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专业学生工作分析论文

2022-04-23

[摘要]在中职教学中,开展以企业的工作过程及工作过程中的任务、情景为基础,设计学习性工作过程及工作任务、学习性工作环境,实现“工学结合”。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护理专业学生工作分析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护理专业学生工作分析论文 篇1:

中职护理专业学生心理困扰现状的调查分析

心理困扰是在日常生活中心理因情感、工作、家庭等内外部原因造成的困扰,导致心理不稳定、生活消沉、常感无趣。表现为人生目标茫然、学习动力丧失、人际关系不适、自卑与自负两极振荡、情绪不稳定、生活状态随波逐流等。与个体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相比,心理困扰往往表现得轻微些,但当个体出现心理困扰状态时,容易患病,会对学习、生活和工作造成不良影响,不能很好发挥生理和心理上的潜力。可以说心理困扰是引发诸多严重心理疾病的最根本原因。因此应重视个体的心理困扰表现,采取有效的措施使有缺陷或障碍的身心功能得到改善和增强,从迷茫恐慌状态转归到积极向上状态。

中职学生年龄一般在15~18岁,属于典型的青春期。此时他们正处在心理和生理发生重大转变的关键时期,是一个内心稚嫩却又承担超负荷压力的群体。当外界社会、学校、家庭等众多方面的压力来袭时,有诸多的学生表现出茫然、不知所措的现象,并有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和敌对、强迫等不良行为。而这些“问题”学生的引导与教育恰恰是近些年来中职生培养与管理工作中表现得越来越突出的重点与难点工作。其中护理专业又是中职阶段中最为典型和主流的专业,能够反映中职学生心理困扰现状。本研究试图探究中职护理专业学生心理困扰现状,关注其身心发展情况,及时了解中职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心理困扰类型,找到相关的应对策略,为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帮助,同时为学校等相关部门制定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教育管理政策提供理论依据。

一、研究与方法

1.被试

本研究选取山西省某中职学校一年级护理专业全体学生为被试,总共282人,其中女生人数269人,占到全体人数的95.40%,学生年龄14~16岁(15.31±0.67)。

2.工具

通过各种心理困扰的研究,笔者发现多数研究采用理论研究方法,专业的测评量表较少,国外主要采用EPQ、SCL-90等对心理困扰进行测试,本研究亦选取SCL-90。

90项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该量表由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和其他10个因子90道题目组成,采用五点计分。据国内指标,任一因子超过2.5分且总分大于等于160分,可考虑筛选为阳性,需要引起重视,而如果任一因子分达到3分以上就需要重点关注。此量表使用简便,测查角度全面,它对有可能处于心理障碍边缘的人有良好的区分能力,适用于测查人群中哪些人可能有心理困扰、有何种心理困扰及其严重程度。

3.施测过程

首先召开班主任培训会议,对本次调查的目的、意义及重要性进行阐述,并对具体操作过程进行讲解,使每个班主任在测评期间都能够起到合格辅导员的作用,从而保证获取数据的真实可靠性。而后采用团体施测的方法,以班级为单位,由心理教师主持测试,当场发放问卷,新生填写完毕后立即收回,测试时间为30分钟。

4.统计方法

采用spss19.0完成数据的统计与分析。

二、结果

1.中职护理专业学生心理困扰与国内青年常模差异

将中职护理专业学生心理困扰各因子得分与国内青年常模进行比较,整体得分统计与常模比较以及方差分析见表1。

中职护理专业学生心理困扰各因子均分在1.61~ 1.92之间,并且十个因子均高于我国国内青年常模,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是该类学生得分最高、表现最为突出的五个方面。

2.中职护理专业学生心理困扰类型及所占比例

将中职护理专业学生所填的90项症状自评量表结果进行整理,统计数据得出每种心理困扰因子在大于2.5和3时的人数以及各心理困扰所占的比例,见表2。

表1数据统计中显示,结果方差较大,数据离散程度高,说明有部分学生在某些心理困扰上表现较为严重。进一步统计见表2,各因子中有0.71%~ 4.96%的学生得分高于2.5分,任意因子分大于2.5的学生比例占到25.1%,其中人际关系敏感、敌对、焦虑所占比例最多,即他们均处于需要引起关注的位置。

三、讨论

本研究通过调查的方法考察中职护理专业学生的心理困扰现状,发现其心理困扰各因子方面均高于我国国内青年常模水平。这一结果说明该学段学生比国内青年在心理发展与生活方面表现出更多的不适与困扰。其中心理困扰状况严重检出率排在前三位的因子是人际关系敏感、敌对和焦虑情绪,这与中职学生日常生活学习情况是一致的。

结合以上数据及日常工作分析,中职学生表现出以上心理困扰的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一方面源于中职学生是高中生群体中分流而来的、学习成绩较差的一部分,是社会人眼中的“差生”。他们大多来自不太完整的家庭,比如单亲或由爷爷奶奶带大。长期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他们得到的关爱较少,思维感情比较敏感,而且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基础差,对自己选择中职学校有较多的想法,更多的是在社会舆论的阴影下认为其比普通高中低一等。因而产生强烈的自卑情绪,看不起自己或者周围同学,不愿与人交往,从而造成人际关系的紧张,并夹杂复杂又矛盾的焦虑情绪。

另外一方面由于一年级学生刚刚到新的环境,对新的生活和学习环境不适应,以及在以往的学习生活中可能不太关注人际交往方式方法,缺乏人际沟通技巧和经验,导致他们在与同学的人际交往中产生不自在的感觉和自卑感。而贫乏的人际交往经验、较为不健康的成长环境等因素都可能导致他们在新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中遭遇大小不同的挫折,而随后过强的自尊和困境都导致他们表现出更多思维上的焦虑和煩躁,更严重的甚至出现诸如与教师家长作对、打架斗殴、酗酒滋事等敌对负面症状。

此次调查结果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能够较准确地反映中职生心理困扰的现状及常见的种类。后续本课题会针对人际交往、焦虑情绪、敌对这三种中职学生常见的心理困扰问题展开研究,并探究应对问题的策略。呼吁学校、家庭、社会对中职学生给予更多的关注,以帮助他们掌握处理困扰的方法,使其尽快融入健康的生活。

(作者单位:山西省阳泉市卫生学校)

作者:董丽星

护理专业学生工作分析论文 篇2:

实施“工学结合”创新教学模式的研究

[摘要]在中职教学中,开展以企业的工作过程及工作过程中的任务、情景为基础,设计学习性工作过程及工作任务、学习性工作环境,实现“工学结合”。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

[关键词]工学结合 教学模式 职业能力

一、实验目的

从外科护士岗位需求调查分析入手,确定典型的工作任务,以企业的工作过程及工作过程中的任务、情境为基础,设计学习性工作过程、学习性工作情境,实现“工学结合”。以任务为驱动构建项目课程,制订“工学结合”课程标准;教学中将工作过程设计成教学过程,对教学过程中的项目任务、实践情景、教学策略、学习评价进行系统设计,实施工学结合、项目课程的教学,提高学生将来适应工作的职业能力。

二、资料与方法

1.研究对象

以我校2012级护理专业1~8班476名学生为样本进行实验,其中女生462名,男生14名,学生平均年龄17.5岁。随机选取2012级护理专业1~4班为实验班,应用工学结合教学模式,2012级护理专业5~8班为对照班,应用传统教学模式。

2.中等职业学校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实施方案

创新“校企一体,工学结合”的长效运行机制,走校企合作办学是职业学校建设和发展的必由之路。建立在校企合作基础上的工学结合是中职教育教学实施环节的一种有效途径,涉及教学方案设计、教学条件、教学媒介、教学实施、考核与评价等各个环节。

(1)工学结合的教学方案设计

根据外科护理岗位调查报告和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确定的岗位工作过程、工作任务、关键能力、职业素质要求等确定课程体系,结合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大纲,定位课程的教学内容及教学方式、教学条件、教学载体、考核与评价方案等,即制订课程标准。确保课证一体的教学实施,建立在护士执业资格标准基础上的课程体系和课程标准,才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有效性的基本保障。

(2)工学结合的教学条件

中职院校的教学条件必须基于真实或模拟的工作环境,能体现岗位的工作任务、工作情境、工作过程、职业氛围、任务完成的考核与评价条件等因素。教学条件应该体现工作过程项目化、教学过程任务化的特点。校内实训教学基地应将教学、训练、培训、竞赛、工种鉴定、教师指导等多种功能集成于一体,建成多功能、一体化、开放式的实践教学基地,主要承担学生专业核心能力的训练、职业素质的养成。

(3)工学结合的教学媒介或载体

教学媒介或载体主要针对校本教材。应该按照护理专业岗位的类型,针对基于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突出工作情境、典型案例、项目任务,再配合各类岗位的知识模块,开发校本教材。

(4)工学结合的教学实施

基于工学结合的教学方案、教学条件、教学媒介,可采用问题引导法、项目教学法、案例引导法、角色扮演法、情境模拟或虚拟法等方法,注重“过程性”和“行动性”,此时,教师的角色是学习的组织者、协调人、学习情境的设计者、塑造者,也就是学习舞台的导演。在教学过程中,建立临床课模拟病房,创设出模拟患者和临床场景,积累与情境相关的、以实践为导向的“工作过程知识”,有助于培养学生职业能力。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结果显示,实验前实验班与对照班学业成绩差异不显著,说明实验班与对照班实验前成绩处于同一水平上。 结果显示,实验班与对照班期中和期末考试成绩差异显著,说明工学结合教学模式能显著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四、对工学结合教学改革的建议

1.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主要任务

(1)制订促进综合职业能力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2)通过职业资格研究确定课程项目;(3)通过分析典型工作任务确定课程标准;(4)根据课程标准编写校本教材;(5)按照行动导向原则实施教学;(6)建设以专业教室和工学整合式学习岗位为代表的教学环境;(7)建立以过程控制为基本特征的质量控制与评价体系。

2.根据职业资格研究确立典型工作任务

要想培养学生与工作直接相关的综合职业能力,必须进行“整体化的职业资格研究”,即将行业分析、工作分析和工作任务分析结合在一起,确定课程的基本内容,以典型工作任务为切入点分析其对应和行动领域。

3.加快“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职业学校要把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作为一项战略性措施来抓,研究制定“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并列入到学校教育发展的总体规划中。

4.加快校本教材的开发

教师参与课程开发工作的重点,是根据实际情况开发校本课程和校本教材,编写以工作情境为基础的项目和任务,包括案例、学习目标、学习任务、学习检测和评价标准等,为任务引领式学习和项目学习提供必要的学习资源。

5.实施工学结合教学,改革教学模式

工学结合课程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发展。为此,应首先树立工学结合的教育理念,设计新的人才培养方案。第一,从分析学生未来工作岗位和岗位能力入手,科学制定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向。第二,根据岗位能力的确定和分解,明确核心课程,构建新的课程体系。第三,在确定主要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根据中职教育规律特点和企业的要求,设计课程项目,针对岗位能力,循序渐进地设计各种实训項目,帮助学生在顶岗之前逐步达到岗位能力要求。第四,利用多媒体教学,把临床典型案例等资源制作成文本、声音、图形、图像、视频等,有效解决课堂重点与难点,通过多感官刺激增强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解决了临床资源不能再现的问题。

6.完善学习环境与实训基地建设

工学结合课程要求具备相应的教学媒体和环境,应创设尽量真实的工作情境,让学生有机会完成与典型工作任务较为一致的学习任务。在此,高标准的实训基地具有重要的意义。实训基地建设是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其核心是校内“理论实践一体化的专业教室和专业实训室”和校外基地的“工学结合学习岗位”建设。

五、结论

根据职业行业的岗位群、岗位工作任务及其基本工作过程与职业能力等要求,在中职教学中,以企业的工作过程和任务、情景为基础,设计学习性工作过程及任务、学习性工作环境,实现“工学结合”,有利于增强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黄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主体探析和路径选择[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28):16-17.

[2]张志伟.“校企一体,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20)75-77.

[3]王丽萍.“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调研报告[J].科技创新导报,2012,(13):220.

作者:辛长海

护理专业学生工作分析论文 篇3:

探究高职护理教学与临床实践的差异及优化措施

[摘 要] 高职护理是基于临床护理工作的专业课程。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并且较好地应用于医院的临床护理工作中,是考核教学质量的基本指标。而近些年来普遍发现高职院校的护理专业学生临床实践能力严重不足。通过高职护理专业教学特点做出分析,找出存在差异的重要因素,通过优化师资队伍和创新教学方法的方式,对差异化的缩小做出合理建议。通过提高实训建设的方式,来总体提高学生针对临床工作的经验,从而提升高职院校护理专业教学的整体能力。

[关 键 词] 高职护理;临床实践;差异优化

一、造成高职护理教学与临床实践存在差异的因素

(一)护理教学缺乏与临床工作的沟通

目前我国护理教学课程的教师都是具有丰富理论知识的优秀教师,但是针对护理课程这种实际操作能力很强的学科,重理论轻技能的教学方式有待考量。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缺乏一定的工作经验,虽然理论知识过硬,但脱离临床实际的教学内容,这是与临床工作产生差异的主要原因。

(二)两者针对的护理对象不同

在有针对性的护理工作中,护理人员要根据患者的病情以及患病所处阶段,做出有效的工作分析和具体安排。而课堂可以模仿针对病人的护理,却不能模仿患者的生理状态。这种护理对象不同的教学操作,降低了对实际操作模仿的效果。那么,由于针对护理对象的不同,而产生有偏差的教学方式,便容易产生与实际临床的差异化。

(三)教材护理技术追不上临床护理技术

我国目前高职院校中护理专业所用到的护理教材都是经过专家学者,以及拥有具体工作经验的护理优秀工作者共同编著的。教材是没有问题的,但由于现代科技发展,医疗水平逐步提高,护理技术也在加速发展。这就导致很多最先进的护理内容不能第一时间出现在教材中。那么,这样更新较慢的教材就无法满足实际应用的需要,也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护理教学对临床工作的具体应用。

二、优化高职护理教学与临床实践的措施

(一)师资队伍的优化

针对实际临床经验的匮乏,高职应该建立与实际临床经验丰富的医院的有效沟通。由具备实际工作经验的护理人员为教师提供最新的护理规范资料,从而构建一支具备临床能力的教师团队。那么,高职学校要定期到医院的临床岗位上实地進修,在具体岗位中摸索经验,培养教师的实际临床能力。也可以优化师资比例,由临床岗位上有实际工作经验的护士来兼职代课。这样也能够在第一时间从实际出发指导教学,让学生学习新技术并且培养其实际操作的能力。护理专家李秀惠和国际知名学者Davies、Gassner等提出:构建不同类型的合作模式,促进临床护理工作者参与教学的方式,以及高职护理专业教师参与到临床带教的工作,通过双方定期开展的座谈讨论来完成。专职护理专业教师利用实际工作的机会了解临床更新与改善,并将这些内容补充到教学课堂。这样相互取长补短的過程,达到了共同提高、共同进步的目的。学校教师在与临床工作者的合作中,不仅有利于学生教学内容的补充,也有利于对实际工作需求的了解,从而在实践基础之上对教学计划进行改善。只有这样具备实际工作经验的师资力量才是高职学校需要的教师团队,只有将实际工作经验传授于学生的教师才是优秀的护理专业教师,才有利于缩小高职护理教学与临床实践的差距。

(二)创新教学方法

创新教学方法,要从实际出发,根据实际护理需要向临床操作靠拢。实际工作经验中我们得知有效地模仿医院中的工作环境与状态,是促进教学临床操作能力的重要环节。在课堂上我们可以采用情景教学的方法,来完善教学过程。具体实施方案应该尽量模仿医院的护士站和病房。通过真实地还原护理工作者在工作中的状态,来提高学生实际操作的能力。

(三)提高实训建设

实训是护理专业学生在通往实际工作岗位的必经阶段。学校在进行实训的过程中要力求通过与医院的合作模式来完成。例如,学生在学习基础护理课程后,由资深的护士长带队,向学生提出实际工作的要求,像对待护理工作人员一样来要求学生的工作指标。在实际工作中让学生体验到护理工作的重要与责任,以及最根本的职业技能,只有这种基于实际的工作经验才是护理专业中缩短与临床实践差距的根本方式。那么,在这样的实训建设中,学校要起到配合的作用,指导学生做好总结,掌握学习经验的要领,以及临床实践中的技术指标。而医院要做到对学生的指导工作,不能因为学生并不属于医院的实际工作团队,就降低对学生的要求。而且学校与医院要共同制定出实际考核的标准,只有在有效的数据支持下考核标准才能统一,而统一的考核标准将有利于督促学生认真工作的态度。在考核标准上我们要以医院的考核标准为主。只有实际工作中的考核标准,才是有利于学生进步的唯一标准。在这样完善的考核机制中可以有效提高实训建设具体职能,从而整体提高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姜小鹰,高骥.高等护理教育与临床实践衔接的影响因素与对策[J].中国护理管理,2009(1):56-57.

[2]陆一春,曾丽华.护理技能教学与护理临床实践差异性分析[J].齐鲁护理杂志,2013(8):69-71.

作者:周满意

上一篇:医药专业学生职业道德论文下一篇:现代教育技术中学数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