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贸易发展分析论文

2022-07-03

摘要:进入21世纪后,中日两国化工技术不断发展,化工产品贸易合作日益密切。然而,受制于双边化工贸易失衡、日本终止对华普惠制待遇、中国化工产业核心竞争力不足等现实因素,两国化工产品贸易存在关税成本上升、中国企业缺乏深度合作主动权等问题。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化工贸易发展分析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化工贸易发展分析论文 篇1:

化工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探析

摘 要:近年来,随着国际经济交往的日益频繁,化工贸易的产品结构和交易数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由于国际市场竞争激烈,我国化工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不高,因此,根据国际市场竞争形势,不断提高出口产品的竞争实力,成为化学工业进步和发展的必要途径。本文通过简要分析化工出口产品国际竞争力较低的原因,指出提高化工出口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合理对策,以期能够提升我国经济的整体竞争实力,实现我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

关键词:化工出口产品 国际竞争力 原因 对策

作为国民经济中的基础产业,化学工业是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最活跃的产业部门之一,并且广泛的应用于农业、工业和人民生活等领域。化学工业的规模、技术水平和产品种类可以体现出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因此,重视化学工业的发展状况,成为提高经济水平的重要方式。我国的化学出口产品主要包括纯碱、磷肥、碳酸钠、烧碱以及硫酸镁等基础加工原料,附加值较低,国际竞争力不高,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趋势的不断深入发展,我国的化学出口产品所面临市场竞争形势更加严峻,所以,了解化工出口产品国际竞争力较低的原因,不断提高化工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成为我国化学工业走进国际市场中首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一、化工出口产品国际竞争力较低的原因

1.化工出口产品的结构不合理。目前,我国化工出口产品的品种不多,出口产品的质量较低,不能满足国外市场的需求,并且存在着产品结构过剩、结构性短缺的问题,进而造成一般产品总量供过于求,高新产品供不应求的两级分化现象。一方面,化工企业基础性原料的生产能力较强,但是附加值较低,在市场上出现供大于求的情况时,处于中低档次的出口产品会出现生产成本之间的价格竞争,例如以无机化工原料为代表的资源型产品。另一方面,化工企业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较低,产品的附加值不高,甚至一些原料需要从国外进口,从而造成了化工企业发展速度缓慢的局面。

2.研究开发的资金不多,缺乏自主创新能力。化学工业的持续稳定增长主要依靠劳动力、资本和资源的投入,在产品的研究开发方面,许多化工企业的投入成本较少,缺乏自主创新的能力,而国际市场中对化学产品的技术含量要求较高,从而使得我国化工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较低。工业技术水平的提高主要依靠本国的技术创新和先进技术的借鉴和学习,一方面表现为拥有大量的自主知识产权特别是核心技术,另一方面则表现为虽然拥有少量的自主知识产权,但是能够吸收和借鉴其他国家的产业技术。目前,我国许多化工产品的技术含量较低,技术来源于发达国家的技术扩散,并且需要引进国外的关键装备和工艺技术,产品技术开发的能力不高,产品的质量档次较低,从而大大降低了化工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3.化工企业的规模较小。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而发达国家主要依靠本国的一些实力较强的跨国公司占有国际市场。近年来,我国化工企业的整体实力逐渐增强,就质量和市场占有率而言,部分化工企业的产品不仅在国内占有领先地位,而且已经成为出口创汇大户。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化工企业仍然存在着规模小、生产率低、抗风险能力不高、国际竞争能力较低的问题。

4.国际贸易环境恶劣。化工产品的进出口贸易不仅面临着产品质量、技术含量、等方面的问题,而且会受到国际市场变化、税收政策等诸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例如环保安全问题、反倾销、关税调整、国内进出口政策、贸易保护主义、技术性壁垒等,这些因素,会直接或者间接的影响出口产品的价格,进而给化工出口产品的市场造成一定的影响。另外,近年来,由于国内化工企业的繁荣发展,化工企业的生产能力不断提高,化工产品的自给率在不断提高的同时,进口需求也在逐渐的下降,而在自给能力不断提高的情况下,开拓国际市场,成为化工企业进一步发展的主要动力。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过渡期结束之后,对化工贸易有利的一些政策,例如减让关税、取消配额限制、给予外国公司贸易权和分销权等政策,使得我国化工企业的市场竞争环境更加恶劣。

二、提高化工出口產品国际竞争力的合理对策

1.合理调整化工企业的产业结构。目前,由于我国化工出口产品中存在着产能过剩、技术含量较低、高端产品供应能力较低的问题,使得我国化工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不强,因此,化工企业应该积极调整产业结构,不断提高自身的生产效率和技术水平,以增强产品的竞争力。国家应该积极开拓精细化工领域,大力发展资源节约型化工产业,不断优化产业结构,以实现化工企业由低附加值升级为高附加值的新型产业。同时,化工企业应该加强对产品的深加工,根据国内市场的实际情况,深度加工化肥、合成材料、有机化学肥料和专用化学品,大力引进先进的技术水平,积极研究和开发附加值较高的化学品和新型产品,以提高化工出口产品的竞争实力。

2.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目前,受到出口退税政策调整的影响,国内的石油和化工产品的出口发生很大的变化,在出口退税政策的影响下,化工企业的出口成本增加,进而使得化工出口产品的价格上升。出口退税政策的调整,表明国家在限制高耗能、低收益、资源型化工产品的出口,因此,化工企业应该及时调整发展战略,加大研发投入力度,及时更新生产技术,不断提高自身的自主创新能力,以增加产品的附加值,提高自身的经济效益。

3.及时调整化工产品的出口战略。在国际贸易中,一些国家除了会通过合理的关税手段保护本国的企业之外,还会使用环保标准、技术性壁垒等手段,实施保护措施或者反倾销政策,来限制我国化工产品的出口,面对这种情况,化工企业应该及时调整出口战略,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积极应对不正当的反倾销政策,以提高化工出口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

4.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近年来,随着我国科学技术水平的快速提高,化工产业获得良好的发展机会,以往化工企业中存在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问题,虽然得到了很好的治理和解决。但是,其造成的严重的环境问题,仍然需要关注和重视。在环境压力不断增大的情况下,化工企业应该积极转变传统的发展理念,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积极引进先进的技术与经验,不断提高资源、能源的利用率,以节约生产成本,降低污染程度,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三、结语

总而言之,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加快,国际经济贸易之间的竞争会越来越激烈,因此,在国际经济竞争形势日益严峻的情况下,化学工业应该及时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引进和借鉴国外先进的技术,积极实行技术创新,不断提高化工出口产品的科技含量,以提升化工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实现化学工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赵亮.我国化工产品出口的国际竞争力分析[J].商场现代化,2010,22:14-15.

[2]裴晓华,徐立青.我国化工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分析[J].商场现代化,2011,30:11.

[3]徐青山,裴玉华.我国化工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分析[J].现代化工,2015,09:57-59.

[4]李晓华.我国化工产品国际竞争力研究[D].江南大学,2011.

[5]杨帆.天津市出口产品国际竞争力研究[D].天津商业大学,2010.

[6]杨瑾.安徽省化工产品出口竞争力分析[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06:76-77.

作者简介:王丽(1982—),女,山东省东营市人,职务:科员,研究方向:管理系统化优化与战略管理。

作者:王丽

化工贸易发展分析论文 篇2:

中日化工产品贸易合作的现状、问题及优化建议

摘 要:进入21世纪后,中日两国化工技术不断发展,化工产品贸易合作日益密切。然而,受制于双边化工贸易失衡、日本终止对华普惠制待遇、中国化工产业核心竞争力不足等现实因素,两国化工产品贸易存在关税成本上升、中国企业缺乏深度合作主动权等问题。对此,中国需推进化工产业供给侧改革,完善化工产品产业链;开展技术“靶向”合作,强化合作深度;加快化工产业数字化转型进程,重塑供应链比较优势;把握RCEP签订契机,落实化工产品关税减免协议;借助“世界工厂+市场”地位,形成供应链反制机制,不断推进中国同日本化工产品贸易深度合作。

关键词:化工产品;贸易合作;贸易逆差;普惠制待遇;供应链

在2020年第十一届中国国际石油化工大会上,石化联合会会长表示,中国已成为全球石油化工大国,化工产能占全球比重近40%,涵盖基础原材料、中间品到高端化学品的全部品类。与此同时,作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日本化工产业高度发达,在国际市场有着极强竞争力。对中国来说,日本在高端化学品方面极具优势,能够弥补中国短板;对日本而言,中国既是日本化工产品出口的重要市场,也是化工原料、中间品的供应来源。在相邻的地理优势及互补的化工产业结构支持下,两国化工产品贸易合作呈现出稳中向好态势。尽管如此,受制于各种政治历史原因,加之本土化工技术存在短板,中日化工产品贸易发展并不尽如人意。由此,立足于中日两国化工产品贸易现状,针对贸易合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并给出可行性建议,希望能够为新形势下中日两国化工产品贸易合作的深化做出一些贡献。

一、中日化工产品贸易合作现状

(一)贸易规模稳步增长

中国与日本同为亚洲国家,两国有着悠久的贸易合作历史。在化工产品贸易合作方面,两国始终保持友好贸易往来关系。2015年之后,中日化工产品贸易快速增长。根据中国海关总署数据显示,中日化工产品贸易总额由2015年的334亿美元增至2019年的461亿美元(见图1)。其中,中国向日本出口化工產品额由2015年的108亿美元增长到2018年的139亿美元,又在2019年小幅度下降至138亿美元。中国自日本进口化工产品总额则一直保持增长态势,由2015年的226亿美元增长至2019年的323亿美元。中日化工产品贸易总额的提升,主要原因在于中国自日本进口的化工产品大幅增加。即便2020年受到新冠疫情冲击,1-9月中日化工产品贸易额仍上涨至484亿美元,在中日双边贸易总额占比接近15%,提前完成了逆势增长。

(二)进出口产品贸易结构高度相近

从中日双边化工产品贸易结构来看,中国自日本进口化工产品以塑料、有机化学品、杂项化学产品为主;中国出口日本化工产品以塑料、有机化学品、无机化学品为主,二者呈现出高度相近的特征。

中国从日本进口的化工产品中,塑料制品及有机化学品为主要部分,二者占比一直在20%以上,处于较高水平。值得注意的一点是,自2016年起,占比排名前两位的塑料制品及有机化学品占比均呈缓慢下降趋势,分别由2015年的35.2%、26.6%下滑至2019年的30.3%、20.4%。精油、香料制品类化工产品的进口则在2017年后上涨明显,由2015年的2.7%上升至2019年的11.6%,增长幅度高达329%。无机化学品及杂项化学产品所占比重则较为稳定。

中国出口日本化工产品中,塑料及其制品占比较高,有机化学品及无机化学品位居其后。2015-2019年间,塑料类化学品所占贸易比重一直维持在35%左右,在2018年出现小幅下降。无机类化学品从2016年开始保持增长态势,从15%增长到20%左右。有机类化学品、杂项化学品、精油香料制品、肥料所占比重较为稳定。在出口贸易总额增加的态势下,虽然部分类别的产品出现一定波动,但总的出口类别则呈现出增加的趋势,并且伴随中国化工产业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中国所生产的化工产品越来越能够满足日本化工市场的需要。

二、中日化工产品贸易合作面临问题

(一)贸易失衡影响双边化工产品贸易的持续发展

目前,中国石化业发展重点停留在基础原材料领域,在高性能材料与专用化学品等领域涉猎较浅。相比于中国,日本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便成功转型精细化工产品生产,在特种陶瓷、碳纤维等产品类别保持着绝对的市场优势。从两国进出口化工产品的类别来看,中国出口至日本的优势化工产品主要集中于合成橡胶、石化产品和聚合物等回报率较低的领域,而日本向中国输送的电子化学品、墨水和颜料等化学产品回报率明显更高。优势领域的不同虽然使两国化工产品贸易高度互补,但回报率的差异性却也加剧了中日化工产品的贸易失衡问题,进而影响到双边贸易的可持续发展。由图1可知,2015-2019年之间,日本向中国出口的化工产品总贸易额平均超过其进口总贸易额的2倍。为保护本土化工企业发展,中国甚至不得不对日化工产品实施贸易保护措施。如商务部发布公告显示,中国继2008年对原产于日本的进口丙酮实施反倾销措施后,又在2020年6月8日继续延长反倾销时间至2025年。

(二)日本本土供应链结构调整,对中国化工产业的影响有待观察

中日化工产品贸易合作的重要方式之一,在于两国依据自身优势实现化工产品供应链的有机融合。然而近几年,日本政府推行供应链结构调整,主张日本制造业企业回流至国内。在中国劳动力成本与原材料价格日益高涨的背景下,日本国内出现了产业链迁出中国这一论调。2020年4月7日,日本经济产业省发布“改革供应链”计划,涉及金额约22.63亿美元,其中明确建议部分日本企业将产业回迁至国内,涉及领域涵盖汽车、化工等多个行业。2020年7月17日,日本经济产业省更是直接公布了首批因“撤出中国”将获得补贴的日本企业名单,其中就包括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以及信越化学工业株式会社两家大型国际化工企业。住友橡胶工业将橡胶手套生产业务从中国转移至东南亚国,对国内橡胶产品市场造成一定打击。如果未来日本继续深入推行“改革供应链”计划,可能会有更多的在华化工日企撤出中国市场。对于中国化工产业的后续发展而言,日本供应链结构调整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中日化工产业链“脱钩”,是否会冲击到中国已有国际化工市场需要进一步观察。

(三)中国化工产业核心竞争力不足,缺乏深度合作主动权

中国化工行业经过多年发展,产品供应已经由最初的“整体数量短缺”转变为现在的“结构性短缺”。对于纯碱、尿素这类技术壁垒较低的初级化工产品,国内已有能力实现自给自足并有余力出口;对于特种塑料橡胶等高技术含量化工产品,国内自给能力仍有所欠缺。中国化学会理事长姚建年就曾指出,中国化工产业缺乏核心竞争力,整体存在大而不强的问题,在100余类关键基础化工材料中,二分之一以上有着极高的对外依赖度,三分之一仍处于空白领域。单以工程塑料化工材料为例,海关总署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聚酰胺净进口量53.7万吨,聚碳酸酯净进口量134.4万吨。另外,约50%的高密度聚乙烯、合成橡胶、丙烯酸类树脂也都需要从外国进口。在这些原材料中,日本凭借其技术及地理优势,承包了大部分的供货任务。2019年的《全球碳纤维复合材料市场报告》显示,中国仅有不到三分之一的碳纤维能实现自给。2019年中国碳纤维进口量为25800吨,来自日本的进口量为7693吨,占比接近30%。在一些涉及高精尖技术的化工材料(如半导体材料、部分研磨浆),日本更是占据着绝对的垄断地位。中国化工产业的低精细化率和较弱技术能力,导致中国企业在两国化工产品贸易合作中常常处于弱势地位。一旦合作涉及到技术含量较高的领域,中国企业缺乏深度合作主动权的弊病便会暴露无遗。

(四)日本终止对华普惠制待遇,关税成本上升

自20世纪80年代起,日本就开始给予中国普惠制待遇,是对中关税优惠幅度最大的给惠国之一,这为中国向日本出口化工产品提供了一定优惠。凭借普惠制原产地证书,中国出口至日本的化工产品可免交3.1%-6.5%的关税。然而,2019年4月,日本对中国的普惠制待遇正式停止,输日商品关税的平均税率整体上浮3%,35%以上的国产优势化学品难以再享受到关税优惠。如果将新的税率制度放至2018年,仅塑料制品化学品就需多支付近1.3亿美元的关税成本。据搜狐网2019年新闻消息,因普惠制终结,江苏某有机硅公司的日本客户需支付近400万美元的关税,出于高关税压力,该日本客户不得不转向其他国家寻找新的供应商。与此同时,日本仍对越南、印度等国保留普惠制待遇,一定程度上削减了中国化工产品的价格优势。可见,在日本终止对中国的普惠制待遇后,两国化工企业合作会因关税成本大幅上升而受到影响,阻碍两国化工产品贸易的深化合作。

三、相关优化建议

(一)推进化工产业供给侧改革,完善化工产品产业链

尽管中日两国化工产业高度互补,但中国对日本出口化工产品面临整体研发水平低、产品附加值不高等问题。除稀土等少数特色化工资源外,中国出口至日本的绝大多数化工产品均有较强可替代性。石油化工行业“十四五”规划中指出,虽然中国化工行业需求增速逐步放缓,但结构性短缺这一问题依旧突出,未来需着力推动化工产业供给侧结构调整及转型升级,引导下游企业高端化转变。这一背景下,中国需快速推进化工产业供给侧改革,不断完善化工产品产业链,补齐自身短板,降低对日本化工产业链的依赖度。对于石油化工行业,严格落实2020年国务院出台的《石化产业规划布局方案》,充分整合炼油产能,促使价值链空间提升。对于现代煤化工行业,大力推进煤基清洁能源的产业升级,探索技术及产能储备一体化模式。对于化工新材料行业,则应鼓励化工企业研发建筑性材料、粘合剂、密封胶等技术门槛较高的产品。至于中国发展已经较为成熟的成熟化工行业,则需加大力度实施产能整合,借助整改化工园区试点等方式,实现新旧动能转化升级。这一过程中,政府应做好政策引导工作,如对于纯碱、甲醇等产能结构完善的行业,在保证市场原有发展规模的前提下,减少扶持力度,对于精细化工、化工新材料等发展潜力较大的化工行业,则需进行重点扶持。

(二)开展技术“靶向”合作,强化双方合作深度

石油和化学工业规划院副院长李君发指出,“十四五”期间,中国化工行业发展必须要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要做到这一点,背后离不开强大的技术研发作支撑。近年来中日两国在化工产品方面的合作规模虽然不断扩大,但合作方式却主要停留在产品进出口层面,缺乏技术层面的渗透。针对于此,中国需以技术为“靶”,不断强化双方合作深度。一方面,聚焦精细化工领域技术合作。2020年9月,山东贸促会、山东省政府和日本贸易振兴机构联合举办“对话山东-中日精细化工对接交流会”,邀请山东和日本30余家化工企业探讨合作方式。日本在车载电池隔离膜、气囊等精细化工产品领域拥有丰富的技术积淀,中国企业可邀请日本科研院所专家、政府部门人员介绍化工新兴技术及管理方法。在进行海外投资和布局时,中国化工企业可重点考虑掌握精细化工产品技术的日本化工企业,快速实现技术吸收。另一方面,聚焦环保技术对接。日本化工产业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是注重环保,在氢能利用、废水处理等方面优势明显。如日本在氢能造船等方面已经实现成本下降90%,而中国氢能产业则正处于起步阶段。中日化工企业完全可就氢能产业深化技术合作,实现这一领域的互利共赢。

(三)加快化工产业数字化转型进程,重塑供应链比较优势

改革开放后,中国凭借低劳动力成本吸引并集聚了众多日本化工企业来华建厂。然而近年来,中国劳动力比较优势正在不断变弱,东南亚等国家的人工成本已经开始低于中国。劳动力优势成立的前提是制造业对人工的严重依赖。伴随工业机器人的飞速发展,人工成本对制造业总成本的影响将不断下降,生产效率无疑会成为未来投资方的第一考虑因素。针对于此,中国化工产业需加快数字化转型进程,重塑供应链比较优势。就企业而言,需积极推动生产管理与经营管理系统的集成和深化应用。在生产过程管理层面,大力推动APC(先进优化系统)在化工领域的应用,提高生产过程能源利用效率。对于劳动密集或强度大的工段,探索智能化机器取代人力的现代化生产方式,打造无人值守、工段智能化的数字车间。在经营层面,全面提高MLS(生产执行系统)的应用普及率,实现化工原料采购、产品生产、物流仓储等环节的全程溯源。就中国化工流通协会而言,应积极发挥组织协调作用,联合化工企业与科技企业,利用区块连、云计算等数字技術,实现化工产业新连接。如2020年,在中国化工流通协会组织下,腾讯金融科技公司联合江苏五城共聚公司,上线首个化工交易平台,平台以化工产品B2B支付为切入点,构建首个化工产业数字化系统。

(四)把握RCEP签订契机,落实化工产品关税减免协议

2020年11月15日,历时8年的RCEP正式签署。对比以往已经签订的自贸区协议,RCEP最大的增量意义在于中日双方首次建立直接的自贸区关系。更加紧密的中日贸易关系对于中日化工产品贸易合作意义深远。RCEP协定下,中日双方将首次进行大规模的关税减免。按照最新达成的《中国对日本关税承诺表》,包含无机化学品、有机化学品,肥料在内的多种化工产品均有不同程度的关税减免,这对促进中国自日本进口化工产品具有重要意义。而且日本对中国化工品贸易的关税同样遵从这一趋势。由此中日两国应把握这一历史契机,加速中日自贸区谈判进程,快速推进化工产品领域相关的关税减免协议的签订与落实。对于国内产能充沛的一些产品,如合成氨、电石、化肥,可将基准税率直接下调至零,倒逼国内化工产业升级。对于一些对日依赖度较高、可能存在倾销问题的化工产品,则需理性对待,安排5-10年的过渡期,以应对潜在进口冲击。

(五)利用“世界工厂+市场”角色地位,形成供应链反制机制

应对日本“改革供应链”计划以及客观存在的技术优势,中国有必要准备一套相对成熟的反制机制。这一过程中,中国需以“国际国内双循环”战略为基础导向,利用好自身“世界工厂”和“世界市场”的角色地位。内部而言,中国化工行业应准确把握“国内大循环”内涵,打造更具生命力的国内供应链,进而预防日本借助其技术优势限制中国化工企业发展。具言之,国内供应链反制机制的形成应通过提高国内化工产品多渠道供给能力以“稳链”,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以“强链”,加强化工产业上下游产业链对接以“延链”。外部而言,中国化工企业可借助自身市场地位优势,开发直达日本市场的C2M供应链模式,做好对日化工产品的国际循环。C2M模式即指从消费端到生产端反向定制产品,这一模式下,双方利益高度捆绑,供应链融合程度也将会更加紧密。

参考文献:

[1]李斌,曹琳,向有涛.中日化工产品贸易关系与发展潜力的研究——以“一带一路”为背景[J].特区经济,2020(9):75-79.

[2]傅向升.学习与思考 创新做强新时代石化产业——访问日本韩国带给我们的启示[J].中国石油和化工,2017(11):4-7.

[3]未来智库.化工行业前瞻报告:后工业化时代的中国化工企业成长之路[EB/OL].https://www.vzkoo.com/news/1853.html[2019-11- 04].

[4]杨斌. 我国基础化工产品出口影响因素分析[D].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19.

[5]邹辉,段学军.中国化工产业布局演变与影响机理研究[J].地理科学,2020(11):1-8.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工程资助项目(编号:PPZY2015C231);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立项课题(编号:2017JSJG404)。

[作者簡介]葛辰佳(1984—),女,江苏商贸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国际贸易。

作者:葛辰佳

化工贸易发展分析论文 篇3:

茶马古道文化品牌的商业运作管理研究

在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这不仅是产品的竞争,也是企业文化品牌的竞争。从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分析,虽然我国的GDP在2011年已经位居世界第二,并是世界第一制造大国,第三大贸易大国,但是我国的品牌影响力在世界上却存在着很大的不足。在品牌时代已经来临的过程中,我国要想从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转变,从产品大国向品牌强国转变,以品牌促发展是必走之路的。

目前,品牌商业运作管理已经成为了很多企业发展的首选经营策略,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必须对品牌的商业运作管理模式有个清醒的认识。基于此,文章选取茶马古道文化品牌的商业运作模式,从品牌的特征和我国品牌的发展、茶马古道文化品牌的结构体系与现状进行了阐述,在此基础上深入的剖析了茶马古道文化品牌的商业运作管理模式,为更多企业民族文化品牌的建立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借鉴意义。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日益加深,在当前的经济发展结构中,每一个国家的每一民族都进入到了经济支配的现代社会体系之中,并造成了民族文化多元性和经济全球一体化冲突的日益尖锐。当今社会是一个以品牌为竞争的社会,品牌并不是每一个企业最终的发展目标,由品牌向名牌的迈进才是最终的目的。在我国企业品牌发展相对畸形的过程中,极具民族文化特色的茶马古道文化品牌,作为一种资源手段和工具,在经济的发展中得到了充分的利用,并将这一品牌从云南从全国发展,并通过和国际品牌的合作和品牌的持续性建设,为茶马古道品牌向国际品牌的迈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是,和国际品牌相比较,其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此时,加强对茶马古道文化品牌商业运作管理模式的研究,坚定品牌发展的信心,并沿着这一正确的发展目标走下去,这对茶马古道世界品牌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价值。

0.品牌的特征与我国品牌的发展

1.1品牌的特征

品牌简单的讲就是消费者对产品和产品系列的认知程度,是人们对一个企业或企业产品、售后服务、文化价值的评价、认知和信任[1]。在当前品牌为王的时代,品牌对当前经济发展所起到的强势作用已经无法忽视,而产品品牌的形成也逐渐成为了人们最为主要的消费选择,强势的品牌也具有着其强大的市场影响力。

品牌具有五个方面的特征,其一、品牌是专有的品牌。品牌是用来识别生产和销售者的产品与服务,品牌的拥有着可以通过法律程序的认定享有品牌的专有权,并有权要求企业或个人不能进行伪造与仿冒。其二、品牌是企业的无形资产。借助品牌的影响力,品牌的拥有者可以凭借品牌的优势不断的获取收益,并能够通过利用品牌的市场开拓力进行形象的扩张,促进资本的内蓄力得到不断的发展,同时,还能够将品牌作为一种商品在市场中交易[2]。其三、品牌转化具有一定的风险和不确定性。企业在创立品牌之后,在它成长和发展中,受市场环境的不断变化,需求也会相应的增加,导致着企业品牌资本存在着壮大和缩小两种可能行,甚至推出到市场的竞争中,因此,品牌的成长存在着一定的风险性。其四、品牌具有一定的表象性。品牌是企业的无形资产,他不具有独立的实体,不占有独立的空间,目的就是为了让人们能够通过一个比较简单的方式记住一个企业或一种商品[3]。受此因素的影响,品牌一定要具有物质载体,并需要一系列的物质载体来表现自己,以使品牌形式化。其五、品牌具有一定的扩张性。品牌具有很强的识别功能,是一家企业,一种产品的代表,利用这一优势,企业对品牌在市场中的开拓能力进行展示,帮助企业利用品牌的效益进行资本的扩张[4]。

1.2我国品牌的发展

在这个以品牌论发展力的市场竞争中,一个国家和一个地区对强势品牌的拥有和拥有量,不仅是衡量这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对这一国家和地区经济实力与综合竞争力的反应[5]。基于此,品牌的发展不是企业的需要,还是一个国家和地位经济发展的需要。在百事可乐、苹果、肯德基等数不胜数的世界知名品牌向我国市场的攻占中,我国的很多企业也深刻的感受到了品牌在市场竞争中的威力,而此时,我国企业品牌中的海尔、李宁、茅台等得以成长和发展,成为了我国品牌中的代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我国品牌在世界中的成长却受到了国家品牌的严重打压和收购,因此,不得否认,我国品牌的建设和世界品牌相比较还远远的处于落后阶段。但是,在这个落后的过程中也发现,在同仁堂、五粮液这些具有深厚历史文化的传统品牌中,其和现代市场的结合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海尔、联想开始向国外设厂,匹克、安踏进入了NBA赛场,中国形式的广告视出现在了纽约的时代广场中,中国的品牌时代来了。

很长时间以来,我国企业的发展之路都处于制造时代,世界品牌中的前200名中至今为止依旧没有中国品牌的身影。究其原因,这和我国商品将劳动力廉价和商品价格低廉作为唯一卖点有着很大的关系。在这一因素中,我国企业家在缺乏核心技术的基础上,就无法去做品牌,无法形成品牌,只能为国际巨头们做OEM。以肯德基为例,其所销售的就是炸鸡块,我国的同行们不是不能做到,不是不能提供一流的产品,他们缺乏的只是品牌提升的技巧。在我国很大一部分企业技术开发的能力和成本控制的能力都得到逐步提高的基础上,若对自己的品牌管理意识进一步增强,我国品牌是完全有能力进入到世界品牌的竞争中,并获得完美的竞争优势。品牌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国企业需要耐心与恒心,需要在提出品牌的过程中坚持的走下去,只有不断的坚持,不断的发展才能赢得最终的胜利。而要想突破国家强势品牌的竞争壁垒,我国本土企业必须要认清自身和国外品牌文化之间的差异点,从差异点中寻求品牌发展的契机,而这一差异点就是我国的本土文化--中国元素[6]。

1.茶马古道文化品牌的结构体系与现状

2.1茶马古道文化品牌的结构体系

茶马古道是一个特定的历史概念,其所指的是唐宋以来到民国时期汉、藏之间以进行茶马交换所自然形成的一条交通要道[7]。历史中的茶马古道并不是只有一条,而是一个庞大的交通网络。从茶马古道的历史文化特点分析,它是我国青藏高原中一条非常古老的文明通道,是我国历史上海拔最高、通行难度最大的高原文明古道,是汉、藏民心关系和民族团结的象征,是我国西部文化中至今原生态形象保留最好的一条民族文化走廊[8]。

2000年,北京茶马古道餐饮有限公司成立,其后,在2002年,昆明茶马古道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和茶马古道(中国)有限公司在香港成立,2006年,云南茶马古道茶叶有限公司成立。随着茶马古道文化品牌的不断传播,茶马古道所具有的文化内涵逐渐的从各民族的文化的传承向与之相符的商业项目中迈进,将对茶马古道地域文化的联想、痕迹的联想、历史沧桑的联想向餐饮、景区、影视文化、茶叶项目等各方面发展[9]。作为我国历史文化所遗留下的一个综合性的文化品牌,茶马古道品牌的发展和运用空间是非常宽广的,这种产业化的结构模式也为企业风险的降低,和一个品牌多行业的支撑起到了良好的作用。但是,正是受这种多产业结构的影响,在一种产业出现了负面影响时,品牌的整体效益就会下降,因此,多产业化下更需要加强对茶马古道品牌安全性的实施。

茶马古道文化品牌中,其所涉及的行业有旅游业、茶叶行业、餐饮业、文化传播行业,以及其他产业。首先,茶马古道作为一个良好的旅游品牌,利用其所具有的旅游文化影响力,能够对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共同开发,并根据茶马古道沿途相关配套形成综合性的旅游线路,提供一个新的旅游方式,以此提高着茶马古道旅游品牌的质量。茶马古道文化中的一个主要载体就是茶叶,而茶叶也具有着传统的发展优势。在茶马古道这一品牌中引入茶叶产业,不仅可以统一品牌形象,利于产品和品牌的宣传,还能加强对茶产品深度加工中科研和技术的投入,更好的进入到市场竞争中,进而通过对茶马古道品牌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将茶叶市场向国外延伸。茶马古道有着明显的地域特征,并蕴含着很多地区的饮食习惯,地方性的小吃和小食品受到了消费者的广泛欢迎。以茶马古道品牌为依托,将具有全国性消费特色的地方食品向全国推广,不仅能够取得非常理想的业绩,还能更好的推动其他行业的发展。茶马古道中,其所具有的文化内涵是取之不尽的,并对我国出版业和网络行业的发展都产生着巨大的影响,在茶马古道文化品牌中发展文化传播行业,文化与传播的功能能够得到最大化的发挥。同时,受茶马古道自然资源的影响和区域位置的优越性,茶马古道下,发展交通运输行业、代理行业、生物资源开发等都具有着广阔的前景。

2.2茶马古道文化品牌的发展现状

茶马古道要想成为一个优秀品牌的基本条件,历史文化的悠久性和浓厚性,文化中精彩的传奇故事都是各行业品牌的首要选择,但是,要想将茶马古道从一个故事、一种向往、一段历史和一个相对虚化的事务中向品牌转化,并在转化中成为强势的文化品牌具有着很大的难度[10]。从茶马古道现有的品牌现状分析,在品牌的知名度上,茶马古道和人们所熟知的丝绸之路并驾齐驱,同时,受当前网络、旅游、电视、文化对茶马古道的宣传与推广,其已经在社会中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在这种情况下,用茶马古道作为企业的品牌,市场的吸引力和关注度非常高,也更加方便人们对它的记忆。同时,也正是因为茶马古道具有了一定的知名度,将它作为一个品牌已经被社会所广泛应用。此时,在茶马古道品牌所包含的内容中,旅游、物流、餐厅、茶业等非常多,企业看到了茶马古道的品牌价值,但正是受到这种品牌价值的影响,在它形成的过程中就存在了很大的自发性和投机性,导致茶马古道相关的品牌在市场中处于一种比较混乱的局面,品牌的档次和品质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从茶马古道的品牌美誉度分析,茶马古道文化品牌所涉及的行业比较多,这是因为很多行业都知道茶马古道具有一定的市场知名度,但是对品牌美誉度的提升却存在这很多的问题。在企业文化发展水平和企业文化对外传播力度的不足上,茶马古道品牌还缺乏深厚的文化底蕴作为依托,品牌的内涵比较薄弱。而在各企业产品宣传诉求点的不同上,品牌个性存在一定的多角化,企业产品的主体形象不够突出。该文原载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主办的《环球市场信息导报》杂志http://www.ems86.com总第526期2013年第43期-----转载须注名来源同时,对于那些规模比较小的企业与投机性的品牌来讲,他们不仅对品牌的形象不够清晰,也没有能力去营造这一品牌,品牌美誉度的不足就造成了品牌优势的无法发挥。

从品牌的忠诚度分析,一个品牌忠诚度的形成不仅和产品的品质、传播、知名度有关,还与消费者本身的特性,以及消费者在产品使用上的经历有着密切的关系[11]。在某种程度上,品牌忠诚度的提高对一家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和市场份额的扩大都是非常重要的。从茶马古道文化品牌下的服务与产品现状分析,其品牌忠诚度的提升是非常困难的,即使提高了忠诚度也仅仅局限在一定的区域中。品牌忠诚度价值的体现需要具有一定的规模基础,只有企业的规模得以扩大,其产品才能具有忠诚度。

2.茶马古道文化品牌商业运作管理模式的实施

3.1明确品牌发展的目标

茶马古道文化品牌要想得到良好的运作管理,其需要对品牌发展的目标予以明确。并在这个过程中,首先坚持将茶马古道文化品牌向国际化一流品牌打造的决心,对市场发展的趋势和品牌加强的所产生的影响力清醒的认识,提高茶马古道文化在品牌建设上的信心,加强茶马古道基础文化的建设,展示、保护和恢复茶马古道中的文化遗产,把控市场发展的能力,掌握市场节奏发展的信心。其次,坚持一贯的发展战略规划,不论现阶段茶马古道文化品牌的提高有多么困难,品牌下企业的多元化发展战略是不能改变的,并在坚持品牌国际化发展的基本准则中,将成熟的商业运作理论和实践给予借鉴。这样不仅能够将茶马古道中无形的文化有形化,以具体的事物为载体应用到品牌的宣传中,还能对茶马古道品牌現有的混乱状态进行整合和规范,打造独具产品特征和个性的茶马古道文化品牌。最后,运用实际出发的战术,根据品牌下的实际项目,采用先天有利的条件开展茶马古道的多元项目,加强对企业人员的培养和储备力度,形成独具品牌规模的企业,并根据企业自身的发展能力,向连锁加盟的方向扩展。在此基础上,还需要和国内的一流媒体保持好一定的良性互动关系,加强和社会公众人物的交流,不断的学习危机处理的方式和方法,在发展中根据市场经济的运营和发展规律,对茶马古道品牌在相关领域中进入的方法和手段进行调整,从调整中寻求具有实力的社会资源的介入,加强品牌质量的提升。

3.2实施多产业运作管理模式--以餐饮行业为例

从茶马古道文化品牌的结构体系中可以得知,茶马古道文化品牌的商业运作所走的是一条多元化,跨行业的经营模式。受当前企业规模在多个项目一起上能力的不足,企业品牌的推广可以采取分阶段来进行不同产业运作的模式进行规划。而在众多产业中,餐饮行业的宣传推广作用和项目资金使用额度比较好的影响,茶马古道文化品牌多元化运作管理模式的实施可以从中借鉴。

一、茶马古道云南菜餐厅全国市场管理:茶马古道云南餐厅的发展是建立在全国的各重点城市中,为此,茶马古道云南菜餐厅的设置可在全国市场上分区设置,市场的核心以餐厅为主,采用餐厅经营所带来的影响推动该区域茶马古道品牌的影响力,促进其他产业的良性发展[12]。

二、茶马古道云南菜餐厅连锁加盟模式管理:茶马古道文化品牌在各行业中的进入时机和茶马古道云南菜餐厅的发展规模有着一定的联系。企业发展中,仅仅依靠自身的力量要想赢得品牌的市场占有率是非常困难的,还需要很长的时间。受此因素的影响,茶马古道中国有限公司制订了连锁加盟的运作管理模式,将社会资源融入到了品牌的运作之中。

三、茶马古道云南菜餐厅市场运作管理:目前,茶马古道云南菜餐厅在北京已经具有四各店,而这四个店的发展对茶马古道餐饮项目今后的连锁经营都起着一定的示范作用,明确了项目在餐饮行业中的经营模式,形成了良好的盈利方法,提高了企业的经营管理能力,保证着特许经营体系管理效果的良好实施。在茶马古道云南菜餐厅的产品规划上,形式产品的规划主要体现在产品的品种、用途、质地、品牌、包装等方面,主导的是消费者对产品表面的理解和接触。在核心产品上,其主要包含着产品的档次、功能、满意度和方便程度上,同时,核心产品也是一个餐厅风格特色的良好体现,在形式产品的基础上将餐厅的形式产品向更高层次提高,从深度产品分析,深度产品包含着无形产品和附加产品两个项目,茶马古道文化品牌中,无形产品是其所独有的知识产权、服务项目、商标、宣传、创意、加盟手册等;附加产品所指的是茶马古道本身的文化感受、品牌自制的产品和旅游文化。在茶马古道餐饮行业的未来发展和竞争中,形式产品和核心产品将会和其他行业逐步接近,同质化的现象也会加重,并促进着消费者对服务价值敏感度的增強,此时,无形产品和附加产品的竞争将会成为茶马古道餐饮行业的“二次竞争”[13]。

四、茶马古道云南菜餐厅信息传播管理策略:在这个方面,信息的传播是建立在餐厅和消费者之间的双向沟通程度上的。传播过程中,以公共媒体为依靠,选择影响力比较大和印刷质量比较好的杂志进行软性的宣传;以建筑媒体为依靠,从餐厅本身的建筑特色出发,以建筑外观吸引消费者的注意;以印刷媒体为依靠,在餐厅中以宣传画册、促销宣传单、包装用品作为宣传品,提高餐厅的服务质量和口碑。

五、茶马古道云南菜餐厅价格策略管理:在价格的定位上,茶马古道菜品的定价需要从消费者所能从中获得的满足感和能够支付的成本出发。受这一因素的影响,茶马古道菜品的定价需要从区位因素、消费者因素、品牌和宣传因素、供求因素上进行考虑。不同的地位在消费水平上有所不同,因此,高消费地区可走高价格策略,低消费区走低价格策略,并不能低于同等餐厅。在消费者因素上,若消费者的满足感比较高,进而适当的对价格予以跳高,但不能高于消费者的心理价格。一定的宣传能够提高品牌的影响效果,促使品牌成为一种信用承诺,给予消费者更好的利益,促进餐厅的经济收入。茶马古道云南菜餐厅以云南菜为主,若一个地区中的云南菜餐厅不多,在经营冲突不大的情况下,可适当的提高菜品的价格。

3.3打造一流的企业文化品质

在汽车及配套工业、电子电气和化工业,以及机械设备制造业中,德国的品牌是世界一流品牌的榜样。从这些行业中可以看出,其领域内这些产业的技术门槛是比较高的,品质一流,虽然不存在价格优势,但是在质量和设备问题解决的专业售后服务中是非常强的。同时,在众多世界一流的汽车品牌中,保时捷、宝马、奔驰等都属“德国制造”的旗舰下。茶马古道的文化品牌发展目标一直致力与具有国际水准的强势文化品牌的打造中,在其文化品牌中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也在向一流化的品质迈进。从当前茶马古道文化品牌下的各个产业发展中可以看出,不论是产品的设计、生产、包装、物流,还是产品的销售、维护和信息的最终反馈,其都满足着最为严格的要求,并且和德国的生产者对他们的产品一样,用心生产着,用心经营者,为一流化品牌的建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4良好的危机处理与沟通管理能力

受社会经济利益的驱使和人们对物质精细化的追求,当前的很多企业为了满足这些发展需求,不顾企业的品牌,作出了很多有损品牌影响力的事情,并导致着企业品牌的消亡。从最近几年的食品安全事件中分析,三鹿奶粉事件,双汇瘦肉精事件的发生,这都和企业危机公关的处理与沟通管理能力的缺失有关。茶马古道要想获得国际化水准的品牌,良好的公共危机处理能力是首先需要具备的。同时在处理危机的过程中,还需要对媒体、公众、消费者巧妙的应对,不断的关注危机的全过程,总结危机处理的经验,改进企业危机处理的工作系统,建立良好的交通渠道,树立企业积极而又正面的形象。

良好的沟通和管理能力是茶马古道文化品牌得以推广的重要方面。在品牌的推广中,管理沟通不仅是企业发展的软实力,也是企业能力的综合表现。通过良好的沟通和管理,企业内部和企业外部之间的知识、信息和交流活动就能得到更好的传递,并最大限度的减少着信息传递过程中的信号衰减。沟通和管理之间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良好的沟通促进着管理效能的体现,管理的成功也是依靠有序的沟通来实现的,而在企业的运作中,计划、领导、组织、控制等各个环节都需要沟通的支持。同时,在复杂和多变的外部环境中,对管理的有序实施和了解促进着沟通的有效进行。

3.5企业形象识别系统建设

企业形象识别系统是由企业大规模化的经营所引发的,企业对内对外的一种管理行为表现。随着国际市场竞争的加剧,企业之间的竞争已经不仅仅局限在技术、质量和产品等方面,整体性的多元竞争才是关键[14]。此时,企业要向在竞争中获得生存,其必须从管理、现象和观念等多个方面进行新的规划,制定长远的发展战略,更好的适应当前这个竞争日益加剧的环境。目前企业之间的竞争首先表现在现象的竞争中,这种现象竞争就是企业的形象竞争。为了对企业的形象力进行统一和提升,更好的促使企业形象将符合社会价值观要求的一面展现出来,企业必须要加强其在形象上的设计和管理。在茶马古道企业中的形象识别系统建设中,其设计的实施是从视觉识别来进行的。受茶马古道的运作仅体现在了餐饮环节中,因此,茶马古道还没有形成比较系统的管理理念和行为规范,茶马古道文化品牌的整合力和影响力的提升也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以此导致着茶马古道文化品牌行为识别和理念识别的尚不具备。

3.6国际化品牌的追求

在世界上很多国际化的品牌中,其品牌中的文化内涵非常的深厚,并蕴涵着很强的生命力。品牌国际化的追求是建立在百年老店和百年品牌基础上的。在我国的市场化进程中,包年老店和百年品牌也在不断的涌现,并在现代社会中促进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商业运作理论的丰富。百年老店和百年品牌是市场对一个品牌极大的认可,企业品牌国家的发展不仅是百年老店的追求,也是企业在全球化发展中的追求。在茶马古道文化品牌的基本定位中,茶马古道有限公司有决心向百年品牌,向国际化品牌迈进。而在其向国际化品牌的追求中,依靠我国的商业发展政策,提高文化品牌中的文化的附加值,对茶马古道文化品牌向国际化品牌行业的跻身有着重要的意义[15]。而在这个过程中,茶马古道国际化品牌的迈进,其首先需要树立科学的营销战略思维,在品牌的推广中加强品牌在市场中的开发,采取网络营销策略和全球化的营销策略,将我国的老字号产品向世界推广。其次,加强对品牌推广中营销策略的选择和利用,将产品策略、价格策略、通路策略和促销策略相互的融合,以质量求生存,以价格获优势,以通路获规模,以促销获影响,来逐步的加强茶马古道在国家化品牌中的提升。

3.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本文的论述可以得知,品牌是当前企业发展的主导力,其国际品牌的迈进更是企业发展的最终目的。而茶马古道作为一个极具民族文化气息和地域性的品牌,向国际品牌方向的发展是一条必须要走的道路,并需要在形成自己独特企业文化的同时,从国际化品牌的建设要求出发,对企业品牌进行加强和完善,以获得市场的认可。同时,在本文对茶马古道文化品牌的运作管理研究中也发现,茶马古道文化品牌下涉及着多个行业,这对品牌的延伸和风险的规避有着很强的启示,加强对茶马古道文化品牌发展现状和运作管理模式的研究,这对茶马古道文化品牌发展中问题的认识和策略的加强非常重要,还为其他行业的品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战略指导意义。

(作者单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海学院)

作者简介:周夏源(1991—),男,广西桂平市人,工作单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海学院,职务:学生。

作者:周夏源

上一篇:石油企业内部审计论文下一篇:固定资产投资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