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化体育文化论文

2022-04-18

摘要:带有地方特色的体育游戏有着浓厚的生活气息,游戏内容也非常生动有趣,形式更加多样化,在游戏操作过程中,也更加简便易行。在社会的快速发展过程中,这些带有地方特色的体育游戏开始与当代幼儿的游戏世界渐行渐远。所以,在幼儿教育中,教师应帮助幼儿找回这些传统特色化的体育游戏,引导幼儿融入这些游戏中体验和感受民间体育游戏的乐趣和价值,促进幼儿的全面健康发展。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特色化体育文化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特色化体育文化论文 篇1:

我国体育特色小镇建设模式研究

摘要:阐述了体育特色小镇与特色小镇、体育产业之间的关系,并简要分析了当前我国体育特色小镇的数量(建多少)、分布(在哪里建)与类型(建什么样的),重点对当前我国体育特色小镇的建设模式(怎么建)进行分类研究。研究发现我国体育特色小镇建设模式主要有省地共建模式、“体育+”模式和PPP模式,并在此基础上对PPP+L模式进行了初步探索。我国体育特色小镇建设存在的问题:建设周期长,投资额度高,社会资本进入门槛高;地产化趋势显现,体育成色不足;体育特色小镇建设的跟风与盲目行为普遍;体育特色小镇的文化修养不够。

关键词:体育特色小镇;体育产业;建设模式

Construction mode of sport characteristic town in China

YAO Li-song

(Office of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Nanjing Sport Institute, Nanjing 210014, Jiangsu, China)

Key words:sport characteristic town; sports industry; construction mode

收稿日期:2018-03-20

作者簡介:姚利松(1990-),硕士,研究实习员,研究方向体育产业。1体育特色小镇概述

体育特色小镇是特色小镇的衍生,既具有特色小镇的本质属性,又具有深深的体育烙印——体育元素、体育功能等。尽管特色小镇的功能具有多重性,且各功能间相生相成、协调构成特色小镇这一新型综合体,但毫无争议,其经济效益与产业价值是驱动其繁荣发展的最主要动力,社会各界更是将特色小镇作为新的产业形态来看待,将其列为新经济社会产业的一种。而体育特色小镇的产业价值当归属体育产业序列,是融合了体育、旅游、文化、健康等多行业为一体的复合型体育产业,可以说体育特色小镇是我国特色小镇建设与体育产业发展相交相融的产物。回顾我国特色小镇与体育产业的发展历程,特色小镇的概念首次于2014年10月提出,同期国务院下发《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 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全面开启了我国体育产业高速发展的新时期,体育特色小镇的形成可谓是我国经济社会与体育事业发展的必然。体育特色小镇一方面丰富了我国特色小镇的种类体系,另一方面也为体育产业的发展创造了新的经济增长点。随着人们日益增长、多元化的体育需求,体验式旅游、文化和健康等项目元素开始融入体育产业,无论是对促进我国体育产业发展还是满足群众体育需求,体育特色小镇都有着无限的发展潜力。

2我国体育特色小镇建设现状

2.1数量迅速增加

自2014年体育特色小镇的缘起至今,体育特色小镇在我国经历了由探索到酝酿,经过近三年的时间,已经成为我国特色小镇建设中可圈可点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赛迪顾问调查显示,2014年我国体育特色小镇仅有21个;随后在2015年数量迅速上升,达到47个;2016年7月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下发《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同年我国体育特色小镇的数量增长到81个,而截至2017年4月,我国体育特色小镇的数量达到了150个。

2.2区域分布渐趋平衡

与传统新兴产业项目不同,体育特色小镇的区域分布尽管受制于地方经济发展水平,但也呈现出一定的区域平衡。在特色小镇的先发地——江浙一带,体育特色小镇的数量与建设进程都走在全国前列,但在体育资源禀赋丰富的中西部地区,体育特色小镇大有后来居上的势头,如西南云贵川渝地区,这说明体育特色小镇的建设既需要当地经济的强力支撑,又需要以特色体育文化为内涵。

山东体育科技第40卷总第174期2018年第3期姚利松我国体育特色小镇建设模式研究No.3 20182.3类型基本确定

任何体育特色小镇建设启动之前都有其明确的建设蓝图,即建设什么样的体育特色小镇。通过对当前我国体育特色小镇的统计分析发现,我国体育特色小镇的类型已基本确定,即产业型体育特色小镇、休闲型体育特色小镇、康体型体育特色小镇、赛事型体育特色小镇四种类型。

3我国体育特色小镇建设模式

在明确了当前我国体育特色小镇建多少、在哪里建、建什么样的体育特色小镇问题后,如何建设体育特色小镇,即体育特色小镇建设模式成为社会各方关心的问题。建设模式是指人们在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所总结出的具有指导意义的行为方式,是指导体育特色小镇建设的成熟体系。我国体育特色小镇积极借鉴现有的成熟模式,创新发展新模式,有力地推动了我国体育特色小镇的建设进程。总的来说我国体育特色小镇建设共有三种较成熟的建设模式可供借鉴,即省地共建模式、“体育+”模式和PPP模式。

3.1省地共建模式

中国体育特色小镇的省地共建模式,即通过一定程序遴选具有一定区位优势、资源禀赋和发展基础的小镇,由省级行政单位(一般为省体育局或省体育局联合有关部门)与小镇所在的县级行政单位(县、区、市)签订共建协议,共同参与小镇的建设与管理。

省地共建目标的实现要求省地两级行政单位共同建设、共同管理。共同建设要求省地两级政府在小镇建设所需的人、财、物等要素资源方面予以统筹协调,做到既能满足小镇建设的需要,又能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共同管理要求省地两级政府能够形成由上而下的两级管理与监督机制,确保体育特色小镇建设的有序推进和良性运营。

省地共建目标的实现要求省地两级行政单位各司其职、各尽其责。省地共建体育特色小镇对两级政府的岗位职责与要求不尽相同,省地两级政府在确保通力合作的基础上,还需进行合理分工、各司其职,避免政出多门、相互推诿。整体而言,省地共建體育特色小镇应以“地”为主,“省”则更多地为小镇建设做宏观上的谋划。

省地共建目标的实现要求省地两级行政单位有效对接、协同创新。有效对接是指省地两级政府在政策制定与实施、组织机构的建立与完善等方面实现上下对接;协同创新是在有效对接形成“协同”局面的基础上,整合资源创新小镇建设路径,实现“1+1>2”的效益。

3.2“体育+”模式

体育产业是体育特色小镇的核心,以“体育+”的模式积极引导小镇发展体育产业,是建设体育特色小镇的核心任务。依托体育特色小镇既有的产业基础与资源禀赋,科学合理地选择“体育+”对象,发展不同属性的体育产业,培育不同类型的体育特色小镇。因此在体育特色小镇建设过程中,运用“体育+”模式,将小镇现有资源整合成适合未来体育产业发展的体育资源,是建成体育特色小镇的关键环节。从当前国内外体育特色小镇建设与发展的现状来看,“体育+”模式主要有以下四种亚类型。

一是“体育+用品制造”模式,产业型体育特色小镇是“体育+用品制造”模式发展的蓝图。作为制造业大国,我国有众多以用品加工制造业为主导产业的小镇,但随着国内外经济形势的转变,以及群众体育的大力发展所激发出人们对体育用品器材设施的巨大需求,使得小镇原有的加工制造企业纷纷向体育用品业转型,而原有的小镇主导产业逐渐向体育用品业转变,最终形成今天的产业型体育特色小镇。

二是“体育+休闲娱乐”模式,休闲型体育特色小镇是“体育+休闲娱乐”模式的发展蓝图。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大大提高,人们的闲暇时间有了明显增加,越来越多的人在工作之余投入到休闲娱乐活动中去。而在诸多休闲娱乐中,回归自然、回归乡野成为人们放松自我、体验生活的绝佳选择,这就逐渐在都市圈周边的小城镇形成了别具特色的休闲型体育特色小镇。

三是“体育+健康养生”模式,康体型体育特色小镇是“体育+健康养生”模式的发展蓝图。社会经济的发展、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带给我们更多闲暇时间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诸多不利影响,如都市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压力加大所诱发的一系列疾病,环境恶化对人类产生的危害等。人类历史上从未像今天如此关注自己的健康、热衷于养生,这就使得田园小镇成为人们健康养生的首选之地。运动有益于健康这毋庸置疑,但健康养生仅仅有体育还不够,还需要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基础和一定的医疗救护保障体系。“体育+健康养生”模式对体育特色小镇自身的要求较高,但这也是当前我国体育特色小镇所稀缺的资源禀赋。

四是“体育+竞赛”模式,赛事型体育特色小镇是“体育+竞赛”模式的发展蓝图。体育竞赛是体育活动中最具活力的核心组成部分,具有社会关注度高、影响力大等特点。一项成熟的体育赛事不但可直接为举办方带来可观的经济收入,还可大大提高赛事举办地的知名度以及基础设施、驻地人口素质的改善。尽管与城市相比,小镇举办体育赛事无论是在赛事运营还是相关配套设施服务上都有所欠缺,但小镇特定的区位优势与独特的资源禀赋对于举办“大众参与型”的体育赛事仍具有很大的优势。

3.3“PPP”模式

体育特色小镇的建设与培育是一项复杂而庞大的系统工程,尤其是对小镇基础设施的建设与配套服务设施的完善,所需投资数额巨大,这对于多数地方政府财政而言都是一笔巨大的开支。尽管省地共建会给予体育特色小镇建设一定的财政拨款,但完全依靠财政输血来建设体育特色小镇显然不现实。弥补小镇建设资金的不足,还需借助社会资本,引进民营企业建设体育特色小镇,即PPP模式。

PPP(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模式,是我国基础设施建设中运用非常成熟的融资模式,以政府参与全过程经营的特点广受关注,其本质是政府与私人组织之间,以特许权协议为基础,形成的一种伙伴式的合作关系。PPP模式将部分政府责任以特许经营权方式转移给社会主体(企业),政府与社会主体建立起“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全程合作”的共同体关系,达到政府的财政负担减轻、社会主体投资风险减小双赢的目标。PPP模式在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建设过程中有着巨大的优势,且已被政府与社会各界所认可。

在我国体育事业发展历史上,大型体育场馆的建设也面临着与今天体育特色小镇建设过程中资金短缺同样的问题,而正是通过运用PPP模式化解了融资难的问题,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甚至可以说体育场馆是PPP模式的最佳应用案例。我国的体育特色小镇建设与体育场馆建设有着诸多共性:一是建设成本投入大;二是投资回收期长;三是以基础设施建设为主体;四是既具有公共服务属性又可以开展市场经营。因此,在体育特色小镇建设领域,借鉴PPP模式在体育场馆建设融资过程中的有益经验,复制PPP模式在体育场馆建设融资过程中的应用,是我国体育特色小镇克服资金短缺、融资困难的突破点。

尽管PPP模式运作已十分成熟,且在多领域社会经济建设中尤其是在体育场馆建设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体育特色小镇建设不同于传统的公共基础设施领域,体育特色小镇的建设对当地居民的利益联系更加紧密。首先,体育特色小镇建设与当地民众生活在地理空间上交织交融;其次当地民众的生活形态、乡风民俗是体育特色小镇建设的内容之一;再次,当地民众是体育特色小镇建设环境改变的直接受影响者;最后,体育特色小镇建设目的就是为小镇再创新的产业、增加就业、改善民生。当地民众既是体育特色小镇建设的参与者、投资人,也是体育特色小镇建设的受益者、经营者。因此各地区在运用PPP模式来建设体育特色小镇的过程中,除强调政府与社会资本两大参与主体的合作外,还应注重体育特色小镇当地民众的投资、参与、受益的利益诉求,即PPP模式的升级——PPP+L(Local People)模式。PPP+L模式是一种结合融资、统筹、管理、运营为一体的综合型融资参与模式,其在保留原有PPP模式原有优势的基础上,协调当地民众参与体育特色小镇建设的诉求和受益点,以体育特色小镇建设为契机,稳步推进精准扶贫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工作,将当地民众居住条件的改善、生活环境的优化、收入就业的增加、精神素养的提高、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当做体育特色小镇建设的重要内容,构建政府、企业与当地民众间更加和谐的三方发展关系[1]。

4体育特色小镇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4.1建设周期长,投资额度高,社会资本进入门槛高

与国外体育特色小镇的发展路径不同,我国体育特色小镇多是以规划设计为先,明确其定位、选择适宜的运动项目,然后顺势打造体育IP[2]。在诸多利好政策推动下,以及居高不下的行业热度下,体育产业一直备受资本市场的青睐,而作为体育产业的新秀——体育特色小镇更是令资本市场追捧。体育特色小镇的建设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工程,其中更是包括大量基础设施的兴建,其建设周期一般为2~5年甚至更长,其所需投资更是高达30~50亿元。巨额的投资与较长的投资回报期致使诸多社会资本望而却步,这一方面使得当前体育特色小镇为融资难而踟蹰不前,另一方面又将众多的社会资本拒之门外。对体育特色小镇而言,没有资本加持,将如履薄冰,负重越大,下沉也就越快。

4.2地产化趋势显现,体育成色不足

在我国体育产业发展历程中,离不开房地产业的投资,可以说房地产业对推动我国体育市场化、职业化、产业化发展都有着莫大的帮助。时至今日,体育特色小镇的建设也可以看到诸多房地产企业的巨额投资,对此我们首先要对房地产业的积极参与表示欢迎,另一方面也要有所警惕。自从体育特色小镇火热伊始,有关这是体育故事还是地产生意的质疑就从未停止。在国家各方严厉限制土地开发而大力扶持体育特色小镇建设之际,警惕房地产业在“禁止-支持”政策转换之间“夹缝求生”的意图似有必然。由于体育特色小镇的土地使用面积普遍较大,且在体育特色小镇建设过程中需要大量的基础设施与生活配套设施建设任务,因此,当体育特色小镇的热度不再,已获得体育特色小镇建设土地使用权的地产公司或体育公司会不会将体育放在一边,而“专心”卖房子,是当下体育特色小镇建设最为担心的问题所在。而该类担心并未在有关政策中予以明确消除,即体育特色小镇需要用多少地、建多少房子,显然不能“一刀切”,但是与当前体育特色小镇建设过程中大兴土木相比,体育成色明显不足。

4.3体育特色小镇建设的跟风与盲目行为普遍

由于我国特殊的国情,市场对政府的意向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尤其是中国经济在历经长期的计划经济时代向具有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无论是政府还是市场在思想上都留有深深的计划经济惰性。这就使得在中央政府发布一系列政策扶持文件后,地方政府与企业投入热情高涨,而忽视了其内在的经济规律,以致于部分地方政府将体育特色小镇当作政治任务或面子工程来做。因此在规划设计没有充分论证、市场调查不充分、小镇驻地体育资源禀赋未深入调研的情况下而匆匆上马体育特色小镇项目,这无形中大大增加了体育特色小镇的建设成本,更为致命的是小镇的定位模糊,特色不突出,只是模仿建设现有的体育特色小镇,这就为其今后的运营埋下了隐患。更有甚者,有些体育特色小镇的建设不考虑当地经济发展实际与市场需求,耗费大量资金一味追求“大而全”,多元特色一起建设,致使其特色产品在同类产品中缺少突出的竞争优势,从而在不愠不火中销声匿迹。

4.4体育特色小镇的文化修养不够

无论是何种类型的体育特色小镇,游客消费的都是体验式服务产品,吸引游客的是其独特的文化内涵。而当前我国体育特色小镇的建设还停留在硬件——基础设施的建设层面,而对其软件——文化内涵的培育鲜有问津。体育特色小镇建设的关键在于其“特色”的培养,而小镇的特色的载体不在于精致的楼阁,不在于高标准的体育设施,浓厚的地域文化才是孕育独特体育文化的母体。当前国内体育特色小镇的建设非但没有将“文化修养”放在体育特色小镇建设的首位,更有甚者因开展体育特色小镇基础设施建设“需要”,而将小镇原有的文化风貌、文化载体予以破坏。文化是体育特色小镇长盛不衰的内在驱动力,文化修养事关体育特色小镇今后的可持续发展。建设体育特色小镇对文化修养的诉求,要求我国体育特色小镇在建设与发展过程中一方面要挖掘小镇既有的民俗文化与地域特色,另一方面要积极培育小镇的体育文化与项目特色。民俗文化与地域特色是体育特色小镇文化的根,是体育特色小镇千百年来衍变过程中留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优秀的民俗文化与鲜明的地域特色,不但可以丰富体育特色小镇规划建设的内容,增添多样化的消费体验,也为體育特色小镇未来的运营发展预留了开发空间,促进体育特色小镇产业链的完善。而体育文化与项目特色是体育特色小镇文化的魂,是体育特色小镇未来发展过程中核心竞争力的意识形态体现。

5体育特色小镇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5.1创新体制改革,服务小镇建设

稳步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实现政府职能由管理为主向服务为重的转变。创新行政管理体制,建立适宜体育特色小镇建设发展政府管理机制,为体育特色小镇的建设发展松绑。建立新型产权制度,兼顾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鼓励以公私合营的模式建设体育特色小镇。改革创新财税体制,破解现有政策壁垒,对体育特色小镇的建设给予适当财政补贴,对体育特色小镇的经营予以减税或免税的扶持。改革創新金融体制,降低体育特色小镇投融资门槛,设立专门投资基金与融资平台,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资体育特色小镇的建设。落实《关于完善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办法的意见》,在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的根本地位的基础上,改革创新土地管理使用办法,加快放宽土地经营权,为体育特色小镇建设用地留出足够政策空间。

5.2完善政策体系,加强政策落实

各地各级政府依据各地社会经济发展实际,遵循国家有关部委对体育特色小镇建设的指导精神,制订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扶持政策。积极寻求与相关部委间的合作,研究出台推动体育特色小镇建设的税费价格、土地使用、投融资等政策措施,不断完善体育特色小镇建设政策体系,为体育特色小镇建设扫清制度性障碍、争取有利的政策性扶持,切实将国家对体育特色小镇建设的指导意见落到实处。

5.3构建评价体系,引导小镇建设

注重体育特色小镇的建设成效,构建符合我国体育特色小镇实际的评价体系,充分发挥评价体系在小镇建设过程中的引导作用。对当下我国体育特色小镇的建设内容进行归纳提炼,总结我国体育特色小镇建设所共有的要点,整合为我国体育特色小镇评价指标。针对每一体育特色小镇的不同特性,制定出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法。树立科学的评价观,坚持以评促建、评建结合指导方针,让评价引导体育特色小镇建设。落实评价意见反馈制,杜绝评价结果纸面化,让评价体系真正成为体育特色小镇建设的指挥棒。5.4重视人才培养,强化智力支撑

认真落实《全国体育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科学研判体育特色小镇建设、运营所需人才的能力结构,充分发挥高等院校的智库作用,加强同相关院校间的合作,为体育特色小镇的发展定向培育相关专业型、复合型体育人才。依托现有的“体育产业人才发展服务中心”,协助企业、高校与体育特色小镇之间的有效对接,推动“校企镇”之间的协同发展。重视对现有从业人员的再培训工作,不断提升体育特色小镇工作人员的业务素养与服务水平。完善体育特色小镇人力资源的培育、管理、激励机制,支持具有从事体育活动经历的社会人员投身体育特色小镇的建设,为体育特色小镇的建设提供智力保障与支撑。

5.5加强行业管理,监督行业发展

完善体育特色小镇的多方管理机制,全方位监督行业的有序发展。结合体育产业、特色小镇发展的有关政策,制定体育特色小镇行业完善的法律法规,加强对体育特色小镇的宏观管理。倡导部门间的合作与信息共享,构建体育特色小镇的多方管理机制,共同监督体育特色小镇的建设与发展。推行体育特色小镇的自我管理,鼓励体育特色小镇成立行业协会、制定行业规范,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在体育特色小镇发展中的作用。加强体育特色小镇的产业统计,结合评价体系,对体育特色小镇的相关指标进行有效监测,定期发布体育特色小镇的相关统计数据。

参考文献:

[1]绿维创景.PPP模式升级方向——PPP+L模式创新[EB/OL].[2015-10-28].http://www.lwcj.com/w/ 1445331604

19861.html.

[2]体育产业生态圈.首批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公布:故事VS生意?[EB/OL].[2017-08-11]http://www.sohu.c om/a/163791363_415197.第40卷第3期 Vol.40 No.3山 东 体 育 科 技Shandong Sports Science & Technology2018年6月June 2018

作者:姚利松

特色化体育文化论文 篇2:

地方特色体育游戏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

摘 要:带有地方特色的体育游戏有着浓厚的生活气息,游戏内容也非常生动有趣,形式更加多样化,在游戏操作过程中,也更加简便易行。在社会的快速发展过程中,这些带有地方特色的体育游戏开始与当代幼儿的游戏世界渐行渐远。所以,在幼儿教育中,教师应帮助幼儿找回这些传统特色化的体育游戏,引导幼儿融入这些游戏中体验和感受民间体育游戏的乐趣和价值,促进幼儿的全面健康发展。

关键词:地方特色;体育游戏;幼儿教育

作者简介:赵国萍(1979—),甘肃武威人,二级教师,本科,研究方向:幼儿教育。

一、地方特色体育游戏的主要特点分析

1. 地方特色体育游戏具有游戏价值,是对民间体育的传承与发展

地方特色体育游戏一方面对幼儿体能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同时还能对幼儿的语言、情感以及社会性的发展都有积极作用。地方特色体育游戏是我国民族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伴随着一代代幼儿的成长与发展,在我国民族文化中源远流长。在对地方特色体育游戏继承与发展的过程中,不同的民族或地区都有了其各自不同民族化、地区化的浸润与演变,对这种地方特色体育游戏的继承与挖掘,更是对本土体育文化的一种再发展。

2. 地方特色体育游戏的开展更为简便易行

地方特色体育游戏主要以民间体育游戏为主,其游戏所具有的随意性使得游戏的开展更加简单易操作,通常不会受到时间、场地、人数的限制,尤其是对空间场地的大小或者是时间的长短都没有严格的要求或约束。幼儿们聚集在一起,通过所选定的游戏内容可以自由地在一个空间场所玩耍起来,任何一个场地都可以成为游戏的地点,而且幼儿在参与这些地方特色游戏的过程中逐渐对游戏的玩法进行了解和掌握,不需要教师太多的点拨或指导。幼儿通过投入这些地方特色游戏活动中,可以自主选择游戏的内容、规则等,这在很大程度上与幼儿的心理特点以及心理期待有着一致性,所以这种游戏更易于被幼儿接受和喜欢。

3. 地方特色体育游戏的内容更为丰富和灵活

地方特色体育游戏的内容更为丰富多样化,这对幼儿综合能力的提升有着很大的帮助。例如,“跳房子”“丢手绢”这样的游戏即可有效促进幼儿大肌肉群的发展,锻炼和增强幼儿的跑跳能力;又如,“挑花针”“弹珠钻洞”这类游戏可有效促进幼儿的小肌肉群的发展,使得幼儿的手和眼睛的协调能力更强;还有如“跳长绳”锻炼了幼儿的弹跳力的同时,还能对幼儿的柔韧度、耐力、速度等各方面的提高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4. 地方特色体育游戏的材料设备等更简单可见

地方特色体育游戏所需的材料或游戏设备更加简单、经济,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可取,如在“玩沙包”游戏时所需的沙子即可在生活中取得,很多有关地方特色体育游戏的材料制作极为简单,通常从生活中的一些废旧材料中即可获得。例如,在“玩沙包”游戏进行缝补沙包时,只需要选择一些生活中的废旧小碎布缝制;踢毽子的毽子可以用塑料包装袋剪制而成。还有一些游戏如“过家家”,只需要利用泥土、野草等作为食物材料,即可进行游戏。这些游戏材料的简单易得,是其他游戏不可及的。

二、如何在幼儿教育中有效地开展地方特色体育游戏

1. 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选取最合适的地方特色体育游戏内容

地方特色体育游戏有着各种各样的种类,为了在幼儿教育中进行有效的应用,则需要合理地加以选择,因为有些地方特色的体育游戏并不是完全适合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有一些游戏在操作上有太大的难度,与幼儿的认知能力也有一定的出入。对此,幼儿教师应全面而深入地去了解这些地方特色体育游戏内容,并结合当前幼儿的年龄特点对有些游戏进行调整或修改,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结合这些地方特色体育游戏所需的材料、具体玩法来对这些游戏予以分类。然后再详细地记录每一个游戏,包括游戏的名称、游戏所需要做的准备工作、游戏适合的年龄阶段、游戏的规则、游戏的具体玩法等,在此基础上再选择和确定哪些游戏适合幼儿这个年龄阶段。例如,“炒黄豆”这种游戏通常比较适合小班的幼儿玩耍;“七巧板”“找东南西北”“翻绳”这类游戏则比较适合中、大班的幼儿玩耍。如果是户外体育游戏项目,那么针对中班的幼儿可以通过“踢毽子”“跳皮筋”这类游戏活动来培养幼儿的合作精神,并锻炼幼儿的弹跳力;而对于大班的幼儿则可通过“滚铁环”“打陀螺”或者是“跳房子”来培养幼儿的自主学习能力,并在游戏中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2. 把地方特色体育游戏与不同领域进行组合

在幼儿教育中,教师可把传统地方特色体育游戏与各个不同领域加以结合起来。例如,在“跳皮筋”的游戏中,如果仅仅只是纯粹地跳皮筋,那么会非常单调乏味,为了调动幼儿的参与兴趣和热情,教师可在跳皮筋时增加一些儿歌进去,让幼儿一边跳皮筋一边说儿歌,还会促使幼儿逐渐对游戏的儿歌加以改编,使得游戏的进行更加生动好玩,趣味性更强。同时,幼儿在跳皮筋的过程中也会创新跳的花样,各种跳法层出不穷,如以三角形、多边形的方式来撑起皮筋跳。又如,在“跳竹竿”游戏活动结束之后,教师引导幼儿们进行互动或者开展绘画活动,让幼儿表达出当时跳竹竿的激动和快乐心情,这样幼儿会逐渐通过这个互动与绘画的过程提升自己的综合学习能力。因此,在幼儿教育中,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些地方特色体育游戏资源,通过更深入的挖掘去找到这些游戏特点与当前幼儿教育的最好衔接,才能真正通过这些地方特色体育游戏促进幼儿的发展,并真正发挥这些地方特色体育游戏所具有的教育价值。

3. 在地方特色体育游戏的应用中应适度指导并使幼儿体验成功

在地方特色体育游戏应用于幼儿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应支持和鼓励幼儿在每次进行这些游戏活动时,对玩法进行探索和创新,并关注和重视幼儿的创意玩法,在合适的时候为幼儿提供相互学习的机会,支持幼儿的这种创新过程,不断调动和激发幼儿的思维能力,带领幼儿体验和感受游戏与自我创作的趣味性。在对地方特色体育游戏进行搜集、整理、应用及创新再应用时,教师应在掌握和了解这些地方特色体育游戏特点的基础上,对这些游戏加以灵活运用,而且在组织幼儿开展这些地方特色体育游戏活动的过程中,应有组织、有计划和有目标地进行,并在应用的过程中适当地对游戏规则加以调整和完善,不断丰富游戏内容,让游戏玩法也不断变化与创新,从而引导幼儿在游戏中玩耍,在游戏中学习和成长,这样才能使得这种地方特色体育游戏活动在幼儿教育中真正发挥其所具有的教育价值。

4. 通过正确的教学策略的引導,使幼儿掌握并遵守游戏规则

在幼儿教育中应用地方特色体育游戏的过程中,教师应注意抓住游戏活动的重点、难点,能通过这些游戏锻炼和提升幼儿的体育技能,并注意每一个游戏内容在动作技能上的习得,确保每一个体育游戏活动能有一定的运动量。例如,在“舞龙”游戏的设计过程中,教师可把游戏教学的重点放在“绕障碍跑”,通过区域游戏“绕各种障碍”,然后“抢龙珠”,从一开始的两人合作障碍走的学习阶段,逐步到绕障碍跑的基本动作的学习,再到对一些合作跑的具体方法的学习,这样的一个游戏引导策略既可有效地帮助幼儿掌握体育目标“绕障碍跑”的动作技能,也无形之中调动了幼儿舞龙的兴趣与热情,在共同游戏中建立了幼儿的合作意识与能力。所以,在应用地方特色体育游戏时,教师应根据游戏内容适当地调整或降低其难度,更多地增加游戏活动的趣味性,引导幼儿能主动参与到这些游戏中,并体验到游戏的乐趣与快乐。

综上所述,教师应在幼儿教育中应用地方特色体育游戏,通过这些游戏与教育的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地方特色体育游戏的教育价值,并锻炼和开发幼儿的体育发展潜能。

参考文献:

[1]徐 英.传统体育游戏在幼儿园户外 区域运动中的调查分析[J].教育科学 论坛,2017,14(17):76-78.

[2]贝勤英.巧组幼儿园民间体育游戏[J]. 成才之路,2014,28(23):60-61.

作者:赵国萍

特色化体育文化论文 篇3:

“一校一品”体育特色学校建设的现实困境与纾解

摘 要:运用文献资料法,对“一校一品”体育特色学校建设的现状进行分析,发现目前存在:“一校一品”認知片面化,体育特色学校建设不够“深”;“一校一品”体育特色教材研发同质化,体育特色学校建设不够“特”;“一校一品”宣传方式传统化,体育特色学校建设主体不够“多”;“一校一品”专项资源欠缺,体育特色学校建设动力不够“足”的困境。提出:通过深化“一校一品”目标认知:提高体育特色学校建设水平;因“校”制宜:加大“一校一品”体育特色教材研发力度;加大“一校一品”体育特色学校宣传力度:营造良好舆论氛围;完善“一校一品”建设:构建一体化建设体系的纾解建议。

关键词:一校一品;体育特色学校;建设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6-1487.2021.06.005

1 研究目的

近年来,学生体质健康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而学校作为增强学生体质健康中的最重要的一环,学校体育课程教学却长期存在着繁(项目繁多)、浅(蜻蜓点水)、偏(缺乏系统)和断(学段脱节)等现象,为有效解决这一问题,教育部鼓励学校形成“一校一品”体育特色教学模式[1]。“一校一品”体育特色即地区或学校因地制宜,依托本地教学资源,突出专项体育教学。让每个学生在学习期间至少学会两项体育技能,形成了“一校一品”即每一所学校在体育课中单独设立专项体育教学内容,如足球、篮球、武术等,要求所有学生都掌握该项运动技能,并将其延伸到大课间活动,组织校内联赛等的体育特色形式[2]。教育部还提出了要以培育“一校一品”“一校数品”为目标,深化学校体育教学改革[3]。为探索和建立体育课程质量监测机制,强化体育课集体备课,提高体育教学质量,逐步形成“一校一品”“一校多品”的教学模式,近年来已建设校园足球特色学校27059所、校园篮球特色学校6500所、校园冰雪运动特色学校1036所;下一步计划建设校园排球特色学校2000所;还将整合原有的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和体育特色校学校[4]。一些学校在“一校一品”教学模式的推行下提高了学校的声誉、推动了学校体育事业的发展、培养了学生对体育的兴趣[5];学生心肺功能增强了,体质提升了,体质测评达标率达到了 97.2%[6]。在过去,学校重文化科目主抓学生成绩,轻视体育学科,存在体育学科经常被文化类学科占用的情况。现今,“双减”政策的出台,减轻了学生的作业负担以及学科类的培训负担,学生有了更多的课余时间。在此种情况下,学生开展体育锻炼的时间增多了,这为学校“一校一品”体育特色项目建设提供了更多的发展空间[7]。此外,家长对学校体育活动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建设“一校一品”体育特色学校显得尤为重要。文章通过分析研究我国目前“一校一品”体育特色校建设存在的现实困境,希望能为“一校一品”体育特色学校以后的发展提供一些改进思路。

2 “一校一品”体育特色学校建设的现实困境

2.1 “一校一品”认知片面化,体育特色学校建设不够“深”

建设一所具有体育特色的学校,学校领导要对“一校一品”概念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对特色有准确的把握,有坚定的建设目标。从各学校开展的体育特色内容来看,一些学校对“一校一品”的理解还不够清晰:认为建设“一校一品”体育特色,就是开展大课间活动,组织学生们入场、退场变换多种队列队形,以博眼球,花费了大量时间,而学生并没有学会什么运动技能;认为“一校一品”体育特色建设,就是建设一支能拿奖牌的运动队,将体育特色目标定为拿奖牌。学校只有名为体育特色项目的训练队,没有常规的特色体育项目体育课,学校体育特色建设培养的学生也只有特色项目训练队的队员们;也有学校将“一校一品”体育特色建设视为获得一个“xx特色体育学校”的称号,只在评选期间花费大量精力做特色项目的评选材料、开展体育活动,而评选一过,体育教学又回到评选前;在体育特色项目的选择上,一些学校只考虑一时,没有从长远考虑,较少考虑周边其他学校的特色项目情况,导致中小学体育课程衔接不畅。“一校一品”不是要求学校体育课只能教一项运动技能,而是说应该每周拿出一节体育课来专门教体育特色项目,其余不变[8]。体育课作为学校体育特色建设的主阵地,将体育特色课上好,才是实现学生运动技能上升和学生体质增强的主路径。

2.2 “一校一品”体育特色教材研发同质化,体育特色学校建设不够“特”

研发体育特色教材是“一校一品”体育特色学校建设的必经之路,对于学校体育特色未来发展必不可少。“一校一品”体育特色教材研发的本质就是个性化,对学生来说就是张扬学生的个性;对教师来说,就是促进教师的个性化发展;对于学校来说,更是凸显学校的体育特色[9]。通过文献分析发现7所南京市秦淮区特色小学仅2所学校创编了特色体育教材,有5所学校没有开发适合本校特色的校本教材,但都纳入了学校校本课程的范畴[10]。北京市的38所“一校一品”体育特色项目试点学校中,大部分学校没有研发属于本校的体育特色项目教材,只有少数几所学校创编了属于自己本校的体育特色项目教材[11]。一些学校有教材,但教材多是摘抄拼接而成,无法与本校特色课余内容密切衔接,用它作为学校老师的特色体育教材,并指导学生特色体育项目锻炼,其效果一定不佳。而等全国统一教材,也是困难的,因为每个地区、每所学校、每一位学生都是不同的,研发教材的专家并不能知道每一个地区学生的现状,所以他们研发的教材就不具有更强的普适性。因此由谁来研发适合本校学生的体育特色教材,这是在“一校一品”建设中需要考虑的问题。

2.3 “一校一品”宣传方式传统化,体育特色学校建设主体不够“多”

有效的宣传能促进“一校一品”特色学校建设。目前一些学校在宣传“一校一品”特色学校建设中仍沿用传统的宣传方式,还没有全面普及新媒体的宣传方式,学校体育在网络宣传这块还存在发掘的空间。例如湖南省岳阳市城区的两所篮球特色学校,这两所学校对篮球特色学校的宣传方式就比较传统,学生们了解学校特色篮球项目的途径仅通过学校老师的教、学校宣传栏、运动会等,而通过其他形式,例如校公众号等新媒体方式几乎没有[12]。从受众群体来看,通过合理有效的宣传,家长们有了解自己孩子在学校的学习情况的需求,获得家长们的关注,再逐渐使“一校一品”体育特色学校建设获得社会的认可,对“一校一品”体育特色学校的发展有一定的助力。正因为宣传方式的传统化,“一校一品”体育特色学校建设的过程中,尽管学校积极倡导,但效果还是不佳,仍有部分师生没有参与到学校体育特色的建设中来,对学校的倡导不关注、不参与[13],这势必会影响“一校一品”体育特色校建设全校覆盖。一些学校,家长对学生体育成绩的了解,也只是期末在孩子成绩单上看到一个等级(A、B、C、D),看不到孩子具体的体育数据。每年的体质健康测试成绩,一些学校没有发给家长们,导致家长对孩子体育学习情况了解甚少,无法配合学校进行体育教育。从学校对“一校一品”的宣传来看,学校在这方面做得是不够的。只有将体育特色学校建设宣传到位,做到家、校、社全面联动,体育特色学校建设的成果才能更快地得以展现,学生的身体素质才能得到有效提高。

2.4 “一校一品”专项资源欠缺,体育特色学校建设动力不够“足”

開展学校体育工作,必须要具备一定的体育场地和器材设施,这是实现学校体育目标的物质保证[14]。在学校体育特色建设过程中,完备的体育特色项目所需的场地、器材对于有效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锻炼意识定能起到很大的影响。教育部对中小学场地器材也有着严格的规定,而现实中我们看到的部分学校体育器材还不符合标准,如小学篮板不应有尖锐的棱角,中学篮板应成矩形[15]。其次对体育场地设施、器材质量也有着严格把控,但仍有玩忽职守之人,将不符合质量标准的有害的体育场地设施、器材引进学校,所带来的影响如“毒跑道”事件一样[16]。没有完备的场地器材设施,运动的兴趣和锻炼的积极性必将减弱。在河南省的一些县域省级示范学校中,在学校场地资源的配置中:田径场、足球场、篮球场这些场地的配备是100%的配备了的,而对于像网球场、健美操室、乒乓球室等场地的配置并不理想;学校体育特色建设专项经费一方面来自财政的拨款,另一方面来源于专项资金的建立,这部分资金来自学校的自筹,而有50%以上的学校没有设立体育特色专项的活动资金;在体育特色专项经费发放力度这块,经费在1~10万元之间,而在1万元以下的学校占到了学校总数的大半;在开展了“一校一品”体育特色建设的学校,师生对场地器材的配置满意度也较低,认为无法满足教学和练习使用[17]。在体育特色学校的建设过程中,部分学校有长期有效的规划制度,而一些学校没有这样的建设规划体系。在体育师资的配置上,拥有学校体育特色建设项目的专项老师不均衡,有的学校全校就只有一位体育特色项目的专业体育教师,而有的学校则不止一位。特色体育项目资源配置的欠缺,导致体育特色建设时动力不足。

3 “一校一品”体育特色学校建设的纾解对策

3.1 深化“一校一品”目标认知:提高体育特色学校建设水平

各地在推行“一校一品”体育特色学校建设时目标各不相同。建设成果好的学校,他们均以推行学校体育教育、促进学生运动技能掌握、增强学生体质获得健康体魄或为国家培养体育人才、为孩子成才铺一条体育之路为目标。而不是图学校私利,为特色而特色。深化“一校一品”目标认知,设立正确的体育特色学校建设目标,为“一校一品”体育特色学校建设指引方向。

3.2 因“校”制宜:加大“一校一品”体育特色教材研发力度

义务教育阶段《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学校在保证国家课程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应关注不同地区、学校和学生之间的差异,根据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因地制宜,合理选择和设计教学内容,从实际出发选编适宜的教学内容[27]。新的体育课程标准为学校编写“一校一品”体育特色教材提供了依据,学校可通过聘请体育专家或教育教学相关的专家[28],还可由学校体育组的老师们共同编写体育特色教材。编写时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划分学习水平,保证教材能适合各年级学生的特点,并确定可操作和可观测的学习目标,便于在课程实践过程中,检验目标设置的合理性。体育特色教材编写后,体育教师们可根据教材内容积极备课,从而保证上课的效率,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好地了解和掌握技术动作[29]。在使用由本校体育教师编写而成的特色体育教材时,体育教师在特色教材的实践中,若发现问题还可及时记录及时修正教材内容。根据项目的发展,适时增加教学内容。这些特色教材,能让非“一校一品”体育特色专项教师明确教学方向,编写教材的体育教师专业素养得到精进,学生们能更好地掌握体育特色项目学习的技能。

3.3 加大“一校一品”体育特色学校宣传力度: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在学校体育特色建设过程中,积极宣传一方面可以向学生和家长传播体育知识,营造良好的运动氛围,另一面学校也将通过宣传的反馈了解到外界的支持或质疑。有了外界的关注,学校在建设体育特色学校时会更加用心,家长和学生也能更好地配合和参与到“一校一品”体育特色学校建设中来。宣传可分校内和校外,校内可通过积极开展“一校一品”体育活动,通过活动进行“一校一品”的宣传,如:体育课、课间操、课余体育训练、体育节等;还可通过学校宣传栏展示学生体育课的照片、比赛的照片、课余锻炼的照片,同时也可展示学生与体育相关的作文、绘画作品[30]。校外可通过学校公众号、网络直播、家长朋友圈等渠道及时宣传校内“一校一品”特色活动。通过邀请家长参加“一校一品”亲子活动,观看“一校一品”大课间、体育节等体育活动。校内、校外共同宣传下形成校内外合力,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为共同建设体育特色学校,促进学生身体健康成长助力。

3.4 完善“一校一品”建设:构建一体化建设体系

学校在进行“一校一品”体育特色建设过程中,首先要做好建设的方案,完善体育特色项目教学工作的顶层规划,明确工作任务、人员配备、责任分工、经费投入、推进实施等[31]。其次要保障课时数量,体育课是助力学生“学会”体育特色项目的最主要途径,针对特色项目,学校要保证每周每班至少有一节体育特色项目体育课。最后还要强化“一校一品”师资建设,配齐配足体育老师,每位体育教师每年要参加不少于一次的体育特色专项的培训活动。通过这样的培训活动逐渐提高体育教师的专业能力,推动“一校一品”体育特色学校建设。

除了教学管理,学校还要优先开发与管理与“一校一品”体育特色项目相关的场地和器材,以保障特色项目的体育教学需要。同时,也需开发出多样化的“一校一品”教学模式,如实行体教结合,由体育局派教练员到学校担任体育特色项目的训练任务;与校外俱乐部结合,每学期利用固定时间去专业俱乐部上课,可有效解决特色项目上课的场地与师资问题;还可以引进专业体育师资力量,聘请专业运动员来学校担任特色项目的体育教师[32]。

构建良好的家校合作关系也是“一校一品”一体化建设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学校要赢得家长的配合,家校共同促进学生体质健康。

4 结语

随着“一校一品”体育特色概念的提出,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筹建“一校一品”体育特色学校。在建设“一校一品”体育特色学校的过程中,学生的体质也得到了有效提升。但由于对“一校一品”体育特色校建设认知片面化、体育特色教材研发同质化、宣传方式传统化、体育特色专项资源欠缺等问题,影响了“一校一品”体育特色学校的建设、制约了学生体质的提升。通过深化建设主体对“一校一品”的认知,提高体育特色学校的办校水平;因校制宜,加大体育特色教材的研发力度;加大“一校一品”体育特色学校宣传力度,营造良好舆论氛围;完善“一校一品”建设,构建一体化建设体系。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体育与健康〉教学改革指导纲要(试行)》的通知[EB/OL].(2021-06-30)[2021-08-30].http:www.moe.gov.cn/srcsite/A17/moe_938/s3273/202107/t20210721_545885.html.

[2]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报送“一校一品”体育特色建设情况的函[EB/OL].(2014-01-30)[2021-8-30].http:www.moe.gov.cn/s78/A17/tongzhi/201402/t20140 225_164577.html.

[3]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贯彻全国学校体育工作座谈会精神进一步强化学校体育工作的通知[EB/OL].(2017-12-01 )[2021-8-30].http:www.moe.gov.cn/srcsite/A17/moe_938/s3273/201712/t20171228_323267.html.

[4] 教育部.关于政协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第1750号(教育类135号)提案答复的函[EB/OL].(2020-10-12)[2021-08-30].http:www.moe.gov.cn/jyb_xxgk/xxgk_jyta/jyta_twys/202011/t20201110_499182.html.[JP]

[5] 肖磊.苏州工业园区“一校一品”体育特色发展现状与对策[D].苏州:苏州大学,2015.

[6] 陆超武.苏州工业园区中小学“体教结合、一校一品”的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1.

[7] 教育部.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EB/OL].(2021-07-24)[2021-08-30].http:www.moe.gov.cn/jyb_xxgk/moe_1777/moe_1778/202107/t20210724_546576.html.

[8] 王登峰.推动“一校一品”有效开展 促进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提高[J]. 中国学校体育,2014,(06):2-3.

[9] 赵丽.基于校本课程开发创建特色学校的个案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1.

[10] 李云亮.南京市“一校一品”体育特色项目发展现状和优化对策研究[D].南京:南京体育学院,2021.

[11] 刘烜昕.北京市首批38所“一校一品”体育教学改革项目试点校特色与经验研究[D].北京:首都体育学院,2021.

[12] 何优.岳阳市城区小学“一校一品”校园体育文化建设评价体系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21.

[13] 杨帅.“一校一品”建设背景下榆树市五中体操项目发展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5.

[14] 潘绍伟,于可红.学校体育学(第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65.

[15] 教育部办公厅.《中小学体育器材和场地》国家标准[EB/OL].(2005-11-03)[2021-08-30].http:www.moe.gov.cn/srcsite/A17/moe_938/s3273/200511/t20051103_80786.html.

[16] 教育部.教育部独家回应“毒跑道”事件立即停用问题场地 明确跑道质量标准[EB/OL].(2015-11-13)[2021-08-30].http:www.moe.gov.cn/jyb_xwfb/s5147/201511/t20151113_218863.html.

[17] 赵明龙.河南省县域省级示范性高中“一校一品”特色体育建设现状调查[D].开封:河南大学,2018.

[18] 国家体育总局.落实体教融合,探索校园体育新模式——广西体育运动学校举行后备人才实训基地揭牌仪式[EB/OL].(2021-05-11)[2021-08-30].http:www.sport.gov.cn/n316/n338/c989236/content.html.

[19] 國家体育总局.宁夏体教融合试点工作稳步推进[EB/OL].(2021-04-02)[2021-08-30].http:www.sport.gov.cn/n14471/n14501/n14537/c983883/content.html.

[20] 国家体育总局.湖北省校内校外 资源共享[EB/OL].(2020-11-09)[2021-08-30].http:www.sport. gov.cn/n321/n374/c968971/content.html.

[21] 国家体育总局.内蒙古构建青少年体育三大体系 [EB/OL].(2021-05-12)[2021-08-30].http:www.sport.gov.cn/n321/n374/c989293/content.html.

[22] 国家体育总局.重庆市因地制宜 特色鲜明 [EB/OL].(2020-11-09)[2021-08-30].http:www.sport.gov.cn/n321/n374/c968968/content.html.

[23] 国家体育总局.体彩公益金给江西萍乡麻田中心学校带来巨变--深山小学变身热门体育活动场所 [EB/OL].(2020-10-30)[2021-08-30].http:www.sport.gov.cn/n319/n14740/c967928/content.html.

[24] 国家体育总局.夯实青少年体育发展基石 推动体教融合发展——访江苏省体育局党组书记、局长陈少军 [EB/OL].(2020-10-16)[2021-08-30].http:www.sport.gov.cn/n321/n374/c966158/content.html.

[25] 国家体育总局.云南体育宣传周巡礼 积极推进体教融合,走出独具云南特色的体教融合之路 [EB/OL].(2020-10-26)[2021-08-30].http:www.sport.gov.cn/n316/n338/c967191/content.html.

[26] 国家体育总局.十年砥砺 持续前行 山东体教融合走出特色路——专访山东省体育局党组成员、省体育总会专职常务副主席隋拥军 [EB/OL].(2020-12-08)[2021-08-30].http:www.sport.gov.cn/n14442/c972177/content.html.

[27]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4-5.

[28] 许云鸿.重庆市X区城区小学体育“一校一特色”项目实施现状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20.

[29] 赵炎.天津市和平区小学“一校一品”建设现状与案例分析研究[D].天津:天津体育学院,2020.

[30] 赵艳.学校体育品牌建设的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3.

[31]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体育与健康〉教学改革指导纲要(试行)》的通知[EB/OL].(2021-06-30)[2021-08-30].http:www.moe.gov.cn/srcsite/A17/moe_938/s3273/202107/t20210721_545885.html.

[32] 洪霞.蘇州工业园区中小学“体教结合、一校一品”特色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3.

作者:赵晶

上一篇:多元化幼儿教育论文下一篇:解题与听课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