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法分析论文

2022-04-17

摘要:运用增长率直接法、增长率趋势法分析我国外商直接投资的短周期、中周期和中长周期波动,基于协整方法讨论外商直接投资的长波特征。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国际贸易法分析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国际贸易法分析论文 篇1:

浅析案例分析法在国际贸易实务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案例分析法自1880年由哈佛商学院开发完成后,因其能很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思考的能力和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在近一百多年的时间内逐渐成为实践性偏强课程的首选教学方法。国际贸易实务是一门偏向实践性的课程,在教学中如能正确使用案例教学法,能够取得较为不错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案例分析法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 正确运用

引言

案例分析法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就某个特定的案情或者疑难问题进行讨论的教学方法。是一种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自1880年由哈佛商学院开发完成后,因其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在近一百年的时间里逐渐变成实践性偏强课程的首选教学方法。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主要研究进出口交易程序和国际货物买卖合同条款的拟定方法和技巧。这门课程中所介绍的每一个知识点都对应着国际贸易中的具体的操作环节。考虑到学习者皆为在校学生,缺乏实战的环境,所以在教学中引用案例分析法,从理论出发,结合案例分析,以期不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案例分析法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中的实施

1.案例的选择。

首先,根据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准备相应的案例。其次,教师在准备相应案例时,需要注意此案例中所涉及到的知识点是否有尚未学习的内容,如有,则需要充分考虑如何处理此处知识点。此外,案例的难度应遵循循序渐进原则,依次加大难度,在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后,能够再给学生提供一个广阔的思维空间。

2.案例的分析和讨论。

为避免此环节流于形式,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组,采取竞赛的形式完成。在学生们分析和讨论过程中,教师应做好引导工作,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减少自己说话的频率。但是当讨论脱离主题,或在某些细节上纠缠不清,或在某个知识点上出现了共性的理解偏差时,教师应该适时干预和纠正,将讨论引导正题上来。

3.案例的总结。

在案例分析和讨论结束后,教师需要对案例进行总结,提炼出整个案例中需要注意到的重难点和文字陷阱,并归纳总结此类案例的思考路径。此外,还需要对学生的分析讨论环节做出整体评论。在做评论时,不能简单地说某位同学或者某组同学错了或者对了,相反,要具体指出错或者对的原因是什么,其目的是希望在未来的案例分析中大家可以有更好地表现。

二、需要注意的问题

1.学生参与度的问题。

虽然可以通过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以小组对抗赛的形式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讨论中来,但是必须要注意的是,毕竟对于还未走入社会的学生们而言,书本上或者教师所提供的案例都是远离他们现实生活的,他们的学习兴趣不够或者对案例的理解程度不够都是会影响到讨论环节的参与度。所以,在案例选择中,如有可能,最好是能够从学生身边的小事出发,慢慢扩展到国际贸易这些对学生而言比较遥远的事情上。比如在讨论人民币的贬值和升值对于外贸进出口的利与弊时,可以从学生使用的信用卡来入手讨论。

2.明确案例分析的目的。

进行案例分析的目的是为了能够以实际的案例来检测学生是否掌握了相应的知识点并是否能够活学活用这些知识点。但是,教师不能简单地让学生追求自己的答案务必和教师的保持一致。教师更应该做的事情是,让学生学会案例分析的基本方法,学会团队分工协作,学会如何查找契合的资料以此作为自己观点的支撑以及学会如何在众人面前清晰明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并且说服他人。

3.案例分析法和理论教学法及其他教学手段之间的关系。

案例分析法虽然可以帮助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思考的能力,但是不宜整堂课都使用此方法,而完全忽视了理论教学。理论教学法虽然属于传统的教学法,但是它也有其自身的优点,比如,在重要的基本概念的讲述中,理论教学就是不可或缺的。所以理论教学和案例分析应该是相辅相成,不可厚此薄彼的。比如国际贸易术语,如果不对国际贸易术语进行解释,学生们对基本概念都不清楚,那么在进行案例分析时,连题目都可能是看不懂的,那也就無从分析了。所以教师必须首先将国际贸易术语的基本概念讲解清楚,然后再进行案例分析,如此这般,才能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记忆这些贸易术语。

此外,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所学的知识点,传统的测试也不失为一种手段。同时,如有可能,可以让学生在实训平台上完成一笔完整的真实业务,做到“学”与“用”的统一。通过请已在外贸行业从业的往届学生以网络直播的形式带领大家走进真实的工作场所,了解实际工作情况,曾经感性认知。

教有法,而无定法。恰当地使用案例分析法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他们的分析、沟通、合作和表达能力,能够做到“知”“行”合一。对于教师而言,为了更好更自如地使用案例教学法,势必需要不断地开拓创新求变,从而使教学质量不断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魏君英.案例教学法在国际贸易实务教学中的应用[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2).

[2]繁鸿瑜.案例教学法在“国际贸易理论”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电力教育,2013(13).

作者:龚芳

国际贸易法分析论文 篇2:

我国外商直接投资周期波动分析

摘 要:运用增长率直接法、增长率趋势法分析我国外商直接投资的短周期、中周期和中长周期波动,基于协整方法讨论外商直接投资的长波特征。研究发现: 自1978年以来,我国外商直接投资经历了9次短周期、3次中周期波动(目前的第3次中周期波动具有适度高位平滑的特征)、2次中长周期波动(目前正处于第2次中长周期波动的扩张期), 外商直接投资长波与GDP长波特征基本相同。

关键词: 外商直接投资;周期波动;增长率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以外商直接投资(以下简称FDI)为主要形式的外资利用持续增长,进入90年代,我国已成为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最大的FDI东道国,2002年我国加入WTO仅一年时间就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第一大引资国[1]。从统计数据看,我国FDI的总量由1978年3.2亿美元增长到2010年的1057.4亿美元,增长了330倍,年均增长率24.11%。FDI在我国的较快发展所产生的资本形成效应、就业效应、竞争效应、技术扩散效应和产业转移效应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但是,在外资效应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我们应当注意到FDI波动也可能对我国国民经济产生负面冲击。从近年来看,我国FDI实际额逐渐趋于长期趋势水平,FDI不稳定性指数(Love,1986)相对较低且有逐渐下降的态势;然而从历史来看,上个世纪20多年里我国FDI实际额对长期趋势的偏离程度大且在时间上波动剧烈(见图1)。无序的外资流入会直接影响一国的投资水平,从而阻碍其国民经济决策,会对一国宏观经济调控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因此,研究FDI的周期波动规律对我国宏观经济的稳健运行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图1 我国外商直接投资不稳定性指数

周期波动分析是认识事物变化规律的重要方法,被广泛应用于诸如我国经济增长[1]、对外贸易[2,3]等宏观经济领域,但专门针对我国FDI周期波动的学术研究基本上还处于起步阶段,仅有的相关文献是:孙焱林[4]指出全球FDI 流入量在1980~2002 年的周期波动中已经呈现出一种较长的上升趋势, 并且波动幅度越来越大, 波动速度越来越快。胡月晓(2007)[5]简要分析了我国FD I波动与入世间的关系,认为入世后我国FD I总量变化取决于服务业FDI和并购形式FDI两者间此消彼长的关系。潘素昆(2007)[6]研究了发展中国家FDI波动性上升的原因。这些文献只是简单涉及而非专门研究,由于我国外商直接投资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日益加强,因此对我国FDI周期波动的研究就显得特别重要。

外商直接投资周期波动是FDI经济系统在运行过程中所呈现的起落更迭、扩张和收缩不断交替的波浪式运动过程,是FDI经济运行中反复出现的对其均衡状态的偏离和调整过程。按时间的长短,经济周期可分成四种类型:3~5年的短周期即基钦周期;8~10年的中周期即朱格拉周期;15~25年的中长周期即库兹涅茨周期;50年左右的长周期即康德拉梯也夫周期。本文将采用增长率直接法分析FDI短周期,增长率趋势法分析FDI中周期和中长周期,协整方法研究FDI长周期特征。

二、实证分析

当前测定周期波动的主要方法包括增长率直接法和趋势法。直接法是通过经济变量在一定时期内的年环比增长率来衡量上下波动的强度,找出增长率的波谷和波峰以及波幅来研究短周期波动的一般规律。直接法的优点是简单明了,缺陷是统计结果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长期趋势无法有效去除,容易受相邻时期数据波动的影响。趋势法主要是使用某种方法将变量的变动拆解为长期趋势变动与经济变量的短期波动,相比直接法而言,趋势法的优势是可以去除波动中包含的长期趋势。

财经理论与实践(双月刊)2012年第2期2012年第2期(总第176期)胡振华,王 硕等:我国外商直接投资周期波动分析

由于短期波动与长期趋势相互作用的影响,FDI时间序列表现出“波动中增长”或“波动中衰退”的情形,因此对FDI中长周期的波动分析应该采用趋势法,即从FDI时间序列中分离出短期波动和长期趋势两个序列,得到的长期趋势序列表现出更为稳定的内生特征。用于去除趋势的主要方法包括B-P滤波法和H-P滤波法。B-P滤波法在测定周期波动时要求样本数据较大,由于FDI时间序列是年度数据,要获得月度或季度数据很难,因此本文采用H-P滤波法。H-P滤波法(1980)假定时间序列由趋势成分和周期成分两部分构成,计算H-P滤波就是从时间序列中分离出趋势成分,其余部分就是周期成分。

(一)基于增长率直接法的短周期分析

增长率直接法是直接用实际增长率来观察变量的周期波动,是研究经济波动经常采用的统计方法。表1为我国1978~2010年FDI实际额及其增长率。以下用波长、波型、波峰、波谷、波幅分析我国FDI短周期波动。本文以“波峰-波峰”测量一个完整的波长,反映我国外资规模的波动状态。从表1、图2可知,我国FDI自改革开放以来共经历了9次短周期波动,平均波长约为3.5年,属于基钦周期。

从表2可知,我国FDI的9次周期波动有3次古典型波动和6次增长型波动。古典型波动是指FDI增长率出现负值的波动,如第6次、第8次与第9次波动,1999、2005、2009年增长率为负,分别为-11.32%、-0.50%、-2.56%,我国FDI总额也从1998、2004、2008年的454.63、606.30、923.95亿美元下降到1999、2005、2009年的403.19、603.25、900.33亿美元。其他都是增长型波动,表现为FDI增长率均为正值,其实际额持续上升。一次完整的波动有两个阶段,即扩张阶段和收缩阶段,包含两个转折点为波峰和波谷。9次短周期波动中峰值最高为152.13%,出现在1992年;谷值最低为1999年的-11.32%。波幅是在一次波动中峰值与谷值之间的差距:绝对波幅是峰值和谷值的绝对差距,相对波幅是绝对波幅与30年来FDI增长率算术均值(即24.11%)之比的绝对值。增幅落差最大的是第4次波动,绝对波幅为149.36%,相对波幅达到5.92%,是FDI的高速增长期;第5次波动的波幅最小,绝对波幅为0.09%,相对波幅仅0.01%,是FDI的增长滞后期。

(二)基于增长率趋势法的中周期与中长周期分析

增长率趋势法是在增长率变量进行趋势分离的基础上来测量变量周期波动的方法,该方法可分析短周期,中周期及中长周期[7]。通过Eviews5.1软件,采用H-P滤波法,脱离FDI增长率时间序列GFDIt中的趋势成分Trendt,生成周期成分Cyclet,计算公式如下:

Gyclet=GFDIt-Trendt

从短周期波动来看,由表3和图3可知,1978年以来我国FDI周期成分特征与上述基于增长率直接法分析的周期波动特征基本一致,表明加强了短周期波动特征分析的平稳性。

从中周期来看,可将整个周期成分划分三个阶段,如表4所示。三个阶段的波动特征具有较大差异的继起性,各阶段的时间跨度在7~10年左右且内部又包含了三个短周期,故为朱格拉周期。本文从平均位势()、标准差(σ)和波动系数(CV)进行比较:平均位势采用各阶段内周期成分增长率的算术平均值;标准差是各阶段内增长率与其相应阶段平均位势离差平方平均数的平方根,反映了波动相对平均位势的偏离程度;波动系数是标准差与平均位势之比的绝对值,消除了各阶段平均位势的不同影响,计算公式如下:

σ=∑(X-)2n;CV=σ

结果如表4所示。平均位势表现为第二阶段最高,第三阶段次之,第一阶段最低的特征;标准差与波动系数都表现为第三阶段最小的特征,说明第三阶段具有平均增长率较高但波动幅度最小的良好特征,与我国目前的GDP 增长率波动所具有的“适度高位平滑”特征相似,即经济在适度增长区间内保持较长时间的平稳增长和轻微波动,经济周期由过去那种起伏剧烈、峰谷落差极大的波动轨迹,转变为起伏平缓、峰谷落差较小的波动轨迹。

从中长周期来看,图4的趋势成分Trend曲线轨迹表明,我国FDI在1979~2003年经历了一次“波谷-波峰-波谷”的中长周期过程。从1979年的增长率12.33%逐渐上升到1992年的波峰,增长率为46.57%,之后又下降至2003年谷底,增长率为6.83%,历时25年,内含2个中周期和6个短周期,为库兹涅茨周期。从2004年起,我国FDI再次步入新的增长调整期。(三)基于协整理论的长周期分析

由于只有32年统计数据,而长周期为50年左右,故不能直接分析我国FDI长波。因此,本文基于协整理论建立间接反映我国FDI长波的均衡模型。对FDI进行协整分析涉及到FDI的长期均衡关系是怎样被决定的,本文认为国内生产总值GDP对FDI发展变化具有重要的决定性作用。采用GDP作为参照系一方面是因为自19世纪80年代以来的120多年时间,我国经济经过了四个长周期,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进入第四个长周期(陈东琪,1992),以此将FDI长波与GDP的第四个长波联系起来;另一方面是因为改革开放以来FDI和GDP周期波动具有明显的同步性,如图5所示。因此,利用协整理论建立我国FDI和GDP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来间接反映FDI长周期特征有一定合理性。

本文首先对1979~2010年的FDI和GDP数据(来自2010年《中国统计年鉴》及统计公报)取自然对数,即LnFDI和LnGDP。然后采用Engle-Granger两步法对两者进行协整分析。ADF单位根检验结果表明LnFDI和LnGDP两变量均为一阶单整。对两变量进行最小二乘估计,然后用ADF检验估计结果的残差序列平稳性,结果表明t统计量=-4.217<-3.679,P值=0.0027,在1%显著性水平上平稳。因此变量LnFDI和LnGDP之间长期均衡的协整方程如下:

LnFDIt=-9.080+1.299LnGDPt

(-14.220) (21.801)

其中,经调整后的R2=0.9386,F=475.277,说明方程的拟合优度高,总体显著性好。该式表明,若GDP增长1个百分点,FDI将增长1.299%,两者增长幅度较为靠近,说明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FDI与GDP长周期特征基本一致。

图5 我国外商直接投资与GDP周期波动比较

三、结 论

本文基于我国1978~2010年外商直接投资的年度数据,采用增长率法、时间序列H-P滤波法、协整分析法研究了我国外商直接投资的周期性波动。研究发现,1978年以来我国FDI经历了9次短周期波动、3次中周期波动(其中第3次中周期波动具有在适度高位平滑化的特征)、2次中长周期波动(目前正处在第二个中长周期波动的扩张期)、FDI长周期与GDP长周期具有相似特征。我国FDI周期波动的时间长度基本上符合主流经济周期波动理论,FDI短周期波动为基钦周期,波长为3.5年左右;FDI中周期波长为朱格拉周期,波长为10年左右,各阶段又包含3个短周期;FDI中长周期为库兹涅茨周期,波长为25年,包含了2个中周期和6个短周期,并从2004年起FDI又进入一个新的中长周期的调整扩张阶段。

我国外商直接投资的周期现象是客观存在的,是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必然现象。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经济增长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在迅速上升。因此,如何在外商直接投资发展过程中识别周期波动状况,进而采取措施避免周期波动带来的影响,是我们在实践中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单纯从统计数据的表面分析是不够的,随着外商直接投资大量进入我国,情况会更加错综复杂,应该更深入研究外商直接投资波动规律及其成因,借鉴其他有关波动理论和方法拓展外商直接投资波动的研究领域。

参考文献:

[1]刘金全,郑挺国.我国经济周期阶段性划分与经济增长走势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8,(1):32-39.

[2]王小平.中国服务贸易周期波动的实证分析[J].财贸经济,2006,(7):10-15.

[3]张庆君.基于经济周期理论的我国出口贸易波动特征分析[J].国际经贸探索,2007,(7):23-27.

[4]孙焱林,陈薇薇.全球外商直接投资周期波动因素的实证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6,(10):91-95.

[5]胡月晓.中国FD I波动和入世间关系分析[J].国际经贸探索,2007,(3):41-44.

[6]潘素昆.发展中国家波动性上升与我国吸引外资战略研究[J].南方金融,2007,(7):50-52.

[7]Love, J. Trade concentration and export instability[J]. Journal of Development Studies, 1979,(24):60-69.

(责任编辑:姚德权)

An Analysis on Cycle Fluctuation of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in China

HU Zhen-hua,WANG Shuo,YI Li

(Business School,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Changsha 410083, China)

Key words:FDI; Cycle fluctuation; Growth rate

作者:胡振华,王硕,易力

国际贸易法分析论文 篇3:

国际商事仲裁临时措施释义

摘要:国际商事仲裁作为一种高效、可执行性强的国际商事争端解决机制,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欢迎。临时措施是国际商事仲裁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2006年《示范法》在临时措施发布与执行的规定上给了世界各国一个很好的参考。我国在此方面的立法相对滞后,但各种仲裁规则做了很好的尝试,具有很强的前瞻性。我国应进一步完善相关立法,在发布主体、发布类型以及适用与执行方面与国际主流理念保持一致。

关键词:国际商事仲裁;临时措施;仲裁规则

国际商事仲裁临时措施是指,在“国际商事仲裁程序开始之前或者进行期间,或者在作出终局裁决之前,一方当事人往往寻求对仲裁协议项下的事项采取临时性的措施,请求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对与争议有关的财产或行为采取保全措施。”

一、联合国贸法会2006年《示范法》临时措施条款的分析

联合国贸法会2006年《示范法》是在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第39届会议上被审议通过的,其中,新《示范法》用第4A章“临时措施和初步命令”取代了最初1985年版本的《示范法》第17条,极大丰富并完善了有关临时措施的条件和适用,修订最为重要的创新之处在于建立了“临时措施承认与执行”(第4节)制度,这与《示范法》中“仲裁裁决的承认与执行”(第35、36条)制度相呼应,进一步完善了《示范法》的可执行制度。

(一)仲裁庭的权利

《示范法》规定,在仲裁庭形成终局裁决前,当事人有权请求采取临时性救济措施。新西兰的法院认为,《示范法》第17条第(2)款(a)项的目的在于维持和恢复事件争端明确前的状态,而不打算创造限制性门槛。所谓现状,就是冲突双方的最后和平状态。同时,新西兰法院也倾向于超越本项规定的具体情境,因为有时紧急情况可能会触及到公共利益或第三方利益,综合考虑这些因素,也可以使用临时措施。此项规定的临时措施应定义为维持现状。

《示范法》第17条第(2)款(b)项规定了行为保全,其包括如给予反诉讼禁止令,不举行新闻发布会或发布新闻稿,不得公开某些信息或不得违反保密协议,责令停止电视广告等处理问题的方式。这些行为保全措施在很多情况下是十分必要且紧急的,这也体现了《示范法》的先进性。《示范法》第17条第(2)款(c)项规定了财产保全,它决定着仲裁终局裁决是否还具有可执行性。例如,遵守与第三人的约定或合理处置销售的易腐败商品,如果一方不及时处理或趁机转移财产,将承受其后果。

《示范法》第17条第(2)款(d)项赋予了仲裁庭权力以实施证据保全。例如,如果争端是关于一批咖啡或可可豆的质量,那么定量的测量必须在货物销售或变质之前进行,一些记录必须保存,最好由独立的专家操作,在这些证据可能被覆盖或者消失的仲裁过程中,证人和专家必须担负起职责。同时,《示范法》也规定,一方当事人如果想请求仲裁庭采取临时措施,就必须满足紧迫性和可期待性的条件。除此之外,《示范法》还对证据保全的条件提出了特殊要求,由此可见,《示范法》对证据保全临时措施的适用更为严格。

(二)临时措施的适用

对于临时措施的修改、中止和终结的适用,《示范法》认为仲裁庭既可以根据当事人的申请做出修改、中止和终结其已准予采取的临时措施,也可以在“非常情况”下,通知双方当事人后采取上述措施。但《示范法》并未对“非常情况”的范围进行解释。对于申请临时措施的当事人,《示范法》对必要的担保提出了要求,这对临时措施制度是十分重要的,它有效保护了争议双方当事人的利益,使得这一制度可以健康运行。关于披露的执行,《示范法》赋予了仲裁庭权利:“仲裁庭可以要求任何当事人迅速披露在请求或者准予采取临时措施时而依据的情形所发生的任何重大变化。”此款规定也旨在保护双方当事人的利益。

如果当事人对于临时措施的申请是没有必要的,并给对方当事人造成了损失或产生了额外费用,应该承担赔偿责任。但该条款将费用的赔偿限定在了“仲裁程序的任何时候”,如果在仲裁终局后才发现相关情况,该如何追责呢?笔者认为,可以将此责任等同于损害赔偿,赋予其起诉的权利。

(三)临时措施的承认与执行

临时措施的承认与执行是2006年版《示范法》修改的亮点,它充分彰显了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在制定法律范本上的功力和前瞻性,为世界各国相关领域的立法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示范法》在临时措施的承认与执行方面规定,临时措施在满足一定条件下对各国都是有约束力的,同时也表明,临时措施是要通过法院加以实行的,这也保证了执行的可行性。示范法也对第三人权利加强了保护,同时赋予了执行法院一定的自由度,能够第一时间做出决定。在对承认与执行作出规定的同时,《示范法》对于拒绝承认与执行的情形也做了列举,其目的在于限制执行法院可拒绝执行的情形,同时也与本法第36条形成了呼应,使得《示范法》的执行制度更为完整。

(四)法院下令采取临时措施

《示范法》明确了临时措施发布主体采取仲裁庭与法院一般竞合模式。这符合实际执行情况,各执行地法院本就具有依据本国法采取临时措施的权力,同时,很多临时性仲裁案件也多在仲裁开始前出现紧急情况,此时法院可以发挥其作用。所以,此种模式是现在很受推崇的模式。

二、我国有关临时措施的立法情况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推进,商事活动越来越频繁,仲裁已成为解决商事争端的有效手段,随着商事仲裁的快速发展,问题也越来越多,临时性救济制度亟待完善,尤其是有关证据保全和财产保全临时措施制度的落后越发引起人们的关注。

(一)我国法律关于仲裁中临时措施的相关规定

新修订的《民事诉讼法》(以下简称《民诉法》)在临时措施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民诉法》第101条第1款规定了“财产保全”,但须通过法院行使;第81条第2款规定了“证据保全”;第100条第1款对“行为保全”进行了尝试,但目前只局限于诉讼保全中,相信这会对仲裁中的临时措施形式的多样化有所促进。

除了新修订的《民诉法》,我国在2009年新修订的《仲裁法》中也有相关规定。该法第28条、第68条针对仲裁过程中的意外情况规定了临时措施,涉及财产保全与证据保全,同时还谈到了费用与损害赔偿,但主体都限定为人民法院,过于单一。同时,我国2000年《海事诉讼特别程序法》和2003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事诉讼特别程序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也有条款涉及到仲裁中的保全,但规定极为简单,且适用范围较窄。

从上述几部法律的法条分析中可以看出,我国关于仲裁中的临时措施法律规定发展较为滞后,且过于零散,大都散落在诉讼保全的条款中,没有形成独立的体系,在具体实践中的可操作性受限,虽然新修订的《民诉法》已有较大突破,但力度远远不够,建议应更加注重此方面立法的体系性。

(二)我国仲裁规则中关于仲裁临时措施的相关规定

随着新修订《民诉法》的颁布,我国各仲裁机构的仲裁规则也在发生着变化,有的还取得了很大突破,这要归功于相应法律的进步,同时也体现了仲裁这种自发的纠纷解决机制有着其巨大的活力和对市场需求的快速反应能力。

2015年版《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仲裁规则》(以下简称《贸仲2015规则》)关于临时措施的表述规定在第23条。首先,《贸仲2015规则》对临时措施的发布主体有了新的突破,它认可了仲裁庭可以根据申请发布紧急性的临时救济措施,这与当前国际主流的模式保持了一致。其次,《贸仲2015规则》对临时措施的担保也进行了规范。

《华南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仲裁规则》(以下简称《华贸规则》)用独立的一章规定了临时措施。它创造性的将临时性救济措施分为了“保全”与“其他临时措施”,并赋予了它们不同的发布主体,“保全”的发布由仲裁委员会移交有管辖权的法院,而“其他临时措施”经当事人请求由仲裁庭以程序令或中间裁决的方式作出。《华贸规则》根据临时措施对当事人影响的程度对其进行了划分,以求达到兼顾效力与效率,是一种比较好的尝试,但这又需要对“保全”与“其他临时措施”进行准确的定义,而这种定义目前又是模糊的,不管怎样,《华贸规则》对临时措施的发布主体还是有所突破,并且有意尝试构建“临时措施”的独立规则体系。

我国的《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仲裁规则》(以下简称《自贸区仲裁规则》)用1章7条23款来阐述“临时措施”,在目前国内相关规则中算是最多最全的规范了。与以往的规则文本相比,《自贸区仲裁规则》很好的贯彻了《示范法》的相关原则,同时也结合了自贸区目前的实际情况,相信这一规则也一定会给自贸区的的经济带来更多的活力。

通过上述仲裁规则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我国仲裁规则对于临时措施的规定比我国目前的相关立法更为超前。在发布主体、发布类型以及适用与执行方面都与国际主流理念一致,具有很强的前瞻性。同时也与目前我国的市场经济情况相适应,能够尽量满足商事活动的需要。当然我们同样也要意识到,仲裁规则毕竟不是法律,其适用范围、适用效力和执行效力都与法律有着本质区别,如果一项临时措施发出,到了具体执行法院,法院不予认可,那将毫无意义,因此尽快完善相关立法迫在眉睫,上述仲裁规则已经做出了很好的探索。

(三)我国国际商事仲裁临时措施的完善建议

1. 增加仲裁临时措施的发布主体

从对2006《示范法》相关条文的解读中可以发现,关于仲裁临时措施的发布主体模式的选择,世界各国更倾向于法院与仲裁庭的竞合模式。不管是法院与仲裁庭各司其职,还是法院作为仲裁庭的有益协助,这种竞合模式可以最大程度的兼顾效力与效率,能够更快速有效的为商事活动服务,因此,我国立法应尽快改变单一发布主体模式,更好的适应商事仲裁的需求。

2. 丰富仲裁临时措施的发布类型

通过对各国商事仲裁临时措施相关立法的研究可以发现,临时措施的形式日趋多样化,这与当今活跃的商事环境不无关系,这也正是商事仲裁的特点与优势,我国仲裁条款中临时措施的形式也十分多元化,传统立法中的财产保全和证据保全已不能满足如今多样化的商事活动,需要进行有益的补充。例如行为保全就十分必要,它可以及时的保护相关当事人的利益,新修订的《民诉法》也已将其作为诉讼保全的一种形式,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应尽早将其丰富到仲裁临时措施中。

3. 加强我国仲裁临时措施的域外执行效力

国际商事仲裁的临时措施主要应用于跨国贸易的纠纷中,因此,裁决的域外执行能力就显得十分重要,否则做出的裁决到了另一个国家很可能变成一纸空文。我国目前在这方面的立法还很滞后,基本没有规定,这就很容易导致国内作出的临时措施裁决无法在他国执行,同时我们也无根据去执行他国做出的国际商事仲裁临时措施的裁决。我们应尽快加强这方面的立法,并积极与别国签订双边或多边协议,来加强本国的裁决在他国的执行效力。

4. 完善我国仲裁临时措施的体系建设

一项制度的成熟依赖于一套完整的体系,《自贸区仲裁规则》做出了很好的尝试,它从多个层次和角度完善了仲裁临时措施制度,这也与2006《示范法》保持了一致,我国应从法律层面构建一套完整的商事仲裁临时措施体系,更好的为我国日益丰富的商事活动助力。

国际商事仲裁中的临时措施就其本质而言,是为了防止当事人在仲裁裁决作出之前转移其所占有或拥有的财产,保障仲裁裁决作出后能够得到顺利执行。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2006年的《示范法》给了世界各国一个很好的参考。我国在此方面的立法相对滞后,但新修订的《民诉法》已经向前迈出了一大步,国内各种仲裁规则也在做着各种尝试,目的都是为了完善我国国际商事仲裁临时措施制度,促进商事活动繁荣。我们也期待着我国立法会在仲裁临时措施领域有更大的突破。

参考文献:

[1]赵秀文.国际商事仲裁及其适用法律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2]赵秀文.国际商事仲裁法原理与案例教程[M].法律出版社.2010.

[3]赵秀文.国际商事仲裁法[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4]李晶.国际商事仲裁中临时措施在中国的新发展——以民诉法修改和仲裁规则修订为视角[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06).

作者:孙铭浩

上一篇:本土化教学理论论文下一篇:新教材营造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