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本科院校宿舍文化论文

2022-04-26

[摘要]虽然新建本科院校在近几年得到迅猛发展,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的一支生力军,但升本后这些学校也面临着许多问题,只有及时解决这些问题,新建本科院校才有可能继续发展壮大。基于此,本文分析了新建本科院校当前面临的若干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新建本科院校宿舍文化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新建本科院校宿舍文化论文 篇1:

新建本科院校图书馆特色资源建设研究综述

关键词:新建本科院校;图书馆;特色资源;馆藏建设

摘 要:文章以高校图书馆特色资源建设情况为基础,重点对2004~2013年有关我国新建本科院校图书馆特色资源建设的文献进行统计,从发表年代、期刊来源以及研究内容等方面进行综述,分析得出新建本科院校图书馆注重特色资源建设的必要性。

作者简介:孙琴(1983- ),武汉商学院图书馆馆员。

近年来,为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层次、类型的多样化需求,一部分高等专科学校相继升格为普通本科院校。办学层次的提高、学科多元化的发展以及服务对象信息需求的增加,这些都对新建本科院校图书馆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走特色化建设之路才能成功转型。特色化建设可以表现在馆舍、馆藏、人才、服务、设备等方面,最能体现特色化的是特色馆藏,因此,新建本科院校图书馆要注重特色资源的建设和整合,凸显自己的办馆特色,尽快建设成为适应本校教学和科研的文献信息保障中心。

1 高校图书馆特色资源建设研究概况

高校图书馆特色资源建设的研究很早就被图书馆界所关注,1980年12月曾光碧等在《高校图书馆工作》上发表的《前进中的哈尔滨工业大学图书馆》一文中最早提到对图书馆特色馆藏资源体系的建立。笔者采用中国知网CNKI全文数据库作为检索统计工具,一是以“高校图书馆*特色+自建”为检索式,以“主题”为检索入口进行检索,以2013年5月为截止时间,共检索到3,920篇相关文献。其中发表在专业核心期刊的910篇,占论文总数仅23%。其余3,010篇论文分散在其他省、市级普通期刊上,说明关于高校图书馆特色资源建设的文献的发表量很大,反映出高校图书馆对特色资源建设的重视程度较高。

文献研究主题包括:一是理论性文献,此类文献所占比例最大,主要对高校图书馆特色资源建设的定义、建设内容、分类、重要性和意义进行阐述;二是探讨建设对策的文献,此类文献大多以某一地区或某一类型的高校图书馆为例,研究主要集中在现状分析、馆藏资源特色化建设的制约因素、解决对策等方面;三是介绍国外及港澳地区高校图书馆建设经验的文献,提出借鉴建议和发展策略;四是自建特色数据库的文献,围绕数据库系统软件开发、特色资源的搜集、数据加工和维护等方面讨论了建设的方法;五是讨论相关法律问题的文献,这类型文献主要针对高校图书馆在特色数据库的开发、建设及利用过程中出现的知识产权等相关法律问题进行分析,提出解决对策。

通过对文献研究主题进行分析可以发现,高校图书馆对特色资源建设的热衷度与日俱增,并获得了一些研究成果,基本都认同特色资源建设是彰显高校图书馆自身信息价值、增强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已经成为高校图书馆发展的必然趋势。

2 新建本科院校图书馆特色资源建设研究现况

笔者采用中国知网CNKI全文数据库作为检索统计工具,以“新建本科+图书馆+特色+自建”为检索式,以“主题”为检索入口进行检索,同样以2013年5月为截止时间,共检索到25篇相关论文。下面将分别从论文的发表年代分布、来源期刊、主题内容等几个方面对检索到的相关资料进行分析。

2.1 文献发表年代分析

如表1所示,新建本科院校图书馆对特色资源的研究从2004年才开始,这与新建本科院校出现的时间吻合。由于全国每年通过评估,获得办校资格的新建学校数量有限,所以对于这方面研究的文献不多。但是,发文量基本呈上升态势,这充分说明,新建本科院校图书馆正逐步重视对特色资源建设的研究。

2.2 文献来源期刊情况分析

如表2所示,新建本科院校图书馆特色资源建设的研究还属于起步阶段,相关研究成果很少。25篇论文中有4篇发表在专业核心期刊上,占相关文献总量的16%;64%的文献发则发表在各类高校学报及其他期刊上,发表在图书情报类专业期刊上的文献数量较少。

2.3 文献主题内容分析

根据中国知网CNKI全文数据库检索结果所示,2004年,在《玉林师范学院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构想》一文中,周萍等首次提出新建本科院校图书馆要科学合理地进行文献资源建设,构建新的文献资源布局,形成具有本院特色的、适合教学和科研需要的文献资源保障体系[1]。从2004年起,随着新建本科院校的增多,相关研究文献的数量也逐渐增多,通过对文献的充分阅读与分析,笔者对新建本科院校图书馆特色资源建设的研究成果进行如下归纳。

2.3.1 特色馆藏建设对策类文献。这类型文献有14篇,主要研究的是新建本科院校图书馆特色馆藏建设,既包括纸质馆藏的建设,也包括数字资源的建设,从整个馆藏体系方面探讨特色资源建设、优化的措施。如:2009年,林伯珊在《农业图书情报学刊》发表的《新建本科院校构建特色优势学科图书馆的探析》,她认为:由于我国新建本科院校之间存在着激烈竞争,为了赢得生存和发展的机会,新建本科院校构建特色优势学科图书馆十分有必要,提出在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紧紧围绕学校办学定位,根据特色优势学科,构建涉及面广、专业性强的馆藏体系,从而最大限度地支持学校的建设和发展[2];2012年,齐俊霞等在《北京档案》上发表的《新建本科院校数字馆藏建设探讨》中提出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图书馆要以“学科性”和“地方性”为宗旨,根据本校学科特色,收集与本校有关的当地历史文化、名人资料,挖掘地方文献,通过引进数据库、自建特色数据库、建立网络资源导航、加强数字馆藏整合等方式来建立特色馆藏,为学校、地方提供高层次的信息服务[3]。

2.3.2 自建特色数据库剖析类文献。这类型文献有9篇,是以某一新建本科院校图书馆特色资源建设为例,通过阐述创建特色数据库的意义和过程,说明新建本科院校自建特色数据库是建设特殊资源的一个有效途径。如:2010年,林春波、梁海清在《图书馆界》上发表的《网络环境下新建本科院校图书馆馆藏建设特色化—以桂东南文献特色数据库建设为例》,他们认为:特色化馆藏建设是新建本科院校图书馆发展的必然之路,以桂东南文献特色数据库建设为例,从数据库建设背景、内容、形式及建库的流程等方面阐述了特色资源建设情况[4];2012年,曾绍文在《情报探索》上发表的《新建本科院校图书馆特色数据库建设思考——以闽台客家文献数据库为例》,以三明学院图书馆的闽台客家文献数据库开发建设为例,提出新建本科高校图书馆应依托地方特色文化,重组特色文献资源,建设拥有地方特色的数据库,实现提升自身实力和提高办学质量的目标[5]。

2.3.3 人员管理助力特色资源建设类文献。这类型文献有2篇,侧重以人为本,针对新建本科院校图书馆岗位、人员优化完善措施进行探讨,通过建立适应新建本科院校图书馆发展的管理模式,为特色资源的建设奠定基础。2009年,渠彩霞在《衡水学院学报》发表的《新建本科院校图书馆学科馆员服务模式探索》,她认为新建本科院校为了长远发展,应学习和借鉴综合性大学先进的办馆理念,结合自身特点,灵活实施学科馆员制度,积极建立适合新建本科院校办学特色的学科馆员管理模式,做好学科馆员的选拔和培养,大力推动新建本科院校图书馆特色资源建设和服务工作的开展[6];2012年,王爱华、栾美晨在《经济研究导刊》上发表的《新建本科院校馆岗位设置与价值确定的定量测定方法》一文中利用现代管理方法确定图书馆岗位设置中的价值分析与测算方法,并根据价值分析的结果,建立价值分析模型,通过成立岗位价值测算小组、建立测算岗位价值的指标体系、构建判断矩阵、确定指标权重的测定流程得出最佳岗位设置方案,为新建本科院校特色图书馆的基础建设提供依据[7]。

综上所述,由于国内新建本科院校数量少、起步晚、优势学科少、人才短缺、管理模式落后等原因,其图书馆的特色资源建设无论是在广度还是深度上都与发展成熟的本科院校图书馆存在较大差距。

3 新建本科院校图书馆特色资源建设的必要性

3.1 高校教育竞争的客观要求

一方面,由于个人发展途径的多元化,人们冲破传统思想的束缚,上(国内)大学已不是年轻人实现自我价值的唯一方式。自2008年起全国高考报名人数逐年下降,从2008年的1,050万到2013年的912万已累计下滑了138万[8],如何吸引生源已成为广大高校亟须思考的问题。另一方面,新建本科院校前身多为成教、高职高专等,虽然在升格过程中,其校舍、宿舍、教学仪器、设备等硬件设施得到很大的改善,但是在校园文化、人文精神以及发展远景规划等方面还受旧的办学理念的影响,办学特色还未体现;有的新建本科院校则是盲目追求学科专业大而全,没有办学亮点,缺少吸引力。外部和内部两大竞争因素决定了新建本科院校势必为了提高核心竞争力,吸引更多的生源,必须加大特色化建设力度,围绕特色学科的发展,开展图书馆特色资源建设就是其中一个重要方面。

3.2 特色学科建设和发展的保障

图书馆承担着为学校教学和科研服务的重任,在打造特色学科的过程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文献信息资源保障者的角色。图书馆要围绕特色学科的发展需求,收集和整理专著、期刊、工具书、图集、音频、视频等各类特色资源,为特色学科带头人及其研究团队提供涉及面广、时效性强、权威性高的专业知识和学术信息,有效促进特色学科的建设和发展。

3.3 图书馆自身建设和发展的基石

3.3.1 特色资源建设有利于实现馆藏的合理布局。新建本科院校升格期间,馆藏的种类和数量激增,但由于多为突击性采购,在学校长远发展和馆藏专业性方面考虑不全,导致馆藏布局不够合理。通过特色资源建设,将特色学科专业文献作为收藏重点,降低科普娱乐文献收藏比例,逐步形成自身馆藏特色,使馆藏布局渐趋合理,使图书馆的建设跟上本科办学层次提升的步伐。

3.3.2 特色资源建设有利于提高图书馆资源利用率。随着学科内涵和外延的不断扩大,教材上的知识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图书馆是他们增加知识全面性的重要场所。为了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图书馆要以学生的学习要求为导向,不拘泥于载体形式的收集各类特色资源,满足学生对特色文献信息的需求,吸引学生利用图书馆资源。

3.4 开展社会化服务的要求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第二十一条规定:“有条件的高等学校图书馆应尽可能向社会读者和社区读者开放,提高面向社会的文献信息和技术咨询服务”。同时,“图书馆面向社会服务”已经作为一项重要指标在普通高等学校评估体系中被列出。

所以,新建本科院校图书馆必须以地方经济文化发展服务为己任,根据当地文化特色、普通读者或企业的信息需求,开展特色资源建设,创建具有地方性的特色馆藏。

参考文献:

[1] 周萍,徐军燕,彭稚飞.玉林师范学院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构想[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04(1):137-138.

[2] 林伯珊.新建本科院校构建特色优势学科图书馆的探析[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9(2):33-34.

[3] 齐俊霞,牛秀荣,蔚洁.新建本科院校数字馆藏建设探讨[J].北京档案,2012(5):30-31.

[4] 林春波,梁海清.网络环境下新建本科院校图书馆馆藏建设特色化——以桂东南文献特色数据库建设为例[J].图书馆界,2010(2):89-90.

[5] 曾绍文.新建本科院校图书馆特色数据库建设思考——以闽台客家文献数据库为例[J].情报探索,2012(11):71.

[6] 渠彩霞.新建本科院校图书馆学科馆员服务模式探索[J].衡水学院学报,2009(6):91-92.

[7] 王爱华,栾美晨.新建本科院校馆岗位设置与价值确定的定量测定方法[J].经济研究导刊,2009(6):274-275.

[8] 中国教育在线.2013年全国高考报名人数将继续下降.[EB/OL].2013-07-20.http://edu.people.com.cn/GB/18098270.html.

(编校:马怀云)

作者:孙琴

新建本科院校宿舍文化论文 篇2:

对新建本科院校可持续发展问题的若干思考

[摘 要]虽然新建本科院校在近几年得到迅猛发展,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的一支生力军,但升本后这些学校也面临着许多问题,只有及时解决这些问题,新建本科院校才有可能继续发展壮大。基于此,本文分析了新建本科院校当前面临的若干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

[关键词]新建本科院校;可持续发展;办学理念;办学特色

On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Newly-built Universities

PENG Xu

(Evaluation Office,

Jiaying College,

Meizhou, Guangdong 514015, China)

Key words:newly-built university;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views of school-running; characteristics of school-running

伴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国的高等教育在近十几年取得了巨大的进步,毛入学率由1998年的9.8%提高到了2006年的22%。在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过程中,新建本科院校的兴起对改善我国高等教育的层次结构和地区结构,对提高当地居民的素质和增强地区经济发展的后劲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值得注意的是,升本后新建本科院校在发展中正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问题已对学校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如果不对这些问题引起足够的重视并及时加以解决,新建本科院校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会极其困难。

一、 新建本科院校在发展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1.办学理念滞后

办学理念实质上是一所大学的理想,它主要指大学在自身发展和社会发展过程中对大学的定位、性质、职能与使命等根本性问题的理性认识,是办学实践的导向和指针。大学的办学理念是一个具有全局性的上位概念,它统摄着大学里所有发展战略的制定以及其它实际工作的开展。从专科升为本科虽然是学校发展历史上的一件大事,但实质上,升本后很多新建本科院校的办学理念并没有及时得到更新和升华。对校长来说,刚从专科升入本科,办学经验不足,办学思路容易受到旧有的模式限制;而党委书记往往来自于当地政府部门,他们已有的工作经验和工作对象与现有的情况有了很大不同,知识储备一时难以跟上高校的要求。

2.经费严重不足

新建本科院校的经费来源主要有两块:国家财政拨款和学生学费,除此以外的经费来源很少。而且,省、市共管的体制易产生省、市相互扯皮,推卸责任的情况,常常使得学校的经费难以保证。以省管理为主的高校其办学经费主要来自于省拨款,以市管理为主的高校其经费主要来自于地市财政。这样就产生一个问题:主管部门的经济实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新建本科院校的发展,而且有些省的主管部门常常推卸责任,不愿多承担经费,只希望另一方能多承担,如果另一方经济实力不足,学校的经费就很难保证,只能靠自己筹措。由于资金不足,新建本科院校基本上只能靠贷款办学。如有一个1.2万人规模的新建本科院校,由于办学经费严重不足,只得向银行贷款,贷款总额为4.86亿元,贷款后当时的经济压力虽然大大缓解,但是由于近两年开始进入还贷高峰期,光年利息就达到1 800多万元,而且学生还欠费1 400多万,为此,学校倍感经费紧张,只得到处筹钱并且想方设法压缩开支。

3.权力结构失衡

新建本科院校在管理体制上属于省市共管,或以省为主,或以市为主。由于省、市共管,在干部任命上,省、市各有一部分来源。如校长一般由省教育厅委派,党委书记则从当地县、市领导中产生,也有个别学校的校长或书记甚至由当地副市长或市委副书记直接兼任。此做法有利有弊。有利之处在于从当地政府中选择地方领导担任学校负责人,能有效地促进高校与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结合,便于学校与当地政府的有效沟通与协调,争取更多的经费支持,并使二者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不利之处在于地方政府领导管理学校存在一个角色转换和适应问题。如果他们不能及时转换角色,仍然以地方政府领导的工作方法来从事教育管理工作,会造成学术和行政权力不分,行政权力压倒甚至代替学术权力,从而严重损害学术自由,挫伤教师的积极性,给学校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目前,从实际情况来看,很多新建本科院校对学术和行政这两种权力的处理仍然是不明确的,随意性较强,学术权力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尊重。

4.人才培养模式单一

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是新建本科院校普遍面临的重点和难点。新建本科院校属于教学型,科研水平虽然不高,但在人才培养模式上本来可以有更多的突破。可是由于教育思想观念的落后以及其他硬件方面的限制,很多新建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要么停留在原有专科学校的层次上,要么照搬老牌本科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如在学分制问题上,很多新建本科院校的学分制远不够完善和成熟,大多只是一种表面上的学分制,其内核还是比较僵化的学年制;在专业设置口径上,有的学校在招生时还是实行窄口径招生,即按一个个具体的小专业来培养,学生招进来后又很难转专业,限制了学生的兴趣发展。

5.办学特色不鲜明

办学特色是体现新建本科院校办学成果的重要标志之一。但目前,新建本科院校的办学普遍缺乏鲜明的特色。以专业设置为例,绝大多数新建本科院校都在想方设法增设新专业,尽量把自己的学校办成多科性或综合性大学。在他们看来,只有多设专业,才能多招学生、多收学费,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办学经费紧张的状况。以广东省的5所新建本科院校为例。这5所学校都在2000年升本。除茂名学院(由原广东石油化工高等专科学校和茂名教育学院合并)在升本前不是以师专为主体外,其余4所都是以师专为主体而合并升本的。刚升本时,学校都只有6个本科专业,现在都已达到了30多个,如表1所示:

从表2中可以看出,这5所学校设置的专业有11个几乎完全相同,占了各个学校专业总数的1/3左右,而且有些专业如思想政治教育、历史学等在市场上的需求并不多,但各校照样开设。其原因在于开设这些文科专业所需的投入少,成本低,易招生且收益高。这种只顾多设专业,多招学生,没有考虑社会上市场需求的做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暂时可以缓解办学经费紧张的压力,但一味地多招学生,使得学校的资源更加紧张,对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并没有任何帮助,而且由于毕业后学生难以找到工作,因此从长远考虑反而会损害学校的声誉和利益。

二、 提高新建本科院校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对策1.革新办学理念

办学理念是一个动态的历史形成过程。大学理念的形成除了须遵循大学内在的逻辑发展规律外,还必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

对于新建本科院校来说,勤于学习高等教育理论,善于借鉴国内外办得比较好的高校的经验显得尤为重要。因此,通过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并结合学校实际情况来革新办学思路,是新建本科院校的校领导面临的头等大事。特别是对那些刚从地方行政部门转过来的领导来说,教育思想观念的革新更是刻不容缓。

2.树立经营大学的意识

在当前大背景下,“985工程”和“211工程”占据了国家大部分高等教育经费,新建本科院校获得的经费很少,而且由于名气小,经费来源也比较单一,属于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弱势群体。在这种情况下,新建本科院校更需要树立经营大学的意识。这就要求高校领导者除了要有质量意识外,还要有竞争意识、危机意识和成本与效益意识。具体来说,在管理上要坚持民主决策制度,杜绝“一言堂”和“拍脑袋”决策的行为,防止决策失误;在人事制度上,要科学研究,因岗设人,不能因人设岗,防止出现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的现象;在经费使用上,本着开源节流的原则,严格财务制度,确保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在专业设置上,要瞄准市场,及时调整专业结构,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在建学生宿舍或公寓时,可以与企业合作采用BOT(建设—经营—移交)模式,新校区的建设则可以采用新旧校区土地资产的置换方式;此外,在条件比较成熟时还可以通过发行教育股票、教育债券、教育彩票等方式来融资。

3.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如在教学计划的制定上,应严格控制总学分的数量,总学分过多,易导致学生的自主支配时间过少,不利于学生兴趣和特长的培养;要根据实际情况,构建新的课程结构,注重选修课开设的数量和质量;要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处理好理论课和实践课的关系,有条件的学校甚至可以和有关企业直接协商,根据企业或公司的要求进行“订单式”培养或与它们合作培养人才;重视教师的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的改革,切实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

更值得注意的是,在完善现有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还要勇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如嘉应学院是2000年升格为本科的新建本科院校。由于学校地处偏僻的山区,当地经济较落后,因此,学校发展比较艰难。尽管如此,学校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对人才培养的某些环节进行大胆改革,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第一个大胆尝试是与当地政府合作培养基层领导人才。2004年以来,学校与梅州市委组织部联合实施“梅州市党政干部战略后备人才培养工程”。此项工程计划用5年以上的时间,每年从本科三年级优秀学生中选拔约60名培养对象,围绕“提高政治素质”与“履行岗位能力”两个方面,采取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培训、实践锻炼、外出参观学习、领导才能模拟训练等方式进行系统培养。在寒暑假期间,学校将培养对象派到基层乡镇调研、挂职锻炼或到企事业单位上岗锻炼,参与实际工作,增强工作的适应性,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毕业时经参加公务员资格考试合格者,作为“梅州市党政战略后备人才”,下派到全市乡镇基层工作。经过几年实践锻炼后,目前已有不少人担任了县团委书记、副镇长、镇办公室主任等职。实施这个战略后备人才培养工程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首先,它把选拔出来的高素质的大学生经过有针对性的培养后,充实到基层,从而提高了梅州市基层干部的素质;其次,由于这些人是梅州市的重点培养对象,因此将来很有可能成为梅州市乃至广东省各级各类岗位的领导人才,这也是将来嘉应学院一笔巨大的无形资产,对学校的长远发展有着积极影响。因此,这项工程的实施对梅州市和嘉应学院来说是一项双赢之举。

在总结与梅州市委组织部联合培养“党政战略后备人才”经验的基础上,学校又与一些企业(公司)联合建立了“经济管理干部定向人才培养基地”,面向在校大学生选拔培养对象,利用业余时间组织培训,积极主动地为有关企业培养和储备“潜在”的高级管理人才。

实践证明,嘉应学院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的这两个探索和创新是卓有成效的,走出了一条具有特色的校政、校企联合办学的成功之路。它有效地缩短了毕业生在素质结构和应用能力方面与用人单位的实际要求之间的差距,解决了当前毕业生就业工作中普遍存在的一个矛盾问题:大学生就业难,而众多用人单位却抱怨找不到合适的毕业生。学校这种主动提前与社会、市场及用人单位接轨,面向在校大学生培养选拔政府、企业战略后备人才的独特的“定向人才培养”模式,既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又有力地推动了学校的毕业生就业工作。其中,与当地市政府合作培养的“党政干部战略后备人才培养工程”不但得到了广东省委组织部的肯定,还受到了中组部的密切关注。

4.构建有效的管理机制

对教育主管部门来说,应规范和加强对新建本科院校的管理,特别是在学校主要领导的配备和经费的划拨上。在学校主要领导干部的配备上,应该建立一套比较科学、完整的选拔机制。至于要不要从地方政府领导中选拔一位干部来充实学校领导班子,恐怕要根据各省、市和各个学校的具体情况而定,很难一概而论。在学校管理上,是以省为主好,还是以市为主好,这也是一个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对学校来说,谁给的钱多,他们就愿意以谁为主。但对教育主管部门来说,恐怕没有这么简单,一切应以如何有利于学校的发展为准,既要便于管理,又要能调动学校发展的积极性。

5.抓好大学文化的建设

一般来说,新建本科院校在申请升本时把主要精力都集中在学校物质条件的建设上,因此,学校的各种硬件设施都达到了合格本科的基本要求。但是相对来说,这些学校在对大学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大学文化是大学在长期办学活动中积淀而成的精神文化,它具有明显的导向性和极强的凝聚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所大学的品位与格调,是一所大学核心竞争力的体现之一。大学文化的内容包括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环境文化等主要内容[1]。新建本科院校应结合当今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最新理念,并对以前的大学文化加以全面整合,形成自己科学、独特的大学文化。

6.结合地方特色来办学

新建本科院校普遍缺乏特色。实际上,各地由于经济水平、地理位置、历史传统、文化差异等的不同都有自己的特色,浓郁的地方特色实际上是新建本科院校非常重要的办学资源之一。因此,加强和当地的联系,把自己的办学特色建立在当地经济、政治、文化、地理等条件之上,是增强新建本科院校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也是高等教育为社会服务的重要体现。嘉应学院在确定办学特色时,根据当地的地方特色,大打客家牌,确定了“植根侨乡,服务山区,弘扬客家文化”的办学特色。这项特色在2006年接受本科教学评估时得到了教育部专家组的一致认同和高度赞扬。

[参考文献]

[1]周亚芳. 大学文化与高校核心竞争力[J]. 江苏高教,2006,(4):46-48.

(责任编辑 黄建新)

作者:彭 旭

新建本科院校宿舍文化论文 篇3:

本科院校校园安全管理的现状与对策

【摘要】校园安全是高校高质高效教学的前提与保障。没有安全的校园环境,校园建设也无从谈起。而近几年频繁的校园安全事故也时刻敲响警钟,校园安全管理不容忽视。因此本文重点针对本科院校研究其校园安全问题,在分析校园安全管理现状的基础上探讨其安全管理举措,以期更好地维护校园安全,提高本科院校校园安全管理能力。

【关键词】校园安全 管理研究 现状分析 对策探讨

本科院校作为我国人才培养的主阵地,承担着高素质人才输出的重任。而本科院校校园安全建设既是为高校人员生命安全保驾护航,也是本科院校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只有高度重视校园安全管理,本科院校的安全管理才能落到实处,取得实效。我国本科院校多数采取开放管理模式,也加大了安全威胁,因此分析本科院校安全管理现状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其安全管理应对举措具有现实必要性,也是校园建设发展的重点工作。

一、本科院校校园安全管理研究的意义分析

本科院校的校园安全管理研究,其出发点与落脚点是保障本科院校师生学习与生活的安全。解决师生学习生活中的既存问题,建立校园安全评估制度,避免意外伤害,强化校园安全教育,从各个方面做好校园安全引导,为教学科研提供稳定的内外部环境。开展校园安全管理研究可以进一步规范本科院校现有的安全管理制度与管理体系,为学校的优化建设指明方向,将安全威胁因素的危害降到最低,实现校园安全管理水平的提升,因此校园安全管理研究是高校持续发展不可少的支持。

二、本科院校校园安全管理现状

本科院校作为相对独立的学院个体,随着近几年国家安全教育的宣导,多数本科院校都将校园安全管理作为发展的首要任务。无论是安全管理能力还是安全管理意识都有所强化提升。但是本科院校在不断发展中,新的校园管理安全隐患也层出不穷,需要引起我们的关注。

1.学生安全意识与法制观念不强

安全的防范不仅仅需要学校的努力,学生自身必须树立安全意识,强化法制观念。但是从当前本科院校学生安全意识调查来看,多数学生安全意识薄弱。缺乏安全防范意识、财务安全意识不强,交友不慎等,导致本科院校学生受骗、失窃及伤亡案件数量增多。其缺乏安全自救能力,自身安全意识薄弱也无视学校的安全纪律,也在一定程度上扰乱了学校的管理秩序。

2.开放办学模式,潜在威胁加大

本科院校多为开放式办学,校园成为多元化、多层次、开放式的公共场所,社会人员可以自由进出学校,学生与外界的接触也越来越多,校园交往的扩大,也加大了人、财、物的流通量,安全管理难度加大。加上本科毕业生后期的校外实习,社会实践,安全性问题也越来越突出。校园安全潜在威胁加大。

3.校园安全管理机制建设滞后

随着校园安全形势的复杂多变,校园安全管理机制的建立健全也提上议程。多数本科院校其校园安全管理机制建设滞后,安全管理水平和安全保障要求差距明显,安全制度规定无法适应形势变化。本科院校的校园安全管理未纳入学校工作的重点,校园安全管理指导、监督不足,学生安全管理及教育整体部署乏力,安全管理机制的宣传形式单一陈旧,整体规划不到位,宣传不到位。安全管理机制难以发挥管理实效。

4.分校众多,整体规划管理乏力

本科院校的不断扩招,设立分校成为本科院校发展的一大趋势,本科院校也开始联合办学,一校多址十分常见。而这也意味着校园分散,安全管理难度的加大。特别是新建的本科院校,其校园环境无法实现与老校区的同步,物防、人防及技防不到位,加上经费紧张,安全隐患较多。而老校区经费紧张,无法进行线路改造,设施更新,也带来不小的安全隐患。多校区办学也加大了安全管理的难度,统筹管理与整体规划管理乏力。

三、本科院校校园安全管理的有效举措

1.强化学生安全意识,做好危险应对

安全意识的强化是本科院校校园安全管理的当务之急。特别是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与管理。进一步强化本科院校师生的安全意识,提高其安全防范及监督控制能力。学校将安全教育宣讲纳入课程体系,引导本科院校师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自觉维护学校安全管理纪律。创新宣传渠道,强化法制教育,营造安全校园文化氛围,通过法制教育、纪律教育强化安全应对能力,在危险发生时能沉稳自救。只有强化安全意识才能做好安全防范与应对,本科院校校园安全管理才能落到实处。

2.联合社会,消除校园安全威胁因素

校园开放式的管理模式使得校园与社会接触更多,而社会中的安全威胁因素乘机而入。解决这一问题,除了要发挥本科院校安全管理作用之外,更应该联合社会,特别是司法部门进行校外威胁因素的消除,最大限度保障学生人身与财产安全。学校方面要加强校园管理,宏观与微观努力同步,出入登记、宿舍人员管理、人员身份核对、学生在校情况抽查等,多管齐下,做好校园内部的安全防范。联合司法执法部门,对校园周边存在安全隐患的单位进行查处,对校园盗窃等犯罪行为进行打击制裁,加强法制方面的宣讲,引导学生积极向上,敢于向恶势力说不,自觉抵制各种诱惑。

3.制度先行,建立健全校园安全管理机制

基于本科院校校园安全管理机制滞后及不健全的情况,完善各项管理机制,规范各项安全管理制度是关键。本科院校结合自身实际,建立健全校园安全管理条例,建立校园安全评估机制,出台相关的安全检查机制,安全防火制度,宿舍管理制度等,建立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制度强化健全的基础上强化安全管理人员的责任意识,确保本科院校安全管理责任到人,分工明确,建立起维护校园安全,稳定工作的长效安全机制。

4.一致统一,本科校园分校安全宏观统筹

针对本科院校一校多址的情况,加强宏观引导与统筹是关键。从宏观层面,从整体上强化和谐校园建设。特别要注意协调好原来各校之间师生关系,坚持公平正义的原则,处理不同院校之间的纠纷争议。定期组织校园安全宣传联谊活动,组织不同学校的师生参与校园安全共建活动。在多个校园的管理上保持统一性,统一的安全管理思路和统一的安全管理制度,宏观统筹,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强本科院校的校园安全建設。

四、结语

本科校园安全管理事无巨细又责任巨大,我们必须重视校园安全管理问题,做好校园安全管理既存问题的科学应对,保持责任心与清醒头脑,实事求是,不断努力,积极做好校园安全建设,为教学发展提供和谐稳定的环境。

参考文献:

[1]夏涛.高校校园安全管理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4.

[2]王宏宇.高校校园安全管理影响因素和对策研究[D].郑州大学,2013.

[3]陆芬芳.高校校园安全管理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3.

作者简介:曲晓东 (1988-),男,山东烟台人,本科,学生管理干事,山东华宇工学院电气工程学院,研究方向:大学生日常管理,心理危机预防,思想教育工作。

作者:曲晓东

上一篇:饮品行业营销团队问题论文下一篇:马克思思想及特征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