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中国传统文化涵养高校青年教师的“工匠精神”的策略

2022-09-10

一、前言

在我国最新的国家政府工作报告中, 特别提出来要重视对于青年教师的“工匠精神”的培养, 在我国几千年的发展历史中, “工匠精神”对于我国精神文明的建设和发展起到了突出的推动作用。“工匠精神”不仅是个人的职业要求, 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种重要体现, 是个体为社会奉献自我, 从而实现从小我到大我的重要途径。

哈佛大学前校长德雷克·博克认为:“几乎普遍被认可的本科教育目标是:批判性思维、交际能力、种族宽容心、道德观发展、全球视野以及广博知识。”[1]在德雷克·博克的这句话中包括了教书育人的四个维度:思维、能力、德行、学识。这四个维度也应成为教师自省的标准。实现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的现代化, 必然要增强对于教师队伍的培养与建设, 在这之中青年教师作为未来的教学骨干和发展的中坚力量, 更应该深入理解“工匠精神”, 深入实践“工匠精神”, 爱岗敬业, 不断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 汲取“营养”, 涵养高校青年教师队伍的“工匠精神”。

二、以中国传统文化涵养高校青年教师的“工匠精神”的价值

“工匠精神”不是一个新词, 也不是一句口号, 在我国几千年的历史文化发展, “工匠精神”形成来以传统文化为内涵, 以爱岗敬业为实践要素的重要理论成就。在新时期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秉持正确的“工匠精神”理念, 不断丰富和延展中国梦的思想价值有着重要意义。

(一) 提升高校青年教师自身岗位能力

以中国传统文化涵养高校青年教师的“工匠精神”, 在新时期的教育历程发展中有着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青年教师是高校发展的未来。青年教师在教书育人的这条路上就需要一种执念、持之以恒的精神、精益求精的追求。这就是中国的“工匠精神”的核心内容。青年教师需要工匠精神, 把教书育人作为崇高的追求, 把教育工作做到极致的“匠师”。中国自古就有孔子、孟子、墨子等, 当代有魏书生、李吉林等, 都是将其一生奉献给教育事业的楷模, 是彰显匠心、匠技、匠德的“匠师”。而这种精神也正是当下缺乏的, 我们需要重拾工匠精神, 发挥工匠精神的功效。培育高校青年教师的工匠精神, 发挥工匠精神的内驱力量和现实功效, 对高校的建设和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提升高校青年教师自身岗位的能力, 有利于高校青年教师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抛弃功利, 积极奉献自我, 追求不朽和卓越, 为“中国梦”的建设和发展做出自己的力量, 进而提升高校教、学、研的整体水平, 更好地适应转型的需要, 有效地服务于区域和国家的经济和发展。

(二) 深化和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深化和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塑造“工匠精神”与提升高校青年教师综合素养是融会贯通、相辅相成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精神文明的源泉, 是文化建设的基础和重要依托, 也是一条绵延不断的命脉, 从古至今, 经久不衰, 仍有巨大的现实价值和指导意义。不断强化中华传统文化在文明建设之“工匠精神”构建体系中的地位, 对于深化和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强化爱岗敬业的奉献精神, 实现教师队伍自身思想认识的快速提升十分必要。实现教育立国的目标, 必须不断增强高校青年教师队伍的自身师资力量的建设, 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整个教师队伍紧紧围绕一个中国梦的发展要求, 实现我国跨越式发展的过程[2]。

青年教师是铸就高校发展的鲜活生命, 是活跃于校园生活各角落的流动旗帜, 更是“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标杆。教育与教学是一种使命和责任, 需要“日有斗进”的自觉提升意识、术业精进的意识, 这与追求“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是一致的, 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职业要求和公德意识也是相通的。

(三) 实现创新性思维的传承

创新性思维在我国当前的社会发展中有着重要的指导价值, 在二十一世纪的社会中, 创新是实现国家进步和发展的重要指标, 是一个国家在新世纪立足的标准。创新性思维的传承, 有着深刻的传统文化的内涵, 对于“工匠精神”的发展和研究有着十分必要的依托价值。创新性思维是新世纪人才培养和建设的核心内容, 实现整个学生培养体系的发展, 必须不断提升高校青年教师的队伍建设, 通过师生传承的方式, 实现整个创新性思维在整个人才培养工程中的建设能力[3]。

三、以中国传统文化涵养高校青年教师的“工匠精神”的策略

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工匠精神、青年教师的发展融合起来, 发挥各自的优势, 互相促进。只有找到合适的路径, 采取正确的策略, 才能行之有效。既要不断完善“工匠精神”在新时期发展下的理论依据, 不断完善传统文化与“工匠精神”的内在联系, 又要不断加强对于青年教师队伍的师资力量建设。

(一) 重视培训, 强化“以老带新”

“工匠精神”的核心是以爱岗敬业为主导, 高校青年教师具有青春的活力、活跃的思维, 但岗位经验未必十足丰富, 自身教育的模式和教学经验也在不断完善之中, 因此在教师这一职业发展的关键时期不断增强对于青年教师的岗位培训工作, 对于青年教师自身的发展也有着极为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 应重视和发挥培训的作用。培训的内容应具有撼动人心的力量, 培训的过程应是切实有效的, 可以提取和淬炼能彰显“工匠精神”的名人真事, 以传统文化为内在推动力, 以爱岗敬业为实践指导, 采用多种途径和方式, 不断践行“工匠精神”的自我实践, 达到培训的目标和预期效果。

“以老带新”, 与工匠传统的“师徒制”异曲同工, 都重在发挥“示范带头”的作用。“以老带新”, 不仅指师生之间的师徒关系, 也可以指老教师与新教师之间的关系, 充分发挥“带”的作用, 相互切磋中共同进步。可以借助“名师”效应, 采用讲座、沙龙、茶话会等多样形式, 增加沟通的机会, 也可以通过协作项目、校企合作等形式, 实现“远程”交流, 互有增益, 互惠互利。但需要注意的是, 不要让“以老带新”流于形式。

(二) 在理论中翱翔, 在实践中历练

工匠精神具有鲜明的实践特征, 在实践中得以形成, 又在实践中得以彰显。随着部分本科院校的应用转型, 各专业都面临着改革, 实践将成为教育中很重要的环节, 需要把知识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 “实践出真知”, 又在实践中得以锻炼、提升。因此, 学校应重视实践基地的建设问题和配套管理机构的设置问题, 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兼顾并行。青年教师也应适应转型的需要, 深化理论, 提升实践认识, 在实践中历练自己, 精益求精, 实现教、学、研三者结合, 切忌“闭门造车”。

(三) 净化心灵, 形成“工匠精神”的文明之风

“工匠精神”是一种精神力量, 是一种自我力量的传承, 不断在大学中形成“工匠精神”的文明之风, 既要不断增强老师和学生对于爱岗敬业的关注程度, 推己及人增强自我认识和理解;又要在这种传统文化的传承过程中, 实现“工匠精神”在现代化建设中的现代转译。青年教师应积极参与校园活动, 体察和感悟校园生活, 这也是自我增进的一种途径, 也是纯化心灵的一种方式。青年教师应努力使自己成为有情怀的教育家。师生共塑“工匠精神”的文明之风, 也使得师生共同沐浴在以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的和谐校园之中。

(四) 完善国家“工匠精神”传承的制度和措施

“工匠精神”对于个人来说既是爱岗敬业的实际体现, 又是自身觉悟和思想认识的快速提升。从国家层面上来说, 完善国家“工匠精神”传承的制度和措施, 重视工匠精神的作用和地位, 全方位地保证高校青年教师队伍的发展和建设[4], 从侧面规范在这一发展过程中的师风师德, 取其精华, 弃其糟粕, 真正实现我国高校青年教师队伍力量的发展。

(五) 正面激励, 鼓励创新

“匠”不是墨守成规, 一成不变。教育不仅是科学, 也是一种艺术, 它不是现成的理论和经验的照搬照抄, 需要更新, 需要创造。创新性是从教书匠到教育家转变的决定性因素。“工匠精神”在新时代青年教师身上的体现应是一种创新性、积极性、挑战性, 对学术和教学都应具有批判精神, 技艺中应包括创新思维。“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以执着的坚守, 突破自我, 时刻提醒自己:固步自封即是倒退。

“工匠精神”的发展缺少不了正面激励的措施, 实现青年教师队伍的爱岗敬业, 不断领会传统文化在“工匠精神”中的价值体现, 不能只是一味的喊口号, 更应该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 保证高校青年教师在生活上的重要保障。树立优秀青年教师发展典型, 以模范的力量带动整个师资队伍的建设, 才能切实有效的实现全面进步[5]。加强对于优秀高校青年教师的正面激励, 可以切实提升整个师资队伍对于“工匠精神”传承的积极性。

四、总结

大学是培养我国创新型人才以及现代化人才的重要依托, 是我国实现教育立国的坚实基础。实现以传统文化为基础的“工匠精神”的传承, 对于增强高校青年教师自身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 具有极为重要的参考价值。综上所述, 在我国发展的国情下不断实现我国传统文化与高校青年教师“工匠精神”的内在融汇, 实现高校青年教师在自身价值观与中国梦上的和谐统一。教师因为自身职业性质的特殊性, 在教学工作上有着重复性和机械性的特点, 践行工匠精神便有着重要的现实依据。中华传统文化是工匠精神的源泉, 涵养工匠精神离不开中华传统文化。因此, 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工匠精神、青年教师的发展融合起来, 将是一种很好的人才培养和提升价值的方式。

摘要:工匠精神是全人类在发展过程中, 通过自身经验的不断积累总结出的优秀智慧。传承工匠精神对于全人类文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我国发展的国情下不断实现我国传统文化与高校青年教师“工匠精神”的内在融汇, 实现高校青年教师在自身价值观与中国梦上的和谐统一。中华传统文化是工匠精神的源泉, 涵养工匠精神离不开中华传统文化。因此, 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工匠精神、青年教师的发展融合起来, 将是一种很好的人才培养和提升价值的方式。

关键词:工匠精神,传统文化,高校青年教师,涵养策略

参考文献

[1] (美) 德雷克·博克.回归大学之道[M].侯定凯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2] 吴琼.理工科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 2018.

[3] 邱小雨.青年教师“工匠精神”的培养路径探讨[J].汉字文化, 2018 (10) :118-119.

[4] 李婉芝.匠气·匠心·匠技[N].中国教育报, 2016-12-01 (005) .

[5] 章文.基于传统“工匠精神”的高校艺术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艺术设计研究, 2015 (03) :126-128.

上一篇:浅析延长抽油机井检泵周期的探索下一篇:是否合并糖尿病脑梗死患者临床资料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