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案例教学论文

2022-05-01

【摘要】本文论述高中地理教师要从不同维度出发,考量学生认知实际和思维特点,在综合多重信息资源的基础上,有效筛选案例,快速启动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感知,主动探索和把握文本内核,追溯地理知识的本源,从而在课堂上启动案例教学,让地理课堂更丰富更精彩。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案例教学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案例教学论文 篇1:

对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案例教学法的几点思考

摘要:地理高考要求考生以教材的基础知识为载体,应用地理思维和地理方法观察事物,转换、分析、解决问题。这对考生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而快速提升学生地理综合素质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在地理教学中实施案例教学法。本文就对高中地理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做一具体分析。

关键词:高考 地理案例教学 地理素养

地理新课程的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这一目标的指导下,地理高考要求考生以教材的基础知识为载体,应用地理思维和地理方法观察事物,转换、分析问题,进而解决问题。那么,怎样才能帮助考生迅速提高面对材料型考题时有条不紊地分析问题的能力?怎样才能帮助考生提高去伪存真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怎样才能帮助地理考生练就综合素质,提高有效解决问题的能力呢?在众考生迷茫、彷徨、焦躁难安之际,作为教育的引导者——教师,我们责无旁贷地肩负起了培养学生的综合地理素养的重任。

经过一次次的外出学习、探索和研究,我们一改往日的结果教学法,将开展教学的重心落到了教学的过程和方法上。在教学中实施案例教学便是首选。高中地理必修1、必修2、必修3都设计了案例教学的环节。教育者的预期目标是希望通过对一个具体的地理教学情境的描述,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观察、调查、分析、讨论、实践、思考和归纳。一方面,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着重练就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迁移和整合能力,以使他们适应高考。通过多年的案例教学法的实施应用,案例教学在地理教学中的优越性越来越明显。但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案例教学,也不是所有的教师都能驾驭案例教学。是否要实施案例教学,教师应该慎重权衡以下三个问题。

首先,从教学内容来看,一堂课是否有必要实施案例教学。新课程改革后,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案例教学齐刷刷介入。这种“拿一把尺子量到底”的做法是不可取的。比如高中地理必修1主要讲授的是自然地理内容,是对地理原理、地理规律等的阐述。作为一种客观存在,其结论本身就是唯一的,是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提供的基础性的支撑知识。在授课时适时用一些地理示意图来辅助教学,比地理案例教学更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如果在这种课程内容背景下一味地介入案例,反而会喧宾夺主,让原本简单的教学内容变得拖沓冗长。而在教授高中必修2、必修3时,加大地理案例的应用幅度就非常有必要。因为这两部分教学内容主要是人文地理,教学内容本身就具有很大的开放性,结论具有多元性。教学案例的渗入能够很好地与高考中“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设考思路相契合。另外,案例的及时展现,不但可以一扫沉闷、刻板、单调、被动的教学模式,极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获得了亲自参与研究探索的积极体验,还能提高学生理解知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在课前必须认真研习教材,依据教学内容决定是否要实施案例教学,并在课上适时适度地应用案例来辅助教学。

其次,从实施教学的对象——学生来看,案例的介入和选择也要因人因班而异。也就是传统教学所说的除了备教材外,还要认真地备学生。面对不同的学生,分析、权衡这些学生是否适合实施案例教学,适合开展什么样的案例教学,这需要教师对学情进行认真,细致的分析。

一是要对学生目前知识的积累量、经验、思考问题的能力等做深入的调查和了解。

二是要通过与学生的对话,确定学生对即将学习的内容有多大程度的了解,是否已经具备学习新知识所需要的相关知识与技能?掌握的程度如何?

三是根据对学生的了解和掌握,确定是否应用案例教学,以及运用何种难度的案例来辅助教学。而不是只凭主观揣度来安排学习的顺序和创设教学环境。

案例教学貌似简单,但是否能真正实现预期的目标,却是很难把握的,毕竟案例教学是一个开放式的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有着高度互动性,教学结论存在多元性和开放性,不是每个学生都适合。作为教师,我们必须将风险降到最低,在有效的时间内使教学效益最大化,最大可能地实现因材施教。

再次,从教案的设计者——教师来看,一堂课是否要应用案例教学,还要看自己是否有驾驭案例教学的能力。在案例教学中,教育者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成败。

教师就好像一个编导。案例教学的核心是积极开展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与平等参与。教师不仅要改变学生传统的座位安排,分小组开展合作学习,而且分组时还要考虑组员的成绩高低、性别比例、民族和能力差异,尽可能使各小组实力相当,以便在案例教学活动中开展公平竞争。

教师又是主持人。在开展探究式互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的角色如同一个主持人,不仅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引领各个小组自由探究,灵活交流,还要根据实际情况有效控制教学过程,使课堂活动张弛有度,有序进行。

教育者应该是领导。案例教学最大的特点就是结论多元,探究方法多样,学生言论自由,思维方式灵活多变。教育者必須有一定的运筹帷幄的管理能力。面对每一堂案例教学,教师必须胸有成竹,积极应变,果断处理一些突发事件,并及时给予正解。

教师还应该是一个好的评论家。在案例教学开展的过程中,很多时候各小组意见会相左,教师必须眼尖、嘴利、心明,既要尊重真理,还不能挫伤学生的积极性。

除此之外,教师还必须具备对信息技术的应用处理能力。不仅要有使教学环境中的技术设备/软件可靠运行的技术,保证课堂的节奏和进度,还要有能有效利用硬件和软件资源帮助学生突破重难点的能力。

总之,案例教学法的实施,是对学生传统的学习方法的颠覆,也是对教师综合能力的全新审视。这要求教师不仅有博大的爱心,更要有渊博的专业知识,以及对信息技术的处理和应用能力。我们只有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以教书育人为己任,才能厚积薄发,因势利导,上好每一堂课,成就每一位学生。

作者:孙妙玲

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案例教学论文 篇2:

用案例教学法优化高中地理课堂教学

【摘 要】本文论述高中地理教师要从不同维度出发,考量学生认知实际和思维特点,在综合多重信息资源的基础上,有效筛选案例,快速启动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感知,主动探索和把握文本内核,追溯地理知识的本源,从而在课堂上启动案例教学,让地理课堂更丰富更精彩。

【关键词】高中地理 案例教学法

案例是现实生活中某种典型的富有意义的事件陈述,是课堂教学的重要选择之一。案例教学法是地理课堂常用的教学方法,它能快速激活学生思维,对启动课堂教学有积极作用。地理学科的属性决定了课本中有许多案例,这就为案例助学提供了重要来源和保障。

作为高中阶段的一门重要课程,地理学科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师分析、分解某一案例,引导学生获得事物一般性、普遍性的规律,可以帮助学生完成高中地理知识体系的构建。在具体的地理教学实践中,教师使用案例法能给学生带来多重感受和体悟,这比单纯的理论知识学习更加有趣,能优化课堂、简化理论知识、实现教学的深入浅出,对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一、案例筛选契合实际

案例教学有诸多优势,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案例的精准选择是整节课成功的前提,也是重头戏,对课堂效果的生成有重要影响。如果选择的案例与文本内容高度契合,迎合了学生的兴趣点,教学效果就会升级,反之,教学效果会大打折扣。选择案例需要遵循统一性、趣味性原则。统一性是指案例选择必须与文本主题相当,不能脱离所学习的内容。如果案例不能解释说明所学内容,那么其辅助价值也就无从谈起,因此,教师要根据地理学科内容特点,选择更真实具体的案例。趣味性则是指选择的案例必须是生动形象、富有吸引力的。地理教材中的知识专业性较强,而理论学习是一件枯燥乏味的事,若案例比理论知识更专业,学生阅读探索的积极性自然不高,主动研读也就成了一句空话。

以鲁教版高一地理《生物圈与植被》教学为例。这一节的内容和主题非常清晰,就是让学生认识生物圈和识别植被类型,但单纯的理论知识学习既枯燥又难以快速激活课堂、启迪学生思维。为了扭转教学劣势,教师设置了这样一个案例:“王华有一个特殊的爱好,他喜欢收集树叶,无论到哪里旅游,他总会采集当地的树叶制作成标本。你能否根据自身经验,将他搜集的标本与他到达的地点进行一一对应?”这个案例包含着多重信息,给学生提供的思考点也是丰富的。通过阅读案例,学生很快找到了有价值的信息,思维快速运转起来。树叶是植被类型的重要体现,生活中学生总是忽视这一点。教师及时给出指引,让学生重新回归生活,从生活中获得更多的感知和体验。地理知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设置案例时,教师从现实生活中寻找切入点,给学生带来亲切感,他们对生活的敏感度在案例内容感知中被激活。

采用案例教学法的目的就是吸引学生关注,激活他们主动阅读的热情,让学生在综合分析中获得地理知识,提升综合能力。教师对案例法运用的初衷有清晰认知,于是在选择案例时,教师要尽量缩小案例与学生在时间、空间上的距离,尽可能与现实生活接轨。

二、案例呈现精彩纷呈

传统的案例教学呈现形式相对单一,往往以文字信息为主,学生阅读文字,从中搜索信息,然后进行分析,最后归纳出某些知识点。这种学习方式看似新颖,但其实它与传统教学如出一辙,只不过信息资源相对丰富一些。真正有效的案例教学应该是学生主动阅读的过程,是学生越读越想读,越读越有意思,完全沉浸其中的过程。要想达到这一效果,案例呈现方式是关键。在信息技术的助推下,案例呈现已经不再局限于单一的文字表述,图像呈现、图形呈现、数据呈现,甚至于图文结合都是不错的选择。教师要改变教学理念,与时俱进,体现案例呈现的丰富性和多元性,快速吸引学生眼球的同时,让课堂教学迸发生命活力。

以鲁教版高一地理《走近桂林山水》教学为例。该课以桂林山水为例子,介绍桂林的山和水,让学生了解喀斯特地貌及其成因。明确了这一点后,教师上网搜集各种资料,有图片信息、文字信息等。为了让学生形成更直观的知识感知,教师将多重信息资源进行整合优化,以视频展示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大家小时候有没有学过《桂林山水甲天下》这篇课文?桂林山水给你的印象是什么?”学生认真回忆,快速进入思考状态。学生思维的启动是课堂教学的开端,只要他们能主动思考,教学活动就成功了一半。思考过后,学生议论纷纷,描述记忆中的桂林山水。当学生思维活跃度提升后,教师顺势播放视频,让学生在观看中对知识有更深层次的了解。因为视频资料是文字、图片的合体,学生看得津津有味,对知识也就有了强烈的探索欲,思维活跃度快速达到极值。

案例呈现形式异常丰富,但并不是所有的形式都适用于高中地理学科,教师需要进行细致筛选。教师精准把握高中生的学习特点,以视频案例为助推力,引发学生思维碰撞,在渐进式的感知、摸索中,课堂教学快速推进。另外,即使到了高中阶段,学生对生动、鲜活的学习形式依然兴趣十足。只要教师抓住学生这一身心发展特点,在综合考量的基础上进行信息整合,优化案例呈现形式,便能增加案例的丰富性和可读性,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能力和提升的学生学科素养。

三、案例解剖多元深邃

教学活动能满足不同學生的个性化需求,只有帮助全体学生共同成长共同进步,教学的要义才真正凸显出来。学生思维习惯不同,认知水平存在差异,在分析案例过程中,他们的切入点是不同的,这就为彰显个体个性特征提供了可能。而要想彰显学生的个性特点,教师要在案例分析和解剖过程时充分放手,要相信学生能够完成知识构建,以便给他们留出充足的自主学习探讨的空间。事事干预,时时干预是旧时地理课堂教学最显著的特点,教师总是怕学生“吃不饱”,怕他们无法清晰精准地理解知识点,所以习惯尽可能多地讲解。教师的这一出发点是好的,但这样的思想只会耽误学生的全面发展,不利于他们的快速成长。高中生已然具备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只要给出具体案例和思考的方向,并给出思维指引,剩下的事就可以完全交给学生。学生在相对自由的空间中讨论、交流、切磋,能真正凸显自身价值。

如教学《分析土壤形成的原因》时,教师展示不同地区土壤的颜色,让学生在视觉感知中把握学习主题。趣味化的色彩刺激让学生对知识学习充满了期待。教师以此为教学契机,呈现案例:我国幅员辽阔,气候类型多样,自然条件的差异让各地土壤也不尽相同,具有代表性的有东北黑色土壤、富有南方特色的红色土壤以及因气候干燥、土壤盐碱含量较高、水分含量较低而产生的白色土壤……学生认真阅读案例,从中梳理关键信息点。案例中提到的土壤类型较多,为了提升学习效率,彰显学生学习探索自主性,教师将案例中涉及的土壤类型提炼出来,然后将学生分为不同小组,每个小组探究一种土壤,从它的表现形式、产生原因等方面展开细致分析。一开始,学生看到数量众多的信息因子,排斥心理较明显,但在教师的巧妙点拨指导下,学习活动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展开,学生的顾虑迅速消除,他们积极主动投入到案例挖掘中,学习势头强劲。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在学习活动中起到关键性作用;教师展示案例,给出学习方向,师生定位精准,各司其职,有助于学生在小组合作探究中产生思维碰撞,逐步达成学习共识,生成更深刻的学习体验。

四、案例延伸触碰本源

让学生生成清晰的人地协调观、地理实践能力以及在三维目标的探索中培养地理学科核心素养,这是高中地理课程追求的主要目标。学科目标的实现需要在课堂教学实践中逐步渗透。从表面看,案例是知识的载体,是学生学习地理理论知识的另一种手段,但实际上它考验着学生的分析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运用能力等。充分把握案例教学法属性,将其运用到课堂教学始终,是教师教学智慧的具体体现。学习过程中或学习活动结束后,教师可以给出案例训练,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夯实知识,完成知识的吸收和内化,让正向迁移切实发生,将地理学科工具性特点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以《自然灾害的防避》为例,这一节知识点相对系统,学生对知识的感知度较强。众所周知,知识学习是为社会现实服务的,知识的价值体现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上。为了充分发挥知识的作用,教师先让学生用思维导图的形式梳理知识点,在头脑中构建认知系统。这项任務对学生来说是简单的,他们很快便能完成。接着教师展示相关案例,让学生在实战中更好地触摸知识的本源。“案例中李芳面对突如其来的地震,她是怎么做的,她的这种做法对吗?假如你是她的同学,你会对获救后的李芳说些什么?”案例中人物的行为会对学生思维产生一定激发效果,针对李芳的错误做法,学生现场学习并进行示范演示,将地震灾害防避的正确做法展示出来,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地理学科实用价值极高,它能更好地为人类服务。在案例的拓展延伸中,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地理核心素养得到有效发展。

案例教学由多环节组成,案例筛选、呈现是重要的,当案例剖析结束后,学生思维会处于高度活跃状态。如果教师能够及时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拓展延伸,那么不仅有助于学生的知识体系构建,学生的多元思维也会得到开发。

作为一种崭新的教学形式,案例法是新课改教学理念的具体体现,它具有激发性、典型性和开放性特征,教师要抓住精髓,将其逐步渗透到地理教学之中。地理知识涉及众多理论内容,如果一味讲述,学生自然不感兴趣,学习效率难以提升。而案例展示,不仅能让学生在自由讨论中发现知识点,还能实现思维的快速启动,对学生个性成长有积极影响。从案例筛选、呈现形式、解剖渠道、拓展延伸等不同视角出发,针对学生认知实际展开针对性、有效性设计,能给高中地理课堂带来丰富的内驱动力。

【参考文献】

[1]张瑞铖.优化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策略研究[J].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2021(8).

[2]高云菲,陈俊英.基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地理生态课堂构建策略[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21(14).

[3]鞠彦梅.问题式教学在高中地理课堂的应用分析[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21(14).

【作者简介】王利燕(1982— ),女,山东沾化人,大学本科学历,一级教师,现就职于山东威海市第三中学,主要研究方向为高中地理教学与研究。

(责编 柳佑倩)

作者:王利燕

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案例教学论文 篇3:

浅谈新课标视野下的地理案例教学方法

“人地协调观”是当代地理教育研究的中心问题,也是新课标下地理学科素养的最核心价值观。让学生正确认识人地之间的矛盾,合理协调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是人地协调观的主要育人价值。对于长期被文字浸染的高中生而言,掌握具备抽象性与复杂性的人地协调观的实际应用是一项艰巨的任务,高中地理教师应用案例教学方法展开教学工作成为必然。此外,旅游地理的有效教学是落实“人地协调观”学科核心素养的基本步骤之一。对此,本文以2016—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旅游地理试题内容为例,探讨案例教学法在学生人地协调观培育过程中的合理应用,以及整合高中地理教师对旅游地理有效教学的运用模式。

一、借助案例教学方法,促进地理教学

1.地理学科的案例教学方法

对地理学科来说,所谓的“案例教学方法”是指地理教师将所选的典型地理案例运用于教学过程中,根据课程目标先让学生讨论案例并回答问题,然后再讲解的一种新型教学策略。案例教学方法逐渐受到高中地理教师的重视并被高中地理教师广泛运用于地理学科各个模块内容中。案例教学法不仅能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学习兴趣,还可以清除地理教师课堂教学中出现的知识点概念抽象、形成过程复杂等屏障。随着高考改革的不断推进与新课标的不断深入,地理学科的学科地位将面临新的挑战,案例教学法在地理教学中的广泛运用便是应对该挑战的有效策略。

2.地理教师的案例教学方法

为了能使学生准确理解地理现象形成原理与规律,地理教师需选择合适的典型案例。首先,地理教师需熟知地理学科案例教学法的展示案例、提出问题;引领学生讨论、交流;学生汇报结果、教师总结;拓展延伸、促进迁移四大应用步骤。其次,在地理教学中,地理教师所选的案例要具备典型性、多样性、具体性的特点,并且地理教师还可通过多样形式展开案例教学,如多案例渐进分析式、多案例对比分析式、单一案例分析式等。让学生能够身临其境地接触地理事物与现象,深切感知人地协调观学科素养的魅力与价值所在,深入理解教材知识内容。

二、再现旅游地理真题,领悟案例教学

自四川省开始借助全国卷代替四川卷作为该省高考选拔人才的依据以来,旅游地理便成为地理高考试卷中的必考内容与单独成题的部分,且占据着试卷总分值10%的比例。紧扣新课标背景下旅游地理课程内容结构与高考考纲要求,旅游地理所考内容大致分为旅游资源、旅游业、旅游资源与旅游业保护以及旅游个体实践四个部分(图1)。就此,以2016—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旅游地理试题为典例,分析案例教学法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方式。

1.典型乡土地理案例教学

乡土地理案例是案例教学法的重要素材与资源。它包含自然地理要素与人文地理要素,且人文要素为旅游地理的主要成分。具体而言,人文乡土地理案例带有浓厚的地域风情,如风俗习惯、建筑风格、交通运输等,并凸显人地之间和谐的关系。

此外,地理教师在选取乡土地理案例时,需注意以下事项:①案例需贴合生活实际。具体性是案例教学法的最基本特点,高中地理教师在选择乡土地理案例时,切勿随手拈来,而是要根据当地目前的地理现象实际情况,选择符合当地区域特点的案例。②案例需具典型性。高考中“旅游地理”选考题考查某地区的旅游价值往往为该地区最特有的旅游资源或旅游现实状况,所以高中地理教师需选择能够展现该地区獨特旅游价值的乡土地理案例。③案例需具可探讨性。乡土地理案例被选取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准确理解某地区的区域特色并领悟当地的旅游价值,正确认知自然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等。简言之,地理课堂中的乡土地理案例是高中生“人地协调观”培育的捷径。

例1.(2017年新课标全国Ⅰ卷)试题材料:近年来,我国许多传统古村落被开发成旅游观光地,一些古村落的村民仍留在村内,如“中国最具旅游价值古村落”之一的桂林江头洲村,至今仍完整地保存着明清时期的建筑格局(图2),依然有百余户村民生活在村中,坚守着那份宁静与质朴。

分析村民生活在村中对促进当地旅游业健康发展的作用。

例2.(2016年新课标全国Ⅲ卷)试题材料:香榧是一种名贵干果,因其原产区和主产区在浙江诸暨东北部的枫桥地区(图3),又称枫桥香榧。这里打造香榧森林公园,每年夏季以举办“香榧节”为契机,吸引杭州、绍兴、宁波等城市的游客。

分析枫桥地区借香榧发展旅游业,把客源地定位在周边城市的主要原因。

以上两道真题均考查了学生对某地旅游资源开发条件的评价分析能力。此知识点是高中地理“旅游地理”选修内容的重要考点,除了这两年高考考查到以外,在2019年全国Ⅰ、Ⅱ、Ⅲ卷选考试题“旅游地理”模块也出现了此知识点。这一考点旨在让学生能够从旅游资源的价值、群聚状况和地域要素综合状况以及旅游资源的地理位置、交通条件、基础设施与文化、客源地区等多方面评价当地旅游资源的开发条件、意义。所以,为了让学生能技巧性地拿下高考“旅游地理”10分,在平时练习或检测中,高中地理教师需要选择一些意义非凡、内涵别致的乡土地理案例,让学生从家乡的地理环境出发,发现身边的素材;提醒学生通过实际感知将教材理论具体化,丰富答题方法,巧拿高分。

2.多样性趣味地理案例教学

在高考试题中“旅游地理”模块,除了检验学生对以上知识点的掌握程度,还考查学生对当地旅游资源开发、区域发展的意义展开论证与探实的能力。趣味地理案例不仅能够引起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其思考欲望,还能升华高中地理教师的职业情怀、提升教学技能。

趣味地理案例选取时也需要注意:①案例需具来源多样性。趣味案例意在激起学生对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的探索欲望,旅游地理除了覆盖着人文地理以外,自然地理也是分析某地旅游资源、产业、规划时不可忽略的要素。就此,地理教师需选取内容全面性、问题多样性的趣味性案例。②案例需具针对性。尽管高中地理教师需要多方位选取地理案例,但粗制滥造,漫无目的的案例也普遍存在。高中地理教师在筛选相关地理案例时,要针对性地结合高考考查点、地理区域特色等多方面因素,综合考虑该案例是否达到高中生的兴趣标准,是否能够降低长期处在高压学习状况下的高中生对地理知识学习的疲惫感。

例3.(2019年新课标全国Ⅰ卷)试题材料:安仁古镇位于成都市大邑县境内,地处成都平原西部,距成都市区39千米,距大邑县城8.5千米。古镇内现有保存完好的民国时期公馆27座、现代博物馆30余座,在全国同类小镇中首屈一指,素有“中国博物馆小镇”之称。近年来,安仁古镇开展了以博物馆为特色的观光旅游,游客人数逐年增加,但同时也存在游客很少留宿古镇的现象。

简述游客在安仁古镇很少留宿的主要原因,并为当地吸引游客留宿古镇提出合理建议。

以2019年全国Ⅰ卷为例,题目明确表示:学生需简述安仁古镇少客留宿的主要原因以及提出改变此现象的合理建议。吸引游客留宿古镇建议的提出最基本的前提是分析出留宿该地游客少的原因。只有针对具体原因与实际问题,才能准确为安仁古镇旅游规划提出合理的建议与应对措施。同时,设计旅游活动、分析旅游开发的影响因素与提出合理旅游规划建议也是近几年新课标全国卷“旅游地理”选修内容的主要考查面,例如,2017年新课标全国Ⅱ卷“旅游地理”选考试题考查了学生从文化角度方面思考暑期一群旅游爱好者在沿茶马古道徒步游前需做足的前期准备;同年新课标全国Ⅲ卷“旅游地理”模块试题,让学生分析重庆武隆喀斯特地貌景观特点对该地旅游活动的不利影响并探讨应对措施。

综合而言,针对考查旅游规划知识点的题目,在运用案例教学方法时,高中地理教师可以让学生成为试题情境的“主人翁”,真切感知环境,从自身角度出发思考,再结合题意按照一定的逻辑思路综合分析。采用此方式不但能将“人地协调观”内化于学生心中,还能增强高中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思维的培养。

3.最新热点地理案例教学

热点地理案例更贴近于当下高考命题方向、更符合地理课程标准的价值所在。那么,高中地理教师要时刻关注热点事件,并将此融入平时的地理教学课堂中,丰富学生的地理知识储备量,让学生的学习能力与社会发展与时共进。

高中地理教師选取热点地理案例时也需要注意以下事项:①案例需与地理相关。实时案例涉及范围广泛,通常与政治、文化教育、地理等相关。所以,高中地理教师在关注热点事件的同时,应站在地理角度思考该事件是否贴合地理学科性质与育人价值,是否为切合当代高考考查知识点基础上,足以运用的地理案例素材。②案例需具有实时性。在“旅游地理”模块,高考除了考查学生从人地协调观素养角度描述地理事物的能力以外,还检验学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而地理热点实例正是在一定时段内,对某地区域或者全球造成利弊双存的影响的典型案例。所以,高中地理教师所挑选的实时地理案例应带有实时性、代表性、全球性或区域性的特点。

例4.(2018年新课标全国Ⅰ卷)试题材料:2017年8月8日,九寨沟发生里氏7.0级地震。在震后重建规划中,当地有关部门制定了扩大生态保护区面积、扩大农牧发展区面积、适度减少旅游产业聚集区和人口聚集区面积等多项土地利用优化措施。

分别说明上述措施对九寨沟旅游发展的意义。

从以上例题可以看出,热点事件为近些年命题素材之一。2017年九寨沟发生的里氏7.0级地震事件是当年全国影响巨大的地理相关事件之一。针对高三学生,高中地理教师需将高考前两年影响较大的地理热点事件加以总结,其次将这部分地理案例运用于学科的各个模块内容教学中,让学生放下高考“重担”的同时,拓宽学生的地理视野。针对地理知识点相对比较薄弱的其他年级学生,高中地理教师则只需暂时将其作为营造课堂氛围、凝聚学生注意力的案例即可,激发学生求知欲和提高学生地理知识运用能力。

通讯作者:刘守江

作者:李正荣 谭晓宇 张小东 刘守江

上一篇:企业所得税合并时机性研究论文下一篇:政府危机预警机制责任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