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化专业课程设计论文

2022-04-19

为了实现工学结合的目标,探索构建了高职水利工程施工技术专业包括“专业素质教育课程+专业基础平台课程+职业核心技能课程+专业选修课程”的模块化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通过“项目化课程”建设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推动了“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强化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林化专业课程设计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林化专业课程设计论文 篇1:

高职院校专业课程项目化改革教学资源的匮乏分析及完善对策

摘要:高职院校要为国家培养出符合行业企业需要的高端技能人才,专业课程项目化教学正是符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近几年我国高职院校都在着力进行这一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实施,但是由于缺乏配套的教学资源,已经严重阻碍了项目化课程教学改革的推进。

关键词:教学资源;匮乏;项目化教学改革

一、高职院校专业课程项目化改革现状

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目的是要为国家培养符合需要的高端技能人才,这一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它是不同于本科教育的另外一种教育模式,其培养重点是在技能上,因此,教育部的相关文件一再强调高职教育必须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建立起自己独特的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课程项目化教学模式不同于传统的教育模式,它按照完成具体工作过程的步骤来安排教学,实现了工学结合的培养方式,是高等院校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

近年来,高等职业教育如雨后春笋般的快速发展,随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工作的推进,工学结合的教育模式得到了大力推广,可以说全国范围内的高职院校都在探索并实行着专业课程项目化改革。但是由于这一教学模式在我国还是起步阶段,改革和实施中由于缺乏相关配套的教学资源,使得我国的专业课程项目化改革现在正处于一个瓶颈时期,已经受到了严重的制约,如果我们不认真对其研究并加以解决,将会严重影响该项改革的后续发展和进一步完善。

二、高职院校专业课程项目化改革中教学资源的匮乏

项目化教学模式和以前传统的教学模式有着本质的区别,传统的教学模式对教学资源没有特定的要求,项目化教学模式由于具体专业的不同、工作任务的不同,就需要在教学进程中具备符合完成工作任务的资源,具体分析高职项目化课程教学改革实施中存在以下几个较为主要的教学资源不足的问题急需解决。

1.教材的编著缺乏统一规范。我国高职教育项目化课程改革推进时间较短,教材的编著缺乏统一规范性,很多高职院校在实施项目化课程改革中都是学校的专业教师自行编著使用,由于缺乏有价值的参考借鉴资源和有效的沟通,使得各高职院校自行编著的很多项目化教材百花齐放,教材的不规范是项目化课程改革中一个非常大的问题,而且同一本教材的编著,编著的老师对自己所编著的部分和整本教材的思想都很难做到统一,使得教材的实用性大大降低。

2.实训场所。项目化课程改革的思路是以工作任务为目标,模拟工作任务的各个情景来进行教学,这就需要高职院校需要有一定的实训场所来完成项目化教学,实施项目化课程改革的同时必然要求建立与之相配套的模拟工作任务的仿真实训环节,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把项目化课程改革的实施落到实处,但是目前高职院校的项目化课程改革中很多学校都没有重视这一环节,只是要求教师按课程改革要求改革教学模式,这样的改革只会使项目化课程改革成为空中楼阁,没有实训场所的项目化课程改革就犹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教师仍然只能按传统的模式来教学。

3.教师教学能力欠缺。项目化课程设计的基础是工作任务的模块,在教学过程当中就需要教师有足够的实践经验来带领学生共同完成工作任务,这一教学模式不仅要求教师有完备的专业背景知识,更要求教师具备完成具体工作任务的实际能力,但是高职学院的很多教师恰恰缺乏实践的经验,以前的教学也是按照传统的传授理论知识为主的教学模式来进行的。其原因一方面是高职学院的招聘程序中存在的问题,高职学院在招聘专业教师的时候还是主要以学历为主要的招聘标准,这样招聘到的教师很多都是从刚从学校毕业就进入高职学院进行专业课程的教学,这样就使得教师先天就缺乏实际的工作经验。第二方面是很多高职学院本身也不重视教师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没有有计划的、有序的安排专业教师到相应的行业企业当中去进行实际专业工作的体验和学习,这就使得高职学院的很多教师在进行专业课程项目化教学时感觉力不从心,不能有效达到项目化课程教学的目标。

三、大力投资完善与项目化教学改革配套的教学资源

1.规范教材编著。教材是教学过程的书面体现,它包含了学生学习相关课程的主要内容,也是教师组织教学过程的重要依据,因此教材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完成教与学过程的重要载体与沟通纽带,如果教材不规范,教师就不能很好地根据其来安排教学内容,就会使得教师所教内容不能得到全面的体现,甚至出现教师所教内容与教材内容严重脱节的情况,这样就会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难度,自然也就达不到教学效果。要编著好项目化课程教材,第一是高职学院要破除现在各自为政的模式,要积极和有同类专业课程的高职院校进行沟通联系,互相配合编著统一规范的教材。第二是高职学院在督促教师编著教材的同时应该积极和相关的行业企业联系,引入行业企业工作能手参与到教材的编著中来,这样能使编著的教材和实际的工作任务达到更高的契合性,真正使学生学习和完成的教材中的工作任务内容和现实中的工作任务内容达到高度统一性,培养出真正的高端技能人才。

2.建立满足项目化课程所需的实训场所。高职院校要大力投入建设与工作任务相匹配的实训场所,使学生能在学校里获得完成实际工作任务的能力,校内实训场所的建立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高职院校除了可以自己投入一部分资金以外还可以和相关的行业企业联系,通过和行业企业的合作既能吸收到一定的投入资金,又可以使得自己的实训基地成为行业企业的另外一个实验或生产的场所,使得行业企业也能从中获益。此外,还可以进一步深化和企业的合作关系,通过为企业培养所需专门人才的方式与企业建立起长期的合作关系,这样,既能按照企业的要求来改进培养的内容与方式,又可以在培养的过程中让学生顺利地到企业里去进行相关工作过程的学习,真正使得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就是我们的行业企业所需要的人才,最大限度地消除学校与行业企业之间人才供给与需要的隔阂。

3.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完善评价和激励机制。项目化课程教学需要教师具备解决实际工作任务的能力,一方面,高职院校对专业课程教师的选聘标准不仅要重视学历,同时也要重视招聘教师的实际工作经验,尤其是对于一些紧缺专业的教师招聘,可以适当降低对学历的要求,提高对实际工作经验的要求,通过这样的招聘方式能使高职院校招聘到的一部分专业教师从进校门开始就具备一定的工作技能和经验,减少后期的培养成本。另一方面,高职学院可以根据专业课教师的具体情况,建立一套有计划的分批次的培养计划,和行业企业进行协作,定时定量输送专业课教师到相关的行业企业中去,在相应的的辅助岗位体会、学习,取得完成实际工作任务所需要的能力,培养出学院自己的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

最后,要真正培养起一支优秀的双师型教师队伍,还需要高职院校完善相关的评价和激励机制,根据具体的专业职业技能要求,分析出专业教师应具备的工作职业技能标准,对其进行定期的考核,并与相关的绩效和职称评聘挂钩,让教师体会到在专业课程教学中不断学习和具备从事相关专业工作能力对其教学职业生涯的重要性。

四、总结

总之,改革是一项进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教学改革尤其如此,从传统的教学模式过渡到项目化教学模式必然需要一定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高职院校主要是破除以前传统的专业课程教学模式,建立起具备完善配套教学资源的项目化教学模式。这就需要各高职院校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分析出实施项目化教学所欠缺的具体教学资源,并大力投入精力、财力和物力加以解决完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施好项目化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张祥兰,许放.项目化课程改革中高职院校教师教学胜任力研究[J].高教探索,2009,(11).

[2]赵华.对高职项目化课程改革中教材建设的浅见[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1,(2).

[3]金彦平.工学结合项目化课程教学的资源配置与开发[J].机械职业教育,2012,(7).

[4]贾丽飞,李鹰.《高职教育“项目化”课程改革的实践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2,(11).

[5]王芳宁.基于课程项目化的高职院校课程改革探讨》[J].吉林教育,2012,(4).

作者简介:胡钊红(1981.4-),女,汉族,贵州仁怀人,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会计、企业管理。

作者:胡钊红

林化专业课程设计论文 篇2:

高职水利工程施工技术专业“工学结合”课程体系探讨

为了实现工学结合的目标,探索构建了高职水利工程施工技术专业包括“专业素质教育课程+专业基础平台课程+职业核心技能课程+专业选修课程”的模块化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通过“项目化课程”建设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推动了“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强化学生职业能力培养。

高职教育水利工程施工技术专业工学结合课程体系职业技能水利工程施工技术专业是我院的重点专业,专业成立50多年来,为京郊乃至全国水利行业培养了3000余名水利人才。但随着北京及全国地区水资源的日趋紧张,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的转变,水利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发生了很大变化,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锁定水利,提出把水利工作摆上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北京农业职业学院水利施工技术专业是北京市唯一一个水利类高等职业教育专业,专业为培养适应水利行业发展的高技能人才,承担着重要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为此紧迫需要重构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在现有基础上把“工学结合”作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切入点,探索工学交替,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使学生综合素质满足行业需求,满足社会需求。

一、人才培养模式设计

教师们于2012年上半年到近3~5年该专业就业的单位进行走访、调查和调研。在专业调研及职业岗位分析的基础上,确定本专业毕业生的首次就业岗位为:从事工程施工技术与管理、灌溉工程设计及施工管理、水库管理、灌溉设计与施工、工程监理等。水利工程施工技术专业的服务面向、毕业生就业部门、就业岗位及首次就业本岗位对应的职业证书见表1。

对水利工程施工技术专业从事的工作岗位进行分析,应该在原人才培养模式基础上建立“模块化、动态化、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通过课程设置模块化、教学过程项目化、教学组织灵活化、师资队伍“双师”化、实训条件生产化、教学评价社会化,来实现水利工程施工技术人才培养目标。

二、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

1.建立基于生产过程的“项目化课程”

首先,根据专业调研结果进行分析,明确本专业面对的主要工作岗位,从工作岗位入手确定本专业的工作领域;其次,通过对所在工作领域工作任务和过程进行分析,得出本专业毕业生应具备的职业能力。最后,根据职业能力所具有的逻辑关系,并参照国家职业技能标准,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构建本专业项目化课程。

根据“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及特点,对理论课程与实践教学进行整合、重组、分解。对水利工程制图与读图识图实训、工程测量与测量实训、建筑材料与建筑材料综合实训等课程进行整合;将工程地质与土力学两门课程重组为工程地质与土力学,将水利工程施工课程按照学生认知能力分解为水利工程工种施工和水利工程专项施工,根据调研,毕业后有一部分部分学生跟着师傅从事质检工作,所以新增加了水利工程资料整理与质检课程。整合水文学、水力学为水文水力学应用。水工建筑物课程内容主要是对建筑物、构筑物进行鉴定、加固、维修、检测及处理工程质量事故的初步能力,减少大量的设计内容。学生在灌溉公司就业时,就需要学生具备很熟练的CAD技能,在工作中学生要进行中小型灌溉工程的规划设计,然后进行工程施工和运行管理。

在课程学习顺序时也充分考虑了学生对水利工程施工由浅到深、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综合的任知规律,如以前同时学习水利工程施工、施工组织设计这两门课程,学生还不懂得怎样施工怎么会组织管理呢?在项目化课程设计中,先安排学生学习水利工程施工设计的工种施工技术,学生在了解了钢筋工、混凝土工、砌筑工、模板工等单一工种的施工内容及程序后,再开始学习水利工程专项施工技术(如水闸、渠道、橡胶坝等),在学习这些专项建筑物施工时,结合实际工程案例,将施工组织管理纳入整个工程项目施工与管理中。通过对以上课程内容的改革和调整,一方面,既实现了理论和实践的融合,又能以实践促进教学来提高学生的全面职业能力;另一方面,能使课程要求和职业岗位相结合,并根据教材建设和实训条件建设,建立“项目化课程”,并实现教学环境、实训环境和“教、学、练、做”的一体化,通过项目驱动来提高教学效果。同时,将专业技能认证与课程建设、课程设置与顶岗实习制度结合起来,实现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学生职业素质的养成教育。改革后的课程体系如表2所示。

2.构建“模块化、动态化、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

以水利工程施工技术专业职业岗位技能要求为依据,以就业为导向,结合北京水利行业需求,围绕水利工程施工技术应用及施工组织管理、水利工程造价、水利工程质检与资料整理、灌溉工程技术4个核心能力为切入点,结合水利行业的发展,增加专业选修动态模块,打破知识系统性的课程体系,构建以岗位职业能力为本位的“专业素质平台课程+职业技术平台课程+专业选修课程”的模块化、动态化、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

该课程体系的“专业素质教育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职业素质、职业道德,必备的人文基础、外语水平和计算机基础能力;“职业技术平台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识图、水利工程测量、材料运用与检测、结构分析与计算、水文水力学等基本岗位能力和专业核心能力的支撑能力,达到满足基本岗位顶岗实习的技能要求;“专业核心技能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核心职业能力和职业资格考证能力,设置有:“水利工程施工技术与施工组织设计、水利工程造价、水利工程质检与资料整理、灌溉工程设计与施工管理、水工建筑物应用维护等专业知识,使其达到综合岗位顶岗实习要求;“专业选修课程”主要是适应北京水务行业的发展,满足学生多方面发展需要而设置的一些选修课程。设置有:水利工程监理、污水处理、水文化知识、水利行业法律法规等。

3.建立与课程体系相适应的“1+3+1+1”的教学组织模式

为保证“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现,使学生有半年以上的顶岗实习时间,建立与模块化课程体系相适应的“1+3+1+1”(即:1个学期专业素质平台课程+3个学期职业技术课程+1个学期职业综合技能训练+1个学期顶岗实习的教学组织模式)。

基本思路是:学生入校后,通过1个学期的专业素质教育课程的学习,首先进入第2学期职业技术课程中的专业基础平台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初步具有水利工程读(识图)、工程测量、计算机应用、材料检测等能力,利用第一个暑假参加企业的社会实践和服务活动,让学生及早进入社会,在工程建设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测绘能力,材料检测能力,在社会实践和服务中,进一步了解水利行业的发展和对人才的需求,培养学生热爱行业和所学专业。

再经过第3和第4个学期的职业技术课程学习,学生初步具有水利工程施工、水利工程造价、灌溉工程的规划设计与施工、水利工程质检与资料整理专业基本技能,通过前4个学期的学习,学生已具备初步的顶岗实习能力,再利用第二个暑假的社会实践和社会服务等活动,加强学生的专项技能和提高学生适应企业的能力。第5学期进行核心技能的综合实训,学生参加职业资格考试,为顶岗实习奠定基础。第5学期采用动态组织教学,也可根据企业需求,学生提前进入顶岗实训,第6学期全部进入顶岗实训,学院通过实行“捆绑”式管理,将学生的顶岗实训和未来就业放在同一个平台。专业教师在带领学生顶岗实训过程中,充分了解用人单位的需求,有利于项目化教学的推进,促进了通过校合作。从而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也不断提高。

在整个教学组织中,可穿插进行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活动,如在工程施工淡季,利用水利专家或校友的时间让他们走进校园,为学生进行宣传水利企业文化、节约水资源、施工新技术等各种专题讲座,组织进行丰富多彩的水文化教育等活动,让学生在大一就聆听到行业专家的讲座,了解行业的发展,了解目前北京水利企业的发展,这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明确自己的就业规划。

三、实施工学结合课程体系的保障

1.构建“双师型”优秀教学团队

水利系围绕水利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师资培训,引进企业技术骨干,建设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教学团队有专业带头人、专职教师组成和企业兼职教师组成。专业带头人要求能熟悉高职教育理论和水利工程领域的最新技术,能组织2~3门专业主干课程教学和实践教学,至少取得建造工程师、造价工程师、监理工程师等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中的一个。对专业教师提出“一体化”要求,即集理论、实践和技术于一身,建立教师围绕职业能力培训的“循环式”到企业实践学习制度。企业兼职教师应该具有二级建造师以上职业资格或技师资格,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参与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专题讲座、校内外生产实训和顶岗实践指导等。用动态的技能训练改变传统教学,用竞赛推动教师主动学技术、掌握教学做真功夫。目前我院水利工程技术专职教师的实践能力还需要提高,兼职教师不固定,还需要进一步优化。所以只有构建一支优秀的教学团队,才能实施项目化课程。否则尽管有项目化教学的理念,还是不能突破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

2.实践教学条件构建

实施工学结合项目教学,首先要解决的是硬件条件即实践教学条件建设。与行业企业紧密合作,根据专业岗位能力要求和项目化课程体系要求,开设相应实验实训项目,建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实验实训条件,制定确保实验实训质量的相应管理制度。

一是校内实验实训基地建设。按照项目化课程体系和教学要求,开发与之相适应的实训项目,确定科学合理的实训流程,营造职业氛围,让学生进入实验实训场就能受到职业环境的熏陶。并根据实训项目的要求,将过去传统的学科验证性实验室改建为生产性实训室。采取校企共建的方式,我院目前与房山建委、北京市水利行业等企业深度合作,建设仿真性水利工程综合实训基地,为课程教学提供真实的教学环境,实现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对接。

二是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校外实习基地分为专业认知实习基地和顶岗实习基地。专业认知实习基地要选择有代表性的水利工程枢纽及建筑群,要相对固定,具备必要的教学条件和相对稳定的企业兼职教师;顶岗实习基地主要有相应专业实习的岗位和相对稳定的指导教师。建议学院专业要建立校企合作办公室,实行严格的质量管理,学校教师和企业指导教师负责对学生实习的指导和管理,学院和企业负责对指导教师进行考核。只有严格的质量管理,才能提高学生的素质。目前水利工程施工技术专业与企业共建成15个校外实训基地,基本完全满足学生认识实训和顶岗实习的要求。

3.编写“三位一体、有机融合的教材

围绕水利工程施工技术专业服务的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根据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模块化的课程体系及“项目化课程”等改革要求,组建由水利行业专家、课程专家、专业教师组成的课程开发团队,采用“任务驱动,基本知识学习+实践”和“案例引导,理论+实践”模式编写能够满足“专业教学、职业培训、技能鉴定”要求的三位一体、有机融合的专业核心课程教材。在编写中,围绕一个工程任务或核心案例组织教学内容,,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起来,同时,教材内容要体现职业岗位的新技术、新方法、新规范、新标准,并使技能考证与课程建设相衔接,通过教材建设规范教学内容,把“双证书”制度落实到教学内容中去,实现与工作岗位的“零距离”对接。目前水利施工技术专业教师在中央财政支持专业服务能力项目的资助下,正在编写项目化教材,预计2013年8月出版。

四、结语

调整后的工学结合课程体系已在2012年级实施,到2014年完成一轮实施方案,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探索和完善。通过课程体系改革,使水利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可以最大限度地适应“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效果,让行业、社会来检验学生,体现了“以企业为中心”的办学理念,兼顾课程建设特点与职业资格培训要求,强化职业教育的就业导向性及岗位职业能力培养的核心地位。

参考文献:

[1]闫国新,粱建林.高等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构建.职业技术教育,2007.

[2]薛建荣,冷涛.高职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工学结合”课程体系探讨.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4).

[3]李雪转.“三领域、两综合、一循环”人才培养模式构建.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2).

[4]王志州.职业教育实施“做中学、做中教”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研究.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7).

作者:杨胜敏 杨林林 张海文 韩敏琦

林化专业课程设计论文 篇3:

高校专业型学生社团在专业实践教学中的运用探析

摘 要: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已经得到社会各界的认识,然而现阶段高校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存在硬件条件、课程及学时、实践内容、学生主动性差等因素的制约。认为高校专业型学生社团自身的特征及管理运行模式有助于专业实践的常态化、项目多样化、环境情景化、能力培养综合化、易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等优势。因此,高校应重点扶持、创新管理机制、丰富社团活动,更好地发挥专业型学生社团在专业实践教学中的优势,创新实践教学载体。

关键词:实践教学;制约因素;专业型学生社团;实践教学功能;对策

实践教学是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深化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学生获取、掌握知识的重要途径。实践教学在学生职业素质培养和就业竞争力提升方面的重要作用,已经得到了社会各方面及高校的认同和重视。2012年教育部专门下文要求“各高校要结合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要求,分类制订实践教学标准,增加实践教学比重。人文社会科学类本科专业不少于总学分(学时)的15%、理工农医类本科专业不少于25%、高职高专类专业类不少于50%。”①,这一硬性条件对高校的目前的实践教学环节设置、实践教学软硬件设施是一个挑战。由于各高校实践教学软硬件、师资力量等方面的原因,现阶段的实践教学模式在实施过程中就或多或少存在问题,这客观上要求高校以灵活多样、学生容易接受的方式,创新实践教学载体和模式,不断提高实践教学水平。

一、现有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实施的制约因素

现阶段,虽然各学校形成了较为固定的实践教学体系和模式,从实践环节和内容来看,主要有课程实训、综合实训、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环节;从实践形式上来说主要有课程实践教学,集中性实践教学[1];从实践场所来看有校内外实验室、校内实训基地、校外实习基地、毕业实习单位等场所。这样的一些实践教学活动和模式对培养学生创新、实践、协作的意识和能力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现有的实践体系和模式在实践过程中存在一些制约因素,严重地影响到了实践教育的开展和效果。

(一)实践教学软硬件条件的制约

在专业培养计划中制定的实践教学环节,一般需要专门的场所、仪器设备等软硬件设施,需要学校投入大量资金来建设校内实验室、实习基地。在日常管理中,需要配备专职人员、资金进行设备的管理、维护、升级改造。学校还需动员相关资源建立校外实验室、实习基地,来满足相关实践环节的开展。这一切对学校的资金、场地、资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带来了压力,学校是否拥有足够的资源决定实践教学条件的优良,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多数高校限于财力状况,校内实践软硬件设施往往捉襟见肘,许多高校指导教师、经费、基地缺乏[2]。同时,在日常的运行中,由于材料费、设备维护费较高,往往通过压缩学时的方式来控制运行成本。而校外实验室及实习基地的日常运转往往受制于校外单位的配合程度,当校外实习单位人事发生变动时,所签订的实习协议往往无法得到有效执行,缺乏长效运行机制。这一切使得实践环节极易陷入理论化的境地。从长远角度来说,实践教学设备还存在一个更新的问题,随着相关专业理论和技术的发展,市场新技术需求的改变,客观上要求高校及时更新设备,否则将影响学校对实践教学环节和項目的调整,这一切增加了学校的资金压力。

(二)课程及学时制约

专业培养计划的制订过程中,因总学分的限制,学生的课程门数、课程学时数都会受到严格的控制。一些学校在教学环节设置的过程中,很少设置独立实验课程,大多数专业课程以讲授为主,在为数不多的专业课程中,一般设置10%左右比例的实践教学时数,这种课程设置模式,通常采用边理论教学边实践的方式。为了弥补并行式实践教学模式在学时上的不足,大多数专业还采用集中式实践教学的方式,以课程实习、课程设计的模式展开,一般在核心专业课程中,设置一周左右的时间作为独立的教学环节。然而,不论是课内实践环节还是集中式的实践教学,大都占用正常的教学时数,在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一定比例的选修课的挤压下,实践教学课时显得零散且无法满足需要。

(三)实践内容的制约

培养计划中制定的实践环节,由于受到学时、场地的制约,实践内容往往受到限制。例如课内实验(或实训)环节,在内容设置上往往只能选择课程中重要的理论、技能进行设置,一次实践教学只能对课堂内容中的某个理论、某个项目进行简单地验证和操作,实践教学大多数仍停留在传统的“知识验证”层面上,[3]学生很难形成综合性的专业知识体系和实践能力。即使是一周或两周左右的集中实践教学,也会因教学安排、学生规模、实习场所的设备数等问题的制约,每一批次的实习学时、实习环节、实习内容极易遭受压缩,容易陷入走马观花式的窠臼,实践效果大打折扣。

(四)学生主动性的制约

在实践教学的执行过程中,不论是课内实践教学环节,还是集中式教学环节的开展,指导教师大都会根据实践教学大纲、任务书、实践教学指导书的安排,要求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完成“规定”动作,学生的主动性未能得到充分发挥,客观上影响到了实践教学效果。同时,受制于学生对课堂讲授知识、实习目的、实习步骤、实习内容等问题理解程度的差异,导致学生在实践环节中,表现参差不齐、效果各异,部分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参与程度较低,主要表现为被动参与、应付参与、为了成绩参与,这在一定程度上对整个教学起到了堕化和破坏作用,影响了实践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总体来说,由于受到学时学分、实践软硬件设施等客观条件的制约,现有的实践教学在内容安排、学生主动性激发方面存在或多或少的影响,客观上制约了实践教学效果的发挥,不利于学生专业素质的培养,需要创新实践教学模式。

二、专业性学生社团及其实践教学功能

专业型学生社团主要指以满足成员对知识的需求为基础,以提高学术水平和实践能力为共同目的而建立起来的,与专业学习、学术研究结合较紧密的,带有专业实践性质和多学科交流的社团,一般分为专业型和研究型两种[3]。目前,相关研究者已经注意到了专业型学生社团在校园文化建设、学生综合素质培养、职业能力训练、创新教育方面具有的独特作用。

(一)学生社团运行成本低,实践教育易于常态化

专业性学生社团的管理运行依靠学生的自主管理、自我服务,活动经费一般来自社团成员的会费、有偿社会化服务盈利、学校的专项划拨经费、相关企业及组织的赞助费等途径,经费来源往往多样化。在社团的管理运行中,只要社团管理团队管理、办事能力强,积极联系校内外相关场地开展一系列的活动,往往会获得相关利益方的配合,使其无偿或低偿使用相关场地及设备,这进一步降低了社团相关活动的成本。总之,社团的活动相对于实验实训课成本较低,时间和形式宽裕丰富,为学生进行专业技能训练提供更为方便的条件[4],从而突破学校实践教学条件对学生专业实践的限制,使得融于专业型学生社团活动中的实践教学实现常态化。

(二)学生社团活动内容丰富,实践项目易于多样化

专业型学生社团基于学生兴趣成立,实施自主化管理,社团活动往往根据社团成员的需要、兴趣开展。管理和运行较好的成熟社团往往形成了常态化和应景性的社团活动开展机制。现阶段专业型学生社团的活动主要有培训类、宣传类、竞赛类、服务类等类型活动。培训类活动主要针对新招募的社团成员开展的一系列旨在提高社团成员专业理念、技术为目的的培训活动,社团往往会邀请校内外专业教师或专业能力和技术较好的社团成员定期开展培训,以期全面提高社团成员专业理念及技能;宣傳类活动的主要目的在于对社团自身的及所属专业的宣传,让学生及社会各界了解相关专业,从而营造良好的社团发展氛围;竞赛类活动的主要目的在于通过竞赛活动充分展示社团成员的专业知识及技能,激发学生提升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动机。有些学校还会由社团承办与专业相关的竞赛活动,以此选拔、锻炼相关竞赛选手的目的;服务类活动主要依托社团成员的专业性知识和技能开展社会性服务,提升社团成员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增强学生的专业自豪感。如无锡一职业学院大学生科技创新协会开展了电子作品展、电子元器件识别大赛、电子义务维修、专业知识讲座、手工焊接、美化实验室、科技创新实践大赛等系列活动,从而培养了学生的专业实践动手能力和专业知识素养[5]。

(三)社团活动针对性强,实践环境情景化

高校专业型学生社团的组织管理、运行参照高校科研机构及实体,学生可以依托专业型学生组织开展专业知识及技能的研讨、培训、竞赛、社会服务等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往往依据社团成员实际运用专业知识时遇到问题或社会的需要开展,这使得社团活动具有较高的针对性,实践活动具有较强的应用性和情境性。

(四)学生社团管理民主,易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学生既是实践教育的对象,也是实践活动的主体,因此需要充分发挥学生在实践教育中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参与实践的自觉性、积极性,发挥学生在实践教育中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作用。高校专业型学生社团一般是在校大学生依照共同的兴趣、爱好自发组成的群众性校园业余组织,遵循“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理念,社团成员对于组织的成立、管理、活动的开展具有较高的自主权和参与权,真正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专业型学生社团可以依据成员的专业方向、专业兴趣、社会需要组织活动,在组织活动中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培养专业动手能力、提高职业道德素质。这样通过专业型学生社团这一载体,将学习的主体能动性交由学生自己,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易于克服传统实践环节的被动性设置与实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

(五)社团活动实施过程复杂,实践能力培养综合化

社团活动的开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精心策划、合理组织,这无形中培养和锻炼社团骨干的管理和组织能力;社团活动的运行过程,需要大量社团成员的参与,协同解决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培养了活动参与者的团队精神;社团成员间相互交流、合作,培养了社团成员的沟通协调能力;面对专业知识和技能方面存在的问题,社团成员可以相互讨论、相互激发,培养了探索创新能力。社团成员在开展各项活动的过程中,不仅能增加自己的知识面,极大地提高成员的专业兴趣,同时还能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从而能全面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

总的来说,专业型学生社团自身的特征和目标定位,使得社团在管理、运行和活动的开展过程中,紧紧依托专业理论、技能的应用展开,从而成为重要的学生实践教育载体,是现阶段创新实践教育模式的有益尝试。

三、专业型学生社团实践教学运用的对策建议

虽然,许多高校已经意识到了专业型学生社团在实践教学环节中的重要作用和优势,然而,专业型学生社团的发展无论是数量、规模上,还是发育程度上,都与一般性学生社团相去甚远,需要高校及各相关部门、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实现专业型学生社团实践教学的功能。

(一)学校层面应积极引导,重点扶持

现阶段各高校专业型学生社团数量明显偏少,有研究指出专业型学生社团仅占学生社团数量的四分之一左右[6],同时,专业型学生社团涉及的专业门类偏少。针对这一问题,学校应积极引导各系部,根据自身专业设置,支持学生建立与专业相关的学生社团。同时,学校应在资金、物质、社团活动场所方面重点扶持、培育专业型学生社团的发展,增加专业型学生社团的规模和数量,使得各专业的学生都有与自己专业相近的学生社团。

(二)创新管理机制,保障专业型学生社团的发展

首先,教学主管部门应加强对专业型学生社团实践教学效能的认识,可以将学生参与相近专业型学生社团作为弹性实践教学环节之一,给予参加并完成一定比例活动的学生进行学分激励;其次,教学单位应将专业型学生社团的发展作为教学和科研的有益平台,鼓励教师充分利用社团组织、社团成员协助完成自己科研和教学活动;第三,合理配置师资指导专业型学生社团的管理、运行与活动的开展,同时给予完成指导任务的教师一定的工作量,构建长效指导激励机制;第四,形成良好的社团管理、运行、活动开展的评价、监督机制,促进专业型学生社团的科学、规范发展。

(三)创新活动形式,提高社团活动质量

社团活动是社团运行的核心,社团成员广泛参与社团活动,对社团活动评价较高是社团活动质量较高的表现。首先,社团管理团队应广泛征求社团成员的意见,遵循专业型学生社团立足专业学习、实践和研究活动的目标,增强活动的知识性、实践性和趣味性,不断扩大社团活动的参与范围和提高参与质量;其次,社团活动应形成周期化和应景性的运行机制,每学期、每学年都有固定的活动计划,同时针对不同的需要组织应景性的活动项目,丰富社团活动;第三,加强对社团成员参与社团活动的管理和监督,形成社团成员参与活动报名、签到、总结的全程监控机制,为学分制的实施提供依据。

加大对专业型社团的支持力度、形成良好的激励机制、创新活动形式,积极探索专业型学生社团实践教学的实施机制,更好地发挥专业型学生社团在实践教学中的能力,从而实现创新专业实践教学平台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周为民,王玉林.大实践视野下地方本科院校实践教学管理模式及运行机制的重构[J].科技教育创新,2012,(9).

[2]朱鹏,赵绍成.开展研究性实践教学,创新实践教育模式[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0).

[3]宋晶.高校学生社团类型与功能研究——基于南京大学社团情况调查分析[J].消费导刊,2008,(9).

[4]鲁瑾.高职院校社团学生素能培养的实践与探索[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0).

[5]葛荣亮.高职院校社团运作新模式促进专业社团发展——以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协会为例[J].学理论,2010,(34).

[6]毕洪东.高校专业型学生社团的发展探索[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0,(1).

作者:黄超 赵润红

上一篇:物流发展的畜牧业论文下一篇:实施免费学前教育论文