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设置的研究

2022-09-10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农业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在本世纪初将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的转变。农业高等职业教育是提高农业从业人员的素质, 实现科教兴农战略的基本保证。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明确指出:职业教育要为经济结构调整服务;为促进就业与再就业服务;为农业与农村服务;为推进西部大开发服务。在新的形势下, 农业高等职业教育必须加强教育教学改革。本文综合近几年农业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 重点对农业高等职业教育种植类专业的课程设置进行研究和探讨, 为建立农业高等职业教育合理的课程体系提供参考。

1 课程设置的基本要求

(1) 课程设置要与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结合课程设置是专业建设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是教学改革的核心部分, 是实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 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的质量。

农业高等职业教育在课程设置上既不能沿用中等职业教育的课程结构, 又不能套用本科院校的课程结构。要深入研究我国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中对农业高等职业技术性、应用性人才和劳动者的专业需求和综合素质的要求, 以社会的近期的、长远的需要及当地市场的需要和就业趋势为依据, 有针对性地调整课程门类, 建立适应农业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具有农业高等职业教育特色的、合理的课程体系, 要为学生提供扎实的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 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以获得对未来职业世界与瞬息万变的知识社会的适应能力。

(2) 课程设置要与职业资格的认证结合近年来, 我国实行了就业准入制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这是规范我国劳动力就业市场, 保证从业人员质量, 促进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两项重要制度。《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用人单位招录职工必须严格执行“先培训, 后就业, 先培训, 后上岗”的规定, 从取得职业学校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和职业培训合格证书的人员中优先录用。这是职业定向性的重要标志。职业资格证书教育是一个典型的职业定向教育。

课程的设置要针对学生未来的某一职业岗位来选择特定化的知识、技能。同时也要为学生提供厚基础、宽口径的课程, 以培养学生在社会生活中具有更强的适应能力。

2 以就业为导向, 以职业岗位能力为核心, 建立合理的课程体系

农业高等职业教育是一种职业定向性很强的教育。因此, 以就业为导向, 以职业岗位能力为核心, 优化应用性很强的专业课程是课程建设的主体。

农业高职课程按常规可以分为专业课程和普通课程, 这两类课程的优化、相互协调和互补是建立合理的课程体系的基础和重要前提。

专业课程关注的是学生整体素质的某些部分, 如掌握主体课程的基本理论与方法, 以形成一定的理论素养;掌握与某一职业岗位相应的操作技能, 以提高操作技能和就业能力;理解职业岗位所需要的情感态度, 以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等, 保证为学生进入未来职业岗位提供充足而系统的专业训练。各课程内容的整合与互补主要体现在理论课程与实训课程的互补上。

普通课程则主要提供一种发展学生的共同性和一般潜能。现代社会包括许多方面:社会的、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艺术的、伦理的和科学的等。学生要在现代生活中实现自身价值并创造新的价值, 有赖于普通课程为其提供文化素养的形成。

普通课程涵盖了文化基础课、人文课程、科学课程等课程门类。文化基础课程主要为学生学历发展与职业发展做双重准备;人文课程能丰富个体精神, 使学生能理解人生的价值与生活的意义, 获取人生智慧, 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科学课程能培植学生的科学理性, 使其能在一般的原理上理解科学, 理解科学的社会运用与价值因素。普通课程类型和内容之间整合的功能就是要全面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

以就业为导向, 以职业岗位能力为核心是构建课程门类和课程内容的主要依据。所以课程门类的选择, 要以“必须、够用”为原则, 对课程的门类和课程的内容与结构进行整体地优化、整合与拓展, 以形成适合就业市场所需要的合理的课程体系。

例如:种子生产与经营专业学生当前的就业岗位主要是以农药、肥料、种子的经营为主, 在专业课的设置上就要打破常规, 将植物保护、土壤肥料、植物种子的生产与经营、植物生产技术等课程作为专业的主要课程, 这样学生在校掌握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与未来的职业岗位相符和, 可以实现零距离就业。普通课程的设置, 除了与专业课程关系密切的文化课程外, 人文课程、科学课程可以根据社会的需要和学生的学习兴趣设置。另外, 还要设置一定量的与学生身心发展和职业相关的选修课程, 学生们可以根据自身的愿望和职业倾向自主选择相关课程, 甚至可以跨学科、跨专业选课, 以适应就业的需要。

3 优化课程结构, 拓展课程内容

3.1 课程优化综合、拓展的基本思路

课程门类的设置只是完成课程体系建设的第一步, 优化课程结构, 拓展课程内容也是至关重要的, 是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设置的中心环节。高等职业教育就是要为学生打下较为坚实的文化科学知识, 培养学生的科学分析能力和综合实践技能的职业能力。普通的文化知识、单项的、狭窄的职业操作技能和思维训练, 将导致毕业生的后劲不足, 难以适应市场经济对人才的多种需求和本专业深层次的需要。因此, 课程内容的确定要从适应职业市场的需求和学生的自身发展的需要出发, 进行课程结构的优化综合, 使内容与岗位实际融合, 贴近工作实践, 能够反映学生未来工作的实际, 使学历教育、职业资格教育和终身教育衔接, 使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配套, 达到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的目的。

3.2 课程优化综合、拓展的方法

课程的优化和拓展, 可以本着“必须、够用”的原则, 改变现有课程以学科为单位的现状, 将与职业能力形成关系密切的几门课程进行分解, 按照职业应用的需要, 进行横向的课程内容组合, 建立以技能递进为顺序, 结合相关理论知识的横向的课程内容结构。

3.2.1 理论课程向应用技术延伸

对一些理论性比较强的课程可以向应用性技术延伸, 形成一门既有基本理论概述, 又有一定应用技术内容的新课程。像农业部高职高专规划教材《农业生物技术》就是根据这个思路形成的, 将生物遗传学抽象的理论与先进的生物工程应用技术——D N A重组技术、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生物发酵技术、酶的生产技术等结合, 降低了理论深度, 增加了实践性较强的生物科学领域的前沿应用性新技术, 使抽象的理论课程更具有实践意义。新的课程与传统的课程相比, 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践性增强, 更加适合高职教育的特点, 值得种植类专业推广应用。

3.2.2 相关课程的重新组合

将与职业能力形成关系密切的、内容基本相近的几门学科课程进行分解, 然后按照职业应用的需要, 进行横向的课程内容组合, 建立以技能递进为顺序, 结合相关理论知识的横向的课程内容结构。像《植物及植物生理学》《土壤肥料学》《植物栽培学》《植物保护学》等课程是种植类专业主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 课程之间关系密切, 都与植物的生产过程密切相关, 占的学时数都不少。如果理论课压缩课时数, 学生就感到理论深, 难懂, 并容易与实践脱节;专业课增加课时数, 有的时候会显得空洞, 提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以植物的生产技术为主线, 将这几门课程分解后进行重新综合, 取消其中重复的内容。形成一门既有理论, 又有实践, 更贴近就业岗位的一门新课程, 可以称为《植物栽培技术》。

3.2.3 相关课程内容的整合

将实践性比较强的系列课程, 根据就业市场的需要, 将各课程的一部分抽取出来, 通过知识的加工和整合形成一门涵盖面比较广的新课程, 像农业部高职高专规划教材《作物种子生产与管理》这门课程, 就是根据农业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 将《作物育种学》《良种繁育学》《种子检验》《种子的贮藏与加工》《种子管理》《种子营销》等课程的相关内容抽取出来整合形成的一门涵盖面较广的新课程, 该课程既降低了理论深度, 减少了课程门类, 缩短了教学时数, 又使学生比较全面系统地掌握了植物育种和种子生产与管理的基本理论概述和实践操作技能, 学生所掌握的知识与就业岗位的需要基本一致。通过几年来的实践应用,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3.2.4 打破学科界限, 拓展课程门类

课程优化综合后既可以减少课程门类, 又可以减少课程之间由于分科过细而引起的重复, 节约教学时间。同时, 还可以打破专业的界限, 增加与就业市场关系密切的新课程。像《农业经济管理》、《市场营销》和《国际贸易》等与农业高新技术和产业化市场的发展关系密切的课程, 以及与学生职业素质的形成与发展有利的、学生感兴趣的人文课程, 像人际关系学、公共关系学、心理学、说话艺术、礼仪等方面的课程或专题。这样, 有利于学生专业综合基础知识的掌握和横向拓展能力、创业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职业转换过程中的应变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克服学生在一个方向、一种技术、一个水平上发展的弊端, 为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和横向拓展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3.2.5 设置选修课, 增加学生选择专业方向的范围

选修课是实现农业高等职业教育多元化目标、培养学生一专多能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适应社会择业能力不可缺少的课程。

选修课程可以分为专业选修、拓展性选修和发展性选修三类, 专业性选修课程即选择与本专业相关的边缘学科的课程;拓展性选修课程即选修与本专业无关但有助于增强职业适应性的课程;发展型选修课程即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所设置的课程。

4 结论

4.1 专业课程的确定要以社会的需要及就业趋势为依据

专业课程的确定要以社会的近期的、长远的需要及当地市场的需要和就业趋势为依据, 有针对性地调整课程门类, 建立适应农业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具有农业高等职业教育特色的、合理的课程体系。

4.2 要以职业市场需求状况来构建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要以贴近工作实践, 能够反映学生未来工作的实际, 能够与职业资格证书的获取相连接。

4.3 增加选修课程, 给学生一个根据市场需要的选择空间

选修课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本专业以外知识的学习机会,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促进学生就业。

摘要:本文从课程设置的基本要求、以就业为导向, 以职业岗位能力为核心, 建立合理的课程体系和优化课程结构, 拓展课程内容三个方面研究和探讨了农业高等职业教育课程门类的设置和课程内容优化综合、拓展的方法, 以供农业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参考。

关键词:课程设置,优化综合,拓展

参考文献

[1] 施良方.课程理论.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6.

[2] 袁振国.当代教育学.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9.

[3] 高文.现代教学的模式化研究.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4] 钟启全, 李雁冰.课程设计基础.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1.

[5] 黄克孝.职业技术教育课程概论.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6] 李晓红.关于高等教育改革的思考.职教论坛, 2004 (8) .

[7] 梁春阁.对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设置的几点建议, 职教论坛, 2003 (2) .

[8] 吴亚萍.基于现代课程观的高职课程改革.职教论坛, 2004 (9) .

[9] 搂一峰.高职院校课程体系建设基本特征与构想.职业技术教育, 2005 (13) .

[10] 凌云, 李尚群.高职课程选择的基本原则.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3 (1) .

上一篇:苏州乡贤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契合性思考下一篇:新时代背景下提高英语教师素养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