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企业环境法律论文

2022-04-19

[摘要]近年来,环境污染日趋严重,环境问题的出现有自然、社会等方面原因,其中,企业对于环境恶化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企业环境责任涉及经济、法律、伦理等领域,文章从法律角度着眼,分析了企业环境法律责任的含义、法律依据,并着重探讨了企业环境责任的实现途径。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完善企业环境法律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完善企业环境法律论文 篇1:

基于循环经济的制度分析

摘要:循环经济是在资源与环境约束下追求有效经济增长,促进社会、经济与生态环保协调统一的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中国现有制度对循环经济的发展构成了障碍,创建适应循环经济发展的全新的制度体系意义重大。建立新型的循环经济框架下的制度体系,应该在剖析我国现有制度障碍的基础上,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完善我国现有的法律制度,建立科学的自然资源产权制度和保障清洁生产顺利实施的制度,建立健全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企业环境信息公开制度等,为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

关键词:循环经济;法律制度;资源产权;环境影响评价

文献标识码:A

循环经济是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要求经济活动按照自然生态系统模式,组成一个“资源一产品一再生资源一再生产品”的物质反复循环流动过程。循环经济包括两层含义:节约资源和减少污染物排放。循环经济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行为准则(简称3R原则),其中减量化要求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流程的物质量,在经济活动的源头注意节约资源、减少污染;再利用要求尽量延长产品的使用期及服务的时间强度,使产品和包装容器能够以初始的形式被多次反复使用;再循环要求产品完成其使用功能后能重新变成可以利用的资源。

制度是经济增长与发展的重要内生变量,各种生产要素只有在有效的制度框架下才能发挥作用。循环经济要求把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看成稀缺的社会大众共有的自然福利资本,因而要求将生态环境纳入到经济循环过程中参与定价和分配;循环经济要求改变生产的社会成本与私人获利的不对称性,使外部成本内部化。而以上转变均需有效制度的支持。

目前我国存在有效制度供给不足的问题,如法律制度不健全,自然资源产权制度存在漏洞和缺陷,环境税费设置不合理、税种缺失,经济核算中未考虑资源环境的损失,对经济主体缺乏一整套有效的环境考评制度等等,这些问题从根本上阻碍了循环经济在我国的实现。因此,发展循环经济需要有新的制度安排。

一、循环经济的法律制度

循环经济的实现需要法律法规的约束。发达国家在发展循环经济的过程中,通常是系统出台循环经济法律,用法律形式约束政府、企业和国民履行循环型社会的义务,并对循环经济的扶持政策给予法律的支持。以日本为例,日本采取基本法统领综合法和专项法的模式。其循环经济法律分为三个层面:基础层面有一部基本法,即《推进形成循环型社会基本法》,该法律确定了21世纪建立循环型经济社会的战略方针;第二层面有两部综合性法律,即《固体废弃物管理与公共清洁法》和《促进资源有效利用法》,前者执行“污染者付费原则”,明确规定了排放工业垃圾的企业的责任,后者强调在工业制品的设计、生产、销售、修理、报废各环节要综合实施3R原则,达到资源的有效利用;第三层面是根据各种产品的性质制定的具体法律法规,如《家用电器再利用法》、《容器与包装分类回收法》、《汽车循环法》等。三个层面的法律相互呼应,2001年4月全面实施。

目前我国现有的环境资源法律已经包含或体现有关循环经济的内容,如《环境保护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等都对清洁生产及废物的综合利用作了相关规定,2002年6月颁布了《清洁生产促进法》,为发展循环经济奠定了一定基础。但是现行法律还存在着与循环经济理念不相适应的内容,同时还没有一部法律将清洁生产、固体废物利用、环保产业发展和资源循环利用等内容统一纳入循环经济框架内综合考虑,缺少从国家发展战略、规划和决策层次系统规范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制度体系,这对循环经济的发展构成了障碍。

发展循环经济迫切需要完整的、适合于循环经济社会特征的法律体系作为支撑。就目前我国具体情况,首先,制定一部统领全局的《循环经济促进法》势在必行。在这部法律中,规定发展循环经济的基本目标、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明确政府、企业和国民的权利、责任和义务,规范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手段。目前该项工作已正式列入全国人大的立法议程,不久即可出台。其次,修订现有法律法规,例如修改《节约能源法》,进一步扩大法律覆盖面,强化法律责任,杜绝浪费能源的行为,该项工作经2006年全国“两会”议案提出,已于2006年3月正式启动,并初步安排于2007年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修改;修改《预算法》和有关的核算监督制度,建立绿色国民经济核算制度;为保证《清洁生产促进法》顺利实施,应研究制定包括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等促进资源有效利用的法律法规;制定《资源综合利用条例》、《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管理条例》;制定废旧家电及电子产品、建筑废弃物、包装废弃物等资源化利用的法规;制定发展循环经济的地方性法律法规。

二、自然资源产权制度

产权不明晰是引起外部不经济性的一个典型问题,哈丁在“公地的悲剧”中说明了产权明晰对资源永续利用的至关重要性。发展循环经济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通过利用一定的手段,使自然资源的使用成本同时体现私人成本和社会成本,也就是使外部性内部化。科斯提出的解决外部性问题的方案即建立有效的产权制度。

目前,我国自然资源产权制度存在着诸多问题,如资源性国有资产家底不清;资源的所有权、行政权、经营权混乱,归属界定不清;资源的使用权和经营权安排失效;多头管理,缺乏统一调配,体制不完善;资产的使用效率低,流失浪费严重;资源价格过低,不利于资源性产品真正进入市场,妨碍市场的发育等等。

科学的产权制度是经济运行的根本基础,可以促使产权拥有人(指主权国家)和产权使用人(指购买环境产权的企业)愿意为循环经济投入改革成本。要彻底解决我国目前存在的自然资源外部性问题,必须对现有的自然资源公有化产权制度和政府审批制度进行改革,构建起科学的自然资源产权制度,具体可作如下尝试。

(1)完善产权法律制度。重点是资源性资产产权交易主体、产权交易规则和产权招标拍卖等制度;积极推进为社会公共服务的资源法律制度的建设,重点是公益性地质调查、地质资料的回交和社会利用等方面的制度,为建立市场化的资源产权制度提供法律保障。

(2)建立起市场化的产权制度。对于产权界限比较明晰的自然资源,在平衡公共利益和所有者与使用者利益前提下,根据其使用、经营的自然资源的公共性和外部性大小,将自然资源的所有权分配或拍卖给不同的产权主体;对于产权边界模糊而难以界定、外部性很大的自然资源,应继续以公共产权主体为所有者,但需改变目前政出多头的所有权结构,由统一机构行使所有者管理权。

(3)促进自然资源的使用权和经营权的市场

化。我国自然资源立法在规定自然资源属于国家和集体所有的同时,未从物权的角度对自然资源使用权作出明确规定。为解决自然资源所有权与使用权权益不对等的失效问题,必须实行使用者付费制度。对自然资源使用权的获得,要根据不同自然资源的性质和用途,规定不同的使用税费和获得途径。自然资源使用权和经营权的明确和分离,要依据自然资源的公共性和外部性而定。对公共性和外部性很强的自然资源,应把使用权和经营权相结合,由公共事业部门去经营,或在政府的严格管制下由一般企业经营。而对排他性、竞争性强,公共外部性相对较弱的自然资源,应明确把使用权与经营权分离,让经营权自主进入市场交易。

(4)建立资源产权交易市场。对资源采取招标和拍卖的方式出让,促进资源产权化;对于通过招投标、拍卖等方式有偿取得的资源产权,允许产权人依法通过出售、作价出资、股权转让、出租、抵押等方式进行流转。对国家出资形成的产权要有计划地进行评估、处置,为资源产权改制提供资产依据。

三、推进清洁生产制度

清洁生产的基本思路同循环经济的“减量化”原则根本一致,所以推进清洁生产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必经途径。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积极推进清洁生产,《清洁生产促进法》于2003年1月正式实施,表明实行清洁生产在我国已经具有法律基础。但是在推行清洁生产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①企业实施清洁生产的热情不高。由于清洁生产与企业市场销售脱钩,企业只是被动地实施清洁生产。清洁生产推广应用的整体情况不容乐观,一些实施清洁生产的重点行业,如轻纺、制革、印染等,其普及率还不到10%。②实施清洁生产的持续性较差。许多企业在实施了一段时间的清洁生产后,又恢复了传统的管理和操作水平。如在淮河流域实施清洁生产项目的27个纸浆造纸厂,在清洁生产审计完成后,绝大部分企业又回到了过去的松散管理状态。

分析以上问题发现法律的缺失是首要原因。当前我国除了《清洁生产促进法》外,其他法律法规均未对企业清洁生产作出规定,没有形成一个完善的法律体系;同时企业利益与清洁生产无直接联系也是问题的原因之一。清洁生产要求企业在改进生产技术方面加大投入,必然会增加企业的生产成本,而整个社会却没有形成维护开展清洁生产企业利益的制度环境。同时,由于资源价格低廉、环境外部不经济等特点,使企业缺乏必要的节能压力和环境保护意识。因此,进一步将清洁生产工作推向纵深的关键是政府在此过程中要继续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如在《环境保护法》中增加关于清洁生产的原则性规定,完善清洁生产法制化的配套措施,加大现有法律法规的执行力度;同时还应建立一系列相关制度作为保障,包括清洁生产审计制度、环境标志制度等,通过增加外部压力和内部动力,使企业走上循环经济之路。

四、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作为一项制度,环境影响评价不同于一般评价活动,它体现了循环经济源头控制的思想,是避免“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恢复”的有效制度。它要求工程建设或开发者必须事先经环境影响评价机构对项目的选址、设计和投产后对周围环境产生何种影响,以及应采取的防范措施和防治方案提出环境影响报告书,按法定程序经批准后方能实施。因此,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一项强制性法律制度。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于1969年首创于美国,美国《国家环境政策法》把环境影响评价作为联邦政府管理中必须遵循的一项制度;英国于1988年制定了《环境影响评价条例》;日本于1997年制定了专门的《环境影响评价法》;德国、加拿大、俄罗斯等国也相继进行了环境影响评价立法。

中国政府于1979年颁布的《环境保护法[试行]》确立了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之后,又颁布实施了一系列法规、规章,如《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办法》、《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计规定》、《环境影响评价证书管理办法》、《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等。200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以下简称《环境影响评价法》)正式实施,标志着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有了较完整和全面的法律体系,为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奠定了一定的法律基础。

虽然《环境影响评价法》已经颁布,但我国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仍然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环境保护要给经济发展让路思想根深蒂固,行政长官意志凌驾于法律之上,环境部门执法力度虚弱;大批建设项目未经环评即开工建设,环保设施未通过验收就投入生产或运营;一些评价机构在环评中弄虚作假,不按技术规则进行实测等,最终造成恶性环境事件屡屡发生。如果以必须作环境影响评价的建设项目为基数计算,当前我国环境影响评价的执行率只有40%~50%。《环境影响评价法》规定环境影响评价文件中的环境影响报告书应由具有相应环评资质的机构编制,而我国对环评机构的管理混乱,环评机构良莠不齐,甚至一些没有资质的机构出于利益驱动也从事环评活动,影响到环评工作的科学性和公正性。

基于以上分析,解决目前环评问题的根本办法是健全相关制度。在环境保护基本法中进一步强化环保部门的权力,以此保证环保部门的执法力度。建立各级政府责任人的环境保护责任制度,实施政府官员业绩评价中环保责任一票否决制。在环境影响评价法中增加环保评价机构年度审核制,管理部门应建立环境影响评价机构信用档案,对评价失实、评价对象发生环保事故的评价机构依法取消其评价资格,以此规范评价机构的职业信用。建立健全环境影响评价信息公开制度和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制度,以充分发挥公众对环境的监督作用。

五、企业环境信息公开制度

企业环境信息公开是指企业以媒体公开的方式,将企业的环境信息进行公开披露,让广大公众了解、监督和评价企业污染物排放和治理情况以及造成的环境损失,促使企业开展清洁生产,改善环境行为,提高其在公众中的形象和市场竞争力。

目前许多发达国家都建立起了较完善的企业环境信息公开制度。丹麦是首个通过法律要求企业发布年度环境报告的国家。美国、英国和加拿大等西方发达国家也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善的企业环境信息公开法律体系,对于企业环境信息公开要求非常严格,内容十分具体,基本上可以通过环境信息公开,给公众一个清晰的公司环境形象。

目前我国还没有出台环境信息公开法。各种关于环境信息公开的法律规范零散分布在各种法律文件中。如现行《环境保护法》、《清洁生产促进法》和《上市公司治理准则》分别对排污企业尤其是严重违法的排污企业公布排放情况和上市公司的社会和环境责任作出了要求。但以上法律法规缺乏可操作性和系统性,存在不少问题。如《环境保护法》仅仅要求企业向政府环境管理部门公开环境信息,却没有要求向社会公众公开,而大多数污染严重的企业是中小企业,同时也是未上市的企业,没有法律强制这些企业向社会公众公开其环境信息,这实质上剥夺了社会公众对这些企业环境信息的知情权。而且该规定只要求企业公开污染物对环境的影响,并没有要求企业公开包括企业环境方针、环境管理、环境业绩、环境风险等真正意义上的环境信息。《清洁生产促进法》只规定了对污染物超标排放的企业公开名单,没有规定企业公开超标的污染物类别和浓度等相关信息及由此造成的环境负债和环境风险等等。

法律法规的缺失造成目前我国环境信息公开的企业数量少且不规范,公开的环境信息不准确,存在隐瞒真实信息及虚报信息的现象,影响到企业清洁生产和我国循环经济的建设。彻底排除目前企业环境信息公开的障碍,建立完善的企业环境信息公开制度势在必行。

根据目前中国企业环境信息公开现状,建立完善的环境信息公开制度可从以下几方面人手。①健全环境信息公开的法律法规。首先要完善《环境保护法》,明确规定企业环境信息公开的义务和责任;研究制定《环境信息公开法》,通过法律形式明确企业最低环境信息量公开的标准、渠道和期限以及对于违反环境信息公开法的行为予以惩处的方式和强度。②进一步完善《上市公司治理准则》,建立上市公司环境信息公开制度,以此促进上市公司树立环境信誉。③完善《清洁生产促进法》,除了定期公开发布企业环境污染“黑名单”,还应公布企业的环境绩效、环境负债及其对企业生产经营的影响和企业对环境状况的反应。

有效制度供给不足是中国目前无法真正发展循环经济的根源之一。中国建立和发展循环经济,必须突破阻碍发展的制度障碍,创建和完善适应循环经济发展的制度体系,为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

责任编辑:王 薇

作者:郑云虹

完善企业环境法律论文 篇2:

企业环境法律责任问题研究

[摘要]近年来,环境污染日趋严重,环境问题的出现有自然、社会等方面原因,其中,企业对于环境恶化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企业环境责任涉及经济、法律、伦理等领域,文章从法律角度着眼,分析了企业环境法律责任的含义、法律依据,并着重探讨了企业环境责任的实现途径。

[关键词]企业环境法律责任;含义;法律依据;实现途径

[收稿日期]2014-02-20

[作者简介]崔彩娜,中央财经大学法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公司法务。

近年来,我国经济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在环境上所付出的代价也是巨大的,近几年出现的各种环境污染事件层出不穷,如广东镉污染事件、松花江水污染事件、太湖蓝藻事件等,因此,环境问题迫在眉睫,改善环境质量刻不容缓。企业是经济发展的主体,对环境问题的出现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在我国,虽然不少学者对企业环境责任从不同角度和领域进行了研究,但多各抒己见,尚未形成统一意见。本文拟从法律角度着手,着重研究企业的环境法律责任。

一、企业环境法律责任及相关概念

(一) 企业社会责任

企业社会责任即企业对社会承担的所有责任的总和,源于20世纪初美国关于企业对其所有利益相关者负责的理念[1]。

一般来说,“企业社会责任应当包括:对雇员的责任,对消费者的责任,对债权人的责任,对环境、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的责任,对所在的社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责任,对社会福利和社会公益事业的责任”[2]。美国经济伦理学家乔治·恩德勒认为企业社会责任包含三个方面:经济责任、政治文化责任和环境责任。

(二) 企业环境责任

多数学者认为企业环境责任是企业社会责任的一种,企业环境责任源于企业社会责任,并且是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国内外已有很多学者对企业环境责任进行了研究,但对于企业环境责任的具体含义目前还没有达成一致意见。笔者同意,企业环境责任的较为全面完整的含义应为: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应贯彻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切实履行实施清洁生产、合理利用资源、减少污染物排放和充分回收利用等义务并对外承担积极参与自然环境保护与污染治理的责任,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经济与社会的和谐发展[3]。

(三) 企业环境法律责任

企业环境责任包括企业环境道德责任和企业环境法律责任。前者指环境道德规范对环境法主体的约束,即环境法主体若违反环境道德规范,应承担道德上的否定性评价。后者指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环境法主体应当承担的环境保护义务以及违反该义务应承担的法律后果,具体包括环境民事法律责任、环境行政法律责任和环境刑事法律责任。 环境法律责任是企业目前承担环境责任的主要形式,本文着重阐述企业在法律上的环境责任,即企业环境法律责任。

二、企业承担环境法律责任的依据

(一)法理依据

企业承担环境法律责任是公平正义理论的要求。公平正义是法律追求的终极目标。“一个社会,无论效益多高、多大,如果它缺乏公平,则我们不会认为它就比效益较差但较公平的社会更理想”[4](P95-96)。“制度是一种公开的规范体系,这一体系确定职务和地位及它们的权利、义务、权力、豁免等。这些规范指定某些行为类型为能允许的,另一些则为被禁止的,并在违反出现时,给出某些惩罚和保护措施”[5](P50)。

资源和环境作为一种公共物品,理应由全体社会成员共同享有,企业在开发利用资源以及向环境中排放废弃物的同时,必然会减少其他社会成员利用资源、享受良好环境的机会,由此导致的必然结果就是企业获得经济利益,而其他社会成员承担资源缺乏和环境恶化的不利后果,这无疑是不符合公平正义原则的。因此,企业承担环境法律责任是法的公平正义原则的要求和体现。

(二)宪法依据

我国《宪法》第二十六条规定:“国家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防止污染和其他公害。”第九条规定:“国家保障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保护珍贵的动物和植物。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用任何手段侵占或者破坏自然资源。”

有学者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环境权的概念,即“每个人都有在良好的环境下生活的权利,并且这项权利应该是可诉的权利”[6],按照该学者的观点,环境权的主体具有广泛性,包括国家、法人、公民,企业作为环境权主体之一,其在利用自然资源时,不得侵害其他主体的环境权,否则构成权利滥用,要承担相应环境法律责任。

(三)有关环境保护的基本法律对企业环境责任的规定

学者一般认为《环境保护法》是我国环境保护领域的基本法律。如第六条规定:“一切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环境的义务,并有权对污染和破坏环境的单位和个人进行检举和控告。”

此外,我国刑法、民法、行政法等基本法律中关于环境保护的规定也是企业承担环境责任的法律依据。关于其具体表现,本文在第一部分企业环境法律责任的内容中已做具体列举,不再详述。

(四)有关环境保护的单行法对企业环境责任的规定

我国的环境保护单行法分为两大类:一是以防治环境污染为目的的法律,具体表现为针对大气、水、土地等制定的污染防治法,如《大气污染防治法》等;二是以资源的开发和管理为目的的法律,如《森林法》等。

三、企业环境法律责任的实现途径

(一)在立法层面,制定、修改、完善环境保护相关法规

企业环境法律责任的承担必须以明确的法律规范为前提。一方面,通过宪法和其他法律法规,确立公民在环境方面的具体权利;另一方面,补充、修改、细化现有环境保护相关法规,并建立相应新制度与之配合。

目前,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了相对独立的资源和环境保护法律部门,相关法律法规不可谓不多,但内容过于笼统,可操作性不强,尤其是关于环境责任的规定,多是原则性规定。具体来说,有关环境法规中关于企业环境责任的规定多为原则性规定,具体措施鲜有涉及,尤其是对于企业造成环境污染应承担的法律后果,相关规定更是少之又少。由于相关规定不明确具体,缺乏可操作性,最终导致有法难依。因此,要完善、细化、解释相关环境法规,明确企业的环境责任,使其具有拘束力。

1.将公民环境权纳入宪法

近年来,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环境污染对人类的影响越来越大,有学者基于人权理论,提出了环境权的概念,并主张将环境权写入宪法,将环境权作为公民的一项基本宪法权利。

根据有关学者观点,“环境权指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享有的以环境及其构成要素为客体的权利,环境权有多层次含义,其中最基本的是基本环境权,即公民依法享有的得到和享受清洁、健康和美丽的环境的权利”[7]。笔者也赞成将环境权作为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纳入宪法。因为自然与人类社会息息相关,密不可分,没有一个好的自然环境,人类就无法维持最基本的生存,更谈不上从事其他一切活动,而当前各种环境问题已突出呈现在我们面前,所以我们有必要把它上升到宪法的高度,以重视、改善、保护和维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

2.制定一部专门的环境法

我国目前环境立法或表现为单行法,如《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或分散在其他部门法中,如行政法、民法、刑法中关于环境保护的规定,对此有学者建议制定一部专门的环境法。笔者认为在环境形势如此严峻、已成为全球问题的今天,有必要像侵权责任法一样,制定一部专门的环境法,以更好地应对环境问题。

3.地方人大和政府恰当行使地方立法权

地方政府拥有行政执法权,因此,在环境保护中扮演着重要作用。地方政府应针对本地区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地方性法规和地方政府规章,使企业承担环境责任有法可依。

4.完善、细化现有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

(1)细化、完善企业环境法律责任。由于环境责任具有特殊性,因此,建议除了传统民事责任形式,将责令限期治理、恢复环境原状等特殊责任形式纳入环境法律责任形式中。我国目前刑法分则中有关环境犯罪的规定仅有14个罪名,这是远远不够的,建议扩大刑法对环境犯罪的打击力度,以便更好地预防环境犯罪。

(2)由于环境侵权行为涉及范围广,危害性大,而我国现有法对企业的环境违法行为惩罚力度小,企业违法成本低,惩罚对其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因此,建议建立惩罚性损害赔偿制度。

(3)建议实行企业环境责任保险制度,对可能造成重大环境污染的企业,应强制其建立责任保险,并扩大责任保险的范围[8]。

(4)建议实行企业环境信息公开制度,并将此制度法制化,使其成为环保法的一项基本制度,制定配套的操作程序和救济途径,使企业行为处于公众监督下[9]。

(二) 在司法层面,注重法的实施,建立、完善环境诉讼法律制度

1. 完善环境侵权的司法救济途径,在环境诉讼中坚持司法独立,树立司法权威

在我国现行司法体制下,地方政府出于经济利益的考虑,对企业的环境违法行为姑息纵容,而法院迫于地方政府压力,难以做到公正处理案件,司法的独立性受到削弱。

此外,环境侵权涉及的知识比较专业,并且环境污染造成的损害是长期和隐形的,短时间内未必发生“重大污染事故”,“企业隐性的污染行为和显性的危害结果之间是否具有法律上的因果关系和多大程度上的因果关系,这些都需要相关领域的专门知识,而多数法官欠缺这方面的专门知识”,环境侵权的司法救济之路更加难走。

因此,一方面,司法人员应努力提高处理环境侵权案件的业务知识和能力;另一方面,应改革、完善环境侵权审理制度,坚持司法独立。

2. 建立环境公益诉讼制度

环境公益诉讼指社会成员,主要包括公民、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依据法律规定,在环境受到或可能受到污染的情况下,为维护环境利益不受损害,针对有关民事主体或政府而向法院起诉的制度。由于环境污染有不特定性,对不特定多数人的生产生活造成威胁,因此,环境公益诉讼制度已成为世界立法趋势。环境公益诉讼在国外已经得到成功实践,关于其具体操作,我国法院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做法。

(三)在执法层面,行政执法机关应加大执法力度

由于企业是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地方政府出于经济利益的考虑,放宽甚至放纵对企业环境责任的监管,我国法律规定了警告、罚款、责令停产停业等行政处罚方式,但由于上述原因,执法部门在实际执法过程中常常采取较轻的处罚方式,对违法企业而言,法律责任毫无威慑力可言,因此,执法机关应转变执法理念,严格依法执政。

具体来说,执法机关可以通过以下方式,使环保意识淡薄和环境违法企业受到规范和约束。

首先,各级政府应加强对企业承担环境责任的引导和监督,建立督促企业承担环境责任的奖惩机制和环境责任监督评价体系,对违反环境法规的企业进行严厉惩罚,对积极遵守环境法规的企业给予奖励和支持。

其次,建立严格行政审批制度。对有潜在环境污染可能的企业,政府实行严格的行政审批,对有潜在环境污染可能的项目,政府在审批时可予以限制或否定。

此外,政府还可以通过加大环保宣传来帮助企业增强环保意识,倡导公众树立绿色消费观,建立完善的环境质量监督体系等。

(四)在法律监督层面,健全监督机制,加强社会监督

充分发挥公众监督的作用,形成企业承担环境责任的外在约束。

首先,公众监督是督促企业承担环境责任的重要途径,公众有环保参与权,我国《环境保护法》规定公民对破坏环境的行为有检举和控告的权利,公众的环保参与权要通过环境知情权来实现,而环境知情权要通过企业环境信息公开来实现,要为公众提供环保参与权的具体途径,使公众监督落到实处。

其次,充分发挥网络监督的作用。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网络监督也成为一种重要的监督方式,很多环境问题都是通过网络曝光引起关注的,通过网络这种方式可以对违法企业和当地政府形成舆论压力,迫使他们承担环境责任。 最后,充分发挥媒体和社会舆论的作用,形成督促企业履行环境责任的社会压力。

[参考文献]

[1]黄艺红,刘海涌强化企业社会责任 保护地球生态环境——从企业环境社会责任视角谈环境保护[J]工业技术经济,2010(4)

[2]黄锡生,宋海鸥论企业环境责任的立法完善[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5(3).

[3]李顺义我国商业银行的环境法律责任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4][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M]谢廷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1

[5][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M]何怀宏,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6]闫雪玲,刘硕企业环境责任的实现机制探析[J]法制与社会,2009(9)

[7]蒋建湘,徐舒婷,姚永峥企业环境责任探析[J]浙江学刊,2010(6)

[8]易令正我国实施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机制初探[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9(4)

[9]崔赟企业环境信息公开法律制度研究[D]北京:中国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责任编辑孙广耀]

作者:崔彩娜

完善企业环境法律论文 篇3:

河南固始县农村水源污染及保护

摘要:水是万物之源,是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不可缺少的物质。良好的水环境是实现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的重要保障。农村水源污染不断增加,已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障碍。保护农村水源,改善农村水环境已刻不容缓。本文分析了农村水源污染的成因,提出了切实的农村水源保护对策,对新农村建设中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农村;水源;污染;保护

The Rural Water Pollution and Protectionin Gushi County , Henan Province

Hou Jingping, Hu Hongjie

(He Nan Gushicounty Enrironmentol Protenction Burean, He Nan 465300)

农村生态环境是广大农民生产和生活的基础,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条件。水是万物之源,是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不可缺少的物质。良好的水环境是实现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的先决条件和重要保障。然而,近年来,随着农村生活水平不断的提高,农村的环境污染也在不断加剧,尤其是农村水源污染不断增加,农村人居环境遭到破坏,已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障碍。保护农村水源,改善农村水环境已刻不容缓。

1村镇农村水源污染现状

水源污染是指由于人类活动或天然过程而排入水体的污染物超过了其自净能力,从而引起水源的水质、生物质质量恶化。水源污染直接危害人体健康,并对工业、农业、渔业产生危害,从而对社会生活产生巨大负面影响。

20世纪80年代以前,固始县农村水环境总体状况良好,水污染问题是局部性的。1980年以来,农村水环境质量不断恶化,灌溉水污染严重,地下水超采,地表水呈不断恶化趋势,逐渐丧失其原有的生态环境功能。

目前,固始县农村大部分地方特别是在偏远的农村及乡镇基本没有污水集中处理设施,村民产生的生活污水处理率基本为零,人畜粪便因得不到妥善处理,粪便污染物会随着雨水径流间接排入附近水体,严重污染当地农村的水源环境。据调查,农村周边已很少有3类水质以上水体,一些养殖业比较发达的的乡镇,周边水体甚至为劣5类水体。污染严重的个别地区,农民饮用水的主要水源浅表层地下水也已不同程度的受到污染。

2农村水源污染的表现及原因

2.1工业废水污染

20世纪80年代后,在固始县广大农村,乡镇企业遍地开花,一些污染严重的冶金、建材、化工及食品工业等污染严重的企业落户农村,由于这些企业布局分散、生产工艺落后,大量污水直接排入,给农村河流造成严重污染。工业废水的毒性和污染危害较严重,且在水中不容易净化。往往是一个企业污染了一条小河、一个池塘、一片农村,对农村水环境造成了严重危害。例如在河南某庄村,过去是一个山青水秀、环境十分优美的地方,一家硫铁矿企业落户该村后,由于污染防治措施不力,该村中间的铺庄河水体及地下水遭到严重污染,昔日河中鱼虾成群,岸边植物茂盛,如今水体混浊。经环保部门检测水体至酸性,PH值达到3.5,水体污染给当地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带来严重影响,村民不得不到几公里外拉水饮用。

2.2生活污水污染

农村污水是指农村地区居民在生活和生产过程中形成的污水。农村生活污水是指居民生活过程中厕所排放污水、洗浴、洗衣服和厨房污水等,是农村水源污染的主要污染源之一。由于,农村农村自来水普及程度不高,生活污水处理系统建设滞后,大部分生活污水都直接进入河流、湖泊,直接造成水污染。农村生污污水量大面广,2002年统计结果表明,全国农村生活污水日排放量就达320.5万吨,生活污水中大量的污染物质加重受纳水体的污染,造成河流、水塘污染,严重影响当地农村的水源环境,威胁农民的身体健康。一是洗涤污染。由于农村水源利用方式比较原始,大都在河塘中洗涤,污垢直接溶解在水体之中,造成水体中氮、硫、磷的含量较高,在厌氧微生物的作用下,易产生硫化氢、硫醇等具有恶臭气味的物质。村庄周边池塘及小沟经常出现水体漫混浊,呈黄绿色以及黑色的现象。二是人畜粪便污染。由于农村公共设施落后,饲养家禽及牲畜大多散养,圈养的不多,禽畜粪便散落村庄;大量的粪便就地堆放、污水就地排放,污染了农村内部及周边水环境和卫生环境,使乡村小河、池塘变成了臭水沟、臭水塘。通过调查发现,集镇、村庄等人口集中的河段,生活污水对水源污染影响十分严重。

2.3农村退水污染

农业退水是主要是指农业生产中的污水。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农村使用的农药、化肥量日益增多,在喷洒农药和除草剂以及使用化肥的过程中,只有少量附着于农作物上,大部分残留在土壤中,通过降雨和地面径流的冲刷而进入地表水和地下水中,造成污染。同时,生产生活废品,如农膜、塑料编织袋、农药瓶以及包装盒等,不仅对水体造成污染而且对土壤也长期造成污染。

3农村水源保护对策

农村水环境状况日益恶化是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保护水资源、加强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系统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要求。各地在制定环境保护政策时,要将城市环保和农村环保统筹兼顾,结合本地区的经济、环境特点,因地制宜,采取得力的措施,保护好农村饮用水资源,维护农民群众的身心健康。

3.1完善农村环保法律体系

不可否认,在一些不发达地区,存在着农村环保立法滞后,法律体系不健全,环境管理体制不完善,监督力度不足,农村干部和农民环保法律意识淡薄的问题,为了适应农村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基于农村环保法制建设的现状,需要构筑一个比较完善的、独立的农村环保法律体系,根据可持续发展原则,结合农村环保本身所具有的特点,形成一个单独针对农村的环保法律体系,使各项环保法律法规规范化、完善化,切实推动农村环保事业的发展。基于目前的管理体制,除继续完善排污许可证制度、征收排污费制度`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等外,还应建立实施清洁生产促进制度,农业环保责任制度和农村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定量考核制度,兽禽养殖污染防治管理制度等。

3.2加强企业监管,保持环境执法保持高压态势

由于固始县各级政府重视环境保护工作,一些重污染企业在城市及周边无法立足,就把“阵地”转移到农村,使一些地方收到现代工业污水的“包围”。因此,环保部门在关注城市环保的同时,也要加强对地处农村的企业环境执法力度,坚决遏制重污染项目向农村转移与蔓延。完善环境监测制度,通过严打高压,对各类环境违法行为予以严厉打击,切实保障群众的生命健康和环境安全。同时,督促水源利用企业依法开展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合理选址,严格控制沿江沿河沿湖沿海地带的污染工业建厂,尽量降低污染风险和影响,确保重点流域饮用水源安全。

3.3加强村镇规划,建设生态农村

农村水污染治理应着眼于长远,认真搞好新农村建设规划,建设环境优美的社会主义生态新村。要加强村镇规划工作,将农村污水和生活垃圾处理等作为重要内容纳入其中,因地制宜,采用分散治理和集中治理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各地应以村为单位建设农村污水收集管网,因地制宜建设污水处理工程,逐步提高农村生活污水收集率和处理率。对于畜牧业较发达的农村,采用沼气处理技术,结合改厕、改厨、改栏,综合处理畜禽粪尿和生活污水。

3.4加强农村环保宣传教育,提高干部和农民的环保意识

目前固始县许多乡镇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人民的文化生活水平较低,法治意识淡薄,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和观念影响还很严重。政府有关部门应加强农村环保宣传教育,重视乡镇农村环境保护科普工作,提高农民的环境保护意识。各地要以新农村建设为抓手,改变农村落后的生活习俗,引导广大农民积极主动参于农村环境保护,维护好自身的合法权益。

3.5大力发展绿色、无公害农产品,减少退水污染

落后的、不科学的生产方式也是造成农业退水污染增加的重要因素。因此农业技术部门要正确引导农民合理用药、科学施肥。同时,开发推广和应用生物防治病虫害技术,介绍有机农药的使用量,研究采用多效抗虫害农药,发展低毒高效低残留新农药;改善灌溉方式和施肥方式,减少肥料流失,增加有机复合肥的施用,大力推广生物肥料的使用,大力发展农村沼气池,积极发展有机绿色食品和生态农业;培植和建设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茶叶、经果、粮食、蔬菜等农产品种植与加工基地,不断提升产品品质,减轻面源污染,缔造区域优势品牌和龙头企业。

参考文献

[1]席北斗,魏自民,夏训峰.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 [M]. 新时代出版社,2008

[2]杨继富,李久生,郝桂玲.改善我国农村水环境的总体思路和建议[C].中国水利学会第二届青年科技论文集,2005:8-13.

[3]宋序彤,刘昌明,等.中国21世纪水问题方略[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6.

[4]曹型荣.城镇水资源的调查利用和预测[M].北京:环境科学出版社,1998.

收稿日期:2011-06-01

作者简介:侯景萍(1970-)女,助理工程师,从事建设项目评审工作.

作者:侯景萍 胡宏杰

上一篇:配电线路故障工程论文下一篇:高中政治电影欣赏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