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公共文化论文

2022-04-17

关键词:智慧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建设摘要:文章介绍了智慧图书馆的基本概念,分析了智慧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建设的实践方案,提出了相关的建议,以期为智慧图书馆建设提供参考与借鉴。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图书馆公共文化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图书馆公共文化论文 篇1:

省级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情况调研

【摘要】对我国32个省级公共图书馆开展有关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情况的调研,调研的内容从32个省级公共图书馆基础建设情况、读者服务情况、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架构建设情况、流动服务网点建设等情况分析探讨了我国省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发展现状及问题,梳理出省级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策略。

【关键词】公共文化 图书馆 服务体系

1引言

在互联网高度普及,新媒体蓬勃发展的今天,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亟待与时俱进,创新服务模式,提高服务水平,以适应时代发展要求。在此背景下公共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公共产品的性质,责无旁贷的承担提供普遍均等提高民众公共文化的责任。当前我国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普遍存在有各级政府管理的条块分割、经费缺乏、法律制度保障缺失、缺乏与其他文化部门的合作等问题,制约了省级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发展。公共图书馆,承担引领图书馆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任务和公民的文化的提升,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关键是如何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201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的实施从法律层面保障图书馆事业的长远发展,指导图书馆有序发展有重要的社会意义。该法第三条指出:“公共图书馆是社会主义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将推动、引导、服务全民阅读作为重要任务。” 该法条规定一方面表明了公共图书馆文化服务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省级公共图书馆建设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有法律依据的。2017年《“十三五”时期全国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规划》从建设文献资源角度强调省级公共图书馆的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心效力与中心作用。《关于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的出台,从文旅融合发展经济的角度指出 省级公共图书应该为当地旅游事业发展服务,建立完善文化服务体系,丰富当地文化资源建设,切实从民众的文化需求出发,发展图书馆文化事业。

2选取研究对象

依据文化部网站公布的省级公共图书馆的名单,确定 32 个省级公共图书馆(除去香港、澳门和台湾)作为研究对象,除广西有两个省级公共图书馆外,其他省份各省都有一个省级图书馆.依据名单对所选的样本图书馆网站进行浏览和阅读,来获得其年报等与省级公共图书馆公共文化高服务体系建设的总分馆建设、流动图书馆建设、基层服务网点建设、区域服务联盟等方面的相关的数据和信息,并通过电话咨询、发送邮件、网上留言等方式对无法直接获取的信息进行补充。调查结果基本能反映全国省级公共图书馆文化服务建设的现状。本次調研省级公共图书馆名单见表1 。

3调查方法

笔者对我国32个省级公共图书馆开展有关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情况进行了调研,逐一对省级图书馆网站展开访问,查询图书馆基础建设情况、读者服务情况、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架构建设情况、流动服务网点建设等相关情况,全面了解我国省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发展情况。

4. 省级公共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现状

在官网访问中发现,32所省级公共图书馆建设中投入了大量资金建设和人力资源建设,特别是在图书馆的占地面积、馆藏建设、数字化建设与服务建设方面都形成了较为完备的服务体系。本文主要从32个省级图书馆基础建设情况、读者服务情况、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架构建设情况、流动服务网点建设等情况分析探讨我国省级公共图书馆文化服务体系构建发展现状。

4.1基础建设情况

省级公共图书馆在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引领“三馆一站”文化服务建设,对各省的文化科研以及智库建设咨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业务指导区域内市县区的图书馆建设,形成区域协调发展联盟,对区域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影响深远。

全国32座省级图书馆,几乎每座省级公共图书馆都是所在城市的文化地标建筑,极尽展现本省的文化内涵。从表2数据可以看出,各省馆占地面积1.7—12.7万平方米不等,最少面积是西藏图书馆,最多面积是上海图书馆。在资源建设方面也是差距比较大,一般省级图书馆的馆藏资源一百万册以上,东部地区的三个省级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南京图书馆和天津图书馆分别5600万册、1260万册和1200万册,在馆藏建设方面远超其他省级公共图书馆,西藏图书馆的馆藏建设最少36万册。究其原因大概有俩个:一是地方政府在公共文化预算较少,用于馆藏建设资金支持力度相对较小;另一个是图书馆服务的周边读者数量相对较少,投入的资金也就相对的不多,造成差距大。随着数字信息的发展,各馆的数据库建设也在逐年的增加,2020年度统计可知,由二十多个到一百多个数据库不等,丰富发展了数字化建设。

4.2读者服务情况

读者服务是图书馆工作的重要内容,从表3显示,32个省级图书馆每年的读者流量都非常大,大都在几十万到百万之间。陕西省图书馆2020全年接待读者访问2959342人次,东部省级图书馆的接待量远远超过了这个数量。累计办理借阅证也是截止2020年底由9万张到520万不等,从数据可以看出东部图书馆的办证数量远超中西部地区,也从另一个侧面可以看出东部读书的人群数量占绝对优势。读者活动从另一侧面反映省级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的开展情况,各省图书馆依据读者需求,多样化的结合城市特点和自身特色,推出颇具特点的讲座和读者活动吸引不同年龄层的读者,从读者参加活动的数量不难看出受到喜爱的程度和关注情况。

4.3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架构建设情况

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保障和实现公民基本文化权益的有效途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指“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公共图书馆独立或通过合作的方式提供的图书馆服务的总和”。

4.3.1.公共图书馆的文化服务体系构建途径。公共图书馆的文化服务体系构建主要包括四个板块。一是总分馆制建设。二流动图书馆建设,目前发展是总分馆有益的补充。三是基层服务网点建设。四是区域服务联盟,由于政府条块管理的限制,公共图书馆无法真正的成为体系发展,在这种情况下以区域协议的形式,分清责权的非隶属关系成为未来图书馆发展的趋势。

4.3.2国内外公共图书馆总分馆服务体系。

国外公共图书馆总分馆服务体系的情况。总馆一般规模较大,能满足周边居民的赌约需求,也有能力对小一点的分馆进行资源调配和管理,主要通过一卡通借书证通用借还书刊。分馆规模不等,有大有小,类型多样。国内公共图书馆总分馆服务体系情况。国内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始于上世纪末本世纪初,在不改变行政隶属、人事和财政关系的前提下,基于资源共享的需要,由政府牵头或者图书馆自发组织的一种类似于总分馆合作的关系,其运行机制与国外图书馆人财物高度集中、统一管理、统一组织、统一规划的真正意义的总饭馆机构是完全不一样的,它是一种极具中国特色的总分馆模式,也依然带有明显的中国特色。

4.4流动服务网点建设等情况

全部省级图书馆采取“中心馆-分馆”模式,模式架构是省图书馆作为中心馆,与社区或企事业单位合作建设分馆,组成共同建立联合书目检索、通借通还服务、参考咨询协助,同时在有条件的社区建设24小时自助图书馆模式、在其他社区或企事业单位开展流动书车等服务项目;在与其他基层兄弟单位或高校图书馆联络中,形成服务联盟,通过联盟形式举办系列大型主题阅读推广活动。

5. 省级公共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现状述评

5.1省级图书馆公共服务体系架构不完整

图书馆公共服务体系的完整体系包括省、市、县、乡、村五个层级,城市图书馆服务体系包括市、区、街道和社区四个层级,农村服务体系包括县、乡和村三个层级的建设。全部省级图书馆采取“中心馆-分馆”模式。省图书馆作为中心馆,与社区或企事业单位合作建设分馆,组成共同建立联合书目检索、通借通还服务、参考咨询协助图书馆模式、在其他社区或企事业单位开展流动书车等服务项目等。

5.2保障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政策不够完善

我国的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发展缓慢,近年来国家转变政府职能,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给予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大力支持。2018年出台了唯一的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为图书馆发展建设有法可依填补了空白。但对图书馆联盟建设的发展没有给出具体政策属于摸索阶段。省政府没有出台相关政策法律法规,来指导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另外也没有相应的人力资源管理的制度法律,不能很好的激励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致使干好干坏一个样的局面;

另外对社会力量参与管理的方式、方法也没有明确的规划。

5.3需求導向的供给服务内容错位且不丰富

全部省级图书馆实行“零门槛”的服务原则,坚持多种服务方式希望公众到图书馆学习知识和查阅资源。但随着经济不断发展社会不断进步,公众阅读需求和方式革新,使得图书馆在藏书量、阅读推广活动、服务范围、服务方式和服务态度及各方面,与读者需求之间产生了一些矛盾。

5.4公众需求阅读方式无法满足

图书馆传统服务供给主要是文献资源借阅和阅览服务,这也是过去图书馆服务的主要业务。随着网络媒介的兴起,特别是手机便捷改变了公众的阅读方式,大多数人已习惯碎片式阅读和快餐阅读。据2021年的阅读调查统计报告,我国国民总体阅读率呈上升趋势,数字化阅读方式占比高,人均电子阅读量3.12本,数字化阅读接触率达73.0%,连续四年超过传统阅读率。数字阅读、聊天等比例均超过传统交流方式。纸质图书阅读量人均为4.66本,比2020年略有所增长。   网络的快速发展,我国读者的阅读方式已经完全改变,网络电子书与手机碎片化阅读成为数字化重要的阅读方式。

5.5服务方式无法满足读者需求

大多数省图书馆在借阅服务上,不断改变服务方式,试图满足读者需求。例如在馆员配备和RFID自助借还设备配备都有很大提升,但在访谈调查中,这种新的自动化服务形式,并不能使对读者真正满意。省级图书馆应从公众接受程度和兴趣出发的细节服务上多加关注。

5.6读者服务的满意度普遍有待提升

笔者做了一次关于读者服务满意度调研,通过现场问卷和网络问卷以及访谈的形式完成,初步了解各省级图书馆读者的阅读和服务需求,希望分析出公共图书馆的服务效能和质量以及整体服务满意度较为客观评价。

问卷从读者基本情况、图书馆环境设施设备的需求、资源需求、工作人员的态度需求以及反馈机制五个方面分别评价为 “非常满意”、 “一般”、“不满意”三个等级。

对问卷整体进行分析,在问卷中您遇到问题共设置17个问题,分别对省图书馆的制度、设施设备、馆藏资源和服务内容进行了问题问卷的调研,占比最高的前三个问题分别是“咨询的不到满意的答复”、“工作人的态度和语言的不满意”、“缺少座位的不满意”占比分别是92%、80%和76%。涉及到工作人员的态度和素养的就有之中2项,显示公众对公众人员的服务还不认可、不满意。在现下的公共文化管理体制下,图书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时很少了解公众阅读兴趣。

6.小结

通过问卷调查、查询数据和访谈的形式,对32个省级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现状进行了探究,总结出省级图书馆文化服务体系存在的框架体系不完整、保障制度不完善、社会力量参与度不够、公众需求反馈机制有待提升等方面的问题。

【1】姓名:蒲晔芬,性别:女,民族:汉,出生年月:197801,籍贯:陕西绥德,工作单位:西安医学院,研究方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学历:硕士,职称:副高,单位所在地:西安,邮编:710021。

【2】姓名:贺海舟,性别:男,民族:汉,出生年月:197405,籍贯:陕西绥德,研究方向:社会组织建设。

基金项目:陕西省社科联科研项目“省级公共图书馆文化服务体系研究”(项目编号:2021HZ0740);基金项目:陕西省社科联重点科研项目《社会组织之党组织建设工作机制研究之二》项目号:2021ZD1069

作者:蒲晔芬 贺海舟

图书馆公共文化论文 篇2:

智慧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建设实践探讨

关键词:智慧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建设

摘 要:文章介绍了智慧图书馆的基本概念,分析了智慧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建设的实践方案,提出了相关的建议,以期为智慧图书馆建设提供参考与借鉴。

目前,“互联网+”技术、RFID技术、云计算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大数据技术等先进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图书馆阅读服务工作中,提高了读者的满意度,推动了智慧图书馆的建设进程。

1 智慧图书馆的概念

智慧图书馆是一种新型图书馆服务管理模式,随着智慧城市建设的发展,智慧图书馆服务模式日益完善[1]。从组合结构看,智慧图书馆的核心资源是馆藏资源,其所依托的技术主要包括“互联网+”技术、云计算技术、VR技术、RFID技术和大数据技术,在这些技术的支撑下,图书馆服务管理模式得到了创新,智慧图书馆在“以人为本”理念的指导下,开展智慧化的管理和服务工作,实现了人与物、人与人之间的相连,满足了读者的多元化阅读需求。智慧图书馆属于较大规模的信息服务平台,没有严格的时空限制,使用便利,分布合理,能够为读者提供优质的阅读体验,如:读者在智慧图书馆利用VR设备能够漫游虚拟世界,体验书中的情境。此外,基于物联网、云计算、智慧化设备的智慧图书馆不仅能简化图书借阅流程,提高馆员的工作效率,节省人力、物力,拓宽服务范围,还能为读者提供快捷便利的信息查询和阅读等综合服务,提升馆藏资源利用率[2]。

2 加强智慧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建设

2.1 优化智慧图书馆管理模块

从整体结构看,智慧图书馆管理模块主要包括智慧学习模块、智慧经济模块和智慧移动模块。智慧学习模块包括馆藏纸质资源、数字资源、视频及音频等,承担着资源库的职能,读者能够在该模块获取所需资源。智慧经济模块是智慧图书馆信息系统的基础保障,能够对大量的网络数据进行分析与挖掘,对馆藏资源进行全方位监控,并向读者精准推送相关信息,保护图书馆的专利,维护知识产权,优化图书馆的管理结构。智慧移动模块是以馆内屏幕为载体,通过启用后台系统将馆藏资源与相关服务信息投放在屏幕上供读者浏览。同时,智慧移动模块还发挥着移动客户端的作用,能对馆藏信息进行及时推送。智慧图书馆可利用三网融合的契机,构建科学的图书馆虚拟阅读空间,提高数字阅读的效果。三网融合是指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通过技术改造实现高层业务应用的融合、网络的互联互通、资源的共享,能够为用户提供语音、数据和广播电视等多种服务。三网融合有助于促进网络建设的发展,推动网络资源的整合,延伸网络空间。智慧图书馆可在虚拟阅读空间搭建完善的三维模型,将书籍信息以图、文、声等方式纳入模型中,为读者提供虚实结合的阅读体验[3]。例如,图书馆可根据唐朝大明宫的相关图书搭建三维模型,提升读者的阅读体验;读者在阅读数字书籍的同时,能跟随模型中的图画展览、声音讲解和文字解释及视频,游览盛唐时期的大明宫。

2.2 发挥虚拟现实技术的作用

虚拟现实技术即VR技术,VR是Virtual Reality的缩写,是一种能够创建和体验虚拟世界的计算机仿真技术,它利用计算机生成一种交互式的三维动态视景,其实体行为的仿真系统能够使用户沉浸到该环境中。该技术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起初发展较为迟缓。到20世纪80年代,VR技术已发展为较成熟的技术体系。进入信息时代,虚拟现实技术发展更为迅速,已被广泛应用于计算机、教育、管理、信息与情报等学科领域。虚拟现实技术是一项综合集成技术,涉及计算机图形学、人机交互技术、传感技术、人工智能等领域,能够为读者提供良好的阅读体验。目前,虚拟现实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图书馆服务管理工作中,既促进了数字资源的共享,也为读者提供了较好的阅读体验。从基本定义看,VR技术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视角下的VR技术是传感技术与计算机图形技术、高分辨率图文显示技术的有机组合。从结构层次看,虚拟现实技术系统主要分为三层:第一层为输入输出设备层,该层的重要辅助设备包括显示器、头部跟踪系统设备和立体耳机等。第二层为虚拟化环境与软件系统层,该层能够具体描述虚拟环境的结构及其动态特征与交互规则。第三层为计算机系统与外部设备层,该层的主要设备包括图形设备与声音合成设备。广义视角下的VR技术主要是运用计算机技术创建三维环境,对真实的或想象的世界进行模拟,以实现三维可视化。用户既能享受模拟环境带来的感官刺激,也能与虚拟世界的物体进行交流,体验身临其境的感觉。

从VR技术系统的结构类型看,该系统分为四种类型:一是桌面型VR技术系统。该系统是以计算机或简易的图形工作站为主要支撑设备,图书馆可利用计算机显示器的一个窗口,为用户体验虚拟世界提供便利。二是沉浸式VR系统。该系统包括投影仪VR系统、远程化VR系统和头盔式VR系统。与桌面型VR技术系统相比,沉浸式VR系统的体验交互效果更好,能够为用户提供视觉、听觉、嗅觉、味觉与触觉等多重感官的良好体验,交互虚拟环境也更逼真、生动。三是增强版VR系统。该系统又名增强现实化VR系统,能够将虚拟环境与现实环境相叠加,达到虚实结合、虚中有实、实中有虚、亦真亦幻的效果。四是分布式VR系統。该系统是将VR技术与互联网技术相结合,能够有效连接不同位置、不同区域内的多个用户,在共同的VR环境下实现信息的交互与共享。

从虚拟现实技术在智慧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建设的应用价值看,该技术能够满足图书馆事业的发展需求。图书馆是保存、传承、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场所,其主要业务包括文献收集、整理、收藏和借阅。信息时代,在文献收集方面,图书馆需要借助信息技术对各种有价值的文献资源进行收集和提取;在文献整理方面,图书馆需要根据文献内容进行分类、编目,做好主题标引;在文献收藏方面,图书馆需要根据馆藏原则,设置不同的书库,按照图书分类法做好图书排列、清点、保护等工作;在文献借阅方面,图书馆需要积极提高数据检索、查询、导读、借阅和归还等服务的质量,满足读者的多元化阅读需求。传统纸质图书已无法满足广大读者对海量信息资源的阅读需求,因此,图书馆运用VR技术建设智慧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平台是优化图书馆服务体系和顺应时代发展趋势的最佳选择。智慧图书馆不仅能保存大量的传统文化资源,对这些资源进行智能化的收藏、整理与保护,还能延伸图书馆的服务功能,满足读者的多元化阅读需求。图书馆基于VR技术构建智慧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平台,有助于促进图书馆事业的持续发展,发挥自身的社会教育功能,满足民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此外,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智慧图书馆打破了传统图书馆的管理模式,推动了图书馆间的沟通、交流及合作,实现了资源的优势互补。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很多高校图书馆积极建设智慧图书馆,借助VR技术实现了互联互通,有效推动了馆藏资源的互补与共享[4]。

3 结语

综上所述,图书馆应不断优化智慧学习模块、智慧经济模块和智慧移动模块,完善服务管理体系,加强智慧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建设,提高服务质量,满足读者的多元化阅读需求[5]。同时,图书馆应充分发挥虚拟现实技术的优势,构建良好的阅读空间,优化馆藏资源体系,完善图书馆的虚拟漫游系统,推动图书馆事业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邬伟.智慧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建设的探索分析[J].中文信息,2018(6):18-19.

[2] 郑小红.智慧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建设研究:以茂名市图书馆RFID项目建设为例[J].决策与信息(中旬刊),2016(12):185-186.

[3] 蔡璐,徐凯.数字图书馆云平台建设研究:以湖南图书馆微信云平台建设为例[J].电脑与信息技术,2019(4):51-53,56.

[4] 周春辉,杨丽坤,张淑君.大数据时代下的高校智慧图书馆服务创新研究[J].造纸装备及材料,2021(2):24-26.

[5] 杜杨芳,刘峤,曹阿成.VR技术支持的智慧图书馆服务模式研究[J].兰台内外,2021(10):45-48.

(编校:孙新梅)

作者:张洋

图书馆公共文化论文 篇3:

需求满足视角下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的创新研究

摘要:知识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人们精神需求层次的提升,在这种形势下,图书馆作为充盈文化氛围的公共环境,在建立运营、管理机制、服务内容等方面向规范化发展。为了吸引人民群众走进图书馆,我国各级政府纷纷加大对公共图书馆的资金扶持与服务督导,旨在于促使图书馆成为集文化收藏、教育学习、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公共文化机构。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是图书馆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应基于读者的需求满足视角进行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的创新研究,为我区公共文化事业的发展提供一定参考借鉴。

关键词:需求满足;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创新

随着我国经济、文化和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在物质生活水平稳定的基础上开始追求精神需求,图书馆建设作为社会文化环境的发展途径,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我区响应国家“建设书香中国”政策的号召,以“墨迹书香伴您行”为主题开展图书馆建设工作,以期吸引人民群众走进图书馆,通过使用图书馆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提高阅读兴趣、感悟精神文明。读者需求是图书馆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基本出发点,为此,图书馆应从读者的需求满足视角创新公共服务,由此来提升服务对象的满意度,使得公共利益最大化。由此出发,笔者作为白云区图书馆工作人员,以下结合我区图书馆建设情况提出促进公共图书馆服务创新的建议。

一、更新服务理念,以提升读者体验为服务创新目标

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的本质目的是满足读者需求,坚持平等对待、免费服务、无障碍服务的原则为读者提供最优质的服务与帮助。理念是决定行动内容的前提,为此,图书馆应优先更新服务理念,结合读者需求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的公共服务,由此来提升读者满意度,为解决服务模式僵化、缺乏竞争力等问题奠定基础。

一方面,图书馆要以满足读者需求为服务准则,即要保障图书馆服务工作的全面性,能够满足读者繁多的文化需求和心理需求,以充分体现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的社会价值。另一方面,图书馆要以提升读者体验为服务创新目标,图书馆要从内部设施、公共服务、环境建设、人机交互等方面进行优化,以满足读者对物理空间和人工服务的体验。白云区图书馆为市民群众提供优质“借、还、阅”服务,且在馆内设置多种阅览室,同时开通了图书馆网站、移动图书馆等在线服务,创新大数据分析平台管理模式,以此来满足读者的多样化需求。

二、改进服务管理,实现组织结构的扁平化与团队化

在更新服务理念的基础上,服务管理方式也应进行相应的调整。图书馆服务管理方式应以“满足读者需求”为指导思想,强调“服务”与“用户”之间的协调性,即服务部门的类型要能够最大化满足用户的服务需求类型,并减少服务过程中的中间媒介。为此,图书馆在改进公共服务管理方式时,要实现组织结构的扁平化与团队化。

图书馆组织结构的扁平化主要由三个层次组成,分别为经营管理、知识库和任务小组层,经营管理对应日常管理的人力资源与市场营销,知识库对应图书馆现有资源的提供与开发,任务小组对应基于读者服务需求的临时活动推广人员。组织结构的团队化是指服务团队由不同部门的人员组成,通过技能互补相互配合完成工作,团队化服务模式可以给读者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内容,使得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更凸显专业性和多元化的特点。且团队模式不仅可以提升服务效率,还能提高图书馆整体决策水平。

三、深化服务内涵,基于“互联网+”改善传统借阅服务

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模式不再局限为人工服务,而是加入了以“互联网+”为载体的信息化智能服务,通过大数据功能满足读者的多样化需求。为此,图书馆在进行公共文化服务创新研究时,应深化服务内涵,解决效率低、形式僵化、缺乏竞争力等问题。

一方面,基于“互联网+”改善传统借阅服务,使用信息化思维开展自助服务与构建图书馆用户社区,运用网络平台提供自助借阅图书、订购服务、分享阅读体验等,由此将局限在“物理空间”的图书馆延伸到读者身边,推动全民阅读的泛在化开展。另一方面,要增强深层次的服务內容,如信息主动推动服务,根据大数据分析对馆藏资源进行整体加工后定期推送给图书馆用户,或是在图书馆开展讲座、报告、研讨等文化娱乐活动,进一步满足读者交流、互动、展示自我的需求。

总而言之,从读者需求满足视角可以认识到,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结构的科技化变革,读者对图书馆的公共文化服务需求主要呈现出形式多元化、方式便捷化、心理本我化与深度专业化的特点,然而由于图书馆仍拘于限定空间和被动服务的传统模式中,无法使读者获得更好的需求满足体验。我区为了更好地推广全民阅读,不仅在图书馆基层建设方面进行优化改革,还在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方面进行创新调整,由此来尽快适应读者的多元便捷化需求,秉承“读者第一、服务至上”的理念吸引读者、促进全民阅读以及有效提升图书馆的生存价值。

参考文献

[1]王丽娟.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科技创新导报,2019,16(35):161-162.

[2]田静.公共数字文化建设中图书馆创新服务研究[J].智库时代,2019(47):16-17.

作者:杨桂香

上一篇:学生荣辱观研究论文下一篇:新生代员工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