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师范教育课程改革论文

2022-04-21

摘要:在教师专业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成人高等师范院校教育类公共课课程结构改革势在必行。文章立足于现有成人高等师范院校教育类公共课课程结构重单一性轻多元性、重通识性轻成人性、重理论性轻实践性的问题,拟构建必修课和选修课相结合、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相结合、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相结合、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相结合的多元化的成人高等师范院校教育类公共课课程结构。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高等师范教育课程改革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等师范教育课程改革论文 篇1:

从教育实习看我国师范教育改革的必要性

[摘要]教育实习做为师范院校学生的一门公共必修课,教学计划中占有重要的位置。通过教育实习,师范生开始把教师角色付诸实践,实现从学生到教师的角色转换。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既体验到教师工作的酸甜苦辣,又提高了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增强了教师角色意识。本文从师范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出发,针对教育实习中学生的缺陷,说明了在新形势下师范教育改革的必要性,指出校内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关键词]教育实习 课程改革 知识结构 能力

[作者简介]李立新,男,河南武陟人,硕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教育技术理论与实践。

教育实习是师范教育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职业的职前教育向教师转换的关键的实践环节。教育实习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查,是知识转化为能力和技能的重要步骤,是了解未来工作环境——基础教育的最直接的途径,是对“学高为师,德高为范”的具体教育,对学生树立专业思想起到重要作用。通过教育实习,将使学生了解到自身学识和能力的缺陷,从而产生更大的学习动力。同时,教育实习的实践情况,也是对办学单位教学质量的综合评估,对推动师范教育的改革起到促进作用。

一、新形势下师范教育的机遇和挑战

进入21世纪以来,教育战线发生着深刻的变革,师范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首先,教师向专业化快速发展,对教师的要求进一步提高,教师教育体系结构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已经由师范院校的独家经营,发展为综合大学共同参与;其次,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为师范教育提出了许多未曾接触过的或未曾深入研究过的课题。机遇与挑战同在,在面临严峻挑战的同时,也应该看到教育战线的变革已为师范教育提供了发展的机遇。由于师范院校与基础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因而长期以来始终承担着培养教师的任务,并且已经在师范教育方面形成了浓厚的积淀,有条件凭借自身的优势去应对挑战。当前尤为重要的是,师范院校要对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给予极大的关注,以适应其需要为出发点,充分利用教育实习的渠道,及时了解课程改革的动态和教育市场的需求,对师范教育进行改革,办出自己的特色,在新形势下为基础教育培养出合格教师。

二、师范生教育实习中暴露的问题

教育实习为师范生深入未来的工作环境、了解社会需求、综合考查自身的素质、知识水平、能力和技能的运用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目前还没有哪个专业开展走入社会之前的实习时,能像师范专业的学习实习环境和未来工作的环境如此贴切。也正是如此,师范生在实习中暴露的问题,也更应该引起重视,应予及时发现和解决。这样,无疑将极大地促进对今后的教师培养和发展。

近年来,笔者多次担任学生实习指导教师工作,通过实习过程中与学生、实习基地教师和有关人员的接触,发现了一些问题,涉及到学生的知识结构、能力和教育理论等方面。伴随着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学科教学内容明显表现出多学科之间的渗透,而即将走上基础教育第一线的大学生,他们的知识结构已明显表现出对教学的不适应和相关知识的欠缺,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的理念、方法的不了解,对素质教育和教学有机结合缺乏理论、方法和技能,对教学环节的处理缺乏理论支持和实际应对措施,以至于在实习中遇到问题后,很难采取有效的方法解决。同时,教学基本功的薄弱,在教学、辅导、作业和考试等环节上体现为缺乏基本理论和训练。而班主任实习中缺乏组织和思想工作的基本方法,则体现在与学生主动接触、了解、做思想工作和对课外活动的组织、安排、协调的能力不足等方面。

三、改进校内教育的内容和方法,突出师范教育的特色

综合师范生在教育实习中暴露出的问题,集中表现为在目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形势下,作为未来教师的师范生的知识结构、能力和教育科学理论等方面,均存在着诸多欠缺,其原因涉及较多方面。笔者仅针对如何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形势下,如师范教育进行调整和改革,以提高教育质量,探讨具体方法和措施,把师范教育办得更有特色。

1.加强专业课的基础知识的教学、突出示范性。这是师范类专业课程教学应具有的特色。不能照搬综合大学的相关课程,要有自己的特点。要注意课程的基础理论、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的学习,要注意基础训练,特别要重视由客观现象到规律、进一步发展为概念的说明方法的训练,把对现象的观察、思维、推理以至得出结论和准确、简洁的叙述方法结合起来。以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归纳整理的能力、方法,训练书面和口头表达能力,适应基础教育新课程探究式教学和学习的需要,在潜移默化中训练教学方法,也为今后的自学和知识的讲授打下基础。

2.改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扩大他们的知识面。师范院校要成为把学生培养为一专多能、博学多才、多学科交叉的教师职前培训基地。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正在实现向全面素质教育的转轨,因此,要求教师应该是文理兼顾、精通一门、一专多能的“博学的通才”,教学时要开设“新颖”、“时尚”、“科技”色彩强烈的选修课及课外活动。当然,这涉及到教师的知识结构和知识面问题,虽然师范院校开设了相当的选修课、公共必修课,但其目的不是为了包揽中学的选修课,而是在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和改善他们的知识结构,通过相关课程的设置,改善知识结构,为他们扩大知识面打下基础,提高其涉猎知识海洋的能力,满足知识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需要。同时应该指出,校内的选修课计划是需要不断更新的。

3.提高对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的重视程度。师范教育应在教育、教学研究方面具有相当的水平,才不失自身的特色。目前,许多学生存在着重学科研究、轻教育、轻教学科学研究的倾向,认为学科方面的研究体现了水平,而教育、教学科研是低水平的。在校内对科研的训练也多属于学科方面,学生缺少教育、教学科研方法的系统训练,甚至毕业论文中教育、教学研究方面的内容也很少。目前,课程改革方面的很多课题都应成为师范教育研究的内容,带队教师有责任引导学生进行教育教学科研的课题,把实习活动同科研结合起来,把成果以调研报告或论文的形式推出。同时,毕业论文中应提高对教育教学选题的比重,使学生的教育科研能力,在走上教师岗位之前得到初步的训练。

4.加强教材教法课程的教学。作为师范专业的重要专业课,当前尤为重要的是要与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结合起来,需知新课程的理念、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与传统的内容相比已经有了根本的变化,课程的内容为课程改革的实践提供具体的支持,而不仅仅是传统的理论和方法。

5.加强教师基本职业能力的培养。实习中所暴露的职业能力问题,主要表现在基本教学能力和班主任工作能力两方面,如:教学、教案、板书、辅导、作业、考试和对班主任工作组织和实施等。当然,职业能力的提高有积蓄的过程,需要长时间的实践、总结和积累,选贤任能从校内的培养也是不可却少的。缺少职前的基本训练,在教学工作岗位上当然会暴露出很多问题。在校期间学生可以利用“模拟”课堂的环境,进行“模拟实习”,通过初步的训练、对教师应该具备的基本功进行初步的了解,在实习时有利于得到更大的提高。一些学校的指导教师建议,对能力较差的学生可以适当延长实习时间。

6.加强实习基地的建设,开辟课程改革的试点学校作为新的实习基地。一般师范院校都有附属中小学校作为实习基地。但是,由于实习的时间和内容是按照高校的计划进行的,这些学校不可能同期接纳为数众多的学生,因此,有必要开辟一些新的学校,特别是课程改革的试点学校作为新的实习基地,要注意实习基地和指导教师的相对稳定,要有明确的责任、权利、利益和考核制度,校内外的指导教师要协调一致,共同保证各个实习环节的任务的完成,切实防止实习走过场。

四、小结

以培养师资力量为主要任务的师范教育,其改革必须与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方向相适应,把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放在重要位置。要努力改变师范院校办学条件差、师资水平低、培养模式单一的现状,吸收借鉴国外培养模式多元化、课程设置协调化、职前教育与在职培训一体化的教师教育经验,真正确立开放式教育、终身教育、综合性教育的教师教育理念。在现行体制和现有条件基础上,通过课程、教材、课时,特别是教育实习等方面的修补性改革,逐步向根本性的教育模式改革过渡。当前,我国师范教育处于不断的改革、发展之中,随着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正在不断地提高。师范院校在新形势下要深入研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求,不断地进行改革,在教师职前教育实习中发挥自己的优势,使其更具有特色。

参考文献:

[1]徐银燕.当前高等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与特征[J].成人教育,2007,(06).

[2]亨利·M·列文,何峰.美国营利性高等教育的特征[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5,(02).

[3]果红.世界高等教育课程改革对成人高师通识教育的启示[J].世界教育信息,2006,(09).

[4]徐静竹.高师教育类课程结构的现状分析及改革构想[J].高等理科教育,2000,(03).

[5]盛建森.试论师范生自信心的培养[J].常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2,(01).

[6]张青琳.浅谈师范生整体素质的培养[J].平顶山师专学报,1998,(06).

[7]赵卫菊.高师教育类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5,(01).

作者:李立新

高等师范教育课程改革论文 篇2:

成人高等师范院校教育类公共课课程结构改革刍议

摘要:在教师专业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成人高等师范院校教育类公共课课程结构改革势在必行。文章立足于现有成人高等师范院校教育类公共课课程结构重单一性轻多元性、重通识性轻成人性、重理论性轻实践性的问题,拟构建必修课和选修课相结合、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相结合、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相结合、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相结合的多元化的成人高等师范院校教育类公共课课程结构。

关键词:成人高等师范院校;公共课;课程结构

一、引言

在教师专业化运动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对成人高等师范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提出的新要求是“发展个性,启迪智力,培养能力,鼓励创新”,成人高等师范院校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不断地进行教育改革。教育改革的核心是学校改革,学校改革的核心是课程改革。教育类公共课在成人高等师范院校的课程体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是必修课程,因此,需要探索新型的成人高等师范院校教育类公共课课程结构。

二、成人高等师范院校教育类公共课现有课程结构面临的困境

(一)教师专业化提出新挑战

成人高等师范院校的教育对象主要是在职中、小学教师。伴随着世界性教育改革的浪潮,教师的专业化水平越来越受瞩目,世界各国纷纷进行师范教育改革,并以法律形式确定教师的专业地位。国际上这种教育形势对尚处于教师专业化初级阶段的我国师范教育,尤其是对于我国成人高等师范院校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成人高等师范院校的教学改革不仅影响着21世纪我国成人高等师范教育的生存、发展空间,而且关系着我国教师职业专业化、教师个体专业发展的历史进程。成人高等师范院校的课程结构则必须适应这种新形势。

(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新要求

我国教育领域正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成人高等师范院校教育类公修课注入了新的活力,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提高在职中小学教师的素质和能力是成人高等师范院校不可推卸的责任。但当前成人高等师范院校的课程结构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相比,有些落伍,缺乏成人性、时效性、针对性、实践性,不能适应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因此,革新课程结构是当前成人高等师范院校谋求发展的必然命题。

(三)教学对象反馈敲起新警钟

现有成人高等师范院校的教育类公共课重理论轻实践,已经引起了在职中小学教师的不满。笔者对所在院校进行的成人高等师范院校学员教育类公共课的心理需求调查显示,学员对于当前的课程结构不甚满意的为38.89%(37.5%的被调查者不满意,1.39%的被调查者极不满意),课程结构改革势在必行。

三、成人高等师范院校教育类公共课现有课程结构的问题

(一)课程结构重单一性,轻多元性

我国成人师范院校教育类公共课至今仍遵循着建国之初确立的普通教育学、普通心理学和学科教学论“老三门”加上见习和实习的学科课程结构,这种课程结构较单一,缺乏多元性。

从课程的哲学基础来看,现有成人高等师范院校教育类公共课程基本上是学科中心课程,学生中心课程和社会中心课程几乎没有;从课程的内容属性来看,基本上是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经验课程和问题课程几乎没有;从课程的组织形式来看,基本上是分科课程,综合课程和关联课程几乎没有;从课程的实施方式来看,基本上是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几乎没有;从课程的表现形式来看,基本上是显性课程,隐性课程几乎没有。

(二)重通识性,轻成人性

成人高等师范院校的学员和普通高等师范院校的学员并不一样,他们对于教育理论不是完全陌生,第一次接触。他们大都上过中等师范学校或者高等师范专科学校,或者接受过其它形式的教师的入职教育,有过教育学、心理学的学习经历。如果忽视这一独特特点,还让他们像普通高等师范类院校的学生那样按部就班地学习这些课程,势必导致他们学习兴趣的衰竭,学习效果的减退。但是现在成人高等师范院校的教育类公共课并未在提高上多下功夫,多是注重通识性的理论的传授,教学内容陈旧落后,对形成学生现代教育理念、进一步完善其教育教学技能、提高教育科学研究能力起不到实际有效的指导。

(三)重理论性,轻实践性

现有成人高等师范院校的教育类公共课课程结构注重理论,缺乏实践性、应用性。所开设课程多为教育理论课,课程内容注重刻板的原理罗列,重概念、定义的解说,重理论根据的陈述,缺乏理论与实践的紧密联系,中小学教育教学实践中各种鲜活的问题或案例在课程中很少出现。这种课程结构一方面使传统的教育学科游离于生机勃勃的教育改革实践之外,另一方面,紧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前沿的学科教育研究几乎是一片空白。

而且当前成人高师院校教育类学科的见习、实习的时间过短,目标层次过低,任务有限,实习的义务和权利不明确,缺乏有效的保障措施,难以起到应有的效果。

四、构建新型成人高等师范院校教育类公共课课程结构

立足于基础教育课程结构的转变,着眼干教师专业化发展,承担着在职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任务的成人高等师范院校的教育类公共课课程结构必须随之改变。

(一)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

改革成人高等师范院校教育类公共课课程结构,首先要从横向上适当减少教育理论必修课程的比例,加大选修课程的比例,可以实行小课程、小学分、多门类,精选精讲精学,这同时也是促进学生发展的全面性与个性化的必然需求。

教育类必修课程是成人高等师范院校师范专业学生必须学习的课程,是为了培养其具有教师基本职业素质的共同课程,其内容主要是作为教师必须具有的一些教育理论知识、教育基本技能和实践能力等。教育类选修课则是为适应学生对于教育学科的个人兴趣、爱好,培养学生教育特长的课程。教育必修课程是学生形成教师基本素质的基础,而教育选修课程则是对教师基本素质的进一步提高、拓展和深化,两者相辅相成。

同时,为了避免学生纯粹凭个人兴趣选择几门没有内在联系的科目,从而最终不能形成某种专门的能力和特长,我们把选修课程组合成一些板块,每个学生都要选修其中的一到两个板块。例如:教学板块,主要包括现当代教学思潮、现代教育技术、当代中小学名师教学艺术研究等课程;或者教育科研板块,主要包括教育科研方法、教育论文写作指导、校本教研的理论与实践等课程。

(二)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相结合

改革成人高等师范院校教育类公共课课程结构,从横向上,还可以适当减少学科课程的比例,增加活动课程的比例,使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这同时也是增加教育类公共课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必然选择。

学科课程仍是主体,学科课程包括理论课程和

技能课程。教育理论课程的目的是促使学生形成较为完善、合理的教育知识结构,掌握学习心理、青少年发展心理、课程论与教学论、德育原理等基础教育理论,培养初步运用这些理论分析和解决教育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符合当代社会发展潮流的现代教育理念。教育技能课程的基本任务是使学生掌握教育教学的基本方法,形成基本的教学技能、课堂管理技能、德育技能、班主任技能及教育科研能力等。理论课程既是技能课程和实践课程的知识基础和理论指导,又为成人高等师范院校学员教师素质的提高和以后的专业发展奠定坚实的理论根基。技能课程是教育理论向教育实践能力转化的必不可少的中间环节,是教师教育实践知识及实际教育能力形成的必备前提。

活动课程则是对学科课程的重要补充,是通过学生自主学习的活动来形成教育理论、教育技能和能力的课程。活动课程主要是教育实践课程,其基本任务是促使学生在实际的教育情境中了解中小学的现状,锻炼成人高等师范学员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教育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其职业意识、职业情感、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职业能力的过程,是对教育理论理解、运用的深化,是对教育教学技能的升华。具体体现在我们首先要增加教育见习、实习的时间,实习的时间要达到国际平均水平的10~12周;其次,见习、实习的方式要多样化,将分散见习和集中实习相结合,将见习和实习贯穿于整个成人高师的学习时期;再次,拓展学生实习的内容,争取让学生接触到学校教学工作的方方面面,如从教学计划的制定到课外活动的指导,尽量让学生熟悉教育教学工作的诸环节;最后,加强对教育见习、实习的组织和指导。

(三)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相结合

分科课程即学科课程,其主导价值在于使学生获得逻辑严密和条理清晰的文化知识。而综合课程是指综合有关联的几门学科,成为跨越更广泛的共同领域的课程。

现有成人高等师范院校教育类公共课各学科课程内容缺乏整合,学科间的联系被人为地割断,相互间内容重复过多。《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提出要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和的现状,注重课程融合和知识整合,设置综合课程。针对教育领域学科本位的弊端,我们要在一定分科课程的基础上,吸取以往教育类课程各学科之间相互分割、各自为战的教训,在各课程之间注意体现综合课程的思想,注意各课程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配合;在各个课程内部注意各知识点的整合,努力使学生形成完整的教育理论知识结构。例如以“模块”的形式来改造教育类公共课程,改变以往过度分化所导致的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和时间的有限性之间产生激烈的矛盾,从而使教学计划难以真正实施。

在重视基础教育理论知识教学的基础上,还应该注意引入一些具有时代特征的、联系当前课程改革实际的热点问题。依据社会改造课程哲学,打破教育类课程的学科界限,以重大的教育问题,像素质教育的提出和解决为逻辑主线,组成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核心课程;或者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提出、实施及进展中出现的问题等为核心,形成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核心课程等。这同时也保证了基础性与前沿性相结合。

(四)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相结合

显性课程是指明确的、事先编制的课程。隐性课程则是指学生在学校情景中无意识获得的经验,主要是那些隐蔽的、无意识的、非正式的、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的教育影响因素。

教师的教育信念和教育实践知识通常都属于缄默知识的范畴,隐含于教师的隐性素质结构之中。这些素养比较内隐,不易测量,难以通过训练获得,需要专门的隐性课程或精心设计的教育环境,在陶冶中通过个体体验而养成。因此,隐性课程应成为成人高等师范院校教育类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在成人高等师范院校的各种情景中,如校园环境、课程学习气氛、教师人格、师生关系、同学关系、规章制度等方方面面体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营造“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氛围。通过学校教育环境的创设与陶冶,透过其所负载的教育环境的信息渗透,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职业情感、职业能力,以及初步的教育实践知识和符合现代潮流的教育信念。

五、结语

在教师专业化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成人高等师范院校教育类公共课课程结构改革势在必行。我们要立足于当代社会生活对教师素质的新要求和成人高等师范院校学员的学习需要及未来发展的需要,坚持科学性与人文性相结合的价值取向,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拓宽其雄厚的专业基础、强化其教学技能为目标,针对现有成人高等师范院校教育类公共课课程结构重单一性轻多元性、重通识性轻成人性、重理论性轻实践性的问题,构建一个必修课和选修课相结合、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相结合、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相结合、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相结合的新型成人高等师范院校教育类公共课课程结构。

[责任编辑:郭延彬]

作者:马 壮

高等师范教育课程改革论文 篇3:

20世纪美国教育史学的思考

摘 要:由于教育史学的跨学科性质,它一直受到历史学和教育学的双重影响,并处于学术取向还是职业取向的两难境地。反思20世纪美国教育史学我们可以认识到,教育史学的发展不应脱离历史学“母”学科主流,同时也应保持自己的独立地位;传统教育史学和新教育史学各有其利弊,对于教育史的再认识是教育史学发展的基本形式。随着我国高等师范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外国教育史学的未来发展可有两条并行不悖的路线:一是继续教科书传统,以满足师范教育的需求;二是摆脱学校教育史传统模式的束缚,加大学术研究的力度,提升教育史家的主体地位。

关键词:20世纪美国教育史学;反思;启示

文献标识码:A

作者:周 采

上一篇:电子白板教学初中历史论文下一篇:基于知识的注塑模具设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