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本科院校学风建设论文

2022-04-26

摘要:新建本科院校艺术生学风建设是我国高校高等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优良学风是提高育人质量的重要保证。要正确开展艺术类学生的学风建设,必须掌握艺术类学生的学风现状,探索艺术类学生学习风格,分析和查找问题的原因,建立有效的学风建设办法,扭转目前的艺术学生“懒惰的,分散的,拖”的学习情况,使得学风建设呈现出健康、良好、有序的态势。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新建本科院校学风建设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新建本科院校学风建设论文 篇1:

浅析新建本科院校加强学风建设的途径

摘 要 学风建设是高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永久主题,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保证,是衡量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关键。新建本科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风建设是校风建设的重中之重。本文介绍了新建本科院校学风现状,并从营造氛围、具体措施、搭建平台和创建机制四方面提出了加强新建本科院校学风建设的主要途径,阐述了加强学风建设的措施。

关键词 学风建设 措施 平台 机制

1 新建本科院校学风建设存在的问题

新建本科院校学风建设中存在不少问题,比如学生生源质量相对较差;随着高校管理体制的不断变化,高校教师在学生管理方面发挥的作用正在削弱;部分教师对学风建设认识不够,认为学风建设是学校学生管理机构的事情;有的专业教师只管上课,忙于科研和自身学习;另外辅导员人数有限,投入到学生管理上的精力很有限;还有一些教师不能很好地履行教师的职责,课堂纪律松散,对于学生迟到、早退、旷课等现象没有形成强有力的约束,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不良学习风气的形成和蔓延。学生宿舍的社会化物业管理重管轻教,学生对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风气的意识就更加薄弱。随着网络化的到来,改变了学生原有的宿舍学习方式,影响着他们对时间的分配和对学习的态度。同时,新建本科院校的学生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相对较差,从而对整体学风建设带来了极大的冲击。

因此只有建立长效机制,从根本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加强制度建设与教学管理,才能充分调动高校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氛围营造、措施办法、平台搭建和制度保障几方面下足功夫,才能更好地解决好新建本科院校学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2 新建本科院校加强学风建设的途径

2.1 统一思想,明确责任,营造良好的学风建设氛围

学校高度重视学风建设,建立学风建设责任人制度:二级学院党政一把手为第一责任人,成立学风建设领导小组,负责学风建设宣传教育和管理工作;分管学生工作和教学工作的领导为直接责任人,对落实学风建设的各项制度和措施负直接责任;教学办公室、学生办公室、团总支负责人和辅导员为具体责任人,负责学风建设各项活动及其工作细节的部署、落实、考核和奖惩等具体事务。

对广大教师、行政管理人员、学生代表开展深入调研,通过四级动员模式,把学风建设的各项措施传达给每位师生。一级是指在教职工层面,通过召开学风建设专题工作会议,要求教职工积极配合学风建设各项活动的开展。二级是指召开学生动员大会,由学风建设领导小组详细制定活动计划与日程。三级是指在院团总支、学生会的组织下,具体布置各项工作,进一步强化学生干部对学风建设工作的认识。四级则是分班动员,组织开展学风建设主题班会,制定详细的学风建设活动计划。通过这种多层次、立体式的动员落实,让师生意识到学风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2 齐抓共管,求真务实,切实创优良学风

一是加强师风建设,以师风带学风。教风、师风建设是学风建设的先导。教职工牢固树立“育人是教师的天职”的理念,做到既教书又育人。让学生在教师先进的教育理念、高尚的师德风范和娴熟的业务能力以及高尚人格的感召下树立“尊师重学”的思想。

二是加强学生宿舍建设,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在学生公寓广泛开展“优良学风宿舍”和文明宿舍创建活动,强调“三比”,即比成绩、比氛围、比内务。帮助同学们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加强学生寝室文化建设,引导学生将公寓建设成为学风浓厚、情趣高尚的场所,以优良的宿舍风气促进整个班风、学风建设。同时加大对内务不合格、宿舍学风不好的宿舍处理力度,创建和处理相结合来推动学风建设。

三是加强班级建设,以良好的班风促学风。加强班级组织建设、文化建设、制度建设、活动建设,发挥班级的教育、服务、管理功能。

四是加强党团建设,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推动学风建设。大力加强学生党员和学生干部两支队伍建设,严格要求学生党员和学生干部保持先进性,加强自律。充分发挥学生党员和学生干部在学风建设中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深入班级,协助辅导员老师开展基层工作,加强党建带团建,以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为载体,充分发挥班级、党团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团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对整体学风建设起到推动作用。

五是深入开展考风建设,以考风严肃学风。考风建设一直是学风建设的重要内容。通过宣传发生在学生身边的违纪作弊案例,从考试作弊心理分析、考试作弊认定办法、考试违纪、作弊处理办法以及学位授予条例对学生进行教育。

六是以就业为引导,加强生涯指导,带动学风建设。针对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的具体情况,把用人单位对学生学习成绩的高标准严要求的情况传达给学生,以就业形势、趋向来指导各年级学生学习。同时,正确引导低年级学生考研和就业需求,帮助他们规划发展方向,制定近期目标与长远计划,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认知和进一步了解专业,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专业思想,并根据自身条件和特点进行生涯规划设计,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七是“抓两头,促中间”,做好一人一事工作,推动整体学风建设。注重优秀生的培养和后进生的转化工作。建立年级、班级尖子生和后进生信息资料库,统一管理,确立班级、宿舍学习带头人,制定目标,明确责任,树立班级、个人学习榜样,充分发挥榜样的模范和激励作用。在学生中广泛开展一帮一、一帮多活动,把帮助后进生学习落到实处。

2.3 广泛搭建平台,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服务学风建设

强化科技实践,加强文化建设是引领优良学风创建的重要内容。学校坚持培养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全面拓展学生的综合素质,努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服务学生成长成才。

以等级考试为契机,提高学生英语和计算机水平。注重营造英语学习氛围,扎实开展班级基础建设工作,注重与英语任课教师的沟通交流,全面掌握学生英语学习的情况。组建英语学习兴趣小组,精心组织学生参加各类英语竞赛,广泛开展英语过级考试的各项训练,提高学生英语水平和能力。群策群力,实行目标责任制,分层次、分年级、分重点,齐抓英语四级通过率。每到英语考和计算机等级考试前,按年级、班级分层次积极组织做考前动员,聘请英语教师担任强化教师,加强学生英语学习的指导和强化。以科技实践为抓手,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加大对各种知识技能竞赛的宣传和组织力度。引导学生积极参加英语竞赛、数模竞赛、力学竞赛、“挑战杯”等科技创新活动,使学生参加各项活动的积极性不断提高。以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提高学生人文素质。团总支、学生会、学生社团积极开展各项科技、体育、社会实践、文艺活动,丰富学生校园生活,展示学生风采,拓展学生素质。

2.4 积极探索机制,加强日常管理,保障学风建设

建立学风建设实施方案。成立了学风检查组,对学风情况进行抽查。在此基础上,每周对本周学风检查的情况进行汇总,并及时将存在的问题反馈到各级辅导员,对所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处理。

建立辅导员听课制。辅导员常到班级听课,填写《辅导员听课记录》,反映学生课堂出席情况和上课状态、学生课后学习实践情况、特殊群体的学习情况、学生对教师的评价情况等。通过教育管理,使得学生逃课的现象明显减少。

建立辅导员查寝制。对学生寝室情况抽查,对发现的问题及时处理,使得学生夜不归宿、通宵上网等现象明显减少。

建立辅导员、导师、任课教师三位一体沟通制度。通过积极与任课老师交流,进一步了解、掌握学生学习状态,同时便于任课老师更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通过辅导员、学生、家长联系机制,不定期地与学生家长联系,结合社会、家庭教育,促使学生进一步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提高课堂利用效率。

建立学籍警示制度。对学习成绩达到警示要求的学生下发学业警示单,并且加强和家长的联系,形成帮助后进生的合力。

建立学风建设队伍培训制度。主要分三个层次进行队伍培训:辅导员是班级建设工作的组织者,院系加强专业与行业背景培训;导师是班级建设的重要依靠力量,围绕人才培养进行培训;班团干部是班级建设的实施者,由学校、学院和辅导员分层次进行培训。

建立信息沟通机制。广泛征集基层意见,加强信息交流与资源共享,抓好示范点建设,及时总结经验,并宣传推广。加强与兄弟院校的沟通交流,学习先进经验,指导实际工作。加强与任课老师的沟通交流,随时了解学生学习的第一手信息,有目的、有效率地开展工作。

建立奖励激励机制。加强表彰先进,促进学习风气。从学生学习动力激发层面出发,制定《学生学术科技创新奖励办法》等,激发了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竞赛、等级考试的积极性。学校从教师层面也出台相应的激励机制,强力促三风建设。

总之,学风建设是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也是学校育人工作的要求。高校学风建设作为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工程,需要长期不懈地抓下去。新升本科院校正处于从专科教育到本科教育的转型缓冲期,在原有学风建设存有的问题基础上又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新特征,需要高校统筹规划,需要广大高校管理者、教职员工去研究、去探索,找出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方法。全体师生高度重视,积极参与,形成合力,将我们的成果和一些较好的做法和制度进行规范化、系统化,建立能促进优良学风形成的长效机制。只有不断地严格要求,不断地完善制度,才能真正确保新建本科院校整体学风的全面好转,将学风建设推向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1] 郭红彦.新时期高校学风建设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3).

[2] 郭小平.大学生成才与高校校风建设的关系探析[J].榆林学院学报,2011(3).

[3] 蒙昌配.如何加强新建本科院校学风建设[J].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l(11).

[4] 卢小珍,饶进.浅谈新建本科院校学风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科技信息,2010(16).

作者:江宇蓉

新建本科院校学风建设论文 篇2:

新建本科院校艺术生学风建设现状及对策研究

摘要:

新建本科院校艺术生学风建设是我国高校高等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优良学风是提高育人质量的重要保证。要正确开展艺术类学生的学风建设,必须掌握艺术类学生的学风现状,探索艺术类学生学习风格,分析和查找问题的原因,建立有效的学风建设办法,扭转目前的艺术学生“懒惰的,分散的,拖”的学习情况,使得学风建设呈现出健康、良好、有序的态势。本文通过对学风现状的调查,积极探索影响艺术专业学风建设的主要原因,提出了改善新建本科院校艺术生学风建设的建议与思考。

关键词:

艺术生 学风建设 现状 对策

文献标识码:A

截止2013年5月,国家教育部共批准设置349所新建本科院校。占全部高等本科教育规模总量的1/3左右。艺术专业的学生都具有自己的个性、比较散漫、纪律性差、思维扩散、在管理时难度较大,但学风是学校最为宝贵的财富,影响一所学校的品味和社会声誉,因此,探索新建本科院校艺术专业的学风建设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 调查对象与方法

(一)本次调查对象为我校艺术与传媒学院动画、环境设计等五个专业大二、大三学生,调查方法主要以问卷调查为主,同时结合师生座谈会的方式拓展调查的深度和广度,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96份。

二 调查结果与分析

此问卷共有题目38个,分为32道单项选择题,5道多项选择题和1道开放题,根据问题性质可归纳为如下三个方面:

(一)学习现状方面

1.学习的主要目标

目前,艺术生的学习动机是错综复杂的,当问及“你在大学阶段的主要发展目标是什么”的问题时,我们学生中有13.5%把“全面提高自身素质,为实现人生理想做准备”作为大学阶段主要发展目标,47.4%的学生把“掌握一技之长,为就业打好基础”作为主要目标,21.4%的学生“只为获得文凭”,17.7%的学生“没想过这个问题”。由此可见,艺术生中有近39.1%的学生没有大学发展规划,学习动机表现出急功近利,混文凭、目标不明确、甚至有些同学是迫于家长的压力在学习,缺少积极的学习动力。

2.学习态度

主要从对专业的兴趣、学习态度、课上课下跟教师的沟通等方面进行调查,根据统计,在“你认为自己的学习态度如何”中,10.2%的学生选择“勤奋刻苦”,31.1%的学生选择“比较刻苦”,39.3%的学生选择“一般”,11.2%的学生选择“比较放松”,8.2%的学生选择“无所谓”、在“对专业的兴趣”中,35.2%的学生选择“很满意”,41.3%的学生选择“满意”,10.2%的学生选择“不太满意”,13.3%的学生选择“不感兴趣”、在“课后你是否经常与老师、同学进行沟通”中,13.3%的学生选择“经常沟通”,34.2%的学生选择“偶尔沟通”,52.5%的学生选择“不来不沟通”。不难看出,部分学生学习态度不够端正,以“混日子”为主,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

3.学习习惯

调查主要从“作业完成情况、课余时间如何安排、课余每天平均自学时间”等问题进行了解。作业的目的是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中有52.9%的人能够“按时独立完成”,20.3%的人“偶尔抄袭作业”,还有3.9%的人“经常抄袭作业”,可见大多数的艺术生没有很好的学习习惯,通过以上调查,可见我院艺术生中有60%左右的入学习不够自觉积极性不高。

(二)教学管理方面

1.课堂方面

从目前上课状态的调查来看,在“你在课堂上的听课情况”一问中,25.6%的学生选择“很专心”,51.1%的学生选择“有时分心”,21.3%的学生选择“—点听不进去”,而对于上课旷课原因的调查中,71.4%的学生表示对该课程不感兴趣。而对于高校教育来说,旷课则是学风建设中最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另外,教师的教学水平、师德和学风也直接影响到学生对这门课的兴趣,教学作为互动活动,在调查哪方面对学生的学习最重要时,选择“教师语言表达的趣味和逻辑性”,占42.4%;选择“师生关系融洽、交流顺畅”,占33.2%i选择“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治学态度”,占15.3%;而选择“教师知识面广播”,占9.1%。因此,改变艺术类传统教学模式,增强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性和互动性,是调动学习兴趣,促进教学质量和学风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

2.教学秩序的管理

对于“上课时点名是否有必要”的问题,38.8%的学生认为“没必要”;45.4%的学生认为“能起到一定促进作用”:13.3%的学生认为很有必要;2.5%的学生认为“无所谓”。从这一组数据可以看出,老师进行约束性和强制性要求,具有一定的效果,但学生存在一定的抵触心理。

3.影响学风的各项活动

为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也为促进学风的发展,学校不时地举办讲座、知识竞赛以及各种科研活动,从学生反馈的数据来看,46.7%的学生认为“很有必要,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44.2%的学生认为“有必要,与课堂教学相辅相成,丰富学生的生活”;也有10.1%的学生认为“无所谓”,看来讲座和学科竞赛是大学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

三 影响艺术专业学风建设的主要原因

(一)新建本科院校艺术生生源成分复杂,文化课基础薄弱

新建本科院校艺术生生源,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国艺术类的生源主要来自高校的附属中学,中学美术班等,这类学生接受的是应试性专业课教育,根本不重视文化课的学习;二是很多考生并不是出于对艺术的热爱,而是因为学习成绩不好,考不上其他专业时才临时突击来报考艺术类的。所以,在高考不断扩招的情况下,艺术类生源综合素质普通呈下降的趋势,最终影响到了艺术类的学风建设。

(二)学生自身因素

学风建设的主体是学生,学生是否具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对形成良好学风有着很大的影响。据分析,学生的自身原因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文化基础知识较差导致逐渐对理论知识学习失去兴趣,自信心不足,二是学习动机不纯,不少学生是为了混文凭、三是缺少吃苦耐劳的精神,四是艺术类学生主观意识存在误区,很多同学认为搞艺术就应该自由、散漫,否则会抑制个性思维发展。

(三)师资、师德和教风问题

艺术类的教学多为小班教学,而且多是讲练结合,教师与学生接触和交流的机会很多,教师的一言一行和价值观对学生的影响很大。目前,新建本科院校艺术类教师大多都是从校门到校门,没有经过系统的教师培训,教学经验不足,教学水平和能力有限,方法单一;教学不够严谨,不能因材施教,此外艺术类教师自身纪律性比较差,缺少教书育人的责任意识;而且大多来源于艺术院校本身,这就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艺术类学生的一些不足,并反映到教学上来。

(四)课程讲授和考核

艺术类教学的大环境是重专业、轻文化课,所以潜意识中很多学生就认为艺术类的学生是搞艺术的,专业课更重要,文化课没有意义,完全没有学习的必要,同时专业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受传统思维的影响,潜意识中带着理论知识不重要,专业技能更重要的观念,这种思想是造成长期学风不佳的重要原因之一。

考核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但是,目前艺术类对课程的考核,特别是专业课程的考核,多数采用“专题设计”和大作业的结课考核形式,多为课下完成,对于考核是否学生独立完成、学生掌握的程度很难有全面的了解,缺乏过程的把控,这种考核手段对督促学生日常学习的作用有限。

四 加强学风建设的建议与思考

学风建设作为高校教育事业的重中之重,优良的学风才能保证高校的可持续发展。以下是对学风建设的几点意见和建议:

(一)加强立德树人教育,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塑造高尚的人格品质

艺术类学生的思想状况复杂,从小没有很好地接受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引导和培养,缺少责任意识,所以我们要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提高针对性,使学生有正确的思想认识,塑造艺术类学生的高尚的人格品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加强对社会上人才竞争激烈性的宣传,让学生产生危机感和紧迫感,使学生由被动学习改为主动学习,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增强学生学习的动力。

(二)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基点,强调大学生的自由全面发展

要以“以人为本”为价值基点,真正体现“以学生为本”,理解学生、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注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一切以学生健康成才为中心,开展教学工作,实现学生的自由、全面发展。坚持“以学生为本”,能够体现时代发展的现实需要、体现新时期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是学生能够自由、全面发展的根本保证。

(三)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以良好的教风带动和促进学风建设

教师的师德、师风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风。我们必须采取有力措施改善教风,发挥教师在学风建设中的主导作用。一是要注重教师的师德建设,使每个教师都明确自己是教师,不是自由艺术家,必须备好每一节课。教师不只是教授专业知识,更承担着育人的任务,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艺术观。二是要建立学生对教师教学情况的评价制度,督促教师不断改进教学,三是要建立督导评价制度,每学期不定期地组织教学专家和督导员对教师上课情况进行监督,并对听课情况进行反馈,提出意见和建议。四是形成实行绩效考核制度,把老师的收益跟对教师全方位的考核进行挂钩,奖优罚差。

(四)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以人文素质引领艺术专业素质

改变我国艺术教育以技艺的传授和训练为主的“重技轻能”的理念,提高学生文化的底蕴。尽快进行艺术类相关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提高文化和人文素养课的课程比重;建立一套适应艺术类特点的教学模式,比如工作室模式、项目教学模式、案例教学模式、讨论式教学模式等,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引导艺术类的学生重视理论课程的学习。

(五)优化管理制度,加强对学习纪律的监督

通过以上调研总结,艺术类学生最突出、最集中的学风问题还是学习纪律问题、学校必须通过有关规章制度约束和引导他们的行为,健全和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此外,对于学生管理者来说要改变过去把学生管理工作单纯地看成“管理学生”的片面认识,要着重落实到“服务育人”上去,提高服务意识,培养合格的人。

(六)通过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是优良学风的重要支柱。为此,利用艺术生专业特点,可以开展各种针对艺术生的专业知识讲座和特色学术活动,开展课外科技与文化活动,举办各类专业竞赛,重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应用为学风建设提供良好的校风保障。

作者:李志港 李硕

新建本科院校学风建设论文 篇3: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学风建设的系统建构与长效机制建设

学风建设是高校的基本任务,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基础。优良学风是一所高校生存、发展的必要条件,是衡量学校风气的重要指标。新建本科院校的学风建设任务尤为繁重。这是因为此类院校多从专科升格,生源质量处于本科招生录取线末端,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自主性、创造性及持久性等,都有较大局限性。且新建本科大多地处地级市,信息闭塞,缺乏硕博士等高层级学风的引领,学术氛围差,学生受大城市老本科、名校的优良学风的辐射少,对学习竞赛、强烈竞争的感应少。加之社会流行的新“读书无用论”、“毕业即失业”、“享乐主义”等思潮影响,新建本科院校学风建设处于高校整体优良学风的边缘和底端。具体而言,新建本科院校的学风有以下特点:

学风问题低年级化、本专科同质化。过去学风问题多存在于高年级,现倾向于低年级,特别是多数新生入校前缺乏对专业的了解,又无奈进入“三流”的新建本科,自嘲为屌丝,自我贬低,内心迷惘,易受高年级学生消极情绪影响。此外,新建本科大多保留专科,专科痕迹明显,易出现学风建设“倒挂现象”,即某些专科生会反过来削弱本科生学习,出现学习态度、学习精神的同质化、恶化。

对应用型高等教育缺乏认同,学习动力不足。当前一些学生作风散漫,纪律观念淡薄,自我控制能力弱,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而学校周边餐饮外卖店及网络的普及,导致“宅男”、“宅女”增多,他们上课迟到、睡觉、旷课、抄袭作业等现象严重,课后上网聊天、玩游戏浪费大量时间。高等教育的精英情结也使部分学生对新建本科缺乏认同,将应用型高等教育视作低层次的高等教育,将其视作退而求其次的无奈选择,学风日下。

学习倦怠问题日益突出。市场经济的浪潮中夹杂的负面影响导致部分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扭曲,心浮气躁,脱离追求知识、渴求真理的目标,学习粗枝大叶、不求甚解,缺乏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急功近利,不讲真才实学,缺乏拼搏精神,不及格率、留级率、退学率呈上升趋势。考试作弊、替考等现象时有发生。因此,创建新建本科的优良学风刻不容缓。

一学风建设的系统建构

学风建设是学校工作的永恒主题,需要学校和社会加以引导和促进,更要充分发挥院系主动性,落实院系主体地位和实体作用;学风建设是系统工程,是与学校(开展学风建设的校内各部门)、学生、教师、社会、家长,以及用人单位等各要素构成的整体、开放、平衡的系统,需以普遍联系的系统观开展学风建设。

什么是“系统”,一般认为,系统是由若干要素以一定结构形式联结构成的具有某种功能的有机整体,表明要素与要素、要素与系统、系统与环境三方的关系。系统论的任务,不仅在于认识系统的特点和规律,还在于利用这些特点和规律控制、管理、改造或创造系统,使它的存在与发展合乎人的目的需要。也就是说,研究和创建学风建设的系统的目的在于调整系统结构,协调各要素关系,使系统达到优化目标,从而促进优良学风建设。整体性、关联性、动态平衡性、时序性等是所有系统的共同特征,要抓住系统环境、系统要素、系统结构和系统行为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及规律进行学风建设的实践。

首先,学风建设是一个全员参与,没人可以置身事外的整体。作为整体性原则,要求学校党政工团乃至社会、家庭齐抓共管,全员育人。其次,学风建设注重系统环境和各要素间的关联和联动互动,它关系到教学、学工、后勤、保卫,也事关家庭和社会,各方面要齐头并进,相互援手,同气连枝,才能创建优良学风。再次,学风建设讲究动态平衡,它要求在时序的进展中,掌握各要素(部门、院系、家长、社会等)的平衡与互补,也要求它是一个稳中求进的平衡系统,既不大起大落,也不突击应付,是一个长效系统。

总的来说,新建本科院校应因地制宜,初步建立符合校情的学风建设系统、体制和分工协作机制,使学风建设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要积极推进学风建设,一切围绕学风,一切服从教学,一切服务学生,全天候、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因此,学风建设的首要任务就是着手建立和完善学风建设的整体系统,明确各要素的功能。即建立学风建设规划、实施、效果检测机构、学风建设比较机构、学风建设决策机构和决策执行等机构,切实构建学风建设的规划、实施、监控、评估、检查、反馈等各个要素与子系统。尝试初步建立由教务处、学工处牵头,以各院系为主体,团委、宣传部等相关部门通力合作、齐抓共管的学风建设的大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各院系、部门要各安所在,监控学风建设的整个链条、过程和环节。其次,要尝试努力将企业行业精英、实习见习基地“双师型”教师以及具有工程技术背景的人员、用人单位、家长和社会纳入到学风建设的评价和建设的体系与环节中,使其成为这一系统的强大的“外力”,并逐步建立起内外衔接的大系统。再次,这个学风建设系统要各司其职,互动联动,形成合力。可尝试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如学工与后勤、学工与教学、后勤与教学联席会议制度,对学风建设以及学生反映的问题迅速反应、集体协商、妥善解决;建立班主任队伍主抓学生学习指导、学科竞赛,促进学生“会学习”。总之,学校各部门、院系应从各自职责和角度合围,下大力气推进学风建设。有的教师说:学生上课玩手机、看课外书、睡觉的现象普遍,学生工作部门要管起来。殊不知,他犯了“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毛病,对于学风建设的系统性、关联性、整体性认识不足,割裂系统各要素间的联系,势必使学风建设弱化。因此,这个系统要动态平衡,相互支撑和补台。学风建设的系统如下:

第一,学风建设规划、计划管理部门:如学工处、教务处和各院系要制定校级、院系级的学风建设目标;学风建设开展过程通过教师或学工人员直接接触学生,学生直接参与学风建设的交互过程进行服务运作,产生学风建设的实际效果。

第二,学风建设开展效果检测和反馈机构(教务处、各院系):检测学风建设开展实际效果并作适当处理。

第三,学风建设比较机构(主要是学工处和各院系):将检测出来的学风建设开展实际效果与学风建设目标进行比较研判,判断学风建设开展的偏差、发现学风建设中的问题。

第四,学风建设开展决策机构(学校学风建设领导小组):按选定的决策方式根据学风建设开展的偏差或学风建设中的问题进行学风建设控制决策,产生学风建设开展过程控制的决策作用。

第五,学风建设开展决策执行机构(教务处、学工处和各院系):实施学风建设控制决策,控制和调整学风建设开展过程的运行,消除学风建设开展的偏差,解决学风建设中的问题,使学风建设开展的实际效果朝着学风建设目标规定的方向发展。

第六,学风建设自我管理与评价机构(校系两极的学生会、自律会):由校系两级学生组织进行三自教育(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

第七,学风建设的评价、督促和执行机构(家庭、学生多个实习的企业行业):这是一个亟待开发和加强的力矩。目前,已有高校尝试建立“家长委员会”、“董事会”等机构,但效果待评估。

总之,系统内各部分由学风建设开展决策计划、组织实施、比较检测、管理执行、评价督促等功能和环节组成,它们是构建全员育人的系统和机制的基础,是一个学校学风建设的班底和根基,只有明确系统内部每个要素的职责和功能,并以互动联动的方式良性运行,定期反馈与检验学风建设的效果,有步骤扎实推进,才有望真正解决学风建设中齐抓共管、全员参与、各司其职、团结协作的问题,学风建设才能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

二建立学风建设的长效机制

人才培养是高等学校的第一任务,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新建本科院校,在发展中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在我国激烈的高校竞争格局中,新建本科院校的生存环境与发展态势并不乐观,它们既受到老牌本科院校的“压”,又受到同类院校的“挤”,还受到高职高专院校的“顶”,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加之,近年来,新建本科院校为完成大众化的扩招任务,又不得不扩大办学规模被动应对,生源质量下降是不争的事实,学风日下也是有目共睹的情况。因此,加强学生的学风建设,通过学风建设带动应用型人才培养,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是历史和时代赋予新建本科院校的重大责任。

但是,学风建设又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要长抓不懈,务求实效。诸要素如学生、教师、教学、学术组织、管理体制等都需跟进。学风建设作为学校工作的主线,应围绕“督学、导学、帮学、兴学、赛学、优学”等方面,向专、精、深方向进行。但是,对于新建本科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其学风建设又具有特殊性,一切均要围绕“应用”(而非“研究”)落脚:

1以职业生涯规划为抓手,使学习更具科学性、阶段性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没有自我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育。”因此,较为清晰的职业生涯规划既是实践性和开放性的自我教育,更是实施学风建设,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起点。笔者认为,落实学生“会学习”,就是教会学生自主学习,“自主”的“自”,核心内涵包括:自觉、自立和自控。其中的“主”,核心内涵包括:主人、主体、主见。因此,学校,特别是相关部门、各院系的学风建设就要朝着信任学生、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的方向运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从内在动力着手,从根本上唤起学生的自我奋斗意识,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用职业目标管理自己的大学生活,以生涯规划为导向,带动学生自主自愿学习、健康成长,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需求,产生强烈而持久的向上动力,从根本上促进学风建设。

2建立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学风建设检测体系

新建本科院校必须要正视现实,不仅提供学生专业知识教育,还要加强学生的职业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培养。要以企业、行业执业资质、职业证书体系为导向,通过考级、考证培训,建立以职业能力为根本的学风建设检验体系。从某种意义来讲,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度,就是检验学生职业能力的基本维度,也是回溯和检验学校学风建设的落实度、导向性、厚实度的标尺。因此,要广邀行业、企业及其管理层、专家、工程技术人员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细化和量化并给定岗位要求的各种职业能力,以课程建设和实践环节落实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如:写作能力、沟通能力、市场分析能力等,以各种职业能力来倒逼课程要求,倒建课程体系,倒排修业期限。西昌学院就十分强调立足校情,强化实践育人,探索“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推行‘本科学历(学位)+职业技能素养’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以及“强化本科职业教育培养地方应用人才。”

3拓展以应用能力为基础的实践锻炼,学以致用

新建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上,一般不追求学术型大学的“高深学问”,而是重视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同时,区别于高职高专,不是培养技能型、操作型专业人才,而是要求学生具有适度坚实的理论基础,较宽的专业适应面。简而言之,新建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上,主要着重于培养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的应用能力。以工程类本科人才培养为例,从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定位来说,就是要培养介于工程师和技术员之间的“技术师”或“现场工程师”。而这种应用能力,在学校的课堂中是不足以完全提供的,这就需要加强实践锻炼。

当前,新建本科十分注重学生的顶岗实习以培养应用能力。加强学生的学风建设,一定要把全体学生带入产学研和顶岗实习的链条中来,通过老师带学生,师傅带徒弟的方式,提升学风建设的水平,破解学风建设的困局。以武夷学院为例,为强化学生的自觉学习愿望,以旅游为突破点,多方与旅游行业、企业协商。2011年,旅游系实行顶岗实习,将学风建设解决在“一线”,学生、学校、行业达成6个共识:共同开设课程、共享企业专家、共享企业资源、共研企业管理、共促高位就业、共育应用型人才。旅游系为加强学生应用能力,使学生具有较强的岗位适应力,通过与酒店互动,实现学风共建,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4鼓励学生广泛参与教师的应用型、开发性科研,强化学风建设

“地方性”决定新建本科院校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方向,也从一个侧面启发学风建设的新方式。即新建本科院校要以产学研结合或科技创新助推地区经济发展为契机,带动学风建设,要不断进行普及化、全覆盖的教育,间断性进行认知性见习、社会实践、外出考察,让学生熟知地方产业框架、结构调整和产业经济发展规划,了解区域性行业产业的人才需求,激发学习成才和参与地方经济建设的热情和实际行动;教师要有计划地带领学生参加生产见习、实习,有针对性地让学生参与学校与企业的联合攻关项目,围绕地方支柱产业和产业集群开展以应用研究为主的科学研究,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感受到学习、成才的紧迫性,并转化为实践学习的持久动力。在校内,要以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为抓手,引导学生参与科研,带动学生实践,增强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勤学多思、奋发成才的精神。

5以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为引领,加强学风建设

新建本科院校在承袭原有先进大学文化的基础上,需要特别突出创业文化培育。创业文化应该成为新建本科院校大学文化的重要存在形态和重要依托,应该成为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精神文化和集体价值。当前,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高校与社会联系的加强、新建本科院校强调应用的特性和国外“创业型大学”的迅速崛起,为新建本科院校培育创业文化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和成功的先例。新建本科院校应在学校发展和学风建设中融入创业的精神信念和制度文化,并通过扶持和资助学生的创业行为,树立大学生创业典型,使创新和创业教育成为新时期新建本科院校学风建设的新型驱动器,使自己成为一种新型的、自力更生的创业型大学。

目前,我校也尝试建设学生创业育成中心,整合校内外多个科技、研究、生产平台,聘任校内外专家学者、企业家、YBC创业导师为辅导专家,为学生创业提供全方位的咨询、辅导等服务。学校还划拨专款资助学生创业,组织智囊团对学生创业团队进行深度辅导,扶上马,送一程,并集中优势力量为学生创业团队申请省公务员的专项资助进行包装、模拟答辩等,取得突破性进展。学生创业虽是起步,规模小,额度少,但学生创业热情高,头脑活,有技术,通过理论联系实际,深化所学知识并以创业带动学风的效果显著,是促进学风建设的新方向。

6创新学生个性化培养模式,带动学风建设

学生个性化培养的模式之一就是校企合作。通过广泛深入合作,特别是“订单式”人才培养,能把企业、行业的能力素质要求、精细化管理、知识转化为职业能力的距离大幅度缩短,使学生从“要我学”自觉转化到“我要学”的目标任务上来,缩短学生从学校到就业岗位的距离。这样的校企合作,才能达到联合培养人才的目标。要注意改变简单的“解决最后一公里”式的校企合作,要真正实行“全方位、全过程、人财物高度融合”的新型校企合作,通过全程的融入和培养,使得学生了解企业行业的岗位要求,逼近其工作技能、能力素质要求,自觉融入学风建设,把学习作为自觉追求,把学风建设从最后一公里,拉长到大学的四年,延展至终生。

我校较为成功的个性化培养模式,即“太阳电缆班”订单式人才培养。南平太阳电缆是国内知名品牌,该公司是电缆行业的排头兵,其管理、产品、业内的知名度、美誉度、薪资待遇、未来发展等对于有志于奉献电缆行业,进入到订单班的学生来说,能够实实在在地为推进学风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而订单班的严格管理、高额奖惩、末位淘汰制的实行,都在具体可行的措施上确保学风建设的优质优效。通过创新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模式,高校在与行业、企业的深度合作中,实现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服务经济的高度统一,为这个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和人才支撑,得到社会的赞誉。

作者:廖斌

上一篇:我国银行网上支付现状论文下一篇:少数民族学校教育发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