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论文

2022-04-23

[摘要]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必然阶段,是实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必由之路,在这一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困难和问题,文章从这一角度出发,指出了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存在的问题,分析了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并对一些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法加以探讨。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论文 篇1:

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

摘要:本文笔者先对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存在的问题做了深入分析,进而提出相应的改革措施,以便能够使高等职业教育跟上时代的步伐,为社会提供更多有用的人才。

关键词:高等职业 教育课程 改革

一、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存在的问题

(一)轻视公共课。2000年1月,《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中指出了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是: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毕业生应具有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高等特点,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教育部这一文件为高等职业教育指明了培养目标,许多高职院校本着“以实用为主,以应用为目的,以够用为度”这一原则,开始重视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加强实践性教学,但这在另一方面引起了忽视公共基础课教学的问题,尤其存在专业课、实践教学课大幅度挤占公共基础课课时的现象,校方的种种做法往往也对学生起到一些暗示作用,以至于相当一部分学生不重视公共基础课,认为公共基础课学不学都无所谓,而且在课程改革处于探索阶段的今天,某些专业课程内容安排也并非十分合理.这种激进的做法,造成高职生经过几年的学习不仅文化底蕴薄弱、人文素养缺乏,而且专业知识、技能掌握也不够扎实,这无疑将直接影响毕业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使毕业生难以适应社会的需求,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处于劣势。

(二)追求大而全的学科本位的课程模式。由于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最初移植于普通教育,短时期内没有摆脱学科教育的束缚,大多数课程仍然以学科体系为中心,将理论课程划分为普通文化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三大块,追求大而全,强调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较少考虑学生的个性特征和职业需求,虽然教师对行动导向的课程模式认同,但是一旦进入实施层面,又自觉不自觉地返回到学科本位的老路,多数学校还是大量使用“基础课、专业基础课”的学科本位课程概念,沿用学科本位的课程体系和课程形式,教学实施还是使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

(三)课程改革尚未与时俱进。无论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决议或建议坯是发达国家高等职业教育的经验看进人新世纪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理论都己经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化,很多传统概念的内涵赋予了新的意义,这些新的内容在我圈高职课程中还基本没有体现.这一方面有我国高职课程模式尚未根本转变的原冈,也有高职课程的理论依据和借鉴国外的参照物不能与时俱进的问题。

(四)课程内容范例性不够。许多课程内容,联系生活不够,学生学的是死知识,不能相互连通,国外发达国家的课程教学则是以范例性为主,从范例中引出规律,建立原理和通则,使学生能举一反三。而我们的课程教学则从原理出发,举例来说明、来论证,本末倒置,课程内容还要具有迁移性,做到一门课的学习有助于另一门相关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学习方式方法具有迁移性、灵活性和创造性。

二、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探索

(一)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模式应多样化。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中已经存在多种课程模式,如模块。程、多元整合课程、就业导向的职业能力系统化课程和项目课程以及正在研究的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学习领域课程模式等。由于国家经济的发展对高等职业教育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紧缺及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失衡,这些都要求我国对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进行深入地探讨和研究,对课程模式不能搞一窝蜂,不能全国上下都一个步骤、迈同一个步伐,因为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差异,不同职业院校硬件条件、师资队伍和产学合作的基础等方面也存在很大的差异。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模式应该多样化,改造原有课程模式与引进先进课程模式并存,以更好地满足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要求。

(二)重构能力本位的职教课程。能力本位的高职课程具有丰富性和多样性,因此,要结合我国的国情、能力本位的教育理念和经济、社会、个人发展的需要,重构我国的以能力本位教育的职教课程,从社会发展来看,以综合职业能力为导向的高职课程已经成为世界各国高职课程改革的方向,因此,开发合适的能力本位职教课程,我们的能力观一定要适合世界和本国今后经济发展和个人发展的需要,能力标准要明确,课程目标要清楚,课程结构以及选课制、学分制都要灵活;要建立能力本位课程评价制度,简化评价程序,减轻教师在评价方面的工作量。

(三) 明确课程改革的方向。现代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社会需要的、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在改革与创新中,我们要按照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强化学生的实践技能为核心,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积极探索知识与职业能力相融合的课程体系,满足当前经济发展对高层次职业技术人才的紧迫需求。

(四)注重素质培养,注意课程衔接、知识的连贯性。当今世界是人才竞争的世界,人才的竞争不仅在专业知识和技能方面,更在于人才的基本素质方面,这些基本素质包括远大的理想、高尚的情操、科学的思维、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和健康的心理,我国著名科学家钱伟长说过:“我们培养的学生首先应该是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是一个爱困者,一个辩证唯物辛义者,一个有文化艺术修养的,道德品质高尚的,心灵美好的人,其次才是一个拥有学科、专业知识的人,一个未来的工程师、专家。”由此可见,要充分重视高等职业教育中公共基础课、人文课,还要促进高职教育课程与普通教育课程、职业培训课程的融合未来社会对“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以及智能型人才的需求,日益要求社会打破高职教育与普通教育、职业培训之间的界限,建立起高职教育与普通教育、职业培训三结合的制度,因此,在高职课程的改革中,要加强高职教育课程与普通教育课程、职业培训课程的融合,在管理机构上,建立全国统一的教育和培训课程管理机构,以保障课程间的沟通和衔接。

结论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也应进行相应的改革,以便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因此,要求有关人员必须重视其改革,从而能够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崔淑鑫 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路径探索[期刊论文]-教育探索2013(6)

[2]范雪蕾 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存在问题及对策[期刊论文]-教育与职业2011(17)

作者:尹丽波

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论文 篇2:

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存在问题及对策

[摘要]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必然阶段,是实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必由之路,在这一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困难和问题,文章从这一角度出发,指出了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存在的问题,分析了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并对一些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法加以探讨。

[关键词]高职课程改革基础课课程衔接校企合作双师

[作者简介]范雪蕾(1978- ),女,河北唐山人,唐山科技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大学英语教育;钱坤(1982- ),女,河北唐山人,唐山科技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大学英语教育。(河北唐山063001)

随着社会对人才需求的不断变化,高等职业院校对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体系的改革进行了各种有益的探索,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体系的改革也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正确地理解高等职业教育的理念,明确课程体系改革的目标,构建高职教育课程设置的新模式,对于提高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实效性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近几年来,众多高职高专院校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以就业为导向”的专业建设和基于“工作过程”的专业课程设置的改革,以及“以应用为导向”和“以全面提高人文素质为目标”的基础课程体系的改革,以百所示范高职院校的专业改革与建设为龙头,在全国范围内不断深化,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然而,现实的高职课程改革实践往往参差不齐,甚至南辕北辙、事与愿违,一些问题的出现严重制约着高职课程改革的成效。

一、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存在的问题

(一)轻视公共课

2000年1月,《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中指出了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是: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毕业生应具有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高等特点;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教育部这一文件为高等职业教育指明了培养目标。许多高职院校本着“以实用为主,以应用为目的,以够用为度”这一原则,开始重视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加强实践性教学。但这在另一方面引起了忽视公共基础课教学的问题,尤其存在专业课、实践教学课大幅度挤占公共基础课课时的现象,校方的种种做法往往也对学生起到一些暗示作用,以至于相当一部分学生不重视公共基础课,认为公共基础课学不学都无所谓。而且在课程改革处于探索阶段的今天,某些专业课程内容安排也并非十分合理,这种激进的做法,造成高职生经过三年的学习不仅文化底蕴薄弱、人文素养缺乏,而且专业知识、技能掌握也不够扎实,这无疑将直接影响毕业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使毕业生难以适应社会的需求,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处于劣势。

(二)课程间衔接不够

许多院校进行模块教学,模块教学有其鲜明的优势,但不可否认,以“实用、够用”为目的的模块教学,在课程设置、内容的选取上删减了大量的在实践中应用性不强的知识点,把知识割裂开来,缺乏对专业知识的衔接过渡。在模块教学的组织中要注意教学目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成果的相互协调。模块教学过程是教学目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成果的综合,它们之间既相互独立又和谐统一。在教学过程中,问题的描述、新观点的阐述、学生创造性的独立研究活动均在某种程度上依赖于教学目的的确立和教学方法的使用。因此,在模块教学的设置中要注意教学目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成果的相互协调。在进行模块教学的同时,要格外注意模块与模块间的联系,不能孤立地对待学习一个模块的知识。此外,一个专业中的各门课程不是孤立存在的,彼此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学好专业中的各门课程,了解学科间的联系,把所学知识融会贯通,是高职生将来转岗、创业、立业的一个不可或缺的条件。

(三)“双师型”教师匮乏

当前,各高职院校都在积极探索职教师资的培养模式,培养既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同时又有较强的专业实践操作能力,能够胜任“理实一体化”教学任务的“双师型”教师已经成为共识。虽然近年来高职教师总规模增长很快,但相对于高职院校数和在校生数占整个高等教育的比例,高职教师数量仍显不足,远不能满足专业教学需求。此外,我国现有的一些“双师型”教师并非真正集理论与实践于一体的“双师型”教师。很多人、院校对“双师型”教师概念的理解停留在字面上。一是有些高职院校将“双证”持有教师首肯为“双师”。其实,有些教师持有的技术职务(职业资格)证书与其所讲授的专业根本不对口,如持有会计师证书的教师,讲的是市场营销课。二是有些专业技术职务(职业资格)证书完全是通过单位花钱培训,个人突击学习书本内容,最后再通过考试获取的,缺乏实践性,如注册会计师、律师的证书就不一定代表持有者的实践经验和能力。目前高职院校只有一部分教师有过深入生产第一线的经历,而大部分专任教师缺乏实践动手能力,教授的内容与实际生产情况和工作过程脱节。

二、解决问题的对策

(一)注重素质培养,注意课程衔接、知识的连贯性

当今世界是人才竞争的世界,人才的竞争不仅在专业知识和技能方面,更在于人才的基本素质方面。这些基本素质包括远大的理想、高尚的情操、科学的思维、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和健康的心理。我国著名科学家钱伟长说过:“我们培养的学生首先应该是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是一个爱国者,一个辩证唯物主义者,一个有文化艺术修养的,道德品质高尚的,心灵美好的人,其次才是一个拥有学科、专业知识的人,一个未来的工程师、专门家。”由此可见,要充分重视高等职业教育中公共基础课、人文课。

1.要本着“必需、够用”这一原则,结合专业课课程内容,改革高职公共基础课。在有限的时间内,学校不可能也无法给予学生所有基础性知识的讲授,公共基础课教学内容的选择就应面向科学专业定位。在现有的高职公共基础课教材中,极其缺乏适应课程改革的公共课教材,现有教材多是本科教材的翻版、压缩,内容深奥,知识点庞杂。高职教育是要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基础理论知识,那么就需要任课教师对课本内容进行删减整合。在教学中要大胆删去“偏、难、杂”的理论知识,所保留内容要能够满足专业学习和职业能力培养的需要,保证必需的公共基础知识平台,也为毕业生选择更高一层次的学习奠定一定的基础。

2.要注意各门课程间的衔接、连贯性,掌握学科的连贯性也有助于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涉及一个专业的各门课程,每门课程都针对实际应用而进行内容的选取,这就需要对专业课程的设置进行反复的讨论研究,确保知识的连贯性和知识面的宽泛性。提到课程设置的改革,有的院校闭门造车,“坐在家里”就把课程设置问题解决掉了。对于课程学科的设置、内容的选取,不比较,不对照,不参考,不考虑学科间的联系,肆意删减知识点。这样做不仅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到“丈二和尚摸不到头脑”,在今后的实践中,也无法很好地运用所学知识。除此之外,对于课程内容的选择、模块的设置,不应单单是院校方面的抉择,用人单位往往在这方面最有发言权。应“走出去”,多汲取用人单位的意见,培养出能真正适应市场需求的高职人才。

3.课堂教学中还要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培养。高职毕业生不能是一个只会在指定命令下操作的“机器人”,高职教育培养出的毕业生要求知识面宽、素质高,同时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还要强。开设创新、就业等课程,积极构建以学生为主的新型教学模式,为学生思考、探索和创新提供最大的空间,在课程设置中要以“知识、素质、能力”作为人才培养模式的指导思想,从实践中培养学生追求知识、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使高职毕业生成为一种具有“可持续发展性”的人才。

(二)校企合作,加强学生实践操作,提高毕业生的岗位技能

校企合作是学校、企业达到“双赢”目的的必然选择,职业教育就是以就业和市场需求为导向,直接面向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来培养高级应用型、技术型人才,是推动经济、尤其是地方经济的一支重要力量。要培养出既有适度够用的理论知识,又有符合要求的综合职业能力的人才,职业院校就要综合考虑用人单位对人才规格的要求、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及人才成长的规律,根据企业的战略调整、岗位的变动及要求,适时地调整专业设置、课程安排及教学内容,建立起与两者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模式。突出专业课程的职业定向性,以职业岗位能力作为配置课程的基础,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技能真正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注重知识和技能的结合,强调专业知识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技能的能力,强化学生职业能力训练,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高学生就业上岗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实现毕业生的“零距离”上岗,走“订单式”培养之路。企业生存发展靠人才,职业院校生存发展靠培养出能立即顶岗且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毕业生,二者建立良好持久的合作关系,才能够在竞争的社会中得以立足。

(三)注重“双师型”教师的培养

1.院校对“双师”的认定不应过于刻板。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首先应是个合格的高校教师。高职院校的教师,首先应取得高等教育法规定的教师资格。从教师的职务、职称来看,只要他是合格的教育者,并具备相应的社会实践经验、能力,助教也可以进入“双师型”教师行列,而不一定非是讲师(或以上)才可以认定为“双师型”教师,否则将不利于“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整体建设。

2.加强对现有教师的“双师”培养。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建立起了专业课教师定期到企业实习、实践、兼职甚至轮岗的培养培训机制,通过教师亲自到现场学习、研究、调查、体验,将企业运用的最新技术、工艺、方法和工作过程引用到教学中来,把对学生职业岗位能力的要求融入了日常的教学计划和人才培养方案中。高等职业院校应积极筹措资金、联系安排任课教师轮流到企业中学习、培训,同时要鼓励、支持企业在职业院校建立研究开发机构和实验中心,建立以职业院校为龙头,以企业为主体,实施产学研结合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综上所述,高等职业院校课程改革是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方向,是全面提高高职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之一。课程改革是一项复杂且艰巨的系统工程,课程的设置、内容的选择需要课程研究者、课程实施者、课程管理者共同探讨研究,可谓任重而道远。要认识到这一过程的曲折性,理性地分析过程中所产生的问题,积极应对,加快课程改革的进程,使之日趋成熟完善。

[参考文献]

[1]刘祥.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改革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7(1).

[2]徐国庆.论职教课程中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结合点[J].职业技术教育,2004(13).

[3]曾令奇.高职教育专业设置如何适应社会需求[J].中国高教研究,2007(1).

[4]谭显波.校企合作模式下的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研究[J].职教论坛,2010(28).

[5]徐朔.职教师资培养的基本属性和课程设置问题[J].职教通讯,2005(10).

[6]姜大源,吴全全.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理论、实践与创新[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作者:范雪蕾 钱坤

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论文 篇3:

浅议慕课对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教育平台出现在教学工作中,慕课作为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教学平台,也越来越成熟,有效促进了各类教学方式的实施。慕课在高等职业教育隧道工程专业教学中的应用能够将所有教学内容以及知识点进行统一整合分类,通过系统的方式向学生展示出各类知识点以及相关联系,能够有效提升课程教学质量。

【关键词】慕课  高等职业教育  课程改革  隧道工程专业

一、优化信息化建设,推广慕课平台

高等职业院校就基本教学类型以及学生情况等方面来看完全具备慕课推广的要求和条件,但是在硬件设施以及信息化建设方面还存在一定的缺陷和漏洞,导致慕课在高职院校教学中的应用难以推广。慕课平台的建设和完善是一个非常繁琐的工程,要搭建慕课教学平台,并且对平台进行创新和优化,确保慕课平台使用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其次需要大范围搜索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教学资源以及辅助学习资料,将所有教学资料以其相适合的形式融入到慕课教学平台中,充实平台中的教学内容,然后根据学生学习要求以及教学目的创设相适合的模块,确保慕课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效果。以上各项工作的设计和实施主要需要由学校来进行,相关教育部门仅能够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因此,作为高职院校首先要配备基础的专业网络设计及開发人才,确保慕课平台的稳定发展。

二、加强各校园合作,丰富慕课内容

慕课基础教学平台建设完成之后的工作便是慕课内容的填充,但是每个高职院校各科教师自身的工作压力都比较大,工作内容也比较多,如果单凭自身学校教师的能力完成慕课平台教学内容的填充难度比较大,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体验,不利于慕课教学优势的展现。因此,在实际慕课教学内容填充过程中可以与多所院校进行联合合作,以专业为基础模块进行划分,相互协调,不断优化慕课平台教学内容,将更多更优质的教学内容输送到学生面前。比如,就隧道工程专业举例来说,可以请所有开设隧道工程专业的高等职业教育院校都参与到慕课传输中来,可以是高职院校课程改革后教学中的各类授课视频、教学PPT、微课、以及解题技巧等内容,还可以是针对隧道工程专业不同重点专题的讲解介绍,针对不同知识点总结相关的教学视频,为学生做好知识点总结处理,简化学生的学习难度,通过多种形式丰富学生的实际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习质量。

三、应用在线教学,激发自主学习

传统教学中学生大多为被动的接受各类知识的灌输,学生的抵触心理比较强,教学效果有限,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也在不断提升,但是仍有部分课程教学中难以达到这一效果。慕课教学平台的开发和推广能够全面实现学生自主在线学习,充分体现出自主学习在各课程学习中的重要性,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能力,积极促进学生学习效果的提升。慕课平台建立完善之后需要及时向学生介绍慕课平台的使用方式以及相关模块功能,确保学生能够熟练掌握慕课平台的使用方式,充分了解各模块的作用和功能,通过一些教学小游戏等的设定不断激发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对各类知识的掌握效果。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慕课学习任务,让给学生在慕课平台中通过自主探究的方式找寻问题的答案。

四、以慕课为基础,形成系统教学

慕课在高职院校教学中的应用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环境以及学习氛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学生对慕课的应用以及学习效果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考核评价,更加全面的了解学生的基本能力,根据学生的基本情况不断调整教学方式,优化教学内容,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对新知识的掌握效果。教师可以在慕课平台中设置一些小测试和小任务,学生可以通过完成测试以及任务的形式完成慕课学习,同时能够通过系统的学习方式了解自身对课程知识的掌握情况,教师通过学生一段时间的慕课参与效果对学生进行全面的了解和掌握,以此为基础对学生进行综合评定,从而将各类教学方式以及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形成系统性,科学全面的教学策略,不断优化课堂教学质量。

五、结束语

慕课在高等职业教育教学中的应用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加新颖全面的学习平台,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渠道,同时能够帮助教师全面认识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以此为基础不断提升教学智联,促进高等职业教育水平的提升,为社会培养高质量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成启明.慕课时代背景下高等职业教学模式改革与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 2017(8).

作者简介:

田卫东(1963-),男,重庆酉阳人,高级工程师/副教授,研究方向:煤矿开采技术及隧道灾害防治技术。

作者:田卫东

上一篇:我国高等教育课程改革论文下一篇:小学英语课堂网络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