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生态文化论文

2022-04-16

摘要:音乐传播本身就是对音乐信息内容传输的过程,本身是一种宣传音乐文化的主要方式。在完成传播的过程中,不同类型的文化传播方式最终产产生的效果也有所差异。在现阶段原生态民歌的传播过程中,为了满足实际的需求,主要的传播方式涵盖自然传播与技术媒介传播两种主要的方式。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中国特色生态文化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中国特色生态文化论文 篇1:

浅议江西生态文化产业发展

[摘 要] 生态文化产业是以生态文化为引领,为社会公众提供生态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低碳创意产业。发展江西生态文化产业,有利于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倡导生态文明行为;有利于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实现江西绿色崛起;有利于提升江西生態文化软实力,树立生态江西形象。发展江西生态文化产业,要增强全省绿色发展的生态文化意识,加强统筹规划和政策扶持,加大改革与创新的力度,注重生态文化人才的培养和集聚。

[关键词] 生态文化 生态资源 生态文化产业 江西绿色崛起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把生态文明建设列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提出了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总体要求。生态文化产业是生态文明理念与文化产业相结合的产物,是建设生态文化的有效途径,是发展生态经济的重要内容,是全球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潮流。江西目前正处在“发展升级、小康提速、绿色崛起、实干兴赣”的关键阶段,如何在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的引领下,发挥江西生态文化资源的优势,变绿水青山为金山银山,实现创新发展,绿色发展和科学发展是当前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

一、生态文化与生态文化产业的内涵

1.生态文化的内涵。生态文化是生态文明中精神成果的重要内容,是指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共存共荣的生态意识、价值取向和社会适应。它包括生态哲学、生态伦理、生态美学、价值观念,以及思维方式、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行为方式、文化载体和生态制度[1]p308。生态文化在价值观念上,强调对自然的平等态度和充分的人文关怀;在指导思想上,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在实现路径上,努力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的新道路;在目标追求上,关注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的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社会[2]。生态文化的物质载体既包括森林、湿地、草原、荒漠、绿洲、山川、湖泊、河流、极地、海洋、岛屿等地球自然生态系统,也包括城镇、乡村、田园等人工生态系统,还包括生态农业、生态林业、生态园区、绿色企业等生态产业系统。

2.生态文化产业的内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态文化与经济、科技以及旅游等相融合,便产生了生态文化产业。生态文化产业是以生态文化为引领的、为社会公众提供生态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低碳创意产业。具体地讲,生态文化产业以生态资源为基础,以文化创意为内涵,以科技创新为支撑,以生态产业为表现形式,以提供多样化的生态文化产品和生态文化服务为主,向消费者传播人与自然和谐的文明理念,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产业,主要包括森林文化产业、竹文化产业、花文化产业、茶文化产业、湿地文化产业、生态文化旅游等。作为传播生态文化、提升人的生活品质、创造财富以及就业机会、促进经济绿色增长的新型文化产业,生态文化产业既具有文化创意的特点,也有绿色生态的功能;既有经济产业的属性,也有融合发展的特征。

二、发展江西生态文化产业的重要意义

2015年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江西代表团审议时指出,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江西要着力推动生态环境保护,走一条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路子,巩固提升江西生态优势,打造生态文明建设的江西样板[2]。发展江西生态文化产业,有利于树立生态文明理念,有利于实现江西绿色崛起,有利于提升生态文化软实力,对江西生态文明建设和文化建设均具有重要意义。

1.发展江西生态文化产业是建设美丽中国、绿色江西的重要抓手。生态文化产业是生态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生态文明建设融入文化建设和经济建设的重要体现。大力发展生态文化产业,生产丰富多样的生态文化产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是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美丽中国的客观要求。习近平强调:“人民群众对清新空气、清澈水质、清洁环境等生态产品的需求越来越迫切,生态环境越来越珍贵。我们必须顺应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期待,推动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新方式,并从中创造新的增长点。”[3]发展生态文化产业,是江西生态文明建设新的增长点,是建设美丽中国、绿色江西的重要抓手。

2.发展江西生态文化产业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江西绿色崛起的重要举措。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态系统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大,生态文化产品的稀缺性正在凸显。生态文化产业具有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生态负面影响小等鲜明特征和优势,不但有助于发挥江西生态资源优势,提高资源利用率,还有利于促进江西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江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发展江西生态文化产业,既让人民在经济转型的过程中享受生态文化发展的成果,也顺应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是实现江西绿色崛起的重要举措。

3.发展江西生态文化产业是提升江西生态文化软实力、改善江西形象的重要载体。江西省作为全国中部欠发达的地区,与东部相比,文化软实力还有待提高。江西拥有得天独厚的生态文化资源。发展生态文化产业,有利于推动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实现低碳发展、绿色发展和循环发展;有利于增强文化发展活力,推动江西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生态文化产业是生态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载体,发展江西生态文化产业,提升江西生态文化软实力,进而提升江西文化软实力,是树立绿色江西、生态大省形象的重要途径。

三、发展江西生态文化产业的对策措施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世纪以来,江西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生态文化建设方兴未艾,生态文化产业发展初见成效。但是,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生态文化产业实力还不强,生态文化产业发展总体上还处于起步阶段,生态文化资源优势还未转化为经济优势和发展优势。面对江西发展升级和绿色崛起的新形势,解放和发展江西生态文化生产力,提升江西生态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是新形势下推动江西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的重要课题。

1.重视生态文化宣传,增强全省绿色发展的生态文化意识。虽然江西经济社会发展和工业化城镇化不断推进,但生态文化尚未成为主流文化,生態道德尚未普遍植根于人民大众,相当多的人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还有待提高,尤其是良好的生态文化消费意识还未建立。因此,要大力宣传生态文化,充分利用承载生态文化的生态资源,把江西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地质公园、自然博物馆等作为宣传阵地;充分利用传播生态文化的现代媒介,把电视、广播、报纸、图书、网络等媒体以及学校、科研院所、企业、社区等作为教育渠道。通过大力宣传生态文化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积极倡导低碳生活和节约意识,增强生态忧患意识和生态责任意识,引导人民理性消费、健康消费和绿色消费。

2.加强统筹规划和政策扶持,加快江西生态文化产业发展。江西正处于经济加速发展的爬坡期、全面小康的提速攻坚期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升期。2014年11月,《江西省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正式获国家正式批准,标志着江西省建设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上升为国家战略。发展生态文化产业是建设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的重要方面,需要加强顶层设计,统筹考虑生态文化事业与生态文化产业、生态文化产业与红色文化产业、城市生态文化产业与农村生态文化产业、生态文化遗产保护与生态文化资源利用等方面的关系。要加大对文化发展的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打造生态文化资源转化的政策引擎和制度平台,在土地使用、贷款发放、税收减免、财政金融等方面给予倾斜,推动江西生态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3.加大改革与创新的力度,增强江西生态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江西生态环境优良,生态区位重要,生态资源丰富。除了丰富的森林、湿地、山川、湖泊、河流等地球自然生态资源,还有可观的茶叶、花果、竹子等资源。推动江西由生态文化资源大省向生态经济强省的转变,需要深化改革和自主创新,增强江西生态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要努力改革生态文化产业的投融资体制,进一步激活生态文化市场。要加快培育文化市场主体,扶持重大生态文化产业项目,增强生态文化产品生产能力,打造生态文化产业品牌。要充分挖掘江西森林文化、花果文化、竹文化、茶文化、湿地文化、野生动物文化、生态文化旅游等发展潜力,着力打造文化、生态和科技深度融合的生态文化产品,增强生态文化产业的活力。

4.注重人才培养和集聚,为发展江西生态文化产业提供智力支持。生态文化产业作为文化与高科技高度关联的领域,对专门人才的知识和能力结构的构成有着特殊的要求。近些年来,江西文化人才队伍虽有所扩大,但是,适应高新科技环境和多种产业需求的文化管理人才、文化创意人才、旅游开发人才、文化资本人才和国际文化交流人才缺乏,特别是高素质、复合型的生态文化产业人才的缺乏,成为制约江西生态文化产业发展的瓶颈。创新生态文化产业发展模式,培育江西生态文化产业品牌,提高江西生态文化软实力,要造就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抓紧培养和引进善于开拓生态文化新领域的拔尖创新人才、懂得生态经济经营和文化产业管理的复合型人才、适应生态文化产品走出去需要的国际化人才。

参考文献:

[1]江泽慧.生态文明时代的主流文化——中国生态文化体系研究总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2]张志勇,打造生态文明建设的江西样板——聚焦我省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N].江西日报,2015-03-09.

[3]陈二厚,董峻,王宇,刘羊旸.为了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关心生态文明建设纪实[N].中国环境报,2015-03-11.

责任编辑 马永义

作者:邓显超 杨章文

中国特色生态文化论文 篇2:

音乐传播媒介与原生态文化保护

摘要:音乐传播本身就是对音乐信息内容传输的过程,本身是一种宣传音乐文化的主要方式。在完成传播的过程中,不同类型的文化传播方式最终产产生的效果也有所差异。在现阶段原生态民歌的传播过程中,为了满足实际的需求,主要的传播方式涵盖自然传播与技术媒介传播两种主要的方式。为了更好的分析源生态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方式,加快我国原生态文化资源的发展,在现有的媒介基础下,通过使用新的音乐传播媒介加快原生态文化的保护工作落实就成为现阶段我国文化发展传承的主要内容。位次本文以原生态文化保护为核心,分析不同原生态文化的实际特性,以求能够加快音乐文化的传播与保护,充分发挥音乐传播媒介的实际作用,推动源生态文化的保护工作。

关键词:音乐传播媒介;原生态文化保护;传承

音乐中有一部分也归属与原生态文化内容之一,虽然在当前的社会发展中,人们对于原生态的音乐文化关注度逐渐降低,但是原生态的音乐文化仍旧以原生态文化的方式进行着呈现。为了更好地加快内部原生态文化保护变革,发挥民族文化保护作用,在现有的音乐传承过程中,就要全面加快音乐传播媒介的使用,通过源生态文化的保护,尽可能的保护我国的原生态文化内涵,加快民族发展,为后期的社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随着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创新技术手段的优势逐渐在社会主义市场中崭露头角,在此基础之上我国的原生态文化保护也在这样的形势之下被新型的多种技术所逐渐代替,无论是原生态文化还是传统工艺,都逐渐在历史的长河中湮灭。

一、原生态文化保护的必要性

为了响应我党的号召,原生态文化保护内容也逐渐传承延续,但是由于受到新媒体等多种外界因素的影响,原生态文化的保护能力仍旧较弱,传承效果发挥不明显,因此通过有效的技术手段和传承观念,在传承中坚守原生态文化的精髓已经逐渐成为后期社会发展的核心内容之一。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原生态文化内涵,不仅对社会发展起著指导的意义,同时也在提升国民综合实例中起着重要的意义。但是在较长的时间内,为了加快国民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原生态文化认识相对较低,导致人民生活质量下降,文化素养降低。而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原生态文化地传承与发展也逐渐成为当前社会发展关注的重点内容,通过原生态文化的保护和发展,不仅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有着一定的指导意义,同时也对我国国民文化和人民综合素质提升有着重要的影响意义。对于社会发展来说,原生态文化和音乐传播媒介使用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科学技术是提升原生态文化的技术手段,原生态文化也是科学技术提升的主要依据,因此为了提升音乐传播媒介使用,在传承中坚守原生态文化保护势在必行。

二、原生态文化保护过程中存在问题

1、原生态文化认识不到位

对于很多社会群体而言,原生态文化更多的是象征相对较为陈旧的文化内涵,这些文化内涵虽然在一段时间内鼎盛发展,但是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变化,原生态文化本身对于社会的影响力也在逐渐的削弱,时至今日原生态文化已经更多的是以陈旧的历史文献呈现与社会发展之中,因此在很多音乐传播媒介使用者的观念之中,只有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现状的文化,才能更好地影响社会的发展,提升社会经济生产力水平,因此对于原生态文化的认识相对缺失。

2、原生态文化保护音乐传播媒介使用较少

原生态文化是我国千年文明的底蕴结晶,不仅对于社会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同时也对我国原生态文化保护创新也有着一定的影响,作为音乐传播媒介使用者更应当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加强对于原生态文化的保护宣传力,将原生态文化保护的观念不断深化。但是由于受到音乐传播媒介使用的制约,我国原生态文化的宣传力度相对较弱,因此导致当前我国的原生态文化保护的质量相对较低,传承的作用发挥不明显,原生态文化保护的质量相对较低。

3、原生态文化保护交流活动缺失

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对于原生态文化保护发展的主要方式就是通过线下学习的方式开展的,随着社会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多种文化交流的方式也逐渐丰富,但是当前的原生态文化音乐传播媒介使用交流活动都是在线下开展的,不仅活动方式陈旧,活动的内容也没有较大区别,导致群众参与的积极性降低,原生态文化保护的目的不能有效地发挥出来,传承的意义不能有效实现。

三、提升原生态文化保护的有效措施

1、加强音乐传播媒介使用,提升传承认识

音乐传播媒介使用是决定原生态文化保护的重要因素,也是原生态文化保护的决定性因素,因此为了有效的提升原生态文化的传承能力,作为党员领导干部应当充分发挥带头作用,提升对于原生态文化保护的认识,全面增进对于原生态文化保护的理解,从认识出发,深化音乐传播媒介使用在原生态文化保护中的重要性,有效实现原生态文化保护的不断发展。

2、创新音乐传播媒介使用,发挥传承作用

为了进一步实现原生态文化保护,推动文化的保护和发展,就应当将先进的音乐传播媒介与原生态文化之间充分的融合起来,在现有的科技基础上,以多媒体互联网为依据,创新多种音乐传播媒介使用,实现新媒体、传统媒体的宣传融合,将原生态文化保护通过新的互联网技术渗透在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让原生态文化的精髓与现代文明相融合,在推动文化发展的前提下,进一步促进社会发展力地有效增长,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高效发展。

3、开展文化学习,促进传承发展

原生态文化的传承不仅仅是政府及国家机构的责任,同时也是全体公民的责任和义务,因此作为我国公民中的一员,应当充分加深对于原生态文化保护的认识,通过多种学习的方式,提升对于原生态文化的理解。一方面可以通过网络线上交流的方式,传承文化内涵,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创新的多种社会活动感悟原生态文化内涵,实现原生态文化的保护和发展。

总结

为了进一步提升音乐传播媒介使用力,发挥党建管理作用,作为音乐传播媒介使用者应当充分担当作为,首当其冲占据原生态文化保护传承的一线,以创新的技术手段和改革发展的观念意识,充分认识到原生态文化保护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原生态文化保护不仅对于我国的社会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同时也对文化的发展有着一定的影响意义,因此不断深化原生态文化保护也是今后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核心内容和基本要求。

参考文献:

[1]朱智忠.全媒体时代下原生态音乐的传承与传播[J].广播歌选, 2012, 000(012):P.6-12.

[2]周婧,陈华.新媒体时代原生态音乐文化的传播与传承[J].黑河学院学报,2018,9(10):205-206.

作者:常砚溪

中国特色生态文化论文 篇3:

农村生态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粗放型发展模式却不得不面对日益突出的环境问题,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化建设问题虽然得到了我国政府高度重视,但仍然存在许多亟待解决问题。本文重点分析了农村生态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农村生态文化;问题;对策

胡锦涛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强调:“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①生态文化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灵魂所在,而农村生态文化建设在意识和观念领域制约农村整体生态环境建设的进程和实现程度。如若不首先解决农村生态文化缺失的问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将有一个缺憾。

一、农村生态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农村环境污染状况普遍存在,比如生活垃圾、农药、水源污染等。农村环境污染有着多方面原因,究其根源在于农村生态文化的缺失,致使一些农民缺少保护环境理念,缺失环境道德。农村生态文化建设存在以下问题:

(一)农民生态文化意识薄弱。我国有相当大部分的农民受教育程度低、思想观念保守且满足于现状,对新知识、新技术的接受程度较慢;再加上受到传统观念和小农经济思想的影响,村民的生态文化意识普遍比较淡薄,生态文化理念比较落后,而仅仅为了追求眼前的经济效益。同时,由于对“生态文化”不了解,农民对生态文化建设的热情欠缺,他们中的大部分都缺乏整体意识和全局观念,意识不到生态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因此,对于生态文化建设要在农村真正实施困难重重,农民的配合度较低,甚至在涉及到个人眼前利益时会产生抵触情绪。另外,农村的领导班子普遍文化素养缺乏,生态文化意识趋于保守,甚至有些古板固执,这样就导致一个村子自上而下的生态文化意识普遍不高。

(二)农村生态文化建设人才缺失严重。农村生态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需要一只高素质的文化建设队伍,但是,我们必须意识到,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农村有文化、有思想的年轻人已经跳出“农门”,在城市上谋职业,留守儿童和老师很难保证生态文化建设的质量和延续性。人才的缺失也是制约农村生态文化建设的重要因素。

(三)农村生态文化建设的制度不够完善。健康有序、内容丰富的生态文化建设需要完善的管理制度作保障。首先,农村生态文化的制度还不够完善健全,对生态文化的宣传与教育、生态保护团体及生态文化普及等各方面都缺乏相应的制度支撑,使得生态文化建设工作停滞不前,不能做到有章可循。其次,在农村生态文化建设中法律、法规落实并不到位,在一些工作盲区存在着一些工艺落后、资源浪费、环境污染严重的乡镇企业,由于没有实施有效地监管管理,便导致了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的现象愈演愈烈。

(四)农村生态文化建设的基础设施薄弱。我国农村生态文化建设起步比较晚,还没有形成一个规范的系统。首先,上层建筑失范,有些地方没有设立负责农村生态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机构,有些设立了相应的机构,但没有起到应有的效果。其次,农村生态文化建设的其他辅助设施还不完备,公共文化活动场所有限。很多农村地区不能高效的利用文化场所,甚至缺乏必要的文化活动场所,没有真正的活跃农民文化生活,不能现实真正意义上的提高农民精神上享受生态文化建设带来的幸福感。

(五)过分的追求经济利益,忽视生态文化建设。改革开放以来,广大农村地区出现经济唯上的思维定势,为了追求暂时的经济利益,不惜以破坏赖以生存的环境。同时,在广大农村地区的农民对生态环保的意识比较淡漠,普遍存在大局意识比较差的情况,认为环境保护是政府行为或离自己很遥远的事。由于发展观的偏差和误导,以污染环境为前提,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的现象在农村地区是很常见的。

二、农村生态文化建设的对策分析

农村生态文化建设直接影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直接关系到“三农问题”的落实。因此,在分析农村生态文化建设存在问题时,应结合当前农村社会的特点,下面探究解决农村生态文化建设的可行有效措施。

(一) 加强生态文化知识的宣传与教育,提高农民的生态文化意识。首先,政府部门要充分利用电视、网络、报刊等载体,积极宣传生态文化知识。政府部门或社团组织专业人员到广大农村进行生态保护宣传,可通过设立宣传栏、举办展览等形式,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生态道德教育,培养农民责任意识和参与意识,深化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文化观念,营造生态文化建设的良好社会氛围。优先让村干部学习生态文化知识,让他们以身作则,带动村民学习。

其次,针对经常发生在村里的各种有损于生态文明的行为切实加强舆论监督,通过典型案例教育使广大村民认清其危害性,并作为反面教材,让农民引以为戒;应重点宣传生态致富的好榜样,让农民以自己身边的例子为榜样,积极参与生态致富,达到经济与生态共赢的状态。

(二) 鼓励大学生回乡反哺,打造一支建设生态文化高素质队伍。与教育部、相关的党政系统建立合作机制,固化学生定向培养及人才输送模式培养模式,宣传鼓励大学生反哺家乡。完善机构编制、待遇保障、学习培训等方面的政策措施,吸引优秀文化人才服务于基层,在学生定向培养岗位、待遇及人才输送模式、培养模式上达成公示,尽可能给予更加优惠的政策。积极落实相关政策,宣传相关方针措施,鼓励当地大学生加入定向培养计划。设立多种招聘考试,如:三支一扶、大学生村官,鼓励高校的毕业生到农村从事文化工作。在农村建立一支有朝气有活力的高素质生态文化领导队伍。

(三) 完善农村生态文化建设的制度。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杨伟民在解读十八大报告时指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需要我们的制度进行改革、改变,形成适应生态文明理念要求的制度。②

我国已将生态文明建设列入五位一体中,生态文化作为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灵魂应当受到重视。应加强环保法律、法规宣传的执法力度,使村民知法懂法、依法行事、用法维权,并使农民能够形成一定的生态伦理道德观念,逐步形成适应现代化农业发展的生态道德价值观。运用法律法规道德规范观念共同约束村民的行为,引导农民树立生态环保意识,促成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态文明行为习惯。政府需畅通村民的监督和检举渠道,制定相应的奖励措施,并及时处理相关的问题,从而使村民感受到政府对于生态环境的重视和贯彻“以人为本”理念的决心,为生态文化建设在农村的顺利开展创造制度条件。③

(四) 加大农村生态文化建设的投资。生态文化教育、生态文化宣传、挖掘农村生态文化及生态文化普及等都需要稳定的专项资金投入,因此政府不但要在此投入大量的资金,而且要建立严格的资金管理和审核制度,做到专款专用,每一笔支出透明化。

农村的基础设施完备化,比如:政府可以投资办“村图书馆”与“农家书屋”,结合当地的实际,置办一些农业新技术及生态农业经济技术的书籍,给农民寻找更多的脱贫致富的方法。其实政府可以在此多花资金,给农民举办交流活动,组织各类农业科技人员在村图书馆或农家书屋对农业新技术及农业经济技术进行宣传。

(五)生态文化建设与农村经济发展相结合,大力发展生态产业。在农村不断的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往往会忽略生态问题。但为了国家的长远发展,更为了子孙后代的福祉,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也应该注重生态问题。生态文化建设和经济发展相结合,即:注重发展生态产业,开发具有特色的农村生态文化产业。发展生态产业是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消除生态危机的有效途径。

以具有深厚的革命文化背景及脐橙之乡的赣州为例,依托当地资源优势,把现代农业、旅游观光等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具有地区优势的特色农业、观光景点、特色生态文化等,开辟出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绿色发展之路。同时,在发展生态产业过程中,使农民在绿色生态环境中受到生态文化的熏陶,把生态文化的理念渗透到农民的日常行为、意识和习惯中去。(作者单位:江西理工大学)

注解:

①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M].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39页

② 中国共产党十八次代表大会专题

③ 杨荣,关于农村生态文化建设的理论思考[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3(9)

作者:杨慧 李婉睿

上一篇:网络语文教学研究论文下一篇:大学校园景观设计论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