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预警机制完善分析论文

2022-04-21

摘要:由于自然因素或人为因素的影响,近年来大规模自然灾害频发,旅游业对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依赖性较强,由此自然灾害对旅游业的影响也越来越严重。本文综合分析了自然灾害对旅游者、旅游目的地、旅游企业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讨论了政府和旅游企业两个层面的自然灾害预警机制的构建问题。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旅游预警机制完善分析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旅游预警机制完善分析论文 篇1:

基于顾客满意的新疆旅游危机预警机制研究

摘要:新疆旅游业危机敏感性特征以及媒体的渲染和政府信息的不透明都给新疆游带来负面信息。基于此,笔者提出构建新疆特色的旅游危机事件预警和防范机制。笔者依据新疆旅游消费者感知价值和新疆旅游管理部门视角下设计旅游危机预警系统,以此解决旅游目的地和旅游客源地矛盾并权衡双方的利益。

关键词:旅游危机预警机制;旅游目的地;旅游消费者

1.前言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作为中国的旅游大省,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全国旅游资源共有68种,而新疆就有56种,占全国旅游资源类型的83%。全疆共有景点一千一百余处,居全国首位,已开发旅游景区(点)468个,被评为国家A级的景区93个,其中4A级景区3个;国家级森林公园13处,国家地质公园2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6处;国际狩猎场18处;优秀旅游城市10座;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区(点)12个[1]。然而新疆旅游发展水平却十分低,这种发展现状,与新疆旅游本身的特征和旅游产业的经营管理密切相关,但是笔者认为,新疆旅游客源地的消费者对新疆游感知价值的降低也有很大的关系,2009年乌鲁木齐“7·5”暴力恐怖事件、2010年天池景区发生泥石流、2011年新疆旅游交通特大事故、2012年新疆喀纳斯旅游景区边防森林火灾等事件给新疆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极大的困难。因此,新疆旅游目的地有关部门及新疆游消费者如何对这些突发性事件进行管理继而促进顾客满意度显得尤为重要。

新疆旅游危机预警管理主要是通过对旅游突发性事件进行分析研究,找出其根源,并形成预防对策,进而作到有备无患,从容应对各种危机。对于旅游危机的产生往往起因于顾客的抱怨和不满意。“春江水暖鸭先知”,因此,及时了解顾客的感知信息,使顾客满意是预防危机产生的重要途径。

2.新疆旅游危机预警系统构建目标

1.新疆危机管理部门应加强危机防范意识,识别评价旅游危机数据,减弱旅游危机的不确定性。保障旅游环境质量、维护旅游产品信誉和提高旅游服务质量水平,促进新疆旅游业的发展和消费者的满意度。

2.新疆旅游危机预警机制的目标在于使新疆各地的旅游资源得到可持续发展,保护目的地游客的安全并最终形成新疆本土旅游危机管理的文化。

3.新疆旅游危机预警的目标还在于旅游目的地相关部门可以了解游客的目的地危机感知及决策。管理者实施危机控制的措施应与消费者的认知策略相匹配,从而引导旅游消费者的危机认知向着有益于新疆旅游目的地危机管理的方向发展。

3.新疆旅游危机预警系统构建原则

旅游危机预警机制的构建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工程,同时突发性事件也依赖于旅游系统面临危机时的反应,旅游危机预警系统是用于指导新疆旅游目的管理者和客源地消费者应对旅游危机的战略选择。因此,新疆旅游危机预警系统应结合各个部门,指导新疆旅游实践。新疆旅游危机预警系统的设计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针对性原则

新疆旅游危机预警系统的构建应与新疆旅游危机管理的现状结合。准确测量突发性事件对新疆旅游产业及客源地的影响。应针对主要旅游目的地、客源地进行监控,定期向新疆旅游客源地发布新疆预警指数。设计符合新疆旅游危机管理针对性的预警系统。

2.弹性原则

新疆旅游危机管理目前处于起始阶段,旅游危机预警系统尚未完善。因此,应该建立一种弹性的旅游危机预警系统。只有这样,新疆旅游危机预警系统才更加符合新疆旅游业的特征。此外,新疆旅游危机预警系统的弹性还表现在旅游危机预警系统是一个完整的、相互联系的复杂系统。尤其是针对旅游产业链上的主要部门以及旅游活动的相关者,危机预警系统的弹性原则更具必要性。

3.灵敏性原则

笔者认为新疆旅游突发性事件递过程中一定保证信息传播准时和准确。达到预警线时,一定要保证把真实的危机信号第一时间传递给旅游目的地相关部门和利益相关者。

4.消费者满意原则

目的地游客在旅游中和旅游后,会特别地和朋友交流他们的满意度与预期、动机的匹配度。因此识别和满足目的地客户的需求,创造满意的顾客,关注消费者的情感与关系对新疆目的地形象的恢复起着重要的作用。

新疆旅游危机预警机制的构建必须以消费者的利益为主, 提高顾客的满意度,必须加强旅游目的地服务文化建设,通过人、物质环境、旅游环境、和流程高服务质量化来加强客户管理。

旅游者安全感知与消费行为研究

旅游者决定是否前往某个目的地,是根据目的地给消费者带来的感知价值[3]。消费者认为目的地能够提供给他们所需要的相关事物。研究发现,消费者的旅游动机受旅游目的地的内外环境影响。受到危机冲击的目的地形象受到破坏,危机感知水平增加,进而影响到潜在游客的决策。一个小规模、低强度的危机完全有可能通过传播和扩散演变为大规模、高强度危机;一个人利用现代科技也足以引致非常严重的负面事件,旅游消费者在旅游中和旅游后,会特别地和朋友交流他们的满意度与预期、动机的匹配度。因此旅游者旅游行为是旅游感知价值和旅游决策风险对比的结果,对于存在感知风险的目的地,潜在游客会通过选择感知安全的目的地进行替代。

目的地控制游客危机感知模型

危机出现时,组织存在事先拟定的应对计划可以减轻消费者的危机感知程度[4]。与此类似,旅游目的地在出现危机时如果拥有事先制定的应对战略,一方面其存在本身可以降低

游客的危机感知,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员工的有序执行计划给游客可以控制危机的感觉,从而有效减轻危机对旅游目的地的形象产生的负面影响。

新疆旅游危机预警系统构建

旅游危机预警机制流程

所谓旅游危机预警机制,就是运用一系列手段和一定科学技术对能造成组织的危机设置危机警讯指标,通过信息的收集及时捕捉警讯,然后通过危机的识别、分类、和分析做出判断,依据结果采取一系列事前措施来分散和化解危机的一套运作系统[2]。

本质上,任何旅游危机预警系统的建立都应该服从一般的旅游危机预警体系,即从旅游危机信息收集、旅游危机评价及危机应对策略等过程。但是新疆旅游危机往往是破坏性强、范围大、持续时间长和关联性强,这些因素增加了新疆旅游危机管理者管理的难度。从旅游危机管理部门的角度,新疆旅游局作为旅游危机管理主要部门,就必须形成统一领导,分工协调,构建目的地管理部门及旅游企业的组织结构以促进目的地各部门、各企业之间的良好合作的危机管理体制,从旅游消费者角度,了解新疆目的地危机对自己出游决策的影响、控制目的地危机对自己出游感知价值的影响也尤为重要。新疆旅游危机预警系统的构建应该具有较强的特殊性,便于对影响新疆旅游业正常运转的一切突发性事件有警示阻止的作用。笔者针对新疆旅游危机的特殊性,构建了基于顾客满意的新疆旅游危机预警系统,如上图所示。

事实上,万能的危机预警机制是不存在的,目的地管理者必须根据新疆各地环境的特征和组织自身能力适当地调整模型,在适用广度和深度方面做出平衡。具体来说,规模较大、影响力广泛的目的地拥有更多的资源,也存在更多的管理层级和员工,因此对危机预警模型的深度要求会更高,需要根据危机类型和组织特征进行分类,并开发深度危机应对模型;而规模较小的目的地控制的资源有限,则可以选择适用广度较大、一般性较强的危机应对模型。

如何解决旅游目的地和旅游客源地矛盾并權衡双方的利益是旅游危机预警机制建立的本质要求。再次,应该赋予目的地何种程度的权力,如何构建目的地管理部门及旅游企业的组织结构以促进目的地各部门、各企业之间的良好合作,如何给消费者展示更好的目的地形象等问题也需要更多的关注。(作者单位:新疆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本文受新疆财经大学研究生科研基金项目(12cdyjs028)资助

参考文献

[1]中国旅游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新疆专题篇.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11年

[2]许文慧,张成福.危机状态下政府管理[M].2007

[3]谷慧敏.旅游危机管理[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7. 1-2.

[4]Billings R S, Milburn T W, Schaalman M L. A model of crisis perception: A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analysis [J].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1980, 25(2): 300-316.

作者:张忠磊

旅游预警机制完善分析论文 篇2:

自然灾害对我国旅游业的影响及预警机制研究

摘要:由于自然因素或人为因素的影响,近年来大规模自然灾害频发,旅游业对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依赖性较强,由此自然灾害对旅游业的影响也越来越严重。本文综合分析了自然灾害对旅游者、旅游目的地、旅游企业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讨论了政府和旅游企业两个层面的自然灾害预警机制的构建问题。

关键词:自然灾害;旅游业;预警机制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编号:10BJL061)。

旅游业是一项综合性产业,对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依赖性较强。旅游系统中某旅游因素或外界依托因素的负向变化,都有可能引起旅游业的波动震荡,旅游业成為国民经济中最易受到冲击的行业。由于自然因素或人为因素的影响,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越来越高,规模越来越大(具体见表1),对旅游业的影响也越来越严重。研究自然灾害对旅游业的影响及预警机制构建,有助于我们积极地认识、预防、处理各种自然灾害,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1.自然灾害概述

1.1自然灾害概念

随着人类对自然灾害的认识和研究不断深入, 人们对自然灾害的界定也在不断变化。在众多自然灾害的概念中,我们可以找出判别和确定自然灾害的三项标准。(1)自然灾害发生在地球表层系统,即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中;(2)自然灾害具有自然属性,它是地球系统演化过程中的自然事件;(3)自然灾害具有社会危害性,能造成人们生命和财产的损失。

1.2自然灾害分类

自然灾害分类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根据不同的考虑因素可以有许多不同的分类方法。如根据自然灾害的特点和灾害管理及减灾系统的不同,将自然灾害可分为:(1)气象气候灾害(如热带风暴、雷暴大风、干热风、龙卷风、暴雨、寒潮、冷害、霜冻、雹灾及干旱等);(2)地质地貌灾害(如地震、火山、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缝、地面沉降、土地沙漠化、土地盐碱化、水土流失等)(3)水文灾害(如洪涝、江河泛滥、水污染等);(4)土壤灾害(如盐碱化、土层及养分减少、耕地减少等);(5)生物灾害(如植被退化、物种灭绝、森林病虫害、鼠害、森林火灾等);(6)海洋灾害(如风暴潮、海啸、潮灾、赤潮、海水入浸、海平面上升和海水回灌等)。

2.自然灾害对旅游业的影响

2.1 自然灾害对旅游者的影响

2.1.1 威胁旅游者的人身、心理安全

若自然灾害发生在旅游热点地区,对于旅游业的影响是灾难性的。首先会威胁到游客的人身安全,如2004年印度洋地震海啸中,除了受到地震和海啸袭击的国家外,约有8000名澳大利亚人在泰国、斯里兰卡和印度等国失踪。欧洲的瑞典和德国遭受的打击最为严重,两国各有1000多人下落不明。

2.1.2 抑制人们的出游动机或改变旅游消费行为

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安全需要属于较低层次的需要范畴,外出旅游通常是为了放松、愉悦、舒适,安全风险的存在有可能改变旅游决策的性质。灾后旅游目的地的风险因素增加了旅游者购买决策的不确定性,降低了到灾后目的地的旅游意愿或者抑制出游动机需求。

2.2 自然灾害对旅游目的地的影响

2.2.1 破坏旅游资源及旅游基础设施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了里氏8级特大地震,四川旅游业在这次地震中遭受了巨大损失,诸多景区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坏,涉及世界文化遗产1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9处,省级文保单位225 处。损失最为严重的是世界遗产都江堰- 青城山景区,二王庙古建筑群全部垮塌,鱼嘴裂缝,青城山道教古建筑群严重受损。以汶川为中心的国省干线公路出现隧道塌方、大桥移位等较严重情况,通往九寨沟等重点景区的道路损毁严重,灾区供电、供水、通信等基础设施也受到严重破坏。

2.2.2 损害旅游目的地形象

目的地形象包括客观与主观的成分,融入了人们对目的地的态度和感受,旅游者往往基于个体的认识、体验、对各种风险因素的感知来做出评价。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这种评价通常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从而损害目的地形象。

2.3 自然灾害对旅游企业的影响

2.3.1 造成旅游企业供需链断裂

旅游企业是旅游市场的主体。自然灾害发生时,他们往往是最直接的受害者和直接利益相关者。由于消费者取消预定或停止旅游活动,造成旅游供给的大量闲置。

2.3.2加大旅游从业人员失业的风险

自然灾害发生后,与灾害发生地具有密切业务联系旅行社的收入大幅度减少,大批预定纷纷退单,出团量接近零,旅游从业人员工资、福利大幅缩减,下岗、待岗人员增多,导致他们纷纷转行寻求出路。

3.自然灾害预警机制研究

自然灾害具有严重危害性、突发性与永久性、周期性与不重复性、广泛性与区域性、频繁性与不确定性等特点,由于旅游业自身敏感的特点,更容易受到自然灾害的重创。英国著名危机管理专家迈克尔.里杰斯特指出,预防是解决突发危机的最好方法。对于自然灾害最好的处理方法就是做好预防工作,这就要求把预警放在首位。

3.1 自然灾害预警机制的内涵

自然灾害预警机制是以现实的自然环境状况和变化过程为对象,采用逻辑推理和一系列的预警技术方法、指标体系和预警模型,对环境变化所呈现的各种信号源进行不断的搜集、监测,根据其变化趋势和描述安全状态的数学模型或决策模型得到危机态势的动态资料,并能及时提供警示信号或信息的机构、制度、网络、应对措施等构建的预警系统。

3.2 自然灾害预警机制构建的影响因素

自然灾害预警机制的构建受以下因素的影响:

(1)经济实力。一个国家经济越发达,才会有更多的资金投入到国家安全方面的技术研发。

(2)科技水平。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对各国构建完备的自然灾害预警体系提供了技术保障。

(3)地理环境。一个国家所处地理环境比较恶劣,自然灾害频发,也会影响到对自然灾害预警机制的构建。

3.3 自然灾害预警机制的构建

自然灾害预警机制的建立是将自然灾害的预测和准备工作制度化、科学化的一个有效举措,其构建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工程,是一系列环境和行为的综合题。一般来讲,预警系统包括预警指标体系,预警信息反馈系统、预警结果评价系统和预警信号模型。自然灾害预警系统通常由以下子系统构成,即信息收集子系统、信息传递子系统、信息分析判断子系统、信息应对措施制定子系统、报警子系统、信息反馈子系统。

3.3.1 建立健全自然灾害预警机制管理的法律法规体系

法制建设时危机管理制度中关键的一环,自然灾害预警体系构建在于有一套相对完整的法律法规体系。为此,制定统一规定政府在处理自然灾害事件中的职权和职责,确定依法对抗自然灾害危机的法制原则的相关法律法规是世界上很多国家有效应对自然灾害预警所做的首要工作。

3.3.2 培养正确的自然灾害预警意识

我国虽然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但是相当部分的政府官员和民众对自然灾害带来的严重性及其带来的深远影响认识还不够深刻、防范力度和应对技能也远远不够,这样就造成在自然灾害来临时人们显得惊慌失措,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3.3.3 完善自然灾害预警信息系统

目前,我国还没有建立完善的自然灾害信息收集系统,缺乏顺畅的信息沟通机制。各信息系统之间相互分割,缺乏互通互联和信息资源共享,这些问题都严重制约着自然灾害预警信息系统的构建。有鉴于此,完善自然灾害预警信息系统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建立广泛的信息搜集系统,由特定研究人员通过高科技手段将监测到的各种异常信息在自然灾害发生前进行及时上报。(2)建立自然灾害危机信息数据库,用来存放各地(特别是既是旅游地又是自然灾害高发区)的内外部环境的有关数据,相关人员均可以进入该数据库进行信息查询,以利于信息共享。(3)建立信息分析判断系统。根据已发生的情况及最新搜集到的数据对信息进行分析判断,预测未来的结果并与某种阈值相比较来决定是否发出警报以及发出何种警报。(4)建立预警决策系统。在综合考虑社会、政治、经济等因素的条件下,选用有效地控制技术、管理措施等方式,尽可能地降低或消除自然灾害带来的各种风险。(5)建立自然灾害预警发布制度,可以提高政府應对自然灾害的能力,加强政府与社会公众的沟通。

3.3.4 组建自然灾害预警综合协调组织体系

旅游业高度的产业关联性决定了它同其他部门紧密相连。自然灾害来临时如何保证法律法规被快速、准确、有效的执行,建立具有决策功能的协调组织综合体系和自然灾害预警的综合协调部门势在必行,其职责为协调自然灾害方面的专家对灾害事件进行细分归纳,以便加强各地区、各部门以及各级政府之间的灾害预警能力和处理灾害事件的相互协调能力。另外不可忽视国家旅游管理部门与国外相关部门和相关国际机构的协作机制的建立。实行国内国外自然灾害预警综合协调组织体系建设两手抓,这样才能形成一个由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机构组成的纵横沟通顺畅、组织网络完备、职责分工明确的综合协调机构。

3.3.5 成立旅游企业内部自然灾害预警管理组织

就目前我国旅游企业的现状来看,我国的旅游企业普遍属于规模小、作坊式的中小企业。而旅游企业建立内部自然灾害预警管理组织要付出相应的成本,建立后保持其正常运转并实施有效的管理都需要企业付出更多的资金支持,而其所带来的效益有时甚至是相当长的时间内都无法看到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相当多的旅游企业忽视自然灾害预警管理组织的建设。但是,伴随着近几年我国包括世界范围内大型自然灾害的不断发生,从“防患于未然”的角度考虑,组建自然灾害危机管理组织是旅游企业降低灾害风险的基本措施之一。自然灾害危机管理组织应处于危机管理的中枢位置,发挥领导、沟通、协调的作用,可由熟知企业和行业的管理人员、专业人士组成。主要职责为全面搜集与之发生业务往来的旅游地的信息数据,做出科学判断,及时做出应对灾害的对策。■

参考文献

[1]罗祖德, 徐长乐. 灾害与我们[M ] . 上海: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1995.

[2]黄崇福.自然灾害基本定义的探讨[M].自然灾害学报.2009,18(5):41-50.

[3]高民杰,袁兴林.企业危机预警[M ] .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162.

[4]马吉.海啸和海啸预警系统[J].中国国家地理,2005(5):156-159.

[5]张维平.突发公共事件预警机制的理论构建[M].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2(3):70-74.

[6]李树民, 温秀.论我国旅游业突发性危机预警机制构建[M ] .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4(5):45-48.

作者:许韶立 叶晨曦

旅游预警机制完善分析论文 篇3:

《旅游法》实施背景下黄金周景区经营管理对策研究

摘要 分析《旅游法》的颁布和实施对旅游景区的经营和管理存在的影响及对整治黄金周期间景区存在制度约束,为黄金周景区的经营管理提供了4项建议:计算科学合理的景区旅游容量、探讨有效的分流客源的方法、加强对游客安全工作的预警机制、探寻摆脱“门票经济”的依赖途径,以期使景区的经营管理日趋完善,促进黄金周旅游市场和谐有序发展。

关键词 旅游法;黄金周;旅游景区;管理;对策

Key words Tourism law; Golden Week; Tourist attraction; Management; Countermeasures

2013年10月1日《旅游法》正式实施,对旅游者、旅游规划与促进、旅游经营、旅游服务合同、旅游安全、旅游监督管理、旅游纠纷处理、旅游法律责任等相关内容作了全面、科学的规定。其中对景区超过最大承载量接待旅游者、景区对旅游者负有的安全责任及景区门票价格等问题进行的规定对黄金周期间景区拥堵、游客安全事故及环境严重破坏、门票涨价等突出问题给予了制度上的约束,对促进我国旅游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旅游秩序进一步得到了规范。但是,《旅游法》实施之后,黄金周期间旅游市场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旅游法》实施的规范作用还需进一步提高,景区经营管理的有效性也面临一定挑战。因此,笔者分析《旅游法》对黄金周景区带来的影响,从景区经营管理的角度进行探讨,旨在为完善景区经营管理,促进黄金周旅游市场和谐有序发展提供借鉴。

1 《旅游法》对黄金周景区经营管理的影响分析

1.1 “景区最大承载量”的规定未能解决黄金周拥堵问题

虽然《旅游法》第四十五条规定了景区不得超过最大承载量接待游客[1],然而,2013年“十·一”黄金周的情况却未得到明显改善,部分景区未严格按照最大承载量接待游客,例如,《旅游法》出台后,九寨沟设定的最佳游客接待量为2.8万人,最高游客接待量是4.1万人,但2013年“十·一”黄金周期间,九寨沟游客在10月4、5日每天均达到5万多人。大部分景区虽然按照最大承载量进行接待,但是在黄金周期间存在的游客体验度降低、景区环境遭受破坏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明显改善。业内人士分析发现这项规定存在如下问题:

1.1.1 核定最大承载量的主体不确定。《旅游法》规定景区最大承载量的核定部门为景区的主管部门,而就目前而言,景区主管部门分多个级别,有当地人民政府主管、文化部门主管、文物部门主管、建设部门主管、城管部门主管、旅游部门主管等多种类型,使得景区最大承载量的核准工作也变得复杂。在现实的操作层面,最大承载量将由景区自身或者其他专业机构进行评估、测算得出,然后交由景区主管部门进行审核确定,由此可见,景区自身将拥有对游客承载量的最初设定权,相关景区主管部门如何科学合理的承担“核定”职责,尚需进一步明确。

1.1.2 核定最大承载量的计算标准不一。目前主要有两个标准涉及旅游容量测算的问题。分别是《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和《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规划技术规程》,这两个规范给出了风景名胜区和自然保护区的旅游容量测算规范,并不能囊括旅游区的所有用地或是资源类型。而很多景区的游客承载量与政府公布的游客承载量也有很大出入。

1.1.3 违法行为的举证困难。《旅游法》第一百零五条还规定,“景区在旅游者数量可能达到最大承载量时,未依照本法规定公告或者未向当地人民政府报告,未及时采取疏导、分流等措施,或者超过最大承载量接待旅游者的,由景区主管部门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业整顿一个月至六个月”。景区的最大承载量虽然规定要向社会公布,但实时数据由景区掌握,每天进入景区的游客数量只有景区方面清楚。因此,除非景区主动上报,监管部门难以对景区超负荷运营进行及时处理,也极少有游客会因为景区内游人过多而投诉的案例。与强迫购物、零负团费等投诉热点相比,“景区超负荷”对游客切身利益的影响相对比较隐性,因此问题在游客面前暴露得不是特别明显。

1.1.4 旅游者对景区承载量的反应较冷淡。相关研究[2-3]表明,与各个景区公布承载量的积极态度相比,游客的反应显得有些“冷淡”。对景区的承载量并不关心,对承载量的核定方式及结果持怀疑态度。

1.2 “限定景区门票价格”等规定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景区门票随意涨价 《旅游法》出台前,景区门票价格随意上涨的现象屡见不鲜,各大涨价景区籍由“景点扩建、提升服务、成本上升”的原因,频频涨价, 到2007年国家发改委下发通知规定“旅游景区门票价格的调整频次不低于3年”之后,不但未能阻止景区门票涨价的步伐,而且使其身陷“三年必涨”的怪圈。2012年“五·一”小长假前夕,国内各景区门票“疯涨”, 2013年4月,湖南凤凰古城开始收取148元门票的做法更是引发各方热议。有媒体对全国(不含港澳台)130家5A级景区的旺季门票价格进行统计发现,其中近半数景区门票已超百元,超过一成的景区门票超过200元。每到“五·一”“十·一”黄金周“涨价”成为各地景区的惯常做法,引发了公众对黄金周的景区经营能否良性发展的担忧[4]。

《旅游法》针对门票随意涨价的焦点问题做了比较细致的规定,包含四层含义:第一,明确了在公共资源基础上建设的有公益性质的景区,要逐步地实现免费或者大幅降价。以公共资源为支撑建立的景区是指利用自然资源景观及人文景观资源为基础的景区,主要包括通过申报获取世界遗产称号、知名风景区、各级自然保护区、各类文物保护单位、森林公园、地质公园、历史文化名城等。第二,规定在以公共资源为依托基础上建设的盈利性景区的门票和景区内的游览场所、交通工具等另行收费的项目开发,实行政府定价或者政府指导价,严格控制价格上涨。意味着今后公共性质的景区门票价格将由政府部门来控制。第三,拟收费或者提高价格的,应当举行听证会,征求旅游者、经营者和有关方面的意见。第四,景区提高门票价格必须提前六个月公布。随着旅游法的实施,关于景区门票的一系列问题将得到一定程度的解决。此外,对于消费者有争议的通票、套票问题,旅游法中也有明确规定:首先,套票的价格不能高于套票中所含景点公示价的总和;其次,消费者在游览时也可以不选择套票,只选择自己想去的景区(点)[5]。

1.3 “明确景区对旅游者负有安全责任”的规定使景区安全得到更多重视

《旅游法》的出台对于景区与旅游者之间想要通过法律手段解决景区内发生的安全事故,给予了法律依据。特别是在黄金周,旅游事故发生的几率大大提升,《旅游法》的实施更进一步地强化了景区管理者及从业人员的安全意识。资料显示,很多旅游地及旅游景区都在黄金周期间加大了对旅游安全事故的防范和部署。

2 旅游景区在黄金周期间的应对措施

2.1 计算科学合理的景区旅游容量

景区最大承载量即景区旅游容量,是在一定时间条件下、一定旅游资源空间范围内的旅游活动能力,即满足游人最低游览要求,包括心理感应气氛以及达到保护资源的环境标准,是旅游资源的物质和空间规模所能容纳的游客活动量。合理的景区承载量,可先采用“面积法、线路法”等“理论计算方法”,然后引入多重指标体系和多元利益主体,包括游客代表、当地居民、专家学者和景区经营者共同组成的中立评估组织,从各个方面对景区容量进行科学评价,最终取各方计算出的最低值作为景区的最高承载量。再次,还需结合每年(季)监测的景区实际接待量来进行对比,根据景区、全市乃至区域旅游发展情况,不断调整景区容量阈值,动态、合理、科学地控制景区游客数量,从而实现保护旅游资源、完善服务质量的多重目标。另外,还可借鉴国内外成熟景区的经验,再根据每个景区的具体情况来进行计算。

2.2 探讨有效分流客源的方法

从游客在黄金周期间的出游趋势看,散客将占有越来越大的比重,目前散客多采取的是自助或半自助旅游的方式,其大多通过网络预定景区门票,通过官方微博、微信、短信平台等方式获知旅游景点的信息。针对这一趋势可重点采用以下方法分流客源:首先,景区可借助电视、广播、官方微博、微信、短信平台等方式,实时公布数据,及时传递信息给游客,便于游客规划和及时调整出行方案。其次,景区可在出入口、重要地段、停车场等地方安装相关的数字信息瞬时流量显控设备,以便及时统计客流量。并且对一些容易发生拥堵的地段进行重点监控,及时疏导,以期有效解决由游客拥堵所带来的问题。再次,在黄金周期间,在景区的主要通道、地段及景点,应增派人员维持秩序和疏导游客。然后,对于热门景区,在黄金周来临前可启用门票预约系统,通过预售门票获知游客总量,在即将达到最大承载量时,停售门票,同时,门票预约系统还可获知团队游客以及散客的数量。最后,旅游业发达国家所采取的,有如“实名预约制”“一票多地”和“一票多日”的“通票制;限制参观人数与限制参观时长的“双限制”等方法也可值得借鉴。

2.3 加强对游客安全工作的预警机制

首先从淡季开始入手,加强日常安全应急演练,对从业人员开展应急救助技能培训。其次,在黄金周来临前,应对安全防范工作进行预案。根据以往黄金周期间的情况,有针对性地制定安全工作方案,将责任落实到具体的管理者;并对有可能产生的安全事故进行预案,以便在发生事故时能有条不紊地开展救助措施。再次,加大安全检验、监测和评估力度,检查景区游览道路、防护栏、索道等各项设施设备,排查并杜绝安全隐患。再次,应加强对相关责任人员及从业人员的“安全责任意识”教育;并对安全工作加强管理,黄金周期间可建立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实行各级领导负责制和岗位安全责任制,在景区旅游沿线、停车场、主要景点等处设置安全管理员,完善值班、执勤制度,并认真落实到位,为黄金周旅游安全工作提供有力保障。最后,如果发生了突发事件或者旅游安全事故,应立即采取必要的救助和处置措施,依法履行报告义务,并对旅游者作出妥善安排。

2.4 探寻摆脱“门票经济”的依赖途径

旅游业是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条,简单而言是由“吃、住、行、游、娱、购”几个要素形成的产业链,当“景区游览”异军突起,就会发生产业链结构变异,导致其他旅游行业的萎缩。发达国家世界遗产及国家重点景区秉承的原则是:门票价格相对较低,许多著名景区不收或象征性地收取门票,门票价格不超过人均月收入的1%。我国的杭州西湖也是免收门票而良性发展的例子。2002年,杭州西湖环湖公园景点实行免费开放。虽然导致景区管理部门每年因此直接减收门票收入2 530万元,但是免费开放和西湖综合保护工程的实施,带动了西湖景区商业网点经营价值的提升,通过拍卖、出租或承包景区商业网点经营权等市场化手段,不仅抵补了损失的门票收入问题,也用最小的成本理顺了景区管理养护单位与政府、企业、游客间的利益关系。因此,摆脱“门票经济”的关键在于改变旅游产品结构单一的现状,发展和旅游密切相关的餐饮、住宿、娱乐、购物、交通等周边服务产业,做到多元化的投资,获得多元化的收益,主动改变单一性门票收入的现状。

3 结语

2013年正式实施的《旅游法》对景区、旅行社及导游等从事旅游经营和服务的群体起到了有效的约束,为旅游的规范化和法制化提供了重要保障,同时也对游客这类旅游参与者产生了显著的影响。《旅游法》的颁布和实施对旅游景区景点的经营和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特别是对整治黄金周期间景区存在的问题提供了制度约束,在旅游法律和旅游转型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研究表明,《旅游法》的实施并未解决旅游过程中存在的所有问题,如对“景区超过最大承载量接待旅游者”的禁止规定并不能从根本上能解决黄金周拥堵问题,而需要优化和提升景区的管理。在《旅游法》实施背景下,今后的旅游景区需要科学合理地计算景区旅游容量,并探讨有效的分流客源的方法,加强对游客量的合理预警机制等,从根本上摆脱对“门票经济”的依赖,完善景区安全设施及管理,改变旅游产品结构的单一现象,让黄金周市场实现盈利和有序的共赢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富斌,苏号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释义[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13:131-132.

[2] 贺陈慧.四问景区最大承载量[EB/OL].(2013-11-28)[2015-12-20].http://finance.qq.com/a/20131128/000514.htm.

[3]王忠杰.《旅游法》 解读“景区最大承载量”[EB/0L].(2013-10-31)[2015-12-20].http://www.to61.com/manager/jqjygl1300_41546.html.

[4]熊建,崔鹏,张文,等.经济聚焦:景区发展不能光靠门票涨价[N]. 人民日报,2012-04-27.

[5]刘洋.《旅游法》让景区票价更“惠民”[N].三秦都市报,2013-09-11.

作者:马晓路 张哲乐 黄磊

上一篇:企业财务内控管理创新论文下一篇:独立院校中级财务会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