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资源环境保护分析论文

2022-04-23

引言:《旅游资源与开发》是教育部和国家旅游局指定的旅游管理专业七门核心专业主干课程之一,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养成有着非常重要的支撑及促进作用,本文在课程教学内容选择分析上,然后对课程理论知识模块与实践教学内容进行了设计与探讨,以期为高职《旅游资源与开发》的课程教学提供思路。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旅游资源环境保护分析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旅游资源环境保护分析论文 篇1:

修水县旅游资源评价

[提 要]旅游资源是旅游行业发展的基础,对旅游资源进行分析与评价,对该地区旅游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基于国家标准《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一2003),结合SWOT分析方法,对修水县旅游资源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修水县旅游资源非常丰富,有8个主类、28个亚类、93个基本类型共723处,评价得分在90分以上的两处,80~90分十处,开发价值大,适合发展乡村旅游。发展旅游资源具有分布不集中、基础设施较差、宣传力度不到位、开发深度较浅等问题,通过提出针对性开发策略,促进修水县旅游业发展,为实现修水县全面脱贫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旅游资源;旅游业发展;全面脱贫;国家标准和SWTO分析法;修水县

旅游资源是旅游产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是旅游产业区别于一般产业的根本因素,是确保旅游业发展的必要条件,分析并发展旅游资源,是提高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法宝。修水县已经多年被列为国家级贫困县,在此背景下,本文通过实地调研,结合前人所取得的调查成果,基于国家标准《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结合SWOT分析法,对修水县旅游资源进行分析评价,提出修水县特色的旅游开发策略,对修水县旅游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实现修水县2018年全面脱贫政策提供重要的保障。

一、数据与方法

(一)研究区基本概括

本研究选择的修水县位于东经113°56′至114°56′,北纬28°41′至29°22′,地处江西省西北部,修河上游,介于赣、鄂、湘三省九县的交接处,是九江市域副中心城市,辖19镇17乡,面积4504平方公里,全省第一,人口达87万,全市第一。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光照充足,热量丰富,降水量充沛,森林覆盖率高达70%以上,自然风景引人入胜,文化底蕴丰厚,旅游资源丰富而独特,秋收起义革命旧址、遗址等60余处,有修河旅游区、义宁陈氏五杰故里文化旅游区、五梅山旅游区、渣津古镇文化旅游区、东津凤凰湖旅游区、九宫山旅游区、东浒寨旅游区、万承风故里温泉旅游区、板尖文化旅游区、山背文化旅游区、杨家坪旅游区、黄龙山旅游区和山口古镇文化旅游区等十多个经典景区(图1),具有绿色修水、红色修水、古色修水、特色修水结合于一体的独具特色的修水旅游资源(图2),被誉为“江西省旅游休闲的后花园”。

(二)数据来源及说明

本文数据是通过持续三个月的实地走访,專家访谈以及政府工作报告获取,确保了修水县旅游资源分析数据的准确性,在调查和收集数据资料的过程中,强调科学性、客观性,准确性,使数据展示更加简洁,确保研究成果的质量。

(三)研究方法

本文修水县旅游资源分析总体采用细化后的国家标准《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结合SWOT分析法,基于《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国家标准规定的内容和方法,进行了实地调查,整个调查过程中采用“旅游资源详查”和“旅游资源概查”相结合的调查方法,旅游资源详查掌握整个修水县旅游资源全面情况,对旅游资源类型及单体做了详细的统计;旅游资源概查掌握主要旅游资源单体的具体情况,聘请专家按照细化评分标准后的《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进行评价,并借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数据进行研究。

(四)研究意义

本文对修水县旅游资源进行分析,发现旅游资源开发的不足之处,提出旅游资源开发策略,带动旅游产业和当地经济的发展,为修水县实现全面脱贫的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对修水县实现全面脱贫做出贡献。

二、研究结果与研究分析

(一)结果总结

通过专家基于修改后的国家标准《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进行评价,借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相关数据,总体评价得分为76.62分,得分区域在75~89分,修水县总体旅游资源属于四级旅游资源,资源总评价得分在中等偏上,总体来说,旅游资源类型多样,旅游资源品位较高,但依然存在着很多问题,不过,修水县旅游资源发展潜力较大,通过研究提出修水县旅游资源创新型的发展策略。

(二)基于国家标准进行分析

1.根据实地调查的结果分析

(1)主类资源齐全,亚类资源众多,基本类型资源比重过半,在九江市属于旅游资源相对丰沛县。

旅游资源类型方面,按照国家标准《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修水县旅游资源共有8个主类资源、28个亚类资源、93个基本类型资源,分别占全国类型资源的100%、90.32%和60%。共有723处旅游资源。

(2)人文旅游资源和自然旅游资源各具特色,人文旅游资源相对丰富,形成特有的修水县旅游资源在实地调研和数据统计后,发现修水县旅游资源共有723处,其中自然景观类旅游资源186处,占25.72%,人文类旅游资源537处,占74.28%,比重较大,人文旅游资源较为丰富。(表1)

2.专家评价

根据国家标准《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并将计分方式进行细化,细分国际因子赋分的范围,在资源要素价值方面,观赏游憩使用价值30分,分成愉悦度10分,魅力度20分;历史文化科学艺术价值25分,分成环境的独特性12分,环境的典型性8分,资源的科学研究价值5分;珍惜奇特程度15分;规模丰度与几率10分,分成规模5分,丰度3分,几率2分;完整性5分,在资源影响力和附加值方面不用细化,分别为知名度和影响力10分,适游期或使用范围5分,环境保护与环境安全-5~3分。

依照细化评分因子后的《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对旅游资源单体进行专家评分,可以划分为五个等级(表2),并对修水县主要旅游资源进行评价(表3)。

从综合来看,修水旅游资源总体评价得分为:(A1+A2+A3+A4+......+A26+A27+A28+A29)/29=76.62分,修水县总体得分为76.62分,在得分值域≥75—89分内,旅游资源价值方面属于国家四级旅游资源,位于优良旅游资源分数段的偏上段,但是修水县旅游资源依然存在一定的弊端。

(三)基于SWOT进行分析

1.优势

(1)修水拥有丰富且独特的旅游资源,旅游资源类型众多,在九江市属于旅游资源相对丰沛县,修水具有绿色修水、红色修水、古色修水、特色修水结合于一体的特色资源。

(2)修水县自然风光优美,生态资源优美,具有高达70%的森林覆盖率,空气污染指数较低,空气质量较好,非常适合旅游资源的发展。

(3)旅游资源区域位置较好,位于赣、鄂、湘三省九县的交接处,是九江市域副中心城市,距离三省省会较近,有利于发展旅游资源,形成规模较大,质量较好的旅游地。

(4)修水县社会环境较好,一直以来被列为国家贫困县,其旅游资源发展较晚,破坏较少,还没有形成独特的旅游产品,旅游资源发展潜力巨大。

2.劣势

(1)修水县旅游资源虽然丰富,但是存在劣势,很多主要旅游资源评价得分较低,属于低等级旅游资源,品味不高,且旅游资源分布相对不集中,不利于该地区的旅游资源发展。

(2)修水县基础设施较差,旅游接待能力相对薄弱,交通条件较差,旅游资源发展条件亟待提高。

(3)对修水县旅游资源宣传力度不到位,没有形成独特的旅游品牌,不利于大型企业的投资开发旅游资源。

(4)旅游资源发展起步较晚,没有形成相对规整的资源管理部门,不利于旅游资源的发展。

(5)旅游资源的开发深度较浅,很多旅游资源并没有得到开发利用,且多以人文旅游资源发展为主,自然旅游资源发展明显不足。

3.机遇

(1)政府政策的重视,政府为早日实现修水县实现全面脱贫,特别重视修水县旅游业的发展,大规模招商引资,促进旅游资源的发展和旅游产业兴起。

(2)国家重视发展红色旅游和乡村旅游的政策引导,为修水旅游资源的发展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3)高速公路的修建,以及高铁的进一步发展,为修水县旅游资源发展提供了交通便捷机遇。

(4)居民消费结构的改变,生活品质的提高,更多的参与休闲娱乐活动和追求精神的提高,更多的参与到乡村旅游和红色旅游当中。

(四)威胁

(1)文化资源缺乏保护措施,一些文物古迹受到破坏,严重影响了修水县人文旅游资源的发展,因此,很多文化古迹需要修复和保护,急需出台完整的保护措施。

(2)修水县旅游资源处于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周边的旅游资源都得到了较好的发展。

(3)由于修水县大力发展经济,开发矿产资源,给旅游自然资源带来极大的威胁。

(4)领导认识水平不一,旅游资源缺乏企业资金的投入是很难发展的,领导没有长远的发展规划,对旅游资源发展造成极大的困难。

三、旅游资源开发策略

(一)加大旅游资源宣传力度,打响修水县独居特色的旅游资源品牌,吸引企业投资发展

宣传旅游品牌将通过以下三种渠道:(1)政府、企业、学校进行合作,通过研学旅游的方式,将旅游独特品牌打响;(2)政府政策的引导,通过线上、线下两种渠道,制定旅游资源发展规划,大力宣传旅游品牌特色;(3)政府和企业联合组织多次大型文化活动,吸引游客前来旅游,形成良好的口碑,吸引大型企业投资发展旅游资源。

(二)政府加大旅游资源发展投入力度,扶持旅游资源发展

政府应当加大修水县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提高旅游接待能力,大力改善修水县内交通条件,建立旅游资源发展专项资金,制定旅游资源发展投入的优惠政策,加大旅游资源发展的扶持力度。

(三)加强资金投入,建立修水县交通网络系统,形成独具特色的旅游集散中心

由于修水县拥有旅游资源的区位优势,政府应当加大资金投入,加快高速建设速度,加大铁路以及高速公路建设力度,可以作为三省九县的居民旅游的集散中心,有利于旅游资源的利用和发展。

(四)形成独具特色的青钱柳旅游产品展销中心,带动当地人就业,提高旅游经济发展

青钱柳作为医学第三颗树,刚好位于中国北纬30度的修水县,只有在修水县,该产品才能够高存活率,该产品能够降血糖,是糖尿病人恢复健康的重要产品,作为产品生存率高的唯一种植地点修水,可以带动当地居民就业,参与青钱柳的種植与加工,形成独具特色的旅游产品,修水就可以作为该产品的展销中心,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有利于实现全面脱贫。

(五)着力保护旅游资源,制定保护体系

保护旅游资源将从以下4个方面展开措施:(1)制定当地保护制度和监督举报制度,发动居民保护好旅游资源;(2)提高当地居民的法律意识,增强保护旅游资源的观念;(3)加快退耕还林进度,制定好林业管理制定;(4)在扶贫移民工作中,注重保护好生态旅游资源和文物古迹,避免遭到破坏。

(六)形成高效统一的管理机制,建设高素质的旅游人才队伍

领导层应当加强沟通,提高管理队伍能力,健全旅游资源行政部门体系,完善各部门职责和管理手段,形成高素质的旅游人才队伍,利用旅游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发展。

四、结语

通过对修水县进行实地调查,得出修水县旅游资源类型丰度和旅游资储存量丰度的相关数据,在运用专家访谈法对修水县主要旅游资源进行分析评价,再次运用SWTO分析法,对修水县旅游资源进行深度分析,得出修水县旅游资源优势和劣势的结论,再次结论的基础上,对修水县旅游资源发展提出宝贵的发展策略,有利于旅游经济的发展和当地经济的发展,为实现全面脱贫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晓刚,陈云凤,李婵.陕西省商洛市旅游资源分析与评价[J].甘肃科学学报,2018,30(2).

[2]李天元.旅游学(第五版)[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

[3]车先明.江西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研究[D].南昌大学硕士论文,2017.

[4]杨美霞.基于休闲视角的旅游资源分析与评价——以江苏泰州为例[J].社会科学家,2014,(9).

[5]李爱兰.济宁市旅游资源分析与评价[J].济宁学院学报,2011,32(6).

[6]张育林,程星,王恒松,张辉华.贵州省白龙洞旅游资源评价与开发规划研究[J].价值工程,2018,37(27).

[7]陈建波,明庆忠.基于改进层次分析法的健康旅游资源评价研究[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8,(4).

[8]王美平.河北小五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旅游资源评价[J].绿色科技,2018,(11).

[9]何跃.攀枝花市旅游资源评价与开发规划研究[D].西南科技大学,2018.

[10]Liu H. On the Evaluation and Development Strategies for Tourism Resources of Wuyuan[J]. Journal of Hechi University, 2011, 24(1).

[11]Zhao H. Evaluation of Shangri-La County’s tourism resources and ecotourism carrying capacity[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 World Ecology, 2015, 22(2).

[12]吕建树,刘洋,等.鲁北滨海湿地生态旅游资源开发潜力评价及开发策略[J].Resources Science, 20 11,33(9).

[责任编辑:黄贝如]

作者:田磊 黄庆华 陈亚云 谢冬明

旅游资源环境保护分析论文 篇2:

高职《旅游资源与开发》课程教学内容改革研究

引言:《旅游资源与开发》是教育部和国家旅游局指定的旅游管理专业七门核心专业主干课程之一,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养成有着非常重要的支撑及促进作用,本文在课程教学内容选择分析上,然后对课程理论知识模块与实践教学内容进行了设计与探讨,以期为高职《旅游资源与开发》的课程教学提供思路。

《旅游资源与开发》是教育部和国家旅游局指定的旅游管理专业七门核心专业主干课程之一,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养成有着非常重要的支撑及促进作用,具有鲜明的职业性、实用性、实践性特征,为旅游管理专业今后多渠道全方位实施工学结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此,《旅游资源与开发》课程的教学内容依据时代的需要有必要进行改革。

一、教学内容的选择

本课程在教学内容设置上,以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技能需求、工作任务以及就业岗位为导向来完成。形成岗位能力基础知识、岗位能力提升、岗位综合素质形成等三大课程教学模块,构建符合旅游企业员工上岗标准和国家职业标准要求的新的课程教学体系,如图1。

(一)内容选取原则

按照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成长的基本规律,以职业能力滚动递进为导向,在专业建设委员会的指导下来选取本课程的教学内容。

(二)具体目标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学生能系统掌握旅游资源的类型,理解各类旅游资源的概念、成因、景观特征、美学特征、旅游资源调查与评价的方法,掌握旅游资源的讲解方法、旅游线路组合和设计的内容与技术手段,并在实际带团中能对旅游资源与生态环境进行保护。

二、教学内容的组织

本课程按照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基本规律,以职业能力滚动递进为导向,实现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

理论教学环节中,实行“热点问题导入→学生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大班理论讲授→教师团队小班答疑→学生能力素养形成”的能力滚动递进。具体方式为理论精讲、案例综练、课堂讨论、课堂展示、电子模拟仿真、网上学习论坛、网上提交作业、师生共建网上教学资源等形式,将抽象的教学变得生动有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的兴趣。

在实践教学环节中,采用“滚动递进”与“实践→理论→实践”进行设计,通过课堂实训、校外内实训、顶岗实习等方式,在实训教学内容上安排有野外考察、旅游资源调查、旅游市场调查、跟团讲解、旅游线路设计等实践环节,通过小组调研、导游词编写、企业真实任务等增加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能学以致用。

(一)理论知识模块的设计

本课程在体现规范化、系统化的同时,又突出高职化和个性化的特点,将课程内容结构体系以能力滚动递进进行重新构建,具体为表现为岗位能力基础知识模块、岗位能力提升模块、岗位综合素质形成模块,从理论上实现学生职业能力滚动递进的人才培养规律。

(二)实训教学环节设计

采用滚动递进和“实践→理论→实践”思路设计实践教学环节。其设计具体为:

(1)认知能力模块(31个情景):31个旅游资源亚类的认知。

(2)体验能力模块(28个情景):

旅游资源导游讲解(8个情景):八处旅游资源主类的导游词的讲解。

旅游资源导游词编写(4个情景):人文旅游资源景区与自然旅游资源景区导游词编写各1处。

旅游资源开发与设计(8个情景):八处旅游资源主类旅游资源的开发与设计。

旅游资源保护(8个情景):8个主类旅游资源的保护各1处。

(3)旅游资源核心技能综合模块(22个情景):8个主类旅游资源导游讲解案例、1处旅游景区旅游资源导游词编写、1个旅游景区市场营销规划、1个旅游景区旅游资源的调查与评价,10条旅游资源旅游线路的规划与设计,张家界旅游区1处旅游资源的生态环境保护。

三、课程教学内容的具体表现

依据产教融合理论,以岗位对知识的要求为前提,以能力为本位、以项目为载体,该课的教学内容设计成为8大模块,19个项目,具体设计为:

模块一:分类与审美。该模块分为2个项目。第一个为旅游资源的分类标准,通过该项目的学习,了解旅游资源的概念,掌握旅游资源的基本属性和分类标准,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导游及旅行社计调岗位及其素质要求,激发其课程学习兴趣。第二个项目为旅游资源的审美,掌握旅游资源审美的表现形式,掌握旅游资源的审美方法,教学活动为校内“旅游资源博物馆”实习基地观摩。

模块二:自然旅游资源辨析。分为4个项目。第一个为地文景观旅游资源的审美与旅游价值,让学生主动地亲历或“虚拟地亲历”张家界、崀山、衡山,辨析地文景观旅游资源,并分析其旅游价值,了解地文景观旅游资源的概念、特征;掌握地文景观旅游资源的类型、能够识别其旅游价值;掌握地文景观旅游资源的导游讲解方法。第二个项目为水域风光旅游资源的审美与旅游价值,让学生主动地亲历或“虚拟地亲历”洞庭湖、鄱阳湖,辨析水域风光旅游资源,并分析其旅游价值,学生利用网络查找水域风光旅游资源的基本类型的图片,让学生分组,5人为一组,轮流扮演导游和游客,进行水域风光旅游资源的导游讲解,学生掌握水域风光旅游资源相关概念、特点;了解水域风光旅游资源的类型、形成以及旅游价值;掌握水域风光旅游资源的成景要素和导游讲解方法。项目三为生物景观旅游资源的审美与旅游价值,让学生主动地亲历或“虚拟地亲历”湖南省植物园、长沙生态动物园,辨析生物景观旅游资源,并分析其旅游价值,学生可以掌握生物景观旅游资源的相关概念、特点;了解生物景观旅游资源的类型、旅游功能;掌握生物景观旅游资源的导游讲解方法。项目四为天象与气候景观旅游资源的审美与旅游价值,通过让学生主动地亲历或“虚拟地亲历”佛光、承德避暑山庄,辨析天象与气候景观旅游资源,并分析其旅游价值,达到掌握天象与气候景观旅游资源的相关概念、形成因素;能够辨析天象气候旅游资源的类型;掌握天象与气候旅游资源的美学特征。

模块三为人文旅游资源辨析。分为4个模块,第一个为遗址遗迹旅游资源的审美与旅游价值,通过让学生主动地亲历或“虚拟地亲历”湖南省博物馆、半坡遗址、仰韶文化遗址,辨析遗址遗迹旅游资源,并分析其旅游价值,学生利用网络查找遗址遗迹旅游资源的基本类型的图片来辨析遗址遗迹类旅游资源,请学生就某一特色遗址遗迹旅游单体作美学欣赏,达到掌握遗址遗迹旅游资源的相关概念、形成因素,能够辨析遗址遗迹旅游资源的类型;掌握遗址遗迹旅游资源的美学功能与旅游价值。第二个项目为建筑与设施旅游资源的审美与旅游价值,通过让学生主动地亲历或“虚拟地亲历”三峡,辨析建筑与设施旅游资源,并分析其旅游价值以及让学生利用网络查找建筑与设施旅游资源的基本类型的图片并就某一特色建筑与设施旅游单体作美学欣赏,达到掌握建筑与设施旅游资源的相关概念、形成因素与掌握建筑与设施旅游资源的美学功能与旅游价值的教学目的。第三个项目为旅游商品旅游资源的审美与旅游价值,让学生主动地亲历或“虚拟地亲历”旅游购物超市,辨析旅游商品旅游资源,并分析其旅游价值,让学生利用网络查找旅游商品旅游资源的基本类型的图片的认图训练,并让学生5人为一组,轮流扮演导游和游客,进行旅游商品旅游资源的导游讲解,达到掌握旅游商品旅游资源的相关概念、形成因素与旅游商品旅游资源的美学功能与旅游价值。第四个项目为人文活动旅游资源的审美与旅游价值,通过学生利用网络查找人文活动旅游资源的基本类型的图片并让学生就某一特色人文活动旅游单体作美学欣赏,达到掌握人文活动旅游资源的相关概念、形成因素与能够辨析人文活动旅游资源的类型的目的。

模块四为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其项目为旅游资源的调查、旅游资源的评价、旅游资源的开发、旅游线路规划与设计以及旅游资源的保护。让学生自学旅游资源调查的原则,达到了解旅游资源调查的相关概念并掌握旅游资源调查的基本方法与基本原则。通过课前布置任务——让学生对某一旅游资源进行评价,让学生了解旅游资源评价的相关概念并掌握旅游资源评价的基本方法。通过让学生在分组分工的情况下,进行特定景区旅游资源的开发与设计,形成小组的集体观点,并请学生就湖南的特色旅游产品开发做描述的情景,学生可以掌握旅游资源开发的基本概念、掌握旅游资源开发的原则与方法和掌握旅游资源旅游产品开发的内容。

模块五为课堂实训。其教学项目为旅游资源单体描述与旅游资源导游讲解,让学生主动地亲历或“虚拟地亲历”某一景区,对旅游该景区的旅游资源进行导游讲解,与学生对某一旅游资源进行导游讲解并让学生在课外查找主要湖南的旅游线路和旅游资源,并撰写导游词。达到掌握旅游资源单体描述的方法,掌握旅游资源导游讲解的原则、方法,能够进行旅游资源的导游讲解。

模块六为校外实训,通过对石燕湖、岳麓山旅游资源类型调查与评价与让学生在分组分工的情况下,撰写石燕湖、岳麓山旅游资源调查报告,形成小组的集体观点,掌握旅游资源调查的程序、原则、方法与评价,能够撰写旅游资源的调查报告。

模块七为校内实训。通过让学生在分组分工的情况下,撰写校内山体实训基地旅游资源开发的内容与开发模式,形成小组的集体观点。让学生能够根据旅游资源的赋存现状,提出校内山体实训基地旅游资源开发的内容与开发模式。

模块八为顶岗实训。其教学项目为综合能力训练。通过依托自然遗产资源,到张家界武陵源景区进行实地导游讲解或者依托基地旅行社,设计具体旅游线路,让学生能够设计具体的旅游线路并能够进行具体旅游景区导游讲解。

参考文献

[1]覃业银,陈超群.基于高职旅游资源学的职业能力培养途径研究[J].旅游论坛,2009,4.

[2]何叶等.《旅游资源开发》精品课程建设实践与探索[J].价值工程,2011,12.

作者:陈超群

旅游资源环境保护分析论文 篇3:

渝东南生态保护区生态资源旅游价值评价及功能分区研究

摘  要:渝东南生态保护区是重庆政府规划的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和重要生物多样性保护区,是重庆唯一集中连片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和扶贫开发区。该地区生态旅游资源和民族民俗资源丰富,集山川、河流、森林、湖泊、洞穴、峽谷等资源类型于一体,含少数民族民间习俗、民族歌舞、民间文化、古建筑等文化遗产于一身。因此,明确的了解该地区的旅游资源情况对该地区的旅游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科学有效的调查方法收集统计旅游资源信息,对该地区的旅游资源进行统计分类和分析评价,深入了解渝东南生态保护区资源赋存情况,并针对性提出相关保护与开发建议,为该地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渝东南生态保护区;旅游资源调查;保护与开发

一、渝东南生态保护区调查概况

(一)调查背景与目的

在重庆市委四届三次全会上,渝东南地区因其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以及较高的森林覆盖率,再加上出于对整个长江流域及中国相关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的需要,重庆市将其定位为生态保护区,以旅游业为区域主导产业。因此,围绕该地区经济和旅游业发展的需要,为发展旅游业查明可利用的旅游资源,更加明确的了解该地区旅游资源的数量、类型、规模以及分布范围,为旅游资源的分类评价、开发与保护做好准备,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数据

(二)调查方法

1.文献检索法。通过查阅文献和地方县志来获得调查区的旅游资源基本资料,并结合各区县官方网站公布的旅游信息,对资源进行统计分类。

2.实地调查法。通过到某些景点对被调查资源进行直接观察,同时访问一些景区的工作人员和当地的居民以获得旅游资源信息资料。

3.专家咨询法。根据所要调查的内容,选择学院内从事多年旅游教育工作的教师,为旅游资源评价提出相关的专业意见。

二、渝东南生态保护区旅游环境

(一)基本概况调查

渝东南生态保护区处于渝鄂湘黔四省的结合部,是中国西部四川盆地东南部大娄山和武陵山两大山系交汇的盆缘山地。该地区辖6个区县,其中黔江区是区域性中心城市,武隆区、石柱县、彭水县、酉阳县、秀山县是少数民族自治县。其总面积1.98万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20.6%,现有总人口364万人,少数民族人口约占总人口的54.2%。

(二)自然环境调查

渝东南生态保护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立体气候较为明显,大部分地方年平均气温为15-17℃;大多地区在5-9月份降水,年降水量比较丰富,日照时间较短。该地区山地多,以强岩溶化峡谷中山为主。地下和地表的喀斯特地貌形态发育良好,溶蚀地貌类型的面积占重庆东南部地区面积的60%以上。湖泊与溪流遍布全境,水流落差大,地下热水资源丰富。生物景观以古树古木、珍稀树木、野生动物以及森林为主,主要分布在黔江区、石柱县、武隆县和秀山县,如黔江区的黑金丝猴,石柱县的珙桐、红豆杉等。

(三)人文环境调查

渝东南生态保护区的传统聚居文化丰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城市化水平不高。渝东南生态保护区的少数民族主要集中在石柱县、彭水县、酉阳县和秀山县,以土家族和苗族为主。各地区民族风情非常浓厚,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习俗文化,有“赶年”、“赶秋”等节日。少数民族艺术也较丰富,例如土家族打击乐“打溜子”、傩戏、摆手舞、铜铃舞,苗族的“飞歌”、芦笙、木鼓舞等。

(四)经济状况调查

渝东南生态保护区经济发展落后,处于全市“西部地区”水平,同时区域间的经济发展不平衡,贫困程度深,产业结构不合理。目前的经济结构依然是以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为主,第三产业明显落后;在工农业的结构中,对农业的依赖性较大;在工业结构中,六个区县都是以建材、采掘等高能耗工业为主,生产产值比重较低,机械化程度也不高。所以,整个渝东南地区的产业发展是相对落后的,但也基本保持增长趋势。

三、渝东南生态保护区旅游资源基本类型

(一)旅游资源分类情况

渝东南生态保护区旅游资源类型丰富多样,包括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本文对该地区的旅游资源进行了概略性的调查,并根据旅游资源认定国家标准——《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 18972—2017)》对该地区的旅游资源进行了分类。经统计和分类,调查的渝东南生态保护区旅游资源共6个主类,17个亚类,28个基本类型,共71个单体旅游资源。

(二)旅游资源类型构成

根据调查统计,渝东南地区的旅游资源主要以地文景观、水域景观、建筑与设施为主。其中“地文景观”类自然资源单体数为12个,占本次调查单体总数的16.9%;“水域景观”类自然资源单体数为11个,占比15.5%;“生物景观”类自然资源单体数为9个,占比12.7%;“历史遗迹”类人文资源单体数为3个,占比4.2%;“建筑与设施”类人文资源单体数为29个,占比40.8%;“人文活动”类人文资源单体数为7个,占比9.9%。以上多种类型的旅游资源构成了渝东南地区以生态山水峡谷为基调、岩溶地质奇观为亮点、民族民俗风情为内涵的具有鲜明特色的旅游资源基础。

(三)旅游资源类型特征

1.旅游资源种类齐全、数量多,分布较广但又相对集中

渝东南生态保护区旅游资源类型多样,在本文调查的资源类型中就包括6大类型,并且旅游资源的单体数量非常多。在地域分布上,渝东南地区的一区五县都各分布着不同类型的旅游资源,但并不是呈现均质分布,而是在局部地区呈现较为集中的布局。从大格局上看,旅游资源主要集中在乌江流域沿线、国道319线和彭(水)—石(柱)公路沿线,呈“H”形分布格局。

2.旅游资源以自然旅游资源为主,人文旅游资源次之

自然旅游资源在渝东南地区旅游资源中占主体地位,约占资源总数的53.91%,并且在较大程度上体现了美学价值。人文旅游资源的地位仅次于自然旅游资源,约占资源总数的46.09%,体现了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同时,该地区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也是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旅游资源。

3.“地文景观”类和“建筑与设施”类的旅游资源地位突出

渝东南地区“地文景观”类资源丰富,反映了渝东南“山岳”类景观的特色。在地文景观中,又以山丘型和洞穴类景观为主,反映了渝東南喀斯特地貌发育的特征。此外,该地区“建筑与设施”类的单体旅游资源数量也较多,其中又以古镇、文化遗址、宗教建筑与纪念地为主,充分体现了该地区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以及特色突出的少数民族风情。

4.人工水域与自然水体较多,水域风光资源丰富

渝东南地区的水域风光类资源单体数量虽然不多,但具有较大的旅游价值。其资源主要包括乌江及其各支流,包括芙蓉江、阿蓬江、官渡峡等。此外,还包括一些人工和天然湖泊、水库,例如太阳湖、孝溪水库、小南海等。这些湖泊、水库及河流都为开发水上旅游项目提供了有利条件,是该地区旅游发展的重要资源。

四、渝东南生态保护区生态资源旅游价值评价

(一)主要单体旅游资源评分

本文对渝东南生态保护区的19个主要旅游资源进行了分析评价,使用的是旅游资源共有因子评价的方法。首先是填写19个旅游资源单体调查表,然后由旅游领域专家对每个旅游资源单体进行评价,最后取平均值得出单体旅游资源共有综合因子评价赋分值,见表1。

(二)主要旅游资源等级划分

根据国家标准中的资源评分法对旅游资源进行评分,以旅游资源最后得到的总分,将其划分为五个等级,从高到低分别为:五级旅游资源,得分值域≥90分;四级旅游资源,得分值域≥75--89分;三级旅游资源,得分值域≥60--74分;二级旅游资源,得分值域≥45--59分;一级旅游资源,得分值域≥30--44分;未获等级旅游资源,得分≤29分。根据单体旅游资源共有综合因子评价赋分值进行了等级划分。

(三)旅游资源总体分析评价

1.旅游资源整体品质较高,具有较大的开发潜力

从整体上看,该地区旅游资源在自身的观赏价值、历史文化价值等方面都具有较高的品质,并且大部分旅游资源都还是自然原始形态,未受到破坏,已开发或正在开发的旅游资源仅占小部分。总体而言,渝东南地区旅游资源观赏价值和开发价值都比较高,其旅游环境具有品质优、数量多、承载力大的特点。

2.旅游资源单体规模较小、集中度较低、知名度不高

渝东南生态保护区旅游资源从表面上看虽然数量多、种类全、品质高,但是整体看来各个单体旅游资源分布较广,集中度不高,并且多数单体旅游资源规模并不是很大,精致度偏弱。所以,渝东南地区的旅游资源从单体上来看,没有较大的优势,缺少具有影响力的资源品牌,知名度不高,但是也存在着一定的资源组合优势。

3.旅游资源具有非常大的同构性

因为该地区“山同脉、地同貌、水同源、树同种、人同族、民同俗”,并且经济水平还相当,所以这里的旅游资源同构性突出,在旅游开发当中也经常互相模仿,导致同构化趋势越发明显,缺少个性化的特色和较大的吸引力。

五、渝东南生态保护区旅游功能分区

根据各主要生态资源旅游价值的评价结果(表1),以及各区县的旅游资源优势,本文按照行政区划依据来确定各区县的旅游功能。

(一)休闲度假体验区:武隆区

在旅游市场快速发展背景下,休闲度假旅游需求越来越旺盛。休闲度假是一种高品质旅游形式,具有停留时间长、消费高及产品多元化的特点。在武隆区范围内,自然类旅游资源广泛分布,品类多样且品质高。喀斯特旅游度假区拥有罕见的喀斯特自然景观,兼具丰富的休闲度假、娱乐与运动等项目,覆盖土家族、苗族和仡佬族等少数民族文化。其中,仙女山本是喀斯特度假区组成部分之一,但因其高山草场自然风光的独特性,被评为国家级森林公园,足以说明该资源的旅游价值之高。因此,武隆区可以作为渝东南地区的高端旅游产品输出地,为旅游者提供休闲度假产品。

(二)民俗与社区文化体验区:酉阳县、秀山县

酉阳县和秀山县是土家族和苗族聚居的区域,其少数民族民俗文化自然、丰富。如土家族的傩戏和花灯艺术、苗族的木鼓舞等,众多民俗活动都具有舞台性、互动性和体验性特征,旅游价值较高。同时,两区县的古镇资源也甚是突出,包括酉阳县的龚滩古镇、龙潭古镇和桃花源,秀山县的洪安古镇。其中,桃花源因其诗意的历史渊源与独特的地理特征,成为享誉全国的特色社区文化古镇。因此,酉阳县和秀山县划分到民俗与社区文化体验区,以为旅游者提供文化体验为目标。

(三)自然风光体验区:黔江区、彭水县、石柱县

黔江区、彭水县和石柱县的自然风光资源含量大,且品质高,如黔江国家森林公园、石柱县的黄水国家森林公园和乌江百里画廊、茂云山国家森林公园以及阿依河等,构成典型的集山、水、高山草场及森林为一体的自然风光体验区。但同时,以上三个区县的生态环境保护责任重大,要以可持续发展理念进行限制性开发,以维系生态平衡,获取资源开发的经济和环境双重效益。

六、渝东南生态保护区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建议

(一)合理开发旅游资源,保护生态环境

渝东南生态保护区生态环境较为脆弱,所以在对该地区旅游资源进行开发时,第一,应当考虑到对自然资源和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第二,建立起一套完善的环境和资源保护、监控、管理体系和程序,在开发中要确保一切的开发建设都符合环境保护的要求;第三,所有的资源开发活动都应建立在生态环境容量的承受能力之上,符合当地经济发展状况和社会道德规范。

(二)提高环保意识,加强监督管理

对于垃圾污染方面,政府及各景区可以通过导游、宣传册、广播、标语牌等各种方式向游客传播环境保护意识,提醒游客文明旅游,提高游客的环保意识。与此同时,应对人流量较大的区域进行重点清洁,特别是阿依河、芙蓉江等观光游憩河段类景观的水质污染进行严格控制管理。应规范旅游开发行为,加强监督管理,建立严格的旅游建设项目立项审批管理制度,对可能影响生态环境的旅游项目不予通过。旅游基础配套设施方面,应注重设施与资源主体的相融性,同时强化其环保性。

(三)传承民族文化,保护人文旅游资源

渝东南地区的历史古迹、民族风情资源丰富,但是随着城镇现代化建设步伐加快,部分古迹和民族文化已经逐渐消失,保护人文旅游资源已经迫在眉睫。在保护历史古迹资源方面,应该按照“整旧如旧、建新如旧”的原则来修补、重建或新建,降低商业化的程度,让其能够保持历史古迹的真实性以及完整性。在保护民族文化方面,应集结当地人的力量一起挖掘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建立民族文化生态村来对其实行保护性的开发,使文化遗产能够得到传承和复兴。

(四)加大宣传力度,树立旅游品牌

渝东南生态保护区的旅游资源数量多,但知名度不高,震撼力不强。这就需要在整合旅游资源的基础上,加大对旅游资源的宣传,从而在公众心中树立自己的旅游品牌。可通过网络媒体、报纸、旅游杂志、微信、抖音等各种途径来宣传地区的特色旅游资源,利用苗族和土家族的少数民族文化来开展有特色的旅游活动,借此来吸引更多的游客,树立民俗生态旅游品牌。

参考文献

[1]  郎富平.旅游资源调查与评价[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11.8.

[2]  刘艺洁.渝东南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的战略研究[J].旅游纵览,2015,9(3):134.

[3]  冉雄伟.渝东南地区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调研和思考[J].民族论坛,2008(1):10-13.

[4]  汤建容,何悦.渝东南民族地区旅游资源档案整理与研究[J].兰台世界,2013(26):84-85.

[5]  于世杰.渝东南文化旅游发展前景研究[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10(2):79-81.

基金项目:重庆市教育委员会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基于生态旅游承载力的渝东南生态保护区旅游功能分区研究”(15SKG160);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培育项目(2018PY71);重庆市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类研究項目(17SKG177)

作者简介:王爱忠(1981-),男,山西阳泉人,副教授,主要从事乡村旅游、文化旅游等方面的研究;文艳(1986-),硕士,重庆文理学院旅游学院讲师;陈雪钧(1978-),博士,重庆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作者:王爱忠 文艳 陈雪钧

上一篇: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论文下一篇:多媒体技术下展示设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