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业法制环境完善分析论文

2022-04-28

旅游业法制环境完善分析论文 篇1:

发挥地方政府主导职能助推揭阳旅游业蓬勃发展

旅游业具有“无烟产业”和“永远的朝阳产业”的美称,它已经和石油业、汽车业并列为世界三大产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旅游业有了非常迅速的发展,但是比较而言,我国国内旅游业发展的广度深度都远远不能适应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人民收入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人民对旅游消费的需求将进一步上升,国内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

现阶段,我国的旅游业已经逐渐成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旅游产品集中体现了人们对生活质量各个方面的要求,旅游消费成为持续性的需求,这就使旅游业具有比较强的持续发展能力和抵抗风险的能力。当前,我国旅游业处于发展的关键期,既有重要的发展机遇,又有严峻的挑战。我国旅游业已处在“市场转型期、矛盾凸显期、管理提升期”,面临着优化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提升发展质量和水平的艰巨任务,迫切需要由粗放型经营向集约化经营转变,由数量扩张向素质提升转变,由满足人们旅游的基本需求向提供高质量的旅游服务转变。在这种新形势下,揭阳市委、市政府及时的抓住这个重要的发展机遇,在揭阳市第五次党代会上明确提出了“把旅游业打造成揭阳市新的支柱产业”的核心目标。要实现好这个目标,就必须发挥好地方政府主导职能,助推揭阳旅游业蓬勃发展。

一、发展揭阳旅游业的重要意义

旅游业作为一个“动力产业” 和“环境产业”, 带动性强、关联度高、覆盖面广、消费潜力大。它不仅对第三产业的发展有着巨大的拉动作用,促进经济结构优化调整,而且也对提升城市形象、提高城市知名度、扩大城市影响力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

目前,利用资源优势来发展旅游业是很适合揭阳经济建设的需要的,因为旅游业是综合性好、发展快、带动力强的产业,在居民消费需求中占有重要地位,它包括吃、住、行、游、购、娱六大元素,对交通、商业、餐饮、文化等产业有着明显的拉动作用,所以发展旅游业可以极大地给揭阳的经济注卥一方“催速剂”。

揭阳市要通过大力发展旅游业,实现新的产业排列组合,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大力发展旅游产业,一方面将给揭阳带来“全民皆商”的契机,切实增加当地居民的收入,另一方面也倒逼揭阳党政干群对环境进行大力整治,保護青山绿水,建设岭南特色水城,打造出一个天蓝、地绿、水清、城美的宜居城市,最终实现城市自身的定位和城市品牌的塑造。

二、揭阳市旅游业的发展的优劣势分析

揭阳是一个地理位置优越、历史悠久、旅游资源丰富的滨海城市。从发展旅游业的前景来看,揭阳多数旅游资源还未被正式开发,因此具有很大开发潜力。

1.揭阳市旅游业的发展优势

(1)历史文化和自然旅游资源丰富,以“岭南水城”为核心形成了三大特色旅游文化圈:一是以市区历史文化名城为核心的历史、宗教、商业文化和水文化旅游圈;二是以被誉为“南国绿宝石”的全国生态示范县揭西县为核心的生态文化旅游圈;三是以惠来滨海为主体的滨海文化旅游圈。

(2)人文底蕴深厚,特色文化光大传承。揭阳市是潮汕历史文化发祥地。几千年的发展与传承,赋予揭阳地方文化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魅力,享有“小戏之乡”、“国画之乡”、“海滨邹鲁”之美誉,市区榕城是广东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拥有普宁英歌、潮剧、木雕、普宁嵌瓷、阳美翡翠玉雕、乔林烟花火龙、铁枝木偶、青狮、竖灯杆升彩凤等9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风淳朴,至今还完整的保留着包括潮汕年节习俗、婚姻习俗、丧葬习俗、诸神崇拜习俗、礼仪习俗、食七样羹、出花园、行彩桥、“营老爷”等潮汕文化民俗。

(3)交通区位优势明显。凭借揭阳潮汕机场、厦深铁路、广梅汕铁路、深汕、揭普惠、汕梅等高速公路和神泉、靖海等优良港湾,已基本形成以空港、海港为龙头,以高速铁路、高速公路、高等级公路为支撑,以村通公路为基础的水陆空立体交通格局。

(5)地理区位优势显著。揭阳是著名侨乡,有海外侨胞、港澳台同胞320多万人,分布在世界40多个国家和地区,同时也是是珠三角与海西区的重要连接点,商贸流通活跃。依托侨乡的地缘和亲缘优势,揭阳旅游业要借助特色产业联动发展所带来的巨大的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推动揭阳旅游产业的蓬勃发展。

2.揭阳市旅游业的发展劣势

(1)缺乏旅游名牌产品,旅游资源开发力度和深度不够,产业规模狭小,旅游景区(点)建设滞后,经营管理不规范,旅游产品弱、散、小,吸引力低……这些都成为制约揭阳旅游业发展的瓶颈。

(2)缺乏科学而持久的发展战略定位,没有全面系统摸清旅游资源特色,制定正确的开发策略并采取必要的措施。表现在:产品市场定位不高,特色不够鲜明;布局分散,随意性强,缺乏强有力的宣传手段和渠道,知名度低。

(3)生态保护环境意识不强,缺乏科学的管理。在保护旅游区环境上也缺乏科学的管理,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游人超负荷的活动以及各种有损社会公德的行为给旅游区带来了破坏。

(4)城区旅游配套建设不完善。表现在:新旧城区的规划、管理显得混乱;缺乏大型的或相对集中的文化娱乐消闲中心,缺乏相对集中的可以欣赏民俗风情表演、品尝潮汕美食的好去处等。

(5)缺乏具有现代管理经验的和旅游营销策划的优秀人才

当前,揭阳市对旅游业投入的财政资金规模较小,旅游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不高,旅游业发展所需的专业人才在培养和引进的规模和质量上还不能满足旅游业发展的需要,这严重地制约了揭阳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积极发挥地方政府主导职能,助推揭阳旅游业蓬勃发展

当前,我国旅游业形成了“政府引导、部门联动、条块结合、分类指导”的大产业综合推进的发展格局,采取政府主导型的发展模式是当前我国旅游业得以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全国有27个省区市把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或第三产业的龙头,地方政府主导旅游业发展格局已经形成。

在这种大背景下,揭阳旅游业要实现腾飞,就必须积极发挥地方政府主导职能,充分利用揭阳旅游业的优势,扭转劣势,整合揭阳旅游资源,塑造揭阳旅游品牌形象。其具体工作有:

1.加大政策引导力度,为旅游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和法制环境

政府通过制定关于旅游业发展的地方性法规及规章,加大政策引导力度,为旅游业发展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法制环境。要积极制订并扎实推行《揭阳市旅游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加强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的公共服务与社会管理职能。打破行政区划界限,充分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完善旅游协作机制,不断扩展旅游合作领域。大胆创新,努力引导揭阳市旅游业向“无障碍旅游区或跨区域旅游合作模式”发展,实现质的提升。

2.内联外引,积极招商引资,打造粤东文化休闲旅游观光带

当前的揭阳要积极响应广东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汕潮揭同城化、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工作”的重大决策,内联外引,加强与汕头、潮州、汕尾、梅州、河源、珠三角和其他周边地市的旅游协作,积极招商引资,促进资源互补、市场互补。以文化旅游为主题,着力开发潮汕文化、客家文化、玉文化、侨乡文化等地方特色文化以及多元的宗教文化与旅游的融合。依托良好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潮汕人文景观,加强旅游资源整合和旅游产业开发,发展独具特色的潮汕文化旅游、海滨度假游、地质遗址旅游、商务会议旅游、綠色生态旅游和革命老区红色旅游,打造粤东文化休闲旅游观光带。

3.营造良好的旅游宏观社会环境,以适应当前旅游业向“散客旅游占主导、高端旅游产品引领潮流”发展的要求

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旅游市场出现了“散客化”的旅游潮,欧美各主要旅游接待国的散客市场份额达到70%~ 80%,有的甚至高达90%,经营接待散客旅游的能力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旅游业成熟度的重要标志。我国散客旅游的比例虽然低于旅游发达国家,但近年来发展十分迅速,已占我国旅游客源市场的近半壁江山,特别是一些大中城市和沿海地区,散客比例更大。据权威部门分析和预测,进入21世纪后,我国散客旅游比例也将突破70%,成为旅游市场的主角。散客旅游的发展是旅游业进入更高层次、更新阶段的产物,也是旅游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散客市场的营销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除旅游企业自身的努力外,还取决于整体社会环境的优劣,散客接待需要构建社会的整体运作机制,其中旅游地居民对外来游客的热情欢迎、热心指引和帮助;旅游景区环境整洁、和谐优美;交通、通讯部门为游客流动提供顺畅无阻的通道等都是这一机制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散客旅游产品不可或缺的重要组合元素。这些都需要旅游企业与社会各相关部门加强协调,密切合作,共同营造一个安全、便利、舒适、友好的旅游宏观社会环境,做好揭阳‘散客旅游’这块大蛋糕。

4.整合揭阳丰富的旅游资源,打造品牌旅游项目,提升产业影响力

(1)要有“大资源”的理念整合,揭阳丰富的旅游资源。要善于利用当前揭阳旅游业的几大系列产品来打造品牌旅游项目。①依托市区具有浓郁潮汕文化特色的揭阳学宫及其周围的释、儒、道景点和岭南特色水城,打造“榕城历史文化旅游聚集区”;②以宗教文化资源为平台 ,推动两岸文化交流,打造宗教文化旅游精品,提升揭阳文化旅游的知名度。③凭借玉都美誉,打造“美玉之旅”旅游精品路线,把重点产业串联起来,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擦亮揭阳城市品牌,携手共建广东省商务休闲旅游示范区。④依托揭西生态旅游资源优势,致力打造“三色旅游”(即绿色、古色、红色“三色”之旅)品牌,创建生态休闲度假旅游城市,使之成为东南沿海城市人民旅游休闲的后花园。⑤把发展旅游业与乡村文化结合起来,发展乡土文化,民俗旅游。要以线路为纽带,打破地域概念,加强整合包装,全力打造以玉湖、洪阳为代表的全市八个乡村旅游示范点,形成具有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和参与性的现代农业观光游、特色乡村购物、乡村生活体验游、乡村民俗风情游等特色乡村游线路。⑥大力开发海洋文化旅游。依托惠来滨海优越的自然条件和建设重化能源基地、发展海港经济对旅游市场形成巨大的需求,打造“海港经济滨海度假观光旅游聚集区”。⑦凭借独特的华侨文化优势,打造广东省首家以茶田、果园、湖景、生态林区等优美的自然环境为依托的区龙头旅游产品之一,乃至国家5A级旅游区“八国风情旅游度假区”,打造粤东华侨城。

(2)推动产业创新,激发产业活力。要积极引进有实力、大品牌的旅游公司落户揭阳,要主动与国内外大型旅游企业合作,推动旅游企业向品牌化、集团化发展,提升揭阳旅游业的竞争力。

(3)推动品牌塑造,提升产业影响力。首先要把旅游推介与城市形象宣传相结合,大力宣传推介“岭南水城”城市品牌。其次要大力兴办节庆活动,增强外界对揭阳旅游的注意力。再次要注重旅游文化的挖掘,重点推介揭阳市优势文化旅游产品。最后争取在国家主流媒体推介揭阳旅游,提升揭阳旅游的知名度。

作者:杨晓英

旅游业法制环境完善分析论文 篇2:

城市旅游竞争力实证研究

摘要:本文在借鉴世界经济论坛(WEF)、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IMD)的国家竞争力模型及“Crouch & Ritchie模型”的基础上,参照倪鹏飞的城市竞争力“弓弦箭模型”,从市场、要素、环境和管理四个方面构建了城市旅游竞争力指标体系;并运用因子分析法对18个城市的旅游竞争力进行了实证研究,将武汉旅游与其它17个城市进行了对比分析,指出了武汉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措施。

关键词:城市旅游; 竞争力; 武汉市

一、 研究背景

城市旅游在中国旅游业发展中已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以入境旅游为例,2006年,深圳、广州、上海、北京、珠海、杭州、苏州、桂林、南京、厦门、天津、西安、青岛、无锡、昆明、大连、中山、重庆、成都、黄山、宁波、武汉、沈阳、三亚、哈尔滨、济南、海口、长春等28个城市,共接待入境旅游者3978.00万人次,占全国接待入境旅游者总人次的64.79%;国际旅游外汇收入共217.27亿美元,占全国旅游外汇总收入的71.85%。[1]从某种意义上说,旅游业的国际竞争和区域竞争是通过城市旅游竞争来实现的。

城市旅游竞争力的培养与提升需要理论的指导。目前,国内外对城市旅游和旅游竞争力的评价研究已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对城市旅游竞争力的评价进行比较全面和深入的研究还不多。国内研究评价多以定性研究为主,定量研究处于探索阶段,已有的定量研究也大都以层次分析法为主。[2-4]本文尝试拟定一套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因子分析法进行定量实证对比评价,丰富城市旅游竞争力理论与实践,为同类研究提供参考与借鉴。

二、 评价方法

评价方法采用SPSS13.0[5]社会经济统计软件中的因子分析法(Factor)分析武汉市与其他17个城市旅游竞争力的实际差异。因子分析法原理是将多个变量x1,x2,…,xp(可以观测的随机变量、也即显在变量)综合为少数几个因子F1,F2,…,Fm(不可观测的潜在变量),以再现指标与因子之间的相关关系的一种统计方法。其基本思想是:根据相关性大小对变量进行分组,使得同组内的变量之间的相关性较高,不同组的变量之间的相关性较低。每组变量代表一个基本结构,因子分析中将其称为公共因子,它们可以反映问题的一个方面,或者说一个维度。通过几个公共因子的方差贡献率作为权重来构造综合评价函数,简化众多原始变量及有效处理指标间的重复信息,克服了人为赋权的主观性缺陷,其评价结果具有很强的客观合理性。

三、 评价指标体系

本文在借鉴世界经济论坛(WEF)、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IMD)的国家竞争力模型及“Crouch & Ritchie模型”[6]的基础上,参照倪鹏飞的城市竞争力“弓弦箭模型”,[7]从市场竞争力B1、要素竞争力B2、环境竞争力B3、管理竞争力B4四个方面构建了城市旅游竞争力指标体系。市场竞争力指标是旅游产业竞争力高低的最直接的反映,可以从产品市场竞争力C1、客源市场竞争力C2以及产业效率C3三个方面进行考察;要素竞争力主要反映城市资源赋存状况,可以从旅游资源C4、人力资源C5和设施设备C6三个方面展开;环境竞争力主要反映城市大环境对旅游业发展的支持力度,主要从城市自然环境C7、经济环境C8、和社会环境C9三个方面对城市旅游环境支持力进行评估;管理竞争力主要反映一个城市政府管理水平、企业管理水平和城市创新能力,主要代表有法制环境竞争力、政府管理竞争力C10、体制创新竞争力C12、企业管理竞争力C12四项指标。鉴于法制环境指标难以获取,本文用经济吸引度C13替代法制环境竞争力指标。由此构成第二层评价指标。再将第二层评价指标具体细化,构成第三层评价指标。具体模型见表1。

表1:城市旅游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四、 指标量化处理

1. 直接可量化指标处理

D1、D2、D3、D4、D5、D6、D7、D8、D12、D13、D14、D15、D16、D17、D18、D19、D20、D21、D22、D23、D24、D25、D26、D27、D28、D29、D30、D31、D32、D33、D35、D37、D39、D40、D41、D42、D43、D44、D45可以从中国旅游统计年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中国城市年鉴中直接获得或经过简单计算获取。

2. 其他指标处理方法

D9、D10可以通过表2、表3获得。若一城市既拥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又有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则其旅游资源的整体品位度取最高分6。垄断度的评分方法也是如此。

表2:旅游资源品位度量化表[4]

表3: 旅游资源的垄断度量化表[4]

D11旅游资源丰度:取城市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自然保护区,国家森林公园的总数(如遇重复只计算一个,如既属国家风景名胜区又是国家森林公园,在计算丰度时只算一个)。

D34城市知名度:以该城市名称为关键词(如,武汉市),统计其在最强大的中文搜索引擎百度中所搜索到的词条数。

D36旅游产业地位:以旅游为关键词,检索其在该市十一五规划中出现的次数。

D38旅行社集中度:采用城市百强旅行社数量占城市旅行社总数的比例来表示。但该比重是一个没有进行标准化处理的量,同时可能存在比重为零的情况,即该城市没有进入全国百强的旅行社。对于“零”这个特殊的数值,在综合评价运用该指标时,会引起很严重的后果。因此,本文在得到这个比重之后、又对其运用功效系数法进行了处理,即:将所有比重转化为60~100之间的标准分值。其具体的转换公式是:

其中,Di为经过转化后的标准分值,Xi为转换前计算的百强旅行社比重,Xi(s)为比重中的最小值,Xi(h)为比重中的最大值。

3. D1产值利润率、D18 SO2排放量和D37星级酒店国有比重指标的处理

由于多个城市的产值利润率为负值(<0),需要将其转化为正值(>0)。由于该指标值多在“0”附近,本文将所有城市该指标的值增加18来实现正向化。

星级酒店国有比重为一逆向指标,得分越小,表明其市场化程度越高,越能体现该城市较强的体制创新能力。因此该指标需要用取倒数的方法将其正向化。SO2排放量指标也采取同样的倒数正向法处理。

4. 无量纲化处理方法

经过上述量化的指标单位不统一,必须对其进行无量纲化处理,本文运用如下公式进行转化:

式中Pi为某指标转换后的无量纲指标值,Di为转换前的指标值。

五、 综合评价

原始数据标准化后,本文运用因子分析法,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中的Factor模块,对18个目标城市的四大类影响因子及城市旅游综合竞争力进行了多层面的分析和综合评价。

1. 市场竞争力评价

对市场竞争力的因子分析结果表明,与其他17个城市相比,武汉旅游业市场综合竞争力居18个城市之末;旅游产业规模和产业效率处于10、9位的中游水平,而产业盈利能力竞争力较差,具18位。表明,武汉旅游业市场低迷、企业盈利能力不高、市场效率低下。

2. 要素竞争力评价

通过对要素竞争力的因子分析结果可以看出,武汉市旅游业要素综合竞争力在18个城市中居第13位。其中,资源竞争力居第9位,而设施竞争力居第17位。说明武汉旅游资源丰富,人力资源充足,但旅游开发相对不足,旅游设施不够完善,交通设施(外部)仍然是困扰武汉旅游竞争力提升的制约瓶颈之一。

3. 环境竞争力评价

通过对环境竞争力的因子分析结果可以看出,武汉市旅游业环境竞争力主要影响因素中,能源竞争力、经济活力竞争力分别处于第2、7位的上游水平,自然环境竞争力居于第12位的中游位置,而城市基础设施竞争力较差,具第17位,环境综合竞争力居第12位的中游水平。表明武汉近年来经济发展迅速,经济环境较好,但自然环境一般,公共基础设施较差,公共基础设施已成为影响武汉旅游竞争力的制约因素。

4. 管理竞争力评价

武汉旅游管理竞争力主要影响因素中,社会法制竞争力处于第2位的上游水平,政府管理竞争力与体制创新竞争力分别居于第10、第12位的中游位置,而企业管理竞争力相对较差,居第14位,管理综合竞争力居第10位的中游水平。表明,近来武汉市政府有关部门非常重视旅游业的发展,并为之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法制环境,但由于诸多历史原因,体制创新不足,企业经营管理能力较差,影响了武汉旅游竞争力的提升。

5. 综合竞争力评价

表4: 城市旅游综合竞争力

城市旅游业综合评价表4表明,武汉旅游综合竞争力在18个城市中位居16位,与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城市相距甚远,与东部沿海城市差距明显,与同在长江流域的重庆、南京、成都也有相当差距,仅稍强于东北的长春和哈尔滨。通过对四大类要素的排名来看,武汉旅游业管理竞争力、环境竞争力和要素竞争力分别居第10、12、13位的中游水平,而市场竞争力却处于18城市最末,说明武汉旅游综合竞争力低下的原因在于未能将资源、环境、管理等方面的优势成功转变为产品优势、市场优势,未能将比较优势转变为竞争优势。

六、 对策措施

1. 确立旅游形象定位,培育城市旅游竞争力

以“白云黄鹤,知音江城”作为形象对国内外游客进行宣传的同时要做好对“黄鹤”、“古琴(知音)”、“江城(水)”文化的挖掘和相关项目产品的整合开发。黄鹤类项目要做精,将黄鹤楼与首义园联成一片;知音类项目要做深,加大对古琴文化、楚文化的挖掘;水项目要做大,做出气势,开展以水为主题的影响力大、参与性强的活动项目。

2. 强化资源整合与开发,塑造旅游精品工程

坚持“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资源整合发展模式,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产品开发为中心,以建设旅游目的地为重点,实施精品战略,形成“重点突破、以点带面、联动开发、整体推进”的旅游发展格局。树立白云黄鹤、知音江城两大旅游精品名牌,体现“水与浪漫”、“古琴与知音”的意境流。打造具有引擎作用的“大黄鹤楼旅游区”,可称为武汉旅游大餐主盘的“大东湖旅游区”和起钱袋子作用的“大汉口旅游区”。

3. 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旅游交通体系

针对区内交通基础设施相对滞后,重点旅游区可进入性不强,景区内部交通条件有待改善,交通“瓶颈”突出的状况,旅游、市政及交通部门需下大力气优先解决交通这一大制约因素。加大市政基础设施投资力度,将旅游开发与城市规划相结合,使城市结构和功能既符合工业城市的要求,又与旅游城市的功能相协调。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应充分考虑旅游产品深度开发和旅游业的发展需求,必要时作一定程度的调整。

4. 加快企业经营改制,打造旅游产业集群

加快旅游企业的改制、改组,组建适应企业向集团化、系统化和网络化发展趋势的武汉市旅游业集群。现代竞争的趋势就是大集团、大公司的竞争。武汉市旅游业存在“小、散、弱、差”的缺陷,要通过组建大集团、大公司来参与市场激烈的竞争。武汉市旅游企业可以采用:品牌战略、集团化战略和资本化经营战略,来实现其集团化战略,实现规模效应。

5. 借中部崛起之东风,加强区域联合

党中央、国务院实施“中部崛起”战略的决策,为中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其作用不亚于改革开放对沿海城市的影响。武汉必须借“中部崛起”的东风乘势而上,加快与中部其它城市合作的步伐;强化自身在区位、经济、社会、交通等各方面的优势,确立武汉在中西部的领头羊地位。

武汉旅游业应该充分利用其作为中部地区最大的经济、贸易、金融、交通、信息和科技教育中心的区位优势,加大同周边区域的联合开发,以武汉经济圈为基础,打造大武汉旅游圈。形成“四线”——宗教文化旅游线、三国旅游线、三山名楼旅游线、三峡生态旅游线,“三轴”——长江旅游轴、京广旅游轴与汉江旅游轴,“一中心”——武汉旅游集散中心的格局,将华中地区以及武汉市周边地区统一整合起来。打造华中无障碍旅游区,编组区域旅游合作产业链,统一宣传、联合促销,提升整体竞争力。

参考文献:

[1]中国旅游网:www.cnta.gov.cn

[2]古诗韵,保继刚.城市旅游研究进展[J].旅游学刊,1999,(2).

[3]杨英宝.旅游竞争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世界地理研究,2002,(2).

[4]苏伟忠,杨英宝,顾朝林.城市旅游竞争力评价初探[J].旅游学刊,2003,(3).

[5]郭志刚.社会统计分析方法——SPSS软件应用[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

[6]Crouch G.I.,Ritchie J.R.B. Tourism Competitiveness,and Societal Prosperity [J].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1999,44:137-152.

[7]倪鹏飞等.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R].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8]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旅游局.中国旅游统计年鉴2005[G].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5.

[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旅游局.中国旅游统计年鉴2005副本[G].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5.

[10]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旅游局.中国旅游年鉴2005[G].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5.

[11]国家统计局城调总队.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05[G].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

[12]中国城市年鉴编委会.中国城市年鉴2005[G].北京:中国城市年鉴出版社,2005.

[13]厦门市人民政府网:http://www.xm.gov.cn/zwgk/ghfz/sywgh/index.htm.

责任编辑 杨小民

作者:庄小丽 康传德

旅游业法制环境完善分析论文 篇3:

基于旅游经济新常态下的南昌市未来旅游业发展的几点思考

摘要:本文基于目前旅游业发展的新常态下,深入分析并总结了南昌市旅游业未来发展的趋势特征,透过现象深究其本质原因,最终提出了有关南昌市今后发展的几点思考。

关键词:南昌市 旅游业 发展趋势

从南昌旅游业宏观发展来看,我市旅游经济运行的市场基础更为牢固,大众化旅游层面特征越发凸现,全省乃至全国的影响力得到进一步的彰显。随着《旅游法》、《国民旅游休闲纲要》等一系列承载国家战略性意志的文件出台,标志着旅游业的法制环境得到了进一步的优化,依法治旅、依法兴旅的乘数效用将得到充分发挥和体现。但就目前而言,南昌市的旅游业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会与挑战。

一、南昌旅游业今后的发展趋势特征

(一)如今的旅游消费需求倾向正从统一走向分散。以前由于旅游资源和产品较为匮乏,旅游市场化水平较低,需求还只是停留在初级阶段,部分旅游市场的垄断现象较为严重,“以产定销”的现象容易造成旅游产品标准化、雷同化。然而随着我国经济得到了全面的提升,传统的千篇一律式的团队旅游正日益被淡化,传统的旅游业将会与信息产业深度融合,基于物联网与务联网为载体,未来旅游业数字化、智慧化、网络化特征会愈发显著,而个性化、多元化的消费取向将会成为旅游市场中的新常态。据不完全统计,96%的境内游客和65%的出境游客都倾向于自主选择旅游目的地,利用互联网络和智能手机,根据旅游攻略独自完成个性化的旅游体验。“我的旅游我做主”的时代已悄然来临。

(二)随着移动网络化的普及,致使旅游市场成为更为开放、透明的环境。当前旅游者通过智能手机的GPS、百度地图、打车软件、携程、去哪儿、好游等旅游企业开发的手机在线APP系统,使得自助游、自由行能够无障碍地进入当地居民的公共生活空间,使游客可与当地特色文化进行完全的亲密接触。旅游市场中更多的文化创新和商业创意来源于一个更为开放、透明、竞争的市场体系。

(三)南昌市旅游共公服务以及行政管理将会面临空前的挑战。在一个愈发分散、开放、竞争、个性化的大市场中,要想使得旅游产品质量以及目的地形象得到全面提升和保证并非易事。以往旅游目的地政府可以主导旅游资源配置,通过以旅行社团队统一接待的形式来实现在封闭旅游市场环境内的正常运行。但是随着目前旅游市场个性化需求的凸显,竞争化程度的加剧,政府如何向广大且分散的游客提供更富当地特色的旅游公共服务产品?如何引导那些即使在没有旅行社和导游引领条件下的游客也能顺利地完成其旅行?如何在大众创业和市场主体创新的进程中寻求产业促进和运营监管之间的平衡?这些都是政府将要面临的全新挑战。

(四)旅游市场中的数字化、智慧化、网络化特征将愈发凸显,竞争的主战场逐渐转变为虚拟网络。伴随着不同产业技术进步所带来的相互兼容,从而导致各种行业产品彼此融通,最终产生行业融合的巨变,这也使旅游产业的市场边界正日益模糊。文化产业、绿色生态业、电子信息业、金融业等多种行业已与传统的旅游业深度融合,这必将影响整个市场的运作模式和竞争规则。

二、基于以上旅游市场新常态下的建议

(一)在当前旅游消费经济的新常态下,南昌旅游业应着重利用信息化技术、产业大数据模式等高新技术推动传统旅游经济的发展,走一条低成本、高效率的跨越式发展之路。随着信息化的浪潮席卷全球,以云计算、移动通讯、大数据为代表的信息技术逐步让广义的大规模私人定制、个性化的需求满足成为现实。信息化等高新技术改变了原有旅游生产函数的外生变量,由此获得的经济产出效应往往是不可估量的。所以政府应当在完善旅游城市的信息化体系中扮演主导角色,积极开展旅游目的地网络营销、旅游资源及服务信息数据化的建设,通过对大数据资源的整合和高效利用,从而积极地利用市场商机,较大地挖掘市场潜力,最终充分地释放信息化改革给旅游业所带来的红利。利用南昌市目前较为完善的高速交通和私家车普及的优势,让老百姓在旅游出行中,获得信息的边际成本降至为零,这将极大地刺激旅游消费动机,促进大众旅游的迅猛发展。具体来讲可从旅游市政公共服务网络体系、南昌统一的旅游景区数据服务平台、旅游及公共服务机构网络数据共享等几个方面打造和完善,从而有效地增强本地在全省乃至全国的核心竞争力。此外,通过旅游信息化的完善还有助于提升政府行政部门的旅游公共服务、整合管理水平。旅游产业统计数据很难精确。如游客数量统计、游客满意度调查、游客流量预报,利用旅游公共信息服务系统,这些数据将会被精确地统计,便于行政管理部门制定与当前市场环境相适宜的且行之有效的旅游公共服务政策。

(二)积极推动民营资本进入旅游市场,进行旅游产业投資、大众创业,敢于打破旅游市场垄断制度的藩篱,积极发挥市场在旅游资源配置中的主导作用。政府应大力创造条件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业和草根创业,降低旅游市场的准入门槛,防止某些旅游资源领域的垄断性经营,明确市场主体的产权关系,尤其对国有旅游企业进行深化改革,使旅游市场主体能够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科学管理,有效地发挥旅游在国民经济中的推动作用。政府应成为旅游市场公平竞争环境的监管者,致力于服务市场主体、进行宏观旅游环境优化、旅游目的地营销、南昌市旅游公关形象推广等诸多领域的主导者,为南昌市旅游产业朝着统一、开放、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而努力。

(三)明确南昌旅游业在全省乃至全国旅游城市形象中的定位,积极创造鲜明统一的旅游品牌,避免重复建设、无效利用和无序竞争的局面。继续丰富并完善南昌市的旅游产业链条,尽可能地根据自己特有的市场形象来打造食、住、行、游、购、娱,适应各种消费层次的旅游产品线,做到“形散而神不散”,即保持鲜明而统一的主打旅游品牌形象,但产品的形式、种类、层次应尽量体现出多元化、多样化、个性化的特点,以便迎合当前更多旅游消费者个性化的需求。政府应主动承担并发挥南昌市形象推广的重任,将南昌形象走出去,请超级人气明星来代言,此外南昌品牌形象的建立和推广还需结合当地特色优势,以优势产业和特色服务业为依托,通过影视、歌曲、娱乐、餐饮等相关时尚产业为手段,极大地彰显南昌旅游的无形魅力,使之成为南昌旅游新形象的有形载体。

(四)在今后的旅游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政府在还应当以大众旅游作为主要服务目标,从很大程度上完善旅游目的地散客接待服务体系,其中包括便利的旅游公共交通系统、便利的旅游导引系统、中英文标识、银联卡支付服务、公共WIFI(景区景点、公交站台等公共区域设立免费WiFi点供游客进行查询交通信息和旅游咨询,这也是一个旅游城市友好开放程度的体现)、中转服务等。此外利用信息化的优势,不断完善南昌市旅游公共服务信息系统,建立一个集呼叫中心、信息发布、综合宣传、智慧推荐、交易服务、物务信息等功能为一体的实时的、个性化的、用户自我服务的公共信息服务综合支撑系统。实行市场运作机制,建立综合的运营支撑。例如为南昌的景点景区设立开发专业的智能手机导游讲解APP服务系统,一方面可为个人游客的线路指引、导游讲解、服务消费提供便利,另一方面游客点击下载此软件,也为景点景区形象乃至南昌市整体旅游形象的推广点赞。从电子商务营销的层面来看,以此作为南昌公共旅游服务信息化的载体,通过个人信息、商业信息、公共信息、个人经验信息在传播方面的聚合效应,可让南昌市旅游品牌形象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大放异彩。

智慧旅游、科技创新、个性需求、自助服务将会成为南昌旅游产业结构升级的新亮点!

三、参考文献

[1].李佳妮, 智慧旅游:未来行业的发展趋势,吉林日报,2014年03月27日;

[2].戴斌,我国旅游业“十三五”发展思路探讨,《旅游学刊》 2014年10期

【作者简介】胡亚光,江西旅游商贸职业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旅游经济、旅游管理。

胡建华,江西旅游商贸职业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旅游管理。

作者:胡亚光 胡建华

上一篇:民营企业的法律服务分析论文下一篇:个体工商户纳税筹划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