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本科院校商务英语论文

2022-04-25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和科技的飞速发展,高等教育已经不再是少数人的权利,而是渐渐地由精英型转变为大众化,越来越多的人受到高等教育。为了适应这一改变,山东省各高校及时调整学校的教学理念,旨在培养出能够服务基层的应用型人才。教师队伍作为大学的灵魂和教学理念的实施者,在很大程度上体现着高校的教学水平。面临着教学理念的改动,教师团队的建设也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新建本科院校商务英语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新建本科院校商务英语论文 篇1:

基于SWOT分析的新建本科院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研究

摘 要: 文章运用SWOT模型,以黄山学院为例,分析新建本科院校在基于计算机与课堂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转型的过程中的内部优势与劣势,面临的机会与挑战,并提出有效进行英语教学改革的措施。

关键词: 新建本科院校 英语教学改革 SWOT分析

应教育部有关各高校“采用基于计算机和课堂的英语教学模式”的要求,新建本科院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新教学模式推广的一股重要力量,纷纷建立自主学习平台,为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支撑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创造条件。然而,相对其他老牌本科大学而言,新建本科院校在办学条件、生源层次、师资力量等方面都有其独特性,因此,新建本科院校必须建立符合自身实际的大学英语新教学模式。作为一所新建本科院校,黄山学院于2007年以来,贯彻国家的教改政策,对大学英语实施分级教学,并于2008年建立自主学习中心,对部分班级采用“课堂讲授+计算机辅助自主学习”模式。经过四年的摸索过渡之后,黄山学院对2011级学生全面展开了由“课堂面授+自主学习+口语”组成的分类分级教学模式。然而,尽管改革由点到面地进行以便解决遇到的困难,但与许多新建院校一样,在新模式全面展开后仍然出现了诸多问题,因此,本文运用SWOT模型,以黄山学院为例,分析新建本科院校在向基于计算机与课堂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转型过程中所存在的内部优势(strengths)与劣势(weaknesses),以及其面临的机会(opportunities)与挑战(threats),并提出有效进行英语教学改革的措施。

一、优势分析(strengths)

(一)符合新建本科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要求

培养应用型人才是大多数新建本科院校的办学目标。结合当地的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来进行合理的人才培养定位,突出自己的优势和地位,培养应用型人才,重视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新建本科院校才能缩短与老牌本科大学的差距,使自己具备市场竞争力。运用新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凭借现代化的教育技术培养学生的英语听说等应用能力,符合新建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

(二)拥有易于接受新生事物的教学团队

黄山学院外国语学院教师共83人,其中35岁以下的教师49人,占总人数的59%,而大部分的年轻教师都担任大学英语的课程。因此,年轻化是新建本科院校教师队伍的一个特点之一。大部分新进教师都是应届硕士或博士,他们易于接受新生事物,拥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他们能熟练运用计算机,善于更新教学理念,并据此调整自身的教学方法以适应改革的要求。

(三)符合大学英语这门学科建设的要求

从小学到中学,英语作为一门基础学科,颇受学生重视,但这种学习更多的是为了高考应试。因此,在大学阶段提高大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符合大学英语这门学科建设的要求。黄山学院的口语课使用的是《流畅英语口语》教材,该教材涵盖了许多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教师可以很好地利用情境,让学生敢说,多说。从黄山学院学生评教的结果来看,由同一个老师担任的同一班的综合课和口语课,口语课评教得分要比综合课的高出不少。显然大学生们明白语言是用来交流的工具,对新的大学英语课程设置是接纳认可的。

二、劣势分析(weaknesses)

(一)财政投入的限制

新建本科院校的资金来源主要依靠地方政府的财政拨款。受地方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拨入资金不及国家重点院校的一半,因此,在教学设施上的投入也相对有限。然而,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对教学机房、网络课程平台、师资培训等方面都提出了更高要求。虽然大多数新建本科院校都投入了专项资金,为大学英语改革创造条件,但因为财力有限,难以满足高水平教学的需求。黄山学院建立了4个公用机房,可供学生使用的电脑约800台,而学校2011级和2012级学生约为9000人,自主学习电脑为11.2人/台,也就是说,难以实现所有学生每周自主学习四小时的培养计划。其次,一个公用机房约两百个座位,几个班级同时上机,网络系统容易瘫痪。

(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限制

相对老牌高校而言,新建本科院校学生基础较差,自主学习能力与自我管理能力有待加强。黄山学院的自主学习课开设了三个平台,其中,新视野平台与综合课课堂结合最为紧密,是学生用得最多的平台,主要为《新视野大学英语》教材每单元的课后练习。但学生打字慢,在网上做练习的时间远远多于在书本上做的时间,影响了该平台的使用效率。蓝鸽平台和新理念平台资源丰富,却很少有学生自发地利用这两个平台的资源自主学习。绝大部分学生都等着老师布置任务,如果老师未布置学习任务,他们就会“无事可干”。说明学生缺乏自主性、探索性、自觉性,习惯了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讲授,对学习策略掌握不够,自我管理能力有待加强。

(三)运作和管理经验的限制

保证新的教学模式进行的主体应该是学校教务处、任课教师及计算机系统,缺一不可。然而,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制约,新建本科院校在实施改革的过程中,教务处、教师和计算机系统三者很难有效保证个性化自主学习课堂的展开。以黄山学院一节自主学习课为例,一公用机房(200左右的座位),班级甲(旅游管理专业)和班级乙(市场营销专业)同时上机学习,一名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的老师管理网络技术问题,另每班一个英语老师给学生答疑解惑。由于课堂综合教学是分类分级教学,而自主学习是按专业排课,造成自主学习的指导教师无法对这样一个来自不同级别的“大杂烩”的学生布置统一的作业,因此也就无法给学生面授指导,更无法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观察、评价和监督。久而久之,自主学习课的英语老师就形同虚设,大大浪费了资源。难以协调的矛盾是,由于大学英语综合课,口语课都是分类分级,一节英语课上,学生多的来自十多个专业,意味着上一节英语课,就有十多个专业在该时间段都不能上其他课。倘若自主学习再分类分级,则必然影响其他课程的安排。

三、机会分析(opportunities)

(一)符合国家政策和教学质量工程的要求

“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要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在本科教学实施过程中不断进行改革,建立质量保障体系。2007年2月,教育部下发《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将“推动高校建立网络环境下的英语教学新模式”纳入大学英语“质量工程”建设内容。

(二)符合地方经济对人才素质的要求

新建本科院校的产生是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随着地方经济的发展,市场迫切需要知识与技能兼备的应用型人才。因此,新建本科院校在办学过程中要结合地方经济发展的需求,做到办学目标定位明确,思路清晰,努力培养符合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如黄山学院所在城市是旅游城市,不少学生都报考导游,提高学生英语听说能力,符合旅游服务业对英语人力资源素质的要求。

四、挑战分析(threats)

不论是老牌本科大学,还是新建本科院校,其人才的培养都是以市场的需求为动力。因此,老牌本科院校也从未停止为自己的学科建设谋发展的脚步。它们在注重传统的培养学术型、学科型人才的同时,非常重视培养既具理论知识又具应用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方面,老牌本科院校起步较早,积累的经验更多,取得的成效更大。而新建本科院校起步晚,要解决的实际困难较多。此外,各兄弟院校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了竞争威胁。如何提高大学英语的教学质量,将应用型人才培养落到实处,让本校学生在就业市场更具竞争力,是新建本科院校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五、新建本科院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对策

综合以上分析,基于SWOT模型,新建本科院校只有实现SO的组合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内部优势和充分利用外部机会,克服劣势,迎接挑战,取得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成功。

(一)结合学校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实际进行改革

作为一支依靠地方发展的需要而成立的,新建本科院校在进行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时,要兼顾本校具体情况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一方面,结合本校生源特点和地方人才市场的需求,制定科学的、系统的、个性化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制定合理的英语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作为指导。另一方面,要办出大学英语这门学科的特色。可对近几年毕业生的就业取向做个调查,然后适当开设一些ESP课程,如金融英语、烹饪英语、科技英语、酒店英语等。也可根据学校的具体专业开设专门的英语课程。如针对经管类的学生开设商务英语、外贸英语等课程。

(二)加强应用型师资队伍建设

新建本科院校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应不断加强应用型师资队伍的建设。鼓励英语教师开展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研究,并为其创造条件,开展教学讨论活动,让教师们通过研究反思教学,找到适合本校的学科发展出路,提高教学质量。其次,学校应给大学英语教师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如学位进修、高访进修、参加学术会议、访问学者等,结合教师队伍年轻化、教师学历学位层次、职称结构的实际,加强青年骨干教师队伍建设,培养学科带头人,促进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提升学术水平。此外,鼓励教师结合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及时更新业务知识,培养自身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鼓励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等。

(三)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

新建本科院校学生基础相对较弱,教师应多以问卷调查、教师访谈等多种渠道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及对教师的期望,有的放矢地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策略,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理念。可针对学生的专业布置口语任务,如烹饪专业的学生可让他们分组准备用口语讲解一道菜的制作过程,寓乐于教。教师应帮助与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自主学习平台内的资源,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另外,展开丰富的第二课堂活动,如英语角、英语沙龙等,也可就听、说、读、写、译五大基本技能分别展开竞赛,如英语演讲比赛、英文歌曲比赛等,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为学生创造实际运用英语的机会。

此外,多渠道筹集经费,加大基础建设的投入,提高教学管理和职能管理水平是新建本科院校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过程中应当重视的方面。总之,对新建本科院校来说,只有结合自身实际,在合理的应用型人才办学目标定位下,注重硬件软件的建设,才能实现自己的办学特色,提高大学英语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王守仁.高校大学外语教育发展报告(1978-2008)[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

[2]肖建中.新建本科院校在地方文化建设中的互动机制探析[J].中国高等教育,2011(2).

[3]金国华.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初探[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7.

[4]汪晓红.关于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英语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高教论坛,2011.

[5]倪敏.新建本科院校提高大学英语教学质量的对策[J].鸡西大学学报,2011(2).

基金项目:2011年度安徽省高校省级优秀青年人才基金项目,项目编号:2011SQRW125。

作者:陈海容

新建本科院校商务英语论文 篇2:

应用型本科院校“双师型”外语教师的发展策略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和科技的飞速发展,高等教育已经不再是少数人的权利,而是渐渐地由精英型转变为大众化,越来越多的人受到高等教育。为了适应这一改变,山东省各高校及时调整学校的教学理念,旨在培养出能够服务基层的应用型人才。教师队伍作为大学的灵魂和教学理念的实施者,在很大程度上体现着高校的教学水平。面临着教学理念的改动,教师团队的建设也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旧有的师资建设要求标准应经不再适用于当下的教学形式,经过对当下的教育理念的分析和探索,認为“双师型”的师资建设是适合当下教育环境的有效方向。本文就“双师型”外语教师的发展策略进行论述。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院校;“双师型”外语教学;发展策略

前言

隨着高等教育的逐渐普及,高等教育已经由大众化过度到了普遍化,显然大众化时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都已经不能满足当下的教育需求了,师资建设所要求的人才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双师型”教师是一所高校能够培养出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保障。由于我国英语学科专业工作匮乏,且没有明确的技能性,导致了英语教学教师自身能力不完善,严重的阻碍了我国“双师型”英语教学教师队伍的组成和发展。

一、山东省应用型本科院校“双师型”外语教师存在的问题

(一)“双师型”英语教师界定标准模糊

随着高等教育普遍化,“双师型”大学外语教学教师队伍的建立越来越受到了应用型本科院校的重视,但是“双师型”外语教师的界定模糊不清,极大的阻碍了“双师型”外语教师队伍的建立和发展。另一方面,外语专业教学在应用型本科院校中,大部分都是以公共基础课的形式进行的,导致了学生忽略了外语的重要性。另外,英语作为一种语言学科,而不是实践操作中需要掌握的技术学科,使得学生更加忽视了英语的影响,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双师型”外语教师队伍的建立。对于“双师型”英语教师界定的标准,更是众说纷纭:一些本科院校认为“双师型”英语教师应该是具备与英语有关的资格证书,但是具体是什么证书,由于没有“双师型”教师资格证这一证书,也没有明确的标准;还有一些本科院校认为“双师型”英语教师指的是除了掌握过硬的英语水平之外,还要具备一定的英语相关职业实践能力的英语教师;更有一部分院校认为所谓“双师型”英语教师就是指具备优秀的英语职业实践能力。总而言之,对“双师型”英语教师的界定模糊不清,是“双师型”英语教师队伍建设进度滞后的因素之一。

(二)英语教学教师来源单一,培养力度不够

一直以来,山东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外语教师来源单一,大都是来自于师范院校或者是高校毕业的本科教师。由于这些教师在学习英语专业的过程中就是接受英语专业知识的培养,导致了当下的英语教师都是英语专业知识过硬,但是缺乏英语专业职业工作的实践经验,无法达到“双师型”英语教学教师的要求标准。因此,当下的英语教学教师的授课过程中同样是重视英语专业知识,而对英语专业职业的实践讲解相对薄弱,这些问题在高校毕业的本科教师的授课过程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从以工科为主的本科院校的角度来看,由于长久以来对英语教学的忽视,英语教师师资本来就相对薄弱,面临的教学任务繁重,导致了大学英语教学教师没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让自己参加技能培训的相关课程,无法进行自我提升和成长,使得“双师型”英语教师队伍的建设一直处于停滞状态。

(三)英语专业定位不准,教学实用性不高

英语学科与众多学科中一直处于被忽视的地位,再加上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学科,并不能产生直接的生产价值,导致了英语专业定位不准,教学实用性不高。就当下的教育环境而言,普通本科院校所开设的英语专业课程和应用型本科院校所制定的英语教学课程并没有太大的区别,应用型本科院校与普通本科院校的不同就在于应用型本科院校所开设的课程更侧重于实际操作,普通本科院校更侧重于理论研究,而两者在英语课程设计上几乎没有不同,这本身就体现出了应用型本科院校对与英语专业的忽视以及对英语专业的定位产生了偏差。这样的英语课程设计没有体现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标准。对英语专业的定位,直接影响着学生对专业知识和职业的态度,而应用型院校这种错误的定位很明显会把学生引向误区,让学生对英语专业丧失信心。在这种教学环境下毕业的英语专业学生很难达到英语教学教师的要求标准,严重的阻碍了“双师型”英语教学教师的培养,更无法构建出一支优秀的“双师型”英语教师团队。

二、“双师型”英语教师发展的本质和意义

“双师型”英语教师的定义就是指除了要求英语教学教师具备过硬的英语专业技能之外,还要具备优秀的实践操作技能。自从王义澄在《建设“双师型”专科教师队伍》一文中首次提出“双师型”教师构建和发展的重要性之后,“双师型”教师就受到了社会和教学界的一致关注。随着新课改的提出和教学理念的不断发展,“双师型”教师的理念越来越受到了教育界的重视。1997年,国家教育部门明确地表示了培养“双师型”教学教师的重要性,并专门强调了“双师型”教学教师的概念和标准,随着教育需求和教学理念的改变,在本科院校中建设一支“双师型”教师团队已经在《普通高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实施方法》中被明确要求。《实施方法》中虽然重申了“双师型”教学教师应该具备的素质标准,但是并未对具体的教学教师内涵作出明确的要求。

关于“双师型”教师的内涵,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看法。第一种就是大部分院校所认可的内涵标准,及具备两个证书:教师资格证书和相关专业职业证书。第二种观点是: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和与专业知识相关的职业操作实践能力。第三种观点为:不但要具备双证书,还要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和与专业知识相关的职业操作实践能力。根据对以上三种观点的整理分析,不难发现,所谓“双师型”教师就是指在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储备之外,还要具有优秀的与专业知识相关的职业操作能力。随着高等教育由普遍化转变为大众化,本科院校的教学理念也进行了调整,旨在培养出能够服务基层的应用型人才。这就表明了大学教师除了需要具备能够引导学生的专业知识之外,还要具备能够培养学生具备一定时间能力的丰富的职业操作经验。

就大学英语教学教师而言,大学英语教学教师除了要具备过硬的英语知识之外,要具备与英语专业相关的职业实践操作经验,在英语课程教学过程中,不但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英语专业知识,还要注重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与专业知识相关的职业的实践操作能力。除此之外,大学英语教学教师除了要有過硬的英语专业知识之外,还要注重培养学生适应当地的经济发展特点,为学生去企业实习等提供机会并作出相应的指导。

三、应用型本科院校“双師型”英语教师的培养

(一)拓宽“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来源渠道

应用型本科院校应该拓宽“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来源渠道,除了师范院校和本科院校的毕业生之外,可以从“双师型”教师培养院校中引进优秀毕业生,还可以聘请从事英语相关职业的模范工作者,这既保证专业知识的理论层面的质量,又可以弥补专业院校的毕业教师经验的不足,相互弥补、相辅相成。学校还可以邀请优秀的“双师型”教学教师来学校进行参观指导和经验交流座谈会。学校方面还应该定期组织英语教学教师参加相关的英语技能培训,让英语教学教师能够及时地跟上教学要求标准,提高大学教学教师的综合素质,达到“双师型”英语教学教师的标准。

(二)校企合作为专业英语教师提供实践机会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够把学到的专业知识在生活中进行检验和认证。应用型本科院校进行校企合作可以让学生和外语教学教师在企业中进行实地实践和操作,弥补应用型专业院校师生理论知识过硬,实践操作不足的缺陷。校企合作对于企业而言可以给企业带来大量的人才,促进企业的发展,达到合作共赢的目的。因此,应用型本科院校应该主动寻求企业进行合作,企业应该根据应用型专业院校所开设的英语课程制定与之相应的实习活动,而学院利用自身的专业知识帮助企业提高产品生产率,增强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企业还应该接纳应用型本科院校师生在企业任职,本科院校可以挑选教师进入企业学习与自己专业技能相关的职业技能,从而提高英语教学教师自身的“双师型”素养。

(三)鼓励英语教师参加职业资格考证

根据以上对“双师型”英语教学教师的标准整理分析,发现“双师型”英语教学教师除了要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储备量之外,还要具备优秀的专业职业操作技能,还要具备大量的资格证书。有鉴于此,学校应该鼓励英语教师参加职业资格考试,为考取职业资格证书的英语教师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除此之外,一部分师范学院和本科院校已经要求学生在毕业之前,至少要考取一门职业资格证书,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在考取专业资格证的过程中,必然能够引导英语教学教师进行一系列与专业知识相关的实践活动,从而增强英语教学教师的双师素质。

参考文献:

[1]杨磊.论应用型本科院校“双师型”英语教师的素质要求[J].速读(上旬),2014.

[2]郭宁.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英语教师实践教学能力探究[J].海外英语(上),2015.

[3]陈海涓.ESP教学在应用型本科英语“双师型”教学中的运用[J].科技创业家,2013.

[4]陈海涓.汉语文化环境中ESP理论对“双师型”师资建设的意义[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3.

[5]冯菲菲,乔宇涛.应用型本科院校"双师型"商务英语教师队伍建设[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6.

[6]宁晓静.转型背景下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及策略[J].教育与职业,2016.

[7]姚志英.谈新建本科院校商务英语师资队伍建设[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5.

[8]李鲜花.转型背景下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证剖析与改革探索[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版),2015.

(责任编辑黄博彦)

作者:孙峰 徐正茹

新建本科院校商务英语论文 篇3:

少数民族地区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摘要】新建本科院校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是在原有专科院校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在向本科过渡和转型过程中很多方面存在问题,地方高等师范院校受到的冲击尤为剧烈。地方高师院校英语专业单一的师范培养模式已经难以为继,迫切要求运用新思维和新方法破解目前的难题。合理定位是当前新建地方高师院校谋求健康发展的重要策略。根据地方高师院校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及优势,以及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并从师资队伍建设,课程设置、实践教学,扩大学科交叉范围等方面探索新建地方高师院校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关键词】新建地方本科院校 英语专业 复合型人才 培养模式

随着我国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许多专科院校不断增强办学实力,扩大办学规模,在软、硬件设施达到一定的水平,师资队伍建设达到一定的标准后,通过教育部审核和批准成立了本科院校。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大多在专科院校基础上扩充、合并、升格而成的,它们在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多样化、地方化进程方面的作用日益显著。然而这类新建本科院校的英语专业原有的教学理念和模式已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其办学条件和学生就业情况更不能与国内其他名牌甚至是综合性本科院校相比较。在新形势下,新建本科院校英语专业掀起一轮新的教育改革浪潮,其目标是以培养复合型,应用型英语人才,强调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根本在于强化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科本位,奠定学生扎实的语言功底和深厚的人文素养,加强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普通高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研究

对我国普通高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研究,尽管在实践中多种模式并存,在理论研究中众说纷纭,大体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坚持高校英语专业教学以英语语言文学为本,通过讲授语言学和文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英语语言技能和阅读欣赏能力以不变应万变;二是主张高校英语专业的教学应该适应市场人才需求的变化,必须探求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即:语言+专业知识或相关专业知识的模式。自1976年以来,我国普通高校英语专业主要以培养语言技能为目标,课程设置完全以语言技能为核心,着重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译能力。从80年代中期开始,用人单位对英语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英语教育顺应社会的需要,培养的主要目标也由培养单纯的以语言技能为主,转变为以培养语言技能加专业知识为主,出现了“英语+语言文学知识”、“英语+国际贸易”、“英语+外交”、“英语+法律”、“英语+新闻”等培养模式。90年代,进入了英语复合型人才培养进行教学改革的主要阶段,各种观点和意见在学术刊物上发表。从1998年开始,教育部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对原有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基础阶段英语教学大纲》和《高等学校英语专业高年级英语教学大纲》进行修订,并在整体的基础上考虑本科四年的教学,将原来的两个大纲合并为《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于2000年5月出版,这就将基础阶段与高年级阶段更加有机地结合起来。《新大纲》提出了新的培养目标,即“高等学校英语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广博的文化知识并能熟练地运用英语在外事、教育、经贸、文化、科技、军事等部门从事翻译、教学、管理、研究等工作的复合型英语人才”;明确了人才培养规格:强调扎实的基本功、宽广的知识面、一定的相关专业知识、较强的能力和较高的素质、面向21世纪的复合型外语人才;相应提倡加强课程体系改革和课程建设,提出英语专业必须开设的三类课程:英语专业技能、英语专业知识和相关专业知识课程,其中“相关专业知识课程”便是体现“复合”的主要措施。《大纲》的出台受到了广泛关注,得到了许多教师的支持,认为其中的“英语复合型人才”培养理念更是“符合时代的要求、富有战略眼光的”,并在21世纪的我国普通高校英语专业教育和人才培养中掀起了一场改革浪潮,在教学中探索并践行英语+专业知识、英语+专业方向、英语+专业、专业+英语和双学位、“主辅修"制等人才培养模式,而目前比较通行的培养模式是外语+专业知识、外语+专业方向。可以说,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提出,适应了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对培养社会急需人才、优化高校的学科分布、鼓励新兴学科的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也有利于调节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和缓解毕业生心理上的就业压力。

二、新建地方性本科院校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面临的问题

1.英语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课程设置问题。新建地方性本科院校的学生素质无法与综合性大学、重点大学的学生素质相比,所以必须加强基础知识的训练,在课程设置上仍然以语言技能为主。在高年级阶段开设英语专业知识课程时,由于课时的限制,使知识课程如英语语言学、英美文学等难以进行系统的讲解。有些专业课程的设置仍停留在理论阶段而举步不前,只能是流于形式,并未达到学习的真正目的。同时,课程设置也受到师资水平的影响,新建地方性本科院校的英语专业学科建设起步都比较晚,师资难以与综合性大学相比。因此,在专业知识的课程设置上,虽然可以开出多门任选课,但没有足够的师资作保证。英语“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对方向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不仅要求他们是英语听、说、读、写技能教学方面的行家,还要求他们每人都具备某类相关专业的知识,这对现有的师资是一个挑战。由此,“复合型人才”模式增加的外交、金融、贸易、法律、新闻、秘书等方面的内容,无论从师资力量的配备还是从实际效果看,培养出来的学生无法与外贸、旅游等相关专业的学生相比。许多地方性院校的本科教学评估结果表明,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离《全国高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的要求有一定的距离”,“学科发展内涵和定位不清楚”、“培养的学生英语基本功不扎实”。

2.课堂授课以语言能力为主,素质教育流于形式,人文教育被淡化。新建地方性本科院校针对学生素质较低的实际,一直将技能训练放在重要地位,使人文素质教育在整个教育中的比重偏小,导致英语专业毕业生人文基础较差,对西方文化了解肤浅,而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则更少。英语复合型人才培养理念的提出,以及培养目标的转型,增加了有关外交、经贸和金融等方面的内容,这使在规定的有限英语课堂教学课时里,英语专业知识性课程相对减少了,导致人文教育进一步削弱,使大学英语教育的总目标更加模糊。从教学模式看,大部分新建地方性本科院校由于受语言环境、师资力量、实训基地等因素的限制,商务、贸易、金融等专业课程常用的教学模式仍然是“段落解释+翻译”或“翻译+词汇学习”这类课程实际已演绎成语言学习课程,情景教学法、交际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可以优化教学效果的方法,均未在课堂上得到普遍运用。学生仍以课堂学习为主,理论与实践常常脱节,致使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应变能力、实际操作能力等低下。同时,新建地方性本科院校的人文学科建设,以及涉及语言学、文学、文化方面的资料建设都比较薄弱,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英语专业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水平。

3.学生知识面窄,思辨能力差,创新意识不强。新建地方性本科院校在英语专业主干课程的授课上,以传授语言知识为重点,强调技能培养。而英语语言基本技能训练由于时间过长,所以学生在入学后的两年中,不可能花足够的时间进行严格的思辨训练和储备足够的专业知识,致使学生学习被动,思辨能力不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弱,难以具备较高的专业素养。总之,从现状来看,新建地方性本科院校英语专业的学生,由于过窄的专业教育,使学生的知识视野与学术基础不宽;而过弱的文化陶冶,使学生人文素质不高;过强的共性制约,又使学生的个性发展不足,创新意识不强。

4.软硬件条件制约英语人才培养目标。1999年全国高校扩招以来,新建地方性本科院校面对英语专业招生规模的急剧扩大,尽管想了很多办法,千方百计多渠道筹措经费,在英语教育的投入总量上有所增加,但还远远跟不上英语招生人数的增长。加之新建地方性本科院校自身的特殊性,使其受到财政的支持尚少,经费不足日益成为制约英语人才培养效果的瓶颈。如果不加大经费投入,无疑会影响到英语人才的培养质量。作为“软件”的师资力量看,在总体数量上,按照教育部规定的18:1的标准测算,新建地方性本科院校存在师资总量不足的问题,英语专业的师资亟待补充。在教师素质上,大部分英语专业教师原来是从事专科教育的,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亟待提高,而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对英语教师的知识结构和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也使英语教师结构性短缺的问题比较严重:讲授语言知识、语言技能的教师较为饱和,而既懂英语又懂某一相关专业的“复合型师资”十分匮乏。

三、对新建地方性本科院校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究

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在《关于外语专业面向2l世纪本科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一的文件中指出,“应该鼓励各校闯出各自复合型外语专业人才培养的道路,力求办出特色”。新建地方性本科院校在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过程中,与普通高校相比,既有共性也有个性,所以,如何在避免普通高校在践行新《大纲》过程中遇到问题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的办学条件和实际,思考、探索富有特色的、可操作性强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成为新建地方性本科院校英语专业的当务之急。

1.以培养复合型、应用型英语人才为目标。新建地方性本科院校培养的外语人才以适应地方经济的需要为目标,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是地方性本科院校的办学宗旨和定位。尽管各个地方经济支柱产业有所不同,但对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为地方经济服务的需求是一致的。所以,地方性院校就要立足于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适应当地经济、教育、文化和涉外发展的多样化特征,加强复合型英语人才的培养,走“语言+技能+翻译+教育+商务”的人才培养之路,以口笔语(译)能力培养为重点,以商务英语作为抓手,使外语专业的毕业生在语言应用能力方面有一定突破。从而为地方经济建设及时输送一大批英语功底扎实,具有人文素养,同时掌握一定应用学科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根据兴义市把自身建设为西南地区“区域性经济中心和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的战略目标,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外外国语学院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就将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适合地区及周边省市的教育、经济、外贸、外事、旅游等部门需要的,具有扎实的外语语言基础知识和广泛的科学文化知识的英语人才”,从而把英语专业建设成为该地区英语教育、商务英语、对外翻译人才的培养及培训中心。

2.英语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在于强化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科本位。新《大纲》对英语专业学生的人才规格提出了5个方面的具体要求:①扎实的基本功;②宽广的知识面;③一定的相关专业知识;④较强的能力;⑤较高的素质。第④、⑤条是针对所有大学生的共同要求,第③条体现了“复合型”的特质,但是对于新建本科院校来说,其培养的复合型人才与“相关专业”的学生相比并不具有优势。由此英语专业学生的优势和核心竞争力,就体现在扎实的基本功和宽广的专业知识面上,可以说这是英语专业学生的立命之本,也是其区别于非英语专业的核心所在。同时,英语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教育,对于新建地方性本科院校尤其前身是师专的院校来说,是其传统优势。所以,根据新建地方性本科院校的办学实际,在培养地方性英语专业学生的首要选择是强化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学科本位,为学生奠定扎实的英语功底。具体强化“本色”的措施:①加强语言输出技能类课程的学时,将以“精读”课程为核心的输入型教学向以写作为核心的输出型教学转变;②从学习理解英美国家社会文化的单向接受向分析比较中外文化的双向主流转变;③加强实践教学体系建设,通过隐性课程来强化英语技能,包括互联网环境下的基础课程实践教学模式改革等。

3.加强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形成和发展以翻译、商务英语等为导标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和新方向。新建地方性本科院校英语专业重点培养人文通用性人才,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兼顾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新建地方性本科院校虽受自身办学条件限制,在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道路上遭遇瓶颈。但这类院校有自己的优势,我们首要的是充分利用自身优势,为学生打好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在此基础上,加强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需要。根据新建地方性本科院校的学校定位、办学方向、培养目标,专业方向型的培养模式更符合校学校发展实际,应该说这也是一种最优化的复合型应用型英语人才培养模式,它将基础知识教育、专业知识教育,职业方向教育和跨学科教育有机地结合,使课程体系结构模式“层次结构”(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跨学科课程、辅修课程)和“形式构成”(必修课程、限定选修课、任意选修课)的组合更趋合理。在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的基础上,要加大语言与专业方向的复合(翻译专业方向、商务英语专业方向、英语教育专业方向、旅游英语专业方向),更好地体现学科交叉性、专业复合性以及语言的应用性,从而逐步形成和发展以专业方向为导标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和新方向。实现“特色”的途径:①加强职业方向课程建设,多引进“双师型”教师,多采用案例教学方法;②开设辅修专业,包括经贸、旅游等,加强跨系办学;③加强职业技能实践模块教学,围绕教师资格证、外贸业务员证、涉外导游证、中级商务翻译证、商务英语证等进行大量有效的职业技能训练。

4.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强化人文教育,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的培养。复合型人才理念是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而提出的,英语教学顺应社会需要固然重要,但不能弱化传统英语教学中的人文素养教育。刘伟早在1995年就提出,“培养目标转型所带来的淡化人文教育的倾向是外语院校发展的致命伤。”刘天伦在肯定培养符合型外语人才是市场经济需要的同时,提出了他的忧虑:“实施外语专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很可能会在总体上削弱常规英语专业的强烈人文倾向”。所谓人文性:就是说语言是认识世界的唯一框架,是一种文化代码。没有语言,也就没有人对于万事万物的理解和把握。因此,学习一门外语,就意味着学习它所构筑的一整套文化视界;掌握一门外语,就意味着获得一种新的对世界的看法。所以,要加强英语专业知识课程的培养,不仅要学习语言知识,更要掌握语言所承载的文化内涵,从而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因为英美文学课等专业知识课程,“能激发学生的人文兴趣,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人文精神境界。“强人文”的具体方法:①加强内容依托教学,从以语言形式为主的必修课向以专业内容为主的选修课转变,在学生低年级就开设一定的知识性课程,如:文学简读、中国文化要略、中国文学史、《圣经》与西方文化、西方文化入门、美国文化及自然地理、英语语言学等课程;②阅读是人文理念教育的重要内容,阅读课程保留一定量的课时介绍阅读技巧,通过网络自主学习,扩大阅读的数量,把阅读纳入教学管理。

5.优化以培养复合型人才为轴心的课程体系,建立适应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管理模式和运作机制。培养目标的实现和培养模式的实施,关键依赖于合理、完善的课程体系,所以优化以复合型人才培养为轴心的课程体系是培养复合型、应用型外语人才的关键所在。课程设置要突出培养“复合型人才”的特点,实现由单科向多科转变,通过设置跨学科的方向课、选修课拓宽外语人才的学科专业知识。

课程设置要体现塑造“英语文化人”的追求。在课程体系中要确立英美文学、语言学和英语国家研究的学科主导地位,在教学计划中设置文化素质教育必修、选修课程并提出各学年学分要求,使文化素质教育四年不断线,逐步建设用英语讲授的系列人文通史课程,为了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可在大二增设相关专业入门性课程,让学生较早系统地接触英语言文学方面的专业知识,通过学习语言学和文学来巩固和提高英语基本能力和水平。课程设置要符合英语专业特点、社会需求和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主要体现在:强化语言技能,突出语言运用能力,要对听说读写译等语言学习课程进行调整充实突出重点,将学生流利的口语表达能力、地道的写作能力、娴熟的翻译能力作为英语专业学生的核心竞争力来培养;专业方向课程的设置要适应发展需求,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加强方向课程的建设,在英语专业框架下将基础性和选择性相结合,提供多种选择,为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拓展其个性化发展空间提供条件;要以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动为载体,以多种形式的专业实践课程为重心;拓展实践教学平台,提升实践教学效果。除优化课程体系之外,还需建立适应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管理模式和运作机制。要使复合型英语人才培养落到实处,确保复合方向课程师资队伍的配备,对英语教师的课程培训必不可少,但仅仅依托外语系现有师资以及通过师资培训,难以满足复合型人才培养需求,而且这也加大现有英语教师的教学、学习压力,而采用引进人才的办法又显得成本过高。因此,应着眼于校内现有资源,建立跨系聘请教师,甚至建立校内教育资源(特别是师资)共享、课程成绩或学分相互承认等机制,这既能为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优良的师资保证,也能有效地降低办学成本,这就有赖于教学管理模式和运作机制的改革。

四、结语

新建地方性本科院校在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过程中,要根据自身的办学条件和实际,加强办学理念和办学模式的改革。要适合学科发展的需要,要适合当地经济发展的需要,要适应学生个人发展的需要,思考、探索富有特色的、可操作性强的人才培养模式,只有这样,我们的地方本科院校才能在人才培养的阵地上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评估专家组组长李进教授在宜春学院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开幕式上的讲话EB/OL.http://www.ycu.jx.cnjnews/xwhc/200712/20071211210435.shtml.

[2]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0711号.

[3]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Z].北京:外语教学和研究出版社.2000.

[4]蒋洪新.大学的“通识教育”与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4.(11).144 – 148.

【基金项目】2013年兴义民族师范学院一般项目:《少数民族地区区域经济发展中英语复合型人才培养研究》;项目编号:13XYYR04。

作者简介:薛印江,男,(1972-),贵州兴仁人,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应用语言学硕士:研究方向:英语教学论、语法教学与研究、翻译理论与实践、应用写作。

作者:薛印江 蔡佳 熊亚男 夏吉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