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高专成本会计论文

2022-04-21

[摘要]成本会计的内容和技术手段不断更新,应用范围不断拓展。其中分配方法多、计算比重大,易让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疲于应付的感觉,学习效果并不理想。旨在分析成本会计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结合自身教学经验提出相应对策,以期对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认知能力有所帮助。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高职高专成本会计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高职高专成本会计论文 篇1:

高职高专成本会计教学模式改革

一、传统高职高专成本会计教学模式的不足

1.成本会计课程缺乏自身的体系设计。从目前来看,成本会计的设置目的似乎仅为补充财务会计的不足,缺乏自身的体系设计,与财务会计从初级到中级、高级的体系相比,成本会计教育显得十分单薄,没有自成一体。

2.课堂教学方法陈旧。会计专业在三年的专科教学过程中专业课程主要围绕着专业基础课和专业主干课进行理论教学。在课堂上,老师首先对会计理论或方法进行理论阐述,其次结合案例对所阐述的会计理论与方法进一步的进行论证,最后让学生进行配套练习,这样就完成了整个教学活动。实际上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老师的灌输,没有发挥主观能动性,更不用说有深刻的理解了。

3.成本会计教学与企业管理需要相脱节。目前成本会计教学中,往往只注重对传统的成本计算原理和方法的讲述,对于计算的公式和运用讲得非常详细,要求学生掌握的也仅限于此,对于广义的成本会计中的成本预测、决策、控制、分析等等则少之又少。成本会计和会计一样,都需要从根本上进行改革,要掌握基本理论,更需要从实用上去拓展,才能满足不断发展的企业管理的需要。

4.会计专业教师实践经验不足。高职院校尤其强调“双师型”老师的教学工作,很多会计专业的教师都是直接从学校到学校,并没有真正在企业中实践过。这样讲出来的课程虽然理论知识扎实,不能使学生对实际的工作环境有个深切的认识,更不能调动学生对成本会计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不能贴近企业成本会计运行实际。

5.学生成本会计实践机会有限。现在在高职院校中,一般以模拟实训来代替校外实践,一是节约成本,二是能够更好的保证教学秩序。这种做法有很大的弊端,首先学生们不能身临其境地去感受成本会计对于一个企业尤其是生产性企业的重要性;其次会计实训虽然是必要,但和现实企业的会计业务相比较还是存在不小的差距,难免产生偏差。

二、对我国高职高专成本会计教学改革的几点设想

1.教学内容改革

(1)成本会计课程应当有其独立的体系。对于初级成本会计,可以从成本会计的计算原理和方法的出发;对于中级成本会计,可从广义的成本会计出发,详细介绍成本预测、成本决策、成本计划、成本控制、成本分析、成本考核等等方面的知识;对于高级成本会计(可选修),则可选择性地介绍近年来国外在成本会计领域出现的新思想和新方法,旨在改变我国成本会计信息与管理需要相脱节的局面。

(2)与时俱进地选择教材。教学内容的核心部分是教材,教材是否能满足实际的需要是关键。市面上的成本会计教材很多,教师在选择教材时,除了关注实用性以外,还应该更多地从当前社会上的热点问题出发,注重知识性与方法性,理论性与实践性,引导学生掌握教材以外最新的、最先进的相关知识。

(3)指导学生选读成本会计课外必读书目。成本会计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课程,光掌握教材知识有时候难于理解,教师可以精心筛选出学生学习成本会计课程的课外必读书目,学生们也可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广泛获取成本会计学最新学术动态和成果的资料。

2.教学方法改革

(1)针对目前成本会计教学以成本计算和成本分析为主,可考虑将成本会计课程每周的课堂教学分成两个部分来完成。第一部分讲授新课,对书中的重难点进行讲授,以及必要的知识点的扩充;第二部分则检查学生相应的配套练习的完成情况,答疑并讨论案例。可以不定时的进行多元化的教学手段。第一部分是基础,使学生掌握必要的理论知识;第二部分是重点,观察学生掌握的程度,以及教学的不足。

(2)注重实践教学,加大校企合作的力度。高职高专培养出来的会计人才更应该是能够为企业所用的实用性人才,为了满足成本会计的教学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应特别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高职院校还应积极与各个企业尤其是生产型企业合作,将实训基地尽量扩展到校外,使学生能够真正接触到实际工作环境。

(3)增加案例教学,适当开展校外企业会计师的讲座,将企业中有丰富成本会计敬仰的会计师们请到学校来做报告,针对企业里遇到的实际问题用案例的方式讲授给学生和老师,并和学生一起研究解决的方法,这样学生对成本会计这门课程不再觉得是枯燥无味,而是有很大的实用价值的感觉。

高职高专成本会计的教学模式的改革,从根本上说,是为了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改革力度,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将传统的理论教学变为以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最大程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深刻领会成本会计不但是会计专业中的核心课程,也是企业管理中的必要有效的手段。作为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教师,有责任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基本要求下,不断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培养更多的实用型会计人才。

参考文献

[1]李国栋.高职教育培养目标定位研究.职业技术教育.2001(6)

[2]洪明.教师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

[3]徐经长.“会计学”精品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中国大学教学.2003(12)

作者:曾 艳

高职高专成本会计论文 篇2:

改善高职高专成本会计教学方法

[摘要]成本会计的内容和技术手段不断更新,应用范围不断拓展。其中分配方法多、计算比重大,易让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疲于应付的感觉,学习效果并不理想。旨在分析成本会计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结合自身教学经验提出相应对策,以期对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认知能力有所帮助。

[关键词]成本会计;教学方法;问题;建议

一、高职高专院校应注重成本会计课程的建设与发展

教育部文件指出“高职高专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培养“适合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成本会计课程是高职高专会计学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该课程需要以若干课程知识为基础,如基础会计、中级财务会计、统计学、高等数学等,在教学时应注意成本会计课程与以上课程的联系,讲课内容难易程度和延伸广度等必须建立在以上课程掌握程度如何的基础上。其次成本会计与实务的关联性非常强,从确定核算对象,再到材料、人工、制造费用的归集结转以及其他相关成本费用科目的结转,直至产品最终完工入库,进行成本报表的编制与分析,整个过程连续性强,对计算要求高,还涉及很多产品成本计算单和会计凭证的填制、传递和账簿的登记结转等等,对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要求较高。应当重视成本会计课程的建设和发展,既重视理论知识的掌握又注重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与训练,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符合新形势发展和企业需要的高素质专业技能型人才。

二、成本会计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成本会计教学中最大的难题在于教材中计算方法和公式繁多,计算比重大,很容易混淆,尤其到了成本会计教学章节的后半部分,需多种计算方法综合运用,如果在事先的教学过程中不能对各种计算方法加以总结和对比,使学生能够当堂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记忆并掌握熟练,很容易使学生对之产生畏惧心理,失去学习的信心和兴趣。

2.成本会计教材内容在设计时,一般都是先介绍单一的成本费用归集和分配,再开始介绍品种法、分步法等需要综合运用计算方法的章节,这样的内容设计是出于先易后难的考虑角度,在教学中却容易导致学生们偏向于前面简单的单一费用的归集与分配,一旦在给定成本费用信息增多,计算方法难度加大的情况下,便会不知所措,进而理不清各个数据之间的联系,对产品的结转和分配难以形成整体的概念。此外,有学校在课时安排方面也可能出现周课时较少而导致每次讲课之间间隔较长,前后内容不易串起来进行综合性的讲解和练习。实践经验的缺乏直接影响了高职高专学生对成本会计工作程序和方法的掌握程度。

3.成本会计课程讲解中需用到很多计算表格,如果教师采用板书,那么进度就会较慢,教学信息量不足,用板书表达的课堂内容结构主要都是线性的,知识点间的联系对比不多或不方便。即使有多媒体课件也大多是照本宣科,没有充分将课件与书本区分开来,对于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如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大量信息进行综合处理的能力、理论应用于卖践的能力等)没有进行充分的锻炼。大量多媒体课件制作完后并未起到预定教学效果,反成了“填鸭式”教育的工具。还有的课件做得太过花哨而最关键的内容却未做到知识点前后串联、思路清晰、重难点突出,使得学生学完了却还不知其所以然。

4.传统的成本会计课程考核方式基本上以期末卷面成绩为主,卷面内容取决于出卷教师,带有一定主观性且不够全面,而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以及实践能力却无考核。因此,不利于调动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的积极性,使之不愿主动参与学习并提高实践能力。

三、改善成本会计课程教学效果的几项建议

1.完善成本会计课程相关教材建设。随着经济快速发展,成本会计的核算内容和手段也在不断发展,为了适应环境的变化,提升教学效果就必须更新、完善教学内容,补充相关理论知识,如作业成本法、成本的预测与控制等;在账务处理方面则应及时引入新准则对案例进行处理,鼓励学生及时了解社会需求进而主动学习并提升实践能力,拓宽视野和思维空间以适应社会需求。

2.多组织案例教学,并尽量让学生参与教学。进行案例教学需要以下环节:(1)由教师深入企业实践并组织成本会计案例内容,以便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由局部到全局,有序地完成案例教学的所有内容。(2)课堂演示案例,对案例中设计的要素类型及背景资料等进行初步介绍,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找到切入点进行理解分析。(3)课堂讨论,由于每位同学的理解及分析角度不一致,很可能会产生不同看法,作为教师最好是以倾听、鼓励和维持秩序为主,尽量使讨论内容不偏题即可。(4)在教师的指导下再次进行案例分析,此时每位同学已形成了自己的理解,也对各自在案例分析中的薄弱点有了了解,在分析讲解中应注意点评,指出学生们分析过程中的优缺点,以及需进一步思考的问题,针对暴露出的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适当调整教学内容设计。

其次,在成本会计教学过程中尝试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多邀请学生上讲台充当老师进行讲解。在很多情况下,大多学生会慑于教师的教学权威,不愿意主动对教师上课所讲内容进行反思,即使有了疑问也都不了了之。如果换了学生上台讲解,则台上的学生对所其讲内容必定是三思而后言,对所学内容记忆深刻,而台下的学生也会因为角色的变换而更愿意对台上学生所讲内容进行反思。还可以尝试让学生们分学习小组,分别对书中的学习内容反向思考,相互设计案例进行考查。这样他们既能主动消化所学知识,又能积极尝试辨析数据问的内在联系以设计更有挑战性的案例,起到一箭双雕的效果。

3.引入精心设计的多媒体课件配套课堂教学。课件设计很重要,不能过于花哨或繁复,否则容易喧宾夺主,使学生精力被打断于一些无关紧要的细节上。在设计课件内容之前应建立起良好的知识框架体系,使课堂内容能够循序渐进、重难点突出,再在这一载体上引入与成本会计实务有关的图片、视频或动画等。最后再在课件演示过程中,配套板书进行提问或组织学生当堂讨论,或者通过板书演示推理和公式等等,这些教学细节都需教师精心安排并合理使用多媒体课件。

4.增加成本会计实践教学课时,并完善课程考核内容。增加成本会计实践教学课时主要有三种;一是随堂安排实践内容,这样安排实践环节较少,内容简单,学生也容易理解和掌握,这种方法耗时短,在日常的教学中易穿插,这种方法也最常见,二是专门抽出一段时间在校内进行实训,提供实训资料和实训场地,安排学生全方位地参与实践,使之系统地了解成本核算的基本原理,熟悉成本核算的一般程序和生产费用的归集与分配方法,掌握产品成本的计算方法、成本报表的编制方法等。这种方法虽占用课时较多,但能很好地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三是有部分高职院校充分利用校外资源,采取安排学生进入校外实训基地进行实习。最后,当实践课肘完成以后,学生需要对自己的实践课进行总结,教师则根据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问题解决能力、技能创新能力以及工作沟通能力等进行综合评分,尽可能多方面地考核学生的理论掌握情况和实践应用能力。

成本会计课程教給学生的不仅仅是一项项计算方法,更多的是理解、运用成本管理的理念,能够以成本的视角规划生产、生活。作为成本会计课程的任课教师应积极转变以往观念,改革成本会计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引导学生独立自主地进行学习,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与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郑秀芳,彭舒翎,案例教学在《成本会计》课程中的应用[J].科技和产业,2010(1)。

[2]徐涛,王志红,张玉菊,高职高专院校工学结合课程实践问题探讨[J].中国成人教育,2010(13)。

[3]翟金花,高职成本会计实践教学思考[J].财会通讯·综合(中),2009(1)。

[4]宋红霞,于广敏,成本会计教学方法改革的研究[J].会计之友,2007(8)。

[5]郑凤旺,成本会计教学[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1)。

[6]于福生,王俊生,黎文珠,高校会计专业培养目标探讨[J].会计之友,2008(23)。

作者:徐丹丹

高职高专成本会计论文 篇3:

高职高专成本会计课程教学中问题与改革

高职教育的目标在于把学生培养成技能型、应用型人才,这就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会计理论基础和实践操作能力。但是在近几年的从教经历中发现,学生对于诸多会计专业课程,尤其是计算量大、方法多的《成本会计》这类主干课程,存有学习兴趣低、教学效果不理想等现象。教师在卖力传授,学生却收效甚微,难以掌握其中要领。现把成本会计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应改革建议进行探讨分析。

一、《成本会计》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定位有误,与课程特点不符。大多数学校把《成本会计》这门课程定位为理论课,从人才培养方案中可以看出,如果计划学时为72学时,其中理论学时为44学时之多,实践学时仅为28学时甚至更少,究其原因在于此课程的理论体系较强。但是在学习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所有的成本核算与分配过程都离不开原始凭证的传递、记账凭证的填制以及明细账的登记,对学生的动手性要求较高。所有核算和分配方法等理论知识的学习只是过程中的一个主要环节,最终的落脚点还是要归集在会计凭证上。只有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充分重视学生实践体验,才能让学生领会此门课的精髓。

2.表格和核算方法多,教师授课难,学生反感。《成本会计》这一课程的最突出特征就是计算表格以及成本分配方法较多。例如,辅助生产费用的分配有直接分配法、交互分配法、计划成本分配法、顺序分配法以及代数分配法五种方法,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和在产品之间的分配有不计算在产品成本法、在产品按固定成本计价法、原材料扣除法、约当产量法、定额成本法以及定额比例法六种方法。每种方法都有各自的特点,并且要求学生把计算结果以表格的形式填列。学生本就难以掌握这些易混淆的分配方法,再加之计算表格的千变万化,教师在讲授时学生有一个数据没有弄清楚接下来的数据就无法计算,更有甚者数据结果计算正确却不能正确填写计算分配表,致使学生较为反感此门课程,平均每学期足有1/3的学生认为这是所有专业课程中最难学的。学生无法带动,教师的授课难度无形中增大很多。

3.学生照葫芦画瓢,不知所以然,学后忘前。由于成本分配方法较多,各种方法极易混淆,学生往往学后忘前,对于每种方法囫囵吞枣,不知所以然,每次做题都要逐个数据参照例题中的答案生拉硬拽。例如,对于辅助生产费用分配的交互分配法,要进行两次分配,第一次分配是对内分配,也就是相互之间分配,分配率=待分配费用,提供劳务总量,第二次分配是对外分配,分配率=(待分配费用+分配转入-分配转出),(提供劳务总量-分配转出量),过程中学生看似听得清晰明了,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却一头雾水。待学完辅助生产费用分配的五种方法时,大部分同学都已把交互分配法忘之脑后。究其原因,初学之时学生就没有完全领会此种方法的原理以及精髓,只是按部就班为了做练习而练习,对于计算公式毫无技巧性记忆,自然不能牢记。

4.终结性考核比重过大,学生积极性差。就目前的《成本会计》考核方式来看,很多老师采取的是四六制,即平时成绩占比40%,其中包括考勤、课堂表现以及作业完成情况等,剩余的60%为期末终结性考核,也就是说学生能否通过课程考试大部分取决于期末的一张笔试试卷,增大了平时基础不牢固同学的挂科风险。加之学生对这一学科大量计算公式的反感,只会使学生的积极性越来越差,课堂上的抬头率越来越低。

二、《成本会计》课程教学改革建议

1.定位为理实一体课或实训课。尽管《成本会计》是理论性较强的学科,但是其较强的操作性决定了课程定位为理实一体课或实训课。也就是说,在原有课时基数不变的情况下,应增加实践课时数,减少理论课时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增强动手能力,在实践操作中掌握概念原理。而不是通过教师的填鸭式灌输死记硬背。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应让学生走进实训室,在会计信息系统中利用实操软件对于典型案例由学生接照“设置基本生产成本明细账——编制各种费用要素分配表——会计处理——编制辅助生产费用分配表一編制制造费用分配表——编制完工产品成本汇总表”的流程进行成本核算,使其在真实情境中熟练运用成本核算和分配的方法,真正知晓每一数据的来龙去脉。而不是用一道练习题的形式学习某一具体方法。

2.学生“讲”和“做”,教师“听”和“看”。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讲、学生听,这种被动的学习方式已经不适合现阶段探索欲较强的当代大学生。基于这一特点,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其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的作用是答疑解惑、添砖加瓦。具体操作方法是:重要且较难理解的知识点由1—2名学生课前预习并制作PFT,课堂抽取20分钟由学生讲授,期间教师只负责听和看,随后由教师点评补充并做深入讲解,通过对知识点的二次讲解,学生会找到首次讲解中残留的诸多疑问,并加深印象。此教学方式在讲解约当产量比例法时首次尝试,同学们都很珍惜上台机会,课下认真准备,PPT设计新颖,并且课堂上互动形式极多,诸如提问、讨论、黑板答题等,台下学生都能认真听讲并且积极发问,效果显著。此方法的缺点是较为耗时,因为学生很难控制讲解的时间,所以对于重点核心内容可采用此方法,教师可根据所授课程难易程度控制使用频率。

3.教师丰富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有所侧重。(1)播放工业企业生产视频。原材料费用、人工费用、辅助生产费用以及制造费用都已归集分配完毕,接下来进入生产费用在完工和在产品之间的分配环节,在此分配过程中,涉及到原材料在开始时一次投料、分工序一次投料、分工序陆续投料等多种投料方式,投料方式将直接影响在产品和完工产品成本金额。但对于没有在企业车间实践过的学生单靠教师的口头描述很难想象这几种投料方式的异同,只能死记硬背计算公式。(2)注重使用对比分析法进行总结。《成本会计》是多种方法与计算公式交错混杂的一门学科,易混淆概念和易混淆方法比比皆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快速区分这些易混淆知识点,教师应着重采用对比分析法进行授课,用通俗的语言总结复杂的知识点,深入浅出,帮助学生找到记忆技巧。例如,在讲授原材料费用的分配时,涉及到定额的概念,那么教师可以采用对比分析法给学生讲授定额耗量和消耗定额的区别及联系,定额消耗量是总数,消耗定额是单位数,定额消耗量=消耗定额×数量,随后用具体数字验证公式,借此引人定额工时和工时定额、定额费用和费用定额两组易混淆概念,让学生发散思维自行理解。从而可以带领学生总结有关定额的规律性问题。(3)抓重点,有所删减。翻看有关《成本会计》的教材,可以发现其教学内容体系大致相同,只是章节多少是否归类合并的差异。大致可分为六大模块,分别为成本入门、品种法(原材料和人工的归集和分配、辅助生产费用和制造费用的归集和分配、在产品和完工产品成本的核算)、分步法、分批法、辅助方法、成本报表的编制与分析等。

4.增加课堂实操考核比重,调动学生积极性。生产费用的诸多分配方法主要靠学生的课堂实训,进行大量练习才能充分掌握。只有把课堂实操环节列入考核范围,相应减少终结性考核的比重,才能增加学生参与课堂练习的积极性。基于此,建议把成本会计的考核分成三部分:一部分为平时考核,占比50%,其中包括考勤、课堂实操、作业等,课堂实操应相应提升比重,调动学生的练习积极性,各比重可根据实际情况自行调节;一部分为期中测试,占比为10%,一部分为期末终结性考核,占比为40%。

希望这些改革建议能够改善课堂教学效果,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帮助会计专业类的学生快速准确地掌握各种成本核算方法与后续会计处理,并且熟记于心。能在日后的成本会计工作岗位上得到充分运用,成为符合会计岗位要求的专业人才;能在专业建设方面起到促进作用,提升专业建设水平。

作者:徐明华

上一篇:堆肥污泥污水处理论文下一篇:瑶族服饰平面设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