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人口公共文化论文

2022-04-20

[摘要]公共文化服务品牌化建设可以增加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的符号价值,提升区域竞争力,降低文化建设的成本。少数民族传统节庆是对文化群体的地方认同,符合当地文化传统和大众需要,将公共文化服务品牌建设与传统节庆有机结合,能更快促进公共文化服务品牌的建立。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流动人口公共文化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流动人口公共文化论文 篇1: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文化自信,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制定本法。

第二条本法所称公共文化服务,是指由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参与,以满足公民基本文化需求为主要目的而提供的公共文化设施、文化产品、文化活动以及其他相关服务。

第三条公共文化服务应当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应当按照“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支持优秀公共文化产品的创作生产,丰富公共文化服务内容。

第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公共文化服务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效能。

第五条国务院根据公民基本文化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制定并调整国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指导标准。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根据国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指导标准,结合当地实际需求、财政能力和文化特色,制定并调整本行政区域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实施标准。

第六條国务院建立公共文化服务综合协调机制,指导、协调、推动全国公共文化服务工作。国务院文化主管部门承担综合协调具体职责。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公共文化服务的统筹协调,推动实现共建共享。

第七条国务院文化主管部门、新闻出版广电主管部门依照本法和国务院规定的职责负责全国的公共文化服务工作;国务院其他有关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负责相关公共文化服务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文化、新闻出版广电主管部门根据其职责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公共文化服务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其他有关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负责相关公共文化服务工作。

第八条国家扶助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的公共文化服务,促进公共文化服务均衡协调发展。

第九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和流动人口等群体的特点与需求,提供相应的公共文化服务。

第十条国家鼓励和支持公共文化服务与学校教育相结合,充分发挥公共文化服务的社会教育功能,提高青少年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

第十一条国家鼓励和支持发挥科技在公共文化服务中的作用,推动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传播技术,提高公众的科学素养和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第十二条国家鼓励和支持在公共文化服务领域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

第十三条国家鼓励和支持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参与公共文化服务。

对在公共文化服务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二章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与管理

第十四条本法所称公共文化设施是指用于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建筑物、场地和设备,主要包括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站)、美术馆、科技馆、纪念馆、体育场馆、工人文化宫、青少年宫、妇女儿童活动中心、老年人活动中心、乡镇(街道)和村(社区)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农家(职工)书屋、公共阅报栏(屏)、广播电视播出传输覆盖设施、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点等。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将本行政区域内的公共文化设施目录及有关信息予以公布。

第十五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将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纳入本级城乡规划,根据国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指导标准、省级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实施标准,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人口状况、环境条件、文化特色,合理确定公共文化设施的种类、数量、规模以及布局,形成场馆服务、流动服务和数字服务相结合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

公共文化设施的选址,应当征求公众意见,符合公共文化设施的功能和特点,有利于发挥其作用。

第十六条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用地,应当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规划,并依照法定程序审批。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用地或者擅自改变其用途。因特殊情况需要调整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用地的,应当重新确定建设用地。调整后的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用地不得少于原有面积。

新建、改建、扩建居民住宅区,应当按照有关规定、标准,规划和建设配套的公共文化设施。

第十七条公共文化设施的设计和建设,应当符合实用、安全、科学、美观、环保、节约的要求和国家规定的标准,并配置无障碍设施设备。

第十八条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可以采取新建、改建、扩建、合建、租赁、利用现有公共设施等多种方式,加强乡镇(街道)、村(社区)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推动基层有关公共设施的统一管理、综合利用,并保障其正常运行。

第十九条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拆除公共文化设施,不得擅自改变公共文化设施的功能、用途或者妨碍其正常运行,不得侵占、挪用公共文化设施,不得将公共文化设施用于与公共文化服务无关的商业经营活动。

因城乡建设确需拆除公共文化设施,或者改变其功能、用途的,应当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重建、改建,并坚持先建设后拆除或者建设拆除同时进行的原则。重建、改建的公共文化设施的设施配置标准、建筑面积等不得降低。

第二十条公共文化设施管理单位应当按照国家规定的标准,配置和更新必需的服务内容和设备,加强公共文化设施经常性维护管理工作,保障公共文化设施的正常使用和运转。

第二十一条公共文化设施管理单位应当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和服务规范,建立公共文化设施资产统计报告制度和公共文化服务开展情况的年报制度。

第二十二条公共文化设施管理单位应当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开展公共文化设施及公众活动的安全评价,依法配备安全保护设备和人员,保障公共文化设施和公众活动安全。

第二十三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建立有公众参与的公共文化设施使用效能考核评价制度,公共文化设施管理单位应当根据评价结果改进工作,提高服务质量。

第二十四条国家推动公共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等公共文化设施管理单位根据其功能定位建立健全法人治理结构,吸收有关方面代表、专业人士和公众参与管理。

第二十五条国家鼓励和支持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兴建、捐建或者与政府部门合作建设公共文化设施,鼓励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参与公共文化设施的运营和管理。

第二十六条公众在使用公共文化设施时,应当遵守公共秩序,爱护公共设施,不得损坏公共设施设备和物品。

第三章公共文化服务提供

第二十七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充分利用公共文化设施,促进优秀公共文化产品的提供和传播,支持开展全民阅读、全民普法、全民健身、全民科普和艺术普及、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活动。

第二十八条设区的市级、县级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国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指导标准和省、自治区、直辖市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实施标准,结合当地实际,制定公布本行政区域公共文化服务目录并组织实施。

第二十九条公益性文化单位应当完善服务项目、丰富服务内容,创造条件向公众提供免费或者优惠的文艺演出、陈列展览、电影放映、广播电视节目收听收看、阅读服务、艺术培训等,并为公众开展文化活动提供支持和帮助。

国家鼓励经营性文化单位提供免费或者优惠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文化活动。

第三十条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应当加强资源整合,建立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充分发挥统筹服务功能,为公众提供书报阅读、影视观赏、戏曲表演、普法教育、艺术普及、科学普及、广播播送、互联网上网和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等公共文化服务,并根据其功能特点,因地制宜提供其他公共服务。

第三十一条公共文化设施应当根据其功能、特点,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向公众免费或者优惠开放。

公共文化设施开放收取费用的,应当每月定期向中小学生免费开放。

公共文化设施开放或者提供培训旧艮务等收取费用的,应当报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批准:收取的费用,应当用于公共文化设施的维护、管理和事业发展,不得挪作他用。

公共文化设施管理单位应当公示服务项目和开放时间;临时停止开放的,应当及时公告。

第三十二条国家鼓励和支持机关、学校、企业事业单位的文化体育设施向公众开放。

第三十三条国家统筹规划公共数字文化建设,构建标准统一、互联互通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网络,建设公共文化信息资源库,实现基层网络服务共建共享。

国家支持开发数字文化产品,推动利用宽带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广播电视网和卫星网络提供公共文化服务。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的数字化和网络建设,提高数字化和网络服务能力。

第三十四条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多种方式,因地制宜提供流动文化服务。

第三十五条国家重点增加农村地区图书、报刊、戏曲、电影、广播电视节目、网络信息内容、节庆活动、体育健身活动等公共文化产品供给,促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

面向农村提供的图书、报刊、电影等公共文化产品应当符合农村特点和需求,提高针对性和时效性。

第三十六条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在人员流动量较大的公共场所、务工人员较为集中的区域以及留守妇女儿童较为集中的农村地区,配备必要的设施,采取多种形式,提供便利可及的公共文化服务。

第三十七条国家鼓励公民主动参与公共文化服务,自主开展健康文明的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给予必要的指导、支持和帮助。

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应当根据居民的需求开展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并协助当地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开展公共文化服务相关工作。

国家机关、社会组织、企业事业单位应当结合自身特点和需要,组织开展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丰富职工文化生活。

第三十八条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面向在校学生的公共文化服务,支持学校开展适合在校学生特点的文化体育活动,促进德智体美教育。

第三十九条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支持军队基层文化建设,丰富军营文化体育活动,加强军民文化融合。

第四十条国家加强民族语言文字文化产品的供给,加强优秀公共文化产品的民族语言文字译制及其在民族地区的传播,鼓励和扶助民族文化产品的创作生产,支持开展具有民族特色的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

第四十一条国务院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制定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的指导性意见和目录。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指导性意见和目录,结合实际情况,确定购买的具体项目和内容,及时向社会公布。

第四十二条国家鼓励和支持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通过兴办实体、资助项目、赞助活动、提供设施、捐赠产品等方式,参与提供公共文化服务。

第四十三条国家倡导和鼓励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参与文化志愿服务。

公共文化設施管理单位应当建立文化志愿服务机制,组织开展文化志愿服务活动。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对文化志愿活动给予必要的指导和支持,并建立管理评价、教育培训和激励保障机制。

第四十四条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利用公共文化设施、文化产品、文化活动以及其他相关服务,从事危害国家安全、损害社会公共利益和其他违反法律法规的活动。

第四章保障措施

第四十五条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公共文化服务的事权和支出责任,将公共文化服务经费纳入本级预算,安排公共文化服务所需资金。

第四十六条国务院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应当增加投入,通过转移支付等方式,重点扶助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开展公共文化服务。

国家鼓励和支持经济发达地区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的公共文化服务提供援助。

第四十七条免费或者优惠开放的公共文化设施,按照国家规定享受补助。

第四十八条国家鼓励社会资本依法投入公共文化服务,拓宽公共文化服务资金来源渠道。

第四十九条国家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等措施,支持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参与提供公共文化服务。

第五十条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通过公益性社会团体或者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部门,捐赠财产用于公共文化服务的,依法享受税收优惠。

国家鼓励通过捐赠等方式设立公共文化服务基金,专门用于公共文化服务。

第五十—条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公共文化设施的功能、任务和服务人口规模,合理设置公共文化服务岗位,配备相应专业人员。

第五十二条国家鼓励和支持文化专业人员、高校毕业生和志愿者到基层从事公共文化服务工作。

第五十三条国家鼓励和支持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成立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的社会组织,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专业化发展。

第五十四条国家支持公共文化服务理论研究,加强多层次专业人才教育和培训。

第五十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资金使用的监督和统计公告制度,加强绩效考评,确保资金用于公共文化服务。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挪用公共文化服务资金。

审计机关应当依法加强对公共文化服务资金的审计监督。

第五十六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的监督检查,建立反映公众文化需求的征询反馈制度和有公众参与的公共文化服务考核评价制度,并将考核评价结果作为确定补贴或者奖励的依据。

第五十七条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当及时公开公共文化服务信息,主动接受社会监督。

新闻媒体应当积极开展公共文化服务的宣传报道,并加强舆论监督。

第五章法律责任

第五十八条违反本法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未履行公共文化服务保障职责的,由其上级机关或者监察机关责令限期改正;情节严重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第五十九条违反本法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其上级机关或者监察机关责令限期改正;情节严重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一)侵占、挪用公共文化服务资金的;(二)擅自拆除、侵占、挪用公共文化设施,或者改变其功能、用途,或者妨碍其正常运行的;(三)未依照本法规定重建公共文化设施的;(四)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

第六十条违反本法规定,侵占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用地或者擅自改变其用途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土地主管部门、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依据各自职责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由作出决定的机关依法强制执行,或者依法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六十一条违反本法规定,公共文化设施管理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其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造成严重后果的,對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一)未按照规定对公众开放的;(二)未公示服务项目、开放时间等事项的;(三)未建立安全管理制度的;(四)因管理不善造成损失的。

第六十二条违反本法规定,公共文化设施管理单位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其主管部门或者价格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没收违法所得,违法所得五千元以上的,并处违法所得两倍以上五倍以下罚款;没有违法所得或者违法所得五干元以下的,可以处一万元以下的罚款;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一)开展与公共文化设施功能、用途不符的服务活动的;(二)对应当免费开放的公共文化设施收费或者变相收费的;(三)收取费用未用于公共文化设施的维护、管理和事业发展,挪作他用的。

第六十三条违反本法规定,损害他人民事权益的,依法承担民事责任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章附则

第六十四条境外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在中国境内从事公共文化服务的,应当符合相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

第六十五条本法自2017年3月1日起施行。

流动人口公共文化论文 篇2:

传统节庆在公共文化服务品牌建设中的运用

[摘    要]公共文化服务品牌化建设可以增加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的符号价值,提升区域竞争力,降低文化建设的成本。少数民族传统节庆是对文化群体的地方认同,符合当地文化传统和大众需要,将公共文化服务品牌建设与传统节庆有机结合,能更快促进公共文化服务品牌的建立。

[关键词]传统节庆;公共文化服务;品牌建设

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在提供文化服务时,常以传统节庆为平台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并在继承和发扬优秀民族文化传统、满足群众文化需求的前提下不断进行文化创新,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民族文化品牌,对于提升当地整体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作用,也为公共文化服务品牌建设奠定了基础。广西有12个少数民族自治县以及壮、侗、瑶、苗、仫佬等12个世居民族,每个民族都保存着大量具有当地民族文化特色的传统节庆,如能将公共文化服务品牌建设与独具特色的传统节庆文化有机结合,可以更快建立特色鲜明的公共文化服务品牌。

一、 传统节庆活动的公共文化服务特性

少数民族传统节庆是广西各地少数民族群众在长期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形成的活动,具有当地地方文化特色,反映了当地民族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风貌。少数民族传统节庆有着相对固定的举办时间、民俗习惯和参与主体以及相对固定的表现形式,从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角度来说也应属于公共文化产品,它具有公共文化服务所具备的公共性、普遍性等特点。

(一)群体化的组织运作,体现公共文化服务的公共性

传统的节庆活动通常是以家族或村屯、街巷为单位,由家族族长或村屯、街巷里辈份最高或德高望重之人,或符合节庆内容所规定的人员发起,组织各家各户出钱出力筹备、策划节日活动经费和内容,节庆期间一般在街巷、宗祠、广场等公共活动空间开展文艺演出、游园活动、体育比赛等集体娱乐活动。农历“三月三”期间,广西很多民族村寨的人民都会自发地聚在某个固定地点唱歌,一些壮族地区除唱歌之外,民间还会自发组织抢花炮、打扁担等自娱自乐的活动。宾阳县农历正月十一日的“炮龙节”就是以村屯或街巷为单位,由上一年生男丁的家长负责组织、筹备和策划节日期间游彩架、灯酒会、舞炮龙等各种活动。

(二)群众的高参与度,体现了公共文化服务的共享性

广西少数民族大多居住在山区,村落相对分布零散,村民居住的地方也相对比较分散,交通十分不便。村民平日里串门走亲戚都要走很远的山路甚至翻山越岭,交往的机会很少。节庆活动能为本地以及临近村屯、街巷的群众提供一个娱乐、访亲探友、增进相互间交流的平台。人们在节日的时候聚集、交流,不仅获取新的信息新的观念、满足精神的娱乐,同时也加深群众对本民族的文化价值认识。“布洛陀”是壮族人民的始祖,每年的农历三月初七至初九,田阳县及周边壮族群众都自发聚集敢壮山,以祭祀、唱歌、舞狮、抛绣球等丰富多彩的活动纪念布洛陀,形成年年数万人汇聚敢壮山祭祖,数万人欢歌的敢壮山歌圩①。

(三)以人为本的活動内容,体现公共文化服务的基本性

传统节庆具有巨大的凝聚力和号召力,每一次节庆活动都能聚集到本民族群众参与,很多居住外地的子女亲友也都会尽可能地赶回家过节,所以说节庆活动也是群众进行人际交往的一种方式,能增强群众的情感,凝聚人民的力量。群众始终是节庆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和组织者,家家户户都是活动的主人,整个活动牵动的并不仅是本村本屯的人,也吸引了许多外村外寨的亲朋好友和新来的客人。活动首要的内容是满足人们参加节庆的目的:祭祖、唱歌、跳舞、购物、回乡、聚会等。东兴市的“哈节”是京族独有的也是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活动有祀神、祭祖、乡饮、社交、娱乐等内容。“哈节”期间,在外的京族人都会尽可能地回来参加,不能回来参加的也会请家人代为向哈亭捐赠钱物。

二、公共文化服务品牌建设中传统节庆的运用

基于传统节庆广泛的群众基础和鲜明的地方特色,传统节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品牌建设的主要载体,可以将深厚的节庆文化内涵浓缩提炼形成公共文化品牌的精神内容,设计品牌标识,不仅容易获得群众对公共文化服务品牌外在表现形式的认同,也容易唤起群众对公共文化服务品牌的情感和心理认同,形成一种潜在的文化认同和情感眷恋,增加公共文化服务品牌的号召力、感染力和影响力②。

(一)公共文化服务品牌建设的意义和作用

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容包括社会公益性文化机构提供、保障人民群众读书、看报、看电影、看戏、听广播、进行公共文化鉴赏、参与群众文化活动等基本文化权益③。公共文化服务要有自己的精神内容,即品牌文化,也是公共文化服务的核心竞争力,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有着巨大的提升和带动作用。

1. 公共文化服务品牌建设可以增加公共文化服务和产品的价值

公共文化服务品牌是政府公共文化服务信誉和知名度的外在表现形式。品牌化的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可以树立良好的政府形象,可以为地方带来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品牌化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可以营造新的城市景观;品牌化的公共文化产品以及衍生品可以推动相关文化产品以及其他相关行业的发展,如旅游业、服务业等,提升区域文化影响力、传播力。

2. 公共文化服务品牌建设可以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

公共文化服务品牌建设应在提炼当地独具特色的传统文化内涵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核心文化,设计自己的特有文化符号,暨公共文化服务品牌标识。在已建成的公共文化设施或公共文化服务产品上标记公共文化服务品牌标识,可以增强公共文化设施的辨识度和吸引力,增加群众对公共文化服务品牌的认同,同时也能弘扬地方特色传统文化。

3. 公共文化服务品牌建设可以助推地方经济融合发展

公共文化服务品牌也是文化旅游的一个亮点。在围绕公共文化服务品牌开展一系列的群众文化活动,吸引游客到此游玩、参观,营造良好文化氛围的同时,又服务了地方经济,文化活动与经济活动相互推进,融合发展。

作者:黄幼霞

流动人口公共文化论文 篇3:

效果均等标准下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研究

摘 要选择效果均等作为衡量标准,通过双变量泰尔指数在区域和城乡维度的空间分解,考察中国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化水平,结果发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总体不均等程度呈逐年上升趋势。虽然政府不断加大对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财政安排,但对供给成本存在的区域城乡差异依然考虑不足。显然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化策略不应该仅仅是简单的“一刀切”式的财政配置平均化,而要侧重于社会民众公平享受公益性基本文化公共服务的权利与机会,所强调的效果均等标准要更具有现实意义,这应作为下一阶段推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战略的重要方向。

关键词效果均等;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双变量泰尔指数

一、引 言

作为民主社会最为重要的基本公民权利之一,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强调的是每个社会成员在享用公共文化资源过程中的权利均等问题。显而易见,这种公民权利不应该由于个人所在居住地区、所处社会阶层、所在民族类别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也不应该受到居民收入差距、社会贫富分化等现实条件的约束而有所差异。基于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权利的现实需要,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实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战略目标,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要形成文化服务均等享受、文化发展同步推进的一体化格局。毋庸讳言,深入推进社会文化体制改革,满足社会民众多样化、多层次的文化需求,不仅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的基本任务,也同样是理论研究所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在现有财政体制约束下,地方政府的财政能力事实上成为决定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首要客观因素。众所周知的是,中国长期以来存在的区域和城乡之间经济发展的严重失衡,客观导致各级地方政府在财政能力方面存在的差异,而这种差异则是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在区域和城乡之间非均衡供给的根源所在。在这种体制安排下,财政能力弱小的基层政府在公共图书馆、群众文化机构、艺术表演团体和公共博物馆等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显然不足,而这些地区居民的福利水平也要受到相应的影响。不可否认的是,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资源在区域和城乡之间的配置失衡,不但违背了福利经济学分析框架下的公平原则,也不利于整个社会居民幸福感的提升。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央逐年加大对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财政倾斜力度:2015年中央安排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财政资金为209.8亿元,比2011年增加80.25亿元,4年平均增长15.49%。我们可以预见的是:大规模的公共财政资金投入有助于缓解各级地方政府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过程存在的经费不足问题,但同样值得关注的问题是:等量的公共财政资金是否能够带来等量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公共财政资源的均衡配置是否能够带来居民享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效果均等?这些问题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思考。应该指出的是,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化策略不应该仅仅是“一刀切”式的财政配置平均化,更要侧重于社会民众公平享用公益性基本文化服务的权利与机会均等,所强调的效果均等标准要更具有现实意义。基于上述考虑,本文选择效果均等标准作为衡量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主要标准,通过双变量泰尔指数构建指标体系测算不同区域和城乡之间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程度,提出实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对策建议。

二、文献评述

要实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资源的均衡配置,理论界和实践部门首先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是公共服务均等化衡量标准的确定。在国外已有的研究中,一些经济学家(Buchanan,1950;Graham,1964)通常以各级地方政府之间的财政均等来衡量不同区域之间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水平。Hofman等人(2006)认为联邦政府需要通过设计较为合理的财政激励机制,赋予各级地方政府一定程度的税收自治权实现财政均等的执政理念,所以对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的考察均采用了财政均等标准。在借鉴国外研究的基础上,国内学者对公共服务的研究也开始提出自己的衡量标准。项继权和袁方成(2008)认为政府的公共财政投入决定了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所以解决公共服务均衡供给的关键在于如何均衡配置各级地方政府之间的公共财政资金。田发(2011)认为不同地区之间由于存在资源要素禀赋差异导致了各级地方政府的横向财力分配差距,这种特殊国情决定了应该采用财政均等标准来考察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水平。王伟同(2012)认为中国政府所推行公共服务均等化模式更加注重个人享用公共服务的均衡性,但实际操作却遵循了财政能力均等化的基本思路,所以通过财力均等实现横向公平的均等化是一个合理的选择。陈旭佳(2016)认为优化不同区域之间经济发展的空间格局,促进区域之间公共服务资源均衡配置,是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主要路径。这些学者所关注的问题主要是:各级政府如何以合理方式配置公共财政资源,实现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战略。

上述学者的研究将公共服务的不均等归因于各级政府财政能力的差异,在此基础上一些学者(张桂琳,2009;方堃、冷向明,2013;马雪松,2013)认为基层政府财政能力弱小是造成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不足最为主要的原因之一。在这一思路的指引下,要想实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化,关键在于实现公共财政资源的配置均衡,所以此后学者们的研究重点相应转到了财政均等的标准之上:王晓洁(2012)以政府的公共财政投入作为主要衡量标准,考察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在各级地方政府的均等化水平。王洛忠和李帆(2013)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指标体系设计中同样考虑了公共财政资金投入与产出的影响,以此为标准衡量不同省份和地区间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程度。应该指出的是,通过财政均等来衡量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水平,从理论上分析固然具有其合理性,但是这种研究思路也存在一定缺陷:财政均等化前提建立在相等的公共财政资源配置能够带来等量的公共服务,但忽略了公共文化服务投入要素成本对产出数量和质量的影响。事实上,Hofman等人(2006)认为财政联邦主义所倡导的公共服务均等化,在衡量标准的选择上存在着两种不同的倾向:第一种衡量标准是人均财力的均等化,强调的是各级地方政府保持大致均等的人均财力,体现出公共服务资源配置的均衡性。第二种衡量标准是公共服务的均等标准,强调各级地方政府在考虑公共服务供给成本差异的基础上,通过制定公共服务标准实现公共服务的均衡供给。通过比较可以看出,第二种衡量标准更加侧重供给成本对公共服务供给数量和质量所形成的制约:在财政支出水平相同的情况下,供给成本越高,当地政府所能提供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越少、质量越低。通过文献的梳理可以发现,大多数学者对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研究采用的是财政均等标准,但对于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在效果均等方面的研究则相对较少。

综上所述,国内外已有的成果无论在衡量标准选择上,还是在理论诠释方面都存在可提升之处。首先,现有研究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主要文献,没有基于效果均等建立规范的指标体系测算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化程度,即使有研究者认识到了这一问题也未能在研究方法设计中提出合适的解决方法,在相当程度上弱化了其对现实的解释能力。其次,无论是国内的研究还是国外的研究,大多是对不同区域或城乡之间单一维度的研究,缺乏同时从区域和城乡两个维度考察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水平,在研究视角方面尚未能有进一步的突破。最后,现有文献对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考察,都没有关注到居民在享用公共图书馆、群众艺术馆、综合文化站等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方面的效果均衡,对现实的剖析力度依然有待加强。基于上述考虑,本文采用效果均等的衡量标准考察中国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水平,判断不同区域和城乡之间居民在享用政府基本公共文化过程中是否存在差异,而对于这一问题的研究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测量工具

从研究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的现有文献来看,目前在测算原理和结果较为接近的测量工具大致包括以下三种:泰尔指数均等化测量工具、基尼系数均等化测量工具和变异系数均等化测量工具。具体而言,泰尔指数均等化测量工具主要建立在信息熵的物理学原理基础上,侧重于分析不同维度之间不均等程度对总体不均等的贡献,以及不同维度内部不均等程度对于总体不均等的贡献;基尼系数均等化测量工具则建立在洛仑兹曲线测算方法基础上,所强调的是每个维度不均等程度在全体不均等程度所占的比重;变异系数均等化测量工具主要是基于数理统计方法测算整体不均等程度,通过衡量不同维度之间不同数值标准差与平均数相对比值得到整体的不均等程度。上述三种方法最初的设计理念主要是为了测算不同区域以及人群之间的收入分配差距,但这种对均等化水平的测算工具同样适合于测算公共服务在不同区域和城乡之间的不均等水平。相对于其他两种测算工具而言,泰尔指数均等化测量工具存在明显的技术优势:其一,与基尼系数均等化测量工具相比,泰尔指数均等化测量工具在分析过程更加侧重组群一致性问题与可分解性问题,强调的是按照不同组群标准衡量总体的均等化程度;其二,与变异系数均等化测量工具相比,泰尔指数均等化测量工具在测算过程中可以实现不均等程度的稳步降低,更加侧重于分析不均等过程中的传导敏感性问题。基于以上考虑,本文对于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水平的测算将采用泰尔指数均等化测量工具。

与以往使用泰尔指数测算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同类研究所不同的是,我们通过双变量泰尔指数构建指标体系测算不同区域和城乡之间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程度:按照测算过程的主要思路,区域和城乡作为考察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两个主要变量。依据的Kam(2009)的研究成果,双变量泰尔指数分析实际上包括按层级分解的双变量(Hierarchical Bivariate)分析和非层级分解的双变量(Non-hierarchical Bivariate)分析两类方法(冯海波,2012),而本文对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水平的双变量泰尔指数测算采用的是非层级分解的双变量分析方法。所谓非层级分解的双变量分析方法,就是在利用双变量泰尔指数测算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过程中,将全部的不均等程度在水平方向的维度上按照区域之间的不均等、城乡之间的不均等、区域—城乡内部的不均等、区域—城乡的交互作用的依次层层分解。测算过程可以表示为以下公式:

L=Bc+Br+Wrc+Irc (1)

Br=■■log■ (2)

Bc=■■log■ (3)

Wrc=■■■■■log■

(4)

Irc=■■■log■ (5)

QN■=■ (6)

QY■=■ (7)

在上述公式中,L代表总体不均等水平,Br代表地区之间不均等水平,Bc代表城乡之间不均等水平,Wrc代表区域—城乡内部不均等水平,Irc代表着区域城乡内部的交互作用。L、Br、Bc、Wrc和Irc5个指标的取值介乎于0到1之间,取值越大代表着不均等水平越高,取值越小代表着不均等水平越低。Irc用来衡量区域和城乡两个维度交互作用对全部不均等产生的影响,当Irc为负值时,表示测算过程Br和Bc之间存在重叠的部分;当Irc为正值时,表示测算过程Br和Bc之间缺口的部分。Y代表着总体人口数量,Yr代表着区域之间人口数量,Yc代表着城乡之间人口数量,Yrc代表着区域城乡内部人口数量,Yrci代表着第i个区域城乡内部人口数量。N代表着公共服务供给数量,Nr代表着区域之间公共服务供给数量,Nc代表着城乡之间公共服务供给数量,Nrc代表着区域城乡内部公共服务供给数量,Nrci代表着第i个区域城乡内部公共服务供给数量。上述非层级分解双变量泰尔指数的测算过程,如果我们将L定义为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在全国范围的总体不均等水平,则可以通过在城乡和区域维度之间的层级分解,得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不均等程度的测算公式。在具体测算之前,我们需要说明的问题是:

第一,对中国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水平进行测算,首先需要考虑的问题是如何界定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范围。在参考中央2015年出台的《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以及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和党的十八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有关精神的前提下,我们认为当前中国政府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界定范围不宜宽泛,综合起来看在现有的各种公共文化服务中,政府应更加关注其中最基本的公共文化服务。很显然,公共图书馆、群众文化机构、公益艺术表演团体和公共博物馆应该属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基本中的基本”。基于此,本文对中国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现状的考察,将把目标锁定在公共图书馆、群众文化机构、艺术表演团体和公共博物馆这四个方面。

第二,其次需要考虑的问题是公共图书馆、群众文化机构、艺术表演团体和公共博物馆各项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指标体系。根据《中国文化文物统计年鉴》的主要标准,本文使用的测算指标体系的主要构成如下:公共图书馆均等化水平的指标体系包括公共图书馆的机构数量、书藏量、有效借书证数量和书刊文献外借数量;群众文化机构均等化水平的指标体系包括公共群众艺术馆、文化馆、文化站的机构数量、组织文艺活动次数、举办艺术展览数量和举办培训班数量;公益艺术表演团体均等化水平的指标体系包括文艺剧团的机构数量、专业演出人员数量、演出场次和观众数量;公共博物馆均等化水平的指标体系包括公共博物馆的机构数量、文物藏品数量、举办文物展览数量和参观人数。具体而言,单项指标、二级指标和一级指标的构成如表1所示。

第三,接下来需要明确区域和城乡两个变量的划分标准。对于区域变量的划分标准,我们使用的是传统意义上的经济地理概念,即将中国划分为东部区域、中部区域、西部区域三大区域。①对于城乡变量的划分标准而言,我们按照惯例将县及县级市以下划分为农村地区进行研究,而将其余地区划分为城市地区进行研究。从整个国家的城镇化进程来看,这种“一刀切”式的划分标准似乎不能与现实情况完全相符,但在受到统计资料限制的前提下,选择退而求其次的划分标准,可能是比较可行的一种研究思路。

第四,本文测算数据来源于2010~2015年的《中国文化文物统计年鉴》和《中国人口与就业统计年鉴》公布数据。需要指出的是,本文选择的是户籍人口作为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水平测算过程的人口标准,主要原因在于:考虑到包含流动人口在内的常住人口数据缺少统一的统计标准,不同时期对于流动人口的统计标准也存在着一定的区别,而流动人口一般而言采用抽样方法统计,在统计结果的可比较性方面不具有确定性,因此采用户籍人口在测算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往往比常住人口更为合适。

第五,在具体的测算过程中,我们通过构建双变量泰尔指数测算不同区域和城乡之间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指标体系,运用双变量泰尔指数非层级分析法对相关数据进行测算,得到每个单项指标的不均等程度。在将单项指标合并为二级指标方面,本文采用的是加权算术平均法,对不同的单项指标赋予同样的权重,分别计算出公共图书馆、群众文化机构、艺术表演团体和公共博物馆等各项二级指标。在将上述四项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二级指标合并为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一级指标的过程中,我们也同样采用上述合成方法。

四、测算结果

表2报告了2009~2014年公共图书馆的总体均等化水平,数据通过对公共图书馆的机构数量、书藏量、有效借书证数量和书刊文献外借数量等单项指标进行加权平均测算得到。加权平均后的指标PL(L)从2009年的0.1360逐渐上升到2014年的0.1685,表明公共图书馆的总体均等化水平在逐年下降。从层级之间的不均等构成情况来看,指标PL(Br)和PL(Bc)均值占总体不均等指标PL(L)均值的比例为28.35%和25.68%,表明区域之间的不均等要大于城乡之间的不均等。代表区域—城乡内部不均等的指标PL(Wrc)均值占总体不均等指标PL(L)均值的比重为44.77%,超过了指标PL(Br)和PL(Bc)均值占总体不均等的比重,表明区域—城乡内部不均等是总体不均等最主要的组成部分,而从时间维度上分析该指标呈现出逐渐上升的趋势。从层级内部的不均等构成情况来看,指标PL(WrcEU)和PL(WrcER)的均值差额达到了0.0079,其均值差额大于中部、西部城乡之间不均等的均值差距,表明东部地区城乡之间的不均等差距在所有区域的城乡差距之中是最为主要的。代表区域—城乡内部交互作用的指标PL(Irc)为均值为0.0017,说明城乡之间的不均等与区域之间的不均等并不存在相互重叠的情况。

表3报告了2009~2014年群众文化机构的总体均等化水平,数据通过对公共群众艺术馆、文化馆、文化站的机构数量、组织文艺活动次数、举办艺术展览数量和举办培训班数量等单项指标进行加权平均测算得到。加权平均后的指标 MC(L)从2009年的0.1338逐年下降到2014年的0.1208,表明群众文化机构的总体均等化水平在逐渐上升。从层级之间的不均等构成情况来看,指标MC(Br)和MC(Bc)均值占总体不均等指标MC(L)均值的比例为10.91%和36.86%,表明区域之间的不均等要远远小于城乡之间的不均等。代表区域—城乡内部不均等的指标MC(Wrc)均值占总体不均等指标MC(L)均值的比重为46.28%,超过了指标MC(Br)和MC(Bc)均值占总体不均等的比重,表明区域—城乡内部不均等是总体不均等最主要的组成部分,而从时间维度上分析该指标呈现出逐渐下降的趋势。从层级内部的不均等构成情况来看,指标MC(WrcEU)和MC(WrcER)的均值差额达到了0.0244,其均值差额大于中部和西部城乡之间不均等的均值差距,表明东部地区城乡之间的不均等差距在所有区域的城乡差距之中是最为主要的。代表区域—城乡内部交互作用的指标MC (Irc)为均值为0.0073,说明城乡之间的不均等与区域之间的不均等并不存在相互重叠的情况。

表4报告了2009~2014年公益艺术表演团体的总体均等化水平,数据通过对公益艺术表演团体均等化水平的指标体系包括文艺剧团的机构数量、专业技术人员数量、演出场次和观众数量等单项指标进行加权平均测算得到。加权平均后的指标PA(L)从2009年的0.1678逐渐上升到2014年的0.1940,表明公益艺术表演团体的总体均等化水平在逐年下降。从层级之间的不均等构成情况来看,指标PA(Br)和PA(Bc)均值占总体不均等指标PA(L)均值的比例为6.44%和17.30%,表明区域之间的不均等要远远小于城乡之间的不均等。代表区域—城乡内部不均等的指标PA(Wrc)均值占总体不均等指标PA(L)均值的比重为63.79%,超过了指标PA(Br)和 PA(Bc)均值占总体不均等的比重,表明区域—城乡内部不均等是总体不均等最主要的组成部分,而从时间维度上分析该指标也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从层级内部的不均等构成情况来看,指标PA(WrcWU)和PA(WrcWR)的均值差额达到了0.0068,其均值差额大于东部、中部城乡之间不均等的均值差距,表明西部地区城乡之间的不均等在所有区域的城乡差距之中是最为主要的。代表区域—城乡内部交互作用的指标PA(Irc)为均值为0.0221,说明城乡之间的不均等与区域之间的不均等并不存在相互重叠的情况。

表5报告了2009~2014年公共博物馆的总体均等化水平,数据通过对公共博物馆的机构数量、文物藏品数量、举办文物展览数量和参观人数等单项指标进行加权平均测算得到。加权平均后的指标PM(L)从2009年的0.1125逐渐下降到2014年的0.1084,表明公共博物馆体的总体均等化水平在逐渐上升。从层级之间的不均等构成情况来看,指标PM(Br)和PM(Bc)均值占总体不均等指标PM(L)均值的比例为10.52%和27.91%,表明区域之间不均等要小于城乡之间不均等。代表区域—城乡内部不均等的指标 PM(Wrc)均值占总体不均等指标PM(L)均值的比重为63.17%,超过了指标PM(Br)和 PM(Bc)均值占总体不均等的比重,表明区域—城乡内部不均等是总体不均等最主要的组成部分,而从时间维度上判断也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从层级内部的不均等构成情况来看,指标 PM(WrcEU)和PM(WrcER)的均值差额达到了0.0139,其均值差额大于中部、西部城乡之间不均等的均值差距,表明东部地区城乡之间的不均等在所有区域的城乡差距之中是最为主要的。代表区域—城乡内部交互作用的指标PM(Irc)为均值为-0.0017,说明城乡之间的不均等与区域之间的不均等存在较为明显的相互重叠情况。

表6报告了2009~2014年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总体均等化水平,数据通过对公共图书馆、群众文化机构、公益艺术表演团体和公共博物馆等各项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指标进行加权平均测算得到。加权平均后的指标PCS(L)从2009年的0.1375上升到2014年的0.1479,表明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总体均等化水平在逐年下降。从层级之间的不均等构成情况来看,指标PCS(Br)和 PCS(Bc)均值占总体不均等指标PCS(L)均值的比例为13.96%和25.91%,表明区域之间的不均等要小于城乡之间的不均等。从时间维度上判断,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在区域之间的均等化水平在逐渐下降,但在城乡之间的均等化水平在逐步改善。代表区域—城乡内部不均等的指标 PCS(Wrc)均值占总体不均等指标PCS(L)均值的比重为54.78%,超过了指标PCS(Br)和 PCS(Bc)均值占总体不均等的比重,表明区域—城乡内部不均等是总体不均等最主要的组成部分。从时间维度上判断,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在区域—城乡之间的均等化水平在不断下降。从层级内部的不均等构成情况来看,指标PCS(WrcEU)和 PCS(WrcER)的均值差额达到了0.0129,均值差额大于中部、西部城乡之间的不均等差距,表明东部地区城乡之间不均等在所有区域的城乡差距之中是最为主要的。从时间维度上判断,东部城乡之间的均等化水平呈现出不断下降的趋势。代表区域—城乡内部交互作用的指标PCS(Irc)为均值为0.0074,说明城乡之间不均等与区域之间不均等不存在相互重叠的情况。

五、结论及政策建议

通过本文研究得到结论如下:

1.近年来各级政府不断加大对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财政投入,有助于解决各级地方政府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过程的经费不足问题

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总体不均等程度理应该得到较大程度的改善,但本文的测算结果并不支持这样的主观臆想。从测算结果来看,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体总体不均等水平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最主要原因在于: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成本在各级地方政府之间存在的差异,对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数量和质量会造成客观约束。在财政支出水平相同的情况下,供给成本越高,当地政府所能提供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越少、质量越低。显而易见,等量的公共财政资金投入未必能够带来等量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而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化策略不应该仅仅是简单的“一刀切”式的财政配置平均化,而要侧重于社会民众公平享受公益性基本文化公共服务的权利与机会,所强调的效果均等标准要更具有现实意义。

2.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水平在区域和城乡两个维度的表现各有不同

城乡之间的不均等程度在逐年下降,而区域之间的不均等程度却逐渐提高,但城乡之间不均等要高于区域之间的不均等。应该指出的是,近年来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在城乡之间的不均等在逐渐缩小,但各级地方政府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差距依然较大,边远地区基层政府的文化设施比较落后,群众文化活动相对贫乏。毋庸讳言,如何让不同城乡和区域的社会民众过上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实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均衡供给,在当前的社会背景下必然会被赋予解决文化领域体制性矛盾的重要使命。

3. 从区域—城乡内部不均等的构成情况来看,东部地区的城乡不均等在所有区域的城乡差距之中是最为主要的

这种结果似乎出人意料。按照一般的常理而言,东部地区作为经济社会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城市化发展程度较高,其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城乡差距会比其他区域小,但测算结果并非如此。事实上,东部地区的城市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差距十分巨大,既有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这样的一线城市,同时也有经济发展十分落后的国家级贫困县②,这些地区基层政府财力的弱小使其提供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严重不足,而中部、西部内部城乡之间的同质化程度相对较高。这样我们也就能够理解这个使人出乎意料的结论了。

4. 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区域之间的不均等和城乡之间的不均等不存在交叉重叠的问题

这种结果说明在全部不均等中还有其他影响不均等程度的因素存在。事实上,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资源在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配置也存在失衡的现状:农民工、孤寡老人、残疾人和低收入阶层等弱势群体的基本文化需求在现有体制下得不到满足,不仅违背了福利经济学分析框架下的公平原则,也不利于整个社会居民幸福感的提升,这应该作为下一阶段实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根据上述结论,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在不同区域和城乡之间的均衡配置,应注意如下几个方面:

其一,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战略的推进过程,要制定基本公共文化的设施标准、服务标准、人均标准、辐射范围、投入标准、人员编制等一系列标准,要按照一定标准统筹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衡发展,满足社会民众多样化、多层次的文化需求。

其二,推动更多文化资源向老少边穷地区和城乡结合部倾斜,按照全覆盖、保基本、促统筹的要求,丰富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容和手段,同时也要将农民工、残疾人等特殊群体文化权益纳入保障范围,形成文化服务均等享受、文化发展同步推进的一体化格局,

其三,在城镇化具体推进过程中,通过优化调整公共文化设施的布局,建立科学的群众评价和反馈机制,推动文化惠民项目与社会公众需求有效对接,鼓励社会力量通过兴办实体、资助项目、赞助活动、提供设施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

其四,在考虑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成本约束的基础上测算不同地区居民的需求标准,确保转移支付制度能够均衡各级地方政府提供标准化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财政能力,在不同区域、城乡及社会各阶层之间实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资源的均衡配置。

[参考文献]

[1] BUCHANAN M. Federalism and Fiscal Equity[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50 (4):583-599.

[2] GRAHAM F. International Fiscal Relationships: Fiscal Adjustment in a Federal Country[R]. Canadian Tax Foundation Tax Papers, 1964 (40).

[3] HOFMAN H, KADJATMIKO, KAI K, BAMBANG S. 2006. Evaluating Fiscal Equalization in Indonesia[R]. World Bank Working Paper :No. 3911.

[4] KAM K, DENNIS P. Non-Hierarchical Bivariate Decomposition of Theil Indexes[J]. Economics Bulletin, 2009(2): 918-927.

[5] 陈旭佳. 均等化视阈下中国区域间公共服务资源均衡配置研究[J]. 当代经济管理,2016(3):34-40.

[6] 方堃,冷向明. 包容性视角下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研究[J]. 江西社会科学,2013(1):177-181

[7] 冯海波. 农民负担问题与农村公共物品供给——历史的回望与思索[M].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2.

[8] 马雪松. 回应需求与有效供给: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制度分析[J]. 湖北社会科学,2013(10):35-38

[9] 田发. 财政均等化: 模式选择与真实度量[J]. 财经科学,2011(3):58-66.

[10] 王洛忠, 李帆. 我国基本公共文化服务: 指标体系构建与地区差距测量[J].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3(1):184-195.

[11] 王晓洁. 中国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地区间均等化水平实证分析[J]. 财政研究,2012(3):26-29.

[12] 王伟同. 财政能力与横向公平:两种均等化模式关系辨析[J].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2(11):111-119.

[13] 项继权,袁方成. 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财政投入与需求分析[J]. 公共行政评论,2008(3):89-123.

[14] 张桂琳. 论我国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基本原则[J]. 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09(5):44-51.

Key words:effective equalization;basic public cultural services;equalization;bivariate Theil index

作者:陈旭佳

上一篇:混沌加密技术探究论文下一篇:税费改革法律探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