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金融监管论文

2022-05-11

本文一共涵盖3篇精选的论文范文,关于《民间金融监管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摘要:民间金融是民间自发生成的、未经登记注册的、游离于国有金融体系之外的金融交易活动的总称,民间金融是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加强金融服务供给、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民间金融却被排斥在正规金融体系之外,游离于政府监管之外,没有获得法律法规的认可。

第一篇:民间金融监管论文

福建民间金融地方监管创新体系研究

【摘要】采用规范分析法和比较分析法,全面透析福建民间地方金融监管体系现状与问题,建议从建立民间金融地方监管规范制度、搭建民间金融地方监管平台载体着手,致力于地方监管创新体系的构建,重点提出构建民间金融地方监管创新体系,以期能对福建民间金融地方监管有所启发,促进福建民间金融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民间金融 地方监管 创新体系

一、绪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而金融体制改革的缓慢推进,金融市场长期以来存在市场信息不对称的现象,由此产生了经济发展过程中资金缺口普遍存在和大量民间财富闲置缺少投资渠道的矛盾。在此情况下,民间金融顺应而出。

目前,国家已经明确认可了民间金融在促进资源合理配置,肯定了民间金融在中小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发展中的作用,明确表示将对民间金融的良性发展提供政策支持。福建地处东南沿海,位于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民营经济发达,民间金融发展时间长、水平高,同时潜在风险大,因此可以作为分析民间金融地方监管体系的典型进行考察。

二、福建省民间金融地方监管体系现状与问题分析

(一)民间金融地方监管主体不明确

目前我国正规金融机构接受的是中国银监会和央行的监督管控,监督主体明确,正规金融在双重监控下规范运营健康运营,对国民经济起到重要作用。而民间金融,由于各种原因的限制,长期以来处于正规金融监管的范围之外,一直没有明确的监管主体。监管主体的不明确,致使我国民间金融的监管,无论是哪个层面的监管,均处于乏力甚至真空状态,主要依靠借贷行为主体的自我约束。但是由于人类贪婪的本性以及资本的趋利性,民间金融行为的借贷双方在追求各自利益的最大化的同时必然会发生损害对方利益的情况,最终的结果使得社会福利最大化无法实现甚至受损[1]。因此,以社会福利最大化为目标,必须明确民间金融的监管主体,明确由哪个部门或哪几个部门对其监管,对民间金融行为主体进行有力的监管,加之以法律法规的约束。

(二)民间金融地方监管专业水平低

对福建省民间金融的调查结果显示:接受调查地区民间金融的资金业务规模大约是正规商业银行机构资金业务规模30%。同时,民间金融活动在目前的金融系统中处于边缘地带,游离于正规金融的监管范围,民间金融活动没有确定的法律定位,民间金融时常被排除在正规金融体制之外,处于合法与非法的中间地带。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民营经济活跃的福建,民间金融市场业务规模越来越大,但民间金融的地方监管却跟不上民间金融业务规模的快速膨胀。与此同时,在实施监管的过程中,因为法律法规对合法的民间金融活动界定模糊,缺乏明确界定,反而容易出现过犹不及的现在,错杀、拥杀部分健康发展、利于金融市场发展的民间金融活动。

(三)民间金融地方监管风控待完善

在民间金融市场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再加上一些不可抗力因素,民间金融市场存在着不小的经济风险,它们在很大程度上会危及民间金融市场的正常运作,威胁民间金融市场的资金安全。尽管如此,面对存在的经济风险,根据调查显示,福建的民间金融机构普遍不具有完善有效的风险控制机制。缺乏有效的风险控制机制,使得民间金融的风险缺乏应有的预警,一旦民间金融风险发生,民间金融组织很可能无法应对风险的冲击,重则将导致严重后果,这在福建多地区已经发生过民间金融连环倒闭现象[2]。另一方面,民间金融地方监管风险控制机制的缺失增加了金融监管上的困难。同样因为民间金融机构不具有风险预警和风险控制机制,在风险显现时,地方金融监管机构缺少可靠的信息监管渠道,难以预判可能存在的金融风险,更无法在金融风险爆发时测度风险的大小,因此也就无从提早准备应对风险,从侧面上加剧了风险的蔓延,加重了民间金融的系统性风险。

三、构建福建省民间金融地方监管创新体系

(一)建立民间金融地方监管规范制度

1.促进民间金融阳光规范。民间金融利弊分明但绝非洪水猛兽,对其综合施策,合理引导应用,让其“走出地下,都上地面”是最好的引导民间金融规范发展的途径,建立规范的民间金融地方监管制度,让民间金融拥有合理合法的“正式身份”,促进民间金融走向规范化、阳光化的发展道路。

对民间金融走向规范化、阳光化的引导,必须解决的是处于合法与非法模糊地带的民间晶金融行为予以合理的人的认定,并认可既得的经济利益,维护现有金融活动[3]。例如,在泉州石狮市已经有个别中小民营企业将以往向员工借款的集资,以债券转股权的形式,将员工借款转换为对企业的资本入股,民间金融的借贷活动变为企业内部的股权融资活动,原先的借贷关系变为股权关系,员工从不被保护的民间借贷灰色地带走向合法受保护的股权投资行为。

2.完善民间金融法律法规。制度先行,法律保障是构建福建省民间金融地方监管创新体系的首要前提。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和监管措施,确定民间金融的合法地位[4]。目前,民间金融仍然不属于正规金融,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保护,民间金融的法律风险和政策风险无法忽视必然影响其正常健康发展。因此,政府必须完善民间金融法律法规,通过立法的形式把民间金融中对经济有利的部分保留下来,使其合法化,引导规范发展;而对于风险极大不利于社会经济发展的部分,通过法律的手段对其加以限制和改造。

3.明确民间金融监管主体。民间金融中行为活动主体普遍存在面临法律规范缺位、法律地位不明,特别是监管主体缺失的问题,监管规则、市场准入和业务经营规则亟待明确,需要出台专门的行政法规予以规范,并明确监管主体,落实各方的监管责任。因此,为保障民间金融健康有序运行,必须民间一个监管主体,落实其他各方的监管职责,各监管部门在各自的监管职责范围行使监管职能,提高监管的效果,特别是发挥地方监管在促进民间金融规范发展中的作用。

(二)搭建民间金融地方监管平台载体

1.组建合法民间金融组织平台。构建福建民间金融地方监管创新体系一大重要途径应是组建民间借贷组织,搭建起合规合法的民间金融借贷平台,加快发展以民间资本为主体的民营股份制银行。在民间金融发展中,民营股份制银行已经由来已久,只是法律上还未具有合法身份,对此的讨论在学术界和实务界争论已久,这些民间金融的民营股份制银行为民间金融和地方金融带来活力和资本供给。作为监管部门,银监会和央行不能简单的关闭、取缔已有的民间金融银行,应该将他们引导走向制度化、规范化、合法化,从地下走向阳光,组建起合规合法的民间金融借贷平台。

2.建立民间金融风险控制体系。我国民间金融监管体系和风险防范体系刚起步,存在着监管漏洞在所难免,监管缺失和监管移位问题难以避免,因此建立相应的民间金融风险控制和风险防范转移机制就极为重要。缺乏有效的风险控制机制,一方面使得民间金融的风险缺乏应有的预警,抵御风险的能力低下;另一方面,民间金融地方监管风险控制机制的缺失增加了金融监管上的困难,加剧了民间金融的系统性风险。民间金融建立起风险转移机制,当监测到潜在风险时,马上釆取合理手段,转移可能发生的风险,降低化解风险,使可能的损失降至最小,确保民间金融体系的平稳运行。构建民间金融风险控制制度,使得风险应对有了切实可行的标准和处理程序,能够让让民间金融体系获得事先预警,变被动为主动。

参考文献

[1]张德强.农村民间金融运行机理的内因——基于非正式制度视角[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7,(10).13-15.

[2]周蕾.完善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思考——国外经验及借鉴[J].商场现代化,2007,(07).24-27.

[3]张素瑜.完善农村金融体系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06,(05).56-57.

[4]冯连波.民间金融合法化有利于新农村建设[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6,(07).33-36.

作者简介:董双强(1991-),男,汉族,江苏徐州人,硕士,研究方向:区域产业集聚。

作者:董双强

第二篇:民间金融的法律监管问题研究

摘 要:民间金融是民间自发生成的、未经登记注册的、游离于国有金融体系之外的金融交易活动的总称,民间金融是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加强金融服务供给、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民间金融却被排斥在正规金融体系之外,游离于政府监管之外,没有获得法律法规的认可。因而,应当加强民间金融的监管立法工作,明确民间金融的法律地位,规范和引导民间金融的经营行为,以促进我国金融业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民间金融;法律监管;金融体制;民间借贷;法律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间金融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已成长为我国金融市场中不可或缺的力量。虽然民间金融为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民间金融却面临着缺乏法律地位的尴尬境遇,长期游离于国家金融体制之外,不为正规金融体系所认同。比如,民间金融的法律监管处于真空状态,缺少针对民间金融的立法、监管、政策、救济、风险防范等法律法规,这些制约了民间金融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为此,应深入分析民间金融的发展现状,强化民间金融活动的法律监管,以推进民间金融的健康有序发展。

一、民间金融的特征与发展现状

民间金融是民间自发生成的、未经登记注册的、游离于国有金融体系之外的金融交易活动的总称,也被称为“草根金融”、“非正式金融”等,民间金融包括民间借贷、企业借贷、地下钱庄、黑市外汇交易、社会集资、合会、农村合作基金会、私募基金、农村信用社等。当代民间金融最早出现于东南沿海地区,在上世纪80年代乡镇企业、私营企业等快速发展,这些企业常面临着资金短缺的问题,但在国有银行商业化改革之后,许多商业银行撤销了农村经营网点,使农村金融资源供应量急剧减少,同时商业银行融资的程序复杂、交易繁琐、担保门槛高,使这些中小企业和个体经营者望而却步,于是,民间金融就应运而生。当前,在广大农村地区,民间金融呈现出势头猛、方式新、活力大的发展态势。例如,江苏、福建、浙江、广东等地区中小企业较多,资金需求非常强烈,随之产生了许多民间借贷、地下钱庄、合会、合作银行等民间金融机构,这些民间金融形式缓解了资本市场的资金缺口,增加了生产经营的资金供应量,促进了地方经济的繁荣发展。

作为一种非正式的金融体系,民间金融有着成本低、交易简便、形式简单、融资效率高等优点,符合了市场经济规律的资金融通活动,有利于缓解我国金融服务供给不足的问题。但是,许多民间金融的发展中也存在许多问题,如地下钱庄、高利贷、洗钱、非法集资等违法行为泛滥,民间金融风险较大,这些扰乱了正常金融秩序,不利于金融业的健康发展。

二、民间金融法律监管的问题分析

长期以来,我国金融业为国家所垄断,虽然民间金融是正式金融体系的有益补充,但民间金融却游离于政府监管之外,被排斥在金融体系之外,没有获得法律法规的认可,常常遭受歧视和压制。

1.民间金融没有合法地位

长期以来,民间金融一直处于被禁止、压制和排斥的地位,当正规金融机构面临困难时,政府就会予以支持和帮助,甚至以牺牲民间金融的方式促进国家金融体系的发展。当前,虽然我国民间金融的发展环境有了巨大改善,但是民间金融的法律环境仍不乐观,其法律地位并未获得认可,民间借贷、城市信用社、农业银行、小额信贷、农业合作银行、典当行等民间金融形式仍面临许多法律困境。比如,《合同法》、《关于审理借贷案件的若干意见》等法律规范只是涉及到民间借贷问题,并没有明确民间金融机构的权、责、利等,也未介定民间金融的法律地位。在这种法律环境中,民间金融只能生存于法律边缘和监管盲区,成为金融领域中的“灰色金融”。

2.民间金融立法存在缺陷

当前,我国针对民间金融的法律法规较为零散,并未形成民间金融监管的法律体系,法律法规相互矛盾的现象屡见不鲜。比如,1998年国务院出台了《非法金融机构和非法金融业务活动取缔办法》,明确要求取缔任何非法金融机构,取缔未经人民银行批准开展的吸收存款、发放贷款、办理结算等金融活动。这显然与《合同法》及相关司法解释中的“约定有息借贷但不高于银行同期贷款利率四倍利息的借贷不违法”相互矛盾,这种法律冲突给民间金融的监管带来许多障碍。此外,法律并未明确对高利贷行为的处罚措施,也未确定民间金融监管的执法部门,没有建立相应的信用制度,这为民间金融的法律监管带来许多困难。

3.民间金融监管执法不力

当前,我国民间金融的执法监管存在许多问题,执法主体不明确,缺乏多部门联合执法的协调机制,面临着无人监管和重复监管并存的局面。比如,银监会、公安机关、工商部门等都是民间金融的执法主体,银监会只能监管银行业的金融活动,无法对企业、个人等非法融资活动进行监管,而工商部门又无法介入金融业进行调查,这种多头执法的现状降低了民间金融监管效率。

三、民间金融法律监管的对策措施

1.明确民间金融法律监管的原则

第一,顺应民间金融监管发展趋势。当前,金融自由化成了金融业的发展趋势,西方发达国家先后破除了金融管制,推进金融行业的自由竞争。同样,我国也不断调整金融监管理念,推进民间金融监管改革。比如,2004年央行明确提出,民间金融是中国金融业的重要补充。2005年的“非公36条”明确指出,允许民间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禁止的行业和领域。2012年国务院批准了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总体方案,开启了全国金融改革的新征程。因而,在民间金融法律监管中,应顺应市场经济和金融行业的发展趋势,因势利导,顺势而为,推进民间金融的健康发展。

第二,坚持适度干预原则。随着金融业的发展,银行在金融体系中的比重不断下降,其他金融机构所占比重不断上升。因而,应将民间金融纳入正规金融体系之中,加强对民间金融的规范和引导,促进民间金融的良性发展,避免民间金融恶性发展带来的金融风险、市场失灵、公共产品供给不足等问题。

第三,坚持平衡协调原则。金融系统是现代市场经济的核心部分,影响着市场资源的配置状况和利用效率,也关系着国家的经济安全。比如,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引发了全球性经济危机,2011年温州民间金融危机影响了我国金融业的健康发展。当前,我国采用了重视秩序、轻效率的金融监管模式,通过金融立法抑制金融体系之外的金融机构、金融活动的运行,这种监管模式有利于维护金融秩序和金融机构稳定运营,但也造成了国有银行垄断,导致金融业运行效率低下。因而,在民间金融监管中,不仅应考虑国家的金融安全和经济发展,还应当尊重市场经济规律,建立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民间金融监管体系,使民间金融在法律范围内有适当的发展空间。

2.完善民间金融法律监管的方法

第一,赋予民间金融合法地位。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社会分工进一步细化,仅依靠国有金融机构很难满足多元化融资的发展需要,而形式多样、经营灵活的民间经济恰好可以满足市场主体的融资需要。但是,我国民间金融并未得到法律认可,也未受到有效监管和引导,导致民间金融发展失控,影响了金融市场的健康运行。因而,应健全民间金融监管法规,承认民间金融的合法地位,规范民间金融领域的竞争秩序,维护市场主体的合法权益,促进民间金融的制度化、合法化和规范化。

第二,加强民间金融立法。从法律监管角度看,金融监管的理想状态是法律均衡,即,法律的数量、内容、结构等符合多数人需要,既不存在法律短缺,也不存在法律过剩。但是,我国并未出台金融监管的专门法律,民间金融监管多见于其他法律法规之中,这些法律法规缺乏系统性,操作性不强,产生了民间金融监管的法律盲区,导致民间金融存在许多风险因素。因而,应根据民间金融的发展需要,制定《民间金融法》,明确民间金融的法律地位、运行方式、管理体制、经营范围等,促进民间金融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第三,加强民间金融的法律监管。金融监管包括规制与监督两方面内容,规制是指在法律授权下由监管部门制定一系列规章制度,用法规明确金融机构的准入、运营、退出等;监督是指监管部门或其他授权机构通过特定的方法措施,检查金融企业对法律、法规的落实情况。在推进民间金融“阳光化”的过程中,首先应明确民间金融组织的性质,区分违法犯罪的黑色金融和鼓励发展的“灰色金融”,对适合市场经济的“灰色金融”应给予规范和引导,促使其健康发展;对不适应市场经济的高利贷、金融欺诈、洗钱等“黑色金融”,应予以坚决打击和取缔。

具体而言:对于地下钱庄、非法集资、高利贷等非法金融组织,应依据《刑法》、《民法通则》、《非法金融机构和非法金融业务活动取缔办法》等予以打击与取缔,并追求相关人员的法律责任;对于转轮储蓄、信贷协会、民间合会等民间资金借贷形式,应根据相关法律精神予以规范和引导,也可以借鉴日本《无尽业法》、印度《合会法》等规范民间合会的运行机制、经营方式、组织体系等,推进民间合会健康有序发展;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机构、农村合作银行等民间金融机构是我国民间金融的主力军,政府应予以政策和资金上的支持,促进其健康快速发展。此外,有关部门应通过《民法通则》、《刑法》、《合同法》等规范民间私人借贷,引导民间私人通过契约的形式进行资金借贷。

第四,健全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当前,我国民间资本的投资渠道少,许多投资渠道不合法,许多民间资本只能违规开展金融活动。因而,应降低金融市场准入门槛,健全金融市场准入机制,明确从事民间金融活动的组织形式、经营范围、注册资本、管理方式等,防范民间金融领域的系统性风险。同时,应降低民间金融机构的资金门槛,根据民间金融的经营范围和业务内容设置相应的资金门槛,以确保民间金融的健康发展。

应健全市场退出机制。市场经济的本质特征是通过市场竞争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经济运行效率,实现市场主体的优胜劣汰。在金融领域我国出台了《商业银行法》、《人民银行法》、《金融机构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但是这些法律法规并未明确民间金融机构的市场退出机制,多为一些笼统的、原则性规定,同时,由于金融机构的特殊性,很难按照《企业破产法》进行资产清理和兼并重组。目前,当金融机构面临经营困难或资不抵债时,往往是由政府出面进行托管和处理,这种政府“一肩挑”的方法违背了市场规律,也加重了纳税人的负担。因此,在民间金融法律监管中,应建立科学合理的市场退出机制,允许经营不善、资不抵债的民间金融机构申请破产,逐步淘汰效率低下、经营不善的民间金融机构。

民间金融的法律监管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司法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其中,法律制度是民间金融监管的基础,也是维护金融市场秩序、促进民间金融健康发展的基本保证。因而,应加强民间金融的法律建设,完善民间金融法律法规,通过法律手段引导和规范民间金融的发展,以促进我国金融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元红、张军、李静、李勤.中国农村民间金融研究——信用、利率与市场均衡[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2]刘少军.我国民间金融的功能定位与监管体制研究[J].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12(5)

[3]陈遥.论完善我国民间金融法律监管[J].财经界,2006(7)

[4]张燕、杜国宏、吴正刚.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农村民间金融法律制度的因应与完善——基于对《放贷人条件(草案)》的思考[J].金融与经济.2009(7)

[5]姜旭朝、丁昌锋.民间金融理论分析:范畴、比较与制度变迁[J].学习与探索,2005 (5)

作者简介:

周耀杭(1993~ ),男,河南禹州人,许昌学院法政学院2011级本科法学专业在读学生,研究方向:法学。

作者:周耀杭

第三篇:农村民间金融组织监管制度的创新路径

[关键词]农村金融;民间组织;管理规范

农村民间金融组织是指农村中的个体、家庭和微小企业等经济实体在所有权、自主权和经营管理权明晰的前提下,以社区组织的形式,自主开发和运用社会资本进行自愿互利的金融交易的社区行为主体。[1]由于我国的金融管制、农村金融供需矛盾、正规金融在农村信息不充分等种种原因,民间金融组织在农村获得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在其迅速壮大的过程中也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支持。然而,相对于制度化的正规金融组织而言,农村民间金融组织一直没有合法地位,处于灰色地带。现有监管制度存在哪些缺陷?原因何在?应建立怎样的监管制度以发挥农村民间金融组织对农村社会发展的积极影响?本文拟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

一、我国农村民间金融组织广泛存在的现实

(一)组织形式众多

我国农村民间金融活动的历史很长。发展至今,组织形式各异,最常见的主要有合会(Rotating Savings and Credit Association,即轮转储蓄与信贷协会)、私人钱庄、基金会、互助会、储金会、互助基金、典当行、小额信贷组织等等。

※ 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农村民间金融组织的社会学研究》(05BSH032)的阶段性成果。每一种组织形式又可细分为不同类型。以小额信贷组织为例,其进入中国后的20余年间,根据各地实践已发展出运行模式各异的多种类型,如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参照孟加拉乡村银行设立的扶贫经济合作社;中国扶贫基金会借鉴GB模式并结合中国乡村特点加以本土化而建立的“农户自立能力建设支持性服务社”(SSCOP);在地方政府支持下成立的四川省贫困乡村经济发展促进会;专门以贫困妇女为对象,为其提供小额信贷、技术、法律、卫生等服务的宁夏盐池县妇女发展协会;经济学家茅于轼先生个人设立的赢利性小额贷款组织——龙水头村基金会;还有只贷不存、完全由民间资本构成的小额贷款公司等等。小额信贷引入中国仅20余年,即已衍生出众多运行模式的民间小额信贷组织,在我国已有上千年历史的合会、私人钱庄等民间金融组织更是因地域、民族、时代等的不同而风貌各异,种类繁多。

(二)分布地域广

逾千年的发展历史,农村民间金融因其方便、灵活、易获得等特点,早已覆盖我国大江南北。虽然各地的形式有差别,但全国农村都普遍存在民间金融组织活动,比如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存在各种合会;东北存在“对缝”业务;陕西、山西存在各种“基金”。[2]根据中国人民银行从1999年至2002年对非政府小额信贷机构覆盖地区的调查结果显示,截至2002 年末,全国共计有108个非金融机构性质的小额信贷机构,其所从事的小额信贷业务覆盖了全国554个乡(镇),4635个村,几乎遍及全国所有的省(直辖市、自治区)。[3]

(三)资金规模大

不同的学者、机构采用不同的调查方式和计算方法对我国农村民间金融组织活动涉及的资金规模进行了估算。中央财经大学课题组2004年对全国20个省(市、区),82个市县,206个乡村进行了实地调查,测算出2003年全国地下金融的绝对规模在7405—8164亿元之间,被调查省份的地下金融业务规模占正规金融机构业务规模的比重达28.7%。[4]国际农业发展基金(IFAD,2001)的研究报告指出,中国农民来自非正式金融市场的贷款是来自正式金融市场的4倍以上。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金融研究课题组的典型调查显示,在被调查的256人中,有贷款需求并发生借贷的有119人,其中从国有商业银行得到贷款的为4人,仅占贷款人数的3.36%;从农村信用社得到贷款的有12人,占10.08%;从农村民间金融机构贷款的人有103人,占86.55%。四川大学《农村民间金融组织的社会学研究》课题组2006年在四川、贵州、广西、甘肃、宁夏、新疆等西部6省12个贫困县开展调查,测算出我国农村小额信贷未获满足的市场规模约在3200亿元左右。[5]同期课题组在甘肃进行的小额信贷影响评价调查得到的结果显示,被调查的100人中,2005年以来曾向农信社贷款的有27人,向小额信贷机构贷款的有86人;向农信社贷款的总量为85,500元,而向小额信贷机构贷款总量为260,500元,是前者的3倍。

二、现有制度缺乏对农村民间金融组织的监管

无论从组织类型、分布还是资金规模来看,我国农村民间金融组织活动的广泛存在已是不争的事实,然而现有的相关法律法规对其监管却相当滞后。

(一)我国尚无规范农村民间金融组织的专门法律

目前我国金融业几乎为国家所垄断,相关法律主要针对正规金融,如《中国人民银行法》、《银行业监督管理法》、《商业银行法》等,尚无专门以农村民间金融组织为规范对象的法律。对民间金融的监管只是散见于各法律法规之中,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有关擅自设立金融机构罪、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规定等。因此,我国农村民间金融组织在法律上不具备合法地位,只能以地下形式存在。尽管近年来有关农村民间金融组织的政策环境不断宽松,2006年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大力培育由自然人、企业法人或社团法人发起的小额贷款组织,引导农户发展资金互助组织,规范民间借贷”。 银监会也于2006年底发布《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 更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要“适度调整和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降低准入门槛”,并于2007年初先后制定颁布了《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和《农村资金互助社管理暂行规定》。然而这些都只是部门一级规范文件,法律效力较低。对于早在2005年就开始试点的小额贷款公司,以及长期存在于我国农村的合会、私人钱庄等其他民间金融组织,甚至连部门一级的管理规定都未出台。

(二)农村民间金融组织基本上处于被取缔之列

当前与民间金融相关的规范性法律文件主要是国务院的行政法规和人民银行、银监会颁布的部门规章、办法等。如《关于严禁擅自批设金融机构、非法办理金融业务的紧急通知》、《非法金融机构和非法金融业务活动取缔办法》、《取缔非法金融机构和非法金融业务活动有关问题的通知》、《整理乱集资乱批设金融机构和乱办金融业务实施方案》、《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取缔地下钱庄及打击高利贷行为的通知》等。这些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办法通知等大多是在20世纪90年代治理金融“三乱”大背景下制定出台的,对非法金融机构和非法金融业务活动的界定是以“中国人民银行批准与否”为界限,凡是“未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设立的金融机构,均属非法金融机构,必须坚决予以取缔”。[6]因此,诸如合会、私人钱庄、基金会、各类民间小额信贷组织等均属于非法金融机构或从事的是非法金融业务活动,当在取缔范围之内。

(三)配套制度环境不完善

我国目前不仅缺乏直接对农村民间金融组织进行规范的法律法规、部门规章,而且相关的一些配套制度也很缺乏或不完善。这种制度环境不利于农村民间金融的发展。

1.在市场准入制度上,虽然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准入门槛有所降低,但目前也仅有农村资金互助社、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一些特定的金融机构让民间资本得以合法进入,更多的合会、私人钱庄及其他非银行业金融机构等仍不能合法进入农村金融市场。

2.在退出机制上,我国缺乏相应的规范市场退出的规定,没有一个事前的完备的援助、退出、清算程序,这非常不利于民间金融市场的稳定。与退出机制密切相关的是,我国缺乏显性的存款保险制度,一直以来都是由国家承担隐性担保,但主要是针对官方的纳入正规金融监管体系的金融组织,而非民间金融。

3.在产权制度上,我国还是一种以公有制为主体的金融产权,其他产权主体对金融的介入缺少基本法律保护,[7]因此个人集资入股的民间金融组织的产权归属是不明确的。

4.民间金融市场的利率弹性远大于官方市场,农村民间金融组织的高利率实际上是资金供求关系的反映和民间金融组织风险管理的需要,但与国家的低利率管制存在着矛盾。

5.长期以来,政府都没有对农村民间金融组织进行应有的监管,而只是在其出现问题后予以清理、整顿或取缔;同时,农村民间金融组织也缺乏诸如“中国民间金融协会”一类的行业自律组织的自我管理。

三、结论与建议

通过对现有的关于农村民间金融组织的法律法规文件的研究可以看到,总体而言,我国目前对农村民间金融组织的监管相当落后。

1.尽快出台《民间金融法》或《合作金融法》规范管理农村民间金融组织。对农村民间金融组织的性质进行明确定义,给予农村民间金融组织合法地位;同时对其设立程序、组织机构、业务范围、监督管理、终止清算等予以明确规定,使其活动公开化、规范化。另外,应为各种不同类型的农村民间金融组织颁布相应的管理办法,如《合会管理办法》、《互助基金会管理办法》、《小额贷款公司管理办法》等,详细说明对各民间金融组织的设立条件、股权设置、治理结构、经营业务、监管措施、变更终止等的管理办法。

2.修改《非法金融机构和非法金融业务活动取缔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以适应农村民间金融发展需要。在出台《民间金融法》、承认民间金融组织合法地位的同时,应当适当修改《非法金融机构和非法金融业务活动取缔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政策中对非法金融机构的界定,根据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状况,重新明确合法与违法金融活动和机构的界限,并制定相应的取缔办法。新的法规政策应当有利于保护实质上适应了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并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民间金融组织,而打击真正扰乱金融秩序、严重影响社会稳定的非法金融活动和组织。

3.建立和完善民间金融准入、存款保险和破产制度。尽管目前农村地区金融机构的准入门槛已经逐步降低,但还仅限于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当进一步调整放宽农村各类民间金融组织的市场准入政策,使那些具备一定规模、运作比较规范的农村民间金融组织有序地注册登记,并接受监管。在民间金融组织经营出现严重问题时,应当有农村存款保险机构来保护存款人的利益并为民间金融组织提供资金支持。在竞争中被淘汰的组织则应按照市场原则和法律程序实行破产退出,以避免不必要的金融风险和社会问题,保证农村民间金融组织和市场的健康高效运行。

4.明确建立农村民间金融组织的产权监管制度。从法律上明确和保护农村民间金融组织投资者的财产所有权,及由此派生的支配权和监督权等,使投资者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股东。这样农村民间金融组织才能按照利润最大化、风险最小化等原则建立起规范的内部控制制度、财务管理制度和风险防范制度等;同时也才能从法律上防范行政部门通过行政指令侵占农村民间金融产权,将其变为官方金融的倾向。

5.加快利率化市场改革,允许农村民间金融组织的利率与经营风险挂钩。以小额信贷为例,由于贷款主要用于农业生产,而农业易受自然、市场等因素影响,因此贷款风险较高,再加上每笔贷款数额虽小,但都需进行贷前审查贷后监管等,相应管理成本较高,这些都需要市场化的利率来弥补。然而,如果农村民间金融组织的合法化意味着将其纳入国家金融监管体系,那么目前的低利率管制和有限的利率浮动空间将无法补偿农村民间金融的高风险和高成本。因此,必须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这是农村民间金融合法化的制度条件之一,也是金融资源按市场规律有效配置的基本标志。[8]

6.鼓励建立农村民间金融的行业性自律组织。政府应积极倡导并鼓励建立民间金融的行业性自律组织,如“中国农村民间金融协会”、“中国小额信贷发展促进协会”等。行业协会的自律管理比政府监管更具成本和信息的优势,并能有效规范行业内部各民间金融组织间的竞争,使之有序和合理,同时还能发挥桥梁作用,加强政府与民间金融组织的沟通与联系。

7.实践科学发展观,转变政府观念。健全和完善农村民间金融组织的管理制度体系的一个重要前提和基础应当是政府观念的转变,国家应充分认识到政府行为的不足,承认民间力量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使我国从“大政府,小社会”向“小政府,大社会”的格局转变。政府只有坚持科学发展观,彻底转变旧有观念,才能站在疏通、引导、规范农村民间金融组织发展的立场上构建出合理的监管体系。☆

主要参考文献:

[1]王 卓.农村民间金融组织的社会特征分析[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6).

[2]席秀梅,王 羚.浙江草根金融借贷出路求解 完美的出路在哪里[N].环球财经,2004-11-3.

[3]焦瑾璞,阎伟,杨骏.小额信贷及小额信贷组织探讨(之五)[N].金融时报,2005-11-17.

[4]中国地下信贷调查[J].经济导刊,2005(4).

[5]王 卓.农村小额信贷贷款利率及其需求弹性[J].中国农村经济,2007(6).

[6]关于严禁擅自设立金融机构、非法办理金融业务的紧急通知(银发[1997]378号).参见 http://www.shlaw.com.cn/ReadNews.asp.NewsID=646

[7]谢静钦.我国民间金融制度透析与构建设想[D].福建农林大学,2006年.

[8]过文俊.正确引导农村民间金融规范发展刍议[J].学习与实践,2006(4).

Innovation in Supervision System of Rural Nongovernmental Financial Institutions

Wang Zhuo1 Wu Di2

[ 收稿日期: 2007.8.27 责任编辑:单丽莎 ][

作者:王 卓 吴 迪

上一篇:生态防护工程论文下一篇:本科课程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