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高校校园文化论文

2022-04-20

摘要:本文通过当前一些新建高校缺乏对辅导员工作的重视,通过对新建高校辅导员制度的不健全,辅导员自身职业素养欠缺,辅导员职业流动性大等现实问题进行分析,提出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建设的新思路,提高新建高校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管理工作的效果。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新建高校校园文化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新建高校校园文化论文 篇1:

CI战略与高校品牌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摘 要:品牌建设是新建高校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要素之一。文章从CI战略与高校发展的关系入手,分析了当前苏北新建高校品牌建设面临的问题,并提出了基于CI战略的苏北新建高校品牌建设的路径。

关键词:CI战略;苏北新建高校;品牌建设

在高等教育多元化、大众化的发展进程中,品牌形象是高校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CI战略作为一种新型企业发展竞争战略模式,其对于高校良好发展形象的塑造、核心竞争力的构建、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这对于高等教育基础相对薄弱的江苏北部地区(以下简称“苏北”)新建高校来说显得尤为重要。

一、CI战略与高校发展

(一)CI战略的内涵与特征

CI(Corporate Identity)战略(亦称“企业识别战略”或“企业形象战略”)是20世纪80年代由西方传入我国的新型企业发展竞争战略模式,它是一种企业形象策划、设计、传播和管理的战略、方案和手段,通过将企业的经营理念与精神文化运用整体传达系统(特别是视觉传达设计)传达给企业体的关系者或团体(包括企业内部与社会大众),并掌握使其对企业产生一致的认同感和价值观[1]。即通过对企业可视事物的统筹设计、控制和传播,使企业的识别系统统一化、标准化、个性化和专有化,强化企业的整体形象,使企业获得消费者的认识和社会公众、政府的支持,为企业创造一个良好的经营发展环境。CI战略具有以下特征。

1.系统性。CI战略由理念识别(MI)、行为识别(BI)、视觉识别(VI)及讯息传达(OI)四部分组成。四者之间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有机统一体,合力形成系统化完整独特的形象识别体系。理念是企业存在和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企业形象定位与目标的依据;识别行为是理念的具体表现,只有在理念的指导下才能有方向,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否则就会使行为陷入麻木无序的状态;VI可以用生动具体的视觉形象来表现抽象的企业理念和个性,在整个识别系统中VI的传播力量与感染力最为具体直接[2];快速高效的讯息传达使品牌在公众中形象的确立与最大化传播成为可能。

2.差异性。即相对的唯一性、异质性,同时具有难以替代与复制性。用独创性塑造出个性鲜明的形象与价值特质是CI战略的根本目标,是CI功能发挥的重要条件,创造与竞争对手之间赋有特色的差异性是CI战略在竞争中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因此,可以说差异性是CI的灵魂与生命,它是企业价值持续存在最为直接的体现。

3.稳定性。CI战略规划一旦确立后,其具体的实施操作将是一个相对稳定、长期、系统的过程。稳定性的特质也有助于个体特色差异化的形成,有利于公众的认知与识别。然而任何系统都不可能是完全封闭的,总要与外界产生信息与能量的交换,CI战略的内涵也是不断发展完善的,稳中求变,在相对平稳的动态发展进程中求得更大发展。

4.延展性。CI战略不是仅仅局限于自身发展的某一领域或某种特定产品,而是在操作实施的各个层面上与时俱进,创新发展,提升自身在公众中的良好形象,以静制动,灵活应对复杂多变的竞争环境,为自身在多个领域及相关活动中竞争行为的实施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二)CI战略与高校品牌建设的关系

1.品牌建设与高校发展。高校发展的目标定位与企业发展目标有着本质上的区分,但在发展中通过科学的规划设计,塑造并提升自身在社会公众中与众不同的正面良好形象方面的要求却是一致的。高校的可持续高效发展是由多种核心要素整合构建的一个系统工程,是高校综合实力的体现。它包括学科建设、专业建设、实验室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管理建设等多个方面,多方的协力合作,共同成就与众不同的核心竞争力品牌。

品牌是能带来溢价、产生增值的一种无形资产,是发展能力与竞争特色的体现。高校品牌形象既是高校对外的名片与标识,同时也是高校发展缩影的集中展示。品牌形象建设是一个逐步培植提升的过程,它包括高校发展的内在理念设计及外显的行为与标识设计等多方面的系统规划建设。通过赋有特色化全方位的品牌综合设计推进高校核心竞争力的构建,引导其内在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逐步形成发展的竞争特色优势,最终树立起目标公众对高校发展的信心。因此,品牌形象建设对高校发展与核心竞争力的构建意义重大,理应是高校可持续发展的首选关键要素之一。高校如何在发展中形成自身独特的核心竞争力品牌形象,用核心竞争力引领高校快速发展,吸引各类公众目标的视线,获取更多资源对高等教育发展的投入,最终实现自身内在价值的不断提升,是摆在所有高校尤其是新建高校面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2.CI战略与高校品牌建设。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市场竞争机制对高校的办学体制、生存、运行与发展的冲击力越来越强,综合竞争日趋激烈。概括来说,这种全方位综合性竞争即学校品牌形象的竞争。高校品牌形象知名度的大小与美誉度的好坏,直接决定了它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存和发展的状况。面对新的形势,必须树立全新的观念,改变传统的管理模式和方法,把创造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塑造大学形象,作为提高办学效益,促进高校自我发展的策略[3]。CI战略作为系统性的品牌发展竞争战略,将其引入高校的品牌建设是高校发展的必然选择。

首先,高校发展导入CI战略,对高校发展的品牌形象进行设计规划,有利于树立高校特有的、良好的发展形象,推进高校的标准化、系统化规范管理,不断增强内在员工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形成有利的内部发展机制。

其次,CI战略的导入有助于各个高校全面形成和确立独特的社会服务“个性”,形成和确立高校与各社会组织之间的现实“共振”关系,最大限度地获得各社会组织 (主要是教育主管部门和企业)对高等院校的投入,为高校的建设与发展创设良好的外部机制。

此外,CI战略品牌建设也有利于形成和巩固高校的价值品牌。尽管高等教育并不表现为直接的物化的“价值”,但是各个高等院校的“品牌”仍然是社会大众自己或为子女选择知识投入方向的重要因素。这种品牌价值的高低,无疑决定了国家、 其他社会组织和公众对高等教育投入的多少,也是影响高等院校自身“造血机制”的重要因素[4]。

二、苏北新建高校品牌建设面临的问题

随着苏北经济的高速发展,苏北新建高校也获得了长足发展。近年来,苏北新建院校达15所(职业技术学院13所,师范类院校2所),纵观其发展历程,不难发现大多仅限于办学规模、投资等方面量的发展变化,形成具有特色化高质量的品牌办学的却寥寥无几。周边老牌高校发展的缩影在其发展中清晰可见,大多仍然难以摆脱传统高校的发展模式。发展进程缓慢,这固然是由多种原因所致,但对高校发展的品牌形象意识缺乏、建设力度不足不能不说是其发展缓慢的原因之一,主要表现如下。

(一)品牌建设理念缺乏

良好的品牌形象建设对苏北新建高校长远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这些院校虽是新建,但并没有带来在管理理念、方式、手段等方面的变化与革新,更多的依然是传统高校管理模式的复制。传统相对封闭的办学模式、市场竞争意识的淡薄使得新建高校在竞争中与外面高校发展的距离进一步拉大,在市场竞争中越来越处于不利的位置。虽然教育的发展难以完全等同于经济的发展,但不管怎样,高等教育的发展受经济因素的影响越来越大,这是不容置疑的,高校也在无形中或多或少地被卷入了市场竞争的行列。要想在市场竞争中获得长足发展,品牌形象无疑是竞争的关键要素之一。高校的品牌形象已不仅仅是区别于他人的一种标志与符号,而更多承载的是无形性内涵实力的展示,是高校能否向其产品消费对象提供核心价值的直接体现。苏北新建高校在发展中品牌形象建设理念缺乏,大多依然紧步传统院校发展的后尘,尤其是毫无特色的同质化办学,其结果只能是一次次与发展机遇擦肩而过。所以尽管高等教育的市场化为院校争创名牌提供了机会,却依然没有唤醒对大学品牌的沉睡意识。

首先,对于苏北新建高校而言,大多数都还处在生存、发展阶段。热衷于招生规模的扩张和校园环境以及教学硬件的建设,有的高校片面地理解高校品牌形象,把“大而全”视为品牌,把“形象工程”视为品牌形象,强调外在形式的建设,而忽视了办学质量稳定与提高的重要性,忽略了校园软件及校园内涵文化的建设;还有一些学校习惯于埋头完成教学与科研任务,在观念上忽视高校品牌形象的塑造和宣传,市场营销意识十分淡漠,极不利于品牌战略的实施。

其次,对内,在品牌形象建设延展性的认识方面相对欠缺也使得自身发展的原动力大打折扣。品牌形象的确立对自身发展的最大动力在于它对内具有极强的组织感召力,能更为有效地增强员工的荣誉感,激发师生的内在热情与动力,高效整合统筹各类办学资源,引领学校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为学校在多领域的发展与竞争提供强有力的动力支撑。

(二)系统化品牌建设欠缺

系统化的品牌形象建设严重欠缺是导致苏北新建院校发展缓慢的又一原因。

1.在已具有的品牌建设维护上,未能做好品牌形象建设的长期系统规划,适时跟进建设的力度缺乏,没能与时俱进,创新发展,原来仅有的竞争优势就这样在一轮轮竞争中被逐步淘汰。高校品牌形象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长时间的策划、构建、发展、推广与积淀,并非是一蹴而就或一劳永逸的。苏北新建高校大多是由已办学多年的中等专业学校升格而成,所以理应拥有自身相对独特的办学品牌与特色,而实际上却大相径庭。由于多年来政府行政化的办学体制,使得这些中等专业学校在发展品牌形象建设方面观念淡薄,对品牌形象的建设只是出于一种自发、自然的状态,在招生或检查评估的时候才会考虑到,更谈不上系统化的品牌建设。还有部分高校心态浮躁,过分注重直接的短期效益,没有把本校原有的特色文化与优势资源等充分挖掘和组合,对高校发展缺乏长远考虑。所以这些院校的前身虽办学多年,但独特的品牌形象并没有真正形成。甚至是过去形成的远近闻名的品牌特色,也由于品牌形象建设意识的淡薄、维护理念的缺乏,在市场竞争中几乎化为乌有,难以成就其强大的品牌核心竞争力。

2.对于苏北新建高校来说,同质化的办学定位是特色化品牌建设意识淡薄的最直接体现,雷同化的办学模式加大了品牌系统化建设的难度。该现象的产生多源自于许多新建院校在办学之初就未能做好科学合理的发展定位与品牌发展的长远系统化规划,对苏北及周边经济社会发展特色化人才需求的系统化、科学化评估不到位,未能将学校发展与苏北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难以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无缝对接。一方面同质化的办学,单一性人才培养的过剩,另一方面却是专业特色化人才需求的严重缺乏。同质加剧竞争,特色方能成就品牌。薄弱的办学基础、淡薄的市场竞争意识、同质化的办学竞争使得相当一部分苏北新建院校的品牌发展之路困难重重。

因此,增强品牌形象意识,加强品牌系统化建设,创新思路加快发展,是苏北新建院校现阶段发展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三、基于CI战略的苏北新建高校品牌建设路径

苏北新建高校要实现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就必须在品牌形象建设方面有所作为,用CI战略统领各项事业的发展,从理念识别、行为识别、视觉识别、讯息传达等方面全方位推进品牌形象建设,促进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一)MI(Mind Identity)——理念识别建设

理念是一个团体组织发展的思想与灵魂,理念识别(MI)是整个CI战略规划的核心所在,是CI战略运作实施的原动力和基础,左右着整个组织发展运行的方向、速度、机制,主要包括发展理念、发展战略、行为准则、价值观、文化内涵、发展策略以及运行状况等,它对于整个团体的发展具有引导功能、制约功能、凝聚功能与激励功能[5]。

大学理念识别是大学的基础内容和灵魂所在,是大学教育思想、办学理念以及大学各种文化的精炼。理念识别包括办学理念、高校文化、办学方针策略等内容。理念识别奠定了整个系统的理论基础和行为准则。苏北的新建院校在MI建设方面,关键是要不断更新发展理念,强化创新意识。一流的发展需要一流的理念支撑,苏北的新建院校要以新建为契机,以人本化思想为核心,以苏北经济社会发展为依托,突破传统高校发展模式,实现在发展定位、发展战略、运行机制等多方面发展理念的创新。

1.强化市场竞争意识。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对苏北高等教育目标市场及需求做出科学合理的评估与判断,找准自身在苏北高教系统中应有的位置,定位苏北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实现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的接轨。

2.创新发展思路。强力推进错位发展战略,定位错位发展,避开同质化竞争。依据地方经济产业特点和资源优势,打造立足苏北发展的品牌,构建起具有区域化特点的专业结构体系,形成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办学模式等方面与众不同、无可替代性的绝对竞争优势,形成特色化的核心竞争优势品牌,用品牌建设引领发展。

通过对苏北高等教育发展目标市场的科学认识,定位错位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从而真正确立具有特色发展理念、发展战略与文化内涵的品牌形象。

(二)BI(Behavior Identity)——行为识别建设

行为识别(BI)是整个CI战略的核心所在,是指在发展理念的指导下,对组织的集体行为、员工个体的操作行为实行系统化、标准化和规范化的统一管理,展现内部的制度、组织、管理、教育、生产、开发研究等,并扩展到企业外部的各种社会公益活动,以获得社会的承认和肯定[6]。由于BI是通过具体行动来塑造组织形象的,所以其行为必须从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着手,对内主要包括:内部规范管理、员工职业道德素质及技能的教育培训等。对外包括:目标市场的调研、分析、营销、品牌推广宣传等。简言之,即理念的具体化,行为的规范化。通过行为规范化建设提高执行力,从操作层面确立品牌的发展形象,是对品牌形象建设的物化。因而大学行为识别即是大学日常运行所包含的规章制度,同时也是大学在日常运行中实践办学理念与开拓创新的具体行为,它是把办学的理念渗透到每一位师生员工的心目中,渗透到日常文化交流、工作管理之中。

在品牌形象的BI的内在建设方面,苏北新建高校必须首先建立起符合现代大学发展的对内、对外规范运行机制,创新传统高校管理运行机制,将制度的系统化、标准化、规范化建设与灵活性、激励性、竞争性紧密相连。通过制度建设规范发展行为,激励发展、助推发展,实现对发展行为的标准规范化管理,形成标准化、特色化、统一的行为形象特征。其次,对于苏北新建院校来说,由于地处经济发展相对较为落后的苏北地区,且办学时间短,各级各类专业人才层次参差不齐。因此,加强对校内员工的进修、培训就显得尤为重要。加大对员工的专业技能与职业素养培训的力度,鼓励教师参加各种进修学习,提升内部员工的整体素质,提升其在实践中的执行力形象,增强内部员工对学校发展的信心。

此外,在BI的外在建设上,公众认可度是苏北新建院校在发展初期必须面临的又一关键问题,在对外的各种行为管理方面,要同样以相应的制度来进行规范。通过规范性的广告宣传、社会服务、公益活动等对外活动向外推介高校的品牌形象,提升自身在公众中的形象,提高公众对高校发展的认可度,树立起目标市场对高校发展的信心,最大限度地获得外部对高校发展的支持。

标准规范化的制度建设、员工职业素养与技能的提升使得高校在发展实践中形成独特的行为活动方式,切实助推苏北新建院校品牌形象建设。

(三)VI(Visual Identity)——视觉识别建设

视觉识别(VI)是在MI、BI的基础上,向外界进行形象传达的全部视觉形象设计总和。它是品牌形象最为直观的体现与表达,是MI与BI具体的物化形式。VI通过赋有感染力的视觉形象标志来表现抽象的发展理念和个性特征,是区别于外界的最直接的静态视觉识别符号。通过清晰的“视觉力”结构展示,从而准确地传达独特的企业形象,通过差异性面貌的展示,从而达到公众对企业认知与识别的目的[7]。高校视觉识别是大学从外观入手对大学形象的各种视觉因素进行全面统一的规划和设计。主要包括:校徽、校歌、标准字、标准色、标准组合及辅助图形等内容,以及办公用品、信封、信纸、建筑设施、校园环境设计等内容。它是C1系统中最外在、最直观的部分,起到整体提升大学形象的作用。虽然高校发展不可能完全进行市场化运作,但在市场经济环境的氛围下,企业发展运行的推广模式对于高校影响力的传播、品牌形象的提升均有着很高的参考价值。

目前,苏北新建高校在品牌形象建设与推广方面远未达到市场竞争的要求。甚至出现部分优质的苏北高教产品就在公众身边,却无人知晓、无人问津、无人认可,这一尴尬现象的出现也提醒苏北新建院校的管理者要充分认识到学校品牌形象宣传推广的重要性。在VI的具体建设方面,苏北新建院校在视觉识别的主体要素建设上并不缺乏,均拥有专门的用字、标识、色彩及板式设计等,但在整体设计的视觉冲击效果方面还有待完善,千校一面,毫无特色与创意,很难给公众留下深刻的印象标记。而在视觉识别建设的辅助应用要素上,由于大多属于非主流型的宣传推广,所以在这些含有学校发展标识的应用载体设计上往往随意性较强,缺乏创意,未能真正体现大学发展的内在文化内涵及理念,视觉冲击效果欠佳。所以苏北新建院校在视觉识别建设方面要进一步提升视觉识别载体的设计品位,通过具有强烈视觉冲击效果、高品位的标识视觉设计,吸引公众对高校发展的关注,提升学校在公众中的良好形象。

(四)OI(Output Identity)——讯息传达建设

在以互联网为主的现代媒介迅速发展的媒介信息时代,讯息传达是特色化的发展理念能否顺利进入大众视野,为大众所熟知并认可的关键所在。其传达的范围包括校内、校外两个方面。CI战略通过在校内的有效讯息传达,增强内在员工的凝聚力,实现师生员工对学校发展的认可;通过对外的讯息传达,宣传推广高校的品牌形象。与目标公众结成良好的社会关系,建立学校在公众中的声誉和信誉,培育公众对学校教育的信心与信任[8],为其发展赢得更多的发展机遇与办学资源。

在讯息的外部传达方面,与外界尤其是与经济发达的苏南地区高校相比较,苏北新建高校还有相当的差距。带有学校专属标志的形象宣传推广未能大面积地进入区域内的公众视线,讯息传达迟缓或缺失,讯息传达的范围极其有限、持续时间短暂,学校的品牌形象难以真正植入苏北乃至整个江苏高校的发展主流之中,甚至为身边的公众所忽略,更不要说向周边区域的拓展与延伸。因此,苏北的新建院校要想在发展初期获得更多的社会认可,就必须充分重视对品牌形象的宣传推广,加强与社会的沟通、互动与合作,通过各种高质量的社会服务、科学的广告宣传向公众全方位推介学校发展的理念、特色优势,用良好的形象吸引公众的目光,稳步提升学校的社会形象,为学校核心竞争力的构建获取更多的资源支撑。

品牌就是生产力,就是竞争力。在市场化环境中,高校的招生与就业已与高校的品牌有很密切的关系,良好的品牌形象就是高校的一笔宝贵的无形资产,高校导入C1战略,最直接的目的是借此展示自身的办学理念、学科特色、综合实力。企业CI给高校提供了展现自己的方法和途径,我们应该充分借鉴企业CI设计理论,建构高校的形象,创造高校品牌,以体现大学本身的内在价值。

参考文献:

[1]张建辛,荆雷.CI战略的教学与设计[M].石家庄:河北

美术出版社,2002:4.

[2]朱健强.企业CI战略[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99:10.

[3]纪珊尚.对高校实施CI战略的几点认识[J].山东工业

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4).

[4]李晋红,李玉莲.大学CI战略的意义及导入对策[J].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6,(2).

[5]张木生.企业文化与CI战略实务[M].北京:中国民航出

版社,1996:12.

[6]方向新.CI战略:企业形象设计与推广[M].北京:知识

出版社,1994:12.

[7]黎泽湖.公共关系总论[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2005:1.

[8]陈孝彬,高洪源.教育管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

版社,2008:5.

作者:王凤侠,张以科

新建高校校园文化论文 篇2:

新建高校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路径的探究

摘  要:本文通过当前一些新建高校缺乏对辅导员工作的重视,通过对新建高校辅导员制度的不健全,辅导员自身职业素养欠缺,辅导员职业流动性大等现实问题进行分析,提出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建设的新思路,提高新建高校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管理工作的效果。

关键词:新建高校;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

当前,一些新建高校在发展模式上对于自身定位认识不足,照搬照抄传统高校的发展模式和相关管理制度,对自身存在特点考虑不足,不利于适应自身高校特点的辅导员队伍的发展。因此,探索新建高校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建设问题,探索出符合新建高校办学定位,提高辅导员队伍职业素养,促进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对新建高校人才培养,帮助大学生实现人生价值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新建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的重要意义

第一,研究新建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问题,有利于满足新建高校自身特定的发展方向,有利于更好地为新建高校实现人才培养,构建稳定、和谐校园文化氛围贡献力量。

第二,重视辅导员职业生涯规划和职业素养的提高,有利于引导新建高校辅导员将自身特长与工作有机结合起来,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管理工作的新方法、新途径,有利于提高新建高校辅导员的工作能力和职业水平,更好地实现辅导员的职业生涯目标和职业价值。

第三,探索新建高校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建设的途径,建立健全辅导员任免、培训、管理、考核、晋升体系,有利于维护新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事务管理工作的持续性、稳定性,有利于辅导员工作水平的提高。

二、新建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中的现实问题

(一)辅导员工作繁杂,职责不明,角色定位有偏差,职业声望比较低,妨碍了辅导员职业化的建设

新建高校建校时间短,对辅导员职责界定模糊,一些高校辅导员日常工作包括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矛盾调解,日常上课考勤,协助团委组织学生活动,寝室生活管理,勤工助学工作,协助党小组党员、积极分子发展工作,毕业生就业指导,全程指导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协助校、院其他部门的各项通知、统计工作等等,很多工作要求有时效性,紧急、繁杂、量大。一些非本职工作也压到了辅导员的肩上,使得辅导员职能和岗位性质同为其他行政人员,辅导员与班主任同化,且受多重管理、多重考核,使辅导员没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去探究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大幅降低。辅导员只被认定为“保姆、勤杂员”,造成辅导员在高校、社会上的职业声望低,动摇了辅导员的职业化道路。

(二)辅导员自身职业素养欠缺,妨碍了辅导员队伍自身专业化建设

新建高校的辅导员队伍是在短期内建立起来的,多为刚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研究生等年轻人,年龄梯度不明显,工作经验少,缺少良好的工作传统,对处理突发事件能力不足,辅导员间无法做到互相学习、交流,只能互相探讨、摸索。一些辅导员对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日常事务管理工作所应具备的专业背景知识,如哲学社会科学类、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等相关学科等明显不足,其中一些辅导员所学专业与思想政治教育毫无关联,而且未经过系统的新进辅导员培训便开始辅导员的工作。因此,新建高校的一些辅导员的专业化程度不高。

(三)辅导员制度不健全,政策落实不到位,影响了了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稳定性

新建高校的各种制度的建设和管理模式都处于摸索阶段,多是借鉴或者照搬其他高校,对于本校的自身情况并不一定适合,在制度建设的完备性和规范性方面有一定欠缺,对一些制度的制定和管理工作的开展有一定的滞后性。针对于辅导员的选拨、使用、晋升、分流等制度不健全,没有严格的规定,使得辅导员对自身未来的发展很茫然,造成了一些辅导员将辅导员的职业作为“跳板”, 使整个辅导员队伍处于一种盲目的流动状态,如转为行政岗位、教师岗位,考取公务员,转到其他企事业单位等,不利于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稳定性。

三、加强新建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的新思路

(一)明确辅导员的工作职责,准确定位

新建高校的辅导员管理部门应研究编制辅导员行业的职业规范手册,明确辅导员的工作职责范围,对工作进行细化分类,对各类工作的工作方法提出总体的指导性意见,并对工作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或突发事件的解决方案提出建议,做好辅导员的工作指南,使辅导员的工作职责明确、工作目标清晰,减少工作中的随意性,提高辅导员的工作效率,工作效果更为明显。

(二)建立健全辅导员准入制度,管理与考核制度,绩效考评体系制度

新建高校应高度重视辅导员职业准入机制的建设,结合辅导员的工作范围和职业要求,制定科学的,合理的,符合本校发展的辅导员准入标准,对聘任的辅导员的学科背景、学历水平、职业要求、职业意识、职业能力等方面做出界定,对辅导员的聘任严格把关。此外,高校应建立健全辅导员的培训、考核、管理、晋升、任免等各个方面的制度,完善绩效考评体系制度,对现有的辅导员队伍提出具体要求,查找自身不足,争取在近三年内达到任职要求。当然,成熟的制度是经过长期的工作总结出来的,新建高校历史不长,缺乏管理工作的经验,难免会有不足之处。因此,应对相关制度进行及时修订和公告,使辅导员职业的发展有根有据,能够真正的推动辅导员队伍的建设和工作水平的提高。

(三)重视辅导员入职培训和辅导员职业素养的提升工作

首先,新建高校应重视辅导员入职培训工作,这对于缺乏辅导员工作经验的新人来说有不可磨灭的指导性作用,为新进辅导员迅速进入角色,开展工作提供指导和帮助。其次,要注重辅导员间的经验交流,每个辅导员所带专业不同,接触的学生性格特点也不同,学生间出现的矛盾和问题也就不同,顺利解决不同的矛盾和问题所应用的工作方法也会有所区别,辅导员间相互交流,能够吸取经验教训,提升自身的工作方法和技巧,促进辅导员队伍工作水平的提升。最后,由于新建高校辅导员队伍自身学历、专业、经验等条件均不相同,因此要更加注重辅导员的学习培训工作。如定期举办高校辅导员论坛,申报辅导员专项课题,参加辅导员培训基地的培训学习,组织参加学生思想教育有关会议,与其他高校进行经验交流,鼓励辅导员继续攻读与岗位相关的硕士、博士研究生,尽快提升整个辅导员队伍的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

(四)重视辅导员职业生涯管理工作,解决辅导员的后顾之忧

辅导员工作与学生联系密切,直接与学生打交道,需要辅导员了解学生的思想,年轻的辅导员与学生间少有代沟,但辅导员的年龄偏大时,与学生间容易出现代沟,造成沟通不畅,影响学生管理工作的进行。新建高校需要高度重视的是协助辅导员做好职业生涯发展规划,通过个人的兴趣、能力和发展愿望,帮助辅导员进行自我定位,同时通过教育、培训、进修等方式提高其综合素质,鼓励某方面有特长的辅导员在领域中钻研,发挥自身的特长,成为此领域的“专家”,并在适时为辅导员提供岗位轮换、转岗等发展的机会,促进辅导员职业生涯目标的实现。

总之,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的建设需要引起新建高校的高度重视,切实采取有效管理模式,适应新时代、新形势的社会需求,促进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的发展,切实保证新建高校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

收稿日期: 2015-1-11

作者简介: 车晓彦,营口理工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于莉莉,营口理工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作者:车晓彦 于莉莉

新建高校校园文化论文 篇3:

新建本科高校教务管理流程再造与优化研究

摘要:所谓业务流程再造一般是对业务的程序进行彻底改革,重新定位,建设更加适合单位发展的业务程序。从而使得单位在成本管理、质量控制和办事效率方面得到显著改善,也使得企业或单位能不断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环境。新建本科高校教务管理流程再造理论是由企业界的业务管理流程再造理论衍生而来的,对新建本科高校教务管理流程的分析和研究,在保证教务管理效果的前提下从提高教务管理效率,降低管理成本的目标出发,采用信息化手段,借助业务流程重组的理论方法,优化、设计教务管理流程,从而为高校提高教务管理质量提供可行性方案及理论参考。

关键词:新建本科高校 业务流程再造 教务管理 信息化

1 业务流程再造的含义及高校教育管理流程再造的提出

1.1 业务流程的新概念

在新时代新情况下“业务流程再造”是指从根本上对原来的业务流程做彻底地重新设计,把直线职能型的结构转变成平行的流程网络结构,优化管理资源和市场资源配置,实现组织结构的扁平化、信息化和网络化,从结构层次上提高企业管理系统的效率和柔性。以市场链为纽带的业务流程再造主要是指把市场链和业务流程再造有机集成,以流程再造为核心,以追求顾客满意度最大化为目标,以“订单”为凭据,重新整合管理资源与市场资源,在管理平台基础上形成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顾客、每一个人都与市场零距离、每一个人的收入都有市场来支付的管理运营模式。

1.2 高校教育管理流程再造的提出

在业务流程再造理论确立后,部分发达国家就开始研究这个理论运用于教育的发展。国外教育组织应用业务流程理论在教育管理中的研究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国内学者也逐步将业务流程再造理论运用到我国高校管理的各研究领域。如马苓提出将业务流程改进应用于高校管理流程的研究,建立起面向校、院、系学科规划与发展的“流程型"师资管理新体系;汪小洲提出将业务流程再造理论应用于高校的科研管理活动,指出项目管理流程再造是高校科研管理流程再造的核心所在:申传斌提出运用业务流程再造理论对教学型和教研型高校图书馆管理模式进行重构。不断地将业务流程再造理论应用于高校教学管理方面的研究,经期刊网检索有十来篇,如李润田:《基于学分制的高校教学管理流程再造研究》,载于《高等理科教育》,2006年第2期;阳小华等人的《论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与管理流程再造》,载于《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等。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高校这个走在发展前列的组织,高校管理的改革和创新是必然的。旧的管理体制和流程不能适应新的发展需要,将业务流程再造理论的研究成果和方法运用于高校管理中,必然是对原来高校管理流程的一次改革和创新,有利于实现组织结构的优化和内部管理效率与效果的提高。

2 新建本科高校教务管理流程创新的必要性

2.1 新建本科高校教务管理流程创新的基本理念

学校的中心工作是教学,高等学校管理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就是教务管理。教务管理在高校管理中是指学校管理者遵循教学规律和管理规律,通过一定的管理控制手段使教学活动按照一定的程序进行,并顺利地达到既定目标的全过程,即按照教学规律和特点,对教学过程进行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监督的过程。

高校的教务管理工作是人的管理工作,要做到人性化管理,高校对业务流程再造的创新,就是一种体现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和方法,在高校管理中既照顾到作为主体的学生、又照顾到老师、还有所有关系人。高校对教务管理的业务流程再造优化,尽可能地满足服务师生的要求,同时能根据各个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实际情况,在高校的各个方面制定适合高校管理的学籍管理、教材建设与管理、教学计划、成绩、教学质量检查与评估等。在制定新的管理体制的同时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现代化手段、创新高校教务管理流程、减少管理不必然的层次、提高学生和教师对教务工作的满意程度。

2.1.1 部门分工过细导致新建本科高校教务管理工作流程的完整性

按照新的理论建立的服务职能型教务管理组织,明确了部门职责,但在实际运行中,过细的部门分工在提高效率的同时,降低了部门成员对整个工作过程之间关系的了解、应变,以及自动协调能力下降。这样可能导致,损失工作时间和增加管理人员。高度分工影响个人应变能力,也会导致企业整体应变能力下降,从而产生了“各自为政”的现象。高校管理中就会出现“无人管理”和“多人管理”的现象,从而可能使“无人管理”区域出现隐患,爆发出激烈的矛盾,“多人管理”区域管理,流程运作人员无所适从,造成人为的混乱。

2.1.2 局部效率提高导致整体效率的丧失

高度分工使工作变得单调,工作易疲劳,易导致工作效率下降,教务管理人员还会对工作环境、单位产生厌恶和敌对的情绪,合作意愿下降。与丰富有趣的工作相比,单调的工作意味着较恶化的工作环境,员工为同等劳动付出的代价相应增加。本来是连续性的管理流程被分割成各种简单的、专门化的任务,不仅增加了解决问题的工作环节,而且由于各部门各负责人之间缺乏有效的信息交流和沟通,高校内部由于个人管理过于分散,影响了组织整体运作效率。

2.1.3 对新建本科高校教务管理流程规范化建设的重视和研究不够

在原来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了单纯以行政手段管理高等教育的管理模式。许多新建本科高校的管理者没有形成运用规范和规章制度管理的意识,只是停留在常规管理上忽视甚至放弃教学管理的创新。如果教务管理只是维持规范化条件下的常规运行,一味的墨守成规,不思索、探求管理的新方法、新理念,那么管理的思路就会越来越窄。从上层管理的角度来看,教务管理流程规范化创新发展是高等学校管理建设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着高校内部制度化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等,这也引起了高校管理者和专家们高度重视。

3 新建本科高校教务管理实施流程再造的原则

高校教务管理实施流程再造要坚持基本原则,在实际建设中,新建本科高校总的原则以学生、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为中心,以信息技术为手段,以实现教学管理高效化和科学化为目的。

3.1 教务管理流程再造以学生和教师为出发点

教学工作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理论指导下为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而进行的实践活动。这种活动方式应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双边共同活动的过程,两者缺一不可。“学”是活动的主体,“ 教”是活动的主导,必须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最大限度的发挥双方的能动性和创造性,才能充分发挥教学活动的最大效应,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因而业务流程再造应首先考虑到教师和学生,尊重教师和学生的个体,尊重教育规律,满足教师和学生的需要,更多地考虑人性关怀,实行人本管理。

3.2 教务管理流程再造以满足需求为目标

教务管理流程的创新和发展要以人的合理性安排为前提,满足管理的需要为目标。教学管理流程再造理论意在将教学管理组织效率化,基本构成是流程团队。流程团队能创新出满足学校管理的新型流程,为学生带来所期望的效率,为教师提供效果满意的工作。

3.3 教务管理流程再造以职责完整性为依据

教学管理流程要尽可能使同一个人完成一项完整的工作,这样,可以减少交接和重复工作,增加教学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成就感。通过现代化教学管理系统的支持,让流程段中的管理人员拥有工作所需的决策权,可有效消除信息传输中的延迟和误差,提高教学管理的效率。

3.4 教务管理流程再造以信息技术为手段

在信息技术被广泛运用的今天,教学管理人员运用信息化的手段明显提高了,信息处理工作已经完全可以交由管理流程中的人员完成,突破时间及空间限制,适时、适地将信息传给使用者,使得流程中的信息流及物流迅速地传达。从而实现资源和知识共享,提高工作效率:通过公文流转的自动化,避免了传统公文流转时由于手工递送而带来的工作延误以及人员、时间的浪费,保证了工作能够快捷、准确的被处理。实现有效管理:有效监管工作人员的工作情况,实现实时工作任务的监督与催办。也有利于职责分明,增强人员的责任感,减少工作中的推托、扯皮等现象。

4 新建本科高校教务管理流程再造的策略

4.1 建立可行性教务管理流程的管理系统

高校教育管理主体在新时代不断发展的信息化情况下,建立适合信息化发展要求的新型管理模式。BPR理论要建立起来的企业管理方式,是在信息化时代要求的网状型管理模式。具体到高校管理中,就是要建立具体的适合高校发展和创新的可行性管理流程的管理系统。各个高校的发展情况不同,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也不同,所以不能以一个模式要求,管理者要以BPR理论重新反思和审视本校教育管理过程,提出本校未来教育管理发展模式。

4.2 使用流程再造理论提高新建本科高校教务管理的效率

高校教务管理流程应该体现教育教学规律,符合各个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和制度的要求,体现管理的科学性、高效性。对现有教务管理流程进行优化,实施流程再造可以按照分工与合作相结合的思路,对现有的教务管理人员进行团队式改造。具体来说创新教务管理工作的新思路,对于新建本科高校来说,新生事物多,新的情况出现得多,要随机应变不断创新思路,不守旧、不保守,才能应对可能出现的各种新情况,从而提高高校的教务管理效率。面对现代社会教育高速发展的要求,教务管理工作者应该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更新观念和思维,根据本校的具体情况创新管理理念,学习运用先进的管理模式,运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才能使得本校的教务管理工作和学校发展与时俱进。培养强化一人多能的应用型人才,全面提高教务管理人员素质,在需要多人合作的任务中,建立起与竞争机制相统一的协作机制,实现教学管理的流程化、规范化和团队式操作,可以有效解决目前分工过细导致整体效率下降的问题等。

4.3 建立和完善教务管理现代化信息技术平台

基于流程管理的教学管理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的运行,都有赖于有效的信息技术平台。因而信息技术应用后,促成了以流程管理为中心的转变。在高校管理系统中,教学管理的各项事务都是基于信息系统的,像专业培养方案管理的信息系统化、学生学籍管理的信息系统化、公共教学资源管理的信息系统化、学生成绩管理的信息系统化等。在管理者中,各个层次的管理者,像校级领导层、教务处、二级学院、各个职能处室等基层教学单位均是依托教学管理平台处理各项事务。此外,在教务管理的各个对象上,都是依靠信息平台,学生和教师以及其他相关职能部门的管理人员均是通过教学管理平台进行数据的录入和信息的查询。信息技术和信息系统大大提高了新建本科高校的管理水平,也大大提高了高校的竞争力。

4.4 完善流程执行的保障机制

新建本科高校改革创新流程再造体制后,尽可能以制度化的形式固定下来,同时建立完善的执行和监督体制,使之能长期稳定实施下来,从而确保实施效果。对于不能执行流程工作的相关责任人,要严肃处理,以确保流程的严肃性,保证教务管理流程规范化建设的成效。

参考文献:

[1]迈克尔·哈默,詹姆斯·钱皮.改革公司——企业革命的宣言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29.

[2]汪小洲,洪晓军,周国君.业务流程再造在美国高等教育中的应用及启示[J].高等农业教育,2006,(10):89-92.

[3]李培春.西方七国高教管理权力结构特点分析与思考[J].高教探索,2003,(3):45-46.

[4]朱军.业务流程再造在高校教学管理中的应用研究[D].天津科技大学,2009:4.

[5]刘朝永.高校教务管理人员素质浅议[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9.

[6]潘昊.论高校教务管理的创新与发展[J].技术与创新管理,2007,(4):9-11.

作者简介:卜灿灿,山东英才学院,山东济南 250104

作者:卜灿灿

上一篇:以人为本家具设计论文下一篇:行政听证制度完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