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论文

2022-04-19

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论文 篇1:

提升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研究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推行及落实,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效果所受到的重视程度也在不断的升高,怎样能够创建出一个更为高效、科学化的地理教学课堂十分重要。然而,在实际的该种地理课堂教学中,还存在着部分问题,使得课堂的教学效率低下,部分学生对于地理学科知识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基于此,本文首先分析了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现状,而后详细阐述了提升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效率;策略研究

引言:高中地理学科作为高中阶段学习文化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课程、新理念、新思想的背景下仍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如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陈旧的教学方法和传统的教学理念,导致高中阶段地理老师课堂教学效率不高,学生学习的效果也不佳。因此,学校和老师应该加强地理学科的重视,转变传统的课堂教学策略,从根本上提高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效率,培养具有一定实践能力的综合型人才,来更好地满足社会快速发展的需求。

一、高中地理課堂教学现状

高中课程中地理是文科中偏理科化的课程,而地理又受传统的应试教育影响,许多学生学习过程中易出现迷茫和挫败,课程枯燥乏味,毫无新意,更是让学生出现厌学情况,对于学习地理没有兴趣[1]。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在进行高中地理的课堂教学时应顺应改革潮流,积极更新自身的教学策略,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二、提升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策略

(一)合作学习的教学新模式

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改变了传统的“填鸭式教育”方式,由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而探究学习需要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交流沟通,这种沟通需要通过不同的学习任务来完成。例如,教师引出课题《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并提出了“是什么原因导致昼夜交替和季节变化?”使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来得出结论。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不仅能更好地解决学习中存在的疑问,还能引发学生在探索答案的过程中发现新的问题。

(二)组织课外实践,培养学生地理实践能力

教学活动的最终目的是“学以致用”。在高中地理教学活动中,教师必须为学生创造应用理论知识的机会,依靠实践检验理论,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素养[3]。回顾当前高中地理教学活动,教学工作主要集中在理论教育和抽象的知识理解,不能付诸实践。围绕高效课堂导入模拟实验,对学生的地理认知结构进行优化,能够帮助其在短时间内掌握地理知识,展现教育的高效性。并且,高效课堂的重点不仅在于教学活动的效率,而且在于学生核心素养的高质量。教师可以围绕高效课堂调整教学计划,将课外实践、理论实践等概念引入教学活动中。例如:在进行《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的课堂教学时,教师可根据教学配置水平发起对应的教学活动。教师可利用虚拟3D技术导入卫星云图,帮助学生在教室内领略不同地理环境的自然风光,如丹霞地貌、黄土高原等,结合其地理环境特点,对其区域的未来发展方向、影响区域建设活动的深层原因进行推导。以黄土高原为例,其土壤结构疏松,水土流失严重。为了保证正常的农业活动,这个地区需要进行土壤加固。因此,发起绿化建设活动迫在眉睫。并且,教师可利用模拟实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利用沙土制作小型土堆,再利用水瓶、吹风机等道具模拟水土流失活动,在封闭的空间内,打造一个模拟的“黄土高原”。

(三)注重营造课堂气氛

高中地理教师应在课堂中为学生营造一种轻松愉快、极具沉浸感的课堂氛围,使其可以作为课堂主体大胆、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地理课上进行知识问答竞赛,将学生分成两大组,同时由学生担任提问者来提出问题,两组同学以抢答形式来回答问题,期间学生们可以畅所欲言,踊跃竞争,而教师在此过程中只是起到调节引导的作用,完全将课堂交给学生,但要注意及时纠正学生错误和不规范的问答,以免在竞赛过程中出现问题对学生产生误导。知识竞赛极大地丰富了学生对课堂内外地理知识的掌握,活跃了课堂气氛,让学生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在愉快地接受知识的过程中,改变了传统学习中沉闷压抑的感觉,更好地提高了学习效率,也消除了学生对教师的刻板印象,使师生关系自然更加和谐,为今后更加有效的课堂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

(四)提高教师队伍素养,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高中地理教师一定要积极地提高自身地理素养,学习高中地理学科的历史,了解高中地理各个方面的信息,掌握高中地理所蕴含的思想方法、学科价值以及人文观点等, 加强自己对地理学科的认知。此外,高中地理老师还应该多多的关注实际生活,观察生活中的地理知识、地理问题, 积累生活中的各种信息,做到以独特的眼光看待地理知识和生活实际之间的联系,为高中地理课堂教学内容提供素材以及知识储备。

结论:综上所述,教师想要更好的提升高中地理课堂的教学效率,就要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着手,只有先培养兴趣才能进行接下来的教学工作。同时为解决教育与学生成长之间的矛盾,教师应对教学计划与教学方案进行梳理,为学生创造应用知识、检验知识的机会。

参考文献:

[1]宫艳.提升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研究[J].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22(02):193-194.

[2]孙列武.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策略[J].新课程研究,2020(01):89-90.

[3]李海滨.浅谈高中地理教师应如何提升课堂教学效率[J].高考,2020(01):164.

作者:毕华磊

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论文 篇2:

浅谈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改革的开展

摘要: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进,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改革发展的目标转换为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概念的提出,给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注入了新鲜的回来,同时也提供了创新的空间,这就要求广大的的高中地理老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不断进行创新与改革,在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只注重地理知识的传授,完全忽略了学生地理学习能力的培养,所以在新课改的背景下,要不断地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积极主动地进行课堂教学改革。

关键词: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改革;开展

众所周知,伴随着教育教学体制的改革与创新,新课标的先进教学理念逐渐融入到各学科的课堂教学中,并展现出无限的活力,让学生的学习更具特色,课堂氛围更加地宽松、愉悦,学生才能够真正放松心情,去探究知识和解决问题,尤其是多样化的课堂问题,激发了学生带着愉悦的心情去学习学科知识,充分把握新课标的内涵,并将其渗入到学习中,以达到教学改革的目的。所以广大的高中地理教师一定要从课堂实际出发,以新课标为指导思想,调节课堂教学的结构,贯彻素质教育的理念,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从而切实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效果。我结合多年的工作经验就教学中发现的问题,开展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改革的几点阐述:

一、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刺激学生的求知欲望

新课程标准中所到的教无定法,实际上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激情,对知识产生出无限的遐想,更加积极主动地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形成学习的动力。所以要求广大同仁朋友,作为高中地理的教師要深入地发掘“教学有法、贵在得法”的内涵,新时期要以新课标为落脚点,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求知的欲望不断增强,从而提高学生的关注度。例如,让学生记住“我国34个省级行政单位的轮廓及位置”更加困难;如果能用形象记忆,会减少这方面的困难。仔细观察“中国政区图”不难发现各省市政区的轮廓,与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实物很相似。如:黑龙江省像只天鹅,内蒙古自治区像展翅飞翔的老鹰,吉林省象是一匹来自北方的狼,辽宁省像个大逗号,山东省像摸起右手伸开拇指的拳头,山西省像平行四边形,福建省像相思鸟,安徽像张兔子皮,台湾省像香蕉,海南省像菠萝……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形象记忆“我国34个省级行政单位的轮廓及位置”,不仅使呆板的政区轮廓图变的生动有趣,乐于记忆,还能使自己不断有新发现。

二、借助信息技术,构建微课视频体系

信息技术的发展已经渗入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在教育领域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在地理课堂的教学的过程中,地理教师要在信息化思想的支撑下,树立良好的微课概念。充分挖掘教材内容,并将其与信息技术进行有机的整合、提炼,根据内容按照一定的难易度顺序,一定的教学目标将地理知识设置成简短的微课视频,并在此基础上可以变成翻转课堂的教学形态,有效构建翻转课堂,引导学生在此基础上进行课堂讨论。通过信息技术的运用,不仅能够很好的引导学生活学活用,课程同时也能让学生陷入到深度的探索之中,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比如说,教师可以围绕“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设置微课视频,在视频中提炼教材中所表达的主要地理观点,并将网络上搜集的有关持续发展战略实践案例引入视频当中。让学生通过视频直观观察,并以小组的方式就自己的主观看法进行互动和交流,让学生在此过程中形成准确的地理观念,对国家的战略发展策略加深理解,同时也能够进一步强化学生的责任意识。不仅如此,教师也可以将微课视频进行有机整合,构建成完整的资源储备中心。以便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在课上的学习表现,利用课下时间自主检索学习素材对具体的知识点进行巩固和内化,从而保证学生的地理学习效果获得全面性的提升。

三、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人地观念

我们都知道地理学科是一门对人地关系进行研究的学科,学习目的是让人们更好的处理资源、环境与人类未来发展的关系,并在这个基础之上自觉的尊重自然规律,所以,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基于培养学生人地观念进行课堂提问,那么教师就应联系生活实际。毕竟只是来源于实际生活又指导着生活。尤其在核心素养的理念,更应联系实际生活创设问题情境,有效引导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并形成良好的人地协调观。例如,在上《人口数量变化》这节课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将最近五年北上广人口数量变化情况以柱形图、折线图等方式呈现出来,然后让学生分析人口数量变化给环境造成的影响。在这个基础上,问学生如何降低地理变化以及人口数量变化对环境的影响,不知不觉中将人地观念渗透其中。这种联系实际生活进行提问的方式,不仅可以在心理上缩短学生与地理之间的距离,还能培养学生人地协调意识,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环境观、人口观。通过与实际生活的结合,不仅能够让学生的问题意识更加全面,同时也能影响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对地理课程拥有全面的认知,转变课堂教学形式,实现课堂教学改革的持续运行和发展。

总而言之,通过上述问分析,我们意识到要想进行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改革,就一定要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让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成为主动学习,有效激发学生对地理课程学习的积极性。这就需要广大的高中地理教师明确学生的课堂学习目的和任务,体现出学生主体性的地位,多样化的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提升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实现用最少的时间来最大限度地让学生获得进步和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张玉兴.浅谈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施策略[J].课堂辅导,2015(15):90-91.

[2] 王敏.高中地理有效课堂教学的策略研究[J]。教学研究,2013(21):78-79.

作者:李多端

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论文 篇3:

浅探案例教学法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摘   要]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中的“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一节内容点多面广,其中很多内容不是很贴近学生实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酌情选取“城市内涝”这一热点问题,创设情境,抛出问题,与学生一起分析问题成因,提出问题解决方案,展望城市建设的美好未来,在这一过程中落实对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关键词]高中地理;案例教学法;城市内涝;海绵城市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指出,高中地理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培养学生必备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包括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等。人地协调观是地理学科核心的价值观;综合思维与区域认知是基本思想和方法;地理实践力是一种在真实的情境中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技能,感悟、分析、理解人地关系状况的能力。学生因生活阅历、家庭条件等原因,大多缺乏足够的地理直观感受,思维受限。若教师在教学时能选取学生比较熟悉的区域,教学的推进就会相对轻松有效。这对教师提出了一定的要求,需要教师用心收集、整理身边的素材,开发课程资源,使用案例教学法,这样可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笔者在教学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中的“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时,创设情境,采用案例教学法,由表及里,由此及彼,让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提升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一、学情分析与教学设计思路

城市是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影响最为集中与深刻的地方。在城市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人类的各项活动会在城市气候、地形、水文、植被等方面留下人类深深的足迹。与此同时,城市环境也会反作用于人类活动,该反作用同样极为巨大与强烈,影响深远。“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能较全面地分析这些影响产生的原因,并提出解决城市化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的相应对策,从而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使得人地关系向着良性循环的方向发展。这一节知识点多,内容错综复杂。笔者在教学中大胆取舍,不求面面俱到,而是选取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某一热点问题——城市内涝,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关注时事热点问题,学会运用自己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学以致用。

“城市内涝”对生活在南方城市的学生来说既熟悉又陌生,他们对这一现象不乏感性认识,但对于其内在原因可能缺乏深入思考与探究。每逢夏季暴雨,内涝时有发生,而除了吐槽积水之深与交通不便,学生较少深入思考其成因及对策。教师首先通过创设情境,抛出“城市内涝”问题,点燃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激情;然后再引导学生回顾已学习的“水循环”的相关基础知识,理论联系实际,引入“海绵城市”的概念与相关实践,提出解决城市内涝问题的有效措施;最后是本堂课的升华部分——城市问题创意决策,让学生各抒己见,群策群力,展望未来,为创建美好城市共同努力。

二、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笔者就地取材,首先呈现一系列美丽而大气的长沙城市景观图片,吸引学生注意力,带给学生轻松、亲切之感。随后,将长沙在城市发展过程中不如人意的一面,比如交通拥堵、住房紧张、空气混浊、基础设施不堪重负等,通过一系列照片展示出来。学生的心情一松一紧,产生了强烈的问题意识以及学习的欲望。笔者因势利导,导入新课——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一)城市内涝的成因分析

【教师提问】地理环境由哪些地理要素构成?

【学生回答】地理环境分为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自然地理环境的要素包括气候、地形、水文、生物、土壤等,人文地理环境的要素包括人口、产业、交通、政策、市场等。

【明确任务】受课堂时间的限制,本节课就只选取城市化过程对某一地理要素的影响进行分析,了解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自然环境发生了怎样的改变,为什么会这样,我们又该怎么办。

【情境导入】笔者展示长沙近3年城市内涝的图片,聚焦课堂主题,同时展示部分网友在朋友圈晒出的在长沙“看海”的图片,调侃中透露出无奈。

【实验活动】笔者用大致相同的水量和流速分别向自然土(有植被覆盖)、水泥地块上淋水,让学生仔细观察水淋到不同地块后的变化(淋到自然土上的水较长一段时间都没有从自然土上流走,而淋到水泥地块上的水很快向低处汇集)。

【教师追问】如果往水泥地塊上不断淋水,水最终会何去何从?

【学生回答】先在地势低洼处汇集,最后遍地漫流。

【布置小组合作任务】水泥地是城市建设最明显的特征,也是导致内涝的原因之一,但不是全部原因。请各小组讨论城市内涝的原因有哪些。

【小组展示】各小组派代表陈述本组的观点。之后开展生生互评,笔者及时引导,合理点评,并进行归纳。

【知识归纳】城市内涝的原因。

1.降水:强度大,历时长,范围广,暴雨极端天气增多。

2.地势:地势低洼,排水不畅。

3.地表:地表硬化,雨水难以下渗。

4.排水:排水管道老化,设计标准过低,排水能力弱。

5.水域:城市原有河道、湖泊等水体被填埋切割,蓄水、滞洪能力减弱。

6.植被:自然植被破坏严重,植被截留、蓄积雨水能力减弱。

……

【小结与承转】问题产生的原因,一般需要从自然原因与人为原因两个方面去分析。降水集中、地势低洼等属于自然原因,而地表硬化、排水设施老旧、水域减少、植被被破坏等属于人为原因。城市内涝是一种现象,我们可以将其上升到理论层面:城市内涝问题的本质还是水循环出了问题。

【知识链接】水循环的环节有哪些?(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

【教师提问】城市大规模建设后,水循环的哪个环节出了问题?

【分组讨论】城市水循环的变化。

1.蒸发:蒸发源(如水域、植被等)减少。

2.降水:城市因热岛效应和城区空气中凝结核较多导致降水增多。

3.地表径流:排水困难,地表径流增多。

4.下渗:地表硬化,透水性能减弱,下渗减少。

5.地下径流:因下渗减少,地下径流减少。

……

【小结与承转】城市建设改变了原有水循环,尤其是城市地表硬化后,水循环环节中的下渗显著减少,导致地表径流增多,城市积水严重。城市内涝的出现已严重影响到城市运行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也考验着城市治理能力。导致内涝的原因很复杂,解决内涝问题也将是一个系统工程。如果你是城市建设者或管理者,你觉得要采取哪些措施,才可以有效治愈城市内涝顽疾?

(二)城市内涝的对策探讨

【小组合作】组员们一起讨论分析城市内涝的原因。

【小组展示】各小组派代表陈述本组的观点。之后开展生生互评,笔者及时引导,合理点评,并进行归纳。

【知识归纳】城市内涝的对策。

1.降水:加强气象预报与监测,提高灾害性天气预报准确率。

2.地势:进行合理的地形改造,保持适当坡度,加快排水。

3.地表:使用透水材料,增强地表的透水性,打造会“呼吸”的城市路面。

4.排水:加强城市规划,提高城市排水系统设计标准,完善地下排水设施,加快城市排水管网的改造升级。

5.水域:保护城市水域,整治河道,修建蓄水池等。

6.植被:提高城市植被覆盖率,在城区低洼地带大面积保留天然植被,这样既可以吸收降雨,减少内涝,又可以补充城市地下水。

7.管理:加强城市管理,联合多方,增强防灾减灾能力。

……

【小结与承转】城市的人口和产业活动非常密集,且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城市基础设施也将日益庞大而复杂,在建设过程中难免会遇到某些问题,但面对问题,我们不应抱怨或逃避,积极行动起来解决问题才是我们应有的态度。“海绵城市”概念的提出为我们治理城市内涝提供了积极的思路与探索路径。100多年前,雨果就在《悲惨世界》中说“下水道是城市的良心”,每一次暴雨和洪涝都成为检验“城市良心”的试金石。面对城市内涝,我们该如何行动?

(三)为建设美好城市建言献策

【教师讲述】在传统城市建设中,原始土地大面积被硬化为不透水路面。城市主要依靠管渠、泵站等人工设施来快速排除雨水,一遇暴雨,雨水汇集的速度超过人工排水速度,就易造成雨水滞留,形成内涝。同时,城市硬化地面很难渗水与蓄水,雨水排干后,也容易出现城市干旱。如何治愈“逢雨必涝,旱涝急转”的城市顽疾?2012年4月,在《2012低碳城市与区域发展科技论坛》中,“海绵城市”概念首次在中国被提出。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在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在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视频播放】播放海绵城市的原理及海绵城市建设成就相关视频,以丰富学生对海绵城市的感性认识,加深学生对海绵城市内涵的理解。

【小结与承转】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表现和必然结果,城市化大潮不可阻挡。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既有利也有弊,现代城市在让人们享受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同时,也使人们饱受“城市病”的困扰,但困扰是暂时的,也是可以克服的。建设美好城市任重而道远,但“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的城市建设目标一定会实现。请你为长沙城市建设代言,为建设美好城市建言献策。

【学生活动】提出城市问题创意决策。笔者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对其他城市问题的看法及解决思路。之后开展生生互评,笔者及时引导,合理点评,并进行归纳。

三、板书设计(见图1)

四、教学反思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笔者利用身边的鲜活素材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开头,笔者通过情境创设导入新课(因为案例来自生活实际,所以学生顿生亲切感);然后风格切换,先扬后抑,展示众多城市环境问题;最后选取“城市内涝”为探讨主题。对于城市内涝的呈现,以展示学生所在城市主要内涝地点的图片为主。学生对城市内涝的认识大多停留在表面,缺少对内涝原因的分析,缺乏对问题的思考与探究。为此,笔者沿着“抛出问题—聚焦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这一问题主线,联系众多与之相关联的地理环境要素,进行教学的纵向与横向推进,期待学生有所获、有所思、有所悟。在课堂教学中,笔者也穿插了一些事件材料,凸显了对生命教育的重视。比如,以发生在2013年的长沙女孩杨丽君坠井事件为案例,叮嘱学生在暴雨、大风等恶劣天气情况下尽量不要出门,若一定要出门也要特别小心,仔细观察环境,敬畏生命,这样就渗透了生命教育。

虽然笔者对教材进行了大胆取舍,设计力求创新,资料准备充分,并在课堂上进行了简单的地理实验操作,但所使用的教学素材大多来自新闻报道与网络资源,缺少准确、翔實、专业的观测记录数据及专业论断。若相关职能部门能为中学地理教师提供一定的专业数据与图表,那将是对中学教育的莫大支持。整堂课师生相处融洽,教学有序推进,精彩频现。

教学是门遗憾的艺术,无论是准备得多么充分的一堂课,总能找到不足,总会有遗憾。学生是鲜活的个体,且每个学生的成长环境、实践体验、思想认识等都有差异,因此学生在学习中会产生不同的疑惑。随着教学的持续深入,学生所学的知识越来越多,教师除了需要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还需要及时解答学生不断涌现的疑惑,这既需要教师有深厚的专业基础知识功底,也需要教师有驾驭课堂的能力与灵活应变的智慧。越是精彩的课堂,其生成内容就会越多,对教师的要求就越高。本堂课中,笔者在做淋水实验时,就有学生提出:覆盖植被的土壤能有效地吸收地表雨水,但草地与林地哪个更好?课上也有学生提出:采用透水材料做成的路面多孔隙,路面硬度是否会下降?雨水下渗后,哪里才是它的最终归宿?还有学生提出:在信息时代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来管理城市,提高城市运行效率,减少“城市病”的发生,老师能否举例说明?……这些课堂预设之外的疑问,是笔者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没有想到的,也是课堂的亮点。教师应在关注与尊重学生的前提下鼓励学生提问与质疑,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自己也需要不断加强学习与思考,更新知识与观念,与学生共同进步。

(责任编辑    周侯辰)

作者:叶春光

上一篇:电视频道运营管理论文下一篇:企业薪酬管理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