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网络文化论文

2022-04-17

摘要:针对佛系文化,文章作者强调加强网络主流文化的传播,净化网络生态环境,帮助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引导青年大学生创造有意义的人生是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重点内容。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青年网络文化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青年网络文化论文 篇1:

中原油田青年网络文化发展的调研报告

摘 要:当今世界是一个网络时代,网络不仅以其全球性、开放性和交互性的特点传播着各种信息,并且迅速地改变着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和思维方式,推动着社会的全面进步。

关键词: 网络文化;吸引力;

当今世界是一个网络时代,网络不仅以其全球性、开放性和交互性的特点传播着各种信息,并且迅速地改变着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和思维方式,推动着社会的全面进步。由此应运而生的网络文化更以铺天盖地之势涌入了社会、企业,网络文化的出现不仅促进了社会的发展,扩大了人们交流空间,也在改变着青年的思维模式、行为方式和道德规范,对青年的思想道德和整个社会文化都带来了强烈的冲击。

为深入分析网络对油田青年的价值观、思维模式、行为规范、政治倾向、个性心理等各方面的影响,本次调查从中原油田青工对网络的使用程度、对网络文化的认知程度等方面对油田青年进行了广泛调研。此次调研主要通过发放调查问卷、走访、座谈等方式进行,调查对象为油田各单位青年员工,共发放调查问卷1578份,回收1438份,其中男性852人,占被调查人总数的54%,女性586人,占被调查人总数的46%。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几乎100%的受访者都或多或少的接触过网络,甚至92%的青年已经把上网当成自己日常生活、工作、学习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一、油田青年使用网络的基本情况

此次调查结果显示,油田上网的人群中,年轻人的比例远远高于其他年龄层,其中以26—30岁上网的人数最多。

(一)从年龄结构看,上网者主要集中在21—30岁。通过调查显示,年龄21—25岁的为大多数,占29.77%;26—30岁者占31.48%;31—35岁者占18.17%;36—40岁者占13.67%;而年龄在40岁以上者仅为6.91%。

(二)从性别结构看,男青年明显多于女青年。通过调查显示,上网青年中,男性占74.68%,女性占25.32%。从使用网络时间来看,每天上网2小时以上者,男青年占到75.27%,女青年占24.73%。

(三)从婚姻状况看,未婚青年多于已婚青年。通过调查显示,未婚者占63.58%,已婚者占36.42%。

(四)从上网时间看,大多数超过2个小时。通过调查显示,上网时间5小时以上的占27.69%,2—5小时的占49.26%,2小时以下的占23.05%。

(五)从文化程度看,高中(中专)、本科学历是网民的主体。通过调查显示,大学本科学历占41.87%,大专学历占16.62%,高中(中专)学历占38.97%,高中(中专)以下学历占2.54%。

(六)从上网的性质来看,以娱乐休闲为主。通过调查显示,上网的青年中以打游戏、看电影、浏览信息等娱乐休闲为主要目的的占68.13%,以沟通交流为主要目的的占22.52%,以工作为主要目的的占5.21%,其他的占4.14%。

(七)从对网络的认可程度看,基本上认为利大于弊。通过调查显示,认为网络对生活、工作、学习有益的占79.37%,认为无所谓的占11.69%,认为有害的占8.94%。

(八)从对开展的工作角度看,基本上认为有利提高工作效率。通过调查显示,认为工作因网络效率更高的占92.36%,认为无所谓的占5.58%,认为网络会延误工作的仅占2.06%。

二、青年与网络现状探析

目前,网络文化已经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青年网民在互联网迅猛发展中占到了80%以上,他们是互联网时代的主力军,是未来网络文明的缔造者,更是国家未来的主宰者,处理好网络文化问题是利用互联网时代引领青年健康成长的关键,因此关注网络文化与青年发展问题,就是关注国家的未来。

(一)互联网对青年有巨大的吸引力

青年为互联网最大的使用群体,之所以喜爱互联网,主要有以下四方面原因:一是网络的信息量非常大可以满足青年的需求。网络文化雅俗共赏、内容丰富、包罗万象,新知识、新技能多,信息更新快,速度快捷,能够极大地满足青年的求知欲望,满足青少年的生活、学习和娱乐需求。可以说它是一条“信息高速公路”,已成为青少年获取信息的主要工具。二是网络的广泛联络性和快速的通讯功能格外突出。网络突破了地域限制和资源限制,具有操作简单快捷、成本较低、联系广泛的特点,成为了联系青年的基础性手段。比如,自组织在联络上主要就是靠网络。自组织是青年群体根据不同的兴趣爱好组成的团队和组织。有一个统计,自组织在开展活动的联系方式上,91%的青年选择了BBS、QQ、MSN这样的网络工具,7%的青年选择电话、短信,2%的青年选择当面通知。另外,网络隐藏了成员的真实身份,成员间大都以网名相称,互不探究对方隐私,彼此间少了一丝谨慎,多了一份轻松,这也是网络成为青年首选联系方式的重要原因之一。三是网络的互动性特点。团委曾在油田广大青工中做过抽样调查,了解到,大多数青年最喜欢上互动平台,比如论坛、贴吧等。因为当代青年大多是80后、90后独生子女,有鲜明的个性。他们渴望在新的环境中多交流,但现实利益的冲突使得一些年轻人更愿意到虚拟环境中去寻求友谊。网络的开放性满足了他们渴望交流的内驱力,在网上更容易建立起和谐、稳定的人际关系。四是网络的娱乐性吸引了更多的青年。可以在网上看电影或听音乐,抑或聊天、下棋、玩游戏,甚至可以和几千里、几万里以外的陌生人一起分享。

(二)网络文化对青少年的影响越来越大

各种文化与网络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形成了内容丰富的网络文化,影响着青少年的知识结构、人际交往、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等。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改变了青少年的工作效率和生活方式。由于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上得到它的帮助越来越多,使青少年坐在家里和在办公室的计算机前,通过上网,就可以浏览各种信息资料,如时事新闻、报纸杂志等。不仅可以在网上发表自己的文章,还可以通过电子邮件服务,发送电子信件、电子贺卡,既方便快捷又经济实惠。由于门槛低,是青年能够方便地通过网络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二是容易改变青少年的思维方式。计算机网络集文字、声音、图像于一体,构成了一种立体化的传播形态。书刊造就了书刊人的思维模式,即想象和逻辑思维能力发达,而网络造就了多媒体人的思维模式,即形象思维能力发达。三是网络的垃圾信息对青年的思想和行为容易产生误导。由于网络的开放性特点,阅读者只要找到网址,便可以阅读任何的信息。各种不良信息,都会对青年产生不良的影响,侵蚀他们的健康心理,抑制他们健全人格的形成。四是对青年的交往方式和人际关系产生深刻的影响。网络社会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虚拟”环境,人人都可以在网络中成为“隐形人”。

三、加强油田青年网络文化建设的思考和建议

网络对油田青年的影响应当成为目前共青团和青年工作中一项新的内容,对开展团的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但也给团的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打造集交流娱乐、求知探索、宣传教育、组织动员、团的组织建设与管理于一体的油田共青团网络平台,有效地占领网络阵地,团的工作和活动就能影响到油田更多青年。

(一)打造交流娱乐平台

交流娱乐是青少年上网的主要目的之一,青少年思维活跃,愿意通过多种渠道进行社交交友活动,互联网以其特有的无地域限制和匿名的特点,吸引了众多青少年网民进行网络社交。而影视、音乐、游戏室网上娱乐的重要方式,想吸引青年的注意力,必须开发或者连接青年喜欢的健康的积极向上的项目,比如同城交友、在线音乐、绿色游戏、网络视频、网络歌曲、网络游戏、网络动漫等等。

(二)打造求知创新平台

青年人的求知欲望浓厚,而网络教育成为一种新兴的教育方式,网络上的共同探讨也成为青年乐意参与的学习交流方式。团属网站应成为青年求知创新的平台。如果能够通过网络为广大青年提供一个学习交流共同进步的平台,就能做出一篇服务青年成长成才的好文章。重点开展先进青年典型网上评比活动,开发建立共青团网上信息数据库、各项评比活动成果库、先进青年典型荣誉库等,开展网上征文、网上主题讨论活动等,吸引青年的广泛参与,逐渐把共青团所特有的,为青年所喜欢的特色活动项目网络化,使青年在参与活动中接受教育。

(三)打造宣传教育平台

作为党的助手,教育引导青年是共青团肩负的重任,也是共青团面临的重大课题。网络为我们带来了重要契机。通过网络,以学习、交友、心理咨询等青年感兴趣的、能切实为青年服务的形式,吸引青少年、凝聚青少年。我们利用网络宣传教育和引导青年,宣传党和油田的方针政策、传播先进文化、倡导科学精神,弘扬社会正气,扩大主流舆论,开辟宣传教育的新阵地。重点以团干部、网络专家为主体,组建青年网络宣传队伍,开展网络贴文、网络评论等工作,引导网上舆论,形成网上正面舆论强势,努力掌握网上引导服务青年的主动权。

(四)打造组织动员平台

网络为我们提供了一种高效快捷、覆盖面广、成本低、不受时间空间限制,且为青年乐于接受的动员方式。通过网络组织动员已经在青年组织和社团中广泛应用。当我们的网络具有较为广泛的影响时,我们通过网络进行动员号召和组织,将是一种成本低、效率高、影响大的理想方式。我们可以通过网络发布通知、通过邮箱、QQ群、飞信群等现代化的方式实现动员组织的目的。重点以开展“中原油田十大IT青年新锐”评比活动为龙头,开展优秀青年网站编辑记者、青年版主、青年博客、青年网络评论员、青年网络志愿者等评选活动,广泛团结凝聚一批优秀青年网络文化建设人才,形成青年网络建设的重要外围力量,发挥他们在网络舆论中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形成团的网络工作骨干力量。

(五)打造团的组织建设与管理平台

团的基层组织是团的领导机关与广大团员、青年之间的联接点,是团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抓好团的基层组织建设是创新团的组织管理局面的基本方向。依托网络进行组织建设和管理、实现对广大团员青年联系和覆盖是团组织建设的新形式,将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由于团员青年流动快、组织无法覆盖的问题。同时,利用共青团网络体系建立网上团组织,提高团组织的覆盖率,使之成为创新团组织设置和团员教育管理模式的有效载体,为油田团组织和广大团员青年提供全面的在线服务,形成一个团员广泛参与的网上组织活动阵地。

作者:周伟锋

青年网络文化论文 篇2:

青年教育思想下新型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研究

摘 要:针对佛系文化,文章作者强调加强网络主流文化的传播,净化网络生态环境,帮助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引导青年大学生创造有意义的人生是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重点内容。

关键词:佛系文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一、新型网络文化的概述及发展

截至2019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8.54亿,较2018年年底增长2 598万,互联网普及率达61.2%,较2018年年底提升1.6个百分点。从数据可以看出,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生活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互联网中的网络文化也在人们的生活工作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如今的00后是伴随着互联网发展成长的一代,互联网对新时代的大学生思想、生活影响很深,而新型网络文化,即网络亚文化中一些低俗、庸俗、媚俗的文化充斥着整个网络生态环境,其具有传播速度快,包装方式时尚新颖等特点。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6月,10~39岁网民群体占网民整体的65.1%,其中20~29岁网民群体占比最高,达24.6%,这说明网络文化直接影响着新时代的青年大学生的思想及生活方式。

网络语言是网络文化中的一种表现形式,本意是指与互联网及计算机技术与应用有关的专业术语。后来,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民的增加,为了更加便捷地进行互联网交流,出现了很多新型网络语言。这些语言的生动表现形式深受广大网民的偏爱,新型网络语言文化是网络语言的创新中传播速度最快和覆盖面最广的一种类型。随着新型网络语言的不断出现,汉语词汇发生了一些变化。由网絡延伸到生活及思想中,有些词汇可以丰富生活内容;而有些词汇在运用的过程中由于歪曲词义或对词语的产生背景了解不全,但又想展现其与网络的紧密关系,就会乱用、套用一些发生变化的词汇。青年大学生在频繁接触和使用网络流行语时会出现思想政治观点与立场的偏差、精神的空虚等问题。

二、大学生对“佛系”的认知及表现调查分析

“佛系”既是一个网络流行词,也是一种文化现象。主要意思是指无欲无求、不悲不喜、云淡风轻而追求内心平和的生活态度。该词语最早来源于2014年日本的某杂志,是一种男士的新品种,即他们的外表看上去和普通人一样,但内心往往具有以下特点:自己的兴趣爱好永远都放在第一位,所有的事情都想按照自己的节奏和喜欢的方式去做。2017年12月,“佛系青年”词条刷遍朋友圈,火遍网络。2018年“佛系”一词成为 “十大网络用语”。这股佛系风的吹动,让一大波“佛系”概念汹涌而来,如佛系青年、佛系女子、佛系追星、佛系乘客、佛系学生、佛系购物、佛系恋爱……

佛教不等于佛系,佛教提倡四个“它”——面对它、接受它、处理它、放下它,不会逃避现实。放下不是放弃,随缘不可以随便,圆融不是圆滑,负责不是负担。要面对现实,认真负责,成就自己,利益众生。这才是佛教中“道圆融”的态度。然而在互联网时代,佛教词汇的演变,与新时代的青年大学生相结合,从思想到行为都表现出与时代不符的气息。

笔者通过对本校大一、大二666名学生的抽样调查发现,新时代青年大学生对佛系文化的理解、对佛系生活的态度都反映出当下青年大学生思想状况的变化及对自我认知的缺陷,这恰巧是思政课教学和思想政治教育值得关注的地方。

(一)“佛系”在青年大学生中的表现

通过调查发现,有51.65%的青年大学生对“佛系”一词还是比较了解的,有36.79%的青年大学生接触过这个词,但对流行词的文化背景并不太了解。有89.79%的青年大学生通过互联网媒体接触“佛系”这一网络流行词,这更加明确揭示出新型网络文化与青年大学生思想和生活的密切度。56.16%的学生对自己的大学生活、职业规划是迷茫的,有计划的生活(如学习、看书、锻炼健身等)的学生占比极少。

在“佛系”生活方式方面,27.63%的青年大学生是“佛系”学习,37.54%的青年大学生是“佛系”健身,50%的青年学生是“佛系”朋友圈,22.67%的青年大学生是“佛系”购物,38.44%的青年大学生是“佛系”饮食,24.32%的青年大学生是“佛系”恋爱,29.73%的青年大学生是“佛系”追星。

在理想方面,50.75%的青年大学生认为要有一个较为体面且薪水不低的工作,有一个幸福的家庭;18.02%的青年大学生认为能够在自己所从事的工作领域有所建树,成为专家和领导,从而实现自我价值;18.92%的青年大学生认为理想是周游世界,开阔眼界;6.01%的青年大学生认为理想是升官发财,成为别人看得起的人,过体面的生活。6.3%的青年大学生认为社会竞争太激烈了,随遇而安吧。

(二)“佛系”青年大学生形成的原因分析

(1)青年大学生如何看待“佛系”这一现象,通过调查发现,25.23%的青年大学生认为这是乐观的体现,20.72%的青年大学生认为这是对生活深深的无奈,22.67%的青年大学生认为这是调节心情的自嘲和调侃而已,23.27%的青年大学生认为这是逃避现实的心理。

(2)青年大学生成为“佛系”的原因,通过调查发现,71.17%的青年大学生认为,现下生活节奏快、事业追求高、精神压力大成为常态,人们不得不逃避部分超过能力的欲望。36.04%的青年大学生认为,人们对于自己内心真正想要什么非常清楚,其他欲望可有可无。28.83%的青年大学生认为,现下“佛系”生活为多数人所追崇,人们随波逐流、盲目从众。36.64%的青年大学生认为,对未来缺乏信心,逃避现实;37.69%的青年大学生认为,生性平淡,不喜竞争;26.28%的青年大学生认为,懒惰,过佛系生活只是借口;20.72%的青年大学生认为,自欺欺人,对得不到的东西假装看淡;15.17%的青年大学生认为,跟风调侃,并非想过佛系生活。

三、“佛系”青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对策

通过调查问卷分析“佛系”青年这一社会现象的出现,我们不能否认的是现如今的社会压力的确很大,从辛苦蜗居的80后到自带光环的00后,每一代人都面临着就业、深造、买房、晋升等问题,而有的时候即使努力也事与愿违。互联网信息的快速传播,网友的直白吐槽,让更多的青年大学生对自己、对朋友、对未来失去信心。随着这些新型网络文化的出现,学校更应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端正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一)加强网络主流文化的传播,净化网络生态环境

习近平总书记说:“网络空间是亿万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网络空间天朗气清,生态良好,才是符合人民利益的。”青年大学生群体是互联网最核心的用户,也是未来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参与者,他们的思想、行动、言行举止代表了一个国家的风貌,体现着国家的格局。社会需要正能量的网络文化来鼓舞、温暖人心,2020年年初的疫情,封住了大家的脚步,但通过网络平台让更多人了解了病毒的相关信息,科学地掌握了正确保护自己的方法,更多的是看到了人间的温暖和中国精神。病毒无情、人有情,大家众志成城最终取得了抗疫的胜利,也让我们感受到了更多的有担当、有理想、有本领的95后、00后青年大学生的风采。不管是志愿者还是医护人员,他们都在用实际行动书写着自己的青春,也正是因为网络文化的传播,才让更多青年大学生端正了价值观,提高了思想觉悟,看到了祖国的强大和人民的团结。因此,网络文化的引导需要激浊扬清,弘扬正气。新时代的大学生更应该带头引导主流网络文化传播,对模糊的认识要及时廓清,有消极的思想要及时引导和纠正,积极营造清朗网络空间。

(二)教师帮助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对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确保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

理想信念激励着人们为一定的社会理想和生活目标而不断努力追求。青春只有在为祖国和人民的真诚奉献中才能更加绚丽多彩,只有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伟大事业中才能熠熠生辉。新时代的青年大学生应当把个人的命运与国家和人民的命运联系在一起,立为国奉献之志,立为民服务之志,自觉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为实现中国梦的奋斗之中。这是全体教师共同的职责所在,“三全育人”在高校展开后,当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时,教师更应该通过不同领域、不同课程、不同教学方式对青年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传统文化、中国精神的教育。让大学生持续不断地“补钙”,眼界要远、展位要高、统揽全局地看待个人与国家的关系。

(三)引导青年大学生创造有意义的人生

人生的意义,需要从人生价值的角度进行审视和评价。对人生价值及其相关问题的正确认识,是青年大学生自觉朝着选定的目标努力,以全部的情感、意志、信念去创造有价值的人生的重要前提。是非明,方向清,路子正,付出辛劳才会有结果,人生才有价值和意义。青年大学生在网络文化的影响下,在各种错误思潮、腐朽观念的影响下,更要客观地评价自己,树立科学高尚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学会思考、善于分析、正确选择。

从调查数据可以看出,我们的学生主流思想状况是健康积极向上的,但也存在一些问题,这可能与现实状况是分不开的,与学生的能力也分不开。有78.53%的学生还是不愿意做“佛系”青年,他们是有理想和目标的,这就需要青年大学生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认清错误思想和腐朽观念的本质,对网络文化有选择地吸收,追求高尚的人生目标,在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人生实践中完善自我、创造人生的美好价值,成就出彩的人生。

参考文献:

[1]张 淼.“佛系青年”思想引领的路径探究[J].山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8,31(1):7-9,19.

[2]王 梦.“佛系”网络流行语简析[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20,32(2):111-113.

课题项目:本文系陕西省2019年度教育廳专项科研计划项目“习近平青年教育思想下‘佛系青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19JK0629)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陈 欢(1986—),女,浙江绍兴人,西安培华学院教师,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理论教育。

作者:陈欢

青年网络文化论文 篇3:

网络文化与青年社会化

[摘 要]青年处于社会化的关键时期。在社会化的过程中,他们受网络的影响最大。本文分析了网络的特点及对青年社会化积极和消极的影响,从中探索引导青年社会化健康发展的思路和对策。

[关键词]网络;青年;社会化;效应;对策

社会化作为人的一种发展过程,乃是在个人与他人之间存在着的一种连续的、经历着许多阶段和变化的相互作用的过程。所谓社会化,乃是在特定的社会与文化环境中,个体形成了适应于该社会与文化的人格,掌握了该社会所公认的行为方式。而青年社会化是指“把一个尚未完全具备社会成员资格的人转化为合格的社会成员的阶段”,社会化过程贯穿人的一生,人生各个时期的发展面临着不同的社会化任务,到了青年时期社会化进入各方面素质形成的关键期,人的成长在生理上、心理上逐渐走向成熟,人生观、世界观逐步趋向完整。一些心理学家把青年期称为个人成长中的“心理上的断乳期”,意思是指将从心理上脱离母体而完全独立自主地跨入社会生活,青年时期的社会化既要促进个性的形成和发展,又要传递社会文化,掌握生活技能。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任务:学习男性与女性的社会角色,学习与同龄男女的新的交往;准备选择职业并实现经济独立;开始独立地体验情绪,并做结婚与组织家庭的准备;逐渐地担负起作为社会人的责任并确立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价值和伦理体系、待人处事的态度等。

从社会化的主体来看,青年时期,人的生活范围扩大了,除了接受家庭、学校的教育和影响之外,还开始广泛地接触社会。这一年龄阶段的人,有许多既不同于儿童又不同于成年人的特点。他们在生理和心理上逐渐成熟,但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正在形成之中,他们有理想、有抱负,但是却缺乏实际生活的锻炼和经验,思想上存在着矛盾,对未来或多或少抱有幻想,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和试控心理,并容易模仿或盲从外界环境的影响。因此,青年的可塑性强且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和干扰。计算机网络具有信息容量大、传播速度快等特点,而且能让人类实现信息共享,克服时间和地域的限制进行相互交流。然而,作为媒体,也具有两面性,可能对青年产生相反作用,对他们的学习、生活、心理等方面产生负面影响,不利于青年的社会化。

一、网络文化的特点

1.载体的特殊性。网络文化以互联网为载体,连接互联网络终端的是发展速度日新月异的计算机操作系统,因此网络文化的生成和传播依托于当今世界信息科技的发展,是信息科技发展成果的反映和应用。网络与多媒体的结合更使网络评议具有图文并茂、声情融会等特点,可以即时传送文字、声音、图像,为人们提供真实的表现效果,感染力强。没有计算机操作系统及其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就不会有今天的网络及网络文化。技术的进步使电脑的操作更加简单,功能日益完善,价格不断下降,这一切促进了电脑的普及,增加了人们与网络接触的机会,加速了网络文化从精英文化向大众文化发展的步伐。

2.虚拟与隐匿性。从技术层面上讲,网络空间是由比特构成的,比特和原子循着完全不同的法则,网络将各个地方的站点连在一起的结果,是在网上形成了一个几乎可以找到实存社会的一切东西的虚拟空间。在这个空间,可以完成越来越多的社会行为和社会互动,形成了“现实”社会之外的“虚拟社会”,网络文化便存在于这个“虚拟社会”之中,因而具有虚拟性。在这个虚拟社会中,网络技术不仅使人们的身份变成了电脑上的一串字符,任何人都可以不分民族、种族、国籍、性别、信仰等因素进行联系和交流,而且,如果愿意,人们可以随便用不同的名字、性别、年龄与人交流不会被人觉察。相互交往的人在很多时候都不知道对话者在现实社会的真实身份,隐匿性的文化氛围在网络文化中司空见惯。

3.超时空性。在网上,没有国家的边界,没有自然空间的地理限制,人们足不出户却可以超越地域的概念,轻而易举地驰骋于任意不同的文化空间中,网络也使社会时间成为一种可以选择和操作的价值路径。你可以自由地回复历史和回到过去,网络文化将历史与当下、理想与现实交织在一起,昨天与今天、过去与未来混合在一起,以先进的电子技术为社会成员构造了超载时空的精彩空间。

4.多元化。表现在:文化渊源多元。网络是一个开放的系统,连接着150多个国家,各种文化在网上充分展现、传播、碰撞和交融。这种交流使网络文化融合了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特征,体现出独特和兼容并包的多元化品质,内容多元,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体育、影视、股票、音乐等方方面面,形成信息海洋,各种风俗时尚和社会热点总会以最快的速度在网络中得到体现。文化价值观多元。网络社会,一切都呈开放状态,体现着不同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的信息在网络大行其道,传统的单一的教育权威在此经历着网络文化的挑战。国内外一些不法分子或是对社会主义中国不怀好意的人或群体,更是利用网络大量散播着反社会主义、反人民、反中国政府的宣传言论,甚至故意歪曲事实,混淆视听,值得警惕。

5.自由与平等性。网上交流具有极大的自由,没有中心,几乎没有约束,人们不仅可以在BBS上高谈阔论,而且可自由设计个人主页,在blog上自由抒发情感。同时网上没有天然的权威,没有特权人物。等级、性别、职业等差别都尽可能小地隐去,不管是谁,都以符号的形式出现,大家都在同一起跑线上。自由与平等,这是许多人选择网络的重要原因。

二、网络文化对于青年社会化的影响

1.网络文化为青年学习提供了一个崭新的窗口,创造了便利的条件。学习和掌握社会生存所必需的生活技能是青年社会化的一个重要任务,除了在儿童少年时期已经学习的基本生活技巧,青年社会化的重点是掌握从事某种职业所必需的专业知识技能和学会社会交往,以适应独立的生活,自食其力。与开放多元、丰富多彩的网络文化的接触,一方面能促进青年的学业观念的更新和学习方法的变革,另一方面,远程教育、网上课堂等的日益普及,也拓展了青年获取知识的渠道和受教育的空间。因此,网络文化不只是为青年打开了认识世界的一扇窗口,更是他们的另一个求知的广阔空间成为青年寻求知识的新手段和新动力。

2.网络文化能够帮助青年正确地认知社会角色,完成角色培养和角色调适。社会角色是指与人们的某种身份、社会地位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它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行为期望,是构成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角色社会化是青年社会化的重要任务之一,如果角色社会化失败会造成许多心理或精神疾病。青年虽然缺乏社会生活经验,但对未来的可能担当的社会角色却有各种猜想,角色之间应如何取舍?网络文化的虚拟现实为青年提供了丰富的角色实践场所,满足了其体会和尝试各种角色的精神需求,因为借助网络虚拟空间,青年可以改变原始的点对点的交流方式,如果愿意甚至可以以多种年龄、多种身份、不同性别在更大的范围中结交朋友、交流感情,增加对不同角色的体验机会,从中可以体会到社会对不同角色的期待,正确地理解、认知自己和他人的社会角色,缓解角色紧张,解决角色冲突,更好地完成社会赋予的角色义务。

3.网络文化有助于青年的个性培养和自我完善。个性的形成和发展是在一定的遗传性生理素质和一定的社会条件的基础上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逐步实现的,是社会化的产物。培养与社会标准相吻合的个性,使人能够有效地参与社会生活,是青年社会化的重要任务之一。在个性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青年会遇到很多的难题和困惑又往往难以启齿,长时间压抑于心中就可能引发人格障碍,网络文化的隐匿性使青年免去了现实社会中可能暴露身份的顾虑和尴尬,可将自己的真实思想在网上流露出来,一方面可以寻求到专业的援助,另一方面也可利用网络空间宣泄情感,促进个性发展和心理健康。当然,虚拟毕竟不等于现实,网络只是一种手段,一种能增强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工具,手段的目的化将会泯灭真正的目的。因此,在洞察网络文化给青年社会化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对其消极方面也应该有清醒的认识。

4.网络的开放性和交互性使青年社会化的外部环境更趋复杂、混乱、易变和难以控制,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社会化“维持和发展社会结构”的功能。开放性是互联网最大的特点。网络是一个巨大开放的系统,互联网为我们提供了巨大的信息资源,但是,由于发达国家固有的优势,至少目前来看,信息服务还主要依赖于个别发达国家的数据库,发达国家基本垄断了网上的信息资源,并通过网络向全球受众不断传递各种文化信息,包括它们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据统计,目前在互联网上的信息中,英语信息占90%,法语占5%,其他信息占5%,而其中,中文信息不到1%。开放的网络环境给青年人提供了较大的选择空间,也使青年对文化和思想的接受更具个体性。而在另一方面,网络的内容却很难由传统的方法控制把关,青年人在如此开放的情况下进入西方的虚拟世界,并耳濡目染西方文化,在此过程中,以美国文化为主导的西方文化正潜移默化地渗透和冲击着我们的思想阵地。无疑,如此复杂的网络环境对我国社会的正规教育是一大挑战,而传统宣传与教育的单一性如何适应新的形势变化,是一大新课题。这向我们提出了如何实施和加强对这一领域信息交流的监控问题、怎样确立和保持国家意识形态的独立性与主导地位,加强社会主流价值观念引导等问题。这些问题得不到有效地解决,不仅不利于青年社会化的顺利完成,更会从意识形态层面影响社会关系与社会结构的稳定和发展。

5.网络的通俗性、隐藏性使青年社会化的文化环境面临低俗化、非道德化的倾向,影响社会化“积累和延续社会文化”功能的发挥。随着网络逐渐向商业网络的过渡,由于没有点击率的网站就没有生命力,所以商业网站都要通过增加吸引力来提高点击率,网站的竞争被称为“争夺眼球的战争”。在商业利益的驱动下,很多网站在提供公共信息服务的同时也夹杂了一些通俗的、大众易于参与的内容和项目。目前,许多大型的中文网站都设有网络社区、论坛、聊天室等功能并以此来吸引网民,一些网站为了吸引网民设立了很多有奖竞猜、竞答项目,而其中的很多题目都只注重纯粹的娱乐性一面,有些网站还采取欺骗、诱惑、色情的办法来提高其点击率,吸引网民和客户,这使得网上空间的主要内容和其所构筑的环境有低俗化的倾向。许多青年人热衷于网上聊天、网上交友,把大量时间花在网上。由于网络信息的快节奏演变使其吸引力往往大于普通的交流,因此,社会的文化品位有变低的趋向。此外,由于因特网不是作为一个物理实体而存在的,这使得上网和网上言行具有极强的隐蔽性,在网上交流中,一方面你可以按照自己的方式表达和介绍自己,另一方面你也必须对来自他人的信息作出应有判断。网上社会没有传统社会的人际、法律、道德、舆论等的约束,人与人之间不需要面对面地打交道。这种隐蔽性的特点很容易导致网上行为的随意性。因此,如何在网上提高青年人的文化品位,如何在网上引导青年并使之产生与社会主导价值相一致的价值心理与价值观念,是青年社会化的题中应有之义。

6.网络的虚拟性极易使人沦为数字化、工具化的存在,并进而阻碍了人的个性的形成和完善。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往往需要社会为个人提供一种相对稳定和统一的社会规范和社会价值标准,而网络中的一些内容是与社会规范和价值标准存在矛盾和对立的,这必然造成人们思想和行为的多元化和不确定倾向,并容易使一些缺乏理性的分析、判断能力和选择能力的青年人在依据社会要求去指导自己行为时陷入一种迷茫和困惑的境地,感到不知所措。其结果是,在许多场合下,他们极易受自己好奇心和模仿欲的驱使,根据外界事物对感官刺激的强弱去接受周围环境的各种不同影响。现代社会,电脑不仅是生产工具而且成了很多人的生活必需品。电脑和网络的数字化特征很容易导致数字人的出现。电脑接受人的各种指令,并给人创造和提供一种虚拟的环境。由此,抽象的符号系统替代了真实的世界。在这种虚拟的环境中,人沦为数字化、机器化、工具化的存在。人们把需要数字化,就极易产生对效益、金钱等量化事物的执迷;人们痴迷于幻想、沉醉于网络虚拟的满足之中,就极易使人生的目标和远大理想因此受到冷落;人们以网络中被虚拟的“我他关系”取代现实交往中的“你我关系”,体验着一种虚拟的情感,使得人格和交往模式随着时间的推移极易在虚拟的环境中模型化,并影响人与人的正常交往。受到网络的影响,很多人容易在现实生活中产生紧张、冷漠、孤僻、情感缺乏的心理,甚至出现逃避现实、产生人格交往障碍的倾向,很多人开始忽略甚至抛弃对伦理、道德、价值、信仰等心理精神中真善美的追求。网络环境在一定程度上有扭曲青年个性的负面影响。因此,如何在知识日渐增多、科学日益发达的今天,研究改善和加强人性的完善,也是我们需要迫切思考的问题。

三、对策

我们要合理地平衡网络与青年社会化的互动作用,保证青年社会化达到预期目标,使青年人能在网络时代健康成长。

1.强化青年的道德责任感,增强他们识别和抵制各种诱惑的能力。因为青年是社会的先导,是网络化技术的创造者、创新者和主要享用者。只有青年自身加强主观上的道德观念和道德意识,才可提高自己的免疫力。首先青年应有强烈的道德责任感。网络化使青年的思维空间有了极大的拓展,道德行为的自由度和灵活性明显增强,这就为青年们放弃道德责任提供了可能,所以青年应牢记社会的期望和自己的责任,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遵循网络的应用规则。其次,青年要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使自己在没有社会和他人监督的“隔离空间”里仍能保持清醒的自我约束,坚守符合社会的道德信念。

2.要对计算机网络采取必要的措施来加强技术的安全性和对网络信息内容的安全管理。基于青年所特有的猎奇心理特征,使他们在此作用下对网络上的各种信息都有极大的兴趣,为保证数据信息在网络上的安全传递和不被丢失或盗窃,有必要采取相应的技术安全措施,可以加强网站的认证。另外,要对网络信息加强管理,由于大量有毒信息存在于网络内,引诱了一大批辨别力和抗拒力不强的青年在不经意间走上不文明的道路。据报道,全球有近50万个黄色网址,使得不健康内容到处传播,引起信息市场秩序的相对混乱和信息交易行为的不规范。所以我们要加强信息内容的安全管理,净化信息,促进信息资源共享,阻止有害信息进入网络,危害青年。

3.建立一个全面的、有效的、结构严谨的、针对青少年的新的法律体系来规范信息网络和环境。信息网络中巨量的信息具有高度流动性和非物质形态的特性,使得信息的交流和沟通等活动超出了人们传统概念的范畴,逐渐形成了一个全新的网络环境,尤其是青年信息犯罪的技术性、隐蔽性和复杂性等特征,使得传统的法律体系在处理信息犯罪行为时漏洞颇多,越来越不适应信息技术与信息手段发展的需要,使得权利和义务在实现过程中难以均衡。因此,要修改现行法律,使之适用于对青年信息犯罪的惩罚,同时教育在网络上工作的青年遵纪守法,用强制性的手段来加强对青年在网络上的行为约束,确保在网络领域内形成一个良好的氛围,来适应和促进信息网络时代青年的社会化。

4.要改变人们对于青年社会化的一些观念,对网络时代的青年社会化形成正确合理的观念。由于青年大量接触成人特征的信息,使得青年社会的期限缩短,加快了青年步入成年人社会的步伐。现代社会必须正视这一事实,彻底改变传统社会对青年的漠视,同时也要改变长时期以来形成的青年社会化固定的时间跨度概念,重新确认青年社会化期的时间跨度,在政策上给予保证,形成有利于青年社会化的环境,使青年成长向健康的方向发展。另外,在意识到在网络作用下的青年快速通过社会化后,人的主要社会化过程还没有结束,必须通过同社会相互作用,在此基础上继续社会化。人在度过青年社会化后的继续社会化任务仍十分艰巨,也表明青年社会化只不过是步入成人社会的基础性社会化。

可以这么说,在信息社会的网络化具有生产力的性质,对青年社会化起着一定的积极和消极作用。我们必须发展其良性的一面,促进青年社会化健康发展,也要勇于面对网络社会化对于青年社会化消极的一面,探索其规律,寻找对策,推动网络时代青年的社会化进程。

参考文献:

[1]刘微.网络道德失范挑战德育[N].中国教育报,2002-6-23.

[2]吴增基等.现代社会学[C].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3]宫源海等.探寻与应对:网络背景下的高校德育工作[J].淄博学院学报(社科版),2001,(9).

[4]张宇.网络与社会[J].社会,1999.(11).

[5]孙少晶.网络传播对青年的负面影响[J].青年研究,1999,(7).

[6]李凌已.岂容“电脑黄毒”危害青少年[N].中国青年报,1999-1-20.

[7]时蓉华.新编社会心理学概论[C].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8,32-33

责任编辑 杜福洲

作者:吴 艳

上一篇:煤制油低碳经济论文下一篇:内部营销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