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建设思路社会体育论文

2022-04-25

摘要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对我国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发展初期的情况进行梳理研究,从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探索发展期的背景、专业培养目标、教材建设、专业建设研讨方面进行研究。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特色建设思路社会体育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特色建设思路社会体育论文 篇1:

论农村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

摘 要: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发放问卷调查、进行数理统计等办法,对湘西州古丈县农村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现状进行调查,发现该县存在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不足、专业水平偏低、收入水平不高、功能发挥不够等问题,制约了农村社会体育事业的发展。所以,应采取提高农村社会体育指导员提高素质、健全组织体系、完善培训机制、加大体育投入、丰富指导内容等系列有效举措,充分发挥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积极作用,推动古丈县农民健身事业的快速发展。

关键词:农村;社会体育指导员;建设

一、古丈县农村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发展现状

(一)古丈县农村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现状

1.古丈县农村社会体育指导员数量分布情况。古丈位于湖南西部、湘西自治州中部,地处武陵山脉中段腹地,国土总面积1297平方公里,城市化率35%,森林覆盖率70.49%,素有“茶叶之乡”、“林业之乡”、“歌舞之乡”、“举重之乡”的美誉。古丈全县管辖12个乡镇,为5镇7乡,共140个村;总人口14.4万人,其中以土家族、苗族为主的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数的85.4%。而经调查统计显示,全县各类体育指导员总数为145人,仅约占全县人口总数1/1 000,所占比例较低;并且地域分布不均衡,以默戎镇、古阳镇、罗依溪镇这三个靠近县城镇居多,约占指导员总数的65 %以上,而稍远的山枣乡、河蓬乡等较少,体育指导员与本地区群众体育需求度尚存在缺口。

2.古丈县农村社会体育指导员年龄结构情况。根据本次调查统计数据来看,在现有的农村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中,40岁以下人数所占比例为13%左右,40—50岁比例为26%,50—60岁比例为24%,比例最高的为60岁以上这类人群达到了37%。也就是说,在古丈县农村社会体育指导员的行列中,有近一半的人群为即将退休或退休后人员,大多是退休的教师、干部等国家公职人员,总体年龄偏大,年龄形式趋于老龄化。

3.古丈县农村社会体育指导员文化及职业水平情况。能够从事社会体育指导的包括专业体育指导员和非专业(即业余)体育指导员。就古丈县情况,专职体育工作者包括县体育局、各乡镇文化体育站等体育专职工作人员及中小学校体育教师,所占比例较低。非专业(即业余)体育指导员也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接受过系统培训、考取了教练员资格证书的;另一类是没有接受过系统培训的业余兼职人员,古丈县农村这类非专业体育指导员所占比例多。据统计,古丈县现有体育指导员国家级1人、一级16人、二级40人、三级51人,还有一部分没有级别。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整体素质偏低、专业水平能力不强,绝大多数都是半路出家,没有系统学习过体育专业方面的知识,对体育专业知识了解不多,更谈不上理解某个体育项目的基础理论、动作要领、功效作用。

4.古丈县农村社会体育指导员引进及报酬情况。古丈县是偏远穷困的山区,社会体育事业发展缓慢,体育指导员引进组织力度不大,学习交流培训不够,缺少新鲜年轻的人才进入队伍。现有队伍工作思路老套、创新意识不强,工作缺乏激情、指导能力不足。据统计,工作10年以上的占60%,工作5—10年以内的占30%,工作5年以内的占10%。并且,体育指导员普遍收入偏低,收入每月在2 000元以上的占32%,收入每月在1 000—2 000元之间的占46%,收入每月在1 000元以下的占22%;收入不稳定,除体育部门专门工作人员及学校体育教师有固定薪酬外,其他大多数体育指导员没有稳定收入,多数是无偿进行服务指导,更影响了体育指导员的工作热情。

(二)古丈县农村社会体育指导员组织管理

1.古丈县农村社会体育指导员组织管理机构。据调查统计显示,古丈县体育指导员的组织管理机构一般包括体育局、乡镇文化体育站所、中小学校、体育培训学校、体育健身馆、体育运动协会等。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管理在县体育局的领导下,由各乡镇、村组、各行业协会、体育社团共同参与管理实施。县体育局是全县体育工作的中心管理单位,目前拥有工作人员13人(局机关3人、体校9人、场地管理1人);12个乡镇各有一个文化体育站所,共有专门工作人员24名。全县现有中学10所、小学11所,均开设有体育文化课,有专业体育教师40余人;有一所体育培训学校(玉玲举重运动学校),有专职体育教练5人(属体校编制)。有基层群众业余文体团队48个、业余指导员50余人,包括篮球、门球、健身广场舞、龙灯、苗族鼓舞、土家摆手舞、腰鼓、秧歌等多个门类,其中古阳镇、默戎镇、罗依溪镇就占了70%,其余9个乡镇仅占30%。有门球协会、小背篓篮球俱乐部、猎人篮球俱乐部、安踏篮球俱乐部、早晨队篮球俱乐部、科学健身协会 、红太阳健身协会、钓鱼协会、摩托车协会、自行车俱乐部、围棋协会、徒步山水间俱乐部等10余个单项体育协会,每个协会有1个以上指导员。这些协会、团队多分布在古阳镇(县城镇)及罗依溪镇等离县城近的大乡大镇,边远一点的小乡镇农村缺少。

2.古丈县农村社会体育指导员管理机制情况。社会体育指导员制度起步较晚。2001年《社会体育指导员国家职业标准》正式颁布,标志着社会体育指导员工作已开始步入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和职业化的发展方向。特别是2011年《社会体育指导员发展规划(2011—2015年)》的出台,更为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全民体育事业蓬勃发展指明了方向。但是,在古丈贫困落后的山区,社会体育事业的发展落后缓慢,组织机构松散缺乏,管理机制不健全,工作人员配备不齐,缺少对体育事业发展的长远规划及一套较完整、较健全的农村体育指导员组织、考核、激励、培训等机制体系。

(三)对古丈县农村社会体育指导员开展活动的研究

1.古丈县农村社会体育指导员指导活动项目情况。从古丈县体育指导员指导项目统计情况可见,在优势体育项目举重上,玉玲举重运动学校先后向州、省、国家队输送了龙玉玲、罗红卫、陈初富、向艳梅等一批优秀举重人才,多次取得世界、国家级比赛先进名次。舞蹈、球类为绝大多数人所擅长的运动项目,其中舞蹈类包括了广场舞、健身舞等,中老年人参与较多;球类包括了篮球、乒乓球等,干部职工中参与较多。民俗体育类包括龙灯、苗族鼓舞、土家摆手舞、腰鼓、秧歌、阳戏、汉剧、四方鼓、毛古斯、花鼓等,村、社区群众参与较多,随着相关部门对民俗体育项目的不断推广,使民俗体育的发展态势不断高升,越来越多的体育指导员把目光投向了这类运动。新兴体育类项目包括骑行、瑜伽等,其锻炼人群数量也不断攀升,在青年健身者中具有良好的群众基础。近年来,古丈县体育局、总工会、妇联组织了一系列的全县性社会体育活动:篮球比赛、乒乓球比赛、健身操比赛、苗鼓比赛等。

2.古丈县农村社会体育指导员活动场所及经费情况。在调查中还发现,有限的活动经费、有限的活动场地、简陋的体育设施等也是影响社会体育指导员发挥专业作用的主要因素。首先,经费问题是制约体育指导员工作的最大障碍。古丈县是国家级贫困县,能用于体育建设的经费远远不足,大多数社会体育指导员都是无偿服务、无偿指导,没有足够的经费不能很好的开展社会体育方面的活动。其次是场地缺乏、设施简陋。古丈县仅古阳镇(县城镇)有一个德润体育文化中心,集“体育竞训、全民健身、景观休闲、游憩集会、抗灾疏散”于一体,并配套了专门的体育设施。其他乡镇虽然也建有健身场地,但都比较简陋,很多场地选在学校、单位、酒店周边较大的坪场,配套的体育设施落后匮缺。特别在贫困的农村有的只有半边篮球架,有的是只有一张破烂的乒乓球台,有的场地挂靠在村部,多数农村文化体育活动只能局限于节日传统的山歌、舞龙、舞狮等民间文化体育活动。

二、古丈县农村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对农村体育重视不够、农村体育事业薄弱

古丈县县一级的体育工作机构包括群众性体育协会因多种因素的制约,大部分集中在县城镇,触角也很难延伸到农村。乡镇虽然设有文化体育站所,但工作人员配备不齐,乡镇、农村文化体育专干不专职,常常被抽调从事其他工作,流动性大、稳定性差。加之对体育工作缺乏科学长效的指导规划,对体育工作人员缺乏规范有序的组织培养,导致农村体育指导员数量不足、队伍萎缩、人员老化,城镇、农村分布不均衡,与本地区群众体育需求差距大。

(二)体制机制不健全,人才引进管理较难

体育指导员的管理组织的缺乏分散,体育指导员的引进、组织、管理、培训、激励等一系列体制制度不健全。准入门槛和入职待遇不高,难以留住现有的优秀体育人才,更难以吸引优秀的年轻专业人才,加之对现有的指导员组织管理不善、培训交流力度不够,导致农村社会体育指导员文化程度偏低,专业体育指导员数量少,专业化水平不高,指导技术单一、指导力量薄弱。

(三)经济条件相对落后,配套设施跟不上

古丈县是国家和省、州确定需要重点扶持和照顾的西部少数民族贫困县。县财政非常薄弱,能够投入到体育事业建设的资金更加有限。经济实体不足,缺乏配套的体育活动场所、设施,农村体育指导员没有报酬或津补贴、多为无偿性服务,导致体育指导员工作热情度低,整个农村体育事业发展不快,社会体育指导员作用发挥不大,严重制约了古丈县全民体育事业的发展。

(四)群众体育氛围不浓,体育指导作用发挥不大

农村体育活动的主体是农民,而在古丈县偏远贫困的山区80%以上的男女青壮年外出打工,剩下多数是老人和未成年人,农村农活较多,农村群众参与体育活动的时间、精力有限。而且农民观念比较落后,“干活就是锻炼”的思想根深蒂固,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不高,无论是开展体育活动的人数还是参与体育活动的人数占总人数的比例都偏低,活动也多为健身操、广场舞、苗鼓等更适宜于中老年人参与的项目,体育指导员指导项目较单一、作用发挥不大。

三、加强农村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的建议

(一)提高思想认识,扩大优化农村体育指导员队伍结构

推动农村群众体育事业的协调发展是各级人民政府的基本职能,是各有关职能部门应尽的职责。县委、县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应把农村体育事业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经常研究体育事业发展,采取有效措施解决实际问题,并将落实情况作为对乡镇、职能部门考核的重要内容。建立健全各级文化体育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体育事业发展及体育人才培养长远指导规划和工作方案。

(二)健全组织体系,不断提高农村体育指导员管理水平

充分发挥体育工作部门及体育协会的组织协调作用,形成体育部门为主导、社会体育协会为主体、各种社会体育组织广泛参与,组织落实、结构合理、覆盖城乡、服务到位的组织体系。制定并施行《社会体育指导员管理办法》,制定社会体育指导员上岗要求、服务标准、道德规范和工作守则,推进社会体育指导员服务和工作规范化建设,使社会体育指导员工作有章可循。不断完善社会体育指导员工作管理的政策、法规、制度体系,进一步健全等级制度、培训制度、注册登记制度、服务考核制度、表彰奖励制度,逐步实现社会体育指导员工作制度化、科学化、法治化。组织发动社会体育指导员经常、广泛开展科学、安全、方便、高效的体育健身指导服务。

(三)完善培训机制,不断提高农村体育指导员专业水准

按照“以用为本,学用结合”的原则,完善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交流制度,增强培训、交流工作的科学性、针对性、实效性。科学制定培训大纲及年度计划,规范各类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工作,根据古丈人文、民俗、爱好等实际,设置培训内容,增加特色培训内容。加强培训基地建设,做好培训基地设施配备及师资队伍建设,拓宽培训渠道,探索体育技能培训的新办法,丰富培训方式和内容。组织开展社会体育指导员技能展示和交流活动,推广各地、各单位的有益做法,学习借鉴先进经验;聘请组织专家、优秀社会体育指导员到基层巡回讲课辅导;定期组织县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外出观摩大规模的群众体育赛事活动,开阔视野。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交流,不断提高各类社会体育指导员体育健身指导专业水准和服务水平。

(四)加大体育投入,不断强化农村体育指导员活动保障

切实加强体育事业投入,为社会体育指导员开展体育健身指导服务搭建平台,创造条件,提供保障。积极争取在县财政预算中列支一定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工作经费,在用于全民健身的体育彩票公益金中安排一定比例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工作经费,并随着体育经费的增长逐步加大对社会体育指导员工作经费的投入;在重点保证培训经费下,资助社会体育协会开展活动,为社会体育指导员开展体育健身指导服务配备必要的装备、音响、灯光等,提供工作、交通补贴。积极争取企业和社会赞助,实现资金来源多元化、多渠道。鼓励各类社会团体、群众组织、机关企业事业单位为社会体育指导员开展体育健身指导服务提供物质保障。

(五)丰富活动内容,全面发挥农村体育指导员积极作用

充分发挥乡镇文化站、乡村文化协管员、社会体育指导员、社会体育爱好者的积极作用,借助国庆节、春节等民族重大节庆日,组织开展富有古丈特色、群众喜闻乐见的体育民俗活动。继续发挥县总工会、妇联、团县委等群团组织的号召作用,以“三八”妇女节、“五一”劳动节、“五四”青年节为契机,组织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全面参与的社会大众体育活动。广泛开展文化体育“三下乡”活动,经常举办以乡镇、村为参赛单位的各种文体比赛和文体活动,满足农民多层次、多方面的文化体育需求。

(六)强化宣传推介,充分激发农村体育指导员事业热情

充分利用互联网、广播电视、媒体、宣传栏,开办社会体育指导员栏目,制作社会体育指导员宣传片、宣传册、宣传画,宣传、树立社会体育指导员良好的公众形象,扩大社会影响,提高社会认知度。组织体育健身技能和理论学术水平较高的社会体育指导员深入社区和农村村镇开展宣讲、辅导和交流活动,吸引更多的群众参加体育健身活动。筹划开展社会体育指导员先进评选表彰活动,对评选出的先进典型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并广泛进行社会宣传,激发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其成为社会志愿服务的楷模,成为推动全面健身事业的中坚力量。

结语

随着全民健身计划的推动,要加快农村社会体育指导员的队伍建设,推进农村体育事业建设发展,就要多渠道、多层次地引进、培训农村社会体育指导员,充分发挥农村体育指导员的积极作用,使农村体育指导员真正成为“全民健身的宣传者、科学健身指导者、群众体育活动组织者、体育场地设施维护者、健康生活方式引领者”,不断适应社会的需要和发展,促进人民群众的健身活动走向科学、健康、有序的轨道。

参考文献:

[1] 古丈县志编辑部,古丈县委党史办.古丈县志:第24篇[G].卫生体育,2014.

[2] 程小毅.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J].科技信息,2008,(15).

[3] 周章师.贫困地区发展文化体育事业的思考[N].右江日报,2010-03-23.

[4] 曹素芳.龙岩市社会体育指导员现状调查及其对策[J].龙岩学院学报,2010,(4).

[5] 刘胜.我国农村体育人口偏少的成因及对策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2,(3).

[责任编辑 仲 琪]

作者:向书牧 吴文平

特色建设思路社会体育论文 篇2:

我国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探索发展期(1999—2007年)研究

摘 要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对我国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发展初期的情况进行梳理研究,从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探索发展期的背景、专业培养目标、教材建设、专业建设研讨方面进行研究。

关键词 社会体育 专业 发展

一、相关背景研究

在教育部1998年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首次将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收录为体育学下面的本科专业目录,与体育教育、运动训练、运动人体科学、民族传统体育共同构成了体育学科的五个本科专业。1999年教育部实行扩招政策,为了缓解就业压力和经济问题而对我国普通高校实施扩大招生的政策。在全国高校扩大招生规模大背景下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顺应时代的发展逐渐扩大招生规模,由最开始专业的体育院校和师范院校开办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扩展到师范、医学、理工、农业、综合等各类院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已经成为我国高等体育专业教育的主干专业之一。2000年开办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高校达到30余所,2002年达到70余所,2006年达到150所,2008年达到180余所。

二、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探索发展

(一)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

1998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规定我国高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社会体育的基本理论知识与技能,能在社会体育领域中从事群众性体育的组织管理、咨询指导、经营开发以及教学科研等方面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这种情况下出现了培养目标同质化或者雷同,更有将学校体育教育作为培养目标。大部分高校在办学中基本都是以培养群众体育人才和健身指导人才为主,没有形成自己特色和人才培养优势的培养目标。

(二)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情况

教育部1998年印发的《我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本科专业目录》对我国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课程做了新规定,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课程包括以下四类: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限定选修课与任意选修课。在专业课程的设置上,纵向拓宽专业口径。横向拓宽知识面,实行主辅修制[1]。

(三)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教材建设

教材建设是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建设中重要的工作之一,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教材的匮乏一直困扰着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发展,国内部分高校在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教材建设方面做出了很大贡献。华南师范大学、湖北大学、和福建师范大学先后组织了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教材建设研讨会。2002年华南师范大学卢元镇教授主编了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第一本专业理论教材《社会体育学》,为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教材建设开创者。2003年华南师范大学牵头联合高等教育出版社和国内主要院校成立了“全国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教材编写委员会”,经过大家齐心协力,2004年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了第一批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教材12本。

三、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探索发展

1999年教育部颁布新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带来了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新的发展时期,各大高等院校相继开办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中国高等学府里面。国内开办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部分院校相继举办了六届“全国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建设研讨会”、五届“社会体育国际论坛”主要就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建设、专业培养目标、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建设与就业、专业发展与学科体系建立专业的发展、办学特色与专业品牌等问题展开研讨。

(一)2001年到2008年共举办6届“全国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建设研讨会”

2001年12月20日至12月24日召開“第一届全国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办学经验交流会”,会议就: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培养目标,教学计划的制定与学生培养,管理体制,学生的实习与就业等问题展开了讨论。沈阳体育学院、西安体育学院、燕山大学、天津体育学院、湖北大学等院校先后主办了共6届“全国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建设研讨会”,就社会体育的内涵、专业定位、专业方向与课程设置、专业发展与学科体系建立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较深入的研讨,提出了“主动适应社会发展需求,深化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加强横向联合,办好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等建议。

(二)2002年到2012年举办了5次“社会体育国际论坛”

2002年、2004年、2007年华南师范大学分别主办了第一届、第二届、第三届“社会体育国际论坛”由华南师大主办,深入讨论了社会体育发展的热点问题,积极引进国际先进理念,以此促进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领域的学术发展,为我国与国际休闲体育界人士提供优势互补、深化合作的专业平台[2。在社会体育的发展、面临的挑战以及社会体育与艺术教育、身体等方面的关系,来自各国的专家学者分别提出了见解[3]。

第四届“社会体育国际论坛”由上海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和华南师范大学承办,于2010年9月19日在上海师范大学召开。分别围绕“中国高等教育社会体育人才培养”、“预防儿童及家庭超重与肥胖症的创新性策略”、“社会体育的未来”、“青少年参与社区体育运动的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都市文化发展进程中体育之价值”、“体育、健身运动与健康政策”等进行大会交流。

“第五届社会体育国际论坛暨社会体育研究会理事大会”于2012年10月18-21日在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举行。回顾了研究会三年来的主要工作和成绩,提出了研究会未来发展思路。

参考文献:

[1] 陈章玉.我国普通高校本科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调查分析[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7.24(4):109-117.

[2] 人民网.第二届“社会体育国际论坛”在深落幕[EB/OL].http://www.people.com.cn.

[3] 华南师范大学网页.我中心承办第三届社会体育国际论坛[EB/OL].http://sport.scnu.edu.cn.

作者:刘中强 刘昊 李涛

特色建设思路社会体育论文 篇3:

对江西理工大学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的研究

摘 要: 对江西理工大学社会体育专业学生毕业去向、社会需求状况的调查分析结果显示:社会 体育专业人才从事社会体育相关专业岗位率低,改行易业现象普遍;社会体育专业存在办学 目标不明确、学生综合能力不强等问题。提高社会体育专业就业率的对策是:确定专业培养 目标;构建与市场紧密结合的课程体系;实行开放办学;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关键词:社会体育专业;就业趋向;影响因素;对策

社会体育专业是我国高等教育为主动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为满足大众健身市场对体育 专业人才需求而新设置的体育专业。国家把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为从事社会体 育领域中群众性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咨询指导、经营开发及教学科研等方面的高级专门人 才。这就意味着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去向是在社会体育领域中从事群众性体育工作。 本文从当前社会发展及市场需求出发,经过调查分析当前我校社会体育专业办学的定位和人 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探讨我校专业培养方案的改革与发展对策,以期为我校社会 体育专业办学和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依据。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江西理工大学社会体育专业2006届至2009届全体毕业生。

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通过维普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及江西理工大学图书馆文献检索, 查阅近七年来国内体育类期刊,以及其他报刊中有关社会体育专业的文章,并从江西理工大 学就业办获取了四届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就业方面的有关资料。

(2)访谈法。 调查访问了有关领导、教师与学生及用人单位,并围绕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及 本专业建设与改革等方面的相关问题进行重点访谈。

(3)比较法。 对江西理工大学四届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与其他院校同一专业建设进行比较。

二、结果与分析

1.江西理工大学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去向的调查

江西理工大学从2002年开办社会体育专业起,目前共培养了四届毕业生。其中2006届毕业生 66人,2007届73人,2008届77人,2009届70人。对江西理工大学四届社会体育专业 毕业生就业岗位及就业率进行追踪调查,结果如表1所示:

从以上调查数据可以看出,2006届至2009届毕业生就业率达80%以上, 其中,教育、企业、公务员等占65.8%,社会体育相关岗位只占34.2%,在社会体育领域还 未能占据首席。这说明,江西理工大学 目前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目标与毕业生实际就业走向之间尚存在较大的差距。相关就业率低直 接影响毕业生的就业满意度,也意味着社会体育专业的发展潜伏着较大的危机。

2.影响江西理工大学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就业因素分析

(1)社会体育专业尚未明确定位。 由于我校的办学理念、办学传统、办学资源和地理环境等方面的影响,致使社会体育专 业尚未明确专业定位,在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课程体系与课程设置和实践教学环 节等方面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规范与标准。又由于该社会体育专业创办时间不长,培养方 案尚不完善,人才培养目标与市场需求之间还存在较大差距。

(2)社会体育专业课程设置存在诸多问题。 目前从学生反馈的信息和就业市场需求信息表明:我校社会体育专业课程设置和课程体 系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课程门类较多,但主导方向不清,课程学时和比重分配不合理,专 业特色课程不突出。2)课程教学与人才培养规格脱节;只注重知识 技能的传授,忽视学生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在课程设置方面,理论课学时比例过大,实 验课和实践课学时偏少;术科课也存在重视技能的传授、忽视学生技能指导能力的培养等 问题。3)培养内容的针对性不强,在教学中没有结合学生的就业岗位进行培养。目前,“宽 口径”的培养目标太宽泛,缺乏适应市场需求的针对性。同时,由于目标的宽泛性,培养的 手段也缺乏实用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

三、提高社会体育专业就业率的对策

1.确定专业培养目标

专业培养目标是确定人才培养规格的关键,也是学校对学生进行教育的依据,是关系到 人才培养质量与规格的核心要素。对社会体育领域中群众性体育的组织管理和经营等方面的 目标 设置,必须根据大众健身市场中产业链条各环节对知识与技能的需求,来确定培养人才的规 格。我校对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培养规格的要求确定为:掌握社会体育专业相关学科的基本 理论知识,能从事社会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咨询指导和经营开发等方面的复合型人才。因 此,目前对社会体育专业学生的培养应突出应用性,具体要做到五会,即会说、会做、会 指导、会策划和会营销。要充分依据我校自身办学特点,着力与学生自身的发展相结合,培 养体育产业经营与管理和体育市场营销方向(培养体育服务、销售型人才)、社会体育指导方 向(培养教练、专业技能型人才)和体育工程技术方向(培养体育场馆施工监理、场馆设备维 护的工艺型人才)的人才,并不断向培养多类型人才发展,促进我校社会体育专业建设进一 步规范与完善。

2.构建与市场紧密结合的课程体系

课程设置体系要依据就业市场、地区发展特点和教育资源诸多因素而定。要注重课程设置 的效力和效益,因为效力体现课程的实施水平,效益体现课程的评价效果,只有两者兼顾才 能体现课程设置体系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实效性。为了实现上述目标,首先,必须树立 开 放式与合作式的办学理念。为此,要积极探索开门办学和专业建设的新思路,开拓办学的新 途径,主动发掘社会优质的办学资源,建立课内外与校内外和学校与企业相结合的办学模式 ,应依据学生特点和社会需求开设相关运动技能课程,满足社会健身指导的实际需求,以形 成我校社会体育专业的办学特色。其次,应加大实践指导类课程的比例。要解决目前学生实 际指导能力不足的问题,要把实践指导类课程贯穿学生学习的始终。只有提高社会体育专 业人才实践指导能力,才能体现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优势。同时,还要根据不同的专业方向 要求,增设专业拓展课,保证专业教学的共性和突出其个性,满足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人才市 场的需求。课程设置是培养目标的直接表现,是培养人才的具体实施方案,因此,课程设置 应以社会实际需求为根本依据,应以能力培养为核心。

3.实行开放式办学

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社会体育专业的兴办是与社会 发展紧密相关的,而社会的发展又是与市场的需求密不可分的。因此,我校在人才培养上, 首先,应以市场为导向,实行开放式办学。要把社会体育专业推向社会,改变办学思路,“ 解放 ”办学思想。要积极鼓励学生走出校门,走进社会,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这样不仅使学 生在社会实践中认识自我和提高自身能力,也能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社会体育专业。其次 ,要积极把体育产业类大中型企业引入校园,要与企业部门和用人单位在实践中建立起稳定 的、长期的和可 持续发展的合作办学机制,从而将专业教学、教学实习和社会服务与就业有机结合起来。

4.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实践教学环节是社会体育专业学生从事社会体育工作的初步尝试,也是检验我们办学 质量和办学成效的关键措施。搞好实践教学环节,对实现社会体育专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锻 炼学生的体育工作能力起着关键性作用。实践教学能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 习主动性,并在实践中不断实现学生对理想与现实的自我调整。在实践教学环节上,要进一 步加大实践教学的力度,要不断围绕市场需求,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尤其要注 重学生与顾客沟通的能力的培养,要制订切实可行的实习计划,要突出专业技能、职业道德 和职业意识的培养,并构建有关专业实习的程序、内容、形式、要求和考核等方面的具体的 评价体系 与量化指标,以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与此同时,还要逐渐建立起体育类俱乐部与我校 社会体育专业交流的平台。

参考文献:

[1]梁旭鹏.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目标及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 国成人教育,2008(4).

[2]张建会.我国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改革对策[J].河北体 育学院学报,2007(3).

[3]刘勇,曹刚.社会体育专业产业经营方向建设的理论与实践[J].体育学刊 ,2005(7).

[4]吴超林,杨晓生.体育产业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5]刘善云.从社会岗位需求状况分析社会体育专业的课程改革[J].北京体育大 学学报,2007(1).

〔责任编辑:姚 丹〕

作者:谭东辉 金慧惠

上一篇:大学生创新精神探讨的论文下一篇:市场营销专业教学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