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高中地理案例教学的条件分析

2022-09-12

1 案例教学对教学环境的要求

教学环境是指师生双方教与学活动所处的客观环境, 如校园、校舍、教育设施、教室, 以及教室中的色彩、照明度、温度、背景、噪音、班组规模人数、课题座位编排方式等。

地理案例教学要取得好的效果, 就必须有别于传统的教学: (1) 班级规模不应过大。根据不同的主导教学方法进行人数的调整。若以案例讨论等需学生广泛参与的形式进行, 则可将班组人数再分为小组。 (2) 学生的分布应有利于学生活动和师生互动。对已有的设施加以利用、改变, 以便更适合案例教学的要求, 应使大家彼此都能看到, 便于交流、讨论。

2 案例教学对教师的要求

2.1 教学观念的转变

教师在案例教学中处于主导地位, 起着示范、引导、支配的作用。案例教学的实施归根结底在于作为实践者的教师对教学目标、内容、方法、评价等相关内容的深刻反思和全新的理解, 其中尤为重要的就是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 (1) 教师应传递知识的“搬运工”向教学过程的促进者与指导者转变。案例教学中, 教学的主要任务不是单纯的知识传递, 而是让学生获取解决问题的方法, 感受探究过程, 促进知识的有效迁移和重组。教师在案例教学实施中的主要任务是促进和引导, 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权。 (2) 教师应由管理者向合作者转变。传统以教为主的教学中, 教师代表着权威, 是居高临下的管理者。案例教学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参与者, 师生互教互学, 彼此之间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学习合作者角色要求教师把自己放在与学生平等的地位上进行学习与活动。

2.2 职业道德与能力方面的要求

第一, 要求教师具有崇高的职业道德, 爱岗敬业, 热爱学生。第二, 地理课案例教学所涉及的内容往往超出学科界限, 与其他学科纵横交错, 这要求教师打破学科壁垒, 广泛涉猎相关学科的知识。第三, 案例教学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 一个案例的学习需大量信息的支持, 这要求教师能够主动地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处理信息。第四, 要求教师具备敏锐的问题意识, 能够发现、提出并解决问题。第五, 具备反思意识, 要求教师具有自我学习与自我反思的意识, 发现自身的问题与不足。

3 案例教学对学生的要求

学生是案例教学的主体, 在案例教学中处于核心地位, 案例教学主要通过对“案例”的分析与讨论将理论联系实际,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要有效地参与案例的分析讨论, 形成这一较高层次的能力, 学生需要具备相应的知识背景和能力结构。

3.1 学生应具备基本的知识背景

案例教学的开展以牢固掌握相关学科的陈述性知识为前提, 同时要具备必要的程序性知识, 只有在相关概念、原理明晰的基础上才能进入案例的分析讨论, 才能达到运用原理解决瓶的目的;也只有知道如何收集、研究资料, 参与讨论等操作性知识才能顺利开展讨论, 而程序性知识在案例教学过程中会得以丰富, 案例教学的落脚点则是让学生掌握策略性知识, 即如何解决实际问题。

3.2 对学生能力结构方面的要求

案例教学综合了多种教学手段, 课堂教学方式以讨论为主, 结合其他方式, 这就对参与其中的学生提出了多方面的能力要求。

认识能力:认识是思维的起点, 是思维的基础和向导, 只有正确的认识才能引导正确的思维, 只有深刻的认识才能诱发思维的深刻。它包括感知、观察、注意、理解、记忆等方面的能力循环。认识能力是案例教学的基础和其他能力的起点。

思维能力:思维能力是能力结构的核心, 它是创造的源泉, 特别是逻辑思维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 决定着思维的品质。思维能力包括分析能力、判断能力、批判能力、创造能力。参与案例教学的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思维能力, 特别是在分析判断能力。因为地理课案例教学中“案例”往往与生活实践联系紧密, 往往涉及大量资料, 它们与案例问题的解决联系或松或紧, 或者没有必然的联系, 这就需要学生运用分析判断思维去粗取精, 去伪存真。分析的越透彻、越细致、越利于思维的灵活与深刻, 促进创造、联想、探究的深入。可见, 案例教学比传统的讲授对学生能力要求更高。但在案例学习过程中更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 特别是创造力的发展, 这是传统教学无法企及的。

团队能力:团队能力是人民在活动中交流信息、团结协作的能力。由于案例教学往往是以小组协作的方式进行, 小组成员分工合作进行资料收集、调查讨论等活动, 要求学生必须具有一定的团队能力。

4 案例教学的实证分析

下面以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中资源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一节为例进行分析。

“鲁尔区发展的背景”以客观资料的形式呈现给学生, 给学生留出了分析“资源与工业部门之间关系”的空间。处理本部分内容时, 要注意引导学生从分析该区发展工业的区位优势 (即区域特征) 入手, 总结该区在发展初期的资源开发与主要工业部门之间的因果关系。

“鲁尔区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则将资源开发中、后期出现的供给与需求之间、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展示在学生面前。处理本部分教材时, 可以利用“鲁尔区发展的背景”提供的资料, 引导学生结合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通过讨论, 预测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其成因, 教材内容则作为验证学生预测结果的材料。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分析资料的能力和科学推断的能力, 还能通过验证使学生在获得成就感的同时, 发现自己的不足, 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鲁尔区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策略”从经济持续发展是条件, 生态持续发展是基础, 社会持续发展是目的的观点出发, 从“防”和“治”两个方面提出了鲁尔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策略。本部分内容也应采用引导学生自己讨论分析, 提出主要策略, 然后验证的方法处理。

值得一提的是, 能源或矿产资源丰富的区域其地理环境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对矿产资源的开发及区域的可持续发展也会有不同的影响。所以, 以鲁尔区为例, 从区域能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入手, 分析区域特征, 探寻能源和矿产资源在区域可持续发展中的有利因素和制约条件, 进而提出相应的发展策略, 使学生明确学习“资源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关系”的基本思路:分析区域特征——探寻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有利因素和制约因素, 分析该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矛盾——提出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策略。

摘要:教学实践中实施案例教学是必备一定的主客观条件的。本文主要分析了案例教学对物理环境的要求;案例教学对教师的要求;以及案例教学对学生的要求, 并对高中地理案例教学进行了实证分析。

关键词:高中地理,案例教学,条件分析

参考文献

[1] 黄思因.案例教学综述[J].广东教育, 2003 (3) .

[2] 李如忠.试论课堂教学案例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4 (4) .

[3] 刘双.案例教学若干问题的辨析.中小学教师培训, 2003 (3) .

[4] 杨椅雯.美国一课开放性教学的探索[J].地理教学, 2002 (4) .

[5] 陈炳飞.地理案例教学的操作策略[J].地理教学, 2002 (8) .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实施高中地理案例教学的条件分析】相关文章:

上一篇:离散型随机变量数学期望的推广及其应用下一篇:林业种苗的生产技术与管理措施探讨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