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危机预警机制责任管理论文

2022-05-01

摘要:近年来,尤其是“非典”疫情和禽流感疫情爆发到南方干旱、青海玉树地震,我国政府一直致力于构建一个科学、高效的公共危机预警机制。我国公共危机预警机制建设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公共危机预警机制逐步得到完善,但我们更要清醒地看到我国公共危机预警机制存在的严重问题,本文重点探讨存在问题及对策。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政府危机预警机制责任管理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政府危机预警机制责任管理论文 篇1:

我国公共危机预警机制中政府责任的思考

【摘 要】文章分析了公共危机预警机制及政府应承担的责任,并指出为了降低危机发生的可能性,提高政府的公信力,树立良好的政府形象,应从哪些方面强化危机预警中的政府责任。

【关键词】公共危机;预警机制;政府责任

目前中国正处于转型时期,利益和权力将在不同的主体之间进行重新的分配、转移,形成诸多不稳定因素,我们要站在复杂和综合的角度上,对危机的性质、状态和前景有一个比较客观的把握、估计和预测。政府作为公共权力的代理人,在公共危机的预警中承担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本文试图分析政府在公共危机预警中的责任缺失,以明确政府责任问题,进而在理念上实现由强调公民义务和政府权力到强调公民权利和政府责任的转变。

一、公共危机预警机制及政府责任

(一)公共危机的概念界定

按照国际社会的一般看法,公共危机是指在社会生活中突然发生的、严重危及社会秩序、给社会造成重大损失的事件。而美国学者罗森豪尔特认为,社会公共危机是指“对一个社会系统的基本价值和行为准则架构产生严重威胁,并且在时间压力和不确定性极高的情况下,必须对其作出关键决策的事件。”我国学者认为公共危机是由于某些无法预测的因素诱发产生的对公共安全、公共利益形成重大威胁的事件。

(二)公共危机预警机制中的政府责任

公共危机预警机制是指在危机演变的不同阶段中,对可能引起危机的各种要素及其所呈现出来的危机信号和危机征兆进行严密监测,对其发展趋势、可能发生的危机类型及其危害程度作出合理科学的估计,并向有关部门发出危机警报的一套运行体系。

建立一个有效的完善的危机预警机制,需要政府做的工作有:

1.建立灵敏、准确的信息监控系统,及时收集相关信息并加以分析处理。

2.制定各种科学意义上的应对控制措施,努力探究危机形成、爆发的一般规律及其解决的一般规律和控制策略。

3. 开展政府雇员危机管理培训和全民危机管理意识教育,增强全社会特别是政府雇员危机管理的意识和技能。

4.在危机的潜伏期和初显期,政府应对可能导致其爆发的因素做好控制工作,努力把一切苗头消灭在萌芽之中,化解于爆发之前。

二、我国公共危机预警机制中政府责任缺失的具体表现

(一)危机监测不力

危机预警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要对各种潜在风险进行随时评估,我国现行的政府危机管理体系中就缺少风险评估机制,对危机发生或能发生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因素的调查、评价和预测。再加上没有灵敏、准确的信息监控系统,未能及时收集相关信息并加以分析处理,缺乏敏锐的危机判断能力,很难做到对危机的详细预警分析。

(二)预案粗陋,缺少演练

要做到预案求实,不仅要有危机一旦发生应对各种可能情况的多套行动(遏制危机、处理、消除危机,重建或恢复正常状态)方案,而且要通过教育、培训、演练或计算机模拟、培养,提高领导者的指挥能力和群众的应变能力,检验预案的可行性和科学性,使危机一旦发生,预案能够切实地发挥作用。我国现实存在的问题,不仅是预案粗陋,更重要的是缺乏培训和演练,停留于应付上级检查,做表面文章,甚至多发的自然灾害和安全事故的预案也是如此。

(三)没有及时准确地发布信息

长期以来,一些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在信息传递方面喜欢欺上瞒下,报喜不报忧,致使内部信息渠道严重阻塞或扭曲;与此同时,政府部门缺乏规范、及时的信息披露制度,宣传主管部门又习惯用计划经济的办法管理大众传媒,大众传媒缺少必要的法律保护,这诸多原因使大众传媒的信息传递作用和社会监督作用受到极大限制。再加上各级政府为了“保稳定”,各级官员为了“保乌纱帽”,以及在日常工作生活中过分看重吸引外资、发展旅游等方面的近期局部利益,使得各级政府在预防和救治危机进透明度极差。

三、我国公共危机预警机制中政府责任缺失的原因分析

(一)危机意识淡薄

在全球化背景下,危机的来源发生了变化,不只是战争会引发危机,环境、金融、病毒等也成为诱发危机的重要因素。而且,随着国家与国家之间、城市与城市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联系的日益紧密,在一定的时间、地点和小概率事件的触发下都有可能诱发大规模的危机。但是,由于长期以来我国基本上保持着和平稳定的发展势头,各级政府部门将主要精力集中于经济建设,忽视了危机意识的培养。

(二)缺乏有效的沟通协调机制

在我国现行的行政管理体制下,政府职能的划分不够清晰,许多事项管理的权力、责任存在严重的条块分割、部门封锁现象,沟通存在比较明显的障碍。在这种制度下,各个政府、部门之间的协调非常困难。当危机爆发时,对于一些重大事项谁负责、对谁负责的问题更是难以明确,许多事项往往要由中央政府统一下令才能协调一致,导致了政府应对危机的反应能力大打折扣。

(三)缺乏常规性危机管理部门

危机爆发时,训练有素的危机管理机构有利于政府作出正确的反应。危机管理机构需要很强的专业性,因此,必须把懂得危机管理的人员组成专业机构固定下来,持续累积信息和经验。使危机刚出现时,及时控制。而我国现有的政府危机管理体系,主要依赖于各级政府现有行政机构,既缺乏专门机构和完善体系,又缺乏专业人员和应急运作机制,对于危机处理方式经常是遇事就成立一个指挥部或领导小组,具有浓厚的临时色彩,因此在进行跨部门协调时工作量非常大,效果也不明显。

(四)法制滞后

法律制度是各种制度中最强硬的一种,它是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种稀缺资源,同样地,法制建设也是危机管理制度建设中关键的一环。在西方发达国家,危机管理学的一个重要学术成果就体现在立法上,如美国、日本、俄罗斯就有《紧急状态法》。而我国在危机管理的法制建设则相对滞后,政府在处理危机时仍然习惯于运用人治方式,相对忽视了法治方式。

(五)问责制度缺失

长期以来,我国各级政府把自己视作管理者,把民众视为被管理者,这种理念必然造成问责制度的缺失。我国政府官员经过授权拥有公共权力,必须接受监督并负有责任。但是实际过程中过于强调官员个人的主观动机而不论其工作成效,缺乏一种权力与责任对等的意识。有时即便是对责任官员做出了处理,也通常是久拖不决,甚至到最后不了了之。

四、强化公共危机预警机制中的政府责任

预警机制中政府责任缺失的后果是十分严重的,一方面导致危机的扩大,增加危机处理成本,另一方面破坏了政府形象,降低了政府的公信力。因此,强化公共危机预警机制中的政府责任势在必行。

(一)建立敏感的信息系统

1.加强危机管理软件系统建设。应当利用IT和网络技术,建立和完善全国性的信息网络,覆盖各级各类政府部门、基层自治组织、科研机构、事业单位、非营利团体、民间机构和其他社会组织等,从而在此基础上建立一个有效的政府信息管理系统,形成自己专用的、畅通的、可靠的信息采集、加工系统。政府危机管理信息系统从静态上讲,包括三个方面的信息库:涉及各种社会现状与发展情况的信息库;危机防治与救治的资源信息库;危机管理中的技术数据信息库。从动态上讲,政府危机管理信息系统除上几个方面的信息库所涉及到的信息收集能力外,还包括高效的信息处理能力。

2.整合外部力量。一方面公共危机预警机制的功能发挥必须有广大民众的积极配合,因此必须加强民众的危机意识和科学精神。从科学决策的角度看,政府应该对危机涉及的各个方面集思广益,充分发挥智囊机构的作用。他们带来的是新的视角,新的逻辑,新的对策,他们常常能够使决策出现柳暗花明的气象。另一方面在危机管理上,我们要积极争取国际性的组织和地区性的组织在资金、人员、技术、教育和培训、以及道义上的支持,同时加强与国际组织在信息方面的沟通。通过全球合作,一方面可以获得更多的谅解,维护国家的国际形象,一方面可以提高危机管理的效率。

(二)强化危机预警的组织保证

1.建立分权式的组织结构。面对越来越多的决策,分权式组织结构可以让“下面”或“外面”做出更多的决定,减轻政府做决定的负担,有利于信息的收集与传递,提高危机预警的效率。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政府自身自上而下的行政组织系统,在各省、市、县、乡镇(街道办事处)都设置专职专业人员负责各种与危机有关的信息的收集、加工、分析和传播;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社会的力量,吸收各类社会组织尤其是基层自治组织(包括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和社管会)的参与。通过这两方面的结合,形成一个上下联动、内外协调的危机应对组织网络。

2.设立常规性危机管理机构。在中央一级政府这个层面上,应尽快建立起具有会商决策和综合协调的常设性危机管理机构,并明确各部门的职能和任务,组织有危机处理经验的专家和政府官员对各类危机开展分析总结工作,在国家安全的高度上制定长期的反危机战略和应急计划,并协调各地区、各部门以及各级政府之间的工作,加强他们协同运转能力。在地方各级政府层面上,地方政府应在上级政府的指导下,设立相应的对口管理部门,并根据本地区不同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设置具体的职能部门及组织形式,加强各部门间协调运作和快速反应的能力。

(三)加强制度建设

1.加强紧急状态立法。我们可以借助国外的危机管理经验和相关的法律制度,结合国内处理各类危机的经验,制定出一部统一的适合我国国情的《紧急状态法》。对危机管理机构的设置及其权力义务、管理机构各职能部门的权力义务、组织运行程序、政府紧急权授予的规定、社会各阶层和公众的责任和义务、紧急管制措施规定、政府社会动员和征调规定、公民权利保障规定、政府信息通报规定、危机处理绩效考核、奖励机制及责任追究等问题作出明确的法律界定。

2.建立行政问责制度。所谓行政问责,是指司法机关、行政机关、社会公众等对公共行政行为进行质疑。权责对等是“行政问责”制的一个基本原则。它认为官员在接受权力的同时,也就接过了责任。不肯或未能承担起应有责任,则其便没有资格或不必再持有权力。它更加强调的是工作效果。实现行政责任的途径主要有:司法机关追究行政机关及公务员的法律责任;各级党委行使人事任免权,追究行政首长的领导责任,行政机关对公务员的责任追究;行政相对方的追究。其中行政相对方的追究是构建我国公共危机责任机制中最重要最有力的一环。

【参考文献】

[1]罗伯特·希斯.危机管理[M].王成,等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1.

[2]朱力.社会问题概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3]阎耀军.论社会预警的概念[J].天津社会科学,2002,(9).

作者:莫 玲 王 磊

政府危机预警机制责任管理论文 篇2:

当前我国公共危机预警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摘 要:近年来,尤其是“非典”疫情和禽流感疫情爆发到南方干旱、青海玉树地震,我国政府一直致力于构建一个科学、高效的公共危机预警机制。我国公共危机预警机制建设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公共危机预警机制逐步得到完善,但我们更要清醒地看到我国公共危机预警机制存在的严重问题,本文重点探讨存在问题及对策。

关键字:预警机制 问题 对策

一、我国公共危机预警机制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政府官员和民众的危机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

我国民众公共危机意识淡薄,一方面是由于民众自我教育意识不强,另一方面是由于承担公共安全首要责任的政府履行职责的不到位,具体表现为:在日常工作中,没有把危机预防纳入到政府政策目标和核心议程之中;在危机发生后往往只重做好“善后”工作,而不重从根本上“亡羊补牢”。

(二)预警的信息、情报系统不完善

目前我国公共危机事件种类繁多,而灾情信息分散于各部、局、省、市、自治区。我国主管公共危机预警的专业部门,如气象局、地震局、水利部、国土资源部、农业部都各自建有内部的预警信息网络系统,有些已经开展了部分的信息交流。在部分城市和地区也已经建立统一的灾害数据库,然后以遥感、遥测数值记录、自动传输为基础,建立空、地、人的立体监测网和综合信息处理系统,在公共危机特别是自然灾害引起的突发性公共事件应对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我国幅员辽阔,各省市区由于条块分割,使得一般政府官员和社会公众无法了解一个地区、一个城市的潜在危机,不利于政府和公众采取措施消除潜在的危机或者对即将发生的危机做好充分的准备。因此,我国的公共危机预警的信息和情报系统,仍需要进一步整合。

(三)政府在危机预警中与其他社会主体及国际组织的合作有待加强

目前,我国公共危机预警在与其他社会主体及国际组织的合作还不够。在我国的公共危机预警中往往以政府力量为主,非政府组织、私营机构、媒体和社会公众的参与力度还不够。但是,有效的公共危机预警机制必须包括一个广泛的社会预警网络,而不是包括政府组织一个管理主体。由于公共危机预警需要资金和资源,政府必须联合各种非政府组织、私营机构,充分利用他们的资源及技术以更好的进行公共危机的预警。社会公众和媒体能够将危机征兆信息反映给政府相关部门,从而使政府相关部门尽早发现危机征兆,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因此公众和媒体在公共危机预警中也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政府必须将其纳入到公共危机预警机制中来。

二、完善我国公共危机预警机制的思路与对策

(一)提高政府官员和民众的危机意识,制定科学的应急预案

危机意识的缺失是最大的危机。目前,我国政府官员和民众的危机意识还比较淡薄,缺乏对公共危机的预警,不能居安思危、防微杜渐,常常导致重大公共危机的爆发,使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受到了严重的威胁。此外,我国的公共危机应急预案缺乏科学性、可操作性,同时也缺乏对应急预案的定期演练。因此,当危机来临时,人们常常手足无措,应急预案形同虚设。为了保证公共危机预警机制的顺利运行,政府必须加强对官员和民众危机意识的培养、危机应对技能的培训,同时还要制定科学、操作性强的危机预警应急预案,并加强对应急预案的演练,做到有备无患。

(二)加强危机预警的组织建设,明确各部门职能和权力

危机中危险与机遇并存的二元结构性特征在对我国现有公共部门危机预警组织系统提出挑战的同时,也为之提供了完善的契机。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公共危机的发生也是规律、有前兆的,构建有效的预警组织系统在危机管理中就显得尤为重要。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用新的思维来重构我国公共部门危机预警组织系统,加强研究、探索规律,不断完善危机管理的预警组织系统,以便对危机能够科学预测,做好各方面的预案,及早做好应对准备,防患于未然。就目前我国危机预警组织的建设而言,我们应该建构一种权责明确、组织严密、信息畅通的危机预警组织系统。

(三)构建公共危机预警多元主体参与模式

公共危机不仅是对公共部门能力的挑战,更是对社会整体能力的综合考验。特别是在“市场、政府和公民社会形成的三足鼎立”时期,政府管理已由过去的单一治理模式转向共同治理模式。公共危机的预警,也不纯粹是公共部门的职责,而应当让全体社会成员积极参与到危机的预防和救治工作中来。在一个开放、分权和多中心治理的社会,没有社会力量的参与是不可想象的,仅仅依靠公共部门的力量很难做到危机应对的高效、快速、协调、灵活,而各类非政府组织、企业、社区组织、媒体以及公众自身的危机意识、危机预防能力和危机应对水平成为决定政府危机管理质量的重要因素。由于社会力量的参与,信息通道不再堵塞,公共部门决策的可信度和可行度得到提高,降低了公共部门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成本。同时,社会力量可以通过自有运作体系,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三、结语

“安而不忘危,治而不忘乱,存而不忘亡”是中国历史上“治国安邦”最重要的经验。危机管理的最好办法是在危机还没爆发时就将隐患排除,将危机消灭于萌芽状态。公共危机预警是治理公共危机最经济、最有效的办法。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公共危机预警还比较落后,因此,完善我国的公共危机预警机制是我国政府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面临的艰巨而紧迫的任务。

参考文献:

1.王茂涛.政府危机管理[M].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3

2.张小明.公共危机预警机制设计与指标体系构建[J].中国行政管理,2006(7):14

作者:孟 玲

政府危机预警机制责任管理论文 篇3:

突发事件危机下我国政府与网络舆论引导的关系研究

摘要:阐明了我国政府在危机环境下是舆论引导的天然主体。在强调政府对舆论引导的必要性基础上,政府增强自身危机管理意识、通过技术手段做好网络舆论把关人角色、加强法律环境建设以及建立防范危机的网络舆论引导长效机制等方面,提出了政府如何做好舆论引导的相应策略。

关键词:危机;政府;网络舆论引导

文献标识码:A

1 在危机环境中政府是网络舆论引导的主体

我国政府是公共危机管理的天然的主体,需要而且有必要对舆论进行积极引导。首先,政府舆论引导能力的强弱和其执政能力成正比。一旦政府能够有力地应付各种层面类别的公共危机,则能获得民众的信任证明其是有能力的政府,强有力的政府形象可以实现维持并巩固自身的统治地位。在我国亦是如此,政府是以实现全民社会主义公共利益、构建和谐社会为服务目标的。因此,积极进行公共危机状态下的舆论引导,非常有利树立我国政府权威、诚信、有能力的“公信”形象。

其次,政府行为是在公共领域提供公共服务来实现其社会管理职能。进行公共危机处理和舆论引导也相当于是为社会提供公共品。一旦公共危机爆发后,将产生巨大的破坏力并在全社会中快速扩展蔓延开来,给社会政治经济和民众生活整体带来难以估量的严重后果。这时政府的公共危机管理可以看做是公共部门提供用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商品和服务的公共品。政府组织利用其庞大的组织网络体系、便捷渠道来了解事态进展,并通过舆论引导手段来干预公共危机,起到防范和化解风险的作用,政府在这中间的作用是责无旁贷的。

再次,政府组织体系和架构具有整体性。政府机构是一个根据相关原则和程序彼此之间进行不同分工的庞大的组织架构,由相当多不同职能的分支机构组成。因此政府拥有强大的社会信息资源,加上政府行为以强制手段为后盾,在公共危机爆发后,政府可以借助舆论引导所产生的强大力量,动员公众和各级民间组织,整合社会资源组成公共力量合力解决危机中的人力、财力问题。

由此可见,政府必然成为公共危机中网络舆论引导者。政府在公共危机的管理过程中具备有天然优势,有着其他非政府组织部门无法比拟的权威性、组织性、强制力等,政府必然成为了公共危机中舆论引导者。公共危机发生后,政府作为处理危机的主体,政府的处理态度和所作所为决定着危机处理的态势发展,舆论引导的合理性和迫切性非常显现。只有由政府对公共危机事件的舆论进行合理引导,才能消除民众的情绪负面化带来的行为过激、混乱,避免进一步破坏社会经济发展、生活安定的平衡系统。

2 公共危机中的政府如何当好网络舆论引导者

我国政府如何发挥在公共危机中的网络舆论引导者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政府增强自身危机管理意识

首先,政府要重视网络媒体的作用。认识到网络媒体是政府与公众方便快速、有效沟通的最佳桥梁,其功能和作用不可替代。政府信息发布也要适应新媒体时代的发展需要,政府信息公开、召开新闻发布会等均可在网络新载体完成。例如,突出在主流和知名网络媒体上重点宣传报道,形成“舆论场”;组织专家就事件进行网络讨论等。在这种认知下,危机事件来临,政府部门才能做到积极利用网络媒体引导舆论、促进解决进程,占领舆论主动权和把握好事件决定权。

其次,政府要加强日常舆情信息的监测。危机事件发生后,政府如果采取隐瞒的态度,不采取及时的报道和信息发布,而是进行消息封锁,这不仅是对公众舆论知情权的亵渎,也等于放弃了舆论引导的权利,属于危机事件控制不当,会影响政府公正权威的良好形象,也会使社会出现动荡不安的局面,将造成不可估量的严重后果。因此政府要通过科学方法做好日常舆情监测,建立相应预警机制,这是保证公共危机舆论引导的重要保障。政府要形成舆情监测案例库,对国内外典型的公共危机事件进行全方位的剖析,分析内容有:事件是如何延伸发展的;网络舆论是如何演变的;公共危机事件不同的阶段网络上各种不同观点、看法的所占比重和典型观点的摘编。尤其是在启动突发性事件应急机制后,必须加大舆情监控力度,关注舆论,研究舆情发展方向,着手引导舆论,力求及时向社会定期发布准确消息,稳定人心,促进危机事件向良性方向发展,对稳定社会环境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

再次,政府对公共危机舆论导向进行准确把握和预警。在公共危机发生的不同阶段,政府对已发生或者出现苗头的公共危机的事件特点要深入分析和探讨,尽快搜集相关资料,了解危机事件的前因后果,深刻认清事态发生发展后会对整体社会产生的后果和影响,预测它的连锁效应,因此就能用联系和发展的眼光,开诚布公、消息透明地积极处置危机事件,把握舆论引导格局,限制和消除负面影响,将危机的可预见性后果控制在最小范围内。

一是在公共危机的潜伏期,也是公共危机的萌芽初始阶段,这时社会各方面对危机事件的关注程度并不高,媒体也还没有对危机事件产生注意,对事件本身的资讯和公众对事件评论的报道非常少,仅仅是部分网民关注到了事件并展开小范围的讨论,滋生了小范围的社会情绪,此时的舆论或许尚未形成,还处于舆情状态。政府部门要发挥信息渠道优势,例如通过官方微博及时公布准确消息等。通过敏锐的观察力,嗅觉到危机的预兆气息,及时将舆论朝有利于事件平息的方向引导,努力使危机苗头浇熄;对于不可遏制的危机发展势头,尽量将危害性范围控制到最小。此时的政府万不可放弃了公共危机事件初期的舆论引导权,否则将陷入被动状态。

二是在公共危机的爆发阶段,随着信息量的增加,大量媒体开始介入,社会各方面对危机事件关注度增加,随着危机事件的发展态势进行不断地报道和评论,愈来越多的公众加入了网络上讨论和评论的行列,并且在网络上的声势越来越浩大,社会情绪产生了公众的共鸣,并且不断蔓延开来。随着事件的催化、危机的爆发和蔓延,政府便要迅速及时进行危机干预和管理。在第一时间主动介入了解核查事实真相,并启动新闻发言人制度,全方位公布公正权威透明的信息,在尊重事实基础上对危机事件进行解读和分析,稳定公众情绪,抑制谣言和虚假信息,形成良性的舆论氛围。通过政府引导舆论力量的博弈,使权威性和影响力的主导性言论被广泛接受,并逐渐占据主导。通过主流舆论的号召力和影响力,使整体网络舆论朝有利事态解决的方向发展。

三是在公共危机的消退阶段,危机事件得到了安妥解决,公众的社会情绪得到了消退,网络讨论大潮也不再出现。媒体的报道也出现了弱化的趋势,不再是聚焦新闻事件。作为政府,此时在危机事件处理后的深刻思考的基础上进行总结,制定相关的政策、法律法规,并在权威媒体上以社论、社评方式深刻反思,通过树立、巩固加强现有制度的形式,与舆论巩固形式相结合,增强广大公众的危机防范意识,提升应对公共危机突发事件的能力。

2.2 通过技术手段做好网络舆论把关人角色

面临公共危机的局面,在网络舆论产生过程中,由于传播平台的强大功能、内容的超级丰富,舆论主体的复杂化,政府作为网络媒体的支持者和领导者,其“把关人”的角色越来越不凸显,有淡化的趋象。在应对危机局面的网络舆论过程中,政府的把关对象既可以是某一个具体的网站或者新闻,也可以是大的网络传播环境。主要通过以下手段控制公共危机中的负向舆论。

首先,通过信息技术设置功能加强舆情监控。比如在公共危机爆发后的敏感阶段,设定敏感词汇语句,可将禁用词句预先制定成一个类似黑名单的清单,然后通过信息手段进行过滤或跟踪;或是运用网络拦截工具对IP地址不断进行检测,凡是在网站上出现的不当言论,将自动被屏蔽或删除。还可以利用开发的绿色软件直接控制屏蔽。

其次,加快科技研发技术更新。在信息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网络也成为不法分子技术犯罪的对象,信息盗取、剽窃、伪造现象时有发生,黑客入侵、病毒泛滥的现象已是常态。因此,政府应加大网络科技创新速度,对社会主流的网络舆论平台进行保护、维护、创新,防止黑客病毒等入侵、加强不当言论控制筛查,使得网络硬件设施积极支持网络舆论引导。例如,目前提倡的利用专业信息过滤软件实现的绿色上网服务等,受到了许多有青少年家庭的追捧。

第三,加强政府网站建设。加强政府网站建设有利于进一步加大开放力度,转变职能、提高工作效率、有利于增加政府工作透明度,改进政府与社会公众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尤其是在线服务、与群众互动方面要重点突出。同时又要做好民意反馈,拓宽服务群众的渠道,树立良好的政府公信力形象。这样在公共危机发生后,才能做到及时汇通,化解舆论危机。

总之,政府要当好网络舆论把关人角色,才能调控好网络舆论。一方面要加强包括政治、经济、文化、伦理、道德规范等社会整体网络环境建设,另一方面也要从网络环境建设出发,有效加强网络技术的发展,使网络舆论的技术控制更好地发挥作用。

2.3 加强法律环境建设

政府只有加强法律环境建设,才能营造出健康安全的网络舆论平台。要健全法律法规,加强法律管制。在促进互联网法制环境的建设上面,改变我国目前对互联网管理出现的多头部门管理的现象,加强网络运行管理和网络行为管理等。通过信息过滤、网络实名制等技术手段,屏蔽掉流传在网络空间的不良信息、限制“人肉搜索”侵犯个人隐私权等。

要完善法制保障,才能营造一个开放互动的网络舆论环境,政府必须加快建立解决信息网络化进程中的安全问题的法律体系。在网络法律法规具体的操作细节方面、执行力方面、责任认定方面,尤其是对网络主体的权益划分上,政府需要制订更细致明确的规定,以保证和加强对网络舆论的约束力。对于目前许多和互联网相关联的法律法规上,要将网络犯罪这一空白填充进去,使得公众的网络上的任何舆论行为都有法可依、违法必究。

2.4 建立防范危机的网络舆论引导长效机制

网络化公共突发事件舆论引导的长效机制必须是立体化的,全方位的。内容包括:具体舆论引导流程规范、专门负责的组织部门、明确的相关职责,以及如何协调运作等机制。通过网络化的组织领导、融合从上至下、政府部门到社会至科研机构等各层资源优势,起到舆论引导最佳效果。

(1)政府及相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公共危机事件中舆论引导的作用,建立起一套科学规范、行之有效的舆论引导流程。通过自身在社会树立的政府公信力,为舆论引导提供观念支持和政策保障。

(2)各部门明确相关职责,细化到个人。多方配合政府指导、共同参与。让社会各阶层形成统一认识战线,迅速推动危机事件解决。

(3)在信息畅通的情况下,搭建信息共享平台,各部门及时掌握信息资源,互通有无。在这些基础上来保证政府及时对网络舆论进行监控:一是在突发危机事件发生后,当地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必须及时上报,甚至可以根据事件的危急程度进行跨越层级,以保证网络舆论检测部门能及早发现问题;二是在网上发现出现相关突发事件的信息后及时进行有效监控,并进行跟踪评估;三是在问题可能扩大化的时候,及时启动应急预案,保证网络舆论朝健康方向发展。

一旦建立起网络舆论引导长效机制,配套监督和评估反馈,深入研究和科学把握舆论引导的规律,并能根据不同的具体事件的实际情况具体分析,不断丰富和完善发展,政府就能临阵不乱,以不变应万变。

参考文献

[1]胡百精.危机传播管理[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

[2]田群兰.网络舆论监督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新闻知识,2009(5).

[3]刘倩.人民网舆论引导策略研究[D].河北:河北大学,2010.

[4]第二十八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DB/OL].2011-07-19.

作者:方溦薇

上一篇: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案例教学论文下一篇:基于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保护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