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监管理论论文

2022-05-11

近日小编精心整理了《金融监管理论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摘要】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海啸使得学界对金融体系安全和金融监管重要性的关注越来越多。本文从国内外相关理论和实践出发,对金融监管理论的理论基础和理论发展进行了梳理,总结了其研究范式的变迁,在此基础上,结合现代金融危机爆发的特点,对金融监管理论的发展趋势进行了一定的评述。

第一篇:金融监管理论论文

金融创新理论的发展与金融监管体制演进

摘要: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各种金融理论不断出现,在当前,金融风险不仅是各国金融发展的重要阻碍,同时,还是各国能够利用的一种重要发展资源,在利用金融风险的过程中比较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对资源的配置。在不断发展的信息化和市场竞争逐渐激烈的形式下,金融组织也在不断的改善其职能,从而更好的保证国家经济的正常发展。在本文中,对当前的金融理论创新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并对金融监管体制的演进进行了简单的分析。

关键词:金融创新;金融监督管理;监督体制

所谓的金融创新,指的是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为了满足一系列的经济活动而制定的相关措施和手段,这也是金融发展的重要内容,伴随着金融创新理论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金融管制理念出现,并对各国的金融体制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通过对金融创新理论进行研究,能够更好的保证我国的经济发展,而金融监管体制的演进和发展则为金融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非常丰富的经验,在本文中对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简单的分析。

1.金融市场的不断深化需要金融创新有序发展

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来说,有效的金融创新是保证我国金融行业持久动力的根本,同时,金融创新在发展的过程中,还需要国家进行有效的监督和管理,从而将金融风险的出现几率大大降低,保证我国的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1.1加强金融创新引领,促进金融创新服务实体经济

对于金融创新来说,其在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将市场作为其发展的重要导向,实现金融服务能力和效率的提高。因此,在进行金融创新时,必须将其发展的目标进行明确的确定,然后通过相关的监管体制对整个金融创新过程进行有效的监督,防止其发展和经济实体脱离。对于金融创新来说,其内容主要是以下几点:首先是金融创新的内容需要和当前的金融发展产品相适应,保证金融发展的市场导向不发生改变,另外,当前存在的金融发展模式不会发生较大的改变,保证金融市场的正常运行,且金融创新发展的过程,需要必要的金融监管机制对其进行有效的监督,且不会对金融创新理论的正常发展造成影响。然后是国家和政府需要加大对金融创新的政策支持,帮助金融行业有序的发展,特别是对于一些重要的金融基础要素,其对当前的金融发展已经产生了一定的阻碍,需要尽快对其进行理论创新,保证金融市场的高效运行。在当前我国的经济体制中,金融发展已经严重脱离了实体经济,这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具有较大的制约,需要尽快加强对金融创新的成果运用。

1.2探索创新业务的有效监管模式

为了保证金融创新的正确运行,需要尽快制定有效的金融监管体系,加强对金融市场的全面监管。在监管制度的建设过程中,既要保证其能促进金融创新的发展,还不会使金融机构由于自身制度不完善而出现金融风险。对于一些具有较强金融创新能力的金融机构,在监管的过程中可以适当扩大其创新的自主权,促进这些企业的发展,并通过这些金融机构为我国的金融创新发展提供充足的动力。但在进行金融创新发展的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金融风险的跨境渗透,防止其他势力对我国的金融行业造成严重的破坏和影响。对于金融创新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需要重点关注和监管,以下是创新发展中比较容易出现的一些问题:首先是在金融创新的发展过程中,大多数的金融机构容易出现利益至上的情况,另一种则是我国的金融创新发展受制度的影响非常大,导致我国各地的金融创新发展千篇一律,一些地区的金融创新理论和当地的经济发展模式具有较大的冲突,影响当地的金融创新发展。对于这些情况,我国可以推行一些金融创新试点区,对于这些地区的金融创新发展,放款制度约束,使其能够更好的将金融创新发展融入到当地的经济发展模式中,实现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1]。

1.3尽快构建我国的金融消费者保护机制

对于监管机构的构建,不仅需要关注对金融创新影响较大的风险监管,同时,还需要金融创新理论的公正性进行有效的监管,保护消费者在金融行业中的合法权益。具体手段有加强对损害消费者权益的金融机构进行惩罚,保证监管工作的有效执行。另外,尽快制定保护消费者权益的相关监管制度,使消费者在金融行业中得到应有的保护。对于金融行业本身,需要监管机构加强对其自律行为的培养,使金融机构在进行金融创新的过程中约束自身的行为,在保障消费者权益的基础上进行发展。另外,金融监管机构还需要加强对消费者的消费教育,使其对金融消费拥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树立正确的投资理念。

2.金融监管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2.1化解金融监督行业风险

金融行业是一个具有较高风险的行业,其在发展的过程中往往会由于一些较小的问题而造成严重的后果,但金融行业又对国家的宏观经济具有较大的决定性作用,在进行金融管理的过程中,需要对整个金融市场的运行有效的监管,防止违背市场运行规律的情况发生,维持金融机构的稳定发展。而在金融风险出现后,监管机构可以进行适当的参与,帮助金融行业化解金融风险,维持金融行业的稳定发展。

2.2引导金融监督行业的正常发展

对于金融监管机构来说,其最终的目的不是对金融行业进行持续的监管,而是通过监管实现金融行业的整体进步和发展。在我国,近年来监管部门逐渐对金融机构进行改革,主要包括股权的分置和对投资者的管理等方面,从而实现金融行业的快速稳定发展。到去年,我国的金融行业取得了巨大的发展,行业基金管理公司数量增加到了60家,而整体的证券投资金额达到了将近2.58万亿份等,通过这些数据我们能对我国的金融监管发展有一个总体的了解,但也有一部分的金融机构存在着一些问题,制约着这些企业的发展,这说明我国的金融监管还存在着一些不足,需要相关部门加强研究[2]。

2.3规范金融监管行业的市场秩序

对于任何行业来说,其想要实现快速稳定的发展,都必须建立良好的市场秩序,在此基础上才能进行进一步的发展,而对金融市场来说,金融监管机制的完善和相关法律制度的建立,能够大大提高我国的市场主体规范运行。随着我国的金融行业发展,国家为了建立规范的金融市场,逐渐出台了《银行法》和《公司法》等多部法律法规。一个完善的法律体系是保证金融市场正常发展的基础。

3.我国金融创新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

创新是保证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而对于金融行业来说,有效的创新能够大大增加我国的金融竞争力,金融创新是保证我国金融行业持续稳定发展的最根本动力,但目前我国的金融行业在创新方面还存在着很多的不足,为了保证我国金融行业的持续稳定发展,需要对以下一些问题进行重点解决。

3.1体制机制不健全

金融行业是一个发展非常快的行业,其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改变,为了保证我国的金融创新能够不断增强我国的金融行业竞争力,我国的金融监管机构需要逐渐完善我国金融行业监管法律法规建设,从而使我国的金融市场能够保持高效的运行。另外,伴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不断改革,越来越多的金融业务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甚至很多的金融业务逐渐将银行和保险等多个领域纳入到其中,这对金融市场的监管造成了巨大的影响,且由于我国的法制建设速度较慢,导致越来越多的金融企业失去了应有的约束,这种情况使我国的金融行业正常发展受到了较大的影响。像在进行一些金融衍生品的交易时,由于我国的证监会对交易场外的衍生品没有相应的监管机制,导致其在交易时没有一个有效的监管,影响了金融市场的正常发展[2]。

3.2金融创新进行中的风险控制需要加强

一些建设时间较短的金融机构,其为了实现自身的快速发展,往往对自身的销售规模和盈利等关注较多,而对于企业自身发展中的风险管理则缺少应有的认识,导致其在发展的过程中对风险管理没有正确的应对措施,在出现风险后往往会使企业受到严重的损失,影响企业的发展。再加上我国的金融监管制度不够完善,对这一方面的监管力度不足,导致越来越多的新兴金融企业出现不正规销售现象,这一问题对我国金融市场的正常运行具有严重的影响。

4.金融监管的未来发展

4.1完善金融监管体系和制度

在最近出现的金融危机中,美国为了保证自身的经济利益,对金融监管法案进行了改革,这为我国的金融监管发展起到了巨大的启发作用,也使更多的人开始关注金融监管中存在的问题。面对金融危机,我国需要制定系统性的金融监管体系,通过这次金融危机我们能够发现,系统性的金融监管能够更好的对次贷危机等严重的金融风险进行预防,从而保证我国金融市场的正常发展。另外,实现金融监管和信息共享之间的协调发展,一个良好的金融体系能够将自身的金融风险降到最低,这是我国金融市场中非常紧缺的,需要国家尽快制定有效的监管制度,对信贷集中度风险进行有效的预防和处理,保证我国金融市场的正常发展[3]。

4.2积极开展消费者金融保护制度

我国当前对消费者的金融保护制度建设非常不完善,随着这次金融危机的出现,越来越多的问题暴露出来,这对我国的金融行业发展来说是非常严重的制约。具体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中:首先是我国的大多数金融监管机构对消费者的权益没有明确的保护责任,这种情况导致金融消费者的权益在受到损害时没有一个有效的申诉地方和机构,另一个则是我国的金融消费者对金融风险没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大部分的消费者在进行金融消费时往往不了解自身所要面临的风险有哪些,从而在出现问题后不知道如何解决,此外,由于其缺乏必要的金融知识,导致其在进行金融消费时,容易受到某些不良金融机构的诱骗,使自身的利益受到严重的损害等[4]。

5.总结

随着金融危机的出现,我国的金融行业暴露了越来越多的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制约着我国金融行业的发展,为了实现我国金融创新的正常发展,监管部门需要尽快制定完善的金融监管制度,实现我国金融行业的持续稳定发展。(作者单位: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天津分行)

参考文献:

[1]尹龙.金融创新理论的发展与金融监管体制演进[J].金融研究,2005,03:7-15.

[2]林海涛.金融创新理论的发展与金融监管体制演进[J].现代经济信息,2014,23:381.

[3]胡向平.金融创新理论的发展与金融监督管理体制演进[J].中国证券期货,2013,03:201-202.

[4]李成.金融监管理论的发展演进及其展望[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4:22-29.

作者:杨曦

第二篇:金融监管理论浅析

【摘要】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海啸使得学界对金融体系安全和金融监管重要性的关注越来越多。本文从国内外相关理论和实践出发,对金融监管理论的理论基础和理论发展进行了梳理,总结了其研究范式的变迁,在此基础上,结合现代金融危机爆发的特点,对金融监管理论的发展趋势进行了一定的评述。

【关键词】金融监管 研究范式 发展趋势 政策建议

一、对金融监管的内涵再认识

传统意义上的金融监管是指,在政府金融监管机构主导下,通过金融机构内部加强风险防范控制、行业自律和信息公开体系建设,进而实现防范化解金融危机、保持金融市场稳定、保护投资者利益等一系列目标的涉及金融机构进入退出和运作机制的制度体系。

世界范围内金融监管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危机。上世纪30年代以来,以美国的《1933年银行法》为标志,金融监管开始在发达国家发挥重要影响。该法案尤其将投资银行业务和商业银行业务明确分开,实际上形成了分业经营的模式。而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自由化浪潮席卷欧美,以允许混业经营为代表的放松金融管制措施开始实行,这在带来了银行业繁荣发展的同时大大放大了金融危机发生的可能性,其严重后果之一便是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动荡。

2008年以来的金融危机在相当程度上是由于金融工具的过度创新。这种创新严重脱离实体经济,导致单个金融机构内部的风险汇总放大至整个金融体系下形成系统性风险,进而引发危机。同时,这次金融危机在安全性和流动性方面呈现出的一系列特点,使得许多金融监管规则面临调整,在此基础上,金融监管的内涵有所扩大,监管目标、主体有所调整,而更多金融行为学研究的进展和应用则不断促使金融监管理论和实践走向发展。

二、金融监管的理论基础

(一)需求理论与金融监管

金融监管最初的理论基础是以公共利益论为代表的需求理论。公共利益理论认为,市场失灵同样发生在金融市场,导致资源配置存在效率损失,政府等监管机构的监管可以尽可能减少或消除市场市场失灵问题。一方面,金融监管可以减少金融市场上的垄断、外部性和信息不对称行为,另一方面,金融监管可以减少金融市场上的不正当竞争行为,对收入分配调节也可以发挥作用。

金融监管的需求理论还包括基于内在风险的金融监管需求理论,该理论从金融体系的特性出发,对现代金融理论中的金融体系内在脆弱性进行了研究,认为加强金融监管可以对金融体系的脆弱性进行有效的风险监控。

(二)效应理论与金融监管

金融监管的效应理论是基于对公共利益论监管标准的不足而产生的,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被重视,监管的重心从防范过渡到运作效率的维护。该理论涉及了集团利益理论、金融监管失灵理论等。其中,利益集团理论的研究重点放在金融监管的必要性研究视角,为后续的金融监管理论提供了基础。金融监管的失灵理论则开辟了管制理论、管制俘获理论和社会选择理论,从而使得效应理论逐渐取代了需求理论,发展为研究的主流。

(三)信息经济学对金融监管理论的新发展

上世纪末,随着信息经济学的发展,加之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金融自由化理论广受诟病,金融约束理论、中介理论诞生。一些学者从信息经济学的视角,更加关注金融业自身的独特性对金融监管产生的影响和需求,推动了金融监管朝着协调安全与促进效率方向发展,对金融机构的流动性要求进行了理论论证。另一些学者则提出功能性监管理论,认为金融功能的稳定性强于金融机构,促进了多样化和相机性监管机构的诞生。

三、金融监管的研究范式总结

综合上述金融监管理论的发展可以看出,金融监管理论的研究范式分为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两种。

市场失灵范式下,信息不对称所引发的信息问题是金融监管的主要原因之一,主张通过政府监管披露相关信息,减少信息不对称问题。同时,外部性是金融监管的另一个理论依据,认为银行业存在内在的脆弱性,集中表现为银行挤兑风险和挤兑传播行为,进而使得外部性发生,而基于银行在经济系统中的核心地位,外部性又极容易引发经济波动,因此,通过金融监管克服外部性,有利于维护金融稳定,进而熨平经济波动。金融监管的市场失灵研究范式还涵盖了自然垄断视角、货币公共性和代理视角。

政府失灵范式是研究金融监管的另一个重要视角。其基本观点是,政府干预和经济管制存在弊端,导致资源配置的扭曲和市场失灵。在此基础上,该理论范式重点研究经济管制的获利者、成本承担、管制形式和管制的资源配置效应问题。其中,代表性理论是“管制俘获”理论,认为政府管制存在着“被俘获”现象,导致政府失灵。这一研究范式的重要意义在于揭示了监管主体和被监管主体间的互动推动了金融监管,进而产生了一系列对金融监管进行批判的反思性理论。

四、对金融监管理论发展的评价

从本质上说,金融监管是金融领域中政府权力介入的体现。一般而言,市场失灵金融管制的主要理论依据,这也是金融管制最初兴起时的理论基础,其代表性的理论是公共利益理论。然而,随着政府行为的深入和金融监管的弊端显现,“金融抑制”等现象的产生,使得学界开始对传统理论假设进行质疑,在此基础上对金融监管理论进行反思,逐步形成了金融监管的效应理论、金融约束和金融中介理论。因此,金融领域发展实践推动了金融监管理论的演进。

应该说,金融领域中的市场失灵问题普遍存在,金融系统的发展毫无疑问已经偏离了金融系统演化路径。由于金融系统的内在脆弱性和后果的严重性,金融的放任自由是不可取的,金融监管有其必要性。但同时,政府失灵范式下的反思同样有重要意义,政府应该尽量减少不当干预行为,促进金融市场效率的提高。因此,这两种范式实际上存在理论上的互补性,而整个金融监管理论也是朝着互补而非对抗的方向发展的。

参考文献

[1]凯文·多德.竞争与金融[M].丁新娅,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张颖.中国金融监管体制现状及问题分析[J].市场周刊,2008.

作者简介:张铮(1987-),男,重庆人,西南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创新管理。

作者:张铮

第三篇:金融监管体系迭代的理论分析

回顾金融监管的历史发展,很容易令人产生这样的印象,即金融发展的过程是“加强监管”与“放松监管”两者不断交替而构成的循环:每当金融与经济发展所伴生的风险威胁到金融乃至经济体系的稳定时,政策当局就会采取各种手段对金融活动加以控制;相反,一旦上述金融监管措施阻碍了金融创新,削弱了金融竞争力,构成经济增长的瓶颈,政策当局又会放松监管措施,为金融活动留出更大的空间。

这种普遍存在的观点不无道理。从某个角度来看,金融监管与金融创新之间,或者在更高的层面上,金融稳定与金融发展之间,的确存在着一定的权衡关系。推动经济增长的金融发展必然会伴随着一定的风险,进而威胁金融稳定,因此,政策当局必须要在发展与稳定之间保持适当的平衡。但是上述观点又存在着片面之处。首先,从长期来看,稳定与发展是高度一致的。累积的金融风险所导致的危机可能使得数十年的经济发展成果毁于一旦,甚至令整个社会失序。因此,失去了金融稳定这一前提,金融发展在长期上必然是不可持续的。其次,即使是在短期,金融监管的存在对于金融市场的正常运转也有着极为关键的意义。

金融是经济活动中信息不对称最为严重的领域之一,如果没有外部监管与信用体系作为支撑,“劣币驱除良币”就會成为普遍现象,导致金融市场的急剧退化甚至崩溃。在此方面,虽然“地下金融”的存在经常被作为批评过于严格的金融监管的论据,但其本身却不是否定金融监管必要性的理由。作为“地下金融”或“民间金融”信用基础的社会关系网络与私人救济很难推广到现代金融体系运行所要求的尺度范围,这也解释了为什么这类金融活动通常处于较为初级的发展形态。同时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地下金融”经常依托于“正规金融”而存在,并以后者的合规经营所留下的套利空间作为自己的生存基础,其风险也在相当程度上被后者所分担了。

在理论层面上,监管当局的功能首先在于维护金融市场“元规则”的稳定性。这些“元规则”包括产权制度(自由交易的权利)和契约(交易形式)等,它们构成了基本的金融交易正常进行以及更高层次制度创新的基础。在这方面,金融监管的重要性在于,尽管某些市场规则的形成和维持是自发的——如交易中的机会主义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通过长期交易关系和声誉机制来加以约束,但大部分的经济制度却并非自我实施(self-enforce)的,它们需要外在的力量来加以保护。除此之外,金融监管的另一个重要功能是对市场失灵进行干预和提供公共物品。当递增报酬、垄断、不对称信息和外部性等因素导致金融市场的运作可能显著偏离社会最优状态时,监管当局就有必要介入。这种介入可能是直接的,即监管当局直接动用行政力量对资源的配置进行干预,也可能是间接的,即帮助金融市场建立起可以克服上述干扰因素的新制度。

由于市场失灵现象的存在和人们的有限理性,监管当局常常会对金融市场的制度创新加以约束,尽管这些创新并没有违反基本的产权和契约制度。例如绝大部分国家都对金融机构的资质有严格的要求,同时某些金融交易是被禁止的,因为它们可能对投资者的利益和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造成损害。不过在另一方面,监管当局也可能成为金融创新的积极推动者。监管当局作为信息中介和规则仲裁者的优势使得它能够帮助金融市场主体克服新制度创立时常常面临的协调问题,并且可以通过补贴的方式降低新制度建立时和运行初期的交易成本。对于中国这样正处于金融体系改革与金融市场培育过程中的经济体,监管当局在金融创新上的引导和保护作用就表现得更为显著。

意识到金融监管与金融发展的上述关系之后,如果用更为综合性的视角来反思金融监管体制的变迁,就会发现它更倾向于螺旋式的上升而并非简单重复的“治—乱”循环,其背后也隐藏着诸多的影响因素。如经济与金融环境的变化、金融政策目标的不同、金融知识的积累、监管技术的进步等。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在监管当局对金融体系的运行机制认识不足也缺乏适当调控手段的情况下,其面对可能导致经济失序的金融创新的自然反应就是以“一刀切”的方式直接叫停,而在发现这种做法会导致金融发展停滞之后又只能再次无奈地全面放开。但是在监管当局具有了更多经验和更为有效的调控工具之后,就能够实施选择性的操作,从而使上述政策性经济周期得以平滑。

理解上述观点的一个关键在于,从来就不存在完美的金融监管体系。在理想的情况下,金融监管体系的规模、结构、运行模式是公共选择的结果。但在更为一般和现实的条件下,它则是行为人在更为基本的制度约束下相互博弈的产物,并且其结构和功能具有路径依赖的性质。同时非常重要的一点是,不管其产生的具体途径是哪一种,都很难保证金融监管体系结构的最优性。如果仅仅从绩效的角度出发,最优的金融监管体系规模和结构是在其功能与成本之间加以权衡的结果。最优的金融监管体系应当以尽可能低的成本来实现其目标,而这一能力则取决于四个基本因素:技术、信息、激励和资源。其中技术条件构成了监管机制的根本约束,信息和激励是决定监管体系组织效率的关键因素,而不同监管部门能够获得的资源数量则对其行政能力做出了最终限制。

上述分析只是一个静态的分析框架,通过它我们能够理解由于监管当局经验积累和监管技术进步而带来的监管政策变迁,但在现实当中,金融监管体制变迁的更重要原因常常在于,经济与金融实践的发展使得金融监管的目标与功能本身发生了转移。即便是金融监管的基本目标,不同环境下“系统性风险”的具体表现及其决定因素可能并不相同,监管当局在不同基本目标上的权重分配也会相应发生变化。在这种情况下,金融监管体系很可能就需要全新的监管理念与机制来应对形势发展的挑战。

当前全球金融监管改革中宏观审慎管理的兴起就是其中的一个例子。随着现代金融体系的日益复杂化,各种金融产品的爆炸式增长,金融机构的行为模式及其经济效应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复杂的金融体系下,传统的微观审慎监管已经难以独立承担维护金融稳定的任务,不仅如此,它还产生了顺周期性等问题,从而使得自己本身成为了影响金融稳定的一个因素,美国次贷危机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出现这一情况的根本原因在于,现代金融体系是一个复杂系统,它的总体运行状态不能简单地归结于其子系统运行状态的加总,因此要求单个金融机构保持传统意义上的“良好”经营状态并不足以保证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甚至可能由于“合成谬误”产生相反的效果。并且在现代经济体系中,金融监管也越来越不可能脱离货币政策等宏观因素而独立存在,相反,其实施效果极大地依赖于这些整体性的背景因素。因此,金融监管要走出传统围绕个体金融机构进行监管的框架,就必须从金融体系的总体层面出发,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对金融稳定状况进行评估,同时在总体层面上对监管指标与工具进行选择和运用,宏观审慎政策就是上述各种因素的一个共同产物。它实际上是在金融稳定的层面找到了宏观与微观之间的一个结合点,并因此大大拓展了中央银行的职责范围和可控选择的政策工具箱。

对于正面临经济增长方式调整和经济增速放缓的中国,通过宏观审慎管理来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和维护金融市场稳定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宏观审慎政策的实施当中,主管机构的设置和权限划分非常关键。其中的要点在于,主管机构的设置与职权分配不仅取决于政策制定者的目标与具体的经济环境,而且具有路径依赖的特性,也就是受制于原有的金融监管结构。例如,我国实行的分业监管体制,其优势在于分工明确,各监管部门可以迅速在专业领域内积累起较高的技能与经验,但是这一模式的缺陷在于不同监管部门之间的信息与资源被分割,因而不利于金融形势的综合判断和跨域经营的监管,而这两种能力对于宏观审慎政策恰恰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如何在现有监管体制基础上进行改革以适应宏观审慎政策的需要,是我国未来监管框架建设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法与金融室副主任)

作者:尹振涛

上一篇:大三学年论文范文下一篇:科技科技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