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馆建设公共文化论文

2022-04-15

摘要:党的十九大拉开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帷幕,掀开了谱写社会主义文化繁荣昌盛的新篇章。“十四五”发展规划也提出,要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补短板,强质量,为人们美好生活建立对应公共文化服务,在这之中,文化馆作为重要载体,是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的桥头堡。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文化馆建设公共文化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文化馆建设公共文化论文 篇1:

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与文化馆的发展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文化事业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因此,建立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成为文化建设的必然发展趋势。本文主要围绕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与文化观的发展展开分析和论述,首先介绍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文化馆的地位和作用;然后分析文化馆的发展及现状;最后提出加强建设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促进文化馆发展的有效举措。

【关键词】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馆;发展现状;有效举措

文化馆作为公益性的文化事业单位,对于推进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也是重要的载体之一。面对当下文化观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不足,必须进一步推进现代公共服务体系的构建,使得文化馆的职能不断丰富,推动文化馆建设的进一步发展,这样才能够创新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为群众的文化需求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文化馆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重要地位

首先,文化馆是我国文化建设的重要标志。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文化也在不断进步,通过办好文化馆能够发挥其应有效能,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文化发展。所以,文化馆建设正是我国建立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标志。

其次,文化馆是我国公共服务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打造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能够为公民提供更好的文化场所,保证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因此,文化馆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起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只有建立文化馆才能够保障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

再次,文化馆能够更好地连接党、政府和人民。我国社会文化发展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人民,而文化馆可以为人们提供许多文化服务,比如说文艺演出、文化活动或者是文艺艺术培训等。所以,通过建设文化馆能够让人民群众享受到党和政府的文化关怀,有效连接人民群众的情感,所以,文化馆是党、政府和人民群众的重要纽带。

最后,文化馆能够进一步促进我国的文化发展。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需要文化馆传承我国的传统文化,才能够推动现代文化的发展,并且使人们能够主动践行社会核心价值观,对于文化进行自动的传承和创新,从而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养,使得人民群众的精神面貌更加斗志昂扬。

二、文化馆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不足

文化馆建设取得了一定的进步。由于我国制定了一系列有关于公共文化建设的法律法规,因此,文化馆的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春天,无论是通过建立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还是进行电子阅览室建设,这都大大改善了文化馆站的硬件基础设施,从而为开展公共文化体系建设奠定良好的基础。

文化馆建设取得重大成绩。当下,我国文化馆机构的体系逐渐完善,各个地区的公共文化体系也在不断发展,尤其是通过建立省、市、县、乡级的文化管理体系来推进文化事业的发展。通过开展一些文化下乡等活动,使得我国人民群众的文化素养得到了进一步提升,并且丰富了人民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

但文化发展依然存在着不足之处。文化馆的发展是我国推进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把手,但是文化馆建设缺乏相关的经费,而且文化管人才队伍素质难以满足现代文化馆建设的需求,尤其是文化馆在经费的使用以及选人用人方面缺乏一定的自主权,限制了我国文化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三、推进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促进文化馆发展的有效举措

要进行文化体制改革,建立现代型的文化馆。为了推动文化的发展,构建现代性文化观是实现我国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必然要求。因此,必须全面进行文化体制改革,建设现代性的文化馆,使得文化馆的服务更加具有现代气息。尤其是面对当下经济全球化和国际一体化的发展趋势,文化也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必须提高对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通过打造现代型的文化馆推进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善,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全面的进步,并且走上文化强国的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中国梦。

第二,要全面提高现代文化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打造现代性的文化,需要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文化管理人才队伍,不仅要具备专业知识,同时要具备较高的道德素养,能够真正热爱文化馆事业,以强烈的责任感和文化的情怀推进文化馆建设。因此,要采取多渠道的方式,对当下的管理人员进行培训。通过交互式的培训模式让文化馆的系统人员专业素质得到有效提升。另外,为了满足图书馆的建设,也可以建立文化团队或者是文化志愿者队伍,进一步壮大我国文化服务队伍,增强我国的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建设之路越走越宽。

第三,要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构建现代型的文化馆以及公共服务体系。在互联网大背景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应该依靠于网络以及数字技术,通过采用现代化的手段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一站式的服务模式。通过进行文化馆建设对场地内设施进行进一步完善,并且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尤其是对特色文化进行进一步传承,这都需要借助于技术和数字的力量。通过创新服务手段和服务平台为开展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奠定良好的技术保障和科技支撑,保证文化建设朝着智能化和数字化的发展方向,有效提高现代型文化馆的服务能力,更好地推进文化建设,提高国民素质,实现文化强国。

第四,要进一步创新服务的方式,建立科学的绩效评价体系。借助于信息技术可以通过建立线上线下共同服务的模式来实现,为人们提供更好的文化服务,也能够大力推进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化發展。因此,应该进一步创新服务的方式,采取线上线下、远程和实体相结合的方式,让读者具有更好的体验和不同的感受。因此,加强文化馆的数字化资源建设,尤其要发动党员、群众,吸引社会的力量参与文化馆的数字文化资源和数字化服务,才能够打造出我国现代文化馆的品牌和形象。同时,建立文化馆的信息管理系统以及绩效评价体系,这是至关重要的,只有保证日常的管理和绩效评价公平合理,才能够推进文化馆的各项事业正常开展。同时,需要公民参与其中,对数字化和网络化的服务平台进行全面的反馈和评价机制,保证公共群众的参与程度。

第五,完善組织机构,建立文化建设的相关单位。无论是推进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还是促进文化馆的发展都离不开人员的支持,因此有必要建立完善的组织机制,完善文化馆的管理机制,提高沟通机制,并且提供足够的资金支持,对文化馆的基础设施进行不断完善。通过采取一定的奖励办法等方式激发文化活动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同时,必须加大对文化馆建设的经费支持,通过进一步畅通经费保障的渠道,确保文化馆进行各种文化建设,比如说可以结合春节、元宵节或者是国庆节等重大节日举办一些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提高群众的参与热情,在活动中教育群众增强文化自觉,加强对文化的传承是每一位中国人的应有职责,另外,通过这些建设也能够大大提升群众的文化素质,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提升我国文化自信。

四、总结

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过程中,文化馆的作用不可小觑,文化馆的发展是我国文化发展的重要体现,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最重要的是能够为人们群众提供文化服务,有利于传承我国的传统文化。不可否认,我国文化馆的建设发展取得了一定的进步,文化馆机构体系逐渐完善,服务能力不断提升,但是经费使用以及人员配备方面却存在着不足。因此,文化馆发展的必然趋势就是构建现代性的文化馆,这就需要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文化管理人才,并借助于信息化技术提高文化馆的公共服务能力。

参考文献:

[1]李芳.浅析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与文化馆的发展[J].大众文艺,2017(12):83-84.

[2]马小六.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几点思考——以卢龙县文化馆为例[J].大舞台,2016(2):84-85.

[3]杨进勇.对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下数字文化馆建设的思考[J].中国民族博览,2016(4):69-70.

[4]郦伟华,LIWei-hua.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背景下的文化馆建设与服务[J].艺术百家,2016(1):354-356.

[5]高晏庆.浅谈如何发挥文化馆在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作用——以莱西市文化馆为例[J].北方文学,2017(14):220.

[6]李昕彦.论如何更好发挥文化馆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主导作用[J].企业文化旬刊,2017(2):83-84.

作者:李东洋

文化馆建设公共文化论文 篇2:

公共文化服务视野下的文化馆建设探索

摘要:党的十九大拉开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帷幕,掀开了谱写社会主义文化繁荣昌盛的新篇章。“十四五”发展规划也提出,要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补短板,强质量,为人们美好生活建立对应公共文化服务,在这之中,文化馆作为重要载体,是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的桥头堡。本文对公共文化服务视野下的文化馆建设必要性进行分析,结合区域发展实际和目标,提出文化馆建设策略,展现现代文化馆风姿,为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事业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公共文化服务;文化馆;建设策略;文化需求

文化馆作为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是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重要组成和载体,是满足人们多元化、精细化、差异化精神文化需求主要场所之一。但是,现阶段文化馆建设与发展还存在一定问题,无法真正满足当下人们实际需求,提供的文化产品也较为落后、迟滞、单一,难以直击需求痛点。为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必须从根源入手,对文化馆进行全方位、彻底性的重塑,提升其智能化水平,为人们提供精准文化服务。

1 公众文化服务视野下文化馆建设必要性

第一,满足社会发展新要求。随着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变,我国人民群众开始追求美好生活和高质量生活,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与日俱增,文化事业取得长足进步,建立现代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成为“十四五”期间,文化建设和发展重要举措[1]。

第二,文化馆是连接党和国家与人民群众的重要纽带。文化馆具有公共性、公益性、服务性等属性,服务的对象是全体社会公民,随着《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的出台,文化馆职能的地位有了更加清晰的法律保障和任务目标。文化馆分布范围广泛,城市、乡镇、基层农村等,深入人民群众生活,提供丰富多样、多姿多彩的文化活动;还具有宣传国家政策、主流文化等作用,通过文化活动带动和引领广大群众,发挥其辐射作用,让人们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在建设中国特色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发挥重要作用。

第三,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重要渠道。近些年,我国越发重视优势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注重文化资源的集成与创新,文化馆作为重要基础设施,在传播优秀文化、弘扬社会正能量、引导和提升人们文化素养方面占据关键地位[2]。特别是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相关政策和制度的不断完善,法律法规进一步健全,文化馆建设不断提出新的亮点,为文化传承与创新,人们文化素养提升,精神面貌提高等提供支撑。

2 公共文化服务视野下文化馆建设策略

2.1 强化基础建设,打造新型场馆

公共文化服务视野下文化馆的建设,必须结合其基本属性和建设目标,在服务创新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打造新型场馆。对此,文化馆加强数字化建设,充分5G技术、大数据技术、云计算等技术优势,建设智慧文化馆,让群众更加直观、立体化地感受文化产品[3]。在具体建设过程中,可以根据群众需求,在馆内设置免费无线上网资源,提供活动咨询、群文资讯、艺术展示、文化名片、辅导培训等形式,依据不同群体提供对应资讯提示,加强群众对文化内容的了解,促进文化馆开放与多元发展。例如,某文化馆将信息发布、活动报名签到、艺术欣赏学习等均改为数字化形式,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群众参与均等性和公平性;或者开展公益班报名,一经上线短短4分钟就将上半年1705个名额全部抢完,当天咨询点击量也超过了四十万人次。同时,注重线上与线下联合推动,加强与国家数字文化平台的对接,打造文化共享之家、文化创新之家,实现有机互动和联动效应。

2.2 打造公益品牌,贴近基层群众

公共文化服务视角下,文化馆的建设首先要提出一个问题“人群在哪里?文化为谁而做?”随着国家对文化的重视,文化类人才不断涌现,创作出许多优质文化精品,得到了广泛好评。城市具有包容性特征,吸引和培育了大量文化类人才,但同样,乡镇、基层农村同样拥有优秀文化人才。文化馆在建设过程中,应当发挥其公共性属性,深入一线和群众,扎根现实土壤,抓住现实题材,创作出富有生活气息的优秀文化作品。还要将这些作品进行惠民演出,接受群众检验,不断打磨作品,使其更加饱满和亮眼,最终成为打造出贴合集成群众的区域性文化品牌[4]。以近些年开展的“文化惠民乐万家”下乡活动为例,文化创作者和工作人员结合各乡镇、社区和街道人文历史、民俗风情等,创作出了一系列主题鲜明、特色突出、品味高雅的文化活动,使得群文活动真正深入人心,扎根基层,让公共文化服务切实惠及千家万户。另外,文化馆属于群众文化活动阵地和主战场,所开展的阵地活动必须贯彻“聚焦群众、群众喜欢听、乐于看、便于参与”原则,真正让群众文化活动活起来。文化馆也是与群众距离最紧密,能够直观感受群众文化需求变化和审美变化,文化馆成员需要加强与群众之间的联系,敏锐感受变化趋势和新特点,积极吸纳民间文艺资源,实施文艺精品战略,同时深入挖掘馆内资源,及时调整阵地活动内容和形式,让群众在文化活动中有所收益,让公共文化润泽群众心田。

2.3 重视人才培养,精准服务群众

文化馆具有文化引领作用,在公共文化服务视角下,打造现代新型文化馆,其关键在人才。一方面,文化馆要加强干部队伍建设。针对当前存在的干部队伍结果不合理、管理機制不完善、兼职现象突出等问题,着重加强管理,提高队伍管控能力,打造一支有作为、能干事、敢于担当、综合能力突出的干部队伍;健全激励机制和奖惩机制,激发干部队伍工作积极性、竞争力和责任心,全面激发文化馆干部队伍活力;另一方面,加强文艺骨干队伍建设,充分挖掘具有较高艺术水平的文艺创作者、文艺表演者、艺术编导等,通过物质和精神方面的奖励,挖掘其创造潜能和工作潜能[5];积极开展培训班,培育新型文艺人才,实现薪火相传。同时,还要加强文化馆工作人员培训,确保其具有正确政治思想、业务能力和文化研究能力,着重培养其责任意识、文化道德意识等,例如,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开始注重社会主义价值观的传递,文化馆的培训内容,应当增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类书籍和知识培训,提升工作人员核心素养,并切实落实到工作中,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的文化环境,提升文化馆整体服务水平。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公共文化服务视野下的文化馆建设是一件长期、系统性工程,相关人员必须明确建设文化馆的必要性,如满足社会发展新要求、连接党和国家与人民群众的重要纽带、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重要渠道。加大对建设现代新型文化馆的重视程度,通过强化基础建设,打造新型场馆;打造公益品牌,贴近基层群众;重视人才培养,精准服务群众等措施,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充分发挥文化馆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中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李国新.论文化馆及其主要职能[J].中国文化馆,2021(01):4-11.

[2]徐佳晶.“十四五”时期构建文化馆发展新格局的思考[J].中国文化馆,2021(01):46-53.

[3]陈琛.新媒体在文化馆服务中的应用现状与思考——以陕西省文化馆群众文化活动为例[J].百花,2021(10):73-75.

[4]田野.泰安市文化馆:打造“送戏进城”公共文化服务特色品牌[J].文化月刊,2021(09):68-71.

[5]张志霞.文化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中的位置与未来发展探索[J].百花,2021(07):81-83.

作者简介:谢华蓉(1978.10-),女,苗族,贵州江口,职务/职称:中级馆员,学历:大专,单位:江口县文化馆,研究方向:群众文化。

作者:谢华蓉

文化馆建设公共文化论文 篇3: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背景下东莞市文化馆建设路径研究

【摘要】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背景下,文化馆的建设应该将文化服务的职能更好地发挥出来,以民众的文化需求为导向,不断实践探索,整合社会资源,构建完善的文化服务体系。东莞市文化馆多年来一直以民众的多元文化需求为出发点,构建了内涵丰富、文化资源共享的服务体系,取得显著地成效。但从自身建设来看,仍存在专业文化人才缺乏、公共文化服务模式单一、服务内容有待创新、数字化建设水平不高的问题,制约了文化馆的文化服务功能发挥。在新的文化背景下,东莞市文化馆应该引进专业的文化人才、创新服务模式、优化文化服务内容、加强文化馆数字化建设,打造更加完善的文化服务体系,更好地推广和传播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对民众的文化引领,满足人们对多元文化的需求。

【关键词】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东莞市文化馆;建设路径;研究

文化馆在提升人们文化素养、丰富人们精神生活、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背景下,文化馆应该准确定位文化服务职能,担负起文化艺术普及和公共文化建设的重任,更好地彰显文化魅力、引领社会风尚、服务社会,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在新的发展形势下,东莞市文化馆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目的,稳步推进文化馆建设,为市民营造具有深度内涵、更加浓郁的文化氛围。但据实际调研发现,东莞市文化馆建设在服务内容及方式等方面还存在不足。因此,探索东莞市文化馆建设路径,对于提升文化馆的内涵、发挥其文化引领职能,更好地服务群众具有重要意义。

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背景下文化馆建设的机遇

在当前世界多元文化发展的背景下,要坚持文化自信,传承和发展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扩大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文化馆在我国文化传承中起着重要作用,但长期以来由于文化馆具有明显的地方特色,导致文化馆建设一直是各地根据实际情况自我探索。而且文化馆建设方面的理论研究很少,多数是文化馆从业者的一些工作实践、工作交流心得等。关于文化馆的建设不仅需要地方文化馆的不断实践,还需要有更加完善的理论研究体系作支撑,更需要有国家政策的引导。

2021年6月,文化和旅游部印发的《“十四五”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出台。《规划》中指出,公共文化要举旗帜、兴文化、育新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让人民共享文化成果。《规划》结合当前新的国际国内发展形势,不断推动我国公共文化体系向着更公平、更持续、更高质量的方向发展,让公共文化服务的布局更加均衡、供给方式更加多元化。《规划》的出台,为文化馆的建设起到了很好的导向作用,因为文化馆的建设在很大程度上要依存于国家政策,政策的导向作用可以更好地推动文化馆建设。繁荣群众文艺、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是文化馆的主要任务,而在《规定》中也提出,各级文化馆要以群众的文化艺术需求为导向,统筹协调社会力量,搭建艺术推广平台,提高文化艺术服务水平,这就为文化馆的建设提供了较好的外部环境,让文化馆有了发展的方向和明确的目标。

二、东莞市文化馆建设现状概述

成立于1953年的东莞县文化馆是东莞市文化馆的前身,经过几十年的探索发展,东莞市文化馆逐渐成为东莞市的“群众文化活动中心、信息集散中心、非遗文化保护中心”,在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服务当地民众、推进东莞“文化名城”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016年,东莞市文化馆开展数字文化馆试点建设,同时启动了文化馆总分馆制建设。在共建共享理念的指导下,更好地将文化艺术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完善了文化服务体系,更好地丰富了区域之间的文化资源,提高了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经过五年多坚持不懈的建设运营,东莞市文化馆总分馆布局基本成形,通过线上全覆盖、线下建分馆的方式,成立镇街文化馆分馆34个,村文化馆支馆521个,构建了完善的总、分、支馆一体化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让民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文化艺术的成果。为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东莞市文化馆还编制了“十四五”文化馆发展规划,从推动全市文化馆公共文化服务一体化发展、创新惠民服务工程、更好地为外来人员提供文化服务、加强文化馆数字化建设等方面发力,结合民众的多元文化需求,凝聚社会各方力量,提升文化馆的内涵,创新供给效能,实现文化艺术服务的常态化,推进文化服务的城乡一体化。

三、东莞市文化馆建设存在的不足

(一)专业文化人才缺乏

调研结果显示,文化馆一线服务工作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专业的从业人员缺乏。文化馆的工作主要与文化服务有关,但文化不是独立的,文化馆开展的一些文艺演出、非遗保护以及艺术培训等活动,涉及艺术、管理、教育等方面的内容,这就需要有很多跨专业的人才来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活动。但由于薪资待遇以及晋升通道受阻等,文化馆从业人员的离职流动率很高,甚至高于社会上的一些普通民营企业。占用编制的长聘雇员长年被其他单位借调,甚至有的从未曾在本单位报到,未开展过文化服务活动。而一些临时聘用人员的薪资水平比较低,专科学历的薪资三千多元,本科学历的月薪四千多元,远低于东莞市最低基本薪资报酬。这样低的薪资水平,导致很多新入职人员在毕业报到任职第二年或第三年就跳槽。

(二)公共文化服务模式单一

公众对文化的需求是多元的,因此,文化服务的模式也要多元化。但东莞市文化馆的文化服务模式还比较单一。基础设施的更新换代滞后,内设环境还有待改善,很多民众走进文化馆,观賞不了多长时间就离开了,很难接受文化艺术的熏陶。流动文化服务还未真正常态化。当前,东莞市文化馆总分馆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立体化、全覆盖的文化服务模式基本成,但在流动文化服务方面还有提升空间。目前,东莞市文化馆的流动服务推行起来的最大问题是人员和场地不足,由于缺少工作人员,流动文化服务模式推广起来阻力不小。有的分馆也尝试招募志愿者参与流动服务,但多是女性志愿者参与,因此只能开展一些休闲、娱乐类的活动,而一些专业活动不能很好地开展。

(三)服务的内容有待创新

文化馆服务的内容要与时俱进,及时更新,在内容的丰富性以及品种的多样化方面下功夫,才能满足不同人群的文化艺术需求。而目前来看,东莞市文化馆的文化服务内容基本上是以歌舞表演为主,很多民众反映这些内容没有新意,不能引起兴趣。当前是互联网时代,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的快速崛起,让民众获取娱乐信息的渠道更加便捷、通畅。只要有智能手机就可以随时随地浏览自己感兴趣的音乐、舞蹈等方面的表演,对这类艺术表现形式习以为常,如果文化服务还是以这类内容为主的话,兴趣不大。另外,东莞市外来人口很多,这些外来人口的文化需求和当地的户籍人口又一定不同,对他们的服务内容应该和东莞当地人有区别,不宜开展同样的文化服务。外地来东莞务工的新东莞人,生活范围基本上是工厂到宿舍或租住屋,收入相对来说不高,由于经常性加班,业余时间也不多。因此,他们很少接触公共文化服务机会,甚至以为图书馆和文化馆是一回事。这类群体对本地方言很陌生,如果开展具有鲜明的当地文化特色活动的话,会让这类群体无法真正融入活动。

(四)数字化建设水平还不高

文化馆的数字化建设可以让更多的民众利用信息化手段,更好地享受文化馆提供的文化艺术服务。但很多文化馆对数字化建设认识不足,没有很好地发挥互联网的传播作用。东莞市文化馆也存在这样的问题,数字化建设主要是建设了具有很强科技感的实体数字馆,仍未摆脱依靠实体场地来开展文化服务的模式。在网站建设方面,形式化问题依然存在,页面布局老化、不新颖,排版稍显散乱,官网内路径设置不够简洁、不够亲民。而且网站上的一些内容更新不及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古迹文物、传统在地的民俗节庆典故欠缺详尽的介绍。散乱的排版和实用性不强的内容,很难引起民众的兴趣。即使有一些较为出彩的内容,也会因为页面的散乱导致民众难以看到,这样就失去了数字化建设的意义。部分文化工作人员对数字文化馆建设内容了解不足,未充分了解民众的需求,设置的一些展示点形式化严重,民众的利用率及喜好度较低。

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背景下东莞市文化馆建设路径

(一)加强专业文化人才引进

人才是提高文化服务的主要因素之一,专业的文化综合类人才对文化馆建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没有高文化素质、认同艺术使命的文化第一线工作从业人员,就无法理解文化推广、文化服务的重任。因此,东莞市文化馆应该加大人才引进力度。结合各镇街年度实际情况与短中长期计划需求,提高人才选拔的标准,要求各岗位的人才具备相应的学历、培训证照等。提高薪资福利标准,以吸引优秀青年、专业人士踊跃报考,让人才能招进来、留得住,能发挥作用。同时,加强对人才的培训,提升文化馆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因为文化服务涉及的范围比较广,对于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要求比较高。要在录取人员就职报到前,开展相关的职前训练,比如,开展知识讲座方面的知识培训、非遗保护活动的策划培训、双语沟通培训、书写阅读能力培训等,提高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鼓励单位内、部门间与上下级机构经常交换轮替及在职进修,主动与研究及文化部门、大学院系签订长期合作、实习基地等项目,提升在职人员的综合素质,更好地开展文化服务工作。

(二)创新文化服务模式

转变服务模式需要先创新服务理念,根据民众对文化艺术的需求,探索实践新的服务模式。将比较单一的场馆服务转变为场馆服务与流动服务相结合的方式,哪里有文化需求,就往哪里送服务,让文化服务的横向配送与纵向流动相互衔接起来,打造点、面融合的全覆盖服务模式。尤其是加强流动文化服务,这也是满足民众多元文化需求最便捷、最有效的方式。积极地探索文化志愿者服务机制,将社会资源整合进来,将一些思想觉悟高、有专业文化技能的社会骨干吸引进来,开展形式多样的公共文化服务。可以利用志愿者参与,也可以探索外包聘雇社工人员进驻文化服务中心的形式,提高流动服务的质量。比如,民众参与度较高的东城街镇,为了更好地服务民众,采用外包聘雇社工人员进驻文化服务中心的形式,且经过长期运营实践,效果比较好,这是一个有益的探索实践,可以为其他街镇提供参考借鉴。

(三)优化文化服务内容

文化服务的内容要在传统的基础上,不斷创新。针对当地人口,可以开展一些地方特色鲜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广、展演及民间信仰、节庆宴客等活动,让当地人更好地了解东莞本土文化,不仅知道民俗活动的形式,更要了解其来源,知道民俗传承与我国传统文化的关系。而对庞大的外来人口群体,要开展针对性的文化服务活动。因为东莞的外来人口很多,超过本地的户籍人口,对这个庞大的外来群体的文化需求也要关注到。根据笔者的调研,外来人口群体更多的是期待开展一些可以提升自身专业技术能力的公办(厂内)培训课程,这是与他们自身发展密切相关的培训活动。文化馆可以利用当前职业教育培训的政策,积极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当然不只是面向外来人口,只要有职业技能提升需求的民众都可以参加培训。同时,多开展一些娱乐、休闲类的假日亲子活动,让外来务工人员可以在节假日享受亲子时光。在外来务工人员聚集区,播放一些主旋律、正能量的电影,开展一些体力竞技的各式球类或趣味型比赛等。让外来人口参与到文化服务中去,让他们感受到东莞城市的魅力,能更好地融入城市中去。

(四)加强文化馆数字化建设

加强文化馆数字化建设,可以更好地利用互联网技术的互联互通功能,开展文化资源共建共享工作,实现文化资源的精准供给。在网站建设方面,要优化页面布局,及时更新文化内容,多挖掘当地的文化资源,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在网上进行展示,尤其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当地民俗等方面的内容要多挖掘、多更新。还可以将文化馆组织的文化活动的照片、视频等及时上传到网络空间,让民众通过观看提升参与兴趣。发挥微信、抖音等App的社交功能,构建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互为支撑、相互引流的公共文化供给模式。可以利用短视频、直播以及网友互动等方式,将更富有东莞地方特色的文化资源宣传推广出去。而且,要在现有数字建设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实践,总结经验,提高线上服务的策划和推广能力,打破舒适圈,进行全面、系统的创新尝试。继续发挥“文化莞家”数字平台开展线上文化服务的作用,将分散的文化资源有效地整合起来,提高文化活动的影响力,让民众享受到文化成果,自觉地参与文化活动。

五、结束语

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背景下,东莞市文化馆建设应该在多年发展的基础上,继续探索实践,结合民众的实际需求,在服务形式以及服务内容上勇于创新,实现对民众的精准文化供给。同时,还要加大人才引进和培训力度,加强文化馆数字化建设,利用人力资源和技术优势,打造更具文化内涵的文化馆,为民众共享优质文化服务提供渠道。

参考文献:

[1]陈翔,黄伟金.创新数字服务方式,提升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东莞市文化馆大力推进数字化及总分馆制建设[J].文化月刊,2019(1).

[2]陈翔.浅析数字文化馆在提升文化馆服务效能中的应用---以东莞市文化馆的探索为例[J].参花,2018(3).

[3]聂玲.互联网时代的文化馆数字化服务[J].中国民族博览,2022,01(02):51-53.

[4]李国新.摹画未来指引方向明确任务促进发展——《"十四五"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解读[J].图书馆论坛,2021(8).

[5]郦伟华.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背景下的文化馆建设与服务[J].艺术百家,2016(Z1).

作者简介:邓强(1985-),男,汉族,广东茂名人,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文化产业。

作者:邓强

上一篇:跨文化交流英语教学论文下一篇:教学内容优化广告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