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公共文化建设论文

2022-04-20

【摘要】县级公共图书馆通过收集、整理、保存和传递文献信息,使全县人民实现思想、知识、信息的交流,从而提高全县人民的文化素质,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传统的图书馆逐漸无法满足人们的知识需求,针对存在的问题就要采取相应的对策来解决,必须加强县级公共图书馆的现代化建设和人文化建设。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现代公共文化建设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现代公共文化建设论文 篇1:

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下群众文化建设的思考

摘 要:群众文化作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衡量标准,人民群众对现代文化服务现实需求的改变以及参加程度,为优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設提供良好的条件。文中通过分析现代公共文化体系下群众文化建设问题,提出有效的策略,希望可以进一步提高群众文化建设效率,推进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立。

关键词: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群众文化;建设

群众文化指人民群众日常工作外,自发组织、参与、娱乐的带具有社会性质的文化形势。群众文化的核心是满足精神生活,群众文化的主要内容是基础文化娱乐活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基础上,综合我国文化发展性质,群众文化已经成为了公共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所以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下展开群众文化建设具有非凡的意义。

1.现代公共文化体系下群众文化建设的问题

1.1群众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社会各界尤其是各级领导对群众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表现在下面两个方面:第一,对群众文化的认识只是局限在娱乐层面上,未重视群众文化建设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促进作用,忽略群众文化作为社会发展动力的地位;第二,对群众文化建设的理解有误,导致群众文化建设政策不完善,约束了群众文化建设的进步发展。

1.2群众文化建设的资金投入不够

正因为国家情况的特殊性质,群众文化建设要由政府主导,依靠政府政策扶持以及资金投入。可是正因为政府以及官员没有充分认识到群众文化建设的重要性,造成各级地方政府对群众文化建设的重视度不足,群众文化建设资金投入的途径与数量出现问题,限制了群众文化建设的展开。群众文化建设投入资金不够,造成群众文化建设组织、项目以及设施建设等方面无法达到人们的实际标准,直接阻碍了群众文化活动的发展。

1.3群众文化工作的专业人才不够

群众文化建设需要专业的人才,尽管目前已经有非常多的人加入到文化建设当中来,可是真正了解群众文化,具有专业经营管理文化的人才并不多。尤其是在一些比较偏远的乡村,无法避免人才流失。人才引进过程中,单位未进行严格把关,文化馆缺乏对文化工作者的职业培训活动,文化工作人员无法获取最新的文化知识,不能提高自身专业水平,文化工作创新力低。

1.4群众文化形式较难满足群众需求

互联网技术的快速进步,文化传播越来越广泛,文化形式也变得多种多样,群众文化受到多种文化形式的冲击。尽管县文化馆和乡镇文化站也时常开展文化活动,不断丰富文化形式,群众参与的热情非常高,可群众文化形式始终限制在当地的文化特色当中,无法进行创新。县乡镇文化单位精力有限,开展文化活动的次数与质量有限,缺少具有教育意义的文娱节目,导致群众文化形式较难满足群众需求。

2.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下群众文化建设策略

2.1强化公共服务意识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时代背景下,有关文化工作人员要重视考虑区域群众文化的需求,坚持政企分开、独立运转的原则,把传统政府主管的形式转换为特色的群众文化形式,实现市场监管、社会管理、政策调节的目的,创建出多层次社会群众文化的供给机制。定位社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社会角色,为充分发挥出群众文化的价值提供参考。实际管理以及独立运转中,区域文化工作者需要关注实施多种形式的群众服务模式,在推进民间群众文艺组织发展的基础上,有效优化群众文化交流传播制度,给政府与民间交流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在这个前提上,展开跨地区、跨行业的群众文化整合,通过自发建立机制的行为,给群众在文化组织中开展自我发展过程中带来科学的引导。

2.2开拓渠道,增加群众文化建设的资金投入

群众文化建设需要有大量的资金支撑,作为保证文化建设质量的前提条件,各级文化部门要从思想上加以重视。第一,确定各级政府作为群众文化建设的主体负责人,为顺利展开群众文化建设,要保证文化建设的拨款做到专款专用。第二,激励社会力量加入到群众文化建设当中来,充分激发出企业、单位以及社会资本注入文化建设的主动性,有效开拓文化建设资金渠道。第三,政府要确保文化建设与管理部门的人员、公用以及业务费用的拨款,满足群众文化管理的需要。

2.3加强群众文化队伍建设

开展群众文化是否满意取决于群众文化建设队伍的整体素质。专业文化建设人才建立起良好的团队,大大提高群众文化建设质量。因而,文化馆要主动积极的做好群众文化队伍的建设工作,采取下面两个方面的措施:第一,严格人才引进制度,引入高素质的文化人才。现如今的群众文化建设人员逐渐增多,可是真正高素质的人才却不多。所以,在人才引进当中,不断完善人才引进策略,严格考试以及面试制度,对人才进行全方位考核。第二,定期展开系统的培训活动,增强人员的综合素质。知识是不断更新的,文化馆需要定期对人员进行培训,构成一个长效机制,对文化工作者的知识进行更新,增强人员的创新能力,提高文化工作者的综合素养。

2.4丰富群众文化活动形式与文化传播

为了做好群众文化建设,不但要把群众文化活动做好,而且还要传播群众文化。文化活动是群众欣赏参与的文娱活动,帮助群众体会到文化的美。文化传播就是让外地的人们了解到本地的特色文化,吸引外地人们熟悉本地文化。要从群众文化活动的形式入手,将群众文化活动的策划组织做到位,开展多样的群众文化活动来吸引群众。利用微博、微信等手段做好文化宣传,让全球的人们可以熟悉地方文化。

综上所述,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基本出发点就是保护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维护公民文化权利,作为文化建设的出发点。群众文化组织部门中群众文化工作人员,在逐渐兴起的文化建设高潮当中,更主动自觉的开展、组织群众文化活动,保证活动内容健康、积极,形式多种多样,推进群众文化繁荣发展,让广大人民群众感受到丰富的精神生活,一同享受文化发展的成果。

参考文献:

[1]邓紫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下群众文化建设的方法[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8,2(09):152+154.

[2]苏巧丽.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中的群众文化建设[J].大众文艺,2017(06):11.

[3]李国新.对我国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思考[J].克拉玛依学刊,2016,6(04):3-15+2.

[4]郑满贵,刘鹏.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保障人民群众文化权益[J].前进,2011(10):33-35.

作者:沙勒塔那提·别金

现代公共文化建设论文 篇2:

县级公共图书馆的现代化与人文化建设之我见

【摘要】县级公共图书馆通过收集、整理、保存和传递文献信息,使全县人民实现思想、知识、信息的交流,从而提高全县人民的文化素质,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传统的图书馆逐漸无法满足人们的知识需求,针对存在的问题就要采取相应的对策来解决,必须加强县级公共图书馆的现代化建设和人文化建设。

【关键词】公共图书馆;现代化;人文化建设

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相应地图书馆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是目前县级公共图书馆相对发展速度较慢,无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求。县级公共图书馆伴随着新科学新技术的迅速普及,传统的图书馆面临着受到了较大的挑战,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县级公共图书馆能够紧跟时代步伐,根据自身情况以及人们的阅读需求来合理制定发展目标并且逐步完善图书馆建设,对于人们的阅读需求进行准确定位,并逐步加大县级公共图书馆的现代化和人文化建设。本文将主要阐述目前县级公共图书馆现代化和人文化建设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一、县级图书馆现代化与人文化建设概述

(一)现代化建设概述

随着信息技术的采用,图书馆的服务内容和服务形式发生了变化,变单一的纸质书刊到多种载体出现,比如照片、缩微胶片、唱片、磁带等,以至现在的磁盘、光盘、网络文献、电唱机、录放机、缩微阅读机等技术设备也伴随着走进了图书馆,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等管理手段和服务手段也运用到了图书馆。所以我们要注重图书馆的现代化建设。

(二)人文化建设概述

图书馆人文化建设是指在图书馆的理论研究与工作实践中所体现的以人为本的思想。作为一种精神,它把人作为评价一切的标准和行为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在整个图书馆建设和服务的过程中,体现出人性化服务的思想理念,以满足人的需求,实现人的价值,追求人的发展,体现人文关怀,创造美与和谐,充满着浓厚的人文主义意蕴和民主价值观,是一种文化时代科学的人文精神,具有社会精神文明的共性和行业特征。通过更新服务手段,改善服务条件,开展主动交流,提供更多更新的优秀书刊,努力营造有利于广大读者身心健康的良好环境,体现出图书馆普及性、全面性、发展性、主动性、多样性和开放性的服务特点,最终实现人性化的服务目标。

二、县级公共图书馆现代化建设和人文化建设现状

目前,县级公共图书馆的现代化和人文化建设中存在着较多的问题,这些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图书馆的发展,下面就这些问题作一阐述。

(一)现代化建设滞后

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传统的图书馆已无法适应时代要求,而且很多县级公共图书馆存在着馆藏不足、藏书陈旧的问题。另外人们对于图书馆现代化建设意识还不够强烈,抑制了图书馆现代化进程。

(二)人员素质偏低,人性化服务淡薄

一直以来,县级图书馆中存在着馆员素质偏低、人性化服务淡薄的普遍问题。一方面是因为图书馆的工作内容相对比较轻松,工作压力不大,收入待遇还可以,大多数的工作人员都是通过各种关系安置过来,文化素质不高。文化素质偏低,会直接影响到馆员的工作态度与工作热情,影响到图书馆的整体服务质量。另一方面是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及网络技术的不断进步,图书馆在管理过程中的人性化服务功能逐渐被淡化,如何坚持以人为本,实现人文化建设成为图书馆面临的新课题。

(三)建设经费的缺乏

在图书馆的现代化建设与人文化建设中都离不开资金的大力支持,可目前图书馆的建设经费非常紧张,经费的缺少使图书馆的建设速度明显降低。

(四)资源的匮乏

由于大多县级图书馆购书经费不足,导致馆藏不足,藏书陈旧,其他载体的馆藏缺乏,无法满足读者需求。

三、搞好县级公共图书馆现代化与人文化建设的对策

(一)深化现代化建设的作用,加强图书馆现代化建设

加强图书馆现代化建设意识,充分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注重馆藏载体的多样化,满足不同读者需求,不论在管理上实现现代化,还是服务手段上实现多样化,不断融入新技术、新设备、新知识、新服务,增强现代化气息,吸引更多的读者走进图书馆,利用图书馆。通过推进各项公共文化服务的数字化、网络化、移动化建设,来满足社会大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是信息化时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手段和内容。第一,图书馆要加快数字化进程,将数字化进行到底,内容、服务与管理都要全面数字化。文化部已经开展实施的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和公共电子阅览室三大公共数字文化惠民工程,就是利用了数字网络化环境下的新平台,使全国范围内的数字文化服务基础设施、数字资源内容和服务渠道都不断取得扩大和创新的有益探索。作为我们基层公共图书馆一定要积极参与,充分利用资源,搞好创新服务。第二,互联网的出现和发展谱写了人类发展历史上的新篇章,创建了支持学习和创新的知识网络环境,它更易于信息的传播,更易于为受众所接受,网络空间为图书馆的服务开启了跨越时空并充满想象力的服务新空间。公共图书馆要充分运用好新科学、新技术,更新服务观念,为读者提供现代化的服务手段,以更加便捷的服务满足读者多方面的需求。第三,加强数字化资源建设,丰富馆藏资源,在注重传统纸质资源建设的基础上,加强数字资源的建设——各类数据库和电子图书、电子报刊等,为读者提供形式更多、质量更高的服务。

(二)提高工作人员素质,加强人性化服务

公共图书馆推行人性化建设,成败与否关键取决于馆员的思想道德修养、文化素质、业务水平、服务意识等综合能力,因此首先要加强职工服务理念教育。先进的服务理念是优质高效图书馆服务的保障,是图书馆服务方式、服务原则、服务态度等的集中体现,只有将先进的理念落实到具体工作中,图书馆事业才能得到持续的发展。第一,图书馆要以读者需求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坚持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努力让读者高兴而来,满意而去,为书找读者,为读者找书;第二,要树立普遍平等的服务理念,公共图书馆的服务不分城市、农村,不分年龄、种族、性别、宗教信仰或社会地位,向所有人提供服务;第三,坚持免费开发的服务理念,公共图书馆以公益性服务为基本原则,因此公共图书馆的所有服务场所,所有服务项目全部免费,全面实施公共图书馆的免费开放,人人享受均等服务。第四,坚持无障碍服务的理念,“无障碍服务”是指增强残疾人能力并促进其融入社会的一种手段,公共图书馆面向社会所有公众开放,必须向由于各种原因不能利用其正常的服务和资料的人,如残疾人员等提供特殊的服务和资料,如利用信息技术,上门服务等多种方式为残疾人员提供无障碍的图书馆服务。其次要不断提高馆员素质,一方面应建立有效的馆员培训和岗位交换机制,促进馆员整体知识机构的更新和提高,激发馆员抓紧学习业务知识和计算机知识,广泛参加学术研讨和学术研究,使馆员素质不断提高,为进一步搞好图书馆工作提供保障。

(三)加大提资力度

县级公共图书馆的现代化与人文化建设都离不开资金的支持,要尽可能地争取政府投入更多的资金,而且政府投入资金要明确用途,将资金用途公开。但是仅仅依靠政府投资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吸引个人投资来发展县级公共图书馆。

图书馆的建设离不开现代化技术以及人文化的支持,只有不断强化图书馆的现代化技术以及人文化,才能使得图书馆得到更好发展。

参考文献:

[1]彭万[1]彭万能,浅谈县级公共图书馆的现代化与人文化建设[J].四川图书馆学报,2010(01):20-22.

[2]林凤鸣,探究县级公共图书馆现代化建设的现状及发展对策[J].经营管理者,2015,2(10):279.

[3]赵志宏,大理州县级公共图书馆信息资源保障体系建设探析[J].大理学院学报,2013(08):76-79.

[4]魏大威,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十三五”规划思考[J].图书馆杂志,2015(6).

作者:吕巾英

现代公共文化建设论文 篇3:

全面小康目标下甘青特有民族地区公共文化建设研究

摘 要:由于甘青特有民族地区在经济、文化、生态等领域所具有的独特性,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还有很大差距。公共文化建设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环节,也是甘青特有民族地区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薄弱环节。对此问题的深入研究对于推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甘青特有民族;小康社会;文化建设

doi:10.3969/j.issn.1009-0339.2016.06.010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公共文化建设是文化事业发展的基础。甘青特有民族地区公共文化建设是甘青特有民族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甘青特有民族地区是对甘肃、青海的土、撒拉、东乡、保安和裕固5个世居民族在习惯上的简称,并非严格科学意义上的称谓[1]。这5个民族所处区域自然条件相对恶劣,公共文化建设较为薄弱。近年来我国民族地区公共文化建设进展较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已初具规模,但是与城市、与发达的农村或者与少数民族群众的需要相比差距仍然较大。因此,深入分析甘青特有民族地区公共文化建设问题,并提出应对之策,有利于发挥文化建设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导向、规范、调控、凝聚和驱动作用[2],为顺利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奠定文化基础。

一、甘青特有民族地区公共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甘青特有民族地区公共文化建设将满足该地区农民的基本文化需求作为根本的立足点和出发点,向该区域农民群众提供各种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主要由文化参与者、文化设施、信息交换渠道、文化制度、文化产品等基本要素构成[3],涉及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教育、医疗卫生、科技等多个方面。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来看,甘青特有民族地区公共文化建设都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一)公共文化建设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内容

公共文化建设自然而然地蕴含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体内容之中。仅有发达的城市,却没有繁荣的农村,绝不是全面小康社会的应有之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一项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多方面目标在内的农村与城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系统工程。全面小康是相较于总体小康而言,总体小康侧重于物质性消费,强调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全面小康除了注重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外,尤为重视人们精神文化水平的提高、民主政治权利的保障及生活环境的改善等方面,追求物质、政治、文化、生态等方面的和谐发展。重视民族地区农村的公共文化建设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有着重要的影响。

(二)公共文化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保证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仅要求农民具有富裕的物质经济生活,而且要有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物质富裕而精神贫困,不符合新农村的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是农民,提高农民素质是解决农民问题的根本。同时,公共文化建设也是甘青特有民族地区农村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根本保证,其不仅有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利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且也从根本上有利于农民生活环境的改善和生活水平的提高。

(三)公共文化建设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是针对城乡二元结构的发展现状,跳出就“三农”问题来解决“三农”问题的传统思维模式,理顺城市与乡村的关系,初步形成城乡一体化协调、全面发展的格局,是城乡关系发展的一个新阶段。在甘青特有民族地区,许多乡村的公共文化设施相对较差,较好的图书馆、体育场及娱乐活动中心等基本上都在县城。一些农村的小学至今仍条件艰苦、师资落后,也缺乏村级的卫生所和村文化活动中心。随着近年来农村公共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和城乡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将逐步实现,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将不断提高,城鄉人口、技术、资源等要素将自然流动、互为市场,但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

(四)公共文化建设是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重要支撑

和谐社会的构建关键在人,尤其是高素质的人。在甘青特有民族地区,发展经济固然重要,但社会、文化、生态等问题也不容忽视。通过生态文明示范村建设、“乡村舞台”建设、公共文化活动中心建设等改善人居环境,为群众积极参与文化活动提供便利,不断提升群众的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使农村社会充满活力,形成和谐相处的人文生态系统、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共有的精神家园,从而为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和快速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甘青特有民族地区公共文化建设的困境

民族地区公共文化建设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薄弱环节,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近三年通过对甘肃东乡族自治县、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和青海的互助土族自治县、循化撒拉族自治县、格尔木市等部分村庄的走访调研,发现民族地区公共文化建设成绩卓著、进步斐然,但同时也发现,还存在着许多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和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不相适应的方面。

(一)民族地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滞后

民族地区农村的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与城市或经济较为发达的农村相比较,相对滞后且不均衡,主要以饮水、道路、通电等基础设施建设为主。加之甘青特有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状况、自然和历史文化条件诸因素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其公共文化建设的步伐。公共文化设施的落后又引起了文化建设的许多不适,尤其是致使大量的文化惠民工程难以有效进行,如“送书下乡”时无交通工具,“文艺下乡”时设备老化,“农家书屋”无专门的场所和经费管理,等等。即使在一些有农家书屋的地区,由于经费等诸多原因也没有被很好的利用,使用效率没有发挥出来,甚至有些地方的图书都发霉了,没有起到书屋作为文化建设阵地的作用。随着近年来加快建成小康社会和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一系列项目的推进,甘青特有民族地区公共文化事业迎来了建设的高潮,数量扩张速度很快,但从公共文化设施利用率、农民的公共文化需求等方面来看则还有很多不足,质量提升较慢。

(二)民族地区公共文化建设骨干队伍缺乏

民族地区公共文化建设的有效推动,离不开村落精英与基层干部的引领。当前,一些村落尤其是经济发展较为缓慢的地区,村落精英或者流失严重,或者只专注于谋求自身的发展,不能成为群众的“代言人”或脱贫致富的带头人。当地的部分农民多满足于传统的较低层次的重复性生活,没有也不需要掌握太多的科学文化知识,这与现代化所要求的新型农民大相径庭。一些基层干部由于对所处经济条件较差环境的不适、自身素质不高等诸多原因,不能紧密团结群众,不能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也不注重向群众学习,难以在农村群众中发挥模范带头作用。还有,一些比较优秀的大学生或干部不愿到条件更艰苦的地区工作等原因,也致使能积极有效发挥才干的农村公共文化建设骨干队伍极其缺乏。

(三)民族特色文化活动没有充分挖掘

河湟地区主要指甘青两省交接的黄河流域,是我国多元族群与文化多样性最为丰沛、积淀最为深厚的文化区之一[4]。甘青特有民族即土族、裕固族、撒拉族、东乡族、保安族等,恰好分布于此区域的中心地带,民族文化、宗教文化极其丰富。调研中发现,农民对传统文化活动有着很深的情感,但许多民族特色文化活动没有充分挖掘,举办的活动日益减少。一些年轻的、受过良好教育的农民或学生都到外地谋生,对民族特色文化活动缺乏兴趣,也没有精力学;留守的农民虽然对传统文化活动有感情,但多因年事较高、精力不足等原因无法充分挖掘和有效传承。

(四)民族地区公共文化建设制度机制不健全

民族地区公共文化建设工作的有效开展,还需要依托各项制度的支撑和保障。调查发现,许多地区还存在公共文化建设制度机制不健全、制度落实情况不理想等问题。该规范的内容缺乏制度规范约束,一些制度规范约束的内容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又缺乏制度保障,多流于形式,尤其是难以量化的工作缺乏相应的具体标准要求,仅停留在宏观指导方面。应付检查远大于制度要求行为的需要,“墙上制度”很多只停留在“墙上”,实际执行较少,“上墙”并未“上心”,使甘青特有民族地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成效大打折扣。

三、甘青特有民族地区公共文化建设的对策

从整体上看,甘青特有民族地区公共文化发展的状况还不容乐观,任务还相当繁重。对于如何把握机遇,推进民族地区公共文化建设,依然是擺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

(一)加强文化惠民工程建设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性时期,甘青特有民族地区公共文化设施落后的局面应彻底改观。首先,构建文化网络平台,让农民能及时了解文化资讯和相关的富民惠民政策等,也可以通过简单的操作来办理一些事情。其次,坚持送文化下乡活动,加强社会各界与甘青特有民族地区的沟通与联系,将行业优势与地区民族文化有机结合起来,开展文艺演出、义务支教、普法宣传、志愿者活动等,丰富当地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既达到宣传政策、普及知识、活跃生活、化解矛盾的效果,又受到群众的欢迎和认可。再次,充分发挥“农家书屋”的作用,尤其是涉及国家富民惠民政策、农业生产及科技致富等方面的图书资料,让读书进村、进户,成为广大农民群众的一种生活方式和习惯。

(二)积极培育基层文化人才

从当前甘青特有民族地区农村社会发展实际来看,仅靠政府来发展农村文化往往难以有效发挥作用,而仅靠传统的农民自身又困难重重。一方面,要调动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改变原有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方式。另一方面,要培育新型的农民,深入挖掘和培养基层文化人才。甘青特有民族地区基层文化人才是搞好、搞活当地公共文化建设的关键。首先,要重视和培养农村基层文化人才。利用好各项优惠政策吸引或培养高素质的基层文化人才,做好农村基层文化人才发展规划,使其能够真正为农村文化建设服务。其次,要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农村的公共文化建设,根本的落脚点或者最大的受益者必然是当地的农民。如果没有尊重当地农民的意愿,政府官员或者一些专家学者就成了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代言人”,农民参与公共文化及其建设的积极性必然降低,这又需要政府等部门来推动,从而形成“恶性循环”,使民族地区农村的公共文化建设效果大打折扣。再次,要重视和培养农村的文化能人。他们是农村民间文化的弘扬者和传承者,切实保障和提高他们的收入和生活水平,并通过他们的引领作用,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激发农民自办文化的积极性,满足农民对文化的精神需求。

(三)重视发挥宗教文化积极作用

甘青特有民族中,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信仰伊斯兰教,土族、裕固族信仰藏传佛教。在这些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宗教文化的主体地位十分明显。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建设不能不注意到宗教文化的存在,不能不注意发挥宗教文明建设对文化建设的积极作用[5]。首先,引导宗教信仰者和宗教团体与时俱进,积极参与公共文化建设。其次,维护和谐共生的宗教文化关系。宗教关系和谐是促进宗教在公共文化建设中积极发挥作用的必要前提,弥足珍贵。再次,政府部门要充分认识宗教文化正负两重社会功能,要处理好宗教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与宗教热助长的关系,防止“宗教搭台、经济唱戏”等不良现象出现[6]。

(四)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甘青特有民族地区农村存在着大量少数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遗产是经过价值衡量后的传统文化精华,是重要的精神文化财富,蕴含着很深的文化内涵,是公共文化建设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宗教、民族语言、民俗、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美术、民间杂技、民间曲艺和各种传统技艺等都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必须正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可以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工作成效如何,关系着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深层次内容和文化主体的精神实质。

(五)健全文化建设长效机制

甘青特有民族地区公共文化建设不能一蹴而就,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必须建立健全长效机制。首先,要创新文化理念。摒弃“小文化”“文化建设只是文化部门的事”的理念,继而确立“文化引领”的理念,让文化的灵魂渗入农村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其次,要健全各项制度保障。通过制度保证文化建设工作常抓不懈。再次,要建立较为完善的公共文化建设指标体系和综合评价体系。可以委托第三方评估机构对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公众的满意度等多项指标进行综合评价,有效保障民族地区公共文化建设落到实处。

总而言之,公共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在于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而这正是保障人民群众公共文化权利的内核。甘青特有民族地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应源于农村、扎根农村、发挥地方优势,因地制宜地根据本地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特色,有序推进农村公共文化建设,使群众文化活动可以常态化、制度化地有效开展,村民可以零距离地乐享文化盛宴。同时整合各种社会资源,多措并举,“送文化”带来农民的文化自觉,“种文化”种出农民的文化自强,“赛文化”赛出农民的文化自信,这三者缺一不可[7]。让城镇文化与村落文化相得益彰,形成城乡文化协调发展、百花齐放的文化格局。

[参考文献]

[1]张玉玲,王超.甘青特有民族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跨区域转移研究[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3).

[2]朱红叶.民族地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中的问题及对策[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4).

[3]漆向东,崔俊敏,赵翠红.新农村建设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205.

[4]杨文炯,樊莹.多元宗教文化的涵化与和合共生——以河湟地区的道教文化为视点[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6).

[5]范鹏.宗教文明建设对甘肃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发展的影响[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

[6]马宁.试论发挥民族地区宗教文化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积极作用[J].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6(4).

[7]孟令国.文化权利维护视角下的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研究[J].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6).

责任编辑:张淑瑛

作者:曹军锋

上一篇:物权法定原则探讨论文下一篇:数字水印算法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