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学做一体化成本会计论文

2022-04-30

摘要:“教学做”一体化的情境教学是连接课堂和岗位,达到学生零距离就业的一个有效方法。本文就“教学做”一体化情境教学在高职《成本核算》课中的应用进行的了思考与探索。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高职教学做一体化成本会计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高职教学做一体化成本会计论文 篇1:

高职会计专业“教学做一体化”核心课程体系开发研究

摘 要:本文分析了目前高职学院会计专业课程体系中存在的不合理现象,提出应该在高职会计专业确定专业核心课程,并在这些专业核心课程中开展“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从而有利于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会计专业 教学做一体化 核心课程体系

一、高职会计专业核心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在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上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1. 课程体系不健全,规划不合理。公共基础课与专业课分配比例不合理,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程分配比合理,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分配比合理,专业理论课和专业实践课分配不合理。高职教育与大学本科教育的主要区别之一在于高职教育更多的体现在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实践课的学习上,但是目前不少高职学校为了学生能够和本科学院的学生在将来就业上处于同一起跑线上,盲目的增加公共基础课的课时,比如增加大学英语的课时,但是根据高职教育的要求,高职学校一般实行“2+1”或“2.5+0.5”学制,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一般只有4学期或5学期,如果一味的加大公共基础课的课时,势必会影响其专业课的课时,然而对高职学生来讲专业课学习最为重要,直接影响到学生对专业素养的培养和专业技能的掌握,进而影响学生未来的就业。

2. 专业核心课程不“核心”。既然高职是以培养“高技能型”人才的,那么在专业核心课程课时的设置上也应该有所体现,但是专业核心课程课时设置不合理,导致教学任务没有办法完成,必要知识点覆盖不完整。比如成本会计等重要课程往往只有40课时左右,40课时往往只能简单把成本核算的基本内容讲解完毕,涉及到还有成本分析、成本控制的知识没有办法传授;另外一些比如常见行业会计等课程,因为核算内容相对简单,业务流程较为单一,应压缩课时,但有些学校却同等对待,导致最后变成财务会计课程的翻版。

3.专业核心课程中实践教学不“突出”。目前绝大多数高职学校对实践教学仍未给予足够的重视,实践教学模式落后,只是在最后毕业之前进行一次综合模拟实训,而此时很多学生急于出去找工作,心思根本没有放在实训的操作上,使得实训流于形式;即使是在进行实训由于时间限制和知识的遗忘,并未取得较好的实训效果。

所以要想真正将高职教育体现到实处,实现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构建高职会计专业核心课程,并在高职会计专业核心课程中开展“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势必在行。

二、 “教学做一体化”核心课程体系构建

(一)高职会计专业核心课程构建

将高职会计专业核心课程构建如下:

(二)在专业核心课程中实施“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

传统的会计教学是以教师传授知识为主,课堂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教学手段单一,教学模式简单,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完全脱节,实践课程体系不完善,因此造成学生动手能力差,从而使学生不敢走入会计工作岗位,或者不能胜任会计工作,完全背离高职会计人才培养目标——高技能高素质型应用人才。因此在高职会计教学中融入基于“工作导向”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应该是解决目前高职会计人才培养困境的必由之路。

对会计专业核心课程而言,“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就是将教学场所直接设在公司、企业等将来学生就业的会计工作环境中即会计模拟实训室里,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教师一边教学生一边做,理论和实践交替结合进行,突出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专业核心技能的培养,充分调动并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真正变成学习的主人,而老师负责引导和答疑解惑。在仿真的环境里,在教中学,在学中做,在做中教。

(三)以财务会计课程为例实施“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

在企业当中会计人员就是根据工作岗位要求运用所学的知识完成会计工作任务,并能能够运用各种方法解决其中出现的问题,那么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中,教师并不是主角,学生才是主演,所以注重对学生自己动手能力的培养,强调以学生“动手做”为主,教师只是起着辅助和引导的作用,这里以会计专业中核心课程财务会计为例做出说明:

1、“教学做一体化”中的“教”。在以往的教学中,财务会计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是分开进行的。一般是先进行理论教学,后进行实践教学,学生在理论课学习时“昏昏欲睡”,没有兴趣,在后面实践课时已经将理论忘到九霄云外,以致“手忙脚乱”,无从下手。为了改变这种混乱的状况,我们在进行教学时,完全可以一边进行理论教学,一边进行实践教学,比如财务会计第一章货币资金的核算对应的就是出纳岗位核算,所以可以简单讲解货币资金核算的理论之后马上进行出纳岗位核算实训,运用理论指导实践,让学生即巩固了货币资金核算理论知识要点,又掌握了与之对应的出纳核算的实践,两全其美,完美结合。

2、“教学做一体化”中的“学”。教师和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两个主体,由于学生长期接受小学、初中、高中的应试教育,使得大部分学生在学习的时候消极、懒惰,被动地完成学习任务,不习惯独立思考,该如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也是“教学做一体化”中一个尤为重要的问题。如果能够让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解决问题,实现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对“教学做一体化”实施效果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这里除了学生自身学习的兴趣外,教师要多进行引导,运用情景式教学、提问式教学、多媒体教学多种教学手段与方法。

3、“教学做一体化”中的“做”。“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中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以指导为主,要求学生自主完成一个具体项目,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比如出纳核算业务中一定要让学生自己动手登记现金日记账和银行存款日记账,并在一个月结束时,进行现金清查并进行相关的账务处理,银行存款日记账余额和银行对账单进行核对找出未达账项,编制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等等出纳岗位实务工作。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实践和只是以听众身份听,学习的效果完全不同。

综上所述,在高职会计专业中突出、强调、建设专业核心课程体系,并在专业核心课程体系中开展“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有助于培养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从而为社会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会计从业人员。

作者:雷霞

高职教学做一体化成本会计论文 篇2:

情境教学在高职《成本核算技能》中的应用

摘要:“教学做”一体化的情境教学是连接课堂和岗位,达到学生零距离就业的一个有效方法。本文就“教学做”一体化情境教学在高职《成本核算》课中的应用进行的了思考与探索。

关键词:情境教学;成本核算;应用

一、教学做一体化情境教学在《成本核算技能》中应用的必要性

(一)高职会计专业学生的社会岗位定位

高职会计毕业生社会岗定位为:会计专业学生毕业后可到中小型企业、非营利组织、社会中介机构,从事出纳、存货、固定资产、往来结算、成本核算、财务成果核算等岗位以及会计师事务所查账验证、会计咨询助理等工作,经获得一定的工作经验,3-5年后,可升迁到成本会计、总账报表会计、中小企业会计主管、财务经理以及会计师事务所项目经理、会计咨询主管等岗位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专门人才。很多单位在招聘财会人员的要求中都有工作经验的要求,社会中对财务人员的需求较多,而会计专业毕业生能在初次就业中从事本专业的不多。寻找一个能使课堂和岗位直接相连的教学模式,减少学生就业中需要到岗位重新实习和适应的过程是提高毕业生竞争能力的有效途径。

(二)高职会计专业学生的特点

高职学生选择会计专业是以就业期望为前提的,他们对知识归纳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比较弱,系统、高深的专业理论知识不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但是他们对形象思维的情境接受能力较强,工作情境能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基于工作导向的教学能形成学生的形象思维,进而再概括成逻辑思维,总结成理论,再用理论指导实践操作,达到课堂教学和实际岗位的零距离。自主学习能力不是很强,所以课上的“教学做”一体化的情境教学会以及课下布置的任务及作业可以督促学生学习。

二、“教学做”一体化的情境教学在《成本核算技能》中应用要点

(一)边讲边做,教学组织一体化

教学中,教师要边讲边演示边指导,学生边听边操作边讨论,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体现以学生为中心,实现“教学做”一体化教学,专业理论教师与实践指导教师融为一体,要改变过去先理论后实践,甚至理论与实践教师不是同一个教师,造成理论与实践脱节的情况。一体化教学对教师的理论与实践要求较高,教师即要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还要具有熟练的操作技能,能够指导学生在操作中出现的疑难问题,即具有真正的双师型教师。

(二)理论课教材与实践课教材构成一体化

企业日常发生的经济业务都是以原始凭证的形式出现,根据审核无误的原始凭证才能编制费用分配表和记账凭证,而以往我们在教学中却以文字来阐述企业发生的经济业务,同学们根据文字叙述来编制会计分录。而参加工作后,许多同学看不懂凭证和各种表格,看到原始凭证不知如何处理。在一体化教学中,我们将理论课教材与实践课教材构成一体,让学生明白发生的每一笔经济业务应该附有什么样的原始凭证,编制什么样的会计分录,这样,学生对原始凭证的识别能力和操作能力明显提高。

(三)设计仿真的教学环境,教学场所一体化

手工模拟实验室的设计要充分考虑工作环境的特点,教学中将理论教室与实训室构成一体,实现以课堂为中心向教学做一体化实训室为中心的转变。传统教学模式就是在课堂上以老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的听,没有实践动手的机会。实现一体化教学后,将教室或实训室建设成教学做一体化实训室,让学生在一体化实训室中边学边做,既可以感受到将来工作环境的氛围,又可以激发学习的兴趣,做到学中做,做中学,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由于实训室条件的限制,虽然目前《成本核算技能》还没能在理实一体化教室教学,但未来我们可以实现这一目标,而且还可以将手工模拟与计算机相结合统一在实训室中完成。

(四)教学方法多样化

教学做一体化是一种教学模式,实际教学中主要是在一体化实训中心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的结合,所以我们要积极创新教学方法,以实现教学做一体化模式的深入,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效衔接。如情景式教学法、任务驱动式教学法、小组合作法等,教师根据授课内容合理设计教学方法,通过创设情境、小组学习或任务驱动等方式,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知识、锻炼技能。

(五)建立以实践能力为核心的评价体系

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中,注重的是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专业课程的成绩评定方法也必须进行改革。改革的核心是建立以实践能力的评价为核心的成绩评价体系,最终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职业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实力。变过去以期末考试为主要评价方式为以过程考核为主要评价方式,这样,就要求教师在平时对学生在每一个模块中的操作都要用记录作为过程考核的依据,再结合期末的综合操作作为学生本门课程的考核成绩。例如在考核环节中设置了三个环节的考评:一是平时考核(课堂表现、发言、作业完成情况、出勤等)占30分;二是模拟实现考核(教师考核、学生自我考核及学生互评)占30分,三是期未试卷考核占40分。比较以往的考核方法增加了学生互评的环节,这种考评方法加深了并巩固了学到的技能。

实际教学证明,实施情境教学能够较好地解决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的题,缩短与企业岗位需求的距离,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和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因此高职《成本核算技能》课程的情境化教学改革任重而道远,高校教师应加强教改理论的研究和学习,创新教学模式,切实应用到课程教学工作中,不断探索和积累经验,以提高教学业务水平。

[参考文献]

[1]陈兆芳.高职会计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与实践——“三段双轨递进式”实践教学模式[J].会计之友,2010,(1)

[2]袁雪飞.关于加强高职会计岗位实训教学改革的思考[J].会计之友,2009,(11)

作者:苏英伟

高职教学做一体化成本会计论文 篇3:

会计专业教学做一体化应用设计

【摘要】成本会计是会计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性和可操作性都很强,面对招生和就业的双重压力,如何使学生们在校期间就能够掌握本课程所需的核算知识和技巧,走出校门就能上岗操作,满足企业的人才需求,提高毕业生就业率,是各高职院不断进行教学改革的不竭动力。文章以成本会计课程为例,针对一体化教学目标、教学模式、具体实施进行论述。

【关键词】一体化 成本会计 高职教育

一、教学做一体化的内涵

教育部[2006]16号文件精神明确提出,各高职院校要“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融‘教、学、做’为一体,加强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教、学、做“一体化”所强调的就是把国家职业标准作为考核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依据,把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作为高职人才培养的终极目标,把依据教材理论所设计出的典型工作任务作为教学载体,把各专业层次学生充分调动起来作为课堂教学主体,根据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典型的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设计课程体系和内容,按照工作过程的先后顺序和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进行教学设计、安排教学活动,实现理论教学与课程实践有机结合,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和理论知识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业能力和创新意识。

“一体化”教学模式以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为创新点,成本会计课程改革紧紧围绕这一特点,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实用性为着力点,在课程体系上与时俱进大胆创新,构建“工作过程完整”而不是“学科理论完整”的教学模块,打破传统教材按内容编排章节,变为以工业企业产品生产过程实际为主线,按产品成本核算流程将教材内容整合,划分四个模块,每一模块下分设若干具体工作任务,包括材料购入—生产领用—产品生产—产品完工—结转入库—商品销售—收入成本结转—成本分析、考核等全套核算业务,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融为一体,并将学生在校期间所涉及的相关专业知识体系融为一体,让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的过程中学会完成相应工作任务,发挥团队协作精神,发展职业能力,形成教学做一体化的新型教学模式。

二、成本会计实施教学做一体化的意义

成本会计作为会计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专业性和可操作性都很强。在课程设计上,通过对几所高职院调查显示,通常情况下在进入本课程学习之前会开设《基础会计》、《财务会计》、《财务管理》等课程,其后会开设《会计岗位综合实训》、《中级会计实务》、《企业经营管理沙盘模拟》等课程,具有承上启下的双重作用。因此,如何实现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在“教”的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的环节让学生学会自主探索、协同合作,寻求行之有效的方法和途径去解决问题;在“做”的环节通过分组协作反复演练,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适应社会的职业岗位需求显得尤为重要。纵观国内外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成果,充分显现出“一体化”教学模式完全符合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和当前职业教育发展方向,是高职院综合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人才需求的有效衔接手段。

三、成本会计教学做一体化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一)授课场所单一,大多安排在校内多媒体教室,按传统教学模式将教材内容分理论与实训两部分,分段教学,并未真正做到“教学做”一体化

“教学做”一体化的主要特征是在仿真模拟环境下教师引导学生在动手做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学做合一,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受条件所限仍存在三项分离,只讲不做、讲做分离的情况。体现在:受课程内容的影响以及学生们对知识的接受程度不同,大部分学校对成本会计课程编排仍采用边理论边实训的形式,即安排一部分课程学时内容在机房或模拟实训室上,一部分学时内容在多媒体教室进行。由于部分学生对成本核算内容和程序理解不连贯,造成虽然是在机房或实训室上课,但仍然以教师为主的“教中学”,而不是“教学做”的授课的形式,课上很大一部分时间都体现为教师占主导地位的讲授,学生一味地服从教师的安排,对所学内容缺少积极主动性、没有参与互动的意识;也有的学校在教学设施设备和师资力量条件等方面不能满足全体学生同步实训的需求,便采取上机演练与手工操作分批交换进行“做学”的方式;还有少数学校缺乏具有实践操作经验的一线教师,对成本核算操作程序和经济业务的账务处理以及成本报表编制与分析不够熟悉,于是采用照本宣科,用讲授代替实践演练和学生模拟操作,无法实现“教学做”一体化的真正目的。

(二)教学方法模式化,教学手段未体现新形式下教学改革的总体要求,未能与时俱进

“一体化”教学从根本意义上说是一种教学模式的改革,通过改革,突现以学生为主体的实践教学的核心地位,通过与企业专业人员协作共同探求一种符合企业岗位需求的学习方法和授课手段,促使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和操作技能。但在实际应用中,成本会计的课堂教学仍然停留在教师通过制作多媒体课件,把产品生产过程分解到每个案例每项工作任务中,借助多媒体设备在演示核算过程的同时尽力做到讲练结合。对于一体化教学中所提倡的互动与问答、分组协作等授课形式,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加之采用分组授课的方式会占用较长的时间,影响教学进度的同时课堂秩序也难以操控把握,评价体系不完善并且复杂多样,以上种种因素均造成授课教师缺乏对“一体化”教学方法使用的驱动力,使课堂教学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存在难度。

(三)教材体例单一,内容缺乏实践应用性

教材是教学内容的载体和教学改革的媒介,“一体化”教学中,对教材的选用和校本教材的开发,应以工业企业产品生产真实的核算程序为蓝本,以职业资格标准和岗位能力对人才的需求为依据,即以职业综合能力的培养为终极目标,以企业岗位对人才要求为本位,从专业知识水平、职业技能本领、职业道德素养等方面对成本核算岗位和成本核算人员进行全面分析,结合企业产品生产实际和企业管理要求设计工作任务明确授课要点,将专业知识与生产实际紧密结合,突出高职教材的实用性。同时,每项任务核算之前就明确规范的成本核算操作程序与具体的成本核算方法,保教材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又兼顾“一体化”教学成果的考核与评价。但是,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所选用的教材仍然停留在以学科体系为主的先理论后实践,重理论轻实践,知识点多、表格数据多、公式多,例题多,前后案例互不衔接的情况,学生们通过对教材中例题的学习只能达到对某专项业务的核算并未实现通过对教材的学习掌握企业产品成本核算整个流程的技能要求,不能做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四)课程考核体系单一,考核指标与评价标准未能与企业岗位需求有效衔接

目前各高职院校都组织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关于职业教育的重要讲话并按照讲话精神积极组织教学改革,实施“一体化”教学模式。但在实施改革过程中,对于学期末的实训考核评价仍然停留在传统的闭卷笔答方式,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影响“一体化”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些学生甚至平时不参与教学互动,只靠期末集中突击复习照样取得较高成绩。为此,要真正实现“一体化”,应围绕职业岗位能力标准和依课程内容设计的工作任务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符合“一体化”教学模式的评价体系,鼓励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提倡以学生动力为主,“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扩大考核指标与评价体系所涉及的范围,包括创新能力、思维灵活度、职业道德水平及团队协作意识都尽在其中。在考核过程中,结合校内实训专业委员会或外聘专业技术人员的所列出的考核标准,甚至可以聘请校外专家进入课堂现场点评,将校内教师评价和企业社会评价相结合,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统一、教学过程与企业生产过程对接。

四、解决问题的对策与措施

一是按照“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内涵要求,充分利用校内模拟实训室和校外实训基地以及信息化教学资源。学校应加大对教学设施设备的资金投入力度,营造产品制造业岗位化的工作环境,增强校内实训室的职业氛围,保证实训课时。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可以将若干独立的工作任务串联在一起,体现为一家企业整体的产品核算程序,请同学们通过教学软件分组完成企业产品成本核算的全套业务。这种实训形式不但增进学生们对企业经营管理、资金运作、产品成本核算等方面的了解,更能够变抽象为具体,变枯燥为愉悦,必将提高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和综合素质,增强学习积极性。

二是传承技术技能,是职业教育的重要职责。技术技能进步需要不断传承和创新,因此,“一体化”教学中应鼓励教师有效利用校内外各种教学资源,大胆尝试和创新教学方式方法,通过工作任务设计、工作情境创设、相关案例引用等方式,将教材内容合理整合,激发学生学习产品成本核算的积极性,增强学生参与实践演练活动的主动性,只有这样才能改变目前课堂较为枯燥的问答式学习氛围,全面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营造出全员互动的浓郁的学习氛围,增强互动连锁反应,做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多元化课堂氛围。鼓励同学们分组讨论、老师只是课堂的引领者,推进各小组之间,同一小组内部组员之间针对工作任务的有效互动,演示、点评各小组的实训成果并总结在实训中出现的问题,提升解决实际工作过程中遇到核算问题与方法的能力,保证成本核算一体化教学的效果和授课质量。

三是加强“一体化”课程授课教师对企业岗位综合素质能力的培训和现代职业化教学观念的转变。“一体化”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无论是从专业知识还是专业技能上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体化”教学模式更倾向于学生专业能力和岗位职责的培养,这就要求在校期间最大限度利用资源,营造真实的或仿真的工作情境。就目前来看,行之有效的办法是利用业余时间选派教师进行专题培训,与校外兄弟院校定期座谈,建立校内外专家委员会针对课程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需达到手具体目标进行研讨等等。此外,还可以利用校外资源,积极引进企业优秀的专业技术人员担任专业教师、助教等,以提高教师实践技能和教学水平。

四是认真研究组织制定“一体化”教学模式下,学生考核设计标准和评价指标。在具体实训演练前向学生们明确将要达到的能力目标、知识目标、职业素质目标和具体考核标准,以提高评价的公平性、客观性。同时将平时的过程性考核与学期末终结性考核相结合,把学生的日常考核评价作为实训教学环节的重要部分,合理确定两者的结构比例,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分值比一般设计为3:7或4:6左右,以实践动手操作或者实践作品展示考核为主,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边学边做,知行合一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

总之,高职教育如何把握新机遇,努力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其着力点必须准确把握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定位,积极推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改革,牢牢把握以服务求发展、以就业促进办学的高职教育发展方向,把高职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的培养目标高度融合,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技术进步和生产方式变革以及社会公共服务的需要,推动高职教育长足发展。

基金项目:成本会计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研究(课题编号:LJZYL201414)。

作者:孙颖

上一篇:艺术课程标准发展趋势管理论文下一篇:在职临床医学专业生物化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