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摩擦分析论文

2022-04-15

摘要本文从博弈论的角度出发,分析了贸易摩擦正效应,并提出我国正确处理贸易摩擦的理性思路。关键词博弈论贸易摩擦政府效应理性思路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我国产品的出口数量和品种急剧扩大,并积累了巨额的贸易顺差。同时,我国所遭遇的国际贸易摩擦也越来越多,我国已经进入了国际贸易摩擦的高发期。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贸易摩擦分析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贸易摩擦分析论文 篇1:

战后美日贸易摩擦概述及原因分析

摘要:贸易摩擦是国家经济和贸易交往过程常见的现象,研究贸易摩擦发展规律及其解决对策对我国经贸发展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战后美日贸易摩擦为例,通过相关文献资料研究了美日贸易摩擦的历史背景、发展历程、表现形式及两国的解决方法等,总结了美日贸易摩擦的特点,并对美日贸易摩擦出现的原因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美日两国不同的经济贸易政策、商品国际竞争力差异及经济发展不平衡是导致美日贸易摩擦出现及不断升级的重要原因,两国间的经贸谈判及对话是解决国际贸易摩擦的有效手段。

关键词:战后;美日贸易;摩擦;原因分析

一、引言

贸易摩擦是指经济体从自身利益出发在经济和贸易交往过程中出现的矛盾与冲突,其中较为典型的代表是战后美日贸易摩擦。二战后,日本通过美国的扶植不仅恢复战争的创伤,而且经济快速发展,对外贸易也迅速增长。1965年,日本对美贸易首次出现顺差,随后的“暴风骤雨式的出口”给美国产业造成重大冲击,日美贸易摩擦初露端倪。70年代后,美日贸易不断扩大,进而引发贸易问题政治化现象,导致了美日之间长达30年的贸易摩擦战。美日贸易摩擦的出现不仅影响给两国政治、经济关系的正常往来,而且作为战后世界两大经济体,贸易摩擦白热化还使得国际自由贸易体制受到了贸易保护主义的严重威胁。

关于美日贸易摩擦问题,国内学者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国内学术界主要从经济学视角分析了美日贸易摩擦产生的原因、表现、双方对策及影响。胡方[1]剖析了日美经济摩擦的基本原因、内在机制、发展过程及其表现形式,并探讨了日美经济摩擦对中国涉外经济摩擦的启示;赵瑾[2]以全球化为主线,按照不同时期摩擦发生的原因和特点,将日美贸易摩擦分为微观经济摩擦、宏观经济摩擦、投资摩擦、制度摩擦四个阶段,深入分析了四阶段贸易摩擦的表现及双方的解决方式。张德明[3]从历史学的角度全面系统揭示了1945—2000年东亚经济中美日关系的客观演变过程,并论述了美日双边贸易失衡的问题。阳大胜[4]揭示了美日经贸关系的发展规律:美日贸易联系越紧密,贸易摩擦也越深入,双方不断摩擦、协调、再摩擦、再协调,总体上呈螺旋上升的轨迹。张玉棉[5]详细叙述了日美汽车贸易摩擦的原由,总结了日美在汽车贸易争端谈判中争论的焦点问题,并分析了日美关于汽车贸易摩擦是如何达成协议的。

美日贸易摩擦是二战后国际贸易发展过程中有影响力的事件之一,美日贸易摩擦从最开始的纺织品摩擦发展到钢铁、汽车、电子产品等工业产品,从区域性的经济贸易问题上升到两国政治层面上的问题,给两国的经贸发展都带来了负面的影响,对两国正常政治邦交蒙上了一层阴影。作为世界上的对外贸易大国,研究美日贸易摩擦发展历程、产生原因及解决手段可以从中获取经验和教训,对指导我国对外贸易贸发展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为我国处理对外贸易摩擦及争端提供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二、美日贸易摩擦发展历程及其特点

(一)美日贸易摩擦发展历程

从时间上来看,美日贸易摩擦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战后50-70年代,美日贸易摩擦的起始时期。二战以后,日本在美国的援助和支持下,经济开始复苏,日本GDP逐年上升,逐渐摆脱了经济上对美国的依赖。1965年,日本对美贸易首次出现贸易顺差是美日贸易摩擦的开端。这一时期,美日贸易摩擦主要表现在纺织行业。1971年,美日两国签订美日纺织品贸易协定。日本做出让步,美日贸易摩擦得以缓和。

第二阶段是战后70-80年代,美日贸易摩擦的全面升级时期。这段时期主要表现在美日两国货物贸易摩擦问题。日本的巨额贸易顺差主要来自美国,在日本货物贸易顺差中所占的比重逐年增加。两国的贸易摩擦还集中体现在钢铁贸易及汽车工业,优质而多产的工业产品让日本在两国贸易中占优,由此引发了两国之间的贸易摩擦与争端。由于美国本身存在的系列经济问题导致钢铁产量的下降,在美国于1978年实行了钢铁起动价格制度,才使得美日在钢铁方面的贸易摩擦得到缓和。

第三阶段是90年代中期后,美日贸易摩擦逐渐缓和时期。20世纪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初期,美日贸易摩擦进入白热化阶段。在巨额的日美贸易顺差中,日本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并在汽车领域对美国构成威胁。美国和日本的经济贸易冲突,致使两国关系处于崩溃的边缘,在一定程度上引起国际金融和外汇市场动荡。两国首脑进行了系列的贸易谈判与协商,并签订以一系列的协议,制止贸易摩擦的持续升级。自90年代中期以来,美日经贸关系开始逐步趋于缓和,两国不断加强双边经贸谈判与合作,使得贸易摩擦能够在世界经贸框架的范围内得以解决。

(二)美日贸易摩擦的主要特点

1、低附加值产品贸易摩擦向高附加值产品的贸易摩擦,其特点表现在从两国的轻工业产品(杂品、纤维、纺织品)贸易冲突转移到重工业产品(钢铁、汽车),从低附加值产品贸易冲突向高附加值产品贸易摩擦,从单一产品摩擦到众多工业领域贸易摩擦,由微观经济摩擦上升到宏观经济摩擦 。50年代日本向美输出的主要产品为如生丝、丝织品和纺织品,美日棉纺织品贸易摩擦主要劳动密集型行业的价值较低的工业产品,美国政府也采取以一些措施来抵制日本的倾销贸易政策,之后日本便制定了应对的策略减少低附加值产品出口,增加资本密集型的产品的出口。美日之间贸易摩擦由低附加值产品转移高附加值产品,是日本战略性经贸政策的表现。

2、贸易摩擦范围逐渐扩大。20时间50年代,美日两国的贸易冲突仅仅只是在以纺织品为代表的轻工业领域,随着两国在贸易争端中的策略调整,贸易摩擦范围在不断扩大,在之后的20多年里,美日贸易摩擦以逐渐发展到钢铁、汽车、电子产品及农产品等行业,贸易争端领域在不断扩大。

3、贸易摩擦由微观经济摩擦上逐步发展到宏观经济摩擦。美日贸易摩擦出现后,两国制定了争锋而对的贸易对策,不仅没有有效的限制两国贸易争端的激化,相反却将两国政府把解决问题的焦点对向市场结构的调整,致使两国的贸易摩擦有局部的行业领域逐渐上升到国家层面的经济贸易范围,由此从微观经济摩擦上逐步发展到宏观经济摩擦。虽然美日两国为缓和贸易摩擦与争端签订了一系列相关经贸协议,以换取两国良好的经济贸易发展前景,但是在国际范围内,两国的贸易摩擦依旧很激烈,尤其在亚太地区的贸易市场上,冲突和摩擦还在继续演变。

三、美日贸易摩擦原因及分析

从根本上来看,国家与国家之间产生贸易摩擦的根源是由于本国在贸易交往中经济利益受到了损害,贸易中的收支不平衡导致两国之间发生的一系列的经济行为,打破了原本处于平衡中的经济贸易状态。美日贸易摩擦出现的主要原因可概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美日实施不同的经济贸易政策。经济学界人士普遍把美日之间贸易的不平衡和美国竞争优势的丧失归咎于美国推行的“公平贸易”政策以及日本的战略性贸易政策,两者在政策层面是相互抵制的,在贸易中表现为互相的报复和制裁[6]。

美国在贸易领域奉行自由贸易思想。在冷战时期,美国实行单边贸易自由化,对西方盟国开放国内市场,目的在于拉拢西方盟国以对抗苏联。20世纪70年代后期,随着美国经济陷入滞胀,美国政府为了保护外贸利益,逐渐实行一系列带有保护主义倾向的贸易政策,将“公平贸易”的概念融入到“自由贸易”中,组成贸易反击小组,查明和制止外国的不公平贸易行为。美国贸易政策的变化,由最初的多边贸易、自由贸易转向强调对等互惠、公平贸易以及后期的保护主义及“惩罚性”关税,在某种程度上加剧了美日贸易摩擦的激烈程度。

日本在战后建立了战略性贸易政策。日本经济的主要理论依据是“下村理论”,并根据这一理论在50年代末期制定了《国民收入倍增计划》,该计划实际上是一种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政策,它的目的为私人资本投资创造有利条件,扩大国内外市场[7]。

在对外贸易问题上,日本一直采取的鼓励出口、限制进口,采用贸易保护政策。同时,日本政府把贸易立国、技术立国作为国家的基本国策,以技术进步作为实现现代化的关键动力。上世纪50-90年代日本宣布实行贸易自由化,但日本始终没有正式实施,直到1967年,日本仍然保留着非自由化商品项目,这一比例还一直保持在7%的水平上。20世纪70年代,美日贸易的扩大使美国要求日本开放国内市场,但日本从本国经济利益出发,仍对市场采取保护性政策。

(二)美日两国商品国际竞争力的差异。美日两国商品国际竞争力的差异化,是导致两国之间的贸易摩擦出现的重要原因。战后,日本商品国际竞争力逐渐增强,而美国商品国际竞争力日益下降,导致了美国在贸易交往中逐渐失去了优势,进而出现了美日贸易失衡。

战后的20年,美国经济空前繁荣。钢铁、汽车等产量为代表,美国在各项经济指标持续保持多年的世界第一。但是自70年代后期到80年代初期,美国政府过分发展第三产业而忽视工业发展,在汽车、钢铁等的竞争力优势而被日本赶超。美国试图通过产业保护措施来缓和美日贸易摩擦,不仅未能改变贸易逆差的局面,反而出现了贸易赤字迅猛上升的趋势。

二战以后,日本重视发展工业生产,工业产品产量持续增加,并稳定占据着国际市场份额。在70-80年代,日本不断加大科技投入及技术革新,在保证产量的同时主要工业产品的质量也在不断的提高,使得日本的工业产品国际市场的份额不断增加陆续超越美国。这不仅引起了美国政府的高度重视,也导致了两国在国际贸易上的经贸冲突加剧并升级。

(三)美日经济实力不平衡发展。日本经济萧条时期,美国经济迅速发展时期。二战结束后,日本经济遭受重创,国内处于崩溃的边缘。而美国本土几乎没有遭受直接战祸,战后经济迅速发展,成为世界经济霸权。政治经济的不平衡,使得美国成为日本的统治者,对日本的全面压制。在美国的积极帮助、扶植、支持下,日本的经贸状况开始好转。美日贸易摩擦处于萌芽阶段。1970-1990年,日本经济高速发展,美国经济逐步衰退时期,日本GDP持续飞速增长,在发达国家中的GDP增长率是最高的。人均国民收入、贸易顺差、外投资总额等各项经济指标均达到世界前列并赶超美国。而美国自1969年发生经济危机,进入“滞胀”时期。美国政府负债高达24356亿美元,年度预算赤字和贸易赤字都创历史最高记录,成为世界最大的负债国和贸易逆差国。考虑到经济地位受到威胁,美国对日本采取强硬态度解决贸易不平衡,到90年代中期,美日贸易摩擦愈演愈烈,进入白热化。

四、结论

本文对战后美日贸易摩擦的发展历程、特点及应对措施进行了相关的论述,并对美日贸易摩擦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研究美日贸易摩擦发展史及其变化规律,对解决与处理国家及区域贸易问题有很好的指导与借鉴意义。中国作为一个对外经贸的大国,在对外贸易与区域乃至世界范围的贸易中都已很大的参与作用,与此引发的国际贸易摩擦也不在少数。研究贸易摩擦发展规律发展我国对外经济贸易及解决贸易争端提供了很好的教材。国际间的经贸谈判及对话是解决国际贸易摩擦的有效手段。(作者单位:中央民族大学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1]胡方.日美纺织品贸易摩擦及其问题[J].日本研究,1997(02):30-34.

[2]赵瑾.全球化与经济:日美经济摩擦的理论与实证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3]张德明.东亚经济中的美日关系研究(1945-2000)[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4]阳大胜.日美贸易摩擦的轨迹与成因[J].现代日本经济,1997(06):19-23.

[5]张玉棉.关于日美汽车贸易摩擦问题始末[J].日本问题研究,1996(04):23-25.

[6]蒋茹霞.战后美日贸易摩擦分析[D].吉林大学,2011.

[7]于永达.美日贸易摩擦及各自的对策[J].当代亚太,1999(10):50-54.

作者:章静雯

贸易摩擦分析论文 篇2:

基于博弈论的国际贸易摩擦正负效应分析

摘要本文从博弈论的角度出发,分析了贸易摩擦正效应, 并提出我国正确处理贸易摩擦的理性思路。

关键词 博弈论 贸易摩擦 政府效应 理性思路

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我国产品的出口数量和品种急剧扩大,并积累了巨额的贸易顺差。同时,我国所遭遇的国际贸易摩擦也越来越多,我国已经进入了国际贸易摩擦的高发期。

本文通过建立博弈论模型,对国际贸易摩擦的正负效应进行辩证研究并提出应对的理性思路,以利于我国在国际贸易这场长久博弈中立于不败之地。

一、国际贸易摩擦效应的博弈模型的建立

为了便于说明问题,我们使用策略性贸易政策和国际竞争博弈模型:

假设有A、B两国,并且它们之间有密切的贸易交往,甲、乙两个厂商分别属于两个国家,且这两个厂商生产的产品具有可替代性。并且假设两家的生产都具有规模经济效应,除非一厂商能卖出许多,否则开发一种新产品是没有好处的。现在假设甲、乙两个厂商各自正在考虑开发一种新产品。各厂商最终的得益部分取决于对方怎么做。如果只有一厂商生产新产品才是经济的,那么得益矩阵就应该如图 1所示 :

如果甲厂商在该开发过程中先启动,该博弈的结果将如得益矩阵的右上角所示,甲厂商将生产一种新产品,而乙厂商认识到如果它也生产将会亏损,就不会生产。此时甲厂商将赚到 100 的利润。当然,B 国政府是希望乙厂商生产的。因此 B国政府就可能对乙厂商实行补贴。如果B国政府承诺只要乙厂商生产这种产品就支付20的补贴,则不管甲厂商怎么做,得益矩阵都将变为如图2中所示:

现在乙厂商不管甲厂商生产不生产都能从新产品上获利,则乙厂商必将生产。同时,甲厂商知道如果它着手生产(乙厂商也生产)就将遭受亏损。因而甲厂商会决定不生产,结果就是左下角的策略。这样,一个 20 的补贴就将结果从乙厂商不生产和赚得 0 变为生产和赚得 120,其中 100 是从 A 国到 B 国的利润转移。因此,从 B 国的观点看,补贴乙厂商产生了回报。然而,由于 B 国政府的补贴使 A 国遭受了损失,A 国政府也不可能善罢甘休,也同样实施补贴。假设它也给予 20 的补贴,则得益矩阵将变为图 3 所示:

现在无论甲厂商也好,乙厂商也好,因为有了国家补贴,只要生产就获利,这样的结果就必然是左上角的策略。这个结果看起来好像是不错,两个厂商都获利,可从国家整体福利来看,由于每个国家都补贴 20,而公司只赚得 10,那么两国的整体福利都将各自损失 10,则从全世界来看则共损失 20。

综合分析一下三个矩阵,结果是:无论是两国都不补贴,还是只有一国实行补贴,全世界的福利都增加 100。而当两国都实行补贴时,全世界的福利就会损失 20。此时如果再接着往下分析,也就是重复博弈的过程,则会发现如果两个国家都为了自己的厂商可以赚到更多的钱,会继续加大补贴的额度,这样下去,两国越是加大补贴,各国及全世界福利的损失就越大。在这个重复博弈的过程中,两国都将认识到相互的恶性竞争,报复与反报复的最终结果将是双方都将受到巨大的损失。因此两个国家必然会改变策略,比如两国利用自身的优势分别开发不同的新产品,或者分别占领不同的市场,等等。这样将会使两国都受益。

二、国际贸易摩擦效应的辩证分析

(一)国际贸易摩擦的负效应分析。

上述得益矩阵的分析为例,当实行自由贸易时,各国公司只要掌握到足够的信息,就可以自然的调整生产,选择销售策略。可当国家想要扶持某个行业时,就会采取相应的政策,如本例中的实行补贴政策,使国家间的贸易摩擦出现,产生不利影响:

第一,贸易摩擦会阻碍出口国的出口活动,打断其相关产业的正常运行,并会影响其相关产业人员的就业,会降低本国的福利。

第二,贸易摩擦对进口国的产业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但不利于其衰退产业转型和推动技术进步。

第三,贸易摩擦会对双边经贸关系产生影响,甚至会产生不利的政治影响。

第四,贸易摩擦会使世界整体福利下降,干扰国际正常经济秩序。

(二)国际贸易摩擦的正效应分析。

第一,贸易摩擦可带动国内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在产业结构的分类中,有一种分类方法是按照各产业所投入的、占主要地位的资源的不同为标准来划分的。也就是说根据劳动力、资本和技术三种生产要素在各产业中的相对密集度,来把产业划分为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比如一国现在是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并进行对外贸易,当遭遇贸易摩擦时,也就是国外对该国的劳动密集型产品进行限制,这样虽然不利于该国出口,但另一方面也恰恰促使国内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这对出口国是有利的。从收入分配上看,遭到贸易摩擦产业的国内工人短期内会遭受损失,工资降低或被解雇,但是如果产业升级了,增长加快了,该产业甚至相关产业就将会需要更多的劳动力。而且只要教育培训跟上了,劳动力素质提高了,劳动力就业机会就会增加,收入也会增加。①

因此以贸易摩擦为契机和动力,积极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逐步淘汰低效率的国内产业,创造新的竞争优势,这对一国长期的经济发展是极为有利的。

第二,贸易摩擦可促进一国的对外投资,加大投资力度。贸易摩擦的这种促进作用是因为摩擦产生的一个主要原因是一国对另一国的出口抢占了进口国的国内市场,对进口国的相关产业带来不利影响。因此,如果一国把产业转移到海外,就会缓解摩擦,同时对外投资所带来的好处更是多种多样的。对外投资,如企业在国外投资设厂从事生产和销售,可以绕开东道国的贸易壁垒,而且还可以向周边国家辐射,开发新的市场,并可以分享这些国家间经贸互惠协议带来的好处。同时也可以利用东道国的资源,确保原材料和能源的长期供给,并获取新技术、提升管理水平,获取全球性的销售网络,从而得到更高的利润。

第三,贸易摩擦可促进“引进来”战略的实施,促进国内经济发展。一国若与其他国家产生贸易摩擦后,其他国家必然要求该国开放国内市场、促进进口,而“引进来”的战略正是开放的一种表现。而且“引进来”还可以带来先进的管理经验和资金,引进外国先进技术,系统地更新机器设备,开发新的技术和经营领域。这就会缓解国内资金短缺的问题,更可以促进技术进步。

第四,贸易摩擦可促使出口结构的调整,实施产品差异化和市场多元化战略。如果一国出口产品单一,并主要向一个或仅仅几个国家出口,则必然会对进口国的相关产业产生重大冲击,这样贸易摩擦将是不可避免的。然而,如果该国通过技术创新,不断研发新产品,使得出口产品花样翻新,样式增多,同时不断开发新市场,实现市场多元化,这不仅加大了出口力度,还规避了市场单一化的风险,因此正是贸易摩擦的产生迫使一国的出口结构发生调整,这也将有利于该国经贸的长期发展。

第五,贸易摩擦可扩大内需。产品的生产就是为了销售,销售就需要市场,如果只是把注意力放在对国外市场的销售上,大量的出口产品,就会挤占国际市场份额,必然引起贸易摩擦。可是也正是因为摩擦而使得一国不得不把对国外市场的关注转移到了国内市场,这就产生了一国要实施拉动内需的政策。促进国民消费、增加国内投资带来的好处不仅仅是缓解摩擦,更会因此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和水平,从而提高整体国民的福利。因此贸易摩擦带来内需的扩张将会缓解生产过剩和最终消费需求不足之间的矛盾,进而确保经济快速、持续、健康的发展。

第六,贸易摩擦可暴露出外贸依存度过高的缺点。一国之所以会频繁与他国发生贸易摩擦,有很重要一部分原因是外贸依存度过高,过分依赖其贸易伙伴。虽然外贸的快速发展能刺激有效需求,从而对促进GDP稳定增长发挥积极作用,但外贸依存度趋升的隐忧同时不容忽视。②一旦对外贸易出现动荡,比如遭受制裁,遭遇贸易禁运等,就会严重影响该国经济,同时过高的外贸依存度会使一国经济所面临的国际经济和政治风险大大增加。而摩擦会警示人们降低依存度,降低一国经济的风险,从而有利于一国经济长期稳定的发展。

第七,贸易摩擦可促进技术标准体系的认证,并与国际接轨。进入21世纪,技术性贸易壁垒已经取代配额、许可证等非关税壁垒,成为贸易保护的主要手段。目前,全球贸易壁垒的80%源于技术性贸易壁垒,国际贸易中以技术性贸易壁垒为形式的贸易摩擦呈上升趋势。如果一国的技术标准难以与国际上的标准对接,国外就将对该国实施技术性贸易壁垒,阻碍该国的出口,从而产生贸易摩擦。所以摩擦的出现将会加快一国技术标准体系的认证过程,如SA8000认证、FSC标识、“绿色食品” 认证等等。这将会加强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建立与国外权威机构认证的相互认可机制,对全球的贸易的有序发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第八,贸易摩擦可加强企业社会责任建设。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西方发达国家越来越重视企业社会责任的建设。跨国公司也把它与商品的进出口直接挂钩,要求全球供应商都实施社会责任标准,与此同时,国外的消费者在投资和消费时也非常关注社会责任这个话题,并成为影响其购买力的一个重要因素。③因此当他国用企业社会责任对一国出口商品设置贸易壁垒、阻碍出口,就会引起贸易摩擦。这时摩擦将不得不迫使企业加强社会责任的建设,这其中包括在员工权益、劳工标准、对环境的保护、企业的规范管理等方面的责任建设。这样一国可借摩擦之机改善国内企业的国际形象,迎合国际标准,而且对整个社会的发展也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应对国际贸易摩擦效应的理性思路

(一) 要以平常心看待贸易摩擦。

贸易摩擦并不可怕,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它也是市场作用的结果。贸易摩擦之所以频频光顾我国, 是因为我国经济内部出了问题, 产业结构失衡并亟待提升、贸易地理方向单一、对外投资发展不足等等。而贸易摩擦的出现, 清楚地使我们认识到了这些问题。这样看来, 贸易摩擦对我国是一件好事, 又何必要惧怕它呢? 尤其是从国家角度来看, 贸易摩擦带来的优胜劣汰还可以提升产业结构, 所以短期的冲击也是不可怕的。总之, 要以平常心看待贸易摩擦, “既来之, 则安之”, 应冷静思考应对策略。

(二)贸易摩擦一旦发生, 就要积极应对。

虽然贸易摩擦存在着一定的积极效应, 但也不能掉以轻心, 因为它的短期冲击力有时候是很强的, 甚至会是致命性的, 特别是在当前我国存在大量失业人员的情况下, 如果处理不妥当, 会带来严重的后果。所以说, 贸易摩擦一旦发生, 首先要做的还是积极应对, 加强与贸易伙伴的磋商谈判, 尽快化解僵局, 以保证我国出口商品的市场, 保障对外贸易这台经济增长的发动机的正常运转。

(三) 要利用好贸易摩擦的积极效应。

在妥善化解贸易摩擦问题的同时, 也要在中长期内发挥贸易摩擦的积极效应, 注意到提升产业结构的必要, 极力培养和打造我国的竞争优势产业, 提高技术水平, 引导企业开展对外直接投资, 从根本上消除贸易摩擦产生的可能性, 以推动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珞珈学院经管系)

注释:

①尹翔硕.中美贸易摩擦的影响及我们的政策重点.世界经济研究,2006(8):6-7.

②刘光溪,陈泰锋.理性看待国际经济贸易摩擦时代.经济文萃,2004(5):55-56.

③朱爱武.加强企业社会责任建设减少建设减少国际贸易摩擦.特区经济,2006(4):99.

参考文献:

[1]李春顶,逆向思维: 我国对外贸易摩擦积极效应之剖析,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7年第2期.

[2]吴亚琼,国际贸易摩擦效应分析,辽宁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5月.

作者:任文杰

贸易摩擦分析论文 篇3:

中美贸易摩擦分析及中国应对

摘 要:中美贸易逆差扩大,特朗普政府将其归咎于中国“不公平”政策措施,便单方开启“301调查”并在“232条款”下采取贸易限制措施,挑起中美贸易摩擦。针对美国单方面挑起的一系列非理性经贸制裁行为,应当理清美方贸易失衡的根源及其保护主义政策,本次摩擦所适用的国内法依据及其效力,与WTO有关条款的比较,才能合理安排恪守国际法基本原则及理性商谈、构建双方自由贸易安排、深化国內经济体制改革开放等策略措施,推动中美贸易朝着互利共赢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中美贸易摩擦;301条款;对等原则

引言

自二战以来,美国通过主导建立的国际政治体系、国际贸易体系和国际金融体系和国际知识产权体系等四大全球治理体系,快速确立起其世界霸主地位,主导世界秩序,垄断全球资源。随着世界格局的变革演进和中国的崛起,中国在国际经济舞台上的作用愈加凸显,美国力图阻止中国崛起和挑起争端的意图与行动日渐明显与增多。近日,为攫取更多经济利益,美国采取贸易保护措施,挑起中美贸易摩擦,并企图利用自身地位干涉WTO上诉机构遴选程序,损害WTO全体成员决策机制,挑战既定的多边贸易秩序,严重损害了美国的国际权威和形象。2017年1月18日,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关于《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演讲中明确指出,法律的生命也在于公平正义,各国和国际司法机构应该确保国际法平等统一适用,不能搞双重标准,不能“合则用、不合则弃”,真正做到“无偏无党,王道荡荡”。如今国际社会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中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引领力,同时以开放、包容的姿态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建设。

中国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既要注重维护本国的经济安全,又尊重他国经济安全,反对一切贸易摩擦行为,维护国际贸易的安全发展。美国罔顾世界经济全球化、贸易自由化的发展大势,倒行逆施地挑起中美贸易摩擦;在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全球治理问题突出的背景下,不但不自觉承担起大国责任,反而奉行“美国优先主义”并挑起贸易摩擦,无疑会使得世界经济社会发展步履维艰。

一、美国的贸易失衡及其保护主义政策分析

随着中美经贸往来日益深化,美国出现了贸易逆差,单方启动“301调查”,加重对中方进口的征税。而美国为了替自身奉行的贸易保护政策寻找借口,将之归结于:中国政府出于对本国市场的维护,采取“不公平不合理”的贸易政策,增加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优势。实际上,根据2017年统计数据,中国进出口贸易是比较均衡的,并未去追求贸易顺差而采用“不公平不合理”贸易政策,美方的一系列贸易保护措施缺乏确凿的事实证据支撑。影响中美贸易差额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根本原因之一是美国的低储备率和高消费率导致高债务、高财政赤字和严重的通货膨胀,而美国企业在中国进口市场中竞争力不敌第三国企业、美国限制对华的高技术产品出口等也是原因之一。

为了应对美国开启的所谓“301”调查以及采取的一系列贸易限制措施,同时也为了平衡中方损失,中国已经依据WTO《保障措施协议》第8条和GATT第19条第3款的规定,提出了中止减让措施,依程序、有节制地针对美方行为展开反击。本次中美贸易摩擦,势必将对两国经济,尤其是美国农产品出口、机械设备仪器和石化行业合作、高科技制造领域的发展造成较大打击。对于美国而言,总体弊大于利。首先,中美企业乃至整条产业价值链都会受到伤害。中国企业是全球价值链中的一个环节,因而由于美方的贸易保护措施而导致中方企业受损时,整条产业价值链上游的企业都会受其影响。其次,美国的消费者会受到影响。自中国进口的质优价廉的产业大大提高了美国的消费者福利,如果通过高关税将其挡在美国国门之外,美国的消费者就要付出更高的价格成本,从而影响消费者的生活品质。另外,这样不仅无法解决中美贸易摩擦,而且还会严重损害和中国的贸易关系,无益于美国对外贸易关系的健康发展。实践表明,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能够极大促进全球经济和平发展。美国因其地位的特殊性,一旦采取贸易保护措施打压别国经济以维护自身的经济利益,极有可能会引发其他经济体的模仿,那么会对全球化进程乃至多边贸易体制产生极大的冲击,这一影响比对双边贸易的影响更为深远。

二、中美贸易摩擦适用的规则及其效力分析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一贯坚持合作共赢的理念,坚持公平合理的贸易政策。自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国要“统筹国内国外两个大局”,以更加积极的姿态走向世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维护各国的经济主权和经济利益。近年来,中美贸易逆差逐渐增大,特朗普政府不彻底反思自身国策和经济结构等问题,却将其主要原因归结于中国的贸易政策“不合理不公平”。针对中国对美的出口与投资,出台了多种贸易投资保护注意措施,并对我国有关商品开展了“301”调查、拒绝在反倾销调查中弃用“替代国”做法等,这种基于“零和博弈”思想所采取的贸易措施早已不符合全球经济发展趋势。中美双边贸易关系是当前世界最重要的贸易关系之一,美国挑起贸易摩擦这一单边做法,无疑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依据美国1974年贸易法有关规定,国内产业因进口产品数量的激增而受到损害或严重损害时,总统有权采取措施保护国内产业。该条款授权总统在特殊情况下采取保障措施以保护国内产业。该部分内容规定在1974年贸易法第201节以下,故被称为“201条款”,也叫“免责条款”,因为这一条款可暂时解除美国在双边或多边贸易协议下的一些义务。

根据美国232条款规定,美国可以对可能威胁美国国家安全的特定产品进行立案调查,由美国总统在90天内作出是否对其采取最终措施的决定。而此次美国针对钢铝产业开展的“232”调查,实际并非出于对美国国家安全的考量,而是滥用《保障措施协议》项下的保障措施。

依据美国301条款规定,争议双方在特定时间内未达成一致的解决意见,同时涉及到贸易协议的情况,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USTR)须开始贸易协定中规定的争端解决程序。这是一项衔接性的条款,但其也并不意味着在 WTO 争端解决过程中美国会停止其单方调查与制裁行为。“301 条款”表明USTR可不因WTO争端解决机制的启动而放弃就相关问题进行认定并采取单边措施。这种国内法效力优先于国际法的规定或做法,就可能导致国际法的不被遵守和与WTO规则精神相悖。

三、美国国内法条款与WTO协定比较分析

首先,美国201条款和WTO协定有关条款的区别,主要在于保障措施实施的实质要件上,美国201条款保障措施的实施要件是逐渐向宽松发展,主要体现在:其一,在因果关系方面,美国201条款只包括了一个因果关系,即进口产品数量的突然增加与国内产业受到严重损害或严重损害威胁之间的因果关系;而WTO的保障措施制度则要求两个因果关系,即进口产品数量的突然增加与“未能预见的发展”以及履行WTO协议义务的因果关系,及进口产品数量的突然增加与国内产业损害之间的因果关系。美国的201条款取消了WTO保障措施的第一个实施要件,在总的实施要件上是呈现一种放松的趋势。其二,在进口增加造成损害的判断上,美国201条款只需要证明进口产品数量的绝对增长或相对增长,而WTO保障措施的实施在程度上的要求高于美国的规定,不仅要证明这种进口数量的增加是造成国内产业严重损害或严重损害威胁的原因,而且要证明进口数量的增加必须是近期发生的、非常明显的、突然发生的,并且要在量和质上都给国内产业造成严重损害或严重损害威胁。根据GATT第19条的规定和WTO《保障措施协议》第2条第2款的规定,保障措施的实施要基于非歧视原则,而美国启动201条款往往是带有“选择性”的举措,并且对发展中国家豁免上也带有歧视性。可见,美国贸易委员会在调查国内产业受到严重损害或严重损害威胁时的考量因素越来越多,但程序要求却逐渐放松。产生这种区别的主要原因是两者的目的不同:美国201条款是美国的国内贸易法,它目的就是保障国内产业的安全和发展,而WTO的保障措施制度则是为了保障世界自由贸易体制的安全运转。

其次,美国232条款与WTO例外条款中的国家安全规定尽管相似,但在实施条件和程序上都过于宽松,极易被美国滥用,形成贸易保护,使得全球贸易返回配额时代,从而违反WTO协议的宗旨和内容。

再次,美国301条款规定美国调查机构必须在18个月内确定是否对国内产业造成损害或损害威胁,而WTO争端解决机制规定的是19个半月,也就是说美国调查机构可能在WTO争端解决机制尚未作出裁决前即断定他国的贸易做法违反了WTO协定的义务。根据美国贸易法第305节和第306节的要求,USTR认定他国贸易违反WTO协定后可以进一步采取行动,而这些措施都有可能是在未得到WTO授权的情况下做出的。上述单边做法,都是与DSU第23条的规定相背离的。

四、中美双方对“互惠对等”原则的理解分析

WTO原则中有一个“reciprocal and mutual advantages”原则,与之相近的有“mutual benefits”原则,但多年来中美两国对此理解却不一致。前者是对等的意思,即国家与国家彼此以同样或类似的行为或不行为来解决它们(包括国家、法人和自然人)之间的关系。对等原则内含相互性和平等性两个意思,强调双方的拥有同等的地位、同样的权利、对应的行为和措施。后者是互惠的意思,即一国以其本国国民在另一国享有同样的优惠为条件,给予另一国国民以某种优惠。

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在WTO多边体制下不需要承担“对等”责任。但是,特朗普政府却要求中国遵循“对等”原则。美方要求的“对等”,是指“市场机制、竞争机制的对等”,企图以此为要挟,改变对华策略。

当前,我国改革开放正进入深水区,经济形势虽然总体向好但仍不甚乐观。当前社会正处在转型期,对国企问题、党建问题、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等一系列问题进行重大改革,必定需要一定时间才能调整好、磨合好。若要像美国期望的那样建立像美国一样的市场竞争机制,需要循序渐进,因而将市场准入条件和竞争政策迅速调整至和美方接近不具备现实基础。所以,在与美方的贸易谈判中,重点应谈一个大概的共同目标,之后再讨论具体的实施细则。

五、中国应如何对本次美国挑起的贸易摩擦

(一)恪守国际法基本原则并坚持理性商谈

2017年1月18日,习近平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作的《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演讲中明确指出,历史和现实给我们的启迪是:沟通协商是化解分歧的有效之策,政治谈判是解决冲突的根本之道。只要怀有真诚愿望,秉持足够善意,展现政治智慧,再大的冲突都能化解,再厚的坚冰都能打破。习近平主席指出,“中美两国合则两利,斗则俱伤。中美合作可以办成有利于两国和世界的大事,中美对抗对两国和世界肯定是灾难”。据此,针对此次美国单方面挑起的中美贸易摩擦,我们首先应当着眼于大局,客观理性的看待问题,明白两国之间存在贸易摩擦属于正常现象,合作共处是中美贸易摩擦解决的根本出路,中美双方应当直面贸易摩擦,通过理性的商谈,将各自的关切告诉对方,通过磋商,提出解决措施,满足双方的关切。事实上,中美贸易的互补性强,中美双方进一步深化和扩展合作的空间还很大,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全球经济、诸多国家和企业带来了很大的机遇,美国需要搭上中国经济发展的快车,实现经济的共同发展,比如说构建双边自由贸易区,为双边的企业创造一个更加稳定,更加自由,更加透明的贸易与投资环境,来分享彼此的发展机会。所以,两国存在持续发展双边贸易合作的经济基础,理性商谈也就成为解决中美贸易摩擦的首选措施。既要避免民粹主义,理性思考和应对;又要避免天真的幻想主义,做好长久应对,依靠智慧去化解。

(二)探索构建中美双边自由贸易安排

我国一贯奉行“低调温和,不高对抗”的姿态,反映在中美经济关系上也是如此。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构建,不仅影响中国的和平快速发展,而且在全球繁荣稳定上也有着重要作用。新型大国关系以相互尊重、合作共赢为核心。而中美的经贸合作是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构建的“稳定器”,需要我们挖掘双方合作领域,扩大双方共同利益,满足双发利益需求。构建中美双边自由贸易安排是中美经济合作的制度保障。

第一,提供给双方企业在国内市场中更为优惠的待遇。消除双方在贸易领域的技术性壁垒,遵循WTO的制度安排。中美经济具有很大的互补性,中国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美国以高技术产业为主,因此,美国企业在中国国内市场的主要竞争对手是与美国处于同一发展阶梯的发达经济体。中美双边自由贸易安排将为美国企业提供优于其他竞争对手的待遇,有利于提高美国产品在中国进口市场的份额,逐步解决中美双边贸易失衡问题。第二,中美自由贸易安排有利于深化双方经济的互利合作。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这一转型将为美国企业提供巨大的市场机遇,美国提升基础设施、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等也将为中国企业提供新的合作机遇。构建中美自由贸易安排,不仅有利于化解当前中美经贸关系中的突出问题,也有利于释放两国互利合作的巨大潜力。

(三)不断深化国内市场竞争机制改革开放

中国加入WTO,签订特殊议定书,承诺15年过渡期,在这15年内中国经济实现了飞速发展,在多边贸易体制中如鱼得水,在此背景下西方国家一定会采取一系列措施就特殊议定书的相关规定做文章,而中国一旦没有了议定书的支持,就根本不算得是WTO的成员方。长远来看,解决中国和世界经济体间的诸多经济矛盾,就牵扯到对等原则的新理解和国内经济体制深化改革的问题。自十八大以来,以习总书记为中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高举改革大旗,指出我国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发展进入攻坚期,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我们应当谨慎而行,深入思考,一步一个脚印,朝着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努力。只有我们建立起真正的市场经济,完善淘汰机制,提高国内产业的竞争力,才能真正实现高质量发展,美国等发达国家也不会再以中国的经济体制为由做文章,最终建立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参考文献:

[1]艾马诺艾尔.德高:《国际法中的對等性》[M].法国法律和司法判例总书店1980年版,第161页。

[2]何力:美国“301 条款”的复活与 WTO[J]. 《政法论丛》2017(6)。

[3]陈文玲.特朗普战略转向的实质究竟是什么——与特朗普交易型政府必须算清的几笔账[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8(05):1-11.

[4]孙丽、王厚双:特朗普启动对华“301调查”的目的与影响透视[J].《国际贸易》2017(09):28-32。

作者简介:

叶洪阳,1995年6月6日出生,男,汉族,籍贯重庆市,现就读于陕西师范大学哲学与政府管理学院2017级民商法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民商法学。

作者:叶洪阳

上一篇:青年教师师徳论文下一篇:高中安全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