此在教材编写过程中要体现出理论够用、实践性强的特点,并努力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最终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项目运作能力。

教材体系应具有系统性、规范性和科学性。不要只是简单地把不同专业的课程拼凑到一起,要注意教材之间的关联性以及符合电子商务教学目标的实现。

(2)采用多元化教学方法,着力加强实践教学。利用现代化教学工具,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当然传统面授教学方法并不能完全抛弃掉,只是可以根据不同课程要求,采用更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比如说案例教学法、任务教学法、专题讨论法、实践演示法和教学实践法等。大学电子商务教育与企业人才需求严重脱节,使得理论与实践有着大大的滞后。多种不同教学方法,可以使课堂教学变得丰富多彩,既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并且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参与和实践的能力。

着力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锻炼。电子商务专业可以采用“三创实践教学”的新模式,即“创新、创意、创业”实践教学。启发学生发散性创新思维,引导学生做点子、项目和产品孵化,支持并指导学生做规划,争取资源模拟真实创业。具体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加强实践教学:首先,建立校内电子商务专业的实验室。校内电子商务实验室至少应该具有两大功能:①以电子为主演示商务流程的功能,使学生在掌握电子商务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能对有些专业课程进行实际操作。②初步模拟商务流程的功能,学生通过模拟教学软件来理解电子与商务的关系。其次,建立学校与企业之间密切交流、合作的机制,为学生提供电子商务实践机会。再次,将一个教学班分成多个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建立电子商务网站、开设网上网店,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积累从事电子商务的实战经验。

(3)加大电子商务教学的资金投入,解决教学资源匮乏问题。电子商务专业的实践性很强,所以必须加大教学所需资金的投入力度。加强实验硬件基础设施建设。学生电子商务项目实验要有一定的硬件环境支持,如虚拟网络及终端电脑,也要有一定的软件环境支持,包括电子商务项目案例、相关软件等。

引进高层次人才以提高电子商务教学一线的师资力量。通过更优秀更有经验的教师带动,老师之间可以多交流多沟通,共同研究一些课题,共同提高,这样才可以给予学生更多的知识和经验。鼓励老师多提高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比如说可以去名牌大学进修,提升理论素养。或者可以提供一些机会让老师参与企业实践中去,不要只是纸上谈兵,却没有任何实践经验,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这样就可以把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都传授给学生,既能保证学生可以学到电子商务实践的相关经验,又可保证学生学到系统丰富的理论知识,受益匪浅。

参考文献:

[1]李明翠,从电子商务人才的供求错位看电子商务教学[J].科技广场,2007,(6).

[2]潘丽姣,陈剑飞.电子商务教学“互动模式”的探讨[J].科技信息,2010,(10).

[3]程丹,詹增荣.高职院校电子商务教学的相关问题及其对策[J].韶关学院学报,2008,(3).

[4]谢磊.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电子商务教学改革的探讨[J].云南社会科学,2011,(17).

作者:王静

C2C模式的网络经济论文 篇3:

电子商务B2C模式下消费者权益法律保护研究

摘 要:本文在研究电子商务消费者权益法律保护基础上,选择电子商务中的B2C模式作为研究立足点,针对当前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现状,运用综合分析,通过对消费者权益保护原则论证,阐述消费者权益保护必要性,尝试提出构建我国电子商务模式下消费者权益法律保护体系,希望本文能对相关学者研究和有关部门立法提供一定帮助。

关键词:电子商务;B2C模式;消费者权益;法律保护

一、相关概念界定

人们把商务活动电子化称作“电子商务”,应用电子信息技术到商务活动的过程,即是商务活动的电子化。就范围而言,有广义的电子商务和狭义的电子商务。其中,广义的商务活动电子化指“使用一切以电子技术手段进行的与商业有关的活动”;狭义的商务活动电子化,仅仅指“基于互联网这个平台实现商业交易电子化的行为”,也就是“线上交易”。这也是当前商务模式中最被看好、发展最快的商务模式。实际上,伴随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了开拓出的应用空间更加的广阔,在赋予更多新含义的基础上,电子商务也在不断拓宽和充实自己的外延和内涵。

B2C是电子商务活动发展最快速的模式,在电子商务中以其广泛性最被消费者所认知和接触,在应用普及程度上,也是消费者最常见到的模式。这种经营者和消费者无需见面,直接进行产品销售和服务提供的经营方式,以其低成本和高效率,迅速占据零售市场,成为近十年间发展最惊人,成果最激动人心的电商模式。因此,基于B2C模式基数上,对消费者权益的法律保护进行探索,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和经济意义。

二、B2C消费者权益法律保护原则

1.平等原则与公平原则

在任何时代任何活动中,公平公正都是一个困扰各界的问题,特别是在以网络为媒介的电子商务法律中,如何确保法律的公正与经济效益之间的平衡,体现的越发明显。

消费者和經营者作为经济学中的基本主体,存在于一切商务活动中。消费者和经营者的地位,在法律中是平等的,但是在经济中却是不平等的。本应在商品交易中保持平等对应的两个主体,却往往呈现出消费者势弱的现象。电子商务在给消费者提供了更为广泛的选择和更加人性化的服务的基础上,也使得交易双方的信息不对等进一步扩大,加重了消费者的弱势地位。

就法律意义而言,交易公平的前提是市场主体的平等地位。从社会责任角度出发,B2C中消费者的弱势地位已经成为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当消费者和经营者的实际地位不在对等的时候,B2C交易中自然不可能实现社会平等;若追求形式上的平等,强行对消费者和经营者提供同等的保护,其实质违背了公平原则。

与此同时,保护消费者权益也不能脱离社会发展,一切都要建立在经济基础上。虽然经营者对消费者权益的侵犯行为,已经拓展到整个消费者阶层,对社会公共利益造成了一定的损坏,但是如果因此对消费者权益保护过度,也会造成经营者过分谨慎、市场低迷,最终消费者反而自食苦果。

因此,在B2C模式下,坚持平等原则与公平原则,必须实行消费者和经营者之间的完美平衡,在保护消费者权益的同时,也要保障经营者业务和发展水平的相适应,避免因为对经营者义务的加重,导致其效益下降甚至最终消亡。要达到这一点,不仅仅需要制定相关法规,还需要提供适当的监控,更需要行政和人民共同的鼓励和引导。

2.自律原则与他律原则

作为消费者权益最有力的救济,立法和司法保护所具备的强制性使得法律成为消费者维权的有效的途径之一。然而,其面对新事物和新问题时的滞后性,又使得消费者维权时往往束手无策。国家与政府尽管能出面对电商平台和B2C的经营者进行强制管理,但是面对B2C电子商务的技术发展与专业特点,常常疲于应对。由此得出,外部的监督虽然能够保证了B2C模式一定程度的平等原则与公平原则,但是要与电子商务共同发展,还需要其行业内部实现一套较为完整的体系和模式,即自律原则。

相比起他律的高压管控,自律原则的效果有时更为明显。一方面,自律原则其本质是对本行业的共同利益的维护,对消费者权益的保护其实也是对经营者自身发展的保护,如果让消费者对B2C经营者失去信任,B2C经营者也很难继续发展扩大。另一方面,自律原则的核心虽然是对消费者权益的尊重与保护,但是其发展目标与B2C电子商务经营者是一致的,符合各界的期望。

因此,电子商务B2C模式,不仅需要来自国家、政府和社会的监督以及司法保护这样的他律原则,更是需要本行业内多角度的综合保护与调整这样的自律原则。只有遵循两种保护原则,才能在公平和平等原则的基础上,构建出真正的电子商务B2C模式下消费者权益的保护体系,并且在促进行业自律的基础上,完成对该体系的完善和强化。

三、电子商务模式消费者权益法律保护的必要性

1.B2C模式的特殊性导致了消费者的交易弱势

消费者权利的弊端根源在于网络的特点。可以说,正是因为具有传统商业模式所没有的全球性、虚拟性、开放性和高度技术性等特点,依靠着电子信息技术下的网络,电子商务的优势无可比拟。在突破了时间和地域的限制的同时,也对消费者的权益保护构成了巨大威胁。网络空间虽然是现实社会的延伸,但它的利益和责任可以归于真实的个人,但在B2C模式下的电子商务中,独特的属性使得这种归属变得困难。通过这种方式,操作者可以利用这些特性来逃避对消费者的义务。

2.传统诉讼模式的不适应性导致了消费者的维权弱势

电子商务是一个新生事物,法律的滞后使得没有法律来保护电子商务消费者的权益。现行《网上银行管理暂行办法》、《仲裁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民事诉讼法》、《产品质量法》等都主要以传统交易形式调整。因此,很难在消费者纠纷中援以上述法律法规来保障消费者权益,也没有相应的救济方案来保障消费者权益。事实上,如果权利的确立不受救济通道的保障,则等同于装饰。它只能在规定中空置,不能转化为现实。因此,由于缺乏司法保护和救济不力,已经处于弱势的消费者不可避免地会加重维权弱势的发展。

3.网络交易环境的不健全加剧了消费者权益保护的艰难处境

由于我国电子商务较晚的起步,B2C模式还处于一种发展初期的新兴商务活动的状态,交易环境的不够健全,加剧了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处境的艰难。具体表现在缺少相关法律法规、缺少相应监督措施、缺少全社会的信用体系以及缺少对电子商务B2C模式认知与了解。此外,还包括商业信任机制与第三方交易主体的责任承担问题、经营者的门槛过低(缺少对资金、办公场所和员工任用的限制)问题、消费者自我保护水平较低的问题等,总而言之,在实践中,由于网络交易环境的不健全,导致消费者维权难上加难。

四、构建我国电子商务模式下消费者权益法律保护体系

1.明确消费者与经营者的权利义务

在任何一种法律关系中,义务和权利始终是对立统一的。在消费者权利与经营者义务之间,前者的实现来自于后者的落实,后者的落实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前者的实现。换句话说,消费者的消费需求的增长,消费行为的变化,促进了经营者利益的增长,实现了经营者的权利。与此同时,确认消费者义务制约消费者权利的重要手段,是对消费者权益自我保护的满足。在实践中,利益协调是不同阶级之间权力对比的标志,立法者只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某些利益和促进其他利益,这种管理状态是一种自我平衡的客观要求。

在这种客观要求的基础上,为了使大多数人的基本利益得到保障,就需要立法者从社会利益出发,在立法的时候做出适当的判断和利益关系。在电子商务B2C中,为了促进消费者和经营者共同的利益发展,保护消费者的权益,就需要立法者从消费者的基本利益出发,运用综合手段,在长期的市场经济的发展中,以行政和法律干涉经济关系,保持利益平衡,促进市场繁荣,最后达到权利和义务相平衡的目的。

因此,《消費者权益保护法》是一个科学的法律法规,它并不意味着消费者和经营者的绝对权利和绝对义务,相反,正是基于特殊保护消费者的弱势地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反映了主体之间的权利和义务的统一。

2.提供便捷有效的纠纷解决机制

对B2C模式下,对电子商务中消费者权益的保护,除了从法律上和制度给予保证外,还要提供便捷有效的制度,解决交易中的争议行为,赋予消费者诉讼救济的权利。如果消费者和经营者的纠纷不能得到及时的解决,消费者会失去对于电子商务的信心,而失去了消费者的信任,B2C也就失去了市场发展的动力。因此,有必要提供便捷低成本的救济选择给消费者,并且尽快健全该模式以适应消费者的救济需求。

在解决纠纷的机制中,为适应电子商务B2C模式,针对电子商务B2C模式的即时性、跨境性和自治性的特点,借鉴国际立法,建立和完善在线争议解决机制,是电子商务消费者权益救济的重要方式。

在我国目前的纠纷解决机制中,诉讼和ODR在线争议解决机制是最主要也是最有效的两种机制。前者是保持了权威性,后者保持了灵活性,能够基本适应我国B2C电子商务中消费者和经营者带来的纠纷。

3.营造良好的交易环境

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对消费者权益的保护需要政府各部门,完善网络应用体系,建立市场监督机制,针对电子商务的司法制度及立法共同努力,相互配合,才能营造良好的交易环境。为了给消费者提供一个诚信健康、有序安全的B2C环境,需要以法律制度为基础,信用评级为框架,电子认证为辅助的商业信用体系,综合多方面的力量,结合政府相关部门、消费阶层、行业组织及整个社会的共同努力。

我国市场经济尚处于初级阶段,来自政府的监管力度强弱,有助于消费者权益损坏情况的减少,对消费者权益情况的保护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对传统商务活动进行监管的时候我国通常采取的是登记注册制度以及严格的日常监督工作。但是政府监管工作在面对电子商务B2C的独特性时,面临巨大的来自新兴行业的挑战。为此,要发挥国家管理者的职能,行使公权力的力量,对可能存在于或者已经存在电子商务B2C中的消费者权益侵害问题,需要在对现行法律体系的不断完善下,遵循依法监管、联合监管,对网络及服务的监管要透明化,这才是营造良好电子商务B2C环境的主要途径。

五、结语

综上所述,整个社会交易模式随着电子商务的出现得到了极大改变,以网络为运行平台的商务活动带来的冲击严重影响了现行法律体制。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传统交易被电子商务所取代,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电子商务的发展表现出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从工业经济到网络经济,电子商务标志着人类网络消费时代的降临。然而,电子商务B2C先天上的不足,以及法律的滞后性等,为消费者权益的保护带来诸多不确定因素,网络消费投诉及解决已经站在舆论风口浪尖上。在本文中,对电子商务B2C模式下消费者权益的法律保护的研究,表明这是一项系统的工程,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协作,采取符合规则且行之有效的措施,才能实现对整个电子商务环境的改善。唯有如此,才能解决现存的消费者权益法律保护问题,才能支持电子商务B2C模式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秋菊.浅析我国电子商务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律制度[J].商场现代化,2017(14):101-102.

[2]郭姗姗.电子商务环境下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问题研究[D].西北大学,2017.

[3]王瑞山.电子商务视域下消费者权益保护的法律问题思考[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7,16(10):36-37.

[4]齐美玉.C2C模式网购中消费者权益保护研究[D].河北经贸大学,2016.

[5]樊丽霞.浅论我国电子商务中消费者权益法律保护存在的问题[J].经贸实践,2016(03):317-318.

作者:沈佳鹏

上一篇:跨文化传播中外语教学论文下一篇:地质勘查全面预算控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