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传统文化论文

2022-04-15

【摘要】青年是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支撑,是时代变革的重要推动力,全社会都必须要关注当代青年的素养培育问题,帮助青年健康成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丰富,为青年素养培育提供了丰富的给养。当前,应充分利用高校教育资源和社会媒介力量,着力培养青年家国天下的远大理想和投身社会主义建设的使命意识和能力。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青年传统文化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青年传统文化论文 篇1:

文化综艺折射青年传统文化热

《中国诗词大会》已走到第五季。文化类综艺能有这样的生命周期,并且未见明显颓势,就当下而言,有着足够丰富的意义和内涵。

从2016年至今,《中国诗词大会》《见字如面》《朗读者》《国家宝藏》等多档文化类综艺,不断赢得收视率和口碑的双重认可。从模式上看,这些文化类综艺既不像港台综艺模式“嘻嘻哈哈”,不像欧美综艺模式受“条条框框”限制,也不像韩国综艺模式“大喊大叫”的风格,更符合中国国情、更接中国地气儿,在剧情节奏、情感认知、价值理念、文化身份上,与电视机前、各类平板电脑和手机屏幕前的青年观众,有着更为贴近的文化心理距离。

就算是在今天,在相当一部分人的脑海中,一提起传统文化、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一定程度上还是会有刻板、保守的印象,很少会将这些话题与青年文化、青年亚文化联系起来。然而近几年来,移动互联网等新兴媒介所折射出来的一系列新鲜、紛繁的文化经验,却从根本上颠覆了这种似乎是天经地义的看法。

事实上,当下的年轻人对于传统文化、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表现出了令人始料未及的巨大热情。与传统文化相关的纪录片、文化类综艺近三年来的“突然”热播,大大超出了既往所有理论分析框架的解读范围。

对于当代青年迸发出的传统文化热情,我们要加倍珍惜和重视。中国广大青年群体,正在作为电影、电视、移动互联网等各类文化产业的消费主体,在新世纪的第二个十年,源源不断地登上历史舞台。横向对比日本的“低欲望一代”,看看西欧、南欧、北美发生的一系列社会问题,中国青年群体作为文化产业乃至国民经济的增量意义,远超出我们的想象。

在这个维度上,这一波被誉为“清流”的文化类综艺是不是一种生命力更长、效益产出周期更持续的模式?能不能在较为丰富的层次上满足来自三四线城市和广大县级市的广大青年群体的文化娱乐需求?这些关键性问题都还有待进一步评估。“清流”文化类综艺背后的传统文化热所影响的范畴,恐怕也不只局限在其自身行业范围内,还将辐射到其他多个领域。

(摘自人民网)

【赏析】

精品文化类节目的热播,尤其是在青年群体中饱受欢迎,这不仅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非凡魅力,更坚定了我们传承传统文化的决心。只有对自身的文化始终保持自信,文化才能在不断创新中发扬,从而进一步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造福社会,造福人民。

作者:孙佳山

青年传统文化论文 篇2:

青年传统文化素养怎样提升

【摘要】青年是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支撑,是时代变革的重要推动力,全社会都必须要关注当代青年的素养培育问题,帮助青年健康成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丰富,为青年素养培育提供了丰富的给养。当前,应充分利用高校教育资源和社会媒介力量,着力培养青年家国天下的远大理想和投身社会主义建设的使命意识和能力。

【关键词】青年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素养培育

多数青年长期在校园中读书,缺乏足够的社会经验,视界还不够广阔,对一些问题的认知和处理方式也有待进一步提升。另外,青年的思想观念和立场容易动摇,他们一旦接触到一些不良信息就很容易被影响和侵害,进而动摇其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信息化社会,飞速发展的网络技术和不断涌现的自媒体工具使得传播渠道更为顺畅和便捷,由各种信息承载的不同的价值理念纷至沓来。一方面,可以使青年更好地了解社会、了解世界,藉此获取自身成长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不断提升自身能力;另一方面,青年作为思想活跃的社会群体之一,是接收社会和网络信息的主要群体,一些不良信息无疑会对青年的思想认知和价值观念产生不利影响,因此亟需提升青年对不同价值观念的辨别能力,加强对青年素养的培育。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青年素养培育提供丰富给养

全社会都必须要关注当代青年的素养培育问题,帮助青年更好、更快、更健康的成长,使青年树立起价值世界牢固的藩篱,确保当代青年能够始终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坚持共产主义信仰和追求,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矢志奋斗。中华民族历史绵延五千年,在冲击、融合、革新、发展进程中产生了许多深刻隽永、积极向上的优秀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滋养着中华儿女的高尚精神品格和灵魂情操,而且一步步引领中华儿女战胜苦难,走向辉煌,彰显了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气质。“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是对中国传统修身文化的凝练解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又是对中国传统家国情怀的由衷表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更是为青年指明了百折不挠、砥砺奋进的成长之路。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含丰富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素材,为当代青年提升自身素养提供了生动的学习案例和工具方法。通过这些优秀的文化瑰宝帮助当代青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他们固化崇高的思想信念和行为操守,使其成长过程契合社会主义发展客观规律要求,具备时代性和先进性。借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帮助当代青年坚定立场、树立崇高人格、保持纯正秉性,使当代青年更好履行自身肩负的时代使命。

引导青年树立远大理想,强化社会责任意识

青年传统文化素养培育应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从中华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以促进青年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着力引导青年树立远大理想,培养他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社会主义事业而奋斗”“心系家国、服务人民”的志向和宏远目标,帮助青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建构和拓展青年传统文化素养培育工作体系和机制,帮助青年树立远大理想的同时使其不断学习进取。培育青年的传统文化素养,应充分发挥传统文化的思想塑造功能,对青年开展卓有成效的思想教育。在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宏阔背景下,将思想教育和意识形态教育相结合,让青年传统文化素养培育呈现出丰富的内涵,要培育青年个人价值实现与国家和集体利益关系导向、正确的民主与法制观念导向、个人全面发展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导向。要想方设法让青年的价值认知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保持一致,要基于社会发展需求培养全面发展的青年人才。

历史进程、社会变迁和时代发展都证明了一个道理:青年是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支撑,是时代变革的重要推力,甚至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社会发展的高度和水平。当代青年也同样被赋予新的时代特征和历史使命,加强对当代青年社会责任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是落实青年传统文化素养培育工作的重点内容。青年的社会责任感即是青年将自我发展责任同人类社会发展责任相联系的心理认知,是青年对自身所应承担责任和使命的情感认知和实践体验。要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内核影响、教育、引导当代青年强化自身的社会责任意识。针对青年群体开展“负责任”教育,加强青年的思想政治和道德品格教育,培养青年“舍我其谁”的勇气和责任感,使其有意愿、有能力为社会和国家发展贡献力量。进一步明确青年在自我、他人、社会、国家乃至世界发展命运方面所应承担的责任,采取灵活的培养手段使青年具备必要的知识技能,使当代青年勇于承担责任并且有能力承担责任。

依托高校教育、利用社会媒介,占领青年传统文化培育高地

青年传统文化培育不是一蹴而就的,培育青年素养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浩大工程,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为青年传统文化培育工作营造良好氛围,为占领青年传统文化培育高地打造坚实基础。

依托高校教育加强青年传统文化培育工作。高校是青年群体主要聚集地之一,高校青年的文化素养一定程度上也代表着当代青年文化素养的高度。因而青年的传统文化培育工作首先要聚焦高校青年,将青年传统文化培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当前我国教育体制改革日益深入,培养全方位发展的应用型人才是国家和社会赋予高校教育的重要职责之一。培养全面发展的应用型人才首先要着力培养具有崇高思想素质的人才,高校要发挥思想意识形态教育职能,积极组合教育资源,把握不同场合、采用灵活方式开展青年传统文化素养培育工作。开设传统文化课程,请传统文化名家学者到校开办讲座;扶持学校传统文化学生组织社团,举办传统文化促进会、诗词学会等传统文化社团。高校要着力净化育人环境,教师要充分注重为人师表,率先垂范;利用校风校训等传播内容,进一步创新传统文化沁润载体,打造良好的高校青年传统文化素养培育环境和氛围。

充分利用社会媒介资源大力推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近年来,一些大型传统文化类节目引起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如《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谜语大会》《中国诗词大会》等节目有效激发了全社会关注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因此,充分调动社会媒介资源力量,打造宏阔的传统文化学习背景氛围,对于青年传统文化培育工作至关重要。电视、广播、报纸等传统媒体要牢记传播正能量的使命,积极筹划弘扬传统文化的节目,针对青年的兴趣爱好组织策划节目,创新栏目形式。例如,《中国成语大会》采用当下流行的“擂台PK”方式,邀请各高校青年参加竞赛,充分把握住了青年成长的特点,集教育性和娱乐性于一身,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互联网+”时代,信息通讯技术最突出的变革之一就是自媒体的蓬勃兴起,人人都可以是信息的接受者、创造者、加工者和传播者,自媒体在网络信息时代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因此,培育青年传统文化素养要正视网络传播的影响力,充分利用微博、微信等自媒体工具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学术性和趣味性相结合,在网络平台占领青年传统文化培育高地。

(作者为江南大学国际教育与北美学院讲师)

【注:本文系2014年度高校哲學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指导项目“大学生生态文明道德教育研究”(项目编号:2014SJD340)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①王泽应:《论承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伦理学研究》,2015年第1期。

②王建南:《把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复杂性和主动权》,《思想教育研究》,2014年第10期。

③宋乃庆、贾瑜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年第4期。

责编/潘丽莉 赵橙涔(见习)

美编/王梦雅

作者:朱琳

青年传统文化论文 篇3:

我国青年对传统文化的认同障碍与对策

摘要: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文明财富。党的十九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社会文化的发展问题,如何继承与发展传统文化也成为社会所关注的问题。本文通过探索传统文化与青年的关系,探讨了青年在认同过程中存在的障碍,并尝试性地给出了意见和建议:加强青年对传统文化的知识认同、加强青年对传统文化的情感认同、加强青年对传统文化的行为认同。以此来增强青年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为实现中华民族文化复兴而服务。

关键词:传统文化;青年;认同

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孕育出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华传统文化可以划分为四个层次,分别是物态文化层、制度文化层、行为文化层和心态文化层。其中又以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等方面组成的心态文化层最为核心[1]。青年是现代社会运行发展下的特有产物,是指在一个阶级内部能够推动阶级文化、政治与社会变革步伐的新生力量群体[2]。青年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很大程度影响着传统文化的发展,如何提高青年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建设中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一、青年在认同传统文化过程中存在的障碍

(一)知识认同障碍

了解是认同的基础与前提,青年对传统文化内容缺乏知识性的了解,这是造成青年难以对传统文化产生认同感的重要原因之一。这一现象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剖析。

第一,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难以被青年人所轻易学习和掌握。

第二,现代与传统的语言文字用法存在差异,阻碍了青年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封建社会的文字和语言的用法在今天已经濒临崩解,和现代汉语早已大相径庭,加剧了青年学习和掌握传统文化的困难性,阻碍了青年对传统文化的认同。

第三,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内容脱节,缺少有效的传播途径。传统文化本质上属于封建主义文化,而现代教育的内容立足于社会主义文化,这就决定了传统文化难以被现代教育所接受,导致其失去了教育体系的传承与讲授,失去了面向青年的有效传播途径。

(二)情感认同障碍

青年对传统文化存在着情感认同障碍这一现象,除去青年自身缺乏对传统文化的知识性了解这一主观原因外,还存在一些客观原因。

第一,传统文化的落后性直接造成了青年对其的厌恶感,由于历史原因,中国传统文化在近代成为落后、保守和封闭的代表,并逐渐被马克思主义文化所取代,青年正是这一历史进程中的参与者与见证者,故而对代表着“落后”的传统文化缺乏好感。

第二,青年历史角色的转化加剧了其内心的迷茫,当代青年的楷模是五四青年,而五四青年则代表着进步、激情与革故鼎新,但随着时代的改变,面对传统文化,青年的使命有所变化,党和国家人民政府提出了“文化自信”方针,强调要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文化强国,其中的重要部分之一就是要在现代化进程中传承中华文化,青年的使命已经从历史的清道夫变成历史的传承者,昔日的信念与今日的使命所交织出的矛盾,加深了青年情感态度的迷茫,阻碍了青年对传统文化的认同。

第三,青年对传统文化的情感认同障碍,与过去的政治型思维的遗留影响有关,建国初期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服务的政治型思维对当下的中国人民影响极其深远,至今为止,人民群众对“传统”“保守”等词汇视作贬义词,这就是建国初期人民大众所形成的政治型思维影响的延续,这种政治型思维对于传统文化是旗帜鲜明的反对,也就对青年的思维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阻碍了青年对传统文化的认同[3]。

(三)行為认同障碍

面对传统文化,青年的行为认同程度很低,这和当下传统文化的行为表现现状息息相关。传统文化在今天的中国,对于多数青年人而言是陌生和遥远的事物,青年对传统文化的行为认同也就难以建立。

第一,传统文化与教育的脱节导致了它在青年生活中的参与程度极低,青年人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与工作,但传统文化参与到教育中的内容是极少的,这就不能对青年的学习生活产生足够的影响,青年的日常生活和实践活动也自然与传统文化无关。

第二,传统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以传统节日和风俗习惯为代表的行为文化层在现代社会中被冲击得支离破碎,导致传统文化对青年的影响力大幅度下降,青年对传统节日的认知发生转变,情感趋于平淡化,失去了对传统节日中的礼仪和仪式的尊重,因此,对传统文化的行为认同障碍就此加深。

第三,一些传统文化糟粕加深了青年对传统文化的误解,导致青年缺乏对传统文化的行为认同,传统文化在20世纪末逐渐开始复苏,然而这个复苏的过程是自发的,复苏的内容中有精华也有糟粕,譬如早些年的“女德文化”培训视频、流于低俗甚至危险的婚闹风俗等糟粕,都加深了青年对传统文化的误解,阻碍了青年对传统文化的重新思考和认同。

二、加强青年对传统文化认同的途径

认同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青年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存在障碍,是三方面原因互相交织、互相影响的结果,想要加强青年对传统文化的认同,从而推动青年的自我认同、推动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化、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再深化,也必须考虑知识、情感、行为三方面对青年的影响,为加强青年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探寻一条合理适用的途径。

(一)加强青年对传统文化的知识认同

想要消除青年对传统文化的知识认同障碍,必须引导青年了解传统文化,加强青年对传统文化的学习。

第一,应当选取、编纂合适的传统文化读物介绍给广大青年,传统文化的经典通篇都以文言文呈现且内容博大精深,而青年学习的主要途径是通过书本,内容的庞杂和用语习惯的不适应都会导致青年失去了解传统文化知识的兴趣,故而选择合适的读物,引导青年由浅入深地了解传统文化知识是消除青年对传统文化的知识认同障碍的第一步。

第二,合理利用网络平台和自媒体平台,扩宽传统文化的传播渠道,也是引导青年了解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合理利用网络平台和自媒体平台,建设一批又一批传播、讲解传统文化知识的微信公众号或网络订阅号,可以有效地扩展传统文化的传播渠道,消除青年对其知识认同障碍。

第三,不管是编纂传统文化读物,还是建设自媒体平台公众号等,都必须贯彻“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必须牢记传播和宣讲传统文化是为了青年更好地立足过去、建设现在这一理念,着重选取传统文化中适合青年人学习的内容展开传播和宣讲,如民族历史、传统文艺、传统德育思想等方面的内容,严防宣传落后封建的传统文化糟粕现象的出现。

(二)加强青年对传统文化的情感认同

青年对传统文化的情感认同障碍,不单纯是青年自身的原因,更是一个社会性影响的结果。加强青年对传统文化的情感认同,关键在于转变青年对传统文化的态度,从被动接受转变到主动求知学习。结合青年对传统文化存在的情感认同障碍,可从三个角度加强青年对传统文化的认同。

第一,青年应自觉拥护党和国家的各项大政方针,积极学习时政,这样做的意义在于青年可以从时事政治以及党和国家制定的发展政策中感受到,当下传统文化对我国文化建设而言的重要性,从而消弭青年由于历史角色的转变而内心出现的迷茫和冲突感。

第二,青年人应加强理论与思想学习,积极调整自身的思维方式,跳出过去政治型思维的束缚,培养自身新的思维方式,逐渐形成经济型思维和现代化思维,用更开放、更现代、更全面与客观的视角去重新审视传统文化。

第三,政府与社会应该遴选能力出众的文化教育工作者,开设宣讲传统文化的课程,搭建传统文化的名师讲解平台,增强传统文化的情感渲染力,引导青年对传统文化的态度由被动吸纳向主动学习的转变。

(三)加强青年对传统文化的行为认同

要明确传统文化在青年群体的生活中应当扮演怎样的角色。由于传统政治体制和教育机制的瓦解和崩溃,传统文化不可能再像以前一样直接参与到青年的生活中,但倘若我们正视传统文化的现代命运,重新思考其与现代生活的关系,会发现从制度化的政治和教育中游离而出的传统文化,其精神内核却可以在自由中获得新生[4]。因此加强青年对传统文化行为认同的重点,也是针對其精神内核展开的。首先,要继续推动国家教育体制的深化改革,促进教育的科学性与民族性齐头并进。其次,时代性与历史性方骖并路,将传统文化的内容科学融入到现代化的教育体系中,以达到指导青年实践行为的目的。

三、结语

美国社会学家爱德华·希尔斯在他的著作中谈到,传统使代与代之间、不同历史阶段之间保持了某种连续性和统一性,构成了一个社会创造与再创造自己文化的密码,并且给人类生存带来了秩序和意义[5]。今天,中华民族再一次站在了历史的十字路口,与一百年前不同,今天的中华民族面对的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挑战与契机,沉寂在历史废墟中的传统文化也因此迎来了新的生机,历史的重要时刻又一次交到了青年手中。面对新的形势,增强青年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可以更好地为实现中华民族文化复兴而服务,进而加快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

参考文献

[1] 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陆玉林.当代中国青年文化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 李宗桂.传统与现代之间[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4]余英时.现代儒学的回顾与展望[M].北京:三联书店,2012.

[5][美]爱德华·希尔斯.论传统[M].傅铿,吕乐,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作者:王梦菲

上一篇:民族传统文化论文下一篇:音乐钢琴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