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馆公共文化论文

2022-04-18

摘要:在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下,“互联网+”这一词汇逐渐涌现到人们的视野当中。简单来说,“互联网+”就是以互联网整套信息技术为基准,在经济以及文化等层面进行扩散的一类使用流程。我国于2017年提出了鼓励并支持科学技术在公共文化服务中提供帮助等的效用,加快各项信息技术的传播速度,使得人们的科学素养以及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变得更高。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文化馆公共文化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文化馆公共文化论文 篇1:

公共文化云视角下文化馆数字化建设实践研究

摘要: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大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力度,积极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进程。随着我国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计算机互联网技术已经渗透到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各个领域之中,极大的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我国已经进入数字化时代。其中,文化馆作为一个地区最主要的文化事业服务性机构,更应积极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大力推动数字文化馆的建设,促进当地文化事业的长远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公共文化云视角;文化馆;数字化建设

引言:在我国大力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过程中,公共文化在近年来受重视程度也在不断增加。随着信息技术不断拓展到各个领域之中,公共文化也逐渐转变传统发展模式,实现线下到线上的转变。作为公共文化主要传播基地的文化馆,更应积极加强数字化建设,来更好的为人们提供文化类服务,保障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类需求,促使当地精神文明建设的顺利进行。本文分析公共文化云视角下文化馆数字化建设的积极作用,分析公共文化云视角下文化馆数字化建设的实践策略,以期为今后开展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一、公共文化云视角下文化馆数字化建设的积极作用

(一)促进当地文化更好传承

文化馆是一个地区最为重要的公共文化服务中心,其可承担促进文化发展和传承的重要作用。传统文化馆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工作模式较为单一,通常以整合馆藏各类图像资源和文字资源,对观众进行展示为主。无法从观众的自身实际需求出发,有针对性的进行展示。这就使得观众积极性不强,参与度不高。且部分地区文化馆由于受到当地经济发展等因素制约,没有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来更新展示内容,对文化的推广起到一定的阻碍作用。而在公共文化云视角下,文化馆积极推动数字化建设,可利用信息技术来整合各类资源,并对信息进行筛选,从中选择合适的来融入到资源库中,进而利用各类终端设备来对观众进行展示。通过不断的整合与积累,可对馆藏内容进行极大的完善和补充。更可通过打造数字文化馆来打破其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随时随地进行文化馆浏览,有利于文化的更高传播,拓宽传播范围,对文化的传承可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1]。

(二)提升文化馆自身服务水平

在很多地区,文化馆作为其中公益性文化服務机构,应认清自身肩负的传播文化的重要职责,不断提升自身服务水平,来促进文化的更好传承。传统文化馆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服务模式较为单一,仅以简单的展示讲解为主,服务水平并不高,无法适宜新形势下观众对于文化服务的更高要求。而在公共服务云视角下,我国实施文化馆免费开放政策,文化馆的参观人数不断上升,这就促使文化馆在开展日常工作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身服务水平。而积极推动文化馆数字化建设可利用计算机的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服务,针对用户的文化需求和浏览记录进行分析,并将用户喜好进行整合,进而实现有针对性的文化信息推送服务。可对文化馆服务水平的提升起到较大的促进作用,更能有效促进文化的传播,实现文化馆长远可持续发展[2]。

二、公共文化云视角下文化馆数字化建设的相关策略

(一)打造文化馆云平台

在公共文化云视角下,文化馆需积极推动自身数字化建设,将数字技术与文化馆日常工作有机结合起来,积极落实文化馆云平台建设,利用局域网和广域网,将网络、硬件和软件等各类文化馆中资源进行结合,来充分实现文化资源的传输、计算、处理和共享等。在文化馆云平台中,由于其整合管内各类文化资源,公众可实现线上自由查找相关资料,并根据自身实际需求来下载资料。部分文化馆已经实现线上文化直播、文化点单以及活动参加预约等,而这一切都是通过文化馆云平台来得以实现。另外,还可根据实际情况以当下社会流行趋势,来完善文化馆各类检索系统,例如可在微信、微博以及各大网站搜索引擎中完善检索入口,保证有效输出,来加速文化资源的更好传播。积极落实文化馆云平台的建设可极大的提升资源利用率,更减少人力成本支出,有着极为重要的应用价值[3]。

(二)完善文化资源数据库

在文化馆中,通常包含有大量的文化类资料等,传统资料只能通过线下文字或者图像来进行展示。这就给人们的体验造成了一定程度的不便,更不利于一些珍贵文化资料的更好保存和传播。而在公共文化云视角下,文化馆积极推动数字化建设,可将这类文化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从而形成文化资源数据库,可实现文化资源数字化展示,对文化传播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更可在数据库中完善其分类和检索,根据内容的不同将其进行细化分类,公众可根据自身喜好来进行选择并浏览,更可将其根据难易度进行分类,便于公众根据自身掌握程度来进行下载学习。也可根据受众实际需求来完善教学系统,可利用网络授课的模式来使得受众更好的参与到文化馆的各类活动中,来丰富当地文化生活[4]。

(三)增加线上线下互动体验

在公共文化云视角下中,需重视受众在文化馆中的主体地位,全面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完善线上线下服务,增加与受众的互动体验,提升受众观感,更好的促进文化馆可持续发展。具体落实到实践过程中,可针对传统的文化类竞赛以及相关艺术展示等形式进行优化,引入各类模拟机和人机交互等先进设备,公众可通过这类设备实现与馆藏资源的连通,来实现舞蹈或者书画等模拟体验,提升这类活动的趣味性,吸引观众参加,提升观众参与度,提升文化馆服务水平,更好的提升公众对于文化馆的满意程度,促进文化的更好传播。以非遗传播为例,文化馆可实现对非遗地区的完整模拟,在馆内利用数字化搭建出非遗的各类相关设备设施,搭建出沉浸式体验平台,使公众可实现线上体验非遗,有利于非遗和当地文化的更好传播[5]。

结语:文化馆肩负着一个地区建设地方文化,开展群众文化活动,促进当地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职责,更应积极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积极推进文化馆数字化建设,提升文化馆信息化水平,积极落实云平台建设,完善相关文化资源数据库建设,更要增加线上线下互动体验服务,来提升公众体验,促进当地文化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带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 赵小茵. 对当前文化馆数字化建设发展的几点思考[J]. 人文之友,2020(11):26.

[2] 苗娟. 浅谈文化馆数字化建设的现状与发展的思考[J]. 数码世界,2020(8):179-180.

[3] 闫晓毅. 网络自媒体服务也可以当数字文化馆建设中的敲门砖 ——浅谈网络自媒体服务在文化馆数字化建设中的应用[J]. 人文之友,2020(17):12.

[4] 郭华. 文化馆数字化服务和建设刍议 ——以山西省文化馆为例[J]. 人文之友,2020(15):51-52.

[5] 杜小钢. 数字文化馆背景下文化艺术档案的数字化建设[J]. 文存阅刊,2020(36):25,24.

作者:刘明城

文化馆公共文化论文 篇2:

公共文化云视角下文化馆数字化建设探索

摘要:在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下,“互联网+”这一词汇逐渐涌现到人们的视野当中。简单来说,“互联网+”就是以互联网整套信息技术为基准,在经济以及文化等层面进行扩散的一类使用流程。我国于2017年提出了鼓励并支持科学技术在公共文化服务中提供帮助等的效用,加快各项信息技术的传播速度,使得人们的科学素养以及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变得更高。以文化自信为基准,整合地区内的所有文化资源,改革并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机制,更好的实现其地区的经济发展,优化并创新其实际的发展思路。本文主要以公共文化云视角下文化馆数字化建设进行探究,找出当前我国公共文化云视角下文化馆数字化建设所存在的问题,制定出问题的处理方案。

关键词:公共文化;云视角;文化馆;数字化;建设

现阶段,人们的思维形式以及交往形式等都已经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而发展,云计算等层面也产生了很大的变动。传统服务形式下的文化馆阵地根本无法较好的满足并达到当前社会发展的需求标准,应当以服务为基准,及时的转变公共文化部门的职能,合理且妥善的应用科学技术。整合公共文化设施资源的同时,完善预约预订的服务,以此来较好的攻破服务的难关,达到盘活公共文化资源的没觉得,确保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使用的公开性,同时还需要尽可能的提高团队自主参加文化建设的热情,帮助其更好的过渡转型,结合群众对于文化的需求对进一步的创新。

一、文化馆数字化建设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文化馆是人们群众文化生活的重要型场所,可以给人们享有文化以及参与文化提供帮助。但是近些年来,我国的信息化发展进程越来越快,这就导致人们的日常消费习惯以及消费方式等产生了很大的变化,人们越发的依赖网络以及数字媒介。传统模式下的实体或者固定消费服务形式以及内容都已经无法较好的满足人们的文化需求。要通过构建数字化文化馆,更好的顺应时代的发展趋势,达到文化服务创新性的要求,把文化和科技更好的融合在一起,避免文化馆在数量以及资源层面上所存在的缺陷问题,填补空缺并拓宽服务的受众范围。

在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规机制中,数字化文化馆需要有阵地服务以及流动服务等的支持,其核心就是怎样可以帮助群众们更好的享受文化资源。但是现阶段,数字化生活已经进入到了寻常的百姓家,并且国内大多数的基层文化馆都没有属于自身独立化的网站,网站的建设形式十分的单一化,同时其也没有达到文化资源信息共享的目的,各个地区的文化数字馆建设设施并不是十分的完善,且数字化人才数量也比较少,不管是管理机制还是制度约束层面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信息孤岛的现象会比较严重,无法将网络、系统软件等较好的整合在一起。数字化文化馆的性能会受到其它外界因素的干扰以及影响,导致数字化文化馆的价值无法得到认同,同时其也无法较好的满足新时期的文化发展需求。

二、公共文化云视角下文化馆数字化建设措施

(一)以群众为中心,精准有效实现供给

现阶段,我国所开展的数字化文化馆建设会过于注重文化服务能力层面,这无法较好的吸引人民群众。需要在公共文化服务产品设计层面进行分析,以其设计为角度,保障其所提供服务的对口味程度。在公共文化云环境背景下,数字文化馆所显示出来的文化活动信息内容十分的丰富,人民群众需要合理的使用电脑以及手机等各类的终端设施,让其在文化云上约课,上课的时间、内容都比较清晰,是由专业化的老师进行授课的,所以会比较放心。将互联网+和公共文化服务融合在一起,创新文化产品并丰富服务的理念,促使公共文化服务可以和群众更为精准的对接在一起,从根源上,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便捷程度以及针对性。

(二)以技术为导向,盘活公共文化资源

文化云可以把数字化文化馆所涵盖的各类特色资源较好的整合在一起,加快各类文化资源实际的传播效率,拓宽实际的传播范围,以此来较好的实现共享性以及参与性的目的。整合区内的文化馆以及文化大院等设施资源,适当的增加专项资金,以此来更好的改善文化场所,指派专业人员去管理,在规定的时间范围内进行文化培训以及各类文化活动,由此可以观察到,公共文化资源的使用率高于原本的30%,利用文化云平台,把原本零散化的文化场所以及文化活动全部融合到数据平台当中,转变基层文化场所利用等的现状,达到各类文化资源盘活等的目的。

(三)以资源为基准,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水平

在现代化信息时代下,文化馆数字化建设不管是在科学技术还是在文化资源层面都有着良好的机遇,尤其是基层文化馆,更是要强化自身的公共文化安全认知意识,树立良好的共享文化观念,推动数字文化馆的建设进度,防止文化馆数字化的建设过于单一。

(四)高度重视文化馆数字化建设

我国一些地方政府对于文化馆数字化建设的重视程度低下,诱使其产生了财政投入资金较少,文化馆数字化建设水平良莠不齐,政府采购各类物资消耗的资金量也比较大,整体物资的采购流程较为繁琐,设备配置缺乏一定的统一性,设备的实际参数信息比较小,在各类编制制约因素的影响下,文化馆数字化人才越来越少,想要处理好这类问题,地方政府就必须要对文化馆数字化建设工作的开展进行高度的重视,适当的增大财政资金的投入量,并把文化馆数字化建设项目放置到受到的政府事项层面上,把其当做重点开发的项目,加快文化馆数字化建设的进度。

(五)构建文化馆理事会制度以及总分馆

文化馆这一类的事业单位带有较强的公益性,在实际的生活当中,其会受到人、物等部门层面的约束和限制,文化馆理事会机制想要较好的突破这一系列的难关问题,就需要重新调整并分配好文化馆的职能以及部门等,确保人员配置的科学合理性,同时还需要精确的划分出来县级文化馆的各类职能,打造出相对应的区域性模块,防止文化馆数字化的建设过于的单一。

(六)以人為本构建公共文化云

文化云平台可以使得服务以及管理更加的集中化,通过文化云平台的构建可以处理好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设备分散化的问题,合理的分割出来数字信息资源,使得信息化服务的软硬件部署都可以呈现出一种较好的离散状态,避免服务途径呈现出不集中等的状态。另外,信息化系统的应用可以较好的减小公共文化服务的人工成本费用,所以,其必须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借助信息化方式更好的展示内容,达到文化资源实时推送等的目的,设置好公共文化云构建的重点。

三、结语

文化馆是当前我国公共文化的供给的核心组成部分,同时其也是用来保证公民享有一定文化权利等的重要机构。数字化文化馆的构建可以加快资源信息的共享速度,让服务可以得到增效,要通过数字化文化馆来进一步的推动我国公共文化云建设的发展进程,调整好二者所存在的关系,最大限度且合理化的应用现代化的传播方式,进一步的优化并整合服务的架构,从根源上,减小各项运营成本费用,不断的开拓公共文化服务的实际受众范围,让人们的体验感受变得更好,满足人们增长的各类精神文化需求。

参考文献:

[1]林建伟.基层文化馆在群众文化活动中的服务功能分析[J].戏剧之家,2019(30).

[2]王慧聪.论文化馆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中的作用——以山东省文化馆系统为例[J].人文天下,2019(19).

[3]张瑛.创新文化志愿服务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对新疆基层文化馆(站)开展文化志愿服务的探索和思考[J].西藏科技,2019(10).

[4]熊远超.新媒体技术在文化互动空间的应用——以马鞍山市文化馆为例[J].今传媒,2019(11).

[5]李东洋.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与文化馆的发展[J].中国民族博览,2018(12).

作者:李晓刚

文化馆公共文化论文 篇3:

公共文化服务视阈下文化馆建设和服务

摘 要:面对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作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市文化馆,发挥示范区引领带动作用,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可持续发展。在公共文化服务视阈下文化馆建设和服务主要有:一是更加凸显文化设施服务;二是更加凸显基层文化服务;三是更加凸显数字文化服务;四是更加凸显文化志愿服务。

关键词:公共文化;文化馆;建设;服务

一、文化馆建设和服务更加凸显文化设施服务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彰显了文化馆的地位与作用,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与群众利益息息相关,是群众共享发展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文化馆建设和服务首先要突出文化设施服务。

1.布局公共文化服务阵地,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建设

江西省新余市精心布局推进“一市六馆二宫二中心一剧院”“一县三馆一剧场”“一乡一站一戏台”“一村一室一广场”四级文化阵地格局。在四级网络基本完成的同时,推进城乡一体化精品建设, 投资逾 7 亿元建成了 7.1 万㎡的市文化中心和 2 万余㎡的市文化馆, 毗连的市体育中心与市文化馆、青少年宫、工人文化宫形成了新余市公共文化服务阵地双核效应。

2.以项目建设为推手,完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体系

新余市通过采取新建改建、维修改造、设施提升等方式,着重抓实市、县 ( 区 )、乡镇 ( 街道 )、村 ( 社区 ) 四级文化工程建设, 建成乡镇( 街道) 综合文化站 37 个、村文化服务中心 408 个、社区文化服务中心 54 个,建成率均达到 100%;全市建成城乡文化广场353 个,公共戏台 35 个,建成率 95%,设施网络基本实现全覆盖。

3.不断吸引社会资金,参与公共文化设施建设

新余市吸引了全国首家夏绣博物馆、抱石文化创意园、仙女湖书画院、明德书院等一批社会力量,投资 8 亿多元,公共文化设施相继建成。建立版画、夏布绣、采茶戏等名家工作室,建立 1000 个文化志愿者网格,直面市民文化需求,实现精细管理、精准服务。

二、文化館建设和服务更加凸显基层文化服务

1.面向广大基层群众,推进“零门槛、全免费”服务

新余市文化馆给广大市民和文艺爱好者提供一个培训、交流和公益演出的平台,让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文化发展的成果。新余文化艺术大学的创办为全市广大市民和文艺爱好者提供不同层次、不同种类的文艺培训和服务。”从开班以来,艺术大学“免费课堂”开设了广场舞、声乐、合唱、器乐、戏曲、书法、绘画、模特、瑜伽、演讲、摄影等 30 余个培训科目,培训市民 79700 余人次,校内校外学生有 2300 多人,组织公益性讲座 40 余次,让广大群众更好地享受到了“文化惠民”服务。另外,为戏曲、舞蹈、管乐队、语言、小品、模特等 12 个社会文艺团队提供免费培训与辅导,受益达 92000 余人次。

2.以标准化建设为前提,制定服务标准和路线图

贴近基层,贴近群众,贴近实际,贴近文化民生,制定了一系列服务标准和路线图,通过开展“新余有爱·文化惠民”、百姓大舞台、激情广场、百姓春晚、闹元宵、地方戏展演、农民剧团进城等群众文化活动,弘扬传统文化,培育特色民间艺术精品,形成傅抱石文化艺术节、少儿舞蹈艺术、戏曲惠民·欢乐百姓、百姓幸福广场、仙女湖爱情旅游文化节等一系列特色鲜明、富有本土魅力的文化品牌,深受百姓的喜爱。

3.结合不同社区特点,建立服务长效机制

文化馆组织人员分片到各个社区开展群众文化工作,把二胡、笛子、其他乐器的培训服务和书法美术摄影送到社区。目前,在“百把二胡”“百支竹笛”的基础上,开展“百人合唱、百人太极、百人诗歌朗诵”和“千人广场舞”的培训工作,以点带面,打造“特色社区·百花工程”, 逐步形成一社区一特色。

4.以培训和扶持为手段,完善公共文化人才队伍体系

加强公共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先后组织举办了 30 多期基层文化

专干,邀请 10 多位国家、省级专家授课,还组织 20 多批次市、县( 区) 文化业务骨干赴外参观学习。目前全市文化系统各类人员达到383 人,乡镇( 街道) 综合文化站专职工作人员 125 人,做到每个综合文化站平均 3 人以上,每个行政村和社区均配备了 1 名财政补贴的文化管理员。

5.采取多种服务形式,规范基层团队管理

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通过全市地方戏大赛、采茶戏展演和排舞大赛等多种形式,促进社区文艺团体队伍发展和业务水平提高。出台 30 多个政策文件,完成了登记备案、“星级评定”和政府补贴等工作,实现了对文化类社会组织的分类管理。根据摸底调查, 目前新余市已有近 500 支团队进行了登记和备案,对“星级评定”团队由市文化馆发放一次性扶持资金 10 万元。

三、文化馆建设和服务更加凸显数字文化服务

1.通过新闻媒体报道,积极宣传文化服务

积极宣传文化活动,专题新闻在国家、省报省刊、江西省文化馆(群艺馆)网站和新余电视台“新余新闻”和新广新闻播出、《新余日报》《新余晚报》及网络媒体报道。其中《中国文化报》刊发3 篇,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云发布作品 1 篇,江西文化发布 1 篇,江西省文化馆(群艺馆)网站刊发 42 篇,市各种报刊(网站)80 余篇。

2.通过数字文化网,大力保障文化服务

投资 260 万元建设新余数字文化网,既最大程度上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又满足了个体最小的个性化需求,实现服务范围上“全民总动员”,内容提供上“1 云+4 网+N 端全覆盖”,管理理念上“全民互动、线上监督、满意度及时反馈”的三次方重构。

3.通过网站渠道,不断提供文化服务

采取“菜单式”“订单式”服务方式,提供文艺演出、艺术培训、文化沙龙、读书讲座、心理咨询等多形式的文化服务。网站整合大量的公用文化服务资源,充分展现移动互联信息技术优势,通过网络及时发布群众文化工作信息和动态,为市民提供先进文化与信息化技术相结合的数字文化服务。

4.通过微博、微信公众号,广泛传播和推广文化服务

文化馆在开设官方网站的基础上,整合公用文化服务资源,开通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并由专人负责,多方位开展信息发布、艺术欣赏、咨询指导等功能,为广大群众提供最新最全的文化资讯和服务,同时也及时宣传报道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信息和动态。

作者:李雅茗

上一篇:农产品物流管理论文下一篇:保险业发展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