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特色校园文化论文

2022-04-20

摘要:校园文化是高校重要的精神财富,承担着文化育人的重要功能,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是高校竞争力重要标志。滨州学院的实践证明,特色校园文化的构建必须弘扬学校光荣传统,符合学校定位,通过物质载体、文化载体、活动载体等多方面营造校园文化育人氛围,充分挖掘地域资源丰富校园文化内涵,构建起特色鲜明校园文化。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高校特色校园文化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校特色校园文化论文 篇1:

江苏高校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研究-以盐城师范学院为例

目前,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阶段,优秀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也是民族的魂,它作为一种重要的精神力量而存在。校园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处于思想安全观的中心位置,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因此,提升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和水平是一门必修课,是回答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等当代问题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校园文化,文化建设,红色文化

一、江苏新时代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特征

首先,注重交流协作

第一,互动性。校园文化是由学生和老师一起构建起来的,通过学生和学校的领导机构互动共同创建一个校园文化。学校的办学行为,教学理念对师生有指引作用,对构建校园文化发挥着重大的作用。

第二,整体性。校园文化不光包括精神教育,同样包括学校的环境氛围。校园文化不仅体现在校园建筑,代表设施,绿化环境,同样体现在学校的校训、精神文化等等方面。

第三,渗透性。校园文化的渗透性体现在渗透学生和教职工的思想和日常行为,不仅表现在个人素质上,还体现在科学研究、文化教育、工作态度等各个方面。

其次,注重载体创新

第一,传承性。任何一种校园文化的形成,都是一代人或几代人的智慧的结晶,这里面包含着几代人关于校风、教风、学风、学术传统、思想方法构建,不会因为时代的流失而泯灭。

第二,丰富性。一个学校只有拥有丰富的校园文化,才能对教师和学生有吸引力、向心力和凝聚力,才会更好地发挥出传递知识,身心美学,个性培养,思想教育等诸多作用。

第三,创新性。校园文化不仅将先前优秀的校园文化与其传承,还跟进时代与时俱进。对校园文化进行时代性的创新,丰富校园文化,推进校园文化的建设和发展。

二、盐城师范学院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现状

江苏省的大学有着独特的背景和发展历史,也为强调校园文化建设特色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作为江苏省内高校中的一员,盐城师范学院拥有“师范、滨海、老区”三张王牌,通过师生和领导机构多年创造,创建了学校特色管理,提升学校管理水平,打造核心竞争能力。盐城师范学院更是省文明单位、省优秀校风建设先进单位、省高中党组织先进基地、是全国大学生爱国卫生先进单位和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获得第八届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特别奖。

(一)盐城师范学院校园特色文化的基本情况

首先,坚持弘扬主旋律与丰富多样性相结合。

我们要充分发扬社会主义文化的优点,坚持其先进性,选择高雅文化,淘汰低俗文化,用“真、善、美、爱”作为校园文化的主流文化,同时,不断开展以积极向上、具有盐城师范学院特色的文化活动,强化体育精神,满足广大师生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学校积极开展各大学术讲座,积极宣讲,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习、勤奋充斥整个校园文化中。

其次,凝练新时期校训精神。

校训是广大师生共同遵守的基本行为准则与道德规范,体现了学院学校的传统和管理理念,是校园精神文化的灵魂。盐城师范学院的校训为“厚德、博学、笃行、求真”,具有强烈的人文精神弘扬崇高思想,提高道德修养,继承传统优秀文化。

最后,丰富校园红色文化活动。

盐城师范学院开设校史馆、王强先进事迹展览馆以适应全媒体的发展要求,充分运用和利用现代技术,多途径、多载体地展示学校的历史、形象和办学成果。盐城师范学院网上校史馆首页有史馆导览、动态资讯、杏坛春秋、专题陈展、盐师人物风华依然杏香一瓣视频盐师等栏目。

学习红色文化、王强精神,开展听红色报告,唱红色歌曲,讲红色故事,讲红色课堂等活动,理论与实践紧密相结合。

(二)盐城师范学院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问题

随着国家经济实力日益强大,盐城师范学院的办学硬性条件不断增强,文化知识也在不断的积累,其中盐城师范学院校园文化也得到快速发展,高校特别重视对校园文化的建设。但是在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还存在诸多问题亟待解决。

首先,校园文化活动面临问题。

第一,参与者的关注度、理解度不够。大多数参与者对于活动本身的意义不太关注。很多的学生参与者,参加活动仅仅是为了获得更多综测分,并不是因为活动的意义。部分学校仅仅是通过科研水平和一些重大学科项目来提升本校的办学水平,却忽视了学生对于文化艺术活动的需要。

第二,内容形式化,单一化。校园文化活动是为了引导、塑造、锻炼和提升学生,使其意识到活动对素质教育的重要性,而学校却错误的理解就是组织学生参加活动、丰富生活,没有意识到校园文化对学生的真正意义。活动的类型过于形式化,往往只有流于表面,如各色各样的演讲活动、明信片比赛。

其次,内涵挖掘有待提升。

弘扬大学精神,建设美丽校园,坚持人文创新精神,深度挖掘文化内涵,丰厚文化韵味。因此,构建内容新,底蕴强,成效卓著的校园文化是必然。现阶段大多数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人文内容还是缺乏原创和独特性。校园文化内涵建设存在数量重、形式重、内涵重、保护重、创新重等问题,限制了校园文化内涵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的全面提升和贝宁发展。

最后,品牌特色需要进一步凸显。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基本条件之一就是品牌的建设,高校的品牌特色是指被社会认可的特色,被大众熟知的方面,体现着当代教育系统化的外在价值。如国外的哈佛大学,牛津大学,国内的北京大学的“无名湖”,清华大学的“清华园”。盐城师范学院也在努力的打造自己的品牌,其过程是循序渐进的,不仅需要硬件、软件方面,还需要建校悠长历史等,但是目前效果并不显著,为此还需对王强纪念馆和新四军的历史传统进行深入探索。

三、提升盐城师范学院校园文化建设水平的思路建议

1、注重新時代校训精神建设。校训是学校管理理念、人才培养目标和学校精神文化的高度概括,是每所学校的精神。盐城师范学院的校训“厚德、博学、笃行、求真”对宣传教育非常重要。校训要结合学校的特点,要着重的表现出校训的代表性和独特性。

2、注重校园景观和人文环境建设。结合学校特色,建设具有共同特色的建筑和展厅,以实物生动地反映学校的发展历程。做好校园环境美化工作,打造校园景观、园林、路桥等景观,以优美舒适的校园环境,使得学生对校园的热情逐渐高涨,并且加强了对学校环境的保护意识和自觉维护学校、爱护学校的意识。

3、注重提升师资队伍的人文素质。学校文化水平、教师人文素质的整体提升是关键,新时代下互联网发展快速,应当结合时代,建立与时俱进的现代管理文化制度,可以运用教师社区,开展多样化、丰富内容的活动,提升教师的参与度和对现代管理文化制度的认知度。发挥校刊的作用,加强校园网络建设,建设教师风姿板块,展现出各大学院优秀教师风采,进而发挥榜样作用,使师资队伍的人文素质得以整体提升,打造充满活力的校园。

4、打造新时代的互联网+校园服务平台。互联网使所有沟通更加便捷,信息传递更加快速。盐城师范学院目前打造属于自己的校园服务平台,平台将会包括实用服务、二手交换、信息搜集等多个模块,并且将通过这个平台实现与学生密切相关的服务模式,改善学生生活。同时,校园文化是整个平台的核心和文化输出点,通过此平台更好地进行高校的校园文化宣传,使其贯穿校园生活。

结束语

优秀的校园文化是一个学校的根本,是全校师生灵魂的体现,所以打造一个优秀的校园文化尤为重要,要突显特色,挖掘内涵,发扬红色精神,提升创新能力,让我们共同打造属于我们自己的优秀的校园文化。

参考文献

[1]王妍妮. 桂西北高校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研究[D].广西大学,2014.

[2]陈懋.关于推进高校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思考[J].南国博览,2019(02):162.

作者简介:

李雯君,女,2001年7,江苏泰州人,汉族,本科生,本科在读,江苏高校建设,盐城师范学院

作者:李雯君

高校特色校园文化论文 篇2:

高校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现状及提升对策研究

摘  要:校园文化是高校重要的精神财富,承担着文化育人的重要功能,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是高校竞争力重要标志。滨州学院的实践证明,特色校园文化的构建必须弘扬学校光荣传统,符合学校定位,通过物质载体、文化载体、活动载体等多方面营造校园文化育人氛围,充分挖掘地域资源丰富校园文化内涵,构建起特色鲜明校园文化。

关键词:高校;特色校园文化;校园文化建设

習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1]”大学是优秀文化传承和创新的主要场所,作为践行、承载和引领文化自信的大学校园更应该始终把文化建设作为立校之本。大学校园文化是一所高校的灵魂,是一所高校闪亮的“名片”,是高校内涵式发展的助推剂,更是涵养学生文化底蕴的主要渠道。因此,提升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内涵、建设水平是当下回答“立德树人”以及“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这些时代之问的有效途径。

滨州学院创立于1954年(前身是北镇师范学校),2006年,为适应行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设立了飞行技术专业,成为全国第一家培养飞行员的地方高校,填补了山东省民用航空类人才培养的空白。经过十多年的艰苦创业,学校航空学科从小到大、由弱变强,办出了特色,办出了水平,已经成为山东省高等教育的一张名片。学校在学科专业、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师资队伍、大学文化、社会服务等方面重视航空特色建设,倾力建设航空类学科专业,打造航空文化特色校园。[2]

一、高校特色校园文化的基本内涵

教育家梁漱溟曾概括:“文化并非别的,乃是人类生活的样法[3]”,即生活的抽象、概括就是文化。那么,校园文化就是在特定区域(高校)由特定的人员(高校师生)在一段时间内经过工作、学习、生活等过程慢慢积累、提炼而形成的特定的文化形态,是高校全体成员共同创造、涵育的一种群体性的文化。[4]

特色校园文化是近年来各大高校为适应社会发展所各自寻求的发展方向,着力突出办学“特色”,不走“千校一面”的寻常路,结合院校自身实际和发展愿景,挖掘自身文化资源,积极构建和打造“独特风格”的校园风景线。高校特色校园文化建设,是建设集时代特点、大学自身特色的优质校园文化,包括特色制度文化、特色物质文化和特色精神文化建设,三者彼此和谐统一,交响协奏,体现学校文化水平,自足的文化语境。有效的特色文化建设能够达到润物无声的作用,并将强力引导和凝聚师生,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念,体现学校的办学理念。因此,高校应当精心培育和大力宣传符合自身特色的文化资源,积极构建有品位、有活力的特色校园文化。

二、滨州学院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现状

滨州学院是一所省属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学校发展目标是建设以航空为主要特色的应用型大学。经过多年的发展、变革,滨州学院适应社会和地方发展提出了建设以航空为主要特色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发展目标,并列入学校“十三五”发展规划,大力实施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兴校、开放活校、和谐治校“五大战略”,校园文化建设成果显著,“航空”特色日益鲜明,人文精神浓厚。

(一)滨州学院特色校园文化建设成果

1. 航空发展思路清晰

主动对接国家和区域重大发展战略,确立了“建设以航空为主要特色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奋斗目标,制定了“三步走”发展战略,描绘了学校未来发展蓝图。学校更名山东航空学院已列入山东省高等学校设置“十三五”规划。

2. 航空特色专业突出

学校建有飞行学院、航空工程学院、机场学院、乘务学院4个航空类学院,航空类专业(方向)达到22个。建成波音737-300飞机教学科研平台,获批中国民用航空局CCAR-147维修培训机构资质,航空类专业实验室达到26个,仪器设备总值近8000万元。共13家“订单式”联合培养单位,与9家国外航校签署学员飞行训练协议,已成功培养航空类人才2400余人。

3. 校园环境彰显航空特色

校园环境得到了整体优化,教学用的波音737客机、运-5运输机、阅报栏、宣传橱窗、板报等设施以及图书馆特色书库-航空文献资源库等都能让人感受到浓郁的“航空”特色文化氛围。

4. 学校精神塑造共同价值

“自强不息,守正出奇”的学校精神深深铭刻在每一名滨院人心中,学校制定实施《服务航空业行动计划(2016-2020年)》,与青岛国际机场、济南机场等多家单位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以活动为载体,激发学生“航空报国”的热情。

(二)滨州学院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现状

本文从校园文化的直接受益者学生视角,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试图归纳与概括出当前滨州学院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提升特色校园文化建设水平提供客观的科学依据。本次问卷以滨州学院在校本专科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98份,有效回收率为99%,达到预期目标。对所得数据利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在接受调查的198名大学生中,男生人数为91人,占总人数的46%。女生人数为107人,占总人数的54%,基本持平(图1)。理工科背景的学生89人,文科背景的学生109人,理工科与文科占比为1:1.22(表1)。受访学生涵盖了各个年级,大一至大四各年级比为2.19:1.59:1.41:1。

1. 航空文化建设的认可度较高,但仍需提升层次

有半数受访学生表示了解我校航空文化建设(表2),并对我校航空文化建设表示满意(表3),近九成的同学表示在自己情况允许的条件下会参与到校园航空文化建设中来(图2)。说明我校航空文化在建设中取得了一定成果,并得到了学生的认可和关注。但仍有部分学生表示航空文化建设的水平不高,需要提升水平和质量。

在理解校园航空文化建设的意义方面,有72.7%的受访学生的选择“全面辅助教学教研活动,有助于建设应用型大学”(表4)。这与我校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學的目标不谋而合,说明我校的办学定位已深入学生。

2. 航空特色校园文化活动多样,但内涵缺失

在航空特色校园文化活动方面,虽然36.4%的受访者承认学生社团发展良好,但仅有21.2%的受访者认为活动丰富多样,另7.1%的人认为没有什么有意义的活动(表5)。如何调动这同学的积极性,提升航空文化活动的内涵是下一步需要思考的重点。

3. 航空文化学术氛围良好,但仍需努力营造

有24.7%的学生觉得学校航空文化学术氛围很好,有知名学者来校交流,但仍有34.3%的学生认为学术氛围一般,还有少部分学生觉得很差,看不到学术活动的文化底蕴(表6)。

4. 航空文化传播途径多样,但学生选择倾向于网络渠道

在如何更有效的促进航空文化宣传方面,受访者的选择还是集中于“网络平台”(表7)。这说明在信息化时代,网络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具有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更新率高等特点,在学生当中具有较强的接受度,这对我们以后继续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具有一定启示。

表7 促进航空文化宣传的方式

三、滨州学院航空特色校园文化建设提升对策

通过以上调研、分析,航空特色校园文化建设还存在许多短板和问题,必须进一步明确目标,真抓实干,依托“三个结合”、完善“六个机制”、通过“四条途径”,实现校园文化建设的“三个突破”,不断提升校园文化内涵建设,打造校园航空文化特色品牌。

(一)依托“三个结合”,增强校园航空文化建设的向心凝聚力

一是结合学校发展战略,将航空文化建设与学校全面推进以航空为主要特色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建设发展战略相结合。学校发展战略是对未来的深入思考,是塑造学校优势、培育特色校园文化的风向标。二是结合航空业对人才素质的需求,完善教学内容,提升航空类专业大学生人文素养。经过到多家航空公司的调研和访谈,对接行业需求,遵循“文化素养+ 职业技能”的教育理念,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三是结合网络文化建设,形成立体式、全方位的航空文化氛围。建立校园网络文化领导小组,从设备到技术,建立适合学生需求并突出航空特色的校园网站,为校园网络文化传播创造条件。积极开发能彰显航空内涵、学生喜闻乐见的软件,同时,严格防止网络上各种有害信息的传播,确保网络文化的积极健康发展[5]。

(二)完善“六个机制”,确保校园航空文化建设有效运行

一是完善教育引导机制。构建航空类专业人文素质培养体系、丰富课外实践活动,完善课内外教育引导机制。二是完善心理认同机制。建立好校园文化建设的宣传、解读机制,让广大师生理解、接受、认同校园航空文化的内容。三是完善典型示范机制。加大教师的教育力度,使其成为宣传航空特色校园文化的模范;注重树立广大师生身边的榜样,使其发挥“正能量”的牵引作用;围绕航空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举办评优选先活动。四是完善协同推进机制。形成党委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密切合作的工作局面,做好协同推进的顶层设计和制度保障。五是完善舆论营造机制。整合学校广播、报刊、网站等媒体阵地,搭建多方位、多维度的宣传平台;积极探索手机媒体的宣传功能,在校园景观中融入航空元素,使广大师生感受到航空文化的浸染。六是完善实践推动机制。深入开展航空文化研究,形成与航空业的良性互动,建立长期的实践和服务基地,宣传航空文化,反哺校园文化建设。

(三)通过“四种途径”,从不同层面落实校园航空文化建设

一是在学校精神文化上,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融入航空文化,彰显航空特色。“自强不息,守正出奇”的学校精神与“航空报国”的爱国主义精神相结合,同时发挥文化育人功能,助力实现校园精神的积极认同。二是在学校制度文化上,推进依法治校,实施民主治校中融入航空文化特色品牌;加强大学章程建设,夯实航空品牌建设的基础。三是在学校物质文化上,打造校园文化景观中系统布局,突出航空文化特色;在完善学校宣传文化设施中统筹规划,建设好航空文化宣传阵地。四是在学校行为文化上,积极开展航空文化为主题的学术活动、宣传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建设航空文化风景线。在学校网站主页、二级学院主页、微信公众号等均体现航空文化特色;完善网络引导管理监控机制,确保传播航空文化的正能量。

(四)实现“三个突破”,打造校园航空文化特色品牌

一是突破保守的治校理念,加强校际之间、学校与行业之间和国际之间的互动交流,进一步扩大校园文化的开放性。以“开放大学”的形象,打造具有社会化、社区化、多元化、行业化的开放性特点,使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社区文化三者之间迅速融合和渗透。

二是突破校园文化活动层次较低的现状,为学生搭建更高质量、更高层次的校园文化活动平台。将学生活动更多与高端前沿学术活动、高层次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同时,有更多的获得感和综合素质的提升。

三是突破碎片化校园文化建设现状,构建航空特色校园文化建设体系,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打造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品牌。从航空特色育人的角度对校园文化建设进行全面的思考与系统的规划,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独特作用,真正形成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多位一体的育人平台,推动我校航空特色文化不断转化为大学生的群体意识和自觉行动。

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是一个长期的大工程,需要持之以恒、一以贯之、久久为功。在新时代,特色校园文化的培育对提升教育内涵建设、加强和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滨州学院在文化育人方面的实践和探索对于省属地方院校的长远发展、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都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11:349.

[2]丁彦,周清明.内涵、困境与实现途径:地方高校特色校园文化建设[J].高等农业教育,2013(10):32-35.

[3]梁漱溟.梁漱溟全集(第一卷)[M].山东人民出版社,1989:380.

[4]郑予捷.高校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实施路径探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34(10):234-236.

[5]董伟.高校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以杭州师范大学为例[J].思想教育研究,2013(12):75-77.

作者:张然

高校特色校园文化论文 篇3:

校地合作下地方应用型高校特色校园文化建设

摘 要:校园文化作为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无法剥离高校而独立。地方应用型高校在构建应用型高校过程中,必须注重校园文化的建设,在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等方面不断固化,使校园文化成为转型高校发展的精神指引。利用校地合作创建地方应用型高校应独特的校园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对实践能力的重视。因此,地方应用型高校是为地方经济发展需要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故其校园文化应具有明显的实践性和应用性,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便成为高等教育分类发展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地方应用型高校;高校校园文化;校地合作

引言

新乡市是豫北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也是豫北的经济、教育、交通中心。目前,新乡市有河南师范大学、河南科技学院、河南工学院、新乡医学院、新乡学院、新乡职业技术学院六所公立高校,新乡高校数量在全省排名第二,仅次于郑州,这为新乡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这些高校的存在,对我市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加强学校与地方的互动已成为高校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特色校园文化是地方高校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随着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许多高校开始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因此,该课题旨在从校地互动的视角出发,以新乡学院为例,提出如何在构建高校校园文化中充分发挥地方的作用,实现具有地方特色的高校校园文化,打造特色办学的实践路径。

一、高校校园文化与校地合作之间的关系分析

地方应用型高校教育是一种具有明确职业价值取向和职业特征的高等教育,目的是培养社会需要的生产一线技术型人才,其培养目标具有明确的职业定向性。在当前严峻的就业竞争压力下,以就业为导向是社会对高等教育提出的基本要求,作为高等职业教育的载体,高等院校与就业的主体——地方企业之间的联系也随之复杂紧密。在这一背景下,高校校园文化与地方企业之间文化如何融合与共建,企业文化如何走入校园、与校园文化共同引导和规范学生的思想行为,使高等在校学生具有基本的职业态度和价值观成为高等院校和企业管理者共同面临的新挑战。笔者认为,在校地深度合作这一环境下,研究高等院校与地方企业文化的共建更有利于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和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通过文化共建达到高等院校与地方企业“双赢”的目的。

二、校地合作背景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校地合作作为高等职业高校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校园文化在整个过程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鲜明的具有职业特色的校园文化能够使高校学生提早感受企业文化乃至整个行业文化的氛围,有利于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有利于学校品牌的塑造。

1、政府层面是积极促进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

各地方政府作为区域经济的规划者,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居于主体地位,负责协调区域社会各类资源,促进本地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地方应用型高校承担为地方发展输送高级技能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任务,这一任务要求地方应用型高校更侧重学生的实践知识和能力,进而使地方应用型高校与地方行业、企业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因此,由政府牵头,地方应用型高校与地方行业、企业全方位实行校地合作,借鉴企业先进的生产管理和服务理念,实施校地文化共建,有利于地方应用型高校和企业更好地为地方经济服务,共同促进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

2、企业层面是企业获得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保证

地方应用型高校培养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是企業生存和发展的灵魂,也是企业文化的第一传播者和继承者,企业文化是现代企业的精神力量和基础,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保障。目前,地方应用型学生对企业文化的认识比较粗浅,对胜任企业工作岗位所需具备的基本素质并不明晰。因而,地方应用型高校必须加强与企业联系,共建校地文化,使这些潜在的企业人才能在上岗之前就了解企业文化制度,更快地适应岗位工作,提升人力资源价值,降低培训成本,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3、学校层面是促进地方应用型高校形成办学特色的内在需要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兼具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双重属性。其校园文化应该既具有高等教育校园文化的共性,又有企业文化的特性。地方应用型高校的办学特色不仅体现在人才培养、专业建设、课程开发等方面,还应该体现在独特的校园文化建设方面,以建设特色校园文化为支撑,充分彰显地方应用型高校整体办学水平,进而实现地方应用型高校的可持续发展。

4、学生层面是帮助学生树立现代职业价值观必要途径

在校地合作与共建校地文化的过程中,大学生能够深入了解行业、企业文化,领会现代企业精神,明确企业对人才的要求,根据用人企业的需求在学习期间及时调整自己的目标,从而增强学习的动力和成才的自觉性,主动以“现代职业人”的标准武装自己,增强大学生奋斗的决心和创新的信心,全面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三、校地互动共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对策

1、彰显学校特色,积极引进与融合企业文化

校园环境的文化建设,要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着重于彰显学校的特色,积极引进与融合企业文化,不断拓展与丰富校园文化的内涵。

在校园内设计企业文化长廊,显目处介绍行业劳模、技术、能手、岗位成材优秀毕业生,图文并茂,各专业部教学区张贴企业文化介绍。

教室里悬挂著名企业的先进理念与知名企业家的寄语,实习车间引进企业员工管理类守则,使学生在学习、实习中能时刻感受到浓厚的企业文化内涵,进一步形成“学校是一个工厂,教室是一个车间”的意境,让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对企业文化有所了解,有所感悟,从而实现学校教育与企业管理的有效衔接,达到学校与企业的零距离,帮助学生走出校园就能很好地适应企业要求。校园文化活动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学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人。

2、与企业合作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平台

学校基于“职业活动导向”,在德育管理中构建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教育目标的一种管理模式——班级管理“公司制”,把公司的运作方式、管理模式、企业文化、治理结构、竞争机制等核心内容融入班级管理中,在具体构建“公司制”班级时,该校根据专业和职业活动目标不同来进行建构。商务类专业把传统意义上的小组改造为各业务部,装饰设计类专业把小组建构为设计部,工科专业把小组划分为车间等。这样的建构使班级组织活动与学生未来的职业活动联系起来,与课程目标联系起来,与教学方式联系起来。

当前,以就业为导向已成为当前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时代特征。高等院校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改革创新的过程中,一项重要任务更是不可忽视的,那就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创新,实践证明,学校着眼于学生未来职业活动,构建一个崭新的教育平台,使学生在虚拟的工作环境中实践和协作学习,不断充实自己的感性认知,从而缩短了“校园人”向“企业人”转变的时间。

在校地合作背景下,地方应用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应充分吸收企业文化的积极因素,丰富和发展地方应用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内涵。优秀的地方应用型院校校园文化,不仅有利于地方应用型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有利于地方应用型院校品牌的树立,也有利于校地合作的深入进行,不仅实现地方应用型院校与企业共同发展的双赢局面。同时,对高校大学生的思想和人格品质的形成有着潜移默化的引导激励作用和长久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陈新民.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分歧与共识[J].教育发展研究,2015(07).

[2] 邹海燕.应用型人才特征的精细化研究及其现实意义[J].教育2013(07).

[3] 翦象虹.基于校企合作背景的高等校园文化建设探讨[J].,2014(17):70-71.

作者:刘萌

上一篇:股票市场现状分析论文下一篇:企业精神文化建设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