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贸易新特点分析论文

2022-04-15

关键词:“一带一路”;对外文化贸易;江苏;发展路径据商务部服贸司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对外文化贸易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全年文化产品进出口总额1023.8亿美元,实现贸易顺差626.2亿美元,出口额增长率超达8.3%,文化贸易结构也日趋合理。从出口地理方向来看,出口目的地主要还是以发达国家为主,不过已经存在着向新兴经济体转移的趋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文化贸易新特点分析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文化贸易新特点分析论文 篇1:

中国文化贸易偏离需求相似理论的实证检验

摘 要:本文通过实证分析和经验分析相结合检验中国文化贸易偏离林德的需求相似理论,得出中国文化贸易发生在收入水平差距较大的国家之间,以及产生这种结果的经济学分析,为未来中国文化产品贸易的国际流向提供指导,以及在此基础上如何扩大文化贸易出口、培育海外文化消费提供政策建议。

关键词:会员制;文化贸易;需求相似理论;文化贸易结构

收稿日期: 2008-05-10

作者简介:霍步刚(1970-),男,江苏涟水人,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文化财政财务管理等研究。E-mai:l miya675@126.com

一、问题的提出

2006年中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17 600亿美元,排名世界第三;文化贸易①(①文化贸易总额包括核心文化产品进出口总额和文化服务进出口总额。2006年核心文化产品进出口总额为103.2亿美元,文化服务进出口为26.5亿美元。)进出口总额为129.7亿美元,其中出口47.9亿美元,进口81.8亿美元,文化贸易逆差33.9亿美元。与庞大的货物贸易额和丰富的文化资源相比,我国的国际文化贸易发展滞后。突出的问题是:文化贸易进口大于出口,缺乏能够吸引人的、占领国际市场的文化产品,尤其是被人们广为接受的品牌性文化产品。

中国有着天然的人口优势,使得中国成为文化服务的巨大市场。国内现有的文化产业生产水平已经不能满足国内的需求。与之相反的是,国外文化大国却通过其文化服务竞相抢滩中国文化市场,大量的外国文化软件产品和文化服务机构进入中国市场,造成中国文化贸易的巨大逆差。

2006年中国主要的文化贸易伙伴分别是美国、欧盟、日本、中国香港、中国台湾和韩国,这六大文化贸易伙伴都是高收入水平国家或地区,人均收入水平是中国的十几倍甚至几十倍。根据瑞典经济学家林德(Linder, 1961)的需求偏好相似理论,影响不同国家之间贸易格局的主要因素是国内需求特征,因此,各国应该与具有相似需求的国家存在大量贸易额。

如何扩大我国的文化出口贸易?文化贸易的情况是否符合林德的需求偏好相似理论呢?本文将通过对中国2005年文化贸易的国别贸易结构进行实证检验,说明文化贸易情况偏离了需求偏好相似理论,从检验结果得出未来中国扩大文化贸易出口的有效途径。

二、中国文化贸易结构的计量经济分析

1·为什么需求相似理论不完全适用文化贸易

需求相似理论又称重叠需求理论,是瑞典经济学家林德于1961年在其论文《论贸易和转变》中提出的,主要用来解释工业制造业的产业内贸易。服务贸易是货物贸易的延伸,文化服务的出口结构、流向及贸易量的大小决定于本国的需求偏好,而一国的文化服务的需求偏好更决定于该国的平均收入水平。这是由于三个方面的原因:首先,文化服务的出口建立在国内基本需求基础上,并先为本国消费者所接受。其次,文化服务的出口流向、贸易量取决于两国需求偏好的相似程度。最后,一国文化服务的需求偏好取决于该国的平均收入水平。平均收入水平越高,对文化服务消费需求的质和量都会提高;平均收入水平越高,对服务的需求也越高。因此,两国人均收入相同,需求偏好相似,两国间文化服务贸易范围可能越大。但如果人均收入水平相差较大,需求偏好不同,两国文化服务贸易则会存在障碍。

一国在满足文化服务市场需求的过程中,可以从具有相似偏好和收入水平大致相当的国家获得出口该类服务所必需的经验和效率,具有相似偏好和收入水平相当的国家之间的贸易量是最大的。

但是,文化贸易具有不同于货物贸易的两个特点:一是表现在平均收入水平仅仅决定文化贸易的交易数量,不决定文化贸易的内容。货物贸易交易的是有形产品,而文化贸易交易的是无形产品,这种产品的消费与供给是同时进行的,而且,文化贸易的内容取决于一个国家民族文化的“情结”,这种“情结”是难以在短期内改变的,因此,文化贸易在收入水平相当的情况下,两国之间的产业内贸易不会有货物贸易那样大。二是文化贸易比货物贸易更有可能发生在相邻国家市场,因为文化传播具有地域上的便利性和文化趋同性,文化趋同又表现为边境附近的文化接受的渐进性。渐进式国际化经营的产业往往是国内外需求偏好相似的产业,产业一开始往往表现为国内经营,待国内市场饱和后或因偶然机会(被动地)才向外延伸到相邻国家市场,而后才是全球市场。基于以上原因的考虑,有可能存在需求相似理论不完全适用文化贸易的情况。

2·对中国文化贸易偏离需求偏好相似理论的实证检验

文化贸易结构是否符合需求偏好相似理论,与贸易国的国民收入水平是否高度相关呢?本文将对中国2005年的文化贸易情况进行分析,分析中国文化贸易结构对该理论的符合程度,从而从实践上检验需求偏好、收入水平与文化服务出口贸易扩大是否具有一致性。

(1)中国文化贸易逆差的现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编制的《2005年全国新闻出版业基本情况》,我国在主要的文化产品贸易方面都存在着严重的逆差。除了录音带是我国完全出口、数码激光视盘的出口明显大于进口外,其他的都过分依赖进口。最严重的是版权贸易中的软件和电视节目,只有进口而没有出口;其次是期刊的版权,进口量是出口量的374.5倍。还有一种情况必须引起重视的是,虽然有些品种的文化产品逆差不大,但是,由于文化产品在文化认同性方面要求很高,所以,我国出口的许多文化产品大多流向单一,对世界文化贸易的格局和世界文化发展的格局起不到应有的影响。

(2)中国文化贸易国别流向分析。根据中国2005年国别文化贸易结构分析,中国文化贸易的伙伴集中在北美、欧盟和亚洲,中国与美国、欧盟、香港、台湾、日本和韩国的文化贸易占文化贸易总额的75%。中国2005年人均GDP为1300美元,属于下中等收入国家,而文化贸易的六大贸易伙伴如美国(37460美元)、日本(34063美元)、中国香港(25163美元)、中国台湾(13252美元)、韩国(11915美元)、欧盟(26046美元)都属于高收入国家和地区。根据林德需求相似理论的观点来看,中国与下中等收入国家或地区的贸易应该占较大比重。而从结果来看,初步判断中国的文化产品贸易情况与需求偏好理论有较大出入。

(3)计量经济分析。

第一,模型的建立。根据2005年中国文化产品贸易国别情况,对中国文化贸易伙伴国(或地区)国民生产总值与中国国民生产总值差额绝对值的对数、三类收入水平的国家①(①由于中国文化产品贸易伙伴国集中在高收入国家,上中等收入国家贸易量极小,为便于计量虚拟变量分析,将上中等收入国际和下中等收入国家都归为中等收入国家。)、前二

者的乘积,以及中国与各国文化贸易总额的对数构建回归方程,前三者为自变量,最后一个变量为因变量,检验三个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程度。利用数理统计分析方法,可以建立多元线性回归的数学模型:

LnXM =C (1) +C (2)×LnAVGDP+C (3)×CLASS+C (4)×GDPC  (1)

其中, LnXM为中国与各文化贸易伙伴国进出口总额的对数, LnAVGDP为中国文化贸易伙伴国国民生产总值与中国国民生产总值差额绝对值的对数,代表贸易伙伴国的收入水平; CLASS为依据世界银行按收入将各国分为三类,代表贸易伙伴国的收入类别; GDPC为CLASS与LnAVGDP的乘积,代表贸易伙伴国的收入阶段;本文构造CLASS和GDPC虚拟变量的目的在于考察收入结构对文化贸易额的影响。

为了初步判定各个变量之间的逻辑关系,以便为模型设计做出初步规划,对各变量作滞后2期的格兰杰因果检验,检验结果如表1。

从表1的检验结果看,中国文化贸易总额和贸易伙伴国国民生产总值与中国国民生产总值差绝对值因果关系不强;收入类别和收入阶段是文化产品进出口总额变化的原因;这说明中国文化产品进出口总额在一定程度上受贸易伙伴国收入类别和收入阶段的影响。但是,直接对上述变量进行普通统计描述,以对模型进行修订,得出图1散点图和表2统计描述表。

由图1 (散点图)可以初步判断:中国与各国文化产品的贸易额和国民收入差距基本没有相关关系。初步判断现实中国的文化贸易情况偏离了需求偏好相似理论。上述两种统计描述得出截然不同的结果,究竟林德的需求偏好相似理论是否能够对中国文化贸易结构进行较好的解释,还有待于进一步的分析。

第二,计量经济分析。由Eviews4.1对中国文化贸易结构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得出回归方程如下:

由上述统计指标可以看出LnAVGDP、CLASS和GDPC均未通过T检验,模型拟合优度相当小, R2也太小,显示出模型对现实的解释力度不强。总体来看,该模型对中国文化产品进出口国别的解释能力较差;从另一个侧面也反映出林德的需求偏好相似理论不能完全用于解释中国的文化贸易状况。

接下来通过对残差进行检验,以反映该模型的可靠性和真实性。残差检验结果说明模型的拟合方式符合计量经济学的规范,模型本身设定并没有问题,变量未通过统计检验的原因在于其自身的解释力度较低,这说明中国文化贸易的情况确实偏离了需求偏好相似理论。

三、中国文化贸易偏离需求相似理论的原因探析

实证结果表明:中国的文化贸易情况偏离了林德的需求偏好相似理论,导致这种偏离性的原因是由文化贸易不同于一般货物贸易特征决定的。本来,不论是在意识形态还是在文化传统方面,西方国家都不应该是中国文化产品的主要进出口流向地,而实际却出现了这种贸易状况。笔者认为主要原因是“移民”可改变消费者行为,消除民族国家的文化“情结”,从而改变文化消费内容,扩大两国之间的文化贸易。

首先,从中国文化输出角度来看,西方国家对于中国文化产品的消费主要由两部分人群构成:一是一部分需要了解中国的西方人,西方国家首先是中国的货物出口流向地,伴随着巨大的货物贸易量,了解中国包括中国文化,成为搞好对华贸易的重要条件,这样,文化产品贸易量的增加是自然的。二是移民及其后代。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移民90%是流向西方国家的。移民对于母国文化的自然的亲和力,使其对于中国文化产品的消费量不断增加,这也导致中国文化产品贸易的地域结构特点以及与需求偏好相似理论相违背。美洲是中国移民增长最多的地区,在20世纪最后10年中,移民美国和加拿大的中国人数增长很快,超过了500万人,占中国海外华人移民总数的14%。欧洲的中国移民在20世纪90年代之后有了显著的增加。目前大约有40万中国人合法居住在西欧各国,欧洲华侨华人总数有148万人。大洋洲也是一个中国移民聚集较多的地区,主要分布在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至2006年,大洋洲各国约有华侨华人90万人。非洲大陆的中国移民目前才13万人,大部分集中在南非等30余个国家。移民的上述分布情况,与文化产品出口流向正好对应,客观上形成了中国文化产品的主要的消费人群,自然也就与林德的需求偏好相似理论不符。

其次,从中国文化输入角度来看,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在文化贸易领域具有绝对优势,占据了世界文化贸易总额的75%,发展中国家在总文化贸易量中所占的份额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西方文化产品正在影响现在和未来部分中国人的文化产品消费偏好。任何产品在市场上销售都面临消费者的消费偏好问题,文化产品的消费偏好深层次上取决于意识形态,意识形态是一种建立在明确的世界观之上的信念体系。长久以来,西方发达国家就非常重视在他国培育西方的意识形态理念,并在发展中国家争夺文化市场,在发展中国家培育自己文化产品的忠实消费群体。

从中国本身文化出口的现状来看,文化企业的规模普遍偏小,尤其是产业集中度过低,规模经济的影响力更是微乎其微,而很多文化发达国家对外的文化出口都主要是集中通过少数几个文化巨头完成的,要与之竞争,并在世界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经济上没有雄厚的规模是难以与其抗衡的。发达国家的文化产品在生产、销售等环节形成了一套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成熟的市场化运作模式。如好莱坞的成功,归根到底是市场营销的成功。相比而言,中国的文化产业之所以至今还没有在世界市场形成有效的竞争力,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世界市场观念,盲目地陶醉于国内市场的庞大,结果不仅使内容的生产缺乏原创的想象力,而且使国内的文化消费资源在国际文化产品面前大量流失。

四、启 示

一个真正的大国,不是通过成为所谓的“世界工厂”就能强大起来的,还必须拥有影响并引导这个世界的文化力量。而这文化力量,首先就表现为我们有多少文化产品能够出口到国外,使外国的消费者对我国的文化产品产生消费依恋心理。但是目前我们没有什么可供出口的,我们在这方面已经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甚至已经远远落后于韩国、新加坡这些新兴市场国家了。从初级生产要素到高级生产要素升级的国际贸易模式来看,只有三流的国家才只去开展货物贸易,而二流的国家却开展服务和技术贸易,一流的国家去开展文化贸易。只有在技术、服务贸易,特别是文化贸易引导下的货物贸易才是健康的、可持续发展的、造福于民的贸易。

通过本文的实证分析和经济学分析,得出未来中国文化贸易的流向应该是和我们收入差距较大的国家和地区,而不是差距相近甚至更低的国家和地区。因此,未来应重视培育发达国家市场,一方面,通过有效的营销方式改变发达国家消费者行为,另一方面,重视移民政策的影响力,强行文化输出,移民成为输出中国文化的传播者。扩大我国国际文化贸易是贯彻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重要载体,把我国的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 蒋伟·文化产业:国际贸易竞争的新领域[J]·商业研究, 2003, (16).

[2] 赵有广·我国对外文化贸易逆差及其原因分析[J]·国际贸易, 2006, (10).

[3] 赵有广·中国文化产品对外贸易结构分析[J]·国际贸易, 2007, (9).

[4] 王蕾·试论我国对外文化服务贸易竞争优势[J]·集团经济研究, 2007, (1).

(责任编辑:杨全山)

作者:霍步刚

文化贸易新特点分析论文 篇2:

“一带一路”背景下江苏对外文化贸易现状及路径思考

关键词:“一带一路”;对外文化贸易;江苏;发展路径

据商务部服贸司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对外文化贸易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全年文化产品进出口总额1023.8亿美元,实现贸易顺差626.2亿美元,出口额增长率超达8.3%,文化贸易结构也日趋合理。从出口地理方向来看,出口目的地主要还是以发达国家为主,不过已经存在着向新兴经济体转移的趋势。基于此文化大环境下,2018年,江苏省提议落实环绕“一带一路”倡议背景的文化交流项目。江苏省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双边贸易关系良好,但在对外文化贸易领域的合作还是处于起步的阶段,江苏省要加大与沿线国家在文化产品及服务贸易等领域的交流合作,基于数据从文化产业总体发展方向、产品结构、贸易发展趋势等方面挖掘特点和趋势,探究新时代、新经济发展中江苏对外文化贸易发展的途径。
一、江苏省对外文化贸易现状

(一)对外文化贸易产品结构

根据省文化厅统计数据显示, 2018年,江苏省对外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的数额达到60.14亿美元。出口的产品种类包括了动漫类、网络或手机游戏的海外授权代理、工艺美术品、艺术品、数字出版服务外包以及文化艺术团体国外演展等方面,其各自收益占江苏省对外文化贸易总额比重分别为12.32%、0.12%、36.16%、39.87%.11.24%,而出口地区主要是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或地区。

从企业布局地区的角度而言,2018年,苏南是31.27亿美元,约占总额的52%;苏中地区24亿美元,占据40%;苏北地区是4.8亿美元,在总额中占了8%。江苏各地对外文化贸易发展迅速,但目前进入了一个相对平稳的瓶颈期。

在江苏省的对外文化贸易发展中,有着创新型产品不断增多,优质产品竞争力不断加强,对外贸易市场不断扩大的大好局面,其文化贸易出口总额平稳增长,贸易结構也渐趋合理。一批优秀的文化企业被选为国家重点文化出口企业,为江苏省提升在海外市场的影响力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但作为全国对外贸易的第二大省,江苏文化产品的出口在对外贸易总数额当中比例极低,这和文化强省的定位有所偏差。由商务部统计数据可知,江苏省对外产品出口的全国占比较少,2018年江苏文化出口额达60.14亿美元,占比全国6.5%, 远低于广东的27.3%和上海的26.2%,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二)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战略实施

为进一步促进对外文化贸易的发展,江苏省以具有江苏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为核心,打造“感知江苏”、“符号江苏”、“同乐江苏”、“美好江苏”等多个系列的“走出去”战略措施,着力构建传统文化精品品牌,提升对外文化传播能力,提高江苏文化贸易产品的国际影响力,从而摸索出一条有着核心卖点的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战略。

随着中国对外贸易的不断发展,文化贸易这一新兴的贸易方式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重视,为此国家也出台了一些措施鼓励扶植对外文化贸易的发展,而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双重点”计划。这是商务部联合文化部在2007年推出的一个评选活动,评选的标准包括企业创汇情况,产品创新能力以及市场开发水平等等。这些具有双重点称号的企业和项目将得到国家的扶植从而成为发展我国文化贸易的排头兵。
二、江苏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发展对外文化贸易的优势

(一)地理环境优势

江苏文化拥有深厚、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文化表现形式和多元互补的文化特色。以地域特色为标准的对外推广中,徐州代表的“楚汉文化”、苏锡常代表的“吴越文化”、南京代表的“金陵文化”和扬州代表的“淮扬文化”都极具卖点和吸引力。

(二)文化产业优势

2018年文化部颁发了全国省市文化产业发展的综合指数排明,江苏省在排名中位列第一阵列。全省的文化法人单位共计十万余家,营业额达五百万元之上的企业就有六千五百多家。通过文化产业基地以及产业示范区的建设,打造了一些具备自主创新能力、核心竞争力且发展潜力巨大的文化企业。截止2018年底,全省具有二百多个文化产业园区,其中包括14个省级的文化产业示范园区、44个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处于全国的领先地位。2018年,全省有45个项目得到中央文化产业发展的专项扶持资金近1.5亿元,有56个项目列入文化部文化产业的重点项目库,3个项目进入文化部特色文化产业项目库,12个项目获得财政部、文化部的“文化金融扶持计划”,入选的数目在全国排名第一,这些都有利于江苏省对外文化贸易的发展。
2009-2018年江苏省" 双重点"项目及企业数量情况

(三)政府政策优势

近几年江苏省颁发了诸多政策,比如《关于促进文化科技融合发展的二十条政策措施》、《关于加快发展对外文化贸易的实施意见》等系列的政策性文件,助力江苏省对外文化贸易的发展踏上历史新台阶。《江苏省开拓海外文化市场行动方案(2016-2020)》明确提出要配合“一带一路”愿景设定具体的行动方针,加快文化贸易有关供给方向的结构性改革,要通过政府政策的设立与执行引导市场,规范市场秩序,优化市场环境,扩张市场版图。通过对市场的积极引导,使江苏省的对外文化贸易踏上一个新的台阶,要竭力推进更多具备中国特色、江苏省特色的优秀文化产品与服务的发展。文件要求到2020年,建成省级对外文化贸易示范园区20个,培育省级文化出口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100个左右。为此,江苏省推出了一系列指导文件,并设置了每年2亿元的文化产业指引资金,且连续投资了六年之久。全省的13个地级市以及部分的县区也陆续的成立地方的配套指导资金,实现资金的全面覆盖,以打造具有江苏特色的优秀文化产品,从而助力江苏省在一带一路的机遇下开拓海外文化贸易市场。

(四)独有区位优势

江苏省不但处于“一带一路”战略的交汇处,而且是长江经济带的起点,独特的区位优势使其成为“两带一路”的交汇处。长江经济带是发展带动21世纪丝绸之路的重要经济规划区,并将引领国家整体的发展,江苏在其中拥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带一路”倡议涉及国内多个省份,其中上海发挥着极为关键的作用。苏南部分城市可以依托上海打开一带一路对外文化贸易新局面,而苏北优势也较为明显,一带一路的文件中明确提及“共同打造新亚欧大桥”的目标,以连云港与徐州两个城市作为重点区域的东陇海线经济带,处于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的东面开始地区,同时也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关键链接点与交汇处。江苏省海陆联通等基本配套比较完整,并且和周围国家的经贸合作较为完善,另外铁路、公路、水路等各种交通方式极为发达,从而为对外文化贸易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三、“一带一路”背景下江苏加快发展对外文化贸易面临的困境

(一)对外文化贸易规模偏小

按美元计价,江苏省2018年对外贸易总额达到6640.4亿美元,位居全国第二位。但是,江苏省2018年对外文化贸易总额仅为60.14亿美元,在其对外贸易总额中占比不足1%,而在全国文化产品出口总额中占比仅为6.5%。相對而言,广东省2018年对外文化产品出口总额为252.61亿美元,全国占比达27.3%,江苏省与之相比还有较大距离,对外文化贸易规模整体偏小。

(二)贸易区域结构和产品结构不合理

2018年,在江苏省文化产品和服务的进出口种类中,贸易逆差种类占到65%。其中,新闻出版及版权服务、广播影视服务、文化艺术等对外文化贸易核心产品的占比较少,仅为江苏省文化产业的20%左右,而文化产品的加工、制造和销售的总体占比超过50%。文化服务占比较少,其中,视觉艺术品是江苏省文化出口产品的主导产品,其出口占比超过一半,而高附加值的文化服务业则发展较慢,使得江苏省对外文化产业优势较低,在国际文化分工产业链中处于较低位置。
2018年江苏省各地区对外文化贸易情况

(三)高端产品稀少,缺乏强势文化品牌

内容是决定文化产品质量的主要影响因素,只有具备较强的感染力、亲和力和生活气息的文化产品,才能获得国内外目标受众的喜爱。当前,江苏省在文化产品的内容原创方面存在严重不足。以省内动漫产业为例,虽然其仪器设备水平接近或达到国际水准,但在艺术创意方面有所不足。江苏省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梁祝传说和六朝轶闻等都是其吴文化资源的具体体现,但这些却未能在其动漫产品内容中得到充分的体现,使其文化产品出口缺乏地域文化特色。相对而言,美国和日本则在发掘其他民族文化资源中有着较强的创新能力。例如,美国从中国历史文化中取材,拍成花木兰、功夫熊猫等电影,而日本则从三国演义取材,创作出极具世界消费者好评的游戏软件。缺乏知名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作品较少,已成为江苏省文化产品出口竞争力较低的具体体现,且其产品科技含量较低、附加值不高,难以形成强势文化品牌,也就无法进军国际文化主流市场。

(四)文化贸易渠道有限,市场化程度较低

目前,对外文化交流项目数量虽然日渐增多,但大多是由政府来主导,而市场化运作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项目较少。江苏省虽已有着具备一定规模的对外文化企业,但数量较少且其综合实力较弱,省内的文化产品市场运作模式尚不成熟,文化产业之间的关联度较低,文化产品和服务在创意开发、设计制作、国际营销等环节的运作尚不协调,文化产业链不够健全。许多文化贸易企业对海外市场营销规则和模式的了解有限,存在营销渠道有限、市场机遇把握能力较低、传播模式和方式落后,国际市场竞争力较弱的问题,这同江苏省贸易大省的地位不相匹配。
四、“一带一路”背景下加快发展江苏对外文化贸易的对策与建议

(一)促进人文交流,提升江苏文化在沿线国家的影响力

在“一带一路”战略的发展背景下,江苏省要抓住发展契机,大力推进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文化贸易,减少因文化理念的不同而给文化产品出口带来的不利影响。为此,江苏省要加大与沿线国家的文化交流,积极开展双边文化交流活动,推进与合作伙伴国家之间的深入交流合作。充分发挥社会机构、在外侨胞或企业在当地的影响力,加强江苏省特色文化与优质文化商品的宣传。支持相关的文化企业与机构在沿线国家设立代理点,定期在沿线国家的开展交流、推广和宣传活动,以增进双方企业的互相了解,继而寻求业务合作的可能。另外,江苏省可吸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留学生来江苏高校学习,让他们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和江苏特色文化,增加其文化的认同,使其能够成为江苏对外文化贸易的积极推动者。

(二)丰富表现形式,优化贸易结构

要对江苏省对外文化贸易结构做深入优化,特别是要对各种文化贸易资源做立体式开发,借助于差异化的载体表现形式,深入发掘可贸易文化产品的附加值,提升文化产品和服务的附加值,以便从本质上实现文化贸易的集约化经营。通过数字媒体,积极发展以CG动画、影视广告、网络游戏、数字音乐视频及其相关设备等产品的进出口,以增加文化产品的载体及表现形式,以进一步优化文化贸易结构。以卫星电视节目境外落地,数字报纸等新业态作为对外文化贸易的发展重点,强化文化产业的关联度,利用丰富多样的文化结果来推动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以提升文化经济的附加值,提高江苏省文化产品及文化服务的国际竞争力。

(三) 提升产品文化价值

文化贸易区别于货物贸易的一个最关键的点就是文化贸易中的许多产品是具有特定的文化内涵的。许多购买这种产品的消费者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满足一种精神性的追求,每个国家的意识形态及精神追求有着较大的差别,导致对外文化产品价值和内涵效果差异显著。伴随互联网及该省对外文化贸易的发展。利用互联网将设计、动漫或者影视等各种不具有实物形态但是有具备高附加值的文化创意产出推进到一带一路的沿线各国,按照不同国家的各自的国情,有针对性的运用不同的交易方式以及选择不同的输出内容,为消费者提供便利。由于缺乏具有文艺功底、内容创新和外贸营销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使得江苏省文化企业在开发全球市场时存在较大的沟通难度。为此,也需要培养更多的动漫艺术和电脑制作的复合型人才,适应国际市场的实际需求。

(四)建立有效的文化贸易渠道,加快文化“走出去”步伐

其一,要对国际文化产品市场做深入调查和研究,以分析出当前市场消费的发展趋势,基于国外受众的消费需求,为其打造相应的文化产品及服务。其二,对出口区域做优化选择,以选定重点目标市场,积极参与各国各类影视节、文化类展销博览会等活动,加强文化产品及服务的海外推广和宣传,实现货物出口和文化出口的深度结合。文化企业应同省内出口制造企业建立起合作关系,通过其现有国际销售网络来及时获取海外信息。同时,要加强江苏省文化产业的海外影响力,对适销对路的目标市场国家和地区进行文化节目及产品的出口推广。其三,加大海外文化产业集群建设,复制具有江苏省特色的国际文化企业,并通过海外并购、海关制作和海外营销等文化出口方式,将文化产品出口转型升级为目标国直接运营。投资建设文化创意园产业基地,以孵化具有世界性营销力的文化出口企业,并加大对具有出口实绩的文化企业的扶持力度,在人才培养、内容创作、金融保险服务等方面提供合理自主及引导,实现从贸易强省到文化强省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弋俊楠 , 董小静 . 中国对外文化贸易现状、问题及策略[J]. 对外经贸实务, 2019(3):64-68.

[2] 查志强. 浙江发展对外文化贸易新路径[J].开放导报, 2017(1):106-109.

[3] 张远鹏. 关于“一带一路”与东北全面振兴的思考——基于江苏的经验与视角[J]. 现代经济探讨, 2017(4):69-73.

[4] 韩静. 我国陶瓷文化艺术品出口“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问题与策略[J]. 对外经贸实务, 2018, (5):56-58.

[5]刘鑫. 国家品牌建构下我国对外文化贸易的路径优化——基于“酷日本”战略的启示[J]. 对外经贸实务, 2017(12):90-93.

作者:王莎

文化贸易新特点分析论文 篇3:

当前的国际文化贸易格局之研究

[摘要]文章首先从三个方面透视国际文化贸易的现状,即国际贸易与国际文化贸易的对比、国际文化贸易的内部结构、发达国家的产业内文化贸易。在剖析现状的基础上,文章指出了当前国际文化贸易格局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并就此背景下的中国文化国际贸易问题提了三点建议。

[关键词]文化产业;国际文化贸易;产业内贸易;贸易失衡

[作者简介]张斌,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研究生,山东 济南250010

[文献标识码]A [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的对外贸易规模连续蹿升,预计2009年将成为全球第一大贸易国。外贸的繁荣有力支持了中国的经济增长,推动了我国综合国力的上升。但在提升综合国力的过程中,我国的文化影响力所起的作用还有待进一步加强。本文旨在透视当前国际文化贸易的格局及问题,借以促进中国对外文化贸易的进一步发展,强化中国文化产品的世界影响力。

一、国际文化贸易的现状

自从1997年英国政府倡导发展“文化产业”以来,文化产业已被许多国家、地区列入了政策规划的议程,并出台了相关的实施纲要,制订了具体的发展项目及有关配套措施,有力促进了各国文化产业的进一步扩大。各国文化产业的增长不但使国内文化市场的规模不断扩张,也促进了国际文化产品贸易的发展。对当前国际文化贸易的现状,我们可以采取由远及近的视角,从三方面来认识:国际贸易与国际文化贸易的对比、国际文化贸易的内部结构、发达国家文化贸易的特点。其中,第三个方面将是讨论的重点。

(一)国际贸易与国际文化贸易的对比

从表1、表2来看,2000~2005年间,国际贸易和国际文化贸易都保持着数量上的增长态势,且无论在商品还是服务方面,国际文化贸易的年度变化趋势与国际贸易的趋势相一致,但国际文化贸易的波动幅度比国际贸易更为和缓:在2001年世界经济衰退期间,全球国际贸易额(含商品贸易与服务贸易)降低了2.656%,而全球国际文化贸易额(含文化商品贸易与文化服务贸易)仍然维持了4.13%的增幅!

就国际文化贸易与国际贸易的对比看,国际文化贸易在整个国际贸易中的份额实在不算高,其中,国际文化商品贸易占国际商品贸易的比重不超过4%,虽然国际文化服务与版权贸易占国际服务贸易的比重在10%上下,考虑到国际服务贸易额远远低于国际商品贸易额,则整个国际文化贸易在国际贸易中的比例徘徊在4%~5%之间,与信息通讯产业、金融业相比,文化产业处于国际贸易的边缘地位。一直以来,学术界和政府部门对文化产业赞誉有加,诸如“文化产业已经成为许多发达国家的支柱产业”、“美国的文化产业已经成了第一大出口行业”之类的表述,为人们展现了一幅美好的蓝图,似乎“文化产业”的主导地位指日可待了。本文以为:“文化产业”的确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未来可能成为支柱产业,但“可能性”不等于“现实”。从英国、我国香港地区、经合组织(OECD)等发达政治实体所公布的数据来看,文化产业占其GDP的比重最高不超过8%,多数在2%~6%之间,这与本文所测算的文化贸易在整个国际贸易结构中的地位大体相符。

(二)国际文化贸易的内部结构

另一方面,就整个国际文化贸易而言,我们可以将其划分为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转型经济国家三部分。发达国家的文化贸易量(含文化产品贸易与文化服务贸易)占全球文化贸易总量的3/4以上,广大发展中国家仅占有不到1/4,图1很好地说明了国际文化产品贸易的结构性差异。在图1中,发达国家文化产品的进口额远远超过发展中国家。在1996~2006年间,这种不均衡的文化贸易格局稍有变化,但幅度不大。2005年,在世界文化贸易的文化产品出口方面,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差距相对小一些,主要原因是这几年中国的文化产品出口迅速窜升,独自贡献了发展中国家文化产品出口额的45%,从而提升了发展中国家文化产品的出口。份额。但中国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进口额太小,加大了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在文化进口上的差距。这里我们看到:中国具有既不同于欧美发达国家,又不同于一般发展中国家的特点,“中国因素”对世界文化产品的贸易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三)发达国家的产业内文化贸易

鉴于国际文化贸易的主体是发达国家,我们将重点考察发达国家的文化贸易,力求寻找其与众不同之处。为此,我们选取了2005年9个有代表性的文化产品贸易国作为参照。

表3列举的美英法德等9个发达国家是最重要的全球文化产品贸易国,它们不但独享了世界文化产品出口的45%和进口的61%,而且彼此既进口又出口文化产品,出口排名靠前的国家几乎就是进口排名靠前的国家。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当前的国际文化贸易表现出一种“产业内贸易”的显著特点,即“相同产业内具有较为严密的生产替代/消费替代关系的产品进出口活动”。

产业内贸易是20世纪60年代首先在西欧发展起来的,目前已在整个国际贸易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自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国际分工的日益深化,约有2/3的全球贸易发生在资源与技术相似的发达国家之间,“产业内贸易”已成为发达国家参与国际分工的主要途径,其原因在于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状况、—体化程度、文化产品的差异化程度等等。

  1.国家经济发展状况。发达国家的“发达”表现在很多方面,如较高的人均国民收入、较大的经济规模等。人均国民收入越高,则购买力越强,对休闲享乐性消费资料的需求越大。相当一部分文化产品属于休闲享乐性的消费资料,因此随着人均国民收入的提高,消费者对各种文化产品的需求就越高。这种对多种文化产品的需求必然推动文化产品的生产向差异化方向发展,进而推动了产业内国际文化贸易的发展。发达国家通常具有较大的经济规模,为文化产品的生产提供了庞大的消费市场,当市场规模大到足以使本国的文化企业进行规模化生产时,就会强化该国文化产业的水平分工,提高文化产品的差别化程度。

  2.一体化程度。前述九大文化贸易发达的国家都有相同的文化基因——古希腊的民主精神、古罗马的律法传统和古希伯来的基督教信仰。在欧洲历史上,法国和卢森堡、比利时等曾经被一个君主统治过,德国与奥地利同属于奥匈帝国,法国人、罗马人、北欧人都曾征服过英国……这种错综复杂的历史渊源使欧洲国家具有了某种文化上的相似性和相容性,更易于接受彼此的文化产品,美国虽然与欧洲大陆远隔重洋,但美国人口的大多数来自欧洲,其文化与欧洲一脉相承。“二战”以后,欧洲各国逐渐加强了一体化的进程,由经济一体化的“欧洲经济共同体”、“欧洲自由贸易联盟”到经济、政治、防务全面一体化的“欧盟”。一体化,尤其是经济一体化进程对促进彼此的产业内贸易具有积

极作用,一体化水平越高,产业内贸易规模就越大,因为一体化加强了各国人员的互动,人们得以有更大的余地选择不同品种、款式的文化消费品;一体化还加速了文化生产要素在各国间的流动,强化了文化产业内贸易的程度。

3.文化产品的差异化程度。文化产品的差异化是产业内文化贸易的另一理论基础。通常情况下,文化产品的差异化程度越大,产业内文化贸易的水平就越高;文化产品越趋同,产业内的国际文化贸易水平就越低。所谓“差异化文化产品”.是指相互竞争的文化企业生产的、具有不完全替代性的文化产品。文化产品的差异有“水平差异”与“垂直差异”之分。“水平差异”是指由于文化产品的外观设计、内容性质、地理分布、制作者的品牌、广告宣传的不同所形成的差异。水平差异的文化产品具有较强的相互替代性,价格上也较为接近。文化产品的垂直差异是指产品质量和技术手段的差异。发达国家相互交易的文化产品大多表现为一种“水平差异”.比如美国摇滚乐队BoyzⅡMen与英国老牌摇滚乐队Beatles所出的磁带专辑、安徒生(丹麦)与格林兄弟(德国)的童话故事、法国的“新浪潮电影”与好莱坞的“西部片”等等。水平差异的文化产品为广大消费者提供了更多花样、更多风格的选择,可以满足更多消费者的个性化偏好,因而在发达国家大行其道。当然,发展中国家也存在着产业内国际文化贸易,主要是一些地理上毗邻、相互缔结了一体化协定的国家之间,但发展中国家的产业内文化贸易量很小。

为了更好地衡量各国产业内贸易的发展程度,学者们提出了各种不同的方法。1975年.格鲁贝尔和劳埃德率先对产业内贸易进行计量,他们提出的产业内贸易指数公式为:

其中i表示某一特定的产品组合或产业,xi表示该产业的出口,Mi表示该产业的进口。

下面我们就根据格鲁贝尔和劳埃德公式,考查世界上最主要发达国家的产业内文化贸易水平,并将计算结果列表如下:

从表4来看,主要发达国家的产业内文化贸易水平大都在70%以上,表明它们之间密切的文化经贸关系。其中,欧盟各国由于相互邻近,彼此的贸易指数很高,而澳大利亚、新西兰与欧洲大陆相隔遥远,影响了与欧美主要国家的文化贸易,产业内贸易指数仅为0.5多一点。考虑到各国文化贸易的规模大小不一,我们以各国在发达国家文化贸易中的比例为权数,将表4中所选的19个国家进行加权平均,得到了发达国家产业内文化贸易的平均水平为72.565%。由于表4未能包括其它发达政治实体,如新加坡、我国香港、我国台湾等,因此发达国家(地区)的实际产业内贸易指数肯定会高于72.565%。

综上所述,尽管国际文化贸易额增长迅速,但在整个国际贸易中的比重还很有限。尽管各国大力倡导文化产业,但要使文化产业发挥更大的作用。甚至成为支柱产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即使在目前有限的国际文化贸易额中,也存在着严重的不均衡,发达国家凭借产业贸易主导了国际文化贸易的格局,导致了国际文化贸易的失衡。

二、国际文化贸易中的问题

从上一节的图1和表4中我们不难看出:当前的国际文化贸易主要集中在英美法德等一部分发达国家,其中美国尤其一枝独秀。贸易格局的严重失衡,是当前国际文化贸易存在的主要矛盾,并由此带来了其他一些相关问题。因此,剖析文化贸易失衡的原因,分析其可能产生的潜在负面影响,将是本节的主要议题。

(一)文化贸易格局失衡的原因

1.文化产业结构的变动——文化企业兼并导致市场集中度提高。20世纪80年代,为了应对70—80年代的经济衰退,发达国家加快了企业并购的浪潮,文化产业企业也包括在内。从兼并方式上看。文化企业的兼并有水平兼并、垂直兼并和混合兼并之分。“水平兼并”是指在同一文化市场上提供同种商品或服务的企业间的兼并,目的是为了获得规模经济效益,提高市场占有率。“垂直兼并”是指具有上下游业务关系的文化企业之间的兼并。“混合兼并”则是指业务运作上没有关联的文化企业之间的兼并,旨在通过多元化经营,降低经营风险,获得稳定的利润。

发达国家文化企业的水平兼并提高了文化市场的集中度,尤其是广播影视、出版等核心文化产业。1998年,迈耶和特拉佩尔曾经测算过西欧传媒市场的集中度,发现西欧各国的报纸、出版及电视行业的集中度普遍较高,大多属于寡头垄断型。美国传媒市场的集中度甚至更高。1994~2006年的购并造就了闻名世界的七大文化产业集团:时代华纳、沃尔特·迪斯尼、维亚康姆、新闻集团、贝塔斯曼、索尼、国家广播环球公司。与普通传媒企业相比,这些巨型文化企业能够分享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所带来的好处,如资源共享、降低成本、延长产业价值链等等。就资源共享来看,混合经营可以使不同种类的影视制作共享同样的基础设施,例如,电影和电视节目可以由同一批摄制队伍、同样的摄制器材完成,而不用分别购买不同的器材、招募不同的演艺人员,这样就降低了制作成本,制成的节目还可以共享传媒集团的多种广告渠道和发行渠道,同样可以节省广告成本和发行费用,此即为“范围经济”带来的好处。这些实力强大的跨国文化产业集团凭借发达的全球销售渠道,在国际文化贸易中居于举足轻重的地位!与之相比,广大发展中国家和一部分发达国家的文化传媒集团就大为逊色了。

2.信息传输技术的进步推动了国际文化贸易的发展。“二战”以后,诸如卫星通信技术、光纤技术、互联网技术等高新技术的应用大大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尤其是无形的国际文化服务贸易——电影节目、电视节目、网络游戏、音乐节目、电子书报刊等等。信息传输技术的进步便于文化产品/服务绕过关境上的控制,使更多的潜在消费者能接触到文化产品/服务,通过在线支付、电子货币等方式。文化交易的实施更为便捷。但是,由于信息传输的核心技术掌握在发达国家手中,技术的进步主要促进了发达国家文化贸易的发展,下面我们分别以卫星通信技术和互联网技术说明之。

卫星传输技术对当今国际影视贸易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该技术从一开始就被少数几个发达国

互联网技术对国际文化贸易的影响同样不言而喻。对大部分传媒受众来说,从互联网上获取信息时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这是其他媒体无法比拟的。网络报纸和网上广播的出现大大消解了传统报纸和广播的优势,使一家报纸或广播电台控制某个地区的情况难以再现,网络报纸与广播的高度即时性也是传统媒体无法竞争的,2001年的“9·11”事件就是由博客网站,而不是电台或电视台率先向公众披露的。对文化产品/服务的提供者而言,互联网能够在生产与消费之间建立直接联系,大大降低了产品的流通费用,网络的互动性将激发更多的潜在受众接受文化产品/服务,进一步扩大文化市场,包括全球文化市场。

但是,互联网技术的应用极度不均衡。在In—temet的发源地北美和经济发达的欧洲,互联网的

普及程度相当高,均在60%以上,而广大发展中国家则低得多,非洲更是只有6.7%,还不到北美的1/10!图3反映了这种巨大的“数字鸿沟”。不单如此,在网页内容、网民构成等方面,英语均表现出家控制了,主要成了它们拓宽影视市场的工具,而广大发展中国家贫穷落后,无力建设自己的广播通讯事业,只好从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引进技术与设备,甚至连相关的操作人员也需要引进,或请发达国家的技术人员进行培训。20世纪60年代以后,鉴于卫星传输对扩大电视节目覆盖面的重要意义,国际上成立了“国际通信卫星组织”,主要职能是在全球范围内,平等地为各国提供公众卫星通信服务,包括电话、电视、互联网等服务项目。但由于技术开发和应用的成本高昂,只有发达国家能够承担,从而使该组织完全被西方发达国家控制(图2),从而使影视节目的国际交易主要发生在发达国家之间。一种遥遥领先的霸权地位。根据O’Neill,Lavoieand Bennett的统计,2003年全球72%的网络内容以英语为载体,7%为德语,法语、日语和西班牙语各占2%,剩下的汉语、俄语、葡萄牙语、瑞典语、荷兰语等均为1%,在全球300多种官方语言中.绝大多数语言失去了在互联网上的发言权。2005年,全球人数最多的网民是操英语者,达3亿之多。至于其他的德语、法语、西班牙语、意大利语、葡萄牙语的网民数量均在八千万以下。作为互联网基础设施的IP地址也被发达国家大量圈占。

目前,全球互联网是由美国商务部下属的一家非营利性私营机构管理的,这个机构被称为“互联网名称与数字地址分配机构(ICANN)”,自1998年成立以来,一直负责互联网IP地址的分配、顶级域名系统的管理等互联网国际管理事务。作为互联网管理主体的ICANN仅对美国政府负责。换句话说,美国在任何时候都可以通过ICANN使某国或某地区的互联网从国际主干网上断开,这给多数国家带来了政治上的不安全感和不信任感。

互联网日益成为大多数国家政府处理国家事务的重要工具,因此各国很自然地发出了参与互联网管理的呼声,要求有权在互联网管理上表达自己的心声,保护自己的权利,美国对此坚决反对。2005年“信息社会世界峰会”在突尼斯召开,美国代表马伯格认为,目前的互联网运转良好,任何人都不应对运行良好的现存网络造成伤害。大会讨论的最终结果是维持现状,实际上不过是维持美国人对互联网的主导权而已。由于美国相对于其它国家的巨大政治、经济和科技优势,美国主导互联网的局面还会持续相当长的时间。

(二)当前文化贸易格局下的中国文化贸易对策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的经济快速增长,外贸总额连创新高,预计2009年将取代德国成为世界排名第一的贸易大国。携总体经济实力强劲提升的余威,我国的文化贸易也取得了不俗业绩。早在2005年,我国的文化产品出口额就达到了613.6亿美元,稳居全球首位,是意大利的2.2倍,美国的2.4倍,但另一方面,我国的文化贸易缺乏核心竞争力,主要的核心文化产品如影视节目、音乐产品、电脑游戏、报刊均处于国际文化贸易的劣势,与发达国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因此下一步的工作重心似应围绕三方面展开:

首先,积极参与发达国家的产业内文化贸易。由于中西方文化背景的差异,我们进入西方核心文化产业贸易圈的障碍较大,但我们完全不必因噎废食,而应积极大胆地“走出去”,勇于宣传自我、推介自我,让西方社会了解中国,逐步缩小双方的认知差距。以图书为例,2005年中国是全球第六大图书出口国,在主要的核心文化产品出口排名中,中国的图书是唯一进入前十名的产品。在此之前,我们做了许多工作,早在1986年,北京就开始举办国际图书展览,前几期的规模都不大,国外参展商也不多,主要职能是为人们提供一个了解国外的窗口。经过多年的积淀,从2006年的第13届开始,中国的图书版权贸易开始出现顺差,北京国际图书展也发展成为世界著名的图书交易平台。

其次,通过购并或直接设立商业存在的方式,缩短进入欧美核心文化市场的进程。2008年7月,人民卫生出版社在美国成立了分公司,并成功收购了加拿大的BC戴克出版公司。中国青年出版社、科学出版社、长江出版传媒集团等也纷纷在国外设立分支机构,以购并方式进入欧美市场,实现本土化运营,可以较好地规避文化差异的负面影响,参与产业内文化贸易中。通过直接在海外设立商业存在,我们可以迅速获取最前沿的文化产业信息,在全球范围内配置文化资源,增强中国文化产品对当地的影响力,最终塑造中国文化的品牌效应。

第三,积极开拓中国文化产品在东亚、东南亚的市场。东亚、东南亚与中国同属中华文化圈,彼此的宗教、价值观、思维方式有很大的相似性,在这些地区销售中国文化产品一般不会遇到太大的“文化折扣”,正好适合我们与东亚、东南亚地区开展产业内文化贸易,再加上中国对东南亚地区的经济援助,中国对上述地区的影响必将日渐深入,我们的综合国力必将获得进一步提升!

作者:张 斌

上一篇:工程训练项目教学法论文下一篇:栅格图像矢量化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