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管理公共艺术论文

2022-04-19

随着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不断深入,公共艺术变得炙手可热,其理论成果也不断涌现,但多为涉及对公共艺术主办机关、主管单位以及策划,创作者的研究,而作为公共艺术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力量一民间组织机构,却极少给予关注。实际上,大陆公共艺术的发展缺少民间组织机构的积极参与,因而较少有学者提及这股力量的重要性。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文化管理公共艺术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文化管理公共艺术论文 篇1:

美国公共艺术规划内容及其对中国公共艺术发展的启示

摘要:公共艺术规划对公共艺术自身及城市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美国公共艺术的兴盛与发展得益于其完善的公共艺术规划,通过对美国公共艺术规划内容的深入观察,总结出其公共艺术的兴盛与发展离不开稳定的保障体系、行之有效的管理体系和系统的运作机制,这正是中国公共艺术规划所需探讨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美国公共艺术;公共艺术规划;百分比艺术计划

公共艺术规划是一个城市或区域公共艺术发展的总体目标和具体的行动框架,是以优化公共艺术空间布局、提升城市环境品质和文化内涵、满足公众艺术需求等为目标,对公共艺术的发展进行总体的计划与安排。公共艺术规划不仅有助于公共艺术自身有序的发展,也有益予促进城市文化的发展和文脉延续,推动经济发展,促进社会交流与互动,提升空间的可识别性和吸引力。美国公共艺术的兴盛与发展,即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完善的公共艺术规划。系统的规划内容,使公共艺术各环节之间有序运转并得到相应的支持。本文通过对美国公共艺术规划内容的剖析,总结和归纳成熟的经验与做法,以期对中国公共艺术规划内容探讨具有启示作用。

一、公共艺术规划的重要性

通过对美国公共艺术的深入观察,可以发现,较之于传统的艺术形式,公共艺术还涵盖一个不同参与主体之间互动的社会过程,包含作品的征集、创作、遴选、实施、管理等环节,在此过程中不仅涉及创作者与公众,还涉及到赞助者、艺术机构、媒体等。其创作形式、介入社会的方式、面向公众的形式都有了较大的不同。正因此,公共艺术往往更强调作品介入社会的过程。因而,公开性、互动性、参与性成了重要的价值取向,并建构了其公共性的内涵。由于涉及到众多参与主体和环节,相互间如何协作和运转,都需有相应的规定和机制。因此也突出了公共艺术规划的重要性,以协调各参与主体,使之能积极互动与合作,协调各运作环节,使之有序衔接和开展。

系统的公共艺术规划不仅能为公共艺术发展提供稳定的资金来源和政策保障、行之有效的管理體系和系统的运作机制,也能保障公共艺术的公共性价值和艺术品质,这都有助于公共艺术的有序发展,并在城市和整体文化架构中发挥多元的作用。如今越来越多的人持有这样的观点:在当今世界,城市的发展与竞争,由以往的重经济逐渐转向重文化,当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城市文化为核心的软实力相对于以经济和硬件设施等内容为代表的硬实力将占据更为重要的地位,国际著名城市大都体现出以文化论输赢、比后劲的状况,城市的文化品格、人文特质对塑造城市品牌尤为重要。“城市之间在经济、社会等所有领域的竞争,最终是文化的较量。”公共艺术普遍被认为是营造场所精神、提升城市和社区文化内涵、提高环境品质和竞争力、推动经济发展的一种文化手段。而系统的公共艺术规划能够有益于公共艺术在城市文化及整体城市的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

二、美国公共艺术规划内容及其作用

美国是公共艺术发展最为成熟的国家之一,这得益于各类公共艺术规划的实施。百分比艺术计划可谓是一个总体的公共艺术规划,集法规、政策、机制为一体。美国目前有约三十个州先后实施了百分比艺术计划,每个州的具体规则不尽相同,但要求公共建设项目拿出一定百分比的建设资金用于公共艺术成为核心内容。这在政策、资金等方面对公共艺术发展起到保障作用,推动和带动了大量公共艺术的诞生。1959年,费城成为美国首个实行百分比艺术计划的城市。1973年,西雅图开始实行百分比艺术计划,并制订了《西雅图市中心都市计划》,仅用了十年就推出八百多件公共艺术作品。1982年,纽约实行百分比艺术计划,规定公共建设项目资金的百分之一用于公共艺术。艺术家们借由多元的公共艺术形式敏锐地把握和反映城市的文化多样性,使得公共艺术成为重要的文化手段,推动城市文化及整体城市的发展。

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的经济、文化、社会、城市建设等得到长足发展,公众对文化艺术、环境品质、社会参与等方面的精神诉求增强。1963年,美国国家艺术基金会成立,旨在向美国公众普及艺术,并赞助和管理公共艺术。其承担了公共艺术赞助的引导者角色,拥有详尽的规划内容与赞助机制。国家艺术基金会注重与民间机构合作,吸纳七至八倍的社会配套资金,逐渐形成了以政府为主导,整合社会资源的公共艺术赞助模式。理查德·哈斯(Richard Haas)正是在国家艺术基金会的赞助下创作了大量负有盛名的室内外建筑壁画,其作品遍及纽约、芝加哥、波士顿等地,他不断实践着“以城市为画布”的理念,赋予建筑及环境独特的性格。

美国各城市通常设有相应的艺术委员会,制订公共艺术规划(Public Art Master Plan)和管理公共艺术事务。各类民间基金会和机构,如纽约的创意时代(Creative Time)与彭博(Bloomberg)、波士顿的绿道(Greenway)等,也有着自身的公共艺术规划,这使之成为公共艺术发展的重要推进者。这些公共艺术规划往往强调立足于城市及社区特质。“洛杉矶市中心公共艺术规划”即在目标中提出:延续多元与高质量的公共艺术计划,以反映洛杉矶与洛杉矶居民之特质。此规划应融入洛杉矶的城市内涵,广泛反映社群的多元组成。从中可以看出对彰显城市及社区的环境及文化特质、关注公众精神及需求、创造社会交往与互动的强调,这在美国的城市公共艺术规划中有着普遍性。

通过对这些公共艺术规划内容的观察,我们可以发现其与公共艺术表征之间的关联。正是因为有系统的公共艺术规划,以及相应的法规和资金等的保障,行之有效的管理体系和有效的运作机制等,使公共艺术各环节之间有序运转并得到相应的支持。而普遍强调基于特定场所(site Specific)和针对社区而创作,使公共艺术通常扎根社区,彰显社区的环境及文化特质,并成为社区的骄傲与代言。同时,注重公众参与和关注公众精神,使得公共性成为其公共艺术的核心价值。正如旅美学者高千惠在书中所写到的,公共艺术进入了目前现实文化与前卫思考相结合的新年代,已经从艺术家的理想蓝图转手到公众问题的陈列。此外,各城市及民间机构根据公共艺术规划定期开展活动,激励创意和提案,历练了艺术家的创造性思维和公共性思考。这些方面共同造就着美国公共艺术重环境、重文化、重公众、重社区,以及全社会共建的面貌。这些公共艺术规划的具体内容因蕴含着丰富的社会内涵和人文精神,而成为公共艺术与社会之间紧密联系的纽带,具有多元的作用,也使公共艺术不仅作为美化或装点城市的艺术品,而且更多成为引发社会交往与互动的“思想容器”。

三、中国公共艺术规划内容探讨

纵观近二三十年来中国公共艺术的发展,可以发现,公共艺术的数量迅速提升,以城雕、壁画等为主体的公共艺术频繁出现于各类公共空间。与此同时,规划、管理及相应的理论体系却并不完善,这种不对等的状态制约着中国公共艺术的有序发展,使公共艺术作品良莠不齐、地区发展不均衡、作品缺乏场所针对性、公共性程度不高等问题普遍存在。公共艺术规划的重要性被提上日程,相关的研究亟待开展,我们可从美国公共艺术规划的成功经验中提炼出有益的经验与做法。

通过对美国公共艺术规划内容的深入观察,总结出其公共艺术的成熟运作离不开稳定的保障体系、行之有效的管理体系和系统的运作机制,这正是中国公共艺术规划所需探讨的重要内容。接下来主要从这几个方面结合中国公共艺术规划的现状和语境展开探讨。

(一)稳定的保障体系

公共艺术的发展离不开稳定的政策和资金保障,这不仅是公共艺术发展的基石,也是规划的重要内容。从美国公共艺术规划的成功经验来看,百分比艺术计划、城市公共艺术规划、国家艺术基金会的设置对公共艺术发展的保障作用显著。因此,有必要结合中国的实际探讨如何建立一个稳定的公共艺术保障体系,以提供政策、资金和公共艺术品质等方面的保障。

1.百分比艺术计划与城市公共艺术规划

百分比艺术计划是一种合理有效的政府支持公共艺术发展的模式,目前中国仅有小范围的尝试,全面的实行任重而道远。对于中国公共艺术的发展而言,百分比艺术计划的设置是首要任务。

美国百分比艺术计划可谓是一个总体的公共艺术规划,所涉及的内容非常详尽,不仅具有立法的强制性规定,同时也涵盖具体的政策和运行机制,包括条例、宗旨、目标、公共艺术定义、资金来源、艺术家及作品遴选方法、社区介入和公众参与方式等,融法规、政策、机制于一体。纽约的百分比艺术计划即明确规定,艺术家应在作品征集阶段就介入其中,艺术作品须设置于公众易接近的区域,强调应与社区合作等等。在百分比艺术计划的支持下,纽约至今已设置数百件公共艺术作品,遍及各类公共空间的作品反映了城市的历史和文化多样性,以及公众的精神和创造性。百分比艺术计划不仅为公共艺术发展提供了政策、资金和品质的保障,也为各城市公共艺术规划的实施提供了参照。百分比艺术计划可谓是宏观层面的规定,而城市公共艺术规划则是各城市立足自身的历史文化特质而制订的具体发展规划。

以圣地亚哥市为例,其公共艺术规划强调:彰显社区身份和骄傲,创造社区支持,支持艺术家,强化城市环境,注重项目的程序和管理,明确资金来源。圣芭芭拉市的公共艺术规划也详尽地阐述了以下内容:提高公众欣赏能力,创造成功的和吸引人的公共空间,提升城市设计的品质,改善公共设施,彰显社区的身份和骄傲,纪念社区的历史和彰显多样性,提供教育和学习的计划,为所在区域的艺术家提供施展其天赋的计划等。这些内容明确而具体地规范了公共艺术发展所涉及到的方方面面,我们也可从中窥见当代美国公共艺术的兴盛和发展与这些具体规划条例之间的诸多关联。

百分比艺术计划和城市公共艺术规划不仅从政策、资金层面为公共艺术发展提供了保障,还从行动层面保障了公共艺术有序运作,同时,也在品质与内涵上不断建构着公共艺术重公众、重社区、基于特定场所的特性,这都是值得我们研究和借鉴的。

2.国家艺术基金会

通过对美国国家艺术基金会的观察,可见其对公共艺术发展的引导作用显著。它旨在“向公众普及艺术”,并探索与民间机构合作及支持公共艺术的方式,承担着相当一部分公共艺术的赞助工作,为公共艺术的规划与布局、管理与运作提供了依据。它不仅作为政府直接赞助公共艺术的重要途径,还带动许多民间机构和个人的赞助,最终实现成倍的效应。它为艺术机构提供的“种子基金”,能够为受赞助机构带来七八倍的配套资金。美国政府灵活应用市场运行规则和社会赞助的历史传统,与艺术机构合作,合理有效地将社会资金纳入艺术赞助体系中,这种赞助体系有着突出的优势,可以在国家管理下借助更多的社会资金来发展公共艺术,是一种可资借鉴的模式。

中国于2013年12月成立了国家艺术基金会,采用国家设立、政府主导、专家评审、面向社会的公益性基金模式,主要资金来源是中央财政拨款,赞助范围包括艺术的创作生产、宣传推广、征集收藏、人才培养等方面,机构或个人均可申请。从其赞助类别来看,主要侧重于曲艺、舞蹈、话剧、绘画等传统艺术形式,而针对公共艺术的赞助尚未大量涉及。鉴于城市公共艺术在当代艺术领域占据比重的日益增大,及其对城市环境及文化的重要性不断增强,应增加对公共艺术的赞助比例,充分发挥国家艺术基金对公共艺术的赞助及引导作用,为公共艺术规划、管理提供依据,同时吸纳民间机构和个人的赞助。由此,中国公共艺术的发展将会得到更有力的政策、资金的保障和广泛的社会支持,从而使公共艺术获得更稳定有序的发展。这都是公共艺术规划需要重点探讨的内容。

(二)行之有效的管理体系

1.公共艺术委员会

公共艺术的发展离不开专门的管理机构,以负责具体的操作与实施。美国各级文化部门大都设有相应的艺术委员会,管理公共艺术事务。2014年12月,中国文化部直属的中国文化管理协会成立了公共艺术专业委员会,整合了城市雕塑、艺术景观、城市家具等各个公共艺术领域,注重在城市建设中彰显独具特质的文化,发挥文化管理在城市文化建设方面的作用,这对中国公共艺术发展来说无疑是一件有力的举措。此前在一些大中城市也设有城市雕塑管理办公室,其职能相当于公共艺术委员会,而在其他一些城市,公共艺术管理较多由城市规划部门进行。成立专门的公共艺术委员会,能够突出工作重点,更有针对性地为公共艺术的设计、运作和实施等环节提供管理,使各环节之间有序运转。

2.公共艺术遴选小组

在作品征集阶段,建立公共艺术遴选小组是非常必要的,能够选择合适的艺术家及作品,使作品更多建立在特定场所和民意的基础之上。纽约文化事务局的公共艺术遴选程序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范本,有着典型意义。当遴选程序启动后,文化事务局下属的公共艺术部门即成立一个遴选小组,通常包含六至七人,由公共艺术部门负责人担任主席,参与成员包括策展人、艺术家、建筑师、批评家、历史学家等,其中一名须生活或工作在项目所在地。遴选程序一般先由建筑師向遴选小组进行项目介绍,并基于社区环境的性质和建筑物功能提出选择哪一类艺术家的意见,随后遴选小组依据一定的标准对申请者进行初选,并选出数名艺术家来参与投标。这一程序既保证了公共艺术遴选的公开、公正与透明,也使得公共艺术更多基于特定场所的环境与文化特质及公众的精神与需求。

公共艺术委员会和遴选小组能够为公共艺术运作提供详尽而具体的管理,因此也是公共艺术规划需重点探讨的内容。应结合中国公共艺术管理机构的现状,推动各级文化部门和各城市公共艺术委员会的成立,并且尽可能为每个项目设立由各界人士参与的遴选小组。有针对性地为公共艺术运作过程提供深入细致的管理和技术支持,使公共艺术更多基于特定场所,引发广泛的社会交流与互动,使公共艺术的设计、运作和实施等环节能够有序地运转。

(三)系统的运作机制

通过对美国公共艺术规划成功经验的归纳与总结,以及对中国公共艺术发展语境的分析与判断,我们可以在如下方面对公共艺术运作机制展开探讨。

1.制订公共艺术发展的总体计划。各文化机构和城市可通过对城市和区域的历史文化与发展方向、公共艺术空间布局与文化定位的分析与研究,有针对性地设置公共艺术发展计划,包括远景构想和近期目标。避免分布不均、艺术品质低、内涵单一、场所针对性不强等问题,使公共艺术更多建立在特定场所的环境及文化特质基础之上,并且与城市整体的发展与建设目标相辅相成。

2.公共艺术遴选标准及设计原则。制订总体的公共艺术遴选标准及设计原则作为基本依据,同时根据每件公共艺术设置场所的历史文化特点、空间特质、公众精神与需求等,有针对性地提出具体的遴选标准和设计原则,并且以作品的开放性与可达性,公众介入的程度为重点考虑。力求公共艺术基于特定场所的环境和文化特质及公众精神与需求。

3.资金筹措方式。探讨政府与民间合作的赞助模式,吸纳社会资金作为配套资金来支持公共艺术。同时,规定在项目启动前需明确资金来源,使项目得到充分的资金保障。

4.公众纳入方式。应致力于使公共艺术成为公共文化生活的重要部分,以向公众普及艺术为主旨。美国公共艺术规划十分重视公共艺术和公众的对话与交流,公共艺术不仅被普遍认为具有提升环境品质、彰显社区特质、增强城市吸引力等作用,还被视为是一种推广性的美育,一种平民化的艺术建设,公众的参与程度是决定作品成功与否的关键,因此常采用丰富有趣的互动和公共艺术教育让公众体验和深入理解公共艺术。这都是可资借鉴的公众纳入方式。

5.后续维护、作品评估。需在规划中充分考虑到作品的后续维护,及对作品的效果和社会效应进行定期评估,以不断提升公共艺术的总体品质。

6.公共艺术互动地图。在相关网站上设置城市或区域的公共艺术互动地图,包括艺术家及作品介绍等。一方面有助于公众了解现有公共艺术空间布局、作品与环境和文化的关系,以便公众更深入了解和参与公共艺术。另一方面,也为今后公共艺术规划的不断完善打好基础。

7.公共艺术人才库。汇集公共艺术领域艺术家的作品及个人信息,方便艺术家申请赞助和及时更新作品,同时也能提高公共艺术遴选的效率。

8.公共艺术活动。定期举办公共艺术竞赛、展览、教育等活动,有益于激励艺术家的创意和历练艺术家,推动优秀作品介入各类公共空间,纳入更多的公众。同时,也有益于作品公共效应的推广。

综上所述,公共艺术规划是一个多层级、多元化的系统,稳定的保障体系、行之有效的管理体系和系统的运作机制构成公共艺术规划内容的主体,是中国公共艺术规划可重点探讨的内容。

结语

公共艺术规划是一个系统工程,通过美国公共艺术发展与公共艺术规划之间关系的考察,我们可以看到系统的规划对公共艺术发展的良好促进作用。同时,我们也寄希望于中国尽快建立起符合自身语境的公共艺术规划体系,使公共艺术发展更多从无序到有序,从零散到系统,更加突出公共性价值、社会价值、环境价值、文化价值等。为此,我们应将公共艺术规划视作一个多层级系统,从保障体系、管理体系、运作机制等角度进行研究。从政府层面,尽快推行百分比艺术计划,公共艺术的有序发展离不开百分比艺术计划的先行,在此框架下,公共艺术的品质和数量、公共性程度、管理水平等将得到政策保障。各城市也应立足自身的环境及文化特质制订一个具体发展规划,为公共艺术的有序运作提供具体的支持。发挥国家艺术基金会的作用,使其承担公共艺术赞助的引导者角色,探索其与民间机构合作的模式,以吸纳社会资金,从而提供稳定的资金保障。同时,从公共艺术委员會及遴选小组的建立及其运作方式角度探讨行之有效的管理体系。此外,系统的运作机制也是公共艺术规划的重要内容。三者的共同协作有助于中国公共艺术的发展建立在一个稳定、合理、有序的基础之上。

作者:张苏卉

文化管理公共艺术论文 篇2:

民间组织机构是公共艺术发展不可或缺的力量

随着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不断深入,公共艺术变得炙手可热,其理论成果也不断涌现,但多为涉及对公共艺术主办机关、主管单位以及策划,创作者的研究,而作为公共艺术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力量一民间组织机构,却极少给予关注。实际上,大陆公共艺术的发展缺少民间组织机构的积极参与,因而较少有学者提及这股力量的重要性。

公共艺术肇始于欧美,台湾通过借鉴学习并结合本地实情发展公共艺术,使其大放异彩。除了主管机关的百分比政策保障和监督引导外,促使台湾公共艺术发展成熟的另一重要因素,就是民間组织机构优化配置社会资源的力量贡献。本文通过对台湾帝门艺术教育基金会和台湾蔚龙艺术有限公司两个民间组织机构的分析,探究其促进台湾公共艺术发展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揭示公共艺术发展中民间组织机构的角色担当与功能分配,为大陆公共艺术的发展提供一种思考路径。

一、多方通力合作的台湾公共艺术

台湾于1992年立法通过《文化艺术奖助条例》(2002年修正),1998年发布《公共艺术设置办法》(2002年、2003年、2008年修正),形成了公共艺术设置概念及执行标准的共识。在公共艺术百分比法案保障下,台湾公共艺术发展迅速。根据台湾文化相关部门2003年至2014年出版的《公共艺术年鉴》统计,全台湾执行《公共艺术设置办法》的公共艺术数量为1529案、设置的作品数量为2663件。累计经费超过47亿新台币、近10亿人民币。2003年至2010年参与公共艺术作品设置的艺术家多达1074人。此外,参与公共艺术设置的非艺术家人士数量庞大,显示出台湾公共艺术不仅案例丰富,参与艺术家数量惊人,而且逐渐形成产业规模,加强了执行力度和推广力度,取得了极好的社会反响。

台湾公共艺术发展主要依靠主管机关、主办单位、策划,创作者以及民间组织机构的通力合作。“主管机关的任务在于行政立法,以及实际执行面关于法令程序的审议:主办机关为实际公共艺术设置之主体单位,负责从预算编列到控管公共艺术计划执行完成;策划及创作者则实际负责创作、制作及整体公共艺术计划之执行。”尽管主管机关出台的政策法规是推动公共艺术发展的重要保障,兴办机关提供的项目招标是公共艺术发展的原生力量,策划者,创作者的方案设计是公共艺术发展的不竭动能,但台湾公共艺术得以迅猛成长的原因还在于民间组织机构的力量支撑。民间组织机构在公共艺术发展过程中扮演着信息咨询、设置代办的主要角色,已经成为促进政府与艺术家、政府与公众、艺术家与公众间和谐关系的重要力量,充分发挥着服务职能和桥梁纽带作用。它们的存在与作用,使台湾公共艺术借助多样化媒介材料呈现出多姿多态,积极彰显公共艺术美化环境、提升生活美学品质的重要功能。

推动台湾公共艺术的民间组织机构通常分为两大类型:一种是非营利性组织机构,另一种是非公益性组织机构,二者都是以发展文化事业为旨归。在台湾,推动公共艺术发展的几个重要的非营利组织机构有帝门艺术教育基金会、台北市开放空间文教基金会、富邦艺术基金会、忠泰建筑文化艺术基金会、公共艺术教育发展协会、视觉艺术协会等。而属于营利性性质,但却旨在促进台湾文化艺术事业发展、提升民众艺术审美素养、推动公共艺术建设的组织机构有蔚龙艺术有限公司、弘邑创意文化有限公司、阳光国际文化艺术有限公司、雅典艺术有限公司等。

二、非营利的帝门艺术教育基金会

台湾帝门艺术教育基金会是以发展艺术教育、提升台湾民众艺术素养为宗旨的非营利性机构。台湾的非营利性组织因不同的组织架构通常被分为“财团法人”“公法人”“公益社团法人”“中间社团法人”以及各种“非社团法人”。根据法律定位,基金会多属于“财团法人”性质。2010年3月台湾地区行政管理机构通过“财团法人法”草案,重新定义“财团法人”为:以充实公益为目的,由捐助人捐助一定财产、经主管机关许可、并向法院登记之“私法人”。帝门艺术教育基金会便是具有这种合法地位的“财团法人”。

1989年,时值台湾当代艺术风起云涌之际,也恰逢民间财富迅速积累带来经济高峰期,帝门艺术教育基金会在台凤企业赞助下诞生,帝门创办人黄宗宏以雄厚的资金作为基金会踏入艺术之路的坚实后盾。2001年台风企业财务出现问题后,切断了早期私人企业赞助的资金来源,政府补贴只能维持基金会的基本运作,想要有所作为只能靠帝门自己筹集资金。一是通过协助政府单位的委托案,紧紧抓住艺术教育的宗旨,利用政府资金做展览策划、公共艺术、艺术村建设等;二是募集社会资源,获得民间捐赠。为了加强基金会的运作执行力,帝门采用了较为简单、分工明确的组织架构。董事会下设一名执行长,执行长统筹掌握基金会的运行工作、主要管理行政经理、艺术总监和资讯经理,艺术总监下设专案经理管理不同的专案,每个专案都有具体的专案执行者。帝门成立之初未分家的基金会和艺术中心随着业务的增加而逐渐分化,成为两个性质截然不同的单位。与专营艺术品投资交易的艺术中心不同,基金会明确以艺术教育为宗旨,成为推动艺术事业的非营利性组织。其工作内容主要为:一、策划展览。1991年基金会在帝门艺术中心举办“法国秋季艺术沙龙”,开启引进国外艺术经典的工作。其后策划的“安迪·沃霍尔1928~1987”(台北市立美术馆,1994年)、“卢浮宫博物馆珍藏名画特展”(台北故宫博物院,1995年)、“毕加索的世界”(台北故宫博物院,1998年)等展览,成为上世纪90年代轰动台湾的展览;二、推荐艺术家。自90年代初开始,基金会通过举办展览、出版画册、媒体宣传等方式积极向公众推荐台湾优秀艺术家,如朱家骅、林明弘、顾世勇、姚瑞忠、侯淑资、萧勤等。对于优秀艺术家的遴选推荐,基金会有相当严谨的审核程序,并且综合考虑内部讨论结果和外聘专业委员的建议。与此同时,基金会还收藏台湾当代艺术优秀作品,成为一个具体而微的美术馆;三、协助教学。从1998年开始,基金会协助台湾中小学举办艺术家驻校计划,介绍年轻的当代艺术家入校完成六到八周的艺术课程教学,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四、评奖。为鼓励艺术评论写作,基金会于1995年首次举办艺术评论奖,此后每两年进行一次评奖。1999年后,随着越来越多的学校艺术评论专业系科的成立,改主动给奖为征文评奖,很多新晋的艺术评论写作者得以提携:五、建立数据库。1990年至今,帝门人坚持不懈地建立基金会数据库。包括当代艺术简报资料库、期刊资料库(建立二十几种有关台湾艺术的期刊库,收集其第一期至今的内容)、艺术评论资料库、艺术家资料库(包含三四百个艺术家的详细资料);六、介入公共艺术。基金会于2004年开始积极介入公共艺术的规划、设置、代办、推广、研究等工作。这已经成为帝门工作中的一个重点,也是它得以健康持续发展的一种重要方式。

其实在2004年之前,帝门基金会与“文建会”合作进行“环境与艺术”公共艺术系列讲座时,就埋下了此后发展公共艺术的种子。2002年台湾公共艺术百分比法案出台后,基金会于2004年正式涉足公共艺术领域。执行长熊鹏翥认为公共艺术是市民在公共空间最直接接触艺术的媒介,基金会涉足公共艺术的目的是想通过公共艺术实现艺术教育的新可能。

基金会最初参与公共艺术的方式是设置艺术作品。它在伴随台湾当代艺术的成长过程中积累了大量优秀艺术家资源、在公共艺术设置方面邀请了不少艺术家参与。基金会认为艺术家才是公共艺术创作的主体,于是决定改变自身定位,开始协助政府部门做公共艺术。一是做公共艺术实务讲习。由于公共艺术计划应用广泛,每年都会有大量的优秀案例涌现,基金会根据公共艺术设置情况,分很多案例主题单元,如交通节点公共艺术、校园公共艺术、科学园区艺术造镇等,介绍相关案例及其执行过程。为了使学员能在短时间内认识公共艺术并了解其复杂的行政程序、美学内涵以及实际操作方法,实务讲习会重点讲述公共艺术的相关政策法规以及计划书撰写。每期讲习还会根据不同的实际问题作探讨,如2014年的实务讲习就侧重于探讨公共艺术设置完成后维护管理的实务,并对管理单位作系统介绍。二是开始承办公共艺术的规划工作,如策划举办公共艺术研讨会。基金会高规格定位公共艺术研讨会,根据市场调研精心设计每年的研讨会主题,发动台湾艺术家,邀请大陆及国外专家学者分享其经验与视野。近年来帝门基金会积极促进海峡两岸公共艺术的交流,协助举办“海峡两岸暨香港公共艺术研讨会”,这些工作对未来的公共艺术作品形成有着直接影响。三是行政管理机构考虑其丰富的公共艺术经验,委托帝门进行公共艺术的现状调查和政策研究。帝门在其多年数据库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对全台湾进行实地词查,收集公共艺术相关数据资料,分类梳理并进行剖析,从2012年开始协助行政管理机构编辑出版《公共艺术年鉴》。基于庞大的数据库资料,帝门成立研究团队,对台湾的公共艺术、视觉艺术、艺术评论等进行深入研究,并出版相关著作。四是在展览策划和艺术教育的实践经验以及平台上、逐渐转向以公共艺术为主的展览举办和教育推广。

随着公共艺术越来越专业化的趋向,主管单位没有足够人力资源,加之公共艺术设置案十分复杂,需要委托专业单位协助代办,于是,行政管理机构于2008年出台公共艺术代办政策。代办单位通常要熟悉详细的公共艺术政策法规,了解兴办单位的实际需求,掌握大量优秀艺术家信息资源,最为重要的是,在公共艺术设置过程中,代办单位要积极引导公众进入艺术创作,搜集公众意见并协助调整方案。帝门在多年艺术教育、艺术行政以及艺术研究的经验上,不断增强代办所需的较强的综合能力,因而在此时厚积薄发,积极参与公共艺术的设置代办。

帝门在坚持促进艺术教育的宗旨上介入公共艺术。从2004年至2015年,完成包括公共艺术实务讲习、公共艺术计划、公共艺术年鉴、公共艺术导览与清洁维护示范、公共艺术专业服务、公共艺术研讨会公共艺术代办等52个大型专案(另外还策划展览65个、推广艺术教育34案、编撰出版书籍59本)。帮助兴办单位直接委托具有创作经验的艺术家及团队参与设置公共艺术,如高雄捷运美丽岛站《光之穹顶》、铁工局冬山车站《风筝的故乡》等台湾知名公共艺术作品,建立起大容量的公共艺术资料库,规划全线的城市捷运公共艺术,掌握公共艺术的整体政策,协助兴办单位和艺术家解决耗时费力的沟通,提供行政工作支持。基金会通过扮演政策解析者、艺术家沟通者、公众引导者、市场调查者、艺术规划者等多重角色,塑造兼具公共性与艺术性的作品,并将其作为良性媒介,引发艺术、城市、公众间的密切交流,成为台湾公共艺术迅猛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三、营利性的蔚龙艺术有限公司

民间营利性组织机构,尤其是以艺术行政公司形式出现的营利性组织机构也是台湾公共艺术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成立于2002年的台湾蔚龙艺术有限公司是这类组织机构的代表。

蔚龙公司创始人王玉龄早期做艺术经济,开办画廊,积累了一定数量的资金。然而、学习艺术、留学法国且精通几种语言的王玉龄并不满足于这种小众范围的艺术接受。她认为艺术应该是人人享受的资源,时值台湾公共艺术百分比法案修订出台之际,于是创建蔚龙,主要从事公共艺术的相关工作,力图促进台湾艺术事业的发展。

蔚龙公司在成长过程中逐渐形成三个部门:第一个部门是公共艺术的专案管理,主要工作为协助兴办单位寻找适合的艺术家,探讨合理的执行方式。这个部门会通过各种尝试,而非只对应法令完成案件,其目的是要将案件做到最优秀,产生较强的社会反响。第二个部门是公共艺术的设置。蔚龙参与艺术家提案,不仅是推广优秀作品,更重要的是提携有创造力的艺术家,帮助他们创作经典。第三个部门是艺术展览。十年法国之旅和五年加拿大之行使王玉龄积累了丰富的国际艺术家以及艺术工作者资源,借助这种优势,大量引进国外展览,提升台湾民众的艺术素养和國际视野。

在公共艺术领域、除了专案管理、制作设置,蔚龙同样涉猎艺术节、专辑出版、研究专案、公共艺术讲习以及教育推广等活动。从2004年至2014年,蔚龙艺术有限公司完成16项公共艺术设置策划案,47个大型公共艺术专案,其中包括协助台湾文化管理部门调查研究并编辑2004年至2011年的《公共艺术年鉴》。《公共艺术年鉴》的研究出版并非易事,除了详细搜罗全台湾每年与公共艺术有关的一切项目、还要分门别类地进行梳理、分析,做出解释。年鉴包含公共艺术评析、设置计划统计分析、公共艺术记事、公共艺术出版资讯、公共艺术政策解读、优秀案例分析等板块内容。除此之外,蔚龙协助或代办的设置案给公众呈现了大量优秀的公共艺术作品,如基隆火车站公共艺术作品《璨流》,科技部中部科学园区的《生命绽放的窗景》、《松鼠坡上的追逐》,台东国际地标《摘星树》等。

虽然蔚龙并没有完全离开艺术品市场,但已经从最初只获取经济效益的目的转型为以发展公共艺术事业为主的营利性民间组织。蔚龙将自己的角色定位为服务者,是想在有组织、有规范的政府和天马行空的艺术家之间取得平衡点。台湾的行政管理机构希望通过法令对公共艺术进行宏观把控和引导,而艺术家则希望自己最具创意的作品能得以呈现,不会考虑是否违反法令,这两者之间存在观念冲突,他们需要沟通的桥梁和纽带。因而,像蔚龙这样的行政协助组织机构不仅有了存在的必要,更是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他们不仅非常熟悉公共艺术的法令政策,而且懂得艺术创作精神、非常尊重艺术家。设置于公共空间的公共艺术牵涉公共安全等问题、存在安全隐患的作品无法通过审核,此时需要扮演服务者角色的民间组织机构出面协调,一方面是向政府审核小组讲明艺术家创意的可行性,另一方面则是向艺术家讲明法令限制,使设置案能最大限度地保留创意却又不危及公共安全,最终通过审核。

此外,作为艺术家作品创作的协助者,同时也代办设置公共艺术,蔚龙不仅熟悉公共艺术作品设置中的加工流程,更知晓各流程所需材料以及相关厂商信息,包括材料品种、类型、定价、质量、售后等、时刻掌握艺术创作原材料的市场行情,了解最新科技及其产品。与之相应的还储备了大量能密切合作的施工单位资源,了解施工技术的发展。这种能力的具备,不仅能帮助公共艺术设置案以最佳的方式完成、还能促进材料科技的发展,带动相关产业的进步,形成巨大的公共艺术边际效应。

四、结语

不论是非营利性民间组织机构,还是旨在发展艺术事业的营利性民间组织机构,在台湾类似帝门和蔚龙这样的组织机构还有很多、它们对公共艺术的介入有着相似性。一是在教育推广、艺术经济、艺术管理等方面有多年的经验积累;二是非常熟悉公共艺术法令以及相关的政策规定,与政府职能部门有良好的沟通:三是掌握国内外大量优秀艺术家资源,建有密切联系,并能与其进行充分的交流:四是了解公共艺术创作流程和生产工艺,掌握材料类型类别及其科技创新动态,能邀请多个技术精湛的施工团队进行合作。五是具备市场调研、科学分析、深入研究、献言建策的能力。总之,台湾的民间组织机构能在公共艺术政策研究规划、公共艺术专业行政执行、公共艺术品设置、公共艺术论坛及讲座、公共艺术展览与展演、公共艺术空间经营、公共艺术导览、出版品设计规划等方面能提供高品质的服务,能妥善协调主管机关、兴办单位、艺术家以及公众之间的矛盾。

大陆自1982年全国城市雕塑规划组成立以来,先后成立了约27个与城市雕塑或公共艺术有关的组织机构,这27个组织机构有的已经退出历史舞台,新近成立的组织机构多数只是挂公共艺术之名,却不做公共艺术之事,鲜有类似于台湾帝门艺术教育基金会以及蔚龙艺术有限公司这样全面介入公共藝术的民间组织机构,大陆为数不多的艺术基金会以及艺术公司也不曾涉足公共艺术领域、这说明民间组织机构参与公共艺术事务,甚至是参与艺术文化事务的积极性有待提高,同时更说明缺少激励民间组织机构介入艺术文化事务的机制。

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公共艺术将成为现代城市规划设计的重要力量。公共艺术想要获得长足发展并积极参与城市文化建设,政府部门除了制定相关的文化政策、成立有效的管理部门、设立保障性艺术基金之外、还应建立激励机制,鼓励社会力量的参与,调动民间组织机构的积极性,支持其灵活多样的运作方式,激发其桥梁纽带作用,为公共艺术的发展提供新生力量。

作者:袁荷

文化管理公共艺术论文 篇3:

艺术与建筑对社区公共空间设计的推动作用

摘 要:如今,越来越多的艺术家与景观设计师或建筑设计师合作,通过设计公共艺术空间,提升居民生活品质,赋予城市艺术气息。基于此,结合北美部分城市的公共空间案例,从艺术与建筑的相互关系角度出发,探寻社区公共空间设计的意义、价值和主要特征。

关键词:公共空间;视觉艺术;当代艺术;景观建筑

在过去几十年里,人们普遍认为公共空间是公共场合的通用名称。然而近年来,公共空间被赋予了新的定义和内涵,如今世界范围内有一种主流观点,即娱乐中心、商场和画廊都被归纳为现代公共空间,也被认为是社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共空间内的活动能為居民提供聚集和交流的机会,通常由活跃的协会组织来举办,以促进居民互动。但是针对公共空间的设计往往被忽略。居民之间的社交互动应当通过艺术氛围得到进一步增强,然而大多数建筑师和景观设计师一般更加注重空间的美学设计,提供各式公共空间来举办各种类型的公共活动,而非创造艺术性场所来促进社区居民之间的社交互动。

多项研究表明,相比空间环境单一的公共空间,能引导居民良性互动的公共空间更利于社区的健康发展。此外,强有力的社会互动是也是城市经济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为此,设计师应致力于创造人们可以进行合作、联系和分享的社区公共空间。

一、公共空间艺术的概述与意义

(一)公共空间艺术的概述

公共空间艺术以一种简单直观的方式,将人们聚集在一起并鼓励他们各抒己见、互动交流。这种艺术形式具有开放性、包容性以及免费性等特点。

当艺术与公共空间相结合时,有助于艺术的经济效益得到迅猛提升。为此,公共空间可以将各类设计和艺术学科相结合,创造繁荣发展的未来。

文化管理部门和公共艺术组织以及视觉艺术家们能在公共空间设计、组织和规划中发挥重要作用。近年来,人们意识到艺术能为任何公共空间带来附加值,这促使视觉艺术家与建筑师、景观设计师和城市规划师一起进行相关设计项目开发。而相比其他项目,公共空间艺术项目的设计,更能让居民作为旁观者获得新奇的参与感和体验感。例如艺术家在社区组织以分享艺术作品为主题的活动,能让居民创作各种艺术作品并通过这种形式来与他人交流互动。

(二)公共空间艺术的意义

第一,公共空间艺术能加强社区互动。当游客与居民在公共区域发现一件艺术作品时,会因驻足欣赏而放缓移动速度。这样一来,他们就会聚集在艺术品周围,互相交流它背后所隐藏的信息,或者拍照上传到社交网络进行讨论。公共空间里的艺术作品始终能吸引人们,从而引发有趣的交谈甚至是激烈的争论,因为它在公共空间里具有感染性。

基于这种情况,美国艺术家托尼·塔塞尔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卡尔弗城展示了他具有创造性的当代公共艺术作品——94英尺的彩虹,大量游客和居民对此反响热烈,他们在周围相互交谈,观看这项独特的艺术项目。由于人造彩虹在方圆几英里内都能看到,不少人误以为真,以至于在几周后,人们仍会谈论这项艺术项目如何真正改变了城市的形象。由此可见,公共空间艺术通过在人与景观之间展开一场心灵交流,加强社区互动。

第二,公共空间艺术能促进形成社区集体认同。针对社区空间的公共艺术活动可以赋予社区集体身份。到目前为止,公共艺术作为一种开放性的艺术作品,含义已经发生了变化,除了通常的雕塑、绘画和马赛克艺术外,还包括音乐、仪式等各类表演。

对于任何城市规划者、组织者或社区管理者来说,通过设计公共场所来加强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从而形成集体认同是一件充满挑战的事情。其中年度公共艺术活动和当代艺术展览可以发挥重要作用。这类活动提升了社区的自我形象,突破了以往展示形式的局限性,吸引了游客和居民纷纷参加。

除了艺术协会、公共画廊或艺术教育机构为形成对社区的集体认同作出贡献外,个体艺术家也有相关项目展现。美国艺术家巴纳比·埃文斯就曾挑战多种艺术设计,包括雕塑、装置、摄影、景观和建筑项目。他也曾鼓励数百名志愿者在美国罗德岛州普罗维登斯市创造一个公共艺术活动,其被称为“水与火艺术节”,使命是通过恢复城市体验、加强社区互动以及创新性地改变整个城市的形象来激励普罗维登斯市及其居民通过呈现公共艺术来吸引人们到来。

这项活动包含多种感官体验,从听觉、视觉、嗅觉方面调动来自世界各地的1000多万游客的情感,引导他们全身心地沉浸并感知、思考。这项公共艺术活动让城市拥有了蓬勃的生命力,并且重新激活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

二、艺术与建筑在公共空间设计中的应用

(一)设计案例研究

从古到今,艺术与建筑的关系一直被认为是一种不可分割的共生关系。设计师们将艺术的审美标准与建筑的设计法则相结合,从而在特定领域创造出优秀作品。另外,就像景观建筑,公共艺术也曾经被严重忽视。到目前为止,景观设计师们付出了巨大努力来证明自身在公共艺术工作中所能发挥的作用,艺术家和景观设计师之间的合作能产生出乎意料的效果。以美国著名艺术家珍妮特·艾克曼为例,她带领的设计团队因改变了城市空间的本质而多次获奖。在她的艺术作品空间创造方面,景观设计师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一同探索雕塑等公共艺术和景观建筑的关系。

公共空间项目里,设计团队通常与建筑师、景观设计师、机械工程师和照明设计师合作,他们在设计过程中经常专注于创造大规模的当代公共艺术作品。这些作品往往体现了不同社区的集体身份,吸引居民前来与这项结合艺术、建筑的项目形成情感联结。在珍妮特·艾克曼负责的加拿大温哥华“水母”公共艺术项目中,菲利普斯·斯莫伦贝格作为经验丰富的景观设计师发挥了关键作用。他为温哥华会议中心设计了富有创意的景观,该中心覆盖着一片6英亩的绿色屋顶,为该艺术作品创造了生机盎然的公共空间。总之,艾克曼和斯莫伦贝格合作,将艺术理念和建筑设计概念整合到了景观中。同时斯莫伦贝格多次调整项目里的花园部分,为艾克曼的艺术作品进行了补救。

艺术评论家玛丽·路易斯·舒马赫将这个项目描述为“一个同时具有物理性和虚拟性的社会空间”。许多游客来参观这个巨大而宏伟的艺术作品,他们在周围的空间中互相交流。自这项建筑艺术作品完成后,它每年都会举办公共艺术活动,以吸引游客,促进城市发展。

艾克曼和斯莫伦贝格同时也创造了另一项结合艺术和景观建筑的优秀案例,他们在美国费城的迪尔沃思公园设计了一件当代艺术作品:他们在景观区创造了虚拟绘画。这件艺术作品的创新之处在于,多层彩色光线在水雾中移动,在物理和心理上引导人们穿过地下线路,并实时地在地面上追踪他们。

埃及的社区公共空间艺术也逐步兴起,越来越多的公共艺术年度和季节性活动出现在社区空间里,以此吸引人们相互交流,进行社交互动。艺术活动在促进社区经济发展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除此之外,设计师的作品案例也证明了公共艺术不仅能为城市提供良好的景观,同时也提升了城市艺术文化内涵。

在此背景下,埃及最大的房地产公司之一苏迪克住宅设计各种开放空间,包括能俯瞰城市景观的开放区域和娱乐广场,体现了社区的宜居性与可持续性。其中,该住宅设计团队在位于苏迪克住宅西区附近的从开罗到亚历山大的沙漠公路上创建了名为西城中心的项目,社区居民们在这个开放型场所里可以进行互动交流。

(二)研究总结与未来展望

以上研究中的信息表明,通过艺术形式引导创建的社区公共空间能够为居民提供一个健康、幸福的公共环境,不仅能让人们在艺术氛围下相互交流,形成情感联结,同时这些空间也汇聚成一道推动社会发展的生命线,是每个社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建筑设计师、景观设计师和城市规划师需要更加努力地创造社区公共空间,鼓励居民互动交流,提升社区居民在公共环境中的参与感和生活幸福指数。

作为促进社会联系的一种方式,公共空间的利益相关者、规划者和设计者认识到结合公共艺术和景观建筑的设计是推动建立社区里人与人、人与环境之间互动关系的重要工具。

通过发展创意型的社区公共空间设计,经验丰富的艺术家创造趣味性的公共艺术作品,这有助于提升社区的艺术气质,塑造城市的性格特征。在这方面,研究讨论了许多不同社区公共场所的案例,这些公共场所依靠公共艺术作品来吸引大量游客,并帮助居民在开放空间内建立联系和社交。同时,这些艺术作品有助于提高社区居民的参与度。因此,建议将公共艺术作品与公共空间景观设计相结合,这将在促进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互动方面发挥巨大作用。由此可见,研究艺术和建筑之间的相互关系,能推动创意型社区公共空间的发展。

三、结语

公共艺术可以促进城市规划和景观设计,创造幸福健康的可持续发展环境,让人们可以进行社会交往。这不仅加强了人们对社区的集体认同,也加深了他们与城市的情感联结。

公共空间已成为社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区居民娱乐和依附于社区的地方。除此之外,公共空间已经被认为是创造一个适宜居住的社区所需要的元素之一。为此,城市规划人員逐步开始与艺术家和景观设计师合作,以设计创新型公共场所,鼓励社区居民进行社交活动和互动交流。

参考文献:

[1]佩妮.费城的公共艺术[M].费城:天普大学出版社,1992.

[2]贝马基,贝克.包容性城市的公共艺术:社区艺术的潜力和问题[J].城市公共艺术,2018(30):14-44.

作者单位:武昌工学院艺术设计学院

作者:关甜

上一篇:推广我国农业技术论文下一篇:环境建设生态文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