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论文

2022-04-22

摘要:青少年犯罪跟青少年心理特征及学校教育有着直接的联系。根据青少年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对青少年学生开展法制教育,既是实现法治社会、和谐社会的切实需要,也是当前校园法制教育的主要任务。关键词:青少年心理特征心理辅导法制教育青年兴则国兴,青年强则国强,青年有希望,未来的发展就有希望。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完善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完善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论文 篇1:

法制的路径与逻辑

陈云良教授出版的《法治中国》曾经从历史与现实两个角度进行论证,得出了“法治中国可以期待”的结论。以这本书出版的2010年为界,中国在过去几年法制化的发展,又有着新的成绩。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今年全国“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深入贯彻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把政府工作全面纳入法治轨道,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履行职责。与此同时,“推进社会治理创新”中,更是将深入开展普法教育和加大法律援助体现在行政工作当中,这无疑是一种进步。

事实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早就已经成为新中国的治国方略,二者相辅相成,在中国治理的现代化进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保障,从守卫餐桌开始

“改革发展稳定的任务越是繁重,越要增强依法治国、依法执政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越要注重维护法制的统一和尊严,依法处理和解决各种矛盾和问题,引导和规范各种社会行为,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提供有力的法制保证。”

如果从法制的意义上来讲,这样一段话应该比较全面地阐释了答案。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依法治国和依法行政的理念,已深入执政者与民众的内心。

李克强总理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做政府工作报告时亦强调,人命关天,安全生产这根弦任何时候都要绷紧。

“要严格执行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严守法规和标准,用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坚决治理餐桌上的污染,切实保障‘舌尖上的安全。”李克强总理说。

《报告》中所体现出的执法力度和覆盖面,客观上所体现的正是社会主义法制化进程推进的成果。从加强安全生产到市场监管,从药品监管机构的重组到开展食品药品安全专项整治,都集中体现出了这一点。

从具体数据反馈上来看,《报告》中提到了通过“深入完善相关机制,严肃查处重大安全事故并追究有关人员责任等措施,重特大事故下降16.9%。”

“推进依法行政,国务院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修订法律34件,提出废止劳动教养制度议案,制定修订行政法规47件……中央国家机关“三公”经费减少35%,31个省份本级公务接待费减少26%。加大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力度,一批违法违纪分子受到惩处。”

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正是完善的法律和科学的规章,才促使违法现象得以进一步遏制,廉政建设得以更好地推行。

在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董雅娟代表看来,保障食品安全需从源头抓起。董雅娟有着日本山口大学兽医学博士学位,她是山东布莱凯特黑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在接受《中国经济信息》记者采访时,她从过去十年自身对于食品安全的认知与了解,感言对于明确与完善食品安全的监管与机制的认同:

“过去十年时间我的一个感受就是其实中国已经有自己的食品安全方面的(准入),例如QS(“企业生产许可”的缩写”, 编者注)就是一个质量安全的检测。如果没有QS的检测标识,食品就进不了超市上不了餐桌。”董雅娟代表进一步举例,我国还有绿色食品的认证,这对我们的食品安全起到了监控的作用。

在董雅娟代表看来,用法律来为食品安全保驾护航在当前有着现实的必要。通过法律的完善、准入标准的提高、中间环节的监督等,均是个中体现。

见微而知著,建立继而健全的法制规章,在社会建设与人民生活中,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完善,渐进的法制化历程

“从建设法治国家的目标看,目前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仍然存在定位不够明确、思想认识不够到位、教育内容不够系统等问题,直接影响了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的效果。”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安徽浩翔农牧有限公司董事长高亚飞在“两会”期间对《中国经济信息》记者表示,为建设法治国家和提高全民族的法律素质,应该从小学开始设立专门的法制课,系统地进行法制教学。

包括建立法制课体系、加快法制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建立有效的法制教育方式等内容,均是高亚飞委员建言中的内容。在他看来,只有加强学校法制教育,才能使青少年更好地树立法制观念,养成依法办事、依法维护自身权益的良好习惯,更好地预防违法犯罪,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打下良好基础。

全国人大代表、盐城市耕地质量保护站站长秦光蔚的田即有关“立法”。 3月10日上午,秦光蔚代表在接受中国经济信息杂志记者采访时称,我国需要加快耕地质量保护立法,将耕地质量管理与建设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为保护耕地质量设立一条不可逾越的红线。

秦光蔚分析,虽然我国土地法律制度不断完善,许多法律法规均对耕地质量的保护制定了一定的保障制度,但是若干法律中只有零星的表述,执法权不清晰,不能系统地保护耕地质量。所以他建议尽快制订我国耕地质量保护法规,建立和完善耕地质量保护机制,保护和提高耕地质量,保证农产品有效供给和质量安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2014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人民检察院检察长薛江武在接受中國经济信息记者采访时表示,他会对实际工作中出现的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不畅的问题提出建议,即通过立法的形式完善“两法衔接”机制建设。

薛江武代表介绍,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主要是指行政执法机关在依法查处行政违法行为过程中,发现涉嫌犯罪的行为及时移送公安机关、检察机关等司法机关处理,以形成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工作合力的机制。这一机制对于准确、及时打击违法犯罪行为,维护市场经济秩序,督促行政执法机关依法行政、严格公正执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薛江武指出,尽管当前“两法衔接”工作已经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行政执法机关立案查处案件多、移送司法机关处理少的问题仍未有效解决。对于造成“两法衔接”不畅的主要原因,薛江武认为无外乎是法律层级较低、监督信息缺乏和职能延伸有限等造成。

“我一直主张废除死刑,废除财产罪的死刑。”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华全国律师协会副会长朱征夫在北京接受《中国经济信息》记者采访时这样主张。对于这种主张的理由,朱征夫解释说:“很简单,就是生命高于财产,我们要尊重生命的价值,因为他即使侵犯再多的财产,也只是财产而已。”

涵盖立法、司法与行政的法制化要素,正是在以上述代表与委员们的努力建言之下,使广大人民的对于法制化发展的呼声得以下情上达,进而反馈到未来的法制建设之中。事实上,这也是中国特色法制化的发展历程,亦针对现实情况的发展变化从无到有,从不完善到完善的过程。

作者:两会报道组

完善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论文 篇2:

论开展校园法制教育的必要性

摘 要:青少年犯罪跟青少年心理特征及学校教育有着直接的联系。根据青少年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对青少年学生开展法制教育,既是实现法治社会、和谐社会的切实需要,也是当前校园法制教育的主要任务。

关键词:青少年心理特征 心理辅导 法制教育

青年兴则国兴,青年强则国强,青年有希望,未来的发展就有希望。一份来自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的统计资料表明,近年内,青少年犯罪总数已经占到了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70%。为什么会出现如此高的青少年犯罪率?法国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卢梭曾讲过:“青少年期是一个狂风暴雨的危险时期”,说明青少年时期的心理发展较为复杂。本人一直从事教育工作,长期与青少年学生接触,对他们的学习生活有一定了解,我想结合他们的心理特征就校园的法制教育做一些探讨。

一、青少年心理特征

青少年时期是由儿童向成人过渡的特殊成长阶段,有着既不同于儿童,又不同于成人的心理活动方式和内容。这一阶段,人的认知、情感、能力、人际交往等各方面都在发生着特殊变化,并由此出现特殊心理行为反应,主要有以下特征:

1.批判意识:今天的大众传媒已渗透进青少年生活的各个角落,形成了信息时代全新的社会环境,因而直接对青少年的认知能力、道德情操和审美水平产生的影响。现代青年对于过去的青年而言,不再是被动的、毫无保留地接受来自各个方面的教诲,他们接受新事物的意识和能力非常强,思维独立,具有批判精神,他们特别喜欢问为什么。“为什么”已经成为青年比较普遍的思维方式。哪怕是权威的理论,他们也敢于质疑,并且主张用事实说话。

2.自主意识: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共青团中央宣传部在2000年对青年思想道德状况的调查中表明,55.6%的青年选择“做自己喜欢做的事,不在乎别人的评价”为人生信条,38.4%青年表示“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走我的独木桥”,11.6%的青年选择了“敢为天下先”。这表明当代青少年的独立自主意识有了很大的提高,随着青少年与社会的交往越来越广泛。他们渴望独立的愿望日益变得强烈,对父母的权威产生怀疑,甚至发生反抗行为。他们要摆脱家长和其他成人的监护,摆脱由这些成年人规定的各种形式的束缚。

3.同质意识:青春期思维完善逐渐趋于完善,他摆脱了儿童时期的单一的具体运算和简单形象思维,进入抽象思维阶段。他们学会自我批评,各个方面以成年人的标准要求自己,有能力听取他人意见,处理问题时能考虑更多的可能性。然而,身心方面的成长不一定能平衡发展,因此会产生不稳定的现象,在“幼稚”与“成熟”的尺度上会有大幅度的徘徊。青少年早期的价值和道德标准主要来自父母,他们的自尊感基本上来自父母对他们的看法。当进入中学和大学较广阔的世界以后,同龄人、伙伴是青少年在社会交往中非常重要的社会关系。随着活动范围的扩展,青少年对家庭的依恋逐渐转向伙伴群体,形成亲密的伙伴关系。

4.个性张扬:青少年随着身体的变化和性成熟的过程,逐渐产生一些新的体验,也感受周围人对他们的新的反应。他们力求发现自己现实情况以及将来自己会变成什么样子。伙伴的来往,新的社会关系的产生,也使他们扩大了自我活动、自我探索的空间。北京零点调查公司在2000年对中国沿海城市中学生社会文化特征的调查报告,将现在的一代学生定义为“寻COOL(酷)一代”。所谓“COOL”,其实就是一种勇气,一种卓然独立、与众不同的特性。突出个性张扬,不仅仅是追随与模仿,他们会投入大量的心理成本,去成就独特的个人目标,结果是现代青少年中很难找到基本同一或单一取向的心态与思维方式。

二、预防犯罪首先做好心理辅导

“青少年法制教育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加强和改进教育工作,不只是学校和教育部门的事,家庭、社会各个方面都要一起来关心和支持。只有加强综合管理,多管齐下,形成一种有利于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社会环境,年轻一代才能茁壮成长起来。”本人认为学校为了预防青少年犯罪,有针对性做好青少年心理辅导,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加强教育者心理健康教育:教育者先受教育,学校的领导、干部、教职员工都有教育学生,维护和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责任。心理卫生学认为,教育者的人格和心理健康状况,比起他的专业学科知识和教育方法更为重要。因此,应该经常给学校教职工开展普及心理卫生知识的活动,不断提高教职工的思想素质和道德品质。目前大多数学校没有专业的心理人才,可选拔人员进行心理咨询培训,以保证质量。应挑选那些思想素质好、作风正派、工作能力强、知识面较广、自身心理素质较好、愿为学生的心理健康作无私奉献的教师。我校专门从事学生心理咨询的教师都是教育一线上的优秀教师和优秀班主任,他们都具备优良的心理素质和人格素质,并有赢得学生的信任的良好沟通能力。

2.普及学生心理卫生知识:目前学生的心理问题很多,但并没有引起学生自己重视,也不知道该不该去咨询,主要原因是学校宣传不够。有的学生认为去心理咨询是“脑子有问题”,甚至是得了“精神病”。使许多心理障碍者讳疾忌医,甚至由轻度心理障碍发展成精神疾病。我校有一个例证:一个一年级的女生,开始是爱慕同班一位男同学,因羞于表达只能是单相思。后来那位男同学与另外女同学谈恋爱,使其情绪极端低落,甚至茶饭不思。其间没向任何人述说更没进行过心理咨询,随着时间推移心理反应越来越严重,后来发展到行为不正常,在临近毕业前无法继续学习,学校只能将她送进了精神病院。所以学校要广泛宣传,让学生明白:心理学是一门科学,人人都有可能产生心理障碍,没有必要有羞耻感。同时,强调心理咨询的重要性和保密原则。多开设一些心理卫生与心理健康讲座,利用黑板报、广播、报刊等宣传工具宣传和普及心理卫生知识,提高心理健康意识。还可以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和其它有关学生身心健康的活动。比如:举办心理卫生知识竞赛、演讲比赛、辩论赛、主题班会、团会等,开展丰富多彩的、健康有益的、生动活泼的校园文化活动及文体活动。丰富学生课余生活,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活动,多与人交往,有利于学生心理的健康、意志的磨炼,寓心理健康教育于各种活动之中,真正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三、切实开展校园法制教育

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对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做出了详细的规定。未成年人犯罪预防教育工作就是增强其法制观念,使他们懂得犯罪行为对个人、对家庭、社会的危害及其应承担的后果,从而树立其遵纪守法和防止犯罪的强烈意识。我认为学校应当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准确定位法制教育:校园内的法制教育应该是一个完整且独立的教育体系。根据传统做法,学校的“法制教育”从属于“德育教育”,并没有自身独立的地位。如果把法制教育视同为道德教育,事实上是按照道德教育的思路来开展法制教育课。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均属于社会价值教育范畴,它们既有区别也有联系,两者的联系是目的相同:都是为了培养适宜社会需求的“合格公民”;区别上在于道德教育重在净化人的内心世界,法制教育重在规范人的外在行为。提升人的品质,应从思想和行为两方面塑造,所以应当采用法制教育与道德教育的结合,而不是法制教育从属于道德教育或道德教育从属于法制教育。长期以来,青少年的法制教育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在校园内很难看到独立的法律教研室,取而代之的是千篇一律的德育教研室,其结果是法制教育工作很难得到切实开展。

(二)全面开展法制教育和充实法制教育内容:法制教育是为了培养青少年学生的法律意识(法律信仰)和法律知识(法律技能),主要应包括:

1.法学理论教育。通过法学基础理论、基本法律知识和法制观念教育,让学生掌握法学的基本观点,在思想上树立起法律权威;通过讲解和介绍使学生了解宪法是民主制度的产物,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权利义务观念,树立国家主人翁意识。

2.法制教育内容的选择。比较切实可行的做法是结合不同专业,有选择地向学生介绍一些部门法,培养学生守法、护法、用法的知识技能和自觉意识。

3.法制教育方法的多样性。首先遵循青少年心理特征,遵从“认同规范”、“接受规范”到“消化规范”的规律,逐步培养青少年自觉、自愿的守法精神和塑造民主、正义、公平等现代法治理念。依靠传统的枯燥无味的“课堂说教”事实上很难奏效,较适宜的是让学生在生动、直观的实践活动中感受为什么要遵守及如何遵守这些规范。法律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没有经过法律实践是很难真正学好法律的。比如:运用启发式教学,让学生成为课程的主体,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分析得出最佳的答案。教师不断提出问题,引出多种可能性,使学生发现有关的法律规范、事实材料、及其各种因素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自己开动脑筋思索,这样学生掌握的知识就会更为牢靠、深入。还可以运用角色扮演、模拟案件等多样化教学模式,对真实或模拟的案例进行课堂分析和讨论,让更多的同学通过评论、角色转换和辩论等方式,学到切实有用的法律知识。

(三)开辟第二课堂教学:与司法部门联系,经常旁听有关刑事、民事、经济、行政案件的审判活动;参观监狱;邀请法律专家到校做讲座。让学生在亲临感受和事实分析过程中获得法律判断,以此潜移默化地让学生掌握更多的法律知识。

在整个校园法制教育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学校这一特定的文化环境,发挥法制教育的作用和功能,根据青少年心理特点使学生受到比较系统的法制教育,树立良好的公民法律意识,从而严格依照法律行使自己的权利,履行自己的义务;充分尊重他人合理、合法的权利和自由;通过寻求法律途径解决纠纷和争议,自觉运用法律的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和利益,推动我国法治社会、和谐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苏东水.管理心理学.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

[2]林崇德.人际关系心理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

[3]万州区关工委法制教育团.青少年犯罪案例简析.

作者:林 洁

完善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论文 篇3:

试论初中政治教学与“法治中国”建设的意义和策略

一、导论

我国是依法治国的国家,法律素质已成为当代公民的一项基本素质。初中阶段是青少年成长的一个重要时期,伴随着生理、心理上的变化,青少年的独立意识、自我意识逐渐增强,人生观、价值观和各种行为习惯逐渐形成。因此,在这一时期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法制教育,保障其健康成长是非常必要的。

对青少年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帮助他们掌握社会生活中必备的法律知识,培养守法习惯,学会应用法律,初中思想品德课是一个很好的途径。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如何更好的渗透对学生的法制教育,是值得我们思考和关注的。

二、当前初中课堂法制教育的现状和问题

思想品德教学中把法制教育和思品教育相结合,对于贯彻党和国家的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方略,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提起法律,总给人一种神秘、威严、崇高的感觉,其实法律与道德、习惯、法律一样,生活中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但恰恰有很多人在日常生活中又会忽视法律的存在,错误认为犯罪才是违法,被公安机关处理了才是违法,从而导致因不懂法最终酿成苦果而后悔莫及。这对于尚未形成固定的人生观、世界观的初中生影响更大。他们一方面面对着青春期生理、心理急剧变化而产生许多萌动、冲动,另一方面面对沉重的学习、升学压力又产生无望和逆反的心理,尤其是开放的社会环境又会给他们带来许多的刺激、诱惑,这就需要把法制观念植根于学生的心中。

反映在初中政治教辅材料方面,法制建设方面的内容也有所增加,比如初中政治第三册有《人民当家作主的法治国家》单元,2014—2015学年初中版《时事》第2期中有《法治护航中国》单元,但是我们不可否认的是,就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而言,学校法治教育的内容仍然非常单薄。在初中政治课程经济、政治、哲学、文化的四个板块中,法治教育内容并不突出。而在学校教育的微观层面,人治管理、人情社会的特征明显,加上部分教师师德表率的失范和不良校园文化,对青少年学生法治意识、法治思维的发育,产生很多不利影响。

三、初中政治课堂开展法制教育的策略

我国是依法治国的国家,法律素质已成为当代公民的一项基本素质。初中阶段是青少年成长的一个重要时期,伴随着生理、心理上的变化,青少年的独立意识、自我意识逐渐增强,人生观、价值观和各种行为习惯逐渐形成。因此,在这一时期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法制教育,保障其健康成长是非常必要的。

(一)充分利用教材上的現有资源培养学生的法律素养

教科版思想品德教材中每个年级都有关于法制方面的内容,通过整合许多针对性很强的图片、案例、链接等素材,创设贴近学生的情景,使学生能够方便、直观的接受,这样就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便利。

例如讲《家庭保护——辍学风波》时,就运用了课本中案例:某些家长只顾眼前利益没有让孩子去复学,最后由育法律的干预,九名学生终于回到了学校的。然后让同学们分组讨论:案例中的家长侵犯了未成年人的什么权益?结果如何?并说明理由。利用课本案例就解决了问题,同时还了解相关链接针对此案例在《未成年人保护法》的有关法律规定。每次上课前我都认真筛选案例,当然课本中的是首选。在教学中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能丢掉课本一味的寻求课外的新鲜东西,当然如果觉得不够,可以根据教学主题的需要,选取一些时政性较强的素材来补充教学,组织学生进行分析讨论,让他们围绕热点问题发表个人见解,真正把课本内容与当前的事实政治结合起来,更容易开拓学生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起到强化教学主题的作用。

(二)在课堂上激发学生学习法律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使学生通过一系列活动,使我们的思想品德课堂从枯燥乏味中解放出来,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例如我在讲《法律保护我们的权利》时,为了让学生更清楚的认识到权利和义务之间的关系,我就组织了一场辩论赛。我们的辩题时:正方:既享受权利,又要自觉履行义务;反方:多享受权利,少履行义务或不履行义务。学生辩论的热情高,争论激烈。通过辩论,使学生清楚了权利和义务具有一致性,我们每个人既是享受权利的主体,又是履行义务的主体。辩论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使他们的理解更深刻。

在课堂上不仅仅是辩论赛的形式,“我做小法官”、“小品表演”等形式,也能收到很好的效果。在课堂外带领学生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形式多样法制教育活动,法制图片展、观看法制教育光盘、法律知识竞赛、等等活动,让学生在教育实践中体验法律的作用,并引导学生养成依法自律、依法做人、依法维权的习惯。

(三)运用多媒体技术生动、直观展示

多媒体播放音像资料生动、直观,其作用是其他教学手段望尘莫及的。在讲授《规则与秩序》时,我利用多媒体播放从网上下载的车祸发生的瞬间,真实、直观的案例场景帮助学生真正理解了平时我们经常说的一句话:交通法规,生命之友。督促学生在生活中要严格遵守交通法规,不能有半点马虎。在讲授《谁为我们护航》一课时,为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的重要性体现出来,我利用多媒体播放了一组漫画《我怎么这么倒霉》,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保护未成年人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四、结语

法治是依法办事的社会秩序。法治只有从社会生活中“自然而然”生成,才会真正有生命力。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要求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和精神文明建设创建内容。这一要求把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目标与法治社会的具体生活方式统一了起来。建设法治中国,必须高度重视、优先推动教育法治化进程,从娃娃抓起。

正如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先生提出的那样,依法治国“从娃娃抓起”,就要创新学校法治教育课程设置,创新法治教育方式和模式。要从提高教师法治意识、营造学校法治文化入手,完善学校治理、优化校园生活,让法治意识、法治思维、法治精神成为教育的重要目标,从一开始就植根于每个孩子的头脑深处。

以上是我在政治课中如何渗透法制教育的一些探索,总之加强对中学生的法制教育不仅仅是学校和教师的责任,它需要整个社会各个层面的紧密配合。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要大胆探索,不断创新,逐步提高中学生的法律意识。

作者:朱燕

上一篇:将故事融入初中历史教学论文下一篇:工科类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